人類沒有很懂我: 犬貓行為獸醫師帶你醫病也療心 | 誠品線上

人類沒有很懂我: 犬貓行為獸醫師帶你醫病也療心

作者 李羚榛 (小羊醫師)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人類沒有很懂我: 犬貓行為獸醫師帶你醫病也療心:身為台灣稀少的犬貓行為獸醫師之一,小羊醫師從動物學、遺傳學與心理學等出發,站在毛孩的角度,觀察及分析脫軌行為背後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狂叫、亂噴尿、攻擊、拒食,甚至自傷……不是牠壞,也不是你做錯,是因為牠有更多說不出口的感受。犬貓行為獸醫師:毛孩的「問題行為」,正是牠拚命在呼救。身為行為獸醫師,並有心臟及內科資深診療經歷,本書作者李羚榛獸醫師(小羊醫師)陪伴毛孩病患和家屬,走過身心安定的重建之路。從關注心靈健康開始,將「我哪裡做錯了」的沮喪,轉換成「我們可以再試試看」,幫助毛孩脫離情緒及行為困境,並讓家屬走出照顧者困境。●〈貓尿風暴,案情不單純?〉小安接手照顧過世母親的愛貓福吉,重組家庭原本相處融洽,但有一天,福吉突然開始亂尿尿,整個家都變成牠的廁所!讓小安束手無策,幾乎崩潰。●〈怎樣的毛孩才算「乖巧」?〉小狗芊芊遭主人綁住前腳懲罰,導致潰爛而須截肢,牠卻僅靠後腳完美站立,頻頻向醫師討愛。主人辯稱因牠不乖,只綁了一次……但一次性懲罰,就能讓牠如此熟練地兩腳站立嗎?●〈毛孩離世後,過度悲傷是不正常的嗎?〉面對愛貓提筆猝死,小羊醫師縱然伴眾多家屬走過生離死別,過度悲痛卻讓她陷入身心低谷──有沒有一種面對死亡最好的調適方式?「我家的貓瘋了,抓得我全身是傷!」「我一上班,狗狗就狂吠不止,我只好把牠關廁所……」「牠以前胃口很好的,怎麼年紀大了這麼挑食?」……當毛孩不對勁,做了健康檢查卻沒事,下一步便要思考是否「心裡」有事。身為台灣稀少的犬貓行為獸醫師之一,小羊醫師從動物學、遺傳學與心理學等出發,站在毛孩的角度,觀察及分析脫軌行為背後的「動機」,從源頭化解其情緒狀況。同時,她也關心家屬,因為除了以動物為本,家屬的安好也同樣重要。透過本書的臨床案例分享與實用建議,願能幫助深深受困的家庭,不再感到孤單。多花些時間,我們能一起做得更好。──「你們過得還好嗎?」──李羚榛獸醫師:「當我們拿掉些許對物種的歧視或恐懼,會發現眼前正在憤怒的狗狗,並不是想逞凶鬥狠。表現出攻擊姿態的同時,下垂的耳朵、放大的瞳孔、僵直的身子,其實也正強烈地傳達著牠的不安與恐懼。因此,和每一隻毛孩最好的相處模式,是從毛孩的角度,去理解牠對安全感的需求。在本書中,我不僅分享許多關於犬、貓的行為知識,也寫下親身看診經歷,希望讓讀者能夠體會,在每個困境中的家屬與毛孩,也都同時擁有自己生活的模樣。」本書特色:●「動物行為學」涵蓋了動物學、遺傳學、心理學、哲學、倫理學與生物學等:身為行為獸醫師,當毛孩來到眼前,李羚榛(小羊醫師)透過分析與觀察,把隱藏在毛孩行為背後的動機,像拼圖般一塊塊地拼出來。●行為獸醫師的診間,有如狗狗和貓咪飼主的「療心室」:小羊醫師看透毛孩行為問題的蛛絲馬跡,醫治身體,並協助毛小孩從心紓解情緒困境;同時也幫助陷入照顧困境的飼主,走出自責和內咎,更貼近和理解自己的毛孩,幸福生活。●本書精華節錄:1.【你夢想中的「伴侶動物」是什麼樣子?】許多家屬談到夢想中的「伴侶動物」,不但希望是聽話又乖巧、喜好社交且來者不拒,還要能忍受主人無法陪伴時的寂寞,並在回家時馬上出來迎門,展現夢幻般的完美形象。然而這些超出現實的期待,似乎是把所有不同個性的動物塑造成一款夢幻逸品,並且將許多「不乖巧」的帽子強扣在動物身上,造成雙向的失落。2.【每隻毛孩都不一樣】動物也有天生的個體氣質,特別是有品種的動物,有屬於牠們與生俱來的本能,會真切地反映在和人類一起相處的家庭生活中。