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 為什麼: 跟大小朋友談哲學 | 誠品線上

什麼! 為什麼: 跟大小朋友談哲學

作者 林偉信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什麼! 為什麼: 跟大小朋友談哲學:★充滿好奇的小孩,愛好探究的大人,都能看懂的生活思辨練習★★兒童哲學教授林偉信全新作品★★幫自己建立「提問-思考-找答案」的熱情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小時候的笨問題,變成長大後的看世界的哲理?▲筆一定要叫做「筆」?▲所有事都可以表決嗎?▲爸媽的「晚」和孩子的「晚」,很不同?!▲大家都買,就是最好的?▲男生為什麼不能坐著尿尿?本書以小學堂的輕鬆問答探討方式,帶領所有初學者進入哲學的宇宙。書中以提問、思考、找答案,以及最後思考實例,建構讀者引發提問的動機,進而挖掘思辨的本質,最後以邏輯脈絡尋找心中的答案。以此展開生活中的無限大腦運動,讓自己在關注所有人事物,都能享受探索真理的美妙過程。本書特色◆兒童哲學教授林偉信,集結幼教系教學與實務經驗之哲思講義。◆貼近大小朋友腦袋瓜的距離,將深沉哲學理論化為易懂的生活道理。◆哲學簡單又有趣,只要學會:提問、思考、找答案。聯合推薦李維倫|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副院長呂健吉|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理事長柯倩華|臺灣兒童閱讀學會顧問潘小慧|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鄧育仁|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依照姓氏筆畫排列)引人入勝的敘述風格,貼近生活的書寫方式,讓大小朋友在閱讀中體驗哲學思考的樂趣。並在回到初心「那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會這樣」的提問、思考和找答案中,為自己挖掘哲學的力量,也為彼此打開反思性的對話空間。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鄧育仁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林偉信故事人,大學退休哲學教師。曾任教於花蓮師範學院、花蓮教育大學、東華大學,104學年度獲頒「東華大學終身教學傑出獎」。曾任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董事,誠品文化藝術基金會「深耕閱讀」顧問。現任臺灣兒童閱讀學會顧問,聚落書坊文教發展協會顧問。從1983年擔任高雄國語日報語文中心說故事老師開始,對兒童說故事持續至今。著有《兒童哲學》(與柯倩華合著)、《故事·閱讀與討論—一個「兒童哲學」式的觀點》、《怎麼說都說不聽?—日常教養語彙的哲學分析》、《說故事—方法與實踐》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第一部份 提問一、筆一定要叫做「筆」,不能用別的名字嗎?二、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表決來決定嗎?三、哲學就是問問題!四、你有多久沒提問了?五、誰是桑德爾?-怎麼樣的作為才合乎正義?六、誰是朱光潛?-為什麼彩虹和晚霞會讓我們覺得美?七、為什麼兒童會受苦?-對上帝存在的提問八、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問?第二部份 思考一、什麼叫做「思考」?二、「好的思考」有什麼特徵?三、若天下雨,則地濕了?-推論之ㄧ四、說話「不合邏輯」﹗-推論之二五、所有的烏鴉都是黑色的?-歸納六、每次都這樣﹗-歸納中的「例外」七、爸媽的「晚」和孩子的「晚」,很不同﹗-字詞意義的多元歧義八、你說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字詞意義的界定九、關在籠子裡的熊,才叫做熊?-思考謬誤十、我說的「隨便」不是這樣的「隨便」-語意不清的謬誤 十一、大家都買它,所以它是最好的-不相干的謬誤之ㄧ 十二、你不這樣做,我就不請你吃東西﹗-不相干的謬誤之二 十三、你說的根本就不是我﹗-不相干的謬誤之三 第三部份 找答案一、哲學追求的是能讓自己心安的答案二、Data和泰利斯-哲學是一種理性的思考三、為什麼長大後,不怕黑?-理性思考就是在追求「合理」四、不同看法,如何判斷,何者正確?五、蘇格拉底在雅典街頭做什麼?六、什麼是「真知識」?七、柏拉圖的兩個世界八、哪些東西看起來像是真的,但卻是假的?九、你看到的就是真實世界十、哲學信念在生活中的威力十一、哲學對「答案」的基本理解十二、答案之後的問題,才尖銳!第四部份 思考實例一、認真對待自己的權利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男生為什麼不能坐著尿尿? 四、每一個人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五、男朋友一定要「高富帥」?六、什麼樣的生活,才是「人」的生活?七、努力做一個哲學人!結語對「哲學」做一個簡單的總結性說明

