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究一個人, 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
作者 | 劉秀枝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終究一個人, 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失智症權威劉秀枝醫師的身體力行:一個快樂獨居的銀髮族,自在徜徉的「銀髮族超前部署」。: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 |
作者 | 劉秀枝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終究一個人, 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失智症權威劉秀枝醫師的身體力行:一個快樂獨居的銀髮族,自在徜徉的「銀髮族超前部署」。: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 |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一個快樂獨居的銀髮族,自在徜徉的「銀髮族超前部署」。●活在當下的每一刻,都是有益老後的「未雨綢繆」。人生走到底,終要面對一個人過,但「獨老」不等於孤獨老。健康、經濟和心情,從容做好準備,下半場人生,我們好好為自己活。.除了生活費之外,還有醫療支出與照顧花費,你預想到了嗎?.3C產品不上手,而慨嘆自己年紀大了、不中用?.「健康的生活習慣」是預防慢性病、癌症與失智最好的方法,你做到多少?.老朋友情誼深刻,新朋友帶來新視野,如何維繫老交情、建立新關係?.如何能夠與朋友同樂,也可以一個人放鬆地獨處?●失智症的權威劉秀枝醫師說:「我是容顏不再、動作漸緩,但腦細胞依然活躍的銀髮族。」由於提前為獨活的老年做準備,儘管退休多年、經歷癌症等病痛,如今七十五歲的她不但快樂地享受獨居,而且人生愈活愈發光。她以自己和眾多銀髮朋友為例,並融入每個人步入年老都應有的醫療知識,寫下這本為迎向獨立、自主的老年人生,「超前部署」的智慧精華。面對一個人的老後,從此刻開始就必須未雨綢繆。無論幾歲,珍愛自己保有的能力,學習享受獨處而不孤寂,即使一個人的晚霞也很美麗。劉醫師的分享1.〈你們有「Apple Pay」嗎?〉某日到一家連鎖商店,結帳時,我問:「你們有Apple Pay嗎?」收銀台後方冒出一個帶點驚訝的表情並點頭。我把手機上的載具讓她「嗶」一下,輸入雲端發票,再按手機兩下,快速掃描臉部後,把手機靠近櫃檯的感應器,「嗶」的一聲,交易完成。她說:「像你這種年齡還能這樣,真厲害!」我笑笑:「我並沒有很老啊。」我喜歡透過簡單的學習,讓科技成為幫手,猶如生活上的手杖,活得輕鬆、簡約又帥氣。2.〈與友共遊,獨居而不孤獨〉在一個社區演講時,一位熟齡男士提問:「銀髮族要如何結識朋友?」我試著回答:「我們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朋友,在退休後可以聯絡,尤其是小學、中學或大學的朋友最可靠。也可以參加社區大學課程、熟齡團體、宗教活動或參團旅遊,都可能遇到熱心、友善的同伴。只要認識一位合得來的朋友,經過牽引介紹,就可以擴展朋友圈子。」醫學研究顯示:良好的社交關係,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減少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等疾病的風險,並能降低死亡率。3.〈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刻,有想做的事就不要遲疑〉有人會問:「你退休後,會不會很無聊?」我總結分享:生活有目標,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持續運動,可以獨處及獨行,也可以與朋友們開心同樂,感恩地過好每一天,充實得很呢!老了並沒有那麼可怕。即使身體有病,甚至大腦有病變,但持續從事體能與智能活動,依舊能享受活躍的老年。