當我們練習更廣角地看毛孩,也能幫助自己放下一些執著與期待,照顧我們自己的內在情緒和壓力。3.【獻給深陷困境的照顧者】當行為問題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活時,便有可能造成飼主身心健康及動物福利的雙重困境。我非常建議此時先尋求專業協助,找出鬆動問題的方法,而非獨自面對。你焦慮,毛孩也焦慮。在照顧毛孩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好好地照顧自己。4.【尊重動物的身體界線】動物一開始會避免衝突,並用肢體語言表達想離開、躲避的欲望,但若無處可逃,恐懼的情緒將持續蔓延,接下來能選擇的回應方法真的不多。無論是大人或小孩,我們都應該理解不要任意去撫摸、碰觸,甚至擁抱動物,要給予動物身體的自主權。5.【最可貴的生命教育,從小做起】許多研究證實,與伴侶動物一同成長的孩子不但深富同理心,也較為負責。無論對毛孩或孩子來說,每一次的相處經驗都是一次重要的學習,這份尊重正是最難能可貴的生命教育,從小做起。6.【面對永遠的離別】懷著失去心愛毛孩的心痛,要對身旁的人說出:「為了我的毛孩,我難過到無法工作,好想放棄,又覺得不知道怎麼辦……」其實非常不容易。這種不被理解的悲傷,需要被傾聽。跨界聯合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專文強力推薦(節錄).「原來許多難解的題,只要稍微轉個彎,用毛孩的眼光看世界,事情就有了餘地。這實在有必要讓更多照顧者知道!」──栗光(作家、報社編輯,也是小羊醫師的病患家屬).「我慢慢瞭解到,在這趟艱難的旅程中,治療身體的疾病、減少病痛,絕對是首要目標,但卻不是唯一目標,毛孩/家人們與獸醫師的心靈平靜,也是讓這段旅途充滿美好回憶的關鍵。期待透過這本書,不僅幫助到許多毛孩家庭,更能鼓勵更多動物醫院和獸醫師,一起踏上這條重視毛孩、家人與獸醫師心靈健康的道路。」──盧大立獸醫師(亞洲獸醫內科專科醫學會心臟專科獸醫師.心傳動物醫院院長.台北市獸醫師公會理事.中華民國獸醫內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國立台灣大學獸醫系學士).「飼主就是毛孩的父母,當牠們有特別的行為時,『理解牠們在想什麼』是我們要先學習的事情。從迎接小幼幼到即將離開人間的過程,小羊醫師都以她最真切的診療故事,來向你述說這些毛孩想表達的事。拿起這本書的你一定和我一樣,想成為最了解家中毛孩的人,而藉由行為醫學,對毛孩有初步的理解,你可以成為那個最了解牠們的人。」──關心羚獸醫師(社團法人臺灣工作犬發展協會創辦人)●專業感動推薦.Raye(「十二夜」導演).吳鈞鴻(維康動物醫院犬貓腫瘤科醫師).吳毅平(《當世界只剩下貓》作者).林子軒(貓行為獸醫師).林明勤 Ming(法拉狗訓練工作室訓犬師).林瑋真(獸醫師.會思考的狗行為獸醫團隊共同創辦人).洪榮偉(獸醫師.專心動物醫院院長.亞洲獸醫內科專科醫學院心臟次專科主席.中華民國獸醫內科醫學會創會與榮譽理事長).徐筠庭(廣告 MV導演).張益福(梅西動物醫療中心執行長).許朝訓 Polo拔(正向思維藝術犬隻行為諮詢師).郭省吾(安家行動寵物醫院院長).陳薌如(維康動物醫院犬貓神經科醫師).「黃阿瑪的後宮生活」志銘與狸貓(人氣粉專).劉乃潔(國立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小動物外科助理教授).蔡依津(恩亞動物醫院院長.台灣小動物牙科正確知識先驅者).謝伯讓(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獸醫老韓Shawn Han(人氣粉專).