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30位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的故事 | 誠品線上

National Treasures of Taiwan: The Stories of 30 Traditional Performing Arts Masters

作者 Walis Nokan/ 乜寇.索克魯曼/ 甘耀明/ 利格拉樂.阿𡠄/ 吳曉樂/ 李志銘/ 李豐楙/ 周芬伶/ 林央敏/ 邱祖胤/ 凌煙/ 馬翊航/ 崔舜華/ 張郅忻/ 連明偉/ 陳雪/ 等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人間國寶: 30位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的故事:最好讀的人間國寶30位重要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用生命演繹臺灣以畢生心意妝點島嶼的面貌「人間國寶」是重要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他們是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臺灣,「人間國寶」即是國家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和「重要傳統工藝」的保存者。如果說來自民間的國寶藝師是最貼近土地的藝術創作者,那麼《人間國寶—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及《人間國寶—30位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的故事》,或許是親近「人間國寶」最好的讀本。為了提供國人以不一樣的視角認識「人間國寶」,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2022年啟動《重要傳統藝術專書》編撰計畫,內容為2009年以來文化部(時為文建會)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所登錄認定的40項重要傳統藝術59位保存者,期待以輕鬆、動人的風格呈現傳統藝術的生活面向,從保存者的生命故事出發,藉以吸引國人一探功力深厚技藝卓絕的國寶藝師。為此,文資局邀請臺灣當代知名作家訪問藝師、提筆為文,從前輩的李豐楙、廖輝英、陳銘磻、心岱、李昂、林文義、周芬伶、林央敏、方梓、廖振富、Walis Nokan、楊翠,到中壯代的鍾永豐、凌煙、鍾文音、邱祖胤、利格拉樂.阿、陳雪、葉淳之、甘耀明、乜寇.索克魯曼、李志銘,再到年輕耀眼的賴鈺婷、馬翊航、張郅忻、劉崇鳳、姜泰宇(敷米漿)、連明偉、潘家欣、崔舜華、楊富閔、蔣亞妮、吳曉樂、隱匿等,34位作家之中有的寫作超過半世紀,有的榮獲百萬文學大獎,共同之處在於每一位都關注傳統藝術,或曾義無反顧投身其中,或與藝師相互熟識,又或有同鄉之誼。在作家充滿情感的筆鋒下,人間國寶的內心世界與人生經歷點滴化成書頁。藝師創作或演出,令我們得以欣賞精采的作品,而作家描述他們近距離接觸的藝師,則開了一條指向「人間國寶」的路,讓國人可以在紙端閱讀藝師親近「國寶」。《人間國寶—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是一部融合重要傳統工藝與文學書寫的「作品」,期待這項為推廣重要傳統藝術及其保存者的跨界嘗試,能夠獲得國人青睞,開卷展讀如見國寶其人,更殷盼傳統藝術漸漸進入日常,融為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Walis Nokan文學家,泰雅族人,出生於臺中縣和平鄉Mihu部落(今自由里雙崎社區)。漢名吳俊傑,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畢業,曾任教於花蓮縣富里國小、臺中縣梧南國小、臺中市自由國小,並兼任靜宜大學台文系、國立成功大學臺文所、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教師。早期曾用瓦歷斯.尤幹為族名,後來返回部落投入田野調查,理解泰雅族命名規則後,正名為Walis Nokan(瓦歷斯.諾幹)。創作橫跨詩、小說、散文、報導文學等,代表作如《當世界留下二行詩》、《戰爭殘酷》、《迷霧之旅》、《張開眼睛將黑夜撕下來》等。乜寇.索克魯曼臺灣布農族人,1975年出生於南投縣信義鄉望鄉部落,一處打開家門就可以看見東谷沙飛(玉山)的地方。擅長魔幻寫實風格的文學創作,曾獲原住民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全球華文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主要作品有:《東谷沙飛傳奇》、《我為自己點了一把火:乜寇文學創作集》、《我聽見群山報戰功》、《Ina Bunun! 布農青春》、《伊布奶奶的神奇豆子》、《我的獵人爺爺:達駭黑熊》等。甘耀明目前專事寫作,小說出版《神秘列車》、《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殺鬼》、《喪禮上的故事》、《邦查女孩》、《冬將軍來的夏天》、《成為真正的人(minBunun)》,與李崇建合著《對話的力量》、《閱讀深動力》、《薩提爾的守護之心》等教育書。