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好所在: 家與辦公室以外的第三場所 | 誠品線上

The Great Good Place: Cafés, Coffee Shops, Bookstores, Bars, Hair Salons and other Hangouts at the Heart of a Communication

作者 Ray Oldenburg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偉大的好所在: 家與辦公室以外的第三場所:全球最大連鎖咖啡星巴克取得全球佔有率的哲學根源:「第三場所」一詞的創始之書。: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日本人離開公司回家之前總會去居酒屋喝一杯;歐洲文化人去咖啡店待一整天;學生下課去的圖書館或者麥當勞,這些都是屬於「非正式社交場所」的「第三場所」。之所以稱「第三」,是因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多時間(第一)是在家庭,次之(第二)是在辦公室或者學校,在這之外,就是本書所說的「第三場所」。在此書之前,這些第三場所可能被污名化成人們「逃離」、「躲避」、「浪費時間」的地方,此書以精彩的論辯與分析,為這些地方正名為對人類有益甚至是必要的場所,這本書不但成為眾多著名咖啡店的論述起源,也是許多空間設計的參考指標。當維也納作家Peter Altenberg說出一再被傳頌的經典句:「我不在咖啡館, 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為什麼「咖啡館」不能改成「家」或者「辦公室」,除了這樣聽起來真的很不酷以外,其實背後有深層的理由。這就是這本書試圖一層一層釐清的,作者以當時美國都市構成沒有思考社區性為例如此說明:「我們在家和工作地點之外,缺少有提供滿足感和社會凝聚力的第三場所,然而對很多人來說,第三場所正是美好生活的要素。人們的往來移動越來越局限在家和工作場所之間,這兩個領域變得絕對優先。社會大眾每天在『子宮般封閉溫暖的家』和『競爭激烈的職場』之間來來回回,如此限縮的日常生活形態,很容易喚起『想徹底逃離』的念頭。」不知不覺,家與工作場所都是例行公事,角色明確,遇到的人不會有意外,話題固定黏膩。而在第三場所,沒預期會遇到誰,通常是心血來潮自願前往,有許多無意的對話,結局無法控制卻充滿驚喜,也就成為靈感與創作力的來源。作者雷.歐登伯格 (Ray Oldenburg [April 7, 1932 – November 21, 2022]) 為美國著名都市社會學家,因為本書一戰成名,終身(在酒館?)持續思考相關議題,除本書之外,另外有續作《同慶第三場所》(Celebrating the Third Place)、《品酒的愉悅》(The Joy of Tippling)(附下酒菜食譜)。因為意識到身處的美國社會發展缺了許多公共空間的思考,作者因此開是研究全世界非正式社交空間的研究,以此延伸到「社區性」等面向。全世界的空間與進程多向美國看齊,例如汽車主導的交通規劃、有效率的工作方式,這些雖然在近年慢慢受到反彈,本書也許是學術上用最慵懶的方式,在小酒館系統地說出另外一個值得採取的世界觀。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雷.歐登伯格 (Ray Oldenburg)美國著名都市社會學家、西佛羅里達大學社會人類學系名譽教授,因為《偉大的好所在》(The Great Good Place)一書廣為人知,終身持續思考相關議題,除本書之外,另外有續作《同慶第三場所》(Celebrating the Third Place)、《品酒的愉悅》(The Joy of Tippling)(附下酒菜食譜)。