騷夏(詩人)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羚榛 獸醫師(小羊醫師/Ling-Jen Lee)現任心橋動物醫院創辦人,同時擔任聯合報「小羊醫師話毛孩」的專欄作家,也是「會思考的狗行為獸醫師團隊」的一員。執業前期專注於心臟與內科疾病,後期投身於動物行為領域。「動物行為」在台灣仍是較新且仍極少數的專科,小羊醫師致力於理解毛孩行為背後的動機,讓人與動物雙方都能更安適地相處,帶給彼此幸福。【學歷】.台灣大學獸醫系學士.美國Fear Free犬貓零恐懼獸醫.英國ABTC認證學程「臨床動物行為獸醫師」學位.美國IAABC犬貓行為及諮詢.美國KPA犬貓基礎及高階訓練.美國MS犬攻擊高階訓練.美國LSHU犬貓低壓訓練.英國ISFM獸醫高階貓行為學.日本FUJI心臟及腹腔超音波課程.歐洲ESAVS&BC獸醫心臟及超音波課程【經歷】.前毛派樂、路加、極光及中山動物醫院主治醫師.前日本東京SAC心臟內科住院醫師.日本東京大學小動物醫療中心內科實習.美國IAABC國際動物行為諮詢師協會會員.美國AVSAB獸醫動物行為協會會員.英國ISAP國際動物專業人員協會認證會員.台灣貓科及內科獸醫醫學會會員.心橋動物醫院:https: heartbridge-vet.com.FB:https: www.facebook.com profile.php?id=100083934943303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008 專業推薦010【推薦序】最難是療心/栗光(作家、報社編輯)014【推薦序】在生命面前,我們都是如此渺小/盧大立獸醫師(心傳動物醫院院長) 018【推薦序】那些毛孩想表達的事/關心羚獸醫師(社團法人臺灣工作犬發展協會創辦人) 023【前言】每隻毛孩的個性和需求,都獨一無二 一、我們是毛孩生命裡唯一的曙光038 教養衝突──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046 教養期待──怎樣的毛孩才算「乖巧」? 053 安全感需求──貓尿風暴,案情不單純? 060 情緒躁動──精油和費洛蒙有用嗎? 070 情緒困境──毛孩對分離這麼焦慮,正常嗎? 077 焦慮自傷──因懷孕生子,而棄養毛孩? 085 受虐創傷──怎麼忍心這樣對待一個生命? 二、受困的靈魂094 照顧者困境──毛孩的行為問題嚴重影響日常,怎麼辦? 102 貓叫疑雲──叫不停,毛孩是看到什麼東西嗎? 108 過度吠叫──拚命地叫,毛孩到底想表達什麼? 115 高敏感氣質──是我的教養方式有問題嗎? 121 聲響敏感──毛孩為何那麼害怕這些聲音? 128 碰觸敏感──毛孩為什麼發瘋似的攻擊人? 三、每隻毛孩都不一樣138 幼仔報到──你們一家過得還好嗎? 146 母與子──「新手父母」如何度過慌亂? 153 攻擊行為──刺激毛孩攻擊的「引爆點」是什麼? 160 騎乘行為──毛孩都結紮了,為何還會騎乘磨蹭? 168 異食行為──毛孩為什麼愛亂咬東西? 176 重複行為──毛孩不斷舔毛,是病嗎? 183 多元智力──你的毛孩到底是聰明,還是笨? 190 短尾突變──短尾巴是一種疾病嗎? 197 音樂品味──毛孩懂得聽音樂嗎? 四、永遠的家人206 老毛孩──以前愛吃的食物,怎麼現在一口都不碰了? 213 認知障礙症候群──這個階段,還有什麼能為牠做的? 221 老年疾病照護──如何減緩毛孩的辛苦? 227 無痛的安寧──最後的日子,除了醫療,還能怎麼做? 233 面對告別──失去心愛毛孩的痛,向誰傾訴? 239 安樂的別離──我給了毛孩什麼?又給了自己什麼? 245 悲傷療癒──毛孩離世的悲傷,何以計量? 252【後記】幫助深陷困境的家庭,不再感到孤單

