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臺南: 府城文史活字典石暘睢 | 誠品線上

Becoming Tainan: Tainan Researcher Shih,Yang-Sui

作者 謝仕淵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成為臺南: 府城文史活字典石暘睢: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謝仕淵最新力作!在臺南四百年行動前夕,本書別具意義。爬梳人稱活字典的石暘睢以及臺南地方研究先驅,如何在殖民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石暘睢生於1898年,1915年實業科畢業以後,長年自行研究,收集了許多書畫、金石、陶瓷、舊文獻與新史料,也時常在臺南一帶踏查。1930年,因為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而有了一展長才的機會,陸續有許多貢獻過去培養專業的機會。1937年在臺南市歷史館服務,戰後出任臺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管理臺南市歷史館。橫跨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石暘睢就像同期的臺南文史調查研究者一樣,受惠於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的歷史學、考古學、古生物學與地質學等知識。他們所立基的位置以及他們所關心的對象都有著明顯的地方文化視野。這條在地化途徑,呈現了臺灣博物館發展歷程另一種可能——在殖民現代性與大中國史觀之外。石暘睢世代留下來的文化資產,是臺南之所以成為臺南的重要資源。在今天,值得我們從塵封中再次檢視並重新對話,看見它們的價值。★名人推薦「走在臺南市的街道上,古蹟與歷史遺構不斷進入民眾的視野,博物館中的藏品,每個物件都構成臺南人的文化基因。臺南之所以是臺南,時間只是一個充分條件。」——臺南市長黃偉哲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謝仕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臺南市文化局局長、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學術研究關注物質文化史、飲食文化史與區域文化史等領域,並對臺南的博物館與文物資產的發展脈絡感興趣。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市長序 為臺南文史奉獻的石暘睢 作者序 成為臺南:府城文史活字典石暘睢 推薦序 憶念石暘睢舅公 緒論第一章 日本時代的文史調查— 初試身手的石暘睢第一節 青年石暘睢 一、石馬出土記 二、青年石暘睢 三、石鼎美後人第二節 博物館員跟他的文史同好 一、初試身手:「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中的收藏 二、成為博物館員與文史社群的形成第三節 帶著時間向前走:古物的出現 一、都市開發與文化危機下的調查成果 二、挖出來的時間:明墓與史前遺址 三、刻劃歷史:大臺南的古碑調查小結 第二章 臺南市歷史館的奮進──戰後十六年的館長生涯第一節 戰後重建的臺南市歷史館 一、終戰後的臺南市歷史館 二、那個稱為館長的人 三、十年有成的調查行動第二節 大臺南調查行動的開展 一、文史社群的「採訪記」 二、南瀛調查行動第三節 館長的分享與主張 一、石暘睢的研究成果與方法 二、石暘睢的收藏與分享 三、鄭成功登陸地點爭議小結第三章 文史調查的延續──行動轉進與精神傳承第一節 民間力量的集結:臺南市文史協會 一、臺南市文史協會的成立與出版活動 二、臺南市文史協會的調查活動第二節 跨海澎湖踏查與南瀛博物館構築 一、文史社群的澎湖踏查 二、吳新榮與陳春木的博物館之夢第三節 石暘睢文化資產的再公共化 一、後人的捐贈—成為公共資產的石家文物 二、臺南市歷史館的新生小結結論附錄附錄 1:石暘睢著作表附錄 2:石暘睢先生年表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成為臺南: 府城文史活字典石暘睢
作者 / 謝仕淵
簡介 / 成為臺南: 府城文史活字典石暘睢: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謝仕淵最新力作!在臺南四百年行動前夕,本書別具意義。爬梳人稱活字典的石暘睢以及臺南地方研究先驅,如何在殖民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339343
ISBN10 /
EAN / 9786267339343
誠品26碼 / 2682495437004
頁數 / 28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作者序
成為臺南:府城文史活字典石暘睢
本書作者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謝仕淵

