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迎媽祖上香山 | 誠品線上

安平迎媽祖上香山

作者 吳明勳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安平迎媽祖上香山:「迎媽祖」是臺灣媽祖信仰文化中最盛大、最受矚目的祭典活動。本書透過在地口訪與文獻史料的蒐羅整理,完整呈現安平迎媽祖有別於其他區域的地方信仰特色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戰後復振的安平迎媽祖上香山祭典,是沿海地區居民重新凝聚生活信仰與文化認同的努力。」——臺南市長黃偉哲西元1661年鄭成功將湄洲媽祖帶來安平,媽祖信仰開始於安平落地生根,浸入每一代人的骨髓,成為世世代代安平人心中最崇敬的信仰。歷經360餘年的歲月,安平開臺天后宮已不僅僅是安平的公廟,更是聞名遐邇的媽祖信仰中心。每個地方的民俗都是其獨特而不可取代的標誌,做為安平最熱鬧、規模最大的民俗活動,安平迎媽祖當然也是如此,遠在清領時期,濱海彈丸之地的安平,當時迎媽祖的民俗,就有成千上萬人前來觀看的盛況。日治時期由於安平媽祖廟遭受兵禍之災,廟堂被佔用,神尊被迫寄於安平角頭廟中,迎媽祖的習俗也被迫停止,直至戰後才又陸續恢復舉行,在所有安平人的努力下,不但重建了天后宮,使媽祖不再寄人籬下,迎媽祖規模逐漸越來越盛大……★2015年臺南市政府將「安平迎媽祖上香山」登錄為臺南市市定民俗,正式成為臺南的法定無形文化資產。★特別邀請民俗插畫設計師B S故事集(陳怡揚)繪製封面插畫。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吳明勳 臺南市安平人,現任安平開台天后宮文化基金會董事、台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對於臺灣民間信仰,有多年的田野調查經驗與觀察研究。著有《臺南王爺信仰與儀式》、《臺南過火儀式研究》、《安平靈濟殿孤棚祭》、《開台佑民:安平媽》等專書十餘冊。B S故事集(陳怡揚)新竹縣竹東人。愛好手繪、音樂與旅行。幾次長途旅行經驗之後,逐漸找到屬於自身的信仰,回到台灣民俗的懷抱。常於廟會場合速寫、並將傳統民俗結合現代生活,開創不同的插圖組合實驗,希望越來越多人以自身的信仰、土地為榮。平時活動與作品皆有在FB:「 B S 故事集」、Instagram:「陳怡揚」分享。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市長序 閱讀文資風采,領略古都魅力局長序 書寫文化資產,傳續臺南故事處長序 踏訪街市山林,記錄文資瑰玉作者序 紀錄與宣揚第一章 前言第二章 歷史悠久的安平開臺天后宮第三章 安平迎媽祖上香山的歷史與祭典特色第四章 安平開臺天后宮首次的福建謁祖參香第五章 2018年安平迎媽祖上香山祭典的變化第六章 結論參考書目及網站