商品規格

書名 / 人類沒有很懂我: 犬貓行為獸醫師帶你醫病也療心
作者 / 李羚榛 (小羊醫師)
簡介 / 人類沒有很懂我: 犬貓行為獸醫師帶你醫病也療心:身為台灣稀少的犬貓行為獸醫師之一,小羊醫師從動物學、遺傳學與心理學等出發,站在毛孩的角度,觀察及分析脫軌行為背後的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064137
ISBN10 /
EAN / 9789864064137
誠品26碼 / 2682579575004
頁數 / 25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X1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最難是療心
──栗光(作家、報社編輯,也是病患家屬)


二○一九年二月二日,如常帶冬至到醫院做年度健檢,由於是例行檢查,並未指定醫師。等叫號進入診間,我忽地注意到這天的獸醫師不太一樣──她尚未入內,但已預先調暗了燈光,家屬一關上門,就與喧鬧的外界有了區隔。接著,她從另一側專用門走進來,輕輕柔柔地說,「這樣的光線對貓咪比較舒服。」再輕輕柔柔地把冬至請到籠外。
就診將告一段落,這位不太一樣的獸醫師提及為貓拍照的好處,與我分享自家貓兒的照片(沒記錯的話,那位應是前言中的謬奇)。她說,即便身為獸醫師,天天看自己的貓,有時不見得能提早發現異樣,某次多虧朋友在社群上發覺謬奇的體型變化,才使她多一分留心。這段話給了我無限拍貓、向世界炫貓的正當性。
離開診間,她談貓時閃閃發亮的眼睛,在我腦海久久不散。記下「李羚榛」三字,我們展開後來的一年一會。
每年短短的交談,李醫師總能給人啟發。比如有回不得已遲到,我很抱歉地告訴她,冬至不喜歡出門,每次就診前都是大陣仗,她在了解過程後,教了我「如何使貓(稍微)心甘情願上醫院」的減敏小祕訣,應用美味點心與肉泥,在正確時間以恰好的分量,降低彼此的焦慮。因著那些祕訣,我們不曾再遲,冬至甚至會自發性窩進外出籠裡(作為巢穴之一)。

三年多後的一日,當李醫師又遞來一個錦囊,我一面雙手收下,一面覺得自己再無法藏著這些「對付貓的手段」;原來許多難解的題,只要稍微轉個彎,用牠們的眼光看世界,事情就有了餘地。這實在有必要讓更多照顧者知道!職業病令我向她坦白自己的報社編輯工作,請教她能否寫幾篇關於動物行為學的文章?她以一貫的真誠注視我,卻並沒有馬上接話。
就在我想這事大概不成了,李醫師說好。
從單篇文章開始,到隔年推出「小羊醫師話毛孩」專欄,李醫師夾在工作、家庭與學業間,仍每每準時賜稿,並且累積大量讀者。有投稿者因她寫了迴響文,有其他作者致信編輯室:「今天和李醫師一起刊出,好幸運。」繽紛版能有這樣的專欄作家真是很幸福,她就像本書書名,是「醫病也療心」的存在。

說起療心,有兩件事我印象特別深刻。一是冬至幼時結紮後,不曾再長出肚毛,且總是對那個區塊過度理毛。我遵循網路上的建議,未獲良效,反倒漸漸陷入羞愧與自責,懊惱沒有提供更理想的環境。當我終於鼓起勇氣請教李醫師,她第一時間的回應是:「辛苦妳了,妳真的很努力。」然後告訴我,由於過度理毛不會直接影響照顧者生活,通常不是家屬首要想改善的,她對我過往的付出給予肯定。同時,她坦白地表示,儘管可以提出辦法協助,不過該行為背後有多重原因,無法保證根除,也有可能轉變成其他形式的舉動。最終,我們決定再觀察一段時間,但在日常裡增加「Give me five」等遊戲互動。說也奇怪,這困擾多年的情況,居然於隔年自行消失了,冬至養出豐厚的肚肚毛。
今年帶冬至健檢,李醫師除了照例在看診檯上噴妥費洛蒙,還從抽屜拿出貓草,想令她放鬆些。我擔心李醫師失望,告知多年來買過各式各樣、或乾燥或新鮮的貓草,這貓全不埋單。李醫師卻很坦然,「沒關係的,她可以感受到我們的誠意。」我一時間呆住,後腦勺像被人打了一棒,下意識地反覆咀嚼「誠意」兩字。是啊,有沒有反應是其次,冬至收到這份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人類沒有很懂我──犬貓行為獸醫師帶你醫病也療心》這本書,有太多太多可講的。然而,李醫師的文章總是聚焦在毛孩身上,因此我更必須寫出,那位自己所認識的、寫出這本書的李羚榛醫師。