本書特色:●根據內政部統計,2022年台灣人平均壽命79.84歲(男76.63歲,女83.28歲),同齡的妻子有可能老後需獨居近7年。而無論有無伴侶、有無子女,每個人終將面臨「一個人的老後」。●劉秀枝醫師特別指出:儲備老後的生存資金,不只有衣食住行等日常,更要考慮「醫療(可能有自費)與照護的花費」,而這都被我們忽略了!●書中建議適合高齡族群、簡單易行的預防失智處方:「走入山林」。如果時間與體力不允許,不見得要走郊山,每天在住家附近的公園或綠地走走,也有預防失智的效果。有走總比沒有走好,最重要的是持續做,讓時間為自己加分。●你也期待自在又自主的熟齡人生?建議針對這五點,先了解與準備:一、獨立,卻不孤獨;二、我失智了嗎?三、愈動愈活躍;四、正面心態是強大保護傘;五、愈認識疾病,愈不害怕它。同心推薦:●王郁婷(《聯合報》「元氣周報」主編)●汪詠黛(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張光斗(點燈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莞欣(熟齡媒體《50+》主編兼召集人)●賀桂芬(《康健雜誌》總編輯)●蘭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秀枝【醫師.作家.Podcast頻道主】.國內失智症領域的醫學權威.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現為臺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固定撰寫《聯合報》「元氣周報」及《康健雜誌》專欄59歲時,劉秀枝醫師依規劃好的人生時間表,從醫療的第一線退下。但專業上,她「退而不休」,繼續擔任臺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神經學科兼任教授級臨床教師。也繼續書寫《聯合報》「元氣周報」及《康健雜誌》的專欄,結合失智症等醫療知識與熟齡生活,成為醫病橋梁。不時亦應邀撰文,如熟齡媒體《50+》的〈做好8個準備,熟齡獨居者的人生晚霞也很美麗〉(收為本書的〈做好八個準備,快樂的獨老〉一文)。在生活上,她過得比年輕時更精采。有了心理準備,對於年老就不會驚慌,懂得接受隨之而來的身心變化,她身體力行,並致力於將此觀念推廣給大眾。結合醫學專業與寫作興趣,她以楊雲三為筆名,撰寫短篇小說〈我得了「庫賈氏病」?〉,獲得二○一八年新北市文學獎黃金組「優等獎」(收錄於第八屆新北市文學獎得獎作品集《這是好宅》)。她更開設Podcast頻道,從錄音到後製皆一手包辦。一路不停地嘗試、探尋「我還有什麼才能欠栽培」,銀髮生活過得輕鬆、簡約又帥氣。另著有《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已授權韓文版)、《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退休醫生給你的57個實用身心提醒》、《聰明活到一百歲》、《多動腦,不會老》、《當父母變老──關心失智症、中風及其他神經疾病》等書,並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獲國民健康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別等失智上身》。●臉書粉絲團【劉秀枝 joy筆記】:https: www.facebook.com profile.php?id=100091564219710●Podcast頻道【神經會說話】:https: open.spotify.com show 7LKUC9kplPhfwc2JP2YvAB