賴彥如台大外文系、社會系雙學士,台大城鄉所碩士。曾在古蹟、溼地、山林和海島從事社區營造、藝術策展及環境守護工作,與文史、空間、生態有關的事都想了解,相信城市的偉大來自其包容小眾的能力。譯作散見於環境、文化、城鄉領域,譯有《編織聖草》、《三千分之一的森林》、《超額徵收》、《合作住宅指南:用自決、永續、共居開啟生活新提案》、《如何謀殺一座城市:高房價、居民洗牌與爭取居住權的戰鬥》(合譯)等。譯稿賜教:yenju.translator@gmail.com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初版序言第二版序言緒論謝辭第1部第1章 美國面臨的場所問題第2章 第三場所的特徵第3章 對個人的益處第4章 對整體的益處第2部第5章 德美混合的拉格啤酒花園第6章 主街道第7章 英式酒吧第8章 法式咖啡館第9章 美式小酒館第10章 古典咖啡館第3部第11章 充滿敵意的棲地第12章 性別與第三場所第13章 被拒之門外的年輕人第14章 邁向更好的時代……和場所註釋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偉大的好所在: 家與辦公室以外的第三場所
作者 / Ray Oldenburg
簡介 / 偉大的好所在: 家與辦公室以外的第三場所:全球最大連鎖咖啡星巴克取得全球佔有率的哲學根源:「第三場所」一詞的創始之書。: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730872
ISBN10 /
EAN / 9786269730872
誠品26碼 / 2682434091007
頁數 / 392
裝訂 / S:軟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X1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初版序言

幾乎打從出生起,我就對歡樂的聚會場所很感興趣。這些場所可能出現在社區裡,是人們的「另一個家」,或是「彼此毫無關係的人建立關係的地方」。我猜,小孩子天生就能敏銳察覺周遭人際關係的氛圍,並感受到內在的喜悅和平靜,只要身邊的大人因為彼此的陪伴而放鬆歡笑,他們就會感覺一切安好。至少我是這麼覺得。或許是五年級的那個冬天夜晚,表哥表姊們帶我到鎮上的溜冰場,然後把我留在暖身室,跟一小群愉快活潑的人待在一起。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群聚的時光是多麼歡喜,從此我就樂此不疲。
後來的社會學訓練幫助我理解到,當社區裡的眾多公民不是為了什麼特定或明顯的意圖,只是想找地方跟其他人一起共度快樂的時光,這種連結本身就是有意義的。況且,非正式的社交聚會場所最重要的目的或功能,是社會上其他機構無法滿足的。所有偉大的文化都少不了活躍的非正式公共生活,也必定會逐漸發展出適合的場所,讓這些公共生活得以發生。
想要瞭解當代社會中非正式公共生活的重要性,就必須關心它的未來。以目前來說,美國的都市成長發展方向,對於非正式公共生活相當不利,而且已經持續了一陣子。我們無法提供適合聚集的場所,即便有,數量也不夠。我們的民主因而比從前削弱,個人生活也不如過往豐富。因此,我一直亟欲書寫這個主題。
約莫十年前起,我開始從專業角度鑽研這個題目。1977年一個區域社會學的會議上,我首次對此發表看法;1980年我和同事合寫了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後來至少轉載在九份期刊和書籍裡。1983年我們在專業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更長的學術版本。得到讀者的回饋很令人開心,但要在有限的文章字數內闡明一切,也讓我很頭痛。過去六年,我很努力要產出足以成書的篇幅,因為這個主題絕對值得。經歷多次失敗的開端之後,我清楚地意識到自己不願為其他社會學家作嫁,也不想只是給出一段描述,如此才能成就好的社會學。