商品規格

書名 / 安平迎媽祖上香山
作者 / 吳明勳
簡介 / 安平迎媽祖上香山:「迎媽祖」是臺灣媽祖信仰文化中最盛大、最受矚目的祭典活動。本書透過在地口訪與文獻史料的蒐羅整理,完整呈現安平迎媽祖有別於其他區域的地方信仰特色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339121
ISBN10 /
EAN / 9786267339121
誠品26碼 / 2682467772003
頁數 / 16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作者序 紀錄與宣揚
西元1661年鄭成功將湄洲媽祖帶來了安平,媽祖信仰開始於安平落地生根,浸入每一代人的骨髓,成為世世代代安平人心中最崇敬的信仰。歷經360餘年的歲月,安平開臺天后宮已不僅僅是安平的公廟,更是聞名遐邇的媽祖信仰中心。
每個地方的民俗都是其獨特而不可取代標誌,做為安平最熱鬧、規模最大的民俗活動,安平迎媽祖當然也是如此,遠在清領時期,濱海彈丸之地的安平,當時迎媽祖的民俗,就有成千上萬人前來觀看的盛況。日治時期由於安平媽祖廟遭受兵禍之災,廟堂被佔用,神尊被迫寄於安平角頭廟中,迎媽祖的習俗也被迫停止,直至戰後才又陸續恢復舉行,在所有安平人的努力下,不但重建了天后宮,使媽祖不在寄人籬下,迎媽祖規模逐漸越來越盛大,並在2015年獲得臺南市文資管理處,以「安平迎媽祖上香山」之名,登錄為臺南市無形文化資產,成為臺南市的市定民俗。
民俗是人類最樸實的生活文化,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安平迎媽祖上香山」這個民俗也有所變化,不變的是安平媽返鄉省親謁祖,所體現的孝道精神。在面對不可擋的改變中,以文字、影像記錄這過去、現在所知的情況,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在2014年時,便以〈上香山-安平迎媽祖〉為題,於《臺南文獻》第5期中,發表一篇介紹安平迎媽祖文章,讓更多人知道並且能夠來認識安平迎媽祖。此次非常感謝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與黃文博校長邀約撰寫《安平迎媽祖上香山》一書,也要感謝安平開臺天后宮主委盧友禮、總幹事林國明、常務監察委員黃鏡月,還有已故前安平觀音亭主委吳高明月,於我田調期間的幫忙協助,謹在此向大家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本書主稿完成於2019年10月,當時文稿主要是紀錄到2018年的安平迎媽祖,待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通知本書即將印刷出版時,安平天后宮又已於2022年4月,舉行了一次迎媽祖活動,故2022年6月時,筆者又針對本書做了一次文稿增修,呈現祭典最新近況,期望更多人了解安平媽祖的信仰文化,並達到宣揚推廣《安平迎媽祖上香山》這項文化資產之目的。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安平迎媽祖自古即為安平之大事,更是名聞遐邇的盛事。《安平縣雜記》載「郡民往觀者幾萬。男婦老少或乘舟、或坐車、或騎馬、或坐轎、或步行,樂遊不絕也。」。 而安平民間也留下許多形容當時迎媽祖的諺語,例如「安平迎媽祖,百百旗有了了」、「安平迎媽祖,百百奇」、「安平迎媽祖,臺南伏地虎」、「安平迎媽祖,無奇不有」等, 足見祭典之盛大。
日治時期安平媽祖廟被占用,神像暫寄其他安平廟宇,迎媽祖祭典也被迫停止無法繼續舉辦,但安平人對媽祖之信仰始終堅定,未曾消亡。戰後,民國36年(1947)隨即復辦迎媽祖祭典,可惜連辦3年後又因臺灣戒嚴被迫再度終止,此一終止又停辦了12年之久。民國50年(1961)時又短暫恢復舉辦一次。民國55年(1966)安平開臺天后宮開始於今址重建完成,舊時所有寄祀於外的神像除觀音佛祖外,都迎回宮中奉祀。民國65年(1976)則配合舉行五朝建醮,也舉辦了迎媽祖上香山祭典。民國70年(1981)起,臺灣經濟起飛,社會安定、開放,於是舉行迎媽祖逐漸頻繁,慢慢形成了寅、午、戌年,4年舉行一次的型態。
這個百年的傳統祭典,在時局的動盪中受到種種挑戰,但對於復辦迎媽祖與重建天后宮,安平人從未放棄,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努力,才有了現今的成果。當然在時代的進步與生活環境改變中,傳統祭典也難免會有變化,例如舉行香山地點的改變,清時安平迎媽祖會行船至北汕尾舉行香山祭典,戰後香山地點移回到安平海邊,最後因三鯤鯓成為安平轄境,在繞境路線考量下移至三鯤鯓。又安平迎媽祖本是年年農曆3月20日舉行辦,因政局因素形成不定期舉辦,後來變成逢寅、午、戌年4年舉辦一次,日期也因生活型態的改變,改在媽祖聖誕前的假日來舉行。
民國107年(2018)的迎媽祖上香山祭典,出現了歷史性的變化,開臺天后宮管委會決議,在考量保護歷史悠久的3尊鎮殿軟身媽祖金身下,新塑一尊出巡媽祖來出巡繞境。這個決定使得因日治時期「寄祀」神像,形成的由海頭社廣濟宮負責大媽神轎、港仔尾社靈濟殿二媽神轎、王城西社西㡣殿負責三媽神轎、十二宮社三靈殿負責四媽神轎的文化消失,此年特殊的迎媽祖情況,讓部份安平人感覺失去了安平迎媽祖該有的味道。
第12屆管委會成立後,廣納地方的意見,決定民國111年(2022)的安平迎媽祖活動,恢復讓3尊軟身媽祖與四媽出巡繞境,並在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民俗保存維護計畫的建議下,進行了傳統舊俗的復興,使得消失20餘年的媽祖神轎轎上神童得以再現,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昔日安平迎媽祖中的「百百旗」,也在傳統舊俗復興概念下與安平形象商圈商家合作,將「安平迎媽祖百百旗」再現於繞境隊伍中。
時間與空間的改變,往往會使民俗活動產生不同的變化,安平迎媽祖上香山的民俗當然也是如此,但其整個祭典的核心精神與儀式文化,並無太大改變。如至海邊遙祭湄洲祖廟,迎接媽祖回鑾後展開繞境,保留城隍廟的「八班夜巡」、香山的「香窟」、掌旗官的「布兵旗」、媽祖的「御賜鳳釵」等。這些傳統祭典的文化特色一直存在著,「轎上神童」與「百百旗」的傳統舊俗復興,更是得到地方的肯定與支持。安平迎媽祖歷久彌新,近年來隨著轄境的擴大,繞境範圍也從原本安平六角頭社變成安平十角頭社,安平全境參與度有增無減,安平迎媽祖實為安平一大宗教盛典。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迎媽祖」是臺灣媽祖信仰文化中最盛大、最受矚目的祭典活動。
本書透過在地口訪與文獻史料的蒐羅整理,完整呈現安平迎媽祖有別於其他區域的地方信仰特色。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