產品目錄 目錄誌謝 009【前言】回到未來,與自己對話 011一、獨立,卻不孤獨.做好八個準備,快樂的獨老 024.經濟不求人,老得有尊嚴 034.現代銀髮族,超乎你的想像 038.你們有「Apple Pay」嗎? 042.我還有什麼才能欠栽培? 045.此刻就是最好的時刻 051.你也想「獨立自主」到老? 056.與友共遊,獨居而不孤獨 060.年齡就是本錢 065.一個人不孤單 069二、我失智了嗎?.活躍的銀髮族,正在遠離失智 076.突然的失憶,我失智了嗎? 081.突然「忘了」,可能只是心不在焉 085.跑錯餐廳、記錯日期,是不是失智前兆? 089.為了大腦好,睡個聰明覺 094.照顧重度失智者,要隨時觀察與呵護 099.把失智親友送長照,就是不愛他? 103三、愈動愈活躍.預防失智症的簡易處方──郊山健行 110.要活就要動,要健康更要動 115.多走路,為健康加分 120.戶外活動要留心「熱傷害」 125.熟年旅遊,注意六個安全原則 130.出去玩,暈車怎麼辦? 135四、正面心態是強大保護傘.正面心態的力量 142.運用「全景模式」,對人多些包容 147.老師,請你再說一遍好嗎? 151.如果永遠有明天 156.生命中的幸運,多如繁星 160.小事也能帶來希望 164.成為自己的「安慰劑」 169.轉個念,正面看待老年好處多 172五、愈認識疾病,愈不害怕它.我為什麼不吃炸香菇? 178.欲知什麼病,先問你「幾歲」 183.性別平等,但醫療上男女有別 187.藥物作用比你想的還複雜 192.老了,也可以睡個好覺 198.得了糖尿病,可以不吃藥嗎? 203.常喘不過氣,竟是缺鐵性貧血 208.下背痛好不了,該開刀嗎? 213.了解中風(一)──大腦出現「白質病變」,是中風嗎? 219.了解中風(二)──突然有妄想和幻覺,竟然是腦中風? 224.了解中風(三)──易被忽略的「後循環腦中風」 229.自體免疫腦炎,一種少見、但可治療的疾病 234.健康生活,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238.病毒,可以跟我做朋友嗎? 242【後記】當你七十歲,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247
書名 / | 終究一個人, 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 |
---|---|
作者 / | 劉秀枝 |
簡介 / | 終究一個人, 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失智症權威劉秀枝醫師的身體力行:一個快樂獨居的銀髮族,自在徜徉的「銀髮族超前部署」。: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 |
出版社 /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4063796 |
ISBN10 / | |
EAN / | 9789864063796 |
誠品26碼 / | 2682453645007 |
頁數 / | 256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X22X1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自序 : 【前言】
回到未來,與自己對話
想到我的雙親往生時都逾九十歲高齡,如果沒有意外,我可能也會長壽。那麼,未來二十年的日子要如何過呢?我試著從未來的九十五歲回頭與七十五歲的自己對話──
超前部署,讓之後的上坡路輕鬆點
七十五歲這年,經歷了影響全球達數年的新冠病毒重擊,除了施打六劑疫苗,獨居的你深諳「身心健康是個人防疫的不二法門」。
即使宅在家,三餐也不馬虎,並且上視訊課程、讀書、寫作、追劇。不時瞄一下LINE群組的訊息,但不跟著起舞。常與親友在線上語音聊天,以免忘了如何發音。每天清晨,趁著人少時,戴著口罩外出散步,維持肌力。
你形容自己是「時間富足、經濟穩定、健康平安、遠離憂鬱」,時時感恩並惜福。
雖然安然無事地度過疫情風暴,但也深刻覺悟到可能此生都會與病毒的變種共存。
而且七十五歲到九十五歲這段像是坎坷不平的上坡路,愈走愈吃力──尤其是身體各個器官接二連三地出狀況,不是老舊而不堪使用或血管淤塞,就是細胞不受控制地亂增生,更別說隨時突如其來的不知名病毒。
你很慶幸,自己在七十五歲時就完成部署。
生活規律,不亂花錢,不特意追尋養生之道。無病痛時,多活動;短程能走路就不坐車;有親友邀約,就快樂出遊。
趁著身體還硬朗,禁得起必要手術的挑戰,勇敢地「進廠維修」一番。例如白內障該開就開,讓雙眼大放光明;頸椎的椎間盤突出和腰椎滑脫這兩場大手術也順利完成,行動恢復自如,讓之後的上坡路可以走得輕鬆點。
珍愛自己保有的能力
最棒的是,你真正懂得珍愛自己目前保有的能力,沒有一直抱怨:「我以前可以,現在怎麼就不行了?」