我想要闡述非正式公共生活為什麼重要,以及對非正式公共生活來說不可或缺的「偉大的好所在」(Great Good Place)為何存在。這類空間在美國正遭到大肆破壞,情勢迫在眉睫,而我們甚至沒有足夠能力來為其理念辯護。非正式聚會空間的重要性並沒有根植在年輕人的文化裡,一般市民對這類空間的認識也不夠,說不出什麼令人信服的論證;甚至有些人光憑直覺就理解且贊同我說的話(這樣的人還挺多的),相關的語言資料庫卻依然貧乏。世界越來越崇尚理性,期盼一切井井有條,就必須要有適當的詞彙和完整的理念,讓值得流傳下去的事物繼續發揚光大。我只希望能夠幫助大家體認到,活躍的非正式公共生活是多麼不可缺少。
我拒絕使用科學報告的姿態和語言,而是打算要來宣傳社會上有哪些「偉大的好所在」,同時也一邊分析它們。此刻我就像個執業律師,用陪審團能懂的語言,為最值得的委託人辯護。該委託人似乎正在被遺忘。陪審團是受過教育的中產階級,有能力選擇要住在哪裡跟如何生活。他們會針對眼前這件事做出判斷,也會根據判斷的結果行事。我跟詭計多端的律師一樣,試著剪裁手上的趣聞軼事和實例,好引起這批陪審團的共鳴。
唯有呈現事實,才能符合我的委託人的利益,放棄科學報告並不代表我會輕率地對待這些事實。我用了一些方法來描述我們正在討論的現象,這些現象同時也出現在真實世界。我嘗試釐清非正式聚會場所的基本特徵,以及它們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所有推論都來自大量的田野經驗,每一則推論都曾經被觀察和報導過,也都曾在演講廳內遭受批評。此外,我決定加上六章「現實生活」的實例(第5章到第10章),來確認前面幾章所談的基本架構。最後,時間也幫了我一把。早年研究這個主題的時候,很多細節似乎跟我對第三場所(third places)浮現的印象搭不太上。人總是傾向摒棄、詆毀或乾脆「忘記」不愉快的事實。不過,它們其實是面惡心善的朋友,能夠幫助研究者從問題中找到線索,以理解得更深刻,但要把那些難搞的碎片拼成完整的拼圖,確實需要時間。以目前學術生產的標準來說,我已經在這個主題花了太多時間。但是這個主題本就必須如此,所花費的額外時間最後成為我最出色的方法技術。
選擇參考這本書的社會科學家,可能會從它簡單易懂的英文跟特殊的訴求當中,看出一個熟悉的架構。本書第一部分談如何創造一種非正式公共生活理想典型的關鍵環境,能夠和具體例子相對照。第二部分提出各式各樣文化和(真實)歷史上的案例,是我們手上最好、有時甚至是唯一的敘述,因為經得起必要的考驗和測試,才夠格成為理想型。最後一部分探討跟非正式公共生活有關的各種課題,就算同僚有可能反對我的立場或我認定的事實,應該也不會對這些課題的相關性有什麼異議。
這個研究需要大量的田野工作,以進行比較分析或發展紮根理論。按照這種方法,我會盡可能運用各種補充資料。
若想閱讀其他作者對第三場所的詮釋,可以參考菲利浦.阿利埃斯(Phillipe Aries)1977年發表在《代達羅斯》(Daedalus)春季號的論文〈家庭與城市〉(The Family and the City)。讀那篇文章時,只需要以一般意義來解讀法國人阿利埃斯所談的咖啡館即可。我在研究尾聲的時候偶然讀到阿利埃斯的文章,這個時間點讓我有一些反思。雖說早一點讀到他的文章,可能會幫助我更快發展出更寬廣的視角,但我也因此沒有受到他分析裡的悲觀態度影響。
大部分探討非正式聚會場所的社會科學寫作,都是由民族誌描述構成,準備整合成更抽象、更分析性的研究成果,來論述社會上各種非正式公共生活的中心場域及其功能。社會學家可能會自問,齊美爾(Georg Simmel)發表「社交性」(sociability)概念的短文已經半個多世紀,為什麼社會學領域的相關研究還是這麼少?