試閱文字

導讀 : 【導讀】
前言──
每隻毛孩的個性和需求,都獨一無二


【我也曾自問:「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
某日看診,一隻膽小怕人的貓咪在診間顯得非常害怕,我鋪上了柔軟的毯子讓牠躲藏,邊放上輕柔的音樂,邊教導女主人該如何讓牠感到更放鬆。
「醫師,妳不要說這麼多,快點把血抽一抽啦!之前的醫師告訴我,貓看診就是會緊張,而且一年才一次健康檢查,我真的覺得沒有關係。以前有個男醫師把牠壓在桌上,牠會大叫、噴尿,但回家不也就沒事了?妳現在放音樂幹麼?牠還不是一樣?不如動作快一點!」
看著眼前的飼主雙手扠腰說話,我倒抽一口氣,沒多回應什麼,溫柔地為毛孩做完了健康檢查。
看完診,我到附近散步轉換心情,回程的時候,布滿烏雲的天空下起小雨,抬頭看著沿屋簷滴落的水珠,我想起二十五年前的一幕。
那時我就讀國中,一天午後忽然下起暴雨,我跑進一家小書店躲雨,有本書映入眼簾──深紅色的書皮、手掌般大小,上頭以復古的斜體字型排列著金邊英文字:Cats。我好奇地翻開一看,是關於貓的寫真書,裡頭有在咖啡廳慵懶躺著的店貓、在郵筒旁玩樂的小貓,也有在主人身邊撒嬌的胖貓。
從那天起,這本小書成為我的寶物,我買下它,每天都帶在身上,反覆溫習著這些可愛的貓咪姿態。放學後,我還繞道到附近的寵物店,趴在櫥窗外,欣賞著貓咪們玩耍的模樣,那一刻,彷彿我也正擁有牠們。
對十五歲的我來說,貓很優雅、很可愛。但直到後來開始學習動物行為,我才深刻明白,每隻毛孩的個性和需求都是獨一無二的。

走回診間,等待看診的病患是例行複診心臟病的狗狗球球。牠長期有嚴重的攻擊行為問題,在遇到我之前,幾次在診間的慘烈經驗讓主人幾乎想放棄帶牠就診。
我與球球的第一次相遇是因為牠有手術需求,從他院轉診來做心臟檢查,而那一天,球球在沒有使用任何藥物之下,全程平靜地享受美味零食,順利做完檢查,主人和我都非常開心。一個星期後,我收到主人寄來的電子郵件,敘述球球在他院動手術時經歷的漫長煎熬,其中有句話教我印象深刻:
「醫師,就在半個小時內,我已經聽到數十次球球的『尖叫』,我從沒聽過牠那樣的叫聲。聽著淒厲的尖叫,我好難過,懷疑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事實上,面對家裡出現行為異狀的毛孩,我也曾向自己提出這句沉重的疑問近乎上百次:「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

【從毛孩的角度,理解牠對安全感的需求】
謬奇是我人生的第一隻貓,高中時,我認養了當時還只有巴掌大的牠。牠一直很親人又乖巧,卻從十三歲起表現大變。那年我出國念書,焦慮的牠開始有嚴重的攻擊行為問題,不定時會展開攻擊,讓照顧牠的家人十分害怕。
我回國後,謬奇的攻擊行為不減,曾經把我咬到滿身是鮮血,穿著睡衣狼狽地逃出家向鄰居求助。牠甚至也曾在我母親睡著時,攻擊她的脖子。
我一度把牠困在後陽台好幾天,因為牠只要進門便迅速就定位,展開攻擊模式,跳到我的身上狂咬。
迫於無奈,我只能把牠困在一間空房中隔離,每日在牠的食物裡放鎮定劑,等到牠入睡了,才能進房去清理。
當時已經成為獸醫的我,曾聽聞安樂、去爪手術、拔牙等不人道的方式,但我從來沒有選擇放棄牠。因為相較於自己身體受的傷,我更心疼牠每一次發作時的恐懼狀態,我知道,牠也嚇壞了。然而那時我還沒有接觸動物行為領域,沒想過牠的攻擊行為可能是源自於和我分離的焦慮,或者有其他因素,我心痛地不斷自問:「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
謬奇這樣不穩定的狀況,就這麼度過了好多年。直到後來,牠長了腫瘤,經過八個月的艱辛治療後,我決定送牠最後一程。牠闔上眼前,我和牠做了一個約定:「媽媽會努力幫助和妳一樣靈魂被困住的毛孩,謝謝妳當我的貓。」