有病時,不仰天長嘆,哀聲自問「為什麼是我?」,而是趕快就醫。
即使植了牙但牙口仍不好,還會欣慰地說:「幸好,我年輕時吃了許多堅果、花生,現在不能吃也不覺得遺憾,而且還是可以買到Q軟的水煮花生或花生豆花呢!」
每個年齡層的身心狀況都不同
你的生命觀是:每個年齡層的身心狀況都不同,需盡情發揮,好好享受,不留遺憾,且將來可回味。
你常說,幸好自己在七十五歲前,就從父母的相繼往生,學到「失去」的藝術。接著長官、親人離世,老友凋零,晚輩展翅高飛,連你的醫師、美髮師、會計師、認識的餐廳老闆等人也逐一退休。
生活圈裡的人,漸漸換成了新朋友,而久了,新朋友也會變成老朋友啊。
你在七十五歲時,已是善用3C產品的「銀髮達人」,靈活地運用電腦、手機操作各種軟體,拍照、上網、網購、寫文章、經營部落格,還開設Podcast節目,從錄音、轉場音樂到剪輯一手包辦。對你來說,科技是日常,軟體常更新。
今日你在網路上接觸的人如果沒看到你的外貌,不會知道這是一位年逾九旬的長者;看到了,莫不對你的上網能力刮目相看,讓你享受被稱讚的快樂。
當然,這些都是在你還年輕時,尤其是中年時期日積月累的生命力、學習力與韌性的成果,就好比金錢投資的複利一樣。
相信再過十年,一百零五歲的你,也會感激現在九十五歲的自己的努力。
內文 : 【內文試閱】
經濟不求人,老得有尊嚴
一向以為自己老有所備,因為個性獨立、生活簡單,靠著退休金,老後生活應無虞。但隨著年齡增長,看看發生在身邊親友的現況,就不敢斷言了。
醫療的自費與照護費用,也需儲備
例如一位八十六歲的失智好友,因急性膽囊炎住院十四天,在醫院裡請了二十四小時看護,每天兩千八百元──兩個星期下來,就花了近四萬元。隨著她年紀愈大,因生病或住院而需請人看護的機率也會愈來愈高。
十多年前,我九十多歲的母親罹患失智症,在家裡由兄嫂和看護照顧,每個月的看護費高達六萬元。感謝雙親辛勤經營米店六十年,有足夠的積蓄可以支付。
有位七十五歲的好友因腎癌轉移,而需定期接受標靶與免疫療法。免疫療法要自費,一年來,已花費一百五十萬元。
戰後嬰兒潮的這一代逐漸步入老年,即使沒有罹患重病,隨之而來的視茫茫、齒牙動搖,早晚有機會動白內障手術或植牙。植牙需自費。白內障手術雖有健保給付,但如要採用較精準的飛秒雷射手術則需自費,開一隻眼睛約七萬五千元。
台灣醫療進步、就醫方便,又有健保給付,但需針對疾病的適應症(如仿單所列)做合理的分配,不能無限制地使用最先進的醫療資源,因此免不了有些療程需自費。不過人總難免想要最好、最先進的治療,因而花在自費醫療的費用愈來愈高,例如頸椎、腰椎的微創手術與某些椎間盤植入手術。
曾經有位朋友拍拍自己的頸椎、腰椎,再張開嘴巴,眨眨眼睛說:「光是我身上的裝備就已是百萬身價了!」
怕錢不夠,老後如何因應?
一般人估算需要存多少錢才能財富自由地退休時,大都只考慮退休後想要的生活水準,以及將來的餘命(男性七十六.六三歲,女性八十三.二八歲)所需,而沒考慮到「醫療的自費與照護費用」。那麼該怎麼辦呢?
小時候,父母教我們要節儉、省錢,並且長大後要努力賺錢及儲蓄。但儲蓄只是理財的初階。若學校能開設投資理財的通識課程,使我們進入職場時,就懂得理性理財,而退休後選擇風險小、且有合理報酬的投資,便能在退休金與儲蓄之外,增加一筆「被動收入」。
如果無法增加被動收入,至少不要貪圖高報酬率或受到詐騙,導致血本無歸。
一般人退休後,收入大幅減少,但支出也相對減少,比如少了應酬。所以何不衣飾簡單、舒適,不追求名牌,甚至可以將舊衣服重新搭配,穿出個人品味。保養品與化妝品,選擇網購或在藥妝店購買等等。加上年紀大、代謝慢,食欲降低了,吃得也少……這些都是簡單又可行的省錢方式。
還有一個小撇步,那就是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以預防疾病,或是症狀輕微時即就醫,避免變成重症。
例如癌症若早期發現,就有機會治癒,不至於轉移或演變成重症,而需自費醫療或請人照顧。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於二○二三年七月六日核准了新藥「侖卡奈單抗」(Lecanemab),以減緩輕度阿茲海默症與輕度認知障礙者約27%的認知功能減退,但一年的藥費高達兩萬六千五百美元,約台幣八十二萬元。如果我們平時就能多動腦、多運動、多人際互動、睡眠充足等,以增加認知存款,降低失智的機率,那不就是省下一大筆錢了嗎?