最後,我要建議同僚,要是能夠針對非正式公共生活的特質做跨文化研究,似乎很值得期待。最實用且最相關的資料在公共領域都有,實在不必特地飛到國外去看。無論這本書是否能夠指引後續的研究,還是只發揮了鼓勵的效果,其實都不要緊。重要的是研究已經做了,但願能夠幫助我國重新建立起民主世界裡,絕不可少的人與人的連結。

試閱文字

導讀 : 【導讀】
緒論
全世界的第三場所,都具有共同的本質特徵。仔細探究不同地域的時期與文化,如阿拉伯咖啡館、德國鄉村餐廳(bierstube)、義大利酒館(taberna)、美國西部拓荒時代的鄉村餐廳、貧民區的酒吧,彼此之間的關係就顯露出來了。越研究各個案例、越想單獨描述它,就越會發現其相似之處。第三場所有一些不變的特質,其外觀變化相形之下不那麼重要,即便不同文化對於非正式公共生活的典型聚會場所有不同看法,似乎也無傷大雅。啤酒酒吧就算不被中產階級美國人放在眼裡,也可以跟維也納人引以為傲的咖啡館一樣,屬於同樣等級的第三場所。幸好,第三場所滿足人群交流需求的能力,跟該國是否理解其優點不太相關。
奇怪的是,很少人留意到第三場所的好處。在當今這個如此迫切需要第三場所的時代,況且其他幾種次要替代方案都已經被大書特書,細節到令人厭煩的地步,第三場所的特徵和運作機制的描述,竟還付之闕如,實在令人匪夷所思。有很多書在談敏感度和心理治療小組、談冥想和充滿異國情調的儀式如何有助放鬆或心靈昇華,也談慢跑和按摩。但第三場所作為壓力、寂寞、疏離感的療法,卻似乎很容易被忽略。
不過,除了少數的例外,現實幾乎總是如此。史家很少公平描述那些社區生機勃勃、人們休閒自在的聚會場所,甚至還反其道而行,不是輕描淡寫,就是徹底忽略。知名作家約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針對他那個年代的第三場所,給了一些非常平淡無味的評價,而且似乎也立下一個榜樣。倫敦18世紀的咖啡館為艾迪生提供了舞台和議論的場合,對英國史上最偉大的文人時代提出抨擊。而且這些場所的意義,遠超過艾迪生所言:「當人們在此相互連結,動機是出於對社會的愛(Love of Society),而非派系情結(Spirit of Faction),會面的目的不在指責或打擾那些不在場的人,而在享受彼此的陪伴:他們是為了自己的成長或他人的幸福而集結,或至少讓自己從一日奔忙中復原,並透過單純又愉快的對話來實現之,這些小團體和機構也許非常有用。」
一般人說得出來的「有用」,大概不外乎逃離現況,或暫時從日常職責和單調煩悶的工作中解放一下,都是第三場所標榜的功能。比方說,約瑟夫.韋克斯伯格(Joseph Wechsberg)認為維也納的咖啡館讓一般人也能得到「一方清靜地,一個屬於自己的閱讀空間和賭場,一群參謀軍師和嚼舌根的對象。至少在那裡,他們可以避開碎碎唸的老婆、管不住的小孩、無聊的廣播節目、吠個不停的狗、難搞的老闆和催逼的債主。」孟肯(H. L. Mencken)對這些地方的看法,跟我們這些生活在大西洋岸的人一樣差不多,他形容當時享譽盛名的巴爾的摩小酒館是「安靜的避風港」和「免於俗世煩憂的療養院」。
但經常去第三場所,可不只有逃脫現實或減輕壓力的功能。第三場所不僅讓人免於日復一日的單調平凡,或讓人得以在激烈競爭中抽身暫歇,其真正的優點不需要靠我們日日忙得焦頭爛額、飽受壓力折磨、必須從經濟活動裡抽離一會才能彰顯。逃脫(escape)這種中心思想,在內涵上並沒有什麼錯,但過度強調它就不太對了,這種說法太過聚焦在第三場所的外在狀態,太少論及那些地方帶給人們獨一無二的經驗和關係。