著作曾獲第九屆聯合報文學大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開卷年度十大好書獎、臺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金鼎獎、香港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首獎、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獎。利格拉樂.阿𡠄漢名高振蕙,既是排灣族也是外省二代,二個名字、二種身分、二種認同,數十年來始終在身分認同的河流裡跌跌撞撞,流離在父系與母系的家族故事中,著有《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紅嘴巴的vuvu》、《穆莉淡Mulidan:部落手札》、《祖靈遺忘的孩子》等散文集,以及《故事地圖》兒童繪本,編有《1997原住民文化手曆》。近來投入「原住民族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述歷史影像紀錄計畫」的拍攝工作。吳曉樂居於臺中。喜歡鸚鵡。著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流兒童》、《可是我偏偏不喜歡》、《我們沒有祕密》、《致命登入》。李志銘1976年生於臺北,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與分析傾向。平日以逛書店為生活之必需,閒暇時偏嗜在舊書攤中窺探歷史與人性。同時喜好蒐集黑膠唱片、聆聽現代音樂及臺語老歌。著有《裝幀時代》、《裝幀台灣》、《裝幀列傳》、《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書話文集《讀書放浪》、《舊書浪漫》、《書迷宮》,以及聲音文化研究《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尋聲記:我的黑膠時代》、《留聲年代:電影、文學、老唱片》。李豐楙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第33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早期從事道教文學研究,其後擴及道教文化、華人宗教,曾提出本土化的「常與非常」理論,解釋節慶狂歡、變化神話、神道思維及明清謫凡小說等,企圖與西方理論對話。認為華人社會既有其思想、信仰、神話及習俗,從民族思維詮釋其宗教信仰,始可理解其中的文化心理。著有《從聖教到道教》、《山海經圖鑑》、《山海經:神話的故鄉》、《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文集》等專著。周芬伶屏東人,政大中文系畢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教於東海大學中文系與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以散文集《花房之歌》榮獲中山文藝獎,《蘭花辭》榮獲首屆臺灣文學獎散文金典獎。《花東婦好》獲2018金鼎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作品有散文、小說、文論多種。近著《隱形古物商》、《情典的生成》、《張愛玲課》、《雨客與花客》、《花東婦好》、《濕地》、《北印度書簡》、《紅咖哩黃咖哩》、《龍瑛宗傳》等。林央敏1955年生,嘉義太保人,1977年移居桃園市迄今。輔大中文系畢業。曾任大學教師、台語文推展協會會長、茄苳台文月刊社社長、公投會中央委員等。現任《台文戰線》雜誌社發行人。1983年開始台語寫作,倡導台語文學及臺灣民族文學。有百餘篇作品分別選入各級學校教本與各類選集,部份被譯為英、日文。著有《睡地圖的人》、《家鄉即景詩》、《蝶之生》、《收藏一撮牛尾毛》、《走在諸羅文學河畔》、《蔣總統萬歲了》、《菩提相思經》、《台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等。曾獲聯合報文學獎首獎、金曲獎台語最佳作詞人,以及其他文學與文化類獎項。邱祖胤文字農夫,三個孩子的爹。1969年生於新北雙溪,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曾任中國時報文化組記者、人間副刊主編。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長篇小說《少女媽祖婆》入圍臺灣文學金典獎,《心愛的無緣人》入圍臺北書展大獎,近作《空笑夢》榮獲第二十九屆「巫永福文學獎」。凌煙本名莊淑楨,生於嘉義縣東石鄉。從小立志成為歌仔戲班小生,20歲時勇於追求理想,不顧父母反對而進入戲班學戲,半年後戲子夢碎,只能寄情於小說創作,將稿紙化為戲台。1990年創作長篇小說《失聲畫眉》,榮獲當時國內文壇獎金最高的「自立報系百萬小說獎」。2007年以《竹雞與阿秋》獲「打狗文學獎」長篇小說首獎,並完成《失聲畫眉》續集《扮裝畫眉》。近著包括《乘著記憶的翅膀,尋找幸福的滋味》、《舌尖上的人生廚房》、《文學廚房的人生百味》。現於高雄開設「凌煙文學廚房」,以菜會友。馬翊航1982年生,臺東卑南族人,池上成長,父親來自Kasavakan建和部落。