商品規格

書名 / 什麼! 為什麼: 跟大小朋友談哲學
作者 / 林偉信
簡介 / 什麼! 為什麼: 跟大小朋友談哲學:★充滿好奇的小孩,愛好探究的大人,都能看懂的生活思辨練習★★兒童哲學教授林偉信全新作品★★幫自己建立「提問-思考-找答案」的熱情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741748
ISBN10 /
EAN / 9786269741748
誠品26碼 / 2682470932005
頁數 / 26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X2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適用年齡 / 8~18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一、筆一定要叫做「筆」,不能用別的名字嗎?
美國童書作家安德魯·克萊門斯(Andrew Clements)寫了一本著名的少年小說:《我們叫它粉靈豆》(遠流出版社),書中的主角尼克,對他的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筆一定要叫做「pen」,不能用別的名字嗎?
面對尼克的提問,他的老師對他說,你當然可以幫「筆」取一個新名字,但要不要用它,那就要大家同意才行啊!這本書就是在敘述尼克為「筆」取了一個新名字「粉靈豆frindle」,並且教會大家接受,也習慣使用新名字的過程。
你有沒有像尼克一樣,想過這樣的問題,為什麼那個東西要叫這樣的名字,而不用別的名字,或者,我能不能為某樣東西重新取一個新名字?
你若是沒有這樣想過,也沒有關係。因為,我們一直都很習慣,總覺得每一樣東西本來就應該都有它的名字,「鍋子」就是鍋子、「書包」就是書包,這些名字和這些東西原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一對一對應,怎麼可能一個東西還需要什麼新的名字或稱呼呢?
但是當我們認真觀察生活週遭,就會發現,一個東西的「名字」常常只是某一個地區人們的使用習慣而已,別的地區的人們可能會用別的稱呼叫它,像是我們稱呼的「馬鈴薯」,在中國大陸卻叫做「土豆」;我們說的「旅館」,他們卻叫做「酒店」。
而且我們也會發現,一個東西常常不會只有一個名字,像我自己,身份證上的名字叫做「王大明」;在家裡,爸爸媽媽暱稱我「小乖」;在學校,同學們都喊我「小胖」。「王大明」、「小乖」、「小胖」三個名字說的都是我,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叫我的習慣,因此有人叫我「王大明」、有人叫我「小乖」、有人叫我「小胖」。而且只要他們用習慣了,我也聽習慣了,當這些名字被說出來的時候,我就知道他們叫的人是我。
也因此,從這樣的生活經驗,我們會發現,真是如同尼克的老師說的,名字沒有一定要怎麼樣稱呼。所以,我們當然也可以幫任何的人、事、物,重新取新的名字,但是這名字到底可行不可行,那就要看大家接不接受,用不用它了。
從這樣的道理來看,我們會瞭解,一個東西的「名字」是大家習慣使用而形成的。而且,從這樣的道理再延伸來想一想,我們也會發現,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規矩或習慣,也都是因為長久以來大家都樂意接受,並且願意使用,它們就成為我們共同遵循的規矩與習慣了,沒有什麼絕對、必須,或是一定非得怎麼樣。它們基本上都是可以再做調整或改變的,就看大家願不願意接受調整或重新改變它。
想一想,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是因為習慣或共同約定,而去遵行的呢?

你還可以想一想這些問題
一、所有的東西都會有名字嗎?它們為什麼會有這個名字?
我們為什麼會稱呼載運太空船升空的載具,叫做「火箭」;在鐵軌上載客行駛的車子,叫做「火車」。或者,為什麼岳飛的爸媽要幫他取名叫做「岳飛」?
二、有沒有什麼東西是沒有名字的?當一個東西沒有名字的時候,我們要怎麼稱呼它?
當你領養一隻浪貓或浪狗的時候,你會怎麼幫牠取名字?或者,問問爸媽,你剛出生的時候,他們為什麼會幫你取這個名字?你覺得我們通常會依哪些條件或特徵,來給「東西」命名?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充滿好奇的小孩,愛好探究的大人,都能看懂的生活思辨練習★
★兒童哲學教授林偉信全新作品★
★幫自己建立「提問-思考-找答案」的熱情與能力★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