第三場所被當成逃離家庭和工作的避風港,這種說法雖不太恰當,卻也有好處——可以產生比較。逃脫的中心思想,顯現出街角酒館和一條街以外的家庭公寓是如何天差地別,在平房裡喝早晨咖啡,跟在附近麵包店跟一群朋友喝咖啡就是不一樣。兩者所形成鮮明的對比,很容易看出來。第三場所存在的理由(raison d’etre),來自於它跟日常生活中其他環境的差異,而且透過比較最能彰顯。在檢視這些差異的過程中,我不會為了要美化社交聚會場所,刻意扭曲家、商店或辦公室的意義。但要是我有時不夠客觀,想想美國的民意以及各種普遍的迷思與成見,對第三場所、還有對這類跟我們的自在滿足高度相關的結社行為,從來都不曾做出公正的評價,我心裡也會平衡一些。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第14章 邁向更好的時代……和場所
第二次世界大戰標誌著美國非正式公共生活開始衰退的歷史關頭。那場戰爭之後,無論是勝利者的土地上,還是被征服者的土地上,人們都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退回到自己的家中。德國人躲在家庭這種小得可憐的單位中尋求庇護,因為他們的整個社會秩序已經被戰爭摧毀,沒留下什麼其他東西。事實證明,美國人不願意、抑或者無法保護或創造足以滿足社區生活要求的都市棲地,我們躲在家和圍欄院子裡,因為周圍更大的世界漸漸失去了如家一般的品質。
正如許多細心的學者所記錄的,美國人一直存在著一種孤立的傾向,但我們的群居行為也很明顯,這點從小鎮就看得出來。有些人充分利用了這樣的生活環境,認識了許多人,也享受他們的陪伴,有些人則拒絕了這個機會。但是自從戰爭以來,即使是我們當中最善於交際的人也感受到挫折,彷彿有人合力要讓社會的非正式公共生活停止運作。
根據現有的資料顯示,我們可能已經失去了半數本世紀中期仍存在的休閒聚會場所,這些場所維繫著輕鬆、非正式,但具有社會約束力的人際關係,是社區生活的基礎。舊街區本身和其間的咖啡館、小酒館和街角商店,已經因為都市更新、高速公路擴建和住宅規畫而生變,新的住宅區忽視了和諧團結的重要性。同時,晚近的住宅區是在消極的土地分區法規下發展起來的,
法規明令禁止所有這類社交空間,不讓在地居民舉辦非正式的聚會。
非正式公共生活的核心環境式微,同時間人們對公共設施的興趣也普遍喪失。有人指出,當代美國人與制定憲法的那一代美國人之間最大的區別,主要就在這個面向上。我們殖民時代的先祖對公共利益非常關注,但我們已經不再關心了。一般公民對公共或社區事物的興趣,被恰如其分地描述成「淡薄的」和「表面的」。個人目前與集體的關係既空洞又公平:社區不為他們做什麼,他們也不為社區做什麼。而我們繼續形塑環境的方式,好像是為了維護這種危險的安排。隔離、孤立、分隔和消毒,似乎是都市成長和都市更新的指導原則。
不合適的棲地,助長了人們逃離的欲望。私人土地提供了個人負擔得起的「光榮的孤立」,尤其跟公共領域的惡化狀況相比時,私人土地顯得加倍好。但是,一個不合適的棲地,是否最終也會助長人們改變它的欲望呢?我們能解決美國的場所問題嗎?帕特里克.戈德林描繪了我所見過的當代城市生活中最黯淡的場面之一,並在過程中點出大量的證據,但他仍然相信,社區最終會取得勝利。他寫道:
我相信人類追尋真正的社區和尊嚴的本能,能夠挺過任何變化,並在危機中堅守住立場。遲早有一天,這場看似不可阻攔,如螻蟻般相殘、為組織而組織的運動,終會得到控制。
令人振奮的是,根據歷史學家對時間的衡量,「人為造成的美國困境」尚稱最近的產物。普通人還沒有意識到場所的問題,仍然傾向把糟糕的城市設計帶來的種種困難,歸咎於其他因素。舉個關鍵的例子,現代生活的空間組織,給婚姻和家庭生活帶來了很大的難題,但父母和配偶仍然老是將不良的人類棲地所固有的問題,歸咎於個性和關係。另外,也是直到最近,我們才能夠彌補城市規劃者的有限視野。我們過去掌管的大多數非正式公共生活,都代表空間使用者戰勝了空間規劃者——我們只不過接管了為其他目的所創造的場所和空間。新環境的革命之處,不是它的高速公路迷宮,或森然高聳、由深灰色玻璃外殼構成的矩形摩天大樓,而是它對於使用者主導的變更行為,有著前所未有的阻力。