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幼獅文藝》主編,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創系兼任助理教授。著有散文集《山地話╱珊蒂化》、詩集《細軟》,合著有《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成為人以外的:臺灣文學中的動物群像》。崔舜華1985年冬日生。有詩集《波麗露》、《你是我背上最明亮的廢墟》、《婀薄神》、《無言歌》,散文集《神在》、《貓在之地》、《你道是浮花浪蕊》。曾獲吳濁流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張郅忻1982年生於新竹。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現專職寫作。希望透過書寫,尋找生命中往返流動的軌跡。著有散文集《我家是聯合國》、《我的肚腹裡有一片海洋》、《孩子的我》、《憶曲心聲》;長篇小說《織》、《海市》;兒童文學《館中鼠》。獲選《文訊》21世紀上升星座散文類、入圍2018年臺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並多次入選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九歌年度散文選,亦曾獲桐花文學獎、客家歷史小說獎等。連明偉1983年生,暨南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英所畢業。曾任職菲律賓尚愛中學華文教師,加拿大班夫費爾蒙特城堡飯店員工,聖露西亞青年體育部桌球教練。著有《番茄街游擊戰》、《青蚨子》、《藍莓夜的告白》等。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第一屆台積電文學賞、中國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等。陳雪小說家,寫散文療癒自己。曾獲2022年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首獎。著有小說《你不能再死一次》、《親愛的共犯》、《無父之城》、《摩天大樓》、《迷宮中的戀人》、《附魔者》、《無人知曉的我》、《陳春天》、《橋上的孩子》、《愛情酒店》、《惡魔的女兒》等;散文集《寫作課》、《少女的祈禱》《不是所有親密關係都叫做愛情》《同婚十年:我們靜靜的生活》《當我成為我們:愛與關係的三十六種可能》、《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戀人》等。劉崇鳳好不容易,才回頭凝視原鄉,明白自己是誰。旅居花東九年後,返鄉美濃,書寫是貼近自己的秘密。散文與專欄散見各副刊與雜誌,著迷於探索人與土地、文明與自然的連結,著有《聽,故事如歌》、《我願成為山的侍者》、《回家種田》、《女子山海》等書。鍾愛登山、吟唱與自由舞蹈。寫作為職志的同時,也兼自然引導員和肢體開發導師,在家則為一名料理雜務的農婦。鍾永豐出生於美濃菸農家族,為詩人、作詞人、音樂製作人及文化工作者。曾任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高雄縣水利局長、嘉義縣文化局長、臺北市客委會主委及文化局長,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主祕。曾獲2000年金曲獎最佳製作人獎;2005、2007年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2014年入圍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2017年以《圍庄》專輯獲金音獎及金曲獎評審團獎。2022年以散文集《菊花如何夜行軍》獲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及蓓蕾獎。隱匿寫詩、貓奴。著有詩集:《自由肉體》、《怎麼可能》、《冤獄》、《足夠的理由》、《永無止境的現在》、《0.018秒》。有河book玻璃詩集:《沒有時間足夠遠》、《兩次的河》。散文集:《河貓》、《十年有河》、《貓隱書店》、《病從所願》。法譯詩選集:《美的邊緣》。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人間國寶,臺灣精氣神成藝之路,來自民間的精彩最好讀的人間國寶臺灣第一苦旦 廖瓊枝護衛寶貴的舞台 王仁心(王金櫻)舞台上的百變精靈 陳鳳桂(小咪)唱紅塵演人生 壯三新涼樂團無後場行無腳步 林竹岸靈魂灌注成戲精 陳錫煌何必轟動武林 黃俊雄戲海女神龍 江賜美來自故鄉的聲音 漢陽北管劇團寶島馳名亂彈嬌 潘玉嬌演唱編全方位 王慶芳血脈中戲胞奔流 彭繡靜故人聲音未遠離 梨春園北管樂團當代大音全能樂師 邱火榮千載清音任迌𨑨 林吳素霞來自傳統適時求變 張鴻明唸歌越老越精神 楊秀卿喜捨悲憫說相聲 吳兆南天籟的守護者 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吹動靈魂的語言 許坤仲千言萬語笛音裡 謝水能族群歷史活字典 林明福歌詠複音的奧秘 杵音文化藝術團嗩吶聲裡思念縷縷 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莫忘老母親之聲 美濃客家八音團傳奇囝仔仙 鄭榮興前所未有的藝術之境 賴碧霞欲聽歌來阮兜 朱丁順手舉月琴壓心肝 陳英牛母伴是母親的母親 張日貴