和謬奇一起生活的二十年,是一段愛與痛苦並行著的日子。我很懊悔從未能幫助自己的毛孩,我深知,我得幫助和我們一樣的家庭,於是開始學習「動物行為學」。這是一門非常艱深的跨科學領域,涵蓋了動物學、遺傳學、心理學、哲學、倫理學與生物學等。
儘管相當龐雜,研究的過程卻非常有趣,像解讀生命的密碼,透過分析與觀察,把隱藏在行為背後的動機,像拼圖般一塊塊地拼出來。
比如,當我們拿掉些許對物種的歧視或恐懼,會發現眼前正在憤怒的狗狗,並不是想在我們面前逞凶鬥狠。牠在表現出攻擊姿態的同時,下垂的耳朵、放大的瞳孔、僵直的身子,其實也正強烈地傳達著牠的不安與恐懼。
因此,和每一隻毛孩最好的相處模式,是從毛孩的角度,去理解牠對安全感的需求,然後就像和牠一起練習跳一支雙人舞一樣,觀察牠所跨出的每一步,再踏出適當的步伐,成為牠最好的舞伴。
世上沒有通用的舞步可以適合每一隻動物,但和每一隻動物的相處,都是獨一無二又珍貴的練習。因此,我總是希望能利用一點看診時間,讓家屬知道,怎麼為他們的毛孩建立一個,更貼近牠們個體喜好的互動方式與環境。

【給毛孩一個「無恐懼的醫療環境」】
我曾有位患有慢性腎臟病的貓病患摸米。有段時間,牠的腎指數急速上升,狀況不穩定,但主人須短暫出國,便將牠帶來住院照顧。
住院期間,摸米的體重下降不少且毫無食欲,我們為此放置了食道餵管。然而,對於醫療不適應的牠變得非常焦慮不安,緊張得頻頻張口呼吸,蜷在角落,動也不敢動,接著試圖擺脫身上的管子,非常掙扎。
接連幾天,我開始試著在住院部陪伴摸米。為了不造成牠更大的心理壓力,我刻意減少與牠的互動和眼神接觸,並在播放輕音樂後,若無其事地坐在一角,等待牠主動靠近,再摸摸牠。我還將紙箱挖了幾個洞,做成一個臨時貓屋,讓牠可以躲起來休息。
漸漸地,摸米會從箱裡出來,依靠在我腳旁,放鬆地理毛,並嘗試為我梳理毛髮。更令人開心的是,牠開始吃掉我手上的零食,食欲越來越好。
在臨床上,許多毛孩生病時,往往也是心靈最恐懼、疲憊之時。不難想像,疼痛不適必定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壓力。而醫療人員的處置、複雜的氣味、冷冰冰的住院籠、嘈雜的聲音、狹小及陌生的環境,不但讓毛孩頓時溺入恐懼、挫折的情緒海裡,更讓牠們承受壓力的能力值瞬間凍結歸零,並表現出像是拒食、躲藏、發抖及主動抓咬等攻擊行為,以拉開更多身體和心理上的距離。
所以,提供一個「無恐懼的醫療環境」,不僅僅能幫助毛孩從疾病中復原,也能提醒醫者試著蹲下來,從動物的視角,反思所有的醫療行為。
無恐懼醫療並非是一種天生的直覺,而是需要付出相當的時間與耐心,就像是一層又一層的平靜儀式,讓醫者與毛孩的心靠得越來越近。
當屬於動物的醫療倫理覺醒時,在柔和的燈光裡,牠們不安的情緒被美味的食物溫柔地撫慰著;冰冷的看診檯面上,動物不再被粗魯地對待,留下一地恐慌,而是鋪上氣味舒適的毛毯,將牠們所有的情緒好好看待;陌生住院籠的可怕孤寂被換成安全而隱蔽的被窩,恐懼、不安的心跳,就這麼一點一滴地被緩和下來。

【多花些時間,我們能一起做得更好】
在本書中,我不僅分享許多關於犬、貓的行為知識,也寫下許多親身看診經歷,希望讓讀者能夠體會,在每個困境中的家屬與毛孩,也都同時擁有自己生活的模樣。
因此,作為一名醫者,我經常提醒自己要反思、同理家屬的處境,為他們在黑暗裡生出一道光,也慎重地評估毛孩的情緒動機,讓天天與牠在一起的家屬理解:

多花些時間,我們能一起做得更好。

這也是我想為謬奇做的。我想告訴牠:「我希望在每個早晨向妳微笑道早安,在每個夜晚向妳微笑道晚安,擁抱妳,並告訴妳不用再害怕。」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教養衝突
──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行為獸醫師說】除了對動物的教養方法與態度,每一位家屬的安好也同樣重要,因為只有當人類為自己的身心找到一種舒服的平衡,才能在這個家裡,裝下幸福的彼此。

●「牠一直抓我,我到底該怎麼辦?」
暖暖的冬日裡,我一路沿著街道享受陽光,身體似葉子緩慢地舒展開來,回過神才發現久未聯絡的好友小恩傳來多則緊急訊息:「不好意思,突然打擾妳。」「我真的快撐不住了,全身都是傷。」「妳現在有空嗎?快幫幫我!」我趕緊撥通電話,和她開啟視訊。
鏡頭裡的她臉色蒼白,瘦弱的手臂上有著大大小小的抓痕,整個人看起來很疲憊,像隻無助的小狗。
「那簡直像一場噩夢,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她哭喪著臉說。

小恩和我都非常喜歡貓,只可惜她因為家人過敏的緣故,多年來一直不敢開口說想養貓。直到前陣子她搬出家裡,自己獨居後,有天在山區發現一隻全身濕透的小橘貓,再無顧忌的她決定認養這隻小可憐,喚作「茶包」。
然而,小恩與茶包的同居生活不如預期的美好。她看著自己滿身的抓痕,跟我說:「茶包只要看到我,就會一直抓!真的很恐怖,我在家裡走動,牠還會跑來突擊!我連換衣服都沒有辦法,牠不斷跳起來攻擊我的雙腿,我想擋都擋不住!」
驚嚇之下,小恩還找算命師到家裡看風水,將茶包的噴泉飲水器放在財位上,又在牠的睡窩下穩妥地壓了一張平安符,試圖改善家中僵硬的氣運。但是情況不見好轉,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她變得越來越焦慮,不知到底該怎麼和茶包相處。
我靜靜地聽她敘述,從她眼眶裡的淚和略帶憤怒的情緒,知道她雖然實現了多年來的養貓心願,此刻卻深陷巨大的壓力。

●當人貓生活變成一場戰爭
每一種行為的根源,都可能與先天需求、後天學習、環境影響、疾病痛苦及藥物使用有關。因此若想要改善小恩與茶包之間的關係,必須考慮到茶包的行為動機,並仔細地釐清所有的細節。
深入了解之後,我注意到,儘管小恩確實為茶包提供了充足的生活資源,但是她經常在茶包抓傷她之後,立即給茶包一些零食。此外,當她要換衣服時,為了讓茶包別往自己身上撲跳,會試著把茶包關入外出籠,以至於牠只要看到籠子便充滿防衛地嘶嘶叫,每每想要逃離卻都被抓回籠裡,一次又一次,最終在籠內失禁噴尿。
這樣的衝突不時發生,想當然耳,她們的關係像是一場戰爭,從玄關到廚房、從客廳到臥室,到處都是坑坑疤疤的困頓。

若要運用像外出籠這種限制活動的方式來處理問題行為,必須謹慎考量動物的年紀、生理和心理需求、安全感及疾病狀態。
但是像茶包這樣從山裡來的毛孩,天生的遺傳氣質較為獨立,且普遍擁有高警戒、好動等特質,比起一般貓咪需要更多的活動空間。因此對於具有這種特質的茶包,貿然關籠通常無法解決問題,反倒會由於牠日漸加深的挫折,使得與人的溝通管道直接封鎖起來。失去身體自主權的動物可能會產生某種程度的焦慮,啟動大腦中的「情感疼痛系統」,連結出一種近似生理的疼痛感,並反向地增加動物的恐懼及攻擊等負面行為。
再者,透過給予零食的方式,小恩其實是長期在無意間鼓勵茶包的攻擊行為。換句話說,茶包從小恩的反應裡,學習到「撲抓人類,便可以得到美味點心」的連結,所以對牠而言,生活裡的每一次小突擊都像是一場遊戲,充滿樂趣。
除此之外,長時間獨自待在家中的茶包非常渴望得到小恩的關注,經常會對著使用筆電的她喵喵叫,並用頭磨蹭她,要求撫摸。若小恩沒有馬上搭理,茶包便會衝破防線,裝作沒事似的去壓在鍵盤上,並咬向小恩的手臂,做第二階段的行動抗議。因此,每當茶包向前接近小恩,她不免感到一絲恐懼,有時會責罵茶包,有時又希望能完全滿足貓主子的需求。
從她倆的互動看來,無論是零食、讚美或撫摸,都可能不經意地強化了問題行為。因為對於尋求關注的茶包而言,就連小恩的懲罰、斥責或眼神也變成一種矛盾的獎勵。就像某些調皮搗蛋的小男生會捉弄心儀的對象,而這種「有總比沒有好」的心情,隨著時間一久,也逐漸變成一種新的學習。