但隨著規劃者的作風越來越強硬,對空間濫用的容忍度也逐漸降低。各場所無所不用其極,把人們不想要的東西強加給人類社區,這種對空間使用方式的硬性規定,會招致更多與公眾的衝突。關於人類有機體如何適應棲地,以及環境如何配合有機體的需求,美國的未來幾代人將比我們學到更多。這是一場他們被迫接受的教育。
我們要學習的事情,並非由那些寫文章或寫書的人來傳授,而是在一個設計不良的環境中,試圖享受生活的經驗所教導的。它已經在發生中。美國一些最好的城市棲地,都是民間努力對抗粗暴平庸的都市更新計畫,進而保存或恢復的。我跟戈德林一樣,相信人類愛好社區的本能最終會占上風,儘管我也同意詹姆斯.布萊斯(James Bryce)的觀點,認為城市政府是美國一個顯著的失敗。
許多教訓將會被吸取,也正在被吸取當中,最後會漸漸養成一群知情的公眾,願意起身對抗那些擾亂社會生活的力量。我要討論的主題已近尾聲,從這個主題所涉及的研究領域角度來看,我預料美國人的觀點和態度終究會在三種層面發生變化,每個層面都有利於繼續發展和重新發現一種非正式公共生活,也就是社區本身。
「即使我有第三場所,我也沒有時間去享受它。」這是人們常見的反應,他們欣賞參與第三場所的優點,但傾向認定這些令人愉快且帶來社交安定感的小型機構,只適合單純的往日時光和緩慢的生活節奏。想到要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來建立第三場所或更普遍的社區生活,可能會把人給嚇跑。時間和精力是非常寶貴的事物,我們多半已經所剩無幾。
最終,美國人將瞭解,城市生活的節奏之所以快速和緊張,並不是因為現代化,而是因為糟糕的都市規畫。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如此荒腔走板,竟然鼓勵人們放棄最基本的承諾,為的只是要應付生活導致的種種複雜情境。試圖將一個人散落在各處的存在拼湊在一起是很困難的,即使對於那些沒什麼家累、形單影隻的人來說,也是如此。
當代美國社會宣稱自己為「便利文化」(convenience culture),是其中一種最荒唐的錯誤形象。便利是我們的生活和廣告媒體裡一貫的主題,只因為人們對它有迫切的需求。但我們也唯有靠著把瑣碎的便利與必要的便利混為一談,才能騙騙自己。在一個真正方便的文化中,生活必需品就在人們的住所附近,都在步行距離之內。在便利文化中,歐洲客人不會像美國的客人一樣說出「我的天,做什麼都得用車!」
我們為了糟糕的城市規畫,犧牲所有真正的便利,然後試圖在小事上做補償,來獲得便利的虛假名聲。不幸的是,塑膠信用卡、自動販賣機咖啡、電動開罐器、預先包裝好的冷凍晚餐等便利措施,對於解決一個不方便的社會的基本問題毫無幫助。它們所節省的時間,是以降低品味、鑑別度和紀律,以及喪失重要社會儀式為代價。
對大多數人來說,上班不再是苦差事。工作具有連貫性,也很單純,經常需要的東西就在手邊。如果住宅區也能獲得相同的品質,如果生活和生產一樣重要,那麼幾乎每個人的生活都會更加簡單和充實。在美國,生產活動的領域安排得相當好,但社區和家庭生活的領域卻嚴重失調。工作以外的時間安排常有範圍過大、事情過於雜亂、發散的困擾,職場世界倒是毫不受影響。因此,很多人發現,工作很容易,但生活很艱難。
能在步行範圍之內獲得必需品,是鄰里街區是否具有活力的決定性特徵,亦是其共同點。如果當地居民只在家裡吃飯、睡覺和看電視,對社區的利用並不多,那麼便利性就不會出現。但在某些地方,只要輕鬆散個步就能買到郵票、乾洗服務、雜貨店、雜誌、甜麵包捲和一杯咖啡,私人住宅以外也會有生活感。