書寫石暘睢,是一連串巧合的結果。
2006 年左右,我當時任職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有個文物捐贈的通報,說是日治時期林百貨的陳列櫃,想要捐給臺史博,於是我便前往永康某個工廠倉庫,看見那個被人刻意留下來的櫃子。
那時,我認識了日治時期曾任職於林百貨的石允忠先生,他告訴我許多年輕時任職於林百貨的故事。後來的十幾年,我便經常有機會跟他見面,有時在臺史博、有時在京園日本料理,我喜歡聽他聊過往的見聞,後來,他還把父祖傳下的珍貴文物,分別捐給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與「臺史博」。
我初次接觸跟石暘睢相關的線索,並沒有特別留意,石先生說,自己的父親被人稱為「活字典」,我也在石家藏書中看過石暘睢的落款,不過當時我未曾留意。
一直到 2013 年前後,臺史博開館不久後,出於歷史研究者對於歷史脈絡與歷史詮釋的敏感性,我開始爬梳臺灣博物館史的脈絡,那時固定的兩種理解博物館史的脈絡,一個是國立臺灣博物館所代表的殖民現代性,另一個則是故宮博物館與國立歷史博物館,代表戰後的中華文化在臺灣的脈絡。
我幾乎立刻就覺得臺灣博物館史乃至於臺灣研究的在地行動,是可以對話與修正的議題,那時我從之前因展覽調查,而到鄭成功文物館的庫房進行文物調查的過程中,了解至少在1920 年代中晚期左右,臺南就有一群在地的文化工作者,他們以臺南文化三百年的活動之名,開始了有系統的調查並且透過博物館展示的方式,將文物放在一個特定的知識系統中展示。
這場相當具有活力的行動,時而與時局拉扯,當然也深受個人興趣所影響,與現代學術活動之間進行了對話,這個社群,大約持續活躍了三十年左右的時間。他們所調查的文物現在還在臺南,這場擴延的範圍也包含了臺南縣的集體調查活動,其中的關鍵人物就是石暘睢。
我那時開始追問起石允忠先生關於父親的事,也在文史調查社群的第二代之中,尋找書寫這段故事的必要史料。從最初的追尋到這本書的完成,大約經歷了十年的歷程,構成故事該有細節的素材不多,許多片段的拼湊,有時靠機緣。
透過這本書,我想為臺灣博物館史、臺南研究乃至於本土的知識社群等議題,添加一點新的理解。他們的貢獻,並不必然從現代學術的角度檢驗,但前輩們開始從臺南自身的脈絡理解自己的歷史,這樣的故事,對於臺灣近現代史的發展而言,還是有些啟示的。
這本書的完成,要感謝石允忠先生、黃天橫先生及其公子黃隆正、林錫田先生、連風彥先生以及石暘睢先生的後人潘思源先生。並且感謝過去協助我整理石暘睢資料的嚴麗、王麗菡、王佩穎等諸位小姐。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第一節 戰後重建的臺南市歷史館

一、終戰後的臺南市歷史館
1. 毀於空襲的臺南市歷史館
赤崁樓是臺南的重要名勝,是臺南歷史文化的象徵,最初是荷蘭時代的普羅民遮城,而到日治時期已經被視為見證歷史的文化資產。赤崁樓躲過了戰時的空襲,於是成為戰後臺南市歷史館的所在地,石暘睢於戰後 16 年的館長生涯,全部時間都在此地。日治時期的臺南市歷史館之設置,係奠基於 1930 年臺灣文化三百年記念會展覽會,並於 1932 年在安平成立史料館,並在歷經 1935 年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博覽會時,收到捐贈的貴重史料擴充館藏,進而於臺南市中央的大正公園旁(今湯德章公園),興建一座二層樓的建築。建築風格參照了明治神宮繪畫館以及臺北市教育會館展覽會場,並在 1937 年 3 月召聘臺北帝大畢業的齋藤悌亮擔任歷史館主任,歷時將近一年的興建,於 1937 年10 月 1 日正式開館,而石暘睢則為開館之初的館員。

博物館除了一般性展覽之外,應有特展舉行,例如 1938 年由黃伯壎支援清代黃本淵遺墨展,展品包括參考資料共計 40 幾項,這項收費的展覽,期間共吸引了 592 名觀眾參觀。1943 年6 月還曾因為展示「林則徐大印」而見報的臺南市歷史館,到了戰時便因局勢緊張而暫停開放,並將所有典藏品藏於「館南棧房與本市延平郡王祠內」, 1944 年赤崁樓重修完竣,先是在1 月中,「歷史館部份史料移藏樓中及蓬壼書院內,準備於四月一日在這攬古勝處重新開幕。」、「不料先於三月一日下午零時,盟機大舉空襲本市,留藏於青年路舊館之史料,全部炸毀;儲存在赤崁樓與蓬壼書院者倖免於難,重新開幕的計劃也就成為泡影。」