商品規格

書名 / 人間國寶: 30位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的故事
作者 / Walis Nokan 乜寇.索克魯曼 甘耀明 利格拉樂.阿𡠄 吳曉樂 李志銘 李豐楙 周芬伶 林央敏 邱祖胤 凌煙 馬翊航 崔舜華 張郅忻 連明偉 陳雪 等
簡介 / 人間國寶: 30位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的故事:最好讀的人間國寶30位重要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用生命演繹臺灣以畢生心意妝點島嶼的面貌「人間國寶」是重要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他們是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328955
ISBN10 /
EAN / 9789865328955
誠品26碼 / 2682461598005
頁數 / 320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X2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
人間國寶,臺灣精氣神
◎文化部部長 史哲

臺灣擁有豐厚的多元族群文化,藝師們的傳統工藝和傳統表演藝術繽紛多姿,並見證臺灣文化精粹的不朽傳承,其藝術根源不受地域所限,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一樣著根、綻放。傳統藝術猶如盛開的花朵,有形有色,特出而動人,這是由土地生長出來的共同記憶,隨著藝師在日常營生的奮鬥中而茂盛勃發。
這一群傑出的藝術家是文化部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所認定的重要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並為人所敬稱的「人間國寶」。自2009年迄今,已有59位「人間國寶」,其中有精於傳統工藝和長於傳統表演藝術者,兩者共同的特質是立足於傳統又不限於傳統,同時皆是「臺灣製作」。可以說,人間國寶的作品、表演與技藝亦即是臺灣的精氣神。
人間國寶是無形文化資產的實踐者和傳承者,他們畢生以雙手、心靈與歲月創作動人的作品與演出,不但傳遞臺灣文化的特色與精神,也展現臺灣文化接納與融合的歷程。59位人間國寶遍布臺灣南北,不受山海阻隔,有原住民族、閩、客族裔,不論先來後到,都在這片土地上創作耕耘、雕塑島嶼的樣貌和唱誦臺灣的聲音。
文化部自2012年改制以來,致力深化並開展臺灣的文化風貌,在59位人間國寶身上也能看出相似的軌跡,他們一方面守護傳統,一方面能創新突破,在細膩、傳神之外,每一部作品都體現了「傳統是創新最有力的後盾」的藝術法則,每一次述說也提醒人們關注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
在肯定人間國寶專業、嚴謹與辛勤的傳習工作之外,文化部也致力將人間國寶的事蹟和作品介紹於國人,因此策劃了兩本專書——《人間國寶—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及《人間國寶—30位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的故事》,邀請李昂、林文義、周芬伶、鍾文音等34位臺灣當代知名的作家執筆,以流利的筆鋒書寫人間國寶其人其事。期待國人翻開新書,看看人間國寶如何經歷時代與生命的磨練,並付出歲月與熱情以護持無形文化資產的獨特價值,能以傳統為基底形塑島嶼的精氣神。