●兼顧冷靜與愛護的「冷處理」
針對以上的狀況,我建議小恩先調整居家的生活動線,彈性地更動家具的擺設,延伸出更多茶包的立體活動空間,讓牠能獲得更友善的貓空間,不必與人類爭道,減少突擊人類的動機。
我並建議小恩以「引導」代替懲罰,幫助茶包學習和人類正確地互動。例如當茶包準備逗弄她的手腳,企圖邀約玩樂時,盡量不要有誇大的反應,也不應立即給予零食,而是利用貓玩具來回應茶包的需求,教導牠以一種安全的方式玩樂。並且建立每日可預期的遊戲時間,緩衝茶包對互動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並在家裡放置一些互動玩具,提供茶包不同的感官體驗,再觀察牠的喜好,逐一調整。

至於尋求關注的問題,我建議小恩首要確保茶包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滿足,然後再採取一致性的態度,進行「冷處理」。
這種冷處理並不是「完全不理會」毛孩,而是希望主人保持冷靜,不說太多話,找到一個適度忽略毛孩的問題行為,但同時保持對牠愛護的方式,以提供一個充滿情感支持、安全感、穩定和愛的護持環境。
通常,我建議併用「暫時中止」(Time-out)和「積極介入」(Time-in)這兩種方式,並根據毛孩的行為和生長階段,與主人詳細討論後,找出最好的平衡方案。
舉例來說,對於正處於青春期的毛孩,我們應理解牠們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尚未發育成熟,無法良好地控制情緒,若完全不理會通常不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反而可能引起牠們的恐懼和焦慮,變成一種懲罰。
因此,我們應先思考「毛孩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行為」、「我們想要教牠什麼」以及「該如何進行教導」,並在保持情緒平和、訂立明確規則、明確時限及靈活運用的前提之下,藉由冷處理來教導動物。
我經常告訴家屬,教育是雙向的,同時也是整個家庭一起學習的契機。當毛孩極度尋求關注時,我建議家屬和牠們一起坐下來,用堅定而溫和的方式,陪伴在牠們身邊。
雖然可預期地,這樣的冷處理的舉動,可能會引起某些動物以更誇張、激烈的行為來表達,以引起主人的回應。但是可藉由撫摸或陪伴練習,讓牠們知道主人會在身旁,牠們並不是孤單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經由多次的累積學習,牠們會逐漸地學習與主人互動的時間界線,並建立起居家生活的節奏與規律。

●你焦慮,毛孩也焦慮
與人類相比,無法以語言溝通的動物更擅長感受微妙的環境感官訊息,並透過觀察人類的呼吸頻率、身體姿勢、互動的自信、音調高低及汗腺分泌,來感受我們的情緒。從某個角度來看,由於小恩的焦慮情緒漣漪已漸漸地擴散至整個家,可能也反向地影響著茶包的情緒。
因此,我也請小恩為自己設下「情緒柵欄」,透過辨識自己的情緒,設定出界線,並在這個範圍裡,好好地傾聽自己的需求。這種設立情緒柵欄的方式對照顧者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在照顧毛孩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好好地照顧自己。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找出那些無法承受的壓力,及時向外求援,並在適當的支持下,保持內在彈性的能量,讓自己能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雖然對動物的教養方法與態度至關重要,但我也關心每一位家屬是否安好。只有當人類為自己的身心找到一種舒服的平衡,才能在這個家裡,裝下幸福的彼此。

一個月之後,小恩開心地說茶包的問題行為減少不少,她終於有了家的感覺。我想,或許對茶包而言亦是。
真正的家,是人與毛孩都找到寧靜的安心港灣。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身為台灣稀少的犬貓行為獸醫師之一,小羊醫師從動物學、遺傳學與心理學等出發,站在毛孩的角度,觀察及分析脫軌行為背後的「動機」,從源頭化解其情緒狀況。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