1945 年 3 月 1 日,美國第五航空隊出動了「 B-24 解放者」空襲臺南市區,投下了造成嚴重災情的燃燒彈,造成臺南市區超過一千棟以上民宅的損壞。

1945 年 8 月 15 日終戰,幾天之後吳新榮迫不及待的來到市區,剛好記錄了民生綠園旁兩館會館、州廳遭空襲後的情況:
先由大銃街入城,始見爆跡之慘。而疎開者歸來之人已多。戰禍與民苦之情景現於眼前。至西門町一望本町方面,宛如古戰場。嗚呼,我所愛的古都,如此變貌了乎!⋯⋯。至州廳邊,見兩廣會館完全無跡,嗚呼!我心既暗澹了。⋯⋯至赤崁樓,其偉容依然嚴在,始慰我心。總是過去三百年之一切,即清朝的遺風,日本的色彩,皆為此一戰完全清算去了。

赤崁樓尚存而民生綠園一帶災情慘重,大概也指出戰後文獻中指稱的歷史館遭毀的事實,也同時指出了那些倖免於難、存於赤崁樓的文物,提供了臺南市歷史館在戰後再起的重要憑藉。

2. 另起爐灶的臺南市歷史館
遭遇二戰空襲的臺南市歷史館,不僅博物館遭毀,文物史料的調查與採集陷於停頓狀態,石暘睢也疏開到了鄉間。 1945年 8 月 15 日戰爭結束,石暘睢的摯友莊松林指「先生雀躍大喜,即行接管臺南市歷史館,並負責保管在赤崁樓之幾百件歷史文物。十月廿五日臺灣光復,先生被派任為臺南市立歷史館管理員。日人前館長已被遣送回國。」其實,終戰前夕的 7 月 8 日,石暘睢的母親病逝,享壽 67 歲,換言之,承擔歷史館復興任務、當年剛滿 48 歲的石暘睢,是在遭遇喪母月餘之後,就要面對重建的工作。

石暘睢在 1946 年簽准於新修赤崁樓為新館址,將殘餘史料加以整理數月,略具規模後,於同年 5 月 1 日重新開館,並由石暘睢專司掌管,實則為臺南市歷史館的實際管理人,因此那時的同好都稱他館長。石暘睢以「以北樓房(文昌閣)為第一室,大部陳列史前、荷據、明鄭各時代之史料;南樓房(海神廟)為第二室,陳列清代各種史料。」那時剛從軍隊中復員回家的兒子石允忠,回憶起那段時間,他說為了保護歷史文物免於被竊,他與石暘睢曾有一年多時間,睡在赤崁樓旁的大士殿,後來石家的寓所就位在大士殿。

莊松林回憶起那段戰後初期的時光,指出石暘睢為了讓臺南市歷史館重新開幕,因此「嗣於 7 月 6 日在該樓樓上舉辦民族英雄鄭成功展覽會,以資宏揚民族精神教育。」而在 1948 年10 月間,「中國國民黨臺南市黨部籌備臺南歷史文物展覽會時,我邀請石先生協助採集整理史料,以底其成。自是以後我倆又重新合作史料的調查和採集,如有發現石質文物-碑碣、雕刻、器物或木質紙質的史料,石先生定必設法搬入歷史館陳列,藉以充實內容。」從這段描述中,得以清楚戰後初期的臺南市歷史館,迅即恢復對外開放的展覽機能,並且與日治時期以來,調查研究的老搭檔莊松林,持續進行文史調查工作。
從這樣的經驗中,他們共同認為臺南市遺存史料仍多,「為適應實質需要,非再糾合同工合作,成立一文獻機構不可。」他們因此找上臺南市政府教育局謝新周科長,提出此議並得到回應,而於 1951 年成立「臺南市史料編纂委員會」於教育科。同年冬天,因為省府令各縣市成立縣市文獻委員會,才將史料編纂委員會改名為「臺南市文獻委員會」,並於同年 10 月間發刊季刊「臺南文化」創刊號。石暘睢在此時的正式職務為臺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兼採訪組組長。

對於石暘睢主持下的臺南市歷史館,盧嘉興稱「歷史館所陳列的史料至少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石先生一人親手到各處搜尋發掘出來的。而經常所陳列展覽的珍奇文物令人一入館內,即覺琳瑯滿目,美不勝收,使觀覽者如上臺灣史似的獲得深刻的印象。」
石暘睢此後一直在臺南市歷史館服務,直至 1961 年 10 月退休,那一年,臺南市政府重修延平郡王祠,利用祠內東南邊空地新蓋一座二層樓房,將赤崁樓的歷史館文物搬到這座新館,名稱改為「臺南市民族文物館」。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謝仕淵最新力作!
在臺南四百年行動前夕,本書別具意義。
爬梳人稱活字典的石暘睢以及臺南地方研究先驅,如何在殖民現代性與大中國史觀之外,找到了第三條路──在地化的途徑。藉由大量保存古蹟文物,打造出故都風貌,臺南得以成為臺南。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