成藝之路,來自民間的精彩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 陳濟民

多元繽紛是臺灣文化的顏色,我們擁有的傳統藝術同樣豐富多彩,職人與藝師是守護與發揚傳統藝術的專家能手,個個身懷絕藝功力深厚,堪稱島嶼的「無盡藏」。他們有擅長傳統工藝者,也有專精傳統表演藝術者,都以精湛的技藝、恆持的毅力,將來自臺灣民間的藝術價值、族群文化和生活特色透過雙手或表演呈現給世人。
2009年起,我國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及認定保存者,迄今已有19項30案。保存者常受人稱譽為「人間國寶」,是對於某一項無形文化資產有深入研究和傑出表現的人士,他不僅熟知、體現傳統表演藝術的知識、技藝和文化表現形式,更多年來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共同進行以四年為一期的傳習計畫,全心全意把傳統藝術的「無盡藏」一點一滴傳授給徒弟們。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專責全國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工作,向國人介紹、推廣傳統表演藝術當是重要的任務。為使大眾一探人間國寶的成藝之路與生命經歷,本局特別邀請臺灣老中青三代的知名作家舉筆為文,如邱祖胤先生寫陳錫煌藝師、凌煙女士寫王仁心藝師……作家或長年關注藝師的表演,或同族相識齊為傳統文化盡心力,動人的故事於是從洋溢著文學氣息的筆鋒流淌而出,激發異於研究專書的閱讀經驗,從中能夠感受到藝師的熱情、堅持、智慧與創意,以及作家筆下情感流動的軌跡。
《人間國寶—30位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的故事》是重要傳統表演藝術與文學的燦爛邂逅。誠摯期待國人人手一冊,細細品讀,從人間國寶專注做好一件事的堅持獲得啟發,進而從他們不凡的演出獲得親近無形文化資產的滿足,並因此發現:原來臺灣傳統表演藝術的精彩與魅力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莫忘老母親之聲 美濃客家八音團
◎劉崇鳳

2023年4月,南方苦盼無雨。屏東六堆忠義祠春祭大典,主祭者和禮生手持清香,在忠勇公王前一拜再拜——春祈,但盼風調雨順。傳統三獻禮過程中,美濃客家八音團沉默安坐於廟宇旁,逢巡禮便聞八音響起,嗩吶吹奏,或有簫音,二弦伴隨,那敲打鑼鼓的,是個男孩。據聞十四歲,年紀小小,願習八音,有模有樣。客家傳統祭儀而今罕見後生參與,這四人一組、淵遠流長的樂聲已愈來愈少見,不受年輕人歡迎,殊不知,是年輕世代不明白客家八音的深邃與美,此後若正式祭典場合沒了這種聲音,春祈、秋收、神明生、還神……沒有自己的聲音,像主子失了嗓子,喊不出真名:客家。

八音響起好事來了
談及八音文化的沒落,美濃客家八音團團長謝宜文老師在午後的風中長嘆兩聲,我聽及,忙不迭以青年之姿,分享自己與八音之間那薄弱的連結:童年逢年過節回鄉,大清早會被廟宇響亮的嗩吶聲吵醒,而聽聞八音吹奏,多在祖輩的喪葬儀式。此後,聽聞八音會怕,因那令我思及死亡與衰敗,八音之中,可能間雜哭聲。
不是這樣的。早期客庄只要出現八音,就代表「好事來了」!婚宴、廟會、慶典等,都少不了八音。古時孩子聽聞八音便感覺熱鬧以及聯想到豐宴,八音的存在深刻伴隨客家人耕種勞動的時令節氣(春祈秋收)與生命禮俗(婚喪),其反應與神明間的關係,農閒時,在禾埕、廟前或門樓前玩彈;農忙之際,插秧前祈福、秋收後答謝豐年……,嗩吶和弦音幾乎成為庄民念及時序與大事的標記,猶如代表祈願和祝福的天然背景,樂聲照護著對天地傳達的敬意,伴隨歲月,行客庄千年之路。
而今卻不一樣了,我輩青年不懂躬耕,離土地和節氣愈來愈遠,不需春祈秋收、甚少拜神。結婚時選擇穿西裝與白紗走紅毯,搭配西樂、國樂或流行音樂。八音是什麼呢?即便下鄉巧遇廟會,可能播放八音錄音帶,音質不佳令人難耐,電音比八音更令人印象深刻。傳說中客家八音之美在哪?
謝老師笑了,顯然他與我之間,處在同一個美濃卻在不同的思維星球上。這便是美濃客家八音團,長年來在各方推廣和在地傳承不遺餘力的原因。