不必開車、停車、走路、在收銀檯前排隊、走路,然後又開車,就能夠買到忘了買的一條麵包或一加侖牛奶,實在很方便;想要換個環境或場合時,都不用靠開車就能辦到,實在很方便;要是可以派不會開車的家人去買雜貨、郵寄包裹或歸還借來的物品,也很方便。現代社區的基礎設施非常差勁,兒童再也無法被派去做點有用的差事,他們沒事情可以做,也就幫不上什麼忙。白天已經疲於奔命的父母,晚上還要繼續跑來跑去,孩子能親自體驗和發揮作用的機會太少了,他們再也無法從跑腿接觸到的人身上學習。許多中產階級家庭的年輕人,得要長大到可以開車或為家計奔波時,才能變得比較有用。然而,也正是在這個階段,年輕的駕駛人開始為其他人帶來不便,日益增長的汽車交通流量,堵塞住我們的城市。
當地居民會定期步行過來使用附近的設施,有效地創造了一個休閒的社會環境,他們也從中受益。步行移動開啟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開車則排除了這類互動。人們得以認識周邊的商家和鄰居,眾人之中總有幾個合拍的。鄰里街區跟小城鎮一樣,從來都不是「幸福的大家庭」,之所以便利的關鍵是,它們促成了注定要互相倚重的人之間,發現彼此和輕鬆互動的機會。寡婦和熟齡單身女性找到一起購物、吃午餐和打橋牌的夥伴;業餘機械工和木匠發現了同好,於是參與在彼此的事務當中,變得對彼此有用,同時又相處愉快。憑著當地的小道消息,撲克玩家、馬蹄鐵遊戲的投擲手、高爾夫球俱樂部的成員都互相知道彼此的存在,可以自由交往互動。從眾多人當中,會隨機結交到一群朋友。對某些人來說,這是一份美好的禮物——一種深刻、持久的友誼,而且其他成員也住在附近,常有機會遇到。對所有人來說,它是一個控制閥,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要接觸和參與鄰里到什麼程度,有些不想這麼做的人,可能就會順其自然。
這種環境被形容成隨機(casual)著實貼切,因為其中的意外和非正式成分很高。漫步在隨機的環境裡頭時,一個人生活所需要和享受的許多東西,都很輕鬆而且不經意地出現。無需計劃、安排或準備,人只要處在熟悉和隨機的環境中,就能獲得正向的社會經驗:他們巧遇朋友;他們天天都有新鮮感、消遣和社會支持。在平常的日子裡,有幸在自己的鄰里街區有一間像樣的小酒館的人,可能會享受到更棒的「派對」,比辦公室那些人籌劃了一個月的聚會好太多了。
人們在鄰里之間的隨機接觸,使他們瞭解到彼此的情況,因此可以互相提供幫助。嬰兒床、自行車、童裝等物品,都是從不再需要這些東西的人手上傳下來的。準備購買昂貴割草機的人從有割草機的鄰居那裡得到的評估,比從試圖賣割草機給他的陌生人那裡得到的更可靠。社區居民若認識某個家庭,會對其最年輕的成員投以關愛的目光。在這種監督之下,孩子們可以受到保護,通常對撫養孩子也有所幫助。
隨機的環境無需付出努力,就能滿足許多需求,而且不會像理性規畫那樣低效率,甚至還能照顧到個人未辨識出的需求。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心理學家所說的認知偏誤,特別是與社區生活隔絕的人。那種認知的基本概念是,個人在無知的情況下,認為自己明白自身所有的需求,以及如何滿足它們。這不是真的。跟各種各樣的人一起生活在隨機的環境中,才能提供人們所需要的大部分東西,而那些人卻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我在前面討論「朋友群」的時候,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定期參與第三場所的人,漸漸會跟聚集在那裡的幾乎整個群體成為朋友。這些關係的廣度,令人感到溫暖充實。支離破碎的世界變得更加完整,而更廣泛接觸到生活的各種層面,增加了一個人的智慧和自信。在其他地方,個人往往較狹隘、較策略性地選擇朋友,通常都限於特定的職業和社會階層,因而就喪失了更廣泛的人際關係帶來的好處。隨機的社區為人們帶來更多朋友和點頭之交,遠多於個人所做出的選擇,以及選擇背後的原因,人們自然而然會從中受益。