預防失智症的簡易處方──郊山健行
讀醫學院時,我對細胞的「不正常增生」(即癌症)與「凋亡」(即退化)特別好奇,很想探究這兩種生命極端的奧祕。
半世紀後,銀髮族的我看著癌症的治療突飛猛進,從手術、放射線治療、化療、標靶療法與免疫治療等,不斷推陳出新,讓不少癌症能被治癒或控制。相反地,阿茲海默症的藥物研發雖然蓬勃,常以為會有突破,結果療效卻不如預期,因此目前仍僅止於症狀治療。
曾有位朋友感嘆:「我寧願得癌症,即使不能治癒,但有明確的努力目標,而且親友會因我的奮鬥而鼓勵我。然而,得了阿茲海默症,心智慢慢流失,不知如何圍堵,親友看了既難過又無奈。」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
因此,「預防是最好的治療」,對阿茲海默症尤其重要。
我們無法改變高齡、基因與家族史等先天的罹病因子,但可以從後天的危險因子著手,也就是要受教育、多動腦、治療三高、常運動、多活動、維繫人際互動與睡眠充足等。
「走路」是最溫和、可行的運動
「走路」是最溫和、可行的運動,一般建議每天至少要走四十分鐘。近年來,手腕計步器流行,可記錄每日累積的步數,簡單實用。
《美國神經醫學期刊》(JAMA Neurology)於二○二二年九月,刊登一篇來自「英國生物資料庫」的論文:讓七萬八千四百三十位四十~七十九歲的無失智症者,連續戴腕計步器七天,在追蹤六.九年後,有八百六十六位罹患失智症。
經統計分析,發現每天走九千八百步者,患失智症的機率減少了51%;但超過一萬步,機率不降反升。而每天走三千八百步者,失智症也能減少25%。
當然,這只是參考值,每個人還需量力而為。每天走三千八百步並不難,但若能達到九千八百步,就要讚賞自己了。
遠離空氣汙染,降低失智症發生機率
空氣中的汙染物如細懸浮微粒(PM2.5),被二○二○年《刺胳針》(The Lancet)期刊的「刺胳針報告」,列入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包括台灣在內的世界各國眾多研究也有同樣的結論。
二○二二年一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刊登的一篇論文:「美國女性健康促進記憶研究」(WHIMS-ECHO)追蹤兩千兩百三十九位七十四~九十二歲的社區婦女,平均追蹤六.一年,發現空氣汙染的情況改善後,她們失智症的發生率也跟著降低(PM2.5每減少一.七八微克/立方公尺,失智症便減少20%),顯示這兩者可能有因果關係。
郊山森林浴,適合高齡族群
大部分銀髮族的生命力仍很旺盛,距離台灣的平均餘命(男七十六.六三歲,女八十三.二八歲)還有好幾年,因此得好好預防失智症,才能享受健康的老年。
銀髮族不若年輕人活蹦亂跳,也不時興上健身房,「走路」是最方便且不花錢的運動。因此,我想到一項適合高齡族群、簡單易行的預防失智處方:「走入山林」。
走入山林,尤其是城巿近郊海拔一千公尺以下的郊山,步道設施和指示牌較為完備,北部如軍艦岩、草嶺古道和陽明山的許多步道等。
郊山健行,除了欣賞風景、遠離空汙、走路運動、認識生態,沿途如有人文典故或歷史遺跡,更可動腦。最好有同行夥伴,萬一發生意外有人幫忙,更可增加人際互動,交換心得,或健行後聚餐同樂。回家後,整理相片、做筆記或寫個簡單遊記,以加深記憶,如此把預防失智的元素幾乎都囊括了。
郊山健行的地點何處尋?最好與三五好友,固定每個星期、走不同的景點。社區大學和不少民間團體也有許多走入山林或健走的課程,只要有心,一定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當然,如果時間與體力不允許,不見得要走郊山,每天在住家附近的公園或綠地走走,也有預防失智的效果。
最佳賣點 : 失智症權威劉秀枝醫師的身體力行:一個快樂獨居的銀髮族,自在徜徉的「銀髮族超前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