化零為整再出發
2005年,以鍾雲輝為首的客家八音團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協助下,到法國巴黎參加「想像藝術節」。隔年,謝宜文思及八音文化的傳繼,著手整合以登記團名——跳脫過去習以嗩吶手之名為主而改以地域名為主的八音團,「美濃客家八音團」誕生了。2006年先經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客家八音」的文化保存者;而後2016年文化部審查通過,正式授證為國家級「重要傳統藝術『客家八音』」的保存團體,也就是所謂「人間國寶」。
在美濃,有六、七個八音團之多,儘管藝師會老會凋零、儘管傳統逐漸式微,卻仍發展出不同的風格而各領風騷。客家八音的需求最初始於婚喪喜慶與歲時祭儀的「民生」,在戶外或半開放場域間演奏,走過市場直直落的八九零年代,於現代登堂入室為「藝術」。
美濃客家八音團始終不放棄繼續耕耘,時代不一樣了,不能只待他者來請(接場),還得要以研究者、教育者之名持續精研,向政府部門寫計畫支持。年輕時即隨老同學吳榮順一同做客家八音田野錄音與攝影的謝宜文,本是單純的小學教師,未料到日後會一頭栽入八音演奏與教學之路,如同鑽研自身客家血液裡的文化之路。
習藝之途漫漫,美濃客家八音團打破舊有藝師主導的演出機制,創生教習相長的傳承班,若未逢演出,每周日早上於福安國小旁的社區活動中心內練習,有外地來的,也有在地的成人或孩子。無論是誰,有什麼樣的音樂背景,都得放下固有的樂器或底子,化整為零,重頭開始學習八音。

傳承是不息的使命
早期八音教學無譜,無規格化排練,心口相傳的技法是現代學生難以想像的,若非長年跟著老師觀察臨摹,身歷其境、累積經驗、心領神會,難以堆疊出與樂器和儀禮間的默契。於是能留下來的學生,少之又少。而今美濃客家八音團不求培育出高水準如老藝師的人才,只要有心,即使是學子,也有機會跟著大街小巷作場或演出。在地如美濃國中、福安國小……都有學生來團練。
傳承,幾乎成為美濃客家八音團的使命。
難道近年美濃當地的婚嫁儀禮中,真的沒有人請八音作場嗎?「沒有啊!」謝老師語重心長不無焦慮。
客家人娶媳婦有「敬外祖」的習俗,以表對母系家族之感念。在兒子迎娶祭祖時,拜神之外,會敬外祖,外祖敬完才敬內祖。外祖指母親、祖母、曾祖母的娘家祖先。傳統上,不論外祖家有多遠,客家八音團都會跟著新人的父母親到場,相隨伴奏直至儀禮結束。
曾經,吳榮順老師與美濃客家八音團相約,立定志向,該年至少要作三場的「敬外祖」。誰知根本沒有人要請,即使有主婚人想請,也會遭年輕新人所拒。謝老師急啊!美濃客家文物館便有夥伴張貼網路宣傳,說若有人想請外祖,美濃客家八音團將免費提供服務!不料卻招來一位女性(傳統上敬外祖由男方主辦),童年學過八音,而今要訂婚了,問美濃客家八音團能到她家演奏八音給老人家聽嗎?當然可以啊,八音團就去了。