隨機的環境,終究才是第三場所的自然棲地。第三場所的背景,其實不過就是人們在認識某個地區的人後,渴望與他們交遊的一種物理體現。能夠滿足地方需求,進而使人們相互接觸的多樣性措施,同樣也會欣然接受第三場所。美國郊區的基本缺陷是缺乏多樣性,這一缺陷可能對第三場所來說很致命。至少,一些規劃者已經看到了可能的影響。長島的一位規劃師總結說,如果郊區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反映出更多老城區和小城鎮的多樣性特徵,這種「創造和接納多樣性的意願,將是衡量郊區是否保持活力的標準。」
最近在洛杉磯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人願意接受他們的住宅區具有更高的多樣性,超過目前的土地使用分區允許的程度。對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家庭所做的居民抽樣調查顯示,大家都極度渴望有藥局、市場、圖書館和郵局。更令人驚訝的是,只有低收入的黑人眾聲反對在附近開設酒吧。該研究還顯現,居住在一個鄰里社區,最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人際關係。社交活躍的程度排名第一;隨和、友善的氣氛第二;人身和財產安全排在第八位;安靜排第十,也是最後一位。便利性高於安全性。
美國對汽車變得過度依賴,於是消毒或淨化過的社區大量湧現,裡頭除了房屋之外,什麼都沒有。「一無所有的街區」之所以出現,只是因為人們指望汽車來滿足家庭所不能滿足的每一個需求和願望。最後,我們對汽車的過度依賴,造成生活品質惡化,很少有人能對這個問題視而不見。自1970年代初或中期以來,美國人開始對汽車形成一種矛盾的態度。高速公路是通往無毒社區的生命線,但正漸漸堵塞,較小的動脈也是同樣命運。汽車每年都排放數億磅的一氧化碳,空氣變得污濁不堪。車禍造成的生命損失與每個公民密切相關。汽車相關的支出也高得離譜。
隨著消費者群體要求提高汽車安全性;隨著更多的舊街區被夷為平地,為的是擴建高速公路;隨著公民團體要求對酒駕者加重制裁;以及隨著汽車的成本開始與住宅的成本並駕齊驅,美國人將繼續為汽車運輸做出犧牲,無論他們是否願意。然而,他們最終會意識到,越來越多的犧牲和越來越下降的生活品質,是為了一個根本不健全的系統所付出的代價。當我們開始明白,依賴極度便利的結果,就是讓生活變得支離破碎又麻煩,情況就會開始改變。
最後再提一下便利性跟把鄰里恢復成隨機環境這回事,我承認偶爾有研究聲稱,根據調查,住在某個住宅區裡的人並不希望共享生活,因為他們幾乎對所有社會和個人關心的議題都缺乏共識。我只能斷定,社會科學家和其他人一樣,容易本末倒置。「共識」,如果我們這樣稱呼它的話,往往發生在互動和參與之後,而不是之前。個人和社區一樣,都在不斷演變、發展。當人們聚在一起時,他們發現有很多東西可以喜歡、可以依戀、可以為生活增添色彩,也可以改變他們的想法。當他們彼此分開時(這就是無菌發展對他們的影響),共識程度哪有什麼要緊的?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全球最大連鎖咖啡星巴克取得全球佔有率的哲學根源:「第三場所」一詞的創始之書。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