強力推銷知音動容
還是沒有人要敬外祖,只能往外強力推銷了。恰巧團內有朋友的孩子要結婚,一幫人不停遊說:不管,就是要幫你演奏,無論要去拜哪些地方,八音團都會跟去!就從自家開始奏起,不論是神明伯公外祖內祖,通通奉陪!主婚人最後半推半就地配合……有八音團作陪,聲勢浩大,行經外祖家時,鄰近的老人家皆聞聲而來,神情恍如夢中,說:「幾十年沒聽到這八音了啊!」老者臉上擠壓出深深的皺紋,那是知音的笑容。
這些故事,於我像遙遠的星星閃爍,多少在地晚輩如我不知這些禮俗與意義。
謝老師已陷入久遠的回憶中,談及多年前,亦因「六堆文化園區」紀錄所需,正逢美濃中壇祿興里里長的兒子要結婚,一樣慫恿里長敬外祖,一樣里長說不要不要,總之還是成了。里長的妻是閩南人,其娘家在內門山上,彎來繞去到最後,發現那外祖家竟是以土牆和稻草蓋成的傳統土角厝。閩南人沒有「敬外祖」的觀念,且地處偏遠,當車隊與樂隊真的抵達山上的土角厝前時,她(里長之妻/新郎母親)止不住掉淚,因為女性被惦念、被照顧了。這是對母系家族的慎重,像是在說:「是的母親,妳很重要,妳的家人祖先們也是,謝謝妳存在。」弦音自那頭傳來,嗩吶大聲宣告其喜訊與感念之情,鑼鼓叮咚響,人莫不因此而驚奇而動容。
靜靜聽著這些,彷彿聽見歲月之流湧動。只是沒有人訴說這些故事而已,只是文化教育出現斷層而已。若有可能,我但盼弟弟結婚時,能轉達客家人敬外祖的行動意義給全家,建議父母親敬外祖,以對母系家族致意。
那幼年令我畏懼厭煩的嗩吶聲啊,似乎因此轉為歡迎歌了。來啊請吹噠,來曲〈大團圓〉或〈大吹〉豐盛我輩蒼白失落的過去。若拒斥八音,可能是成長經驗中與傳統音樂失聯的表徵。依隨八音的文化脈絡上溯,撥雲見日會看到遺落的本源。只是不經意拋卻了、忘記了,若未解八音全貌便以偏概全斥之單調,或許是年輕世代的損失。

跨界合作古今對話
如何帶著這古老的樂音和意志,在新時代繼續走下去?所幸美濃年年仍有迎神還神的儀式,對內作場時專注堅守傳統,鋪展慎重氛圍來豐富祭典;而面對當代的挑戰,轉身對外作藝術演出時,有意識切換成自在的「休閒」之心,只要能創造聽眾的認同或共鳴,演奏流行音樂亦不成問題。並非妥協,而是改變需要氣度。
2022年的「全國古蹟日」美濃客家八音團受邀至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演出,和B-MAX 馬克筆人聲樂團的A cappella合作共演,融合傳統與創新,擦撞出全新的可能,客家八音原來可以這麼自由自在,那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令人眼睛一亮!
若不走出去演奏,聽不到遠方的回聲,當他方不識南方。
2021年新竹縣文化局集邀了臺灣各地的客家八音團,至新竹進行一場「八音大匯演」。中後段有民眾主動前來反應,談及聽聞美濃客家八音團的演奏,赫然發現與他熟悉的客家八音全然不同,有別於繽紛喧鬧的北部八音(受北管影響),南方低吟幽微的細緻曲風,令他印象深刻。
那就夠了。也許,美濃客家八音團到北部演出時,便如老母親一般,傳喚著孩子回家。
另有一次受邀至北部義民廟演出,有移居到新竹的屏東客家人,謝謝美濃客家八音團帶領他重回童年與少年,那些南方的生活習慣、生命禮俗的諸多場景……都藉八音迴流至腦海中,歷歷在目,那是鄉音,他識得。
各地民眾的回饋,都可能是美濃客家八音團走下去的動力。
那便是了,聽音樂是種習慣,帶著共同的記憶與時代的氣味。八音的存有是文化的符碼,文化符碼不能輕易消失,因為這是勞動土地長出來的有機音樂,是我們的名字、客家的驕傲。莫忘,老母親之聲──八音。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最好讀的人間國寶
30位重要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用生命演繹臺灣
以畢生心意妝點島嶼的面貌
「人間國寶」是重要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他們是臺灣文化的守護者,更是創造者,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尋求平衡與突破,在地方與國際之間建立連結與交流,傾力將臺灣的美好呈現在每一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