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力探究X實作套組 (2冊合售) | 誠品線上

提問力探究X實作套組 (2冊合售)

作者 藍偉瑩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提問力探究X實作套組 (2冊合售):《提問力:啟動探究思考的關鍵》藍偉瑩老師繼暢銷作品《教學力》後又一力作所有教學者、學習者及家長,無法忽視且需刻意練習的《提問力》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探究」與「素養」不僅是孩子學習的關鍵字,父母與老師更要成為啟動孩子思考的提問者!善用提問,促進聆聽、對話與思考,發現與看見「關鍵理解」,透過提問,優化解決問題,激發創意潛能,建立互動關係,驅動更好的改變!美國教育學家杜威(John Dewey)提醒:「傳統上既定的講課特徵,是由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解答。但這種提問常常以取得答案為滿足,而不是引起疑難,由師生共同討論。」超過25年教學資歷,長年投入客製化師資培育的偉瑩老師,累積了上百場教學工作坊的帶領能量,8年來更是踏遍全台縣市,是第一線學校與教師長期且深度的陪伴者。從培養教師優質教學力的初衷出發,這次更聚焦探究「提問」的本質:不僅從教育哲學的思維源頭,爬梳提問的內涵(WHY)、提問需求的情境(WHAT),更深入討論提問歷程的關鍵(HOW)以及提問實踐的場域(WHEN & WHO),是資深教育工作者與師資培育者,針對教育與教養現場的「提問力」深刻體悟之作 ——★ 如何創造有益學習發生的課堂?★ 如何激發師生共構的精彩對話?★「發現」與「驗證」脈絡的提問,有何不同?★ 孩子的提問過於發散,怎麼改善?★ 4種NG提問陷阱,怎麼避免?★ 如何透過7個問題,確認孩子是否已經掌握「關鍵理解」?★ 我們的提問用語是否足夠「中性」以促進孩子思考?★ 如何透過提問,讓學生成為會思考且自律主動的人?★ 身為教師社群領導者,如何促進對話與反思?★ 如何透過聆聽與溝通,使團隊產生有意義的互動?★ 如何促進親子間有愛無礙的溝通?家長如何提問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就從《提問力》這本書開始,跟著偉瑩老師,大人和孩子一起練習,把思考的天性轉為更好的思考習慣:→大人善用提問力,成為更好的引導促進者、課堂設計者,以及組織領導者。→孩子學習提問力,發展探索世界的另一雙眼睛,培養嚴謹的思考與判斷力。從「提問」的目的、脈絡、類型、方法與語言,幫助讀者掌握「提問」的關鍵,並將「提問」有效應用在親子教養、學校學習與領導共好三大領域中。因為,偉瑩老師深信:提問,可引導自己及他人「看見並反思」隱藏於現象背後的意義。能夠提問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知識探索者;能夠反思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社會參與者。《提問力實踐指南:掌握學習設計新思維》繼暢銷書《教學力》《提問力》後,讓教師共備社群引路人偉瑩老師,持續帶你邁向「學習引導者」的實踐之路!長期投注客製化師資培育,協助師生邁向「學習專家」的藍偉瑩老師,再次細緻爬梳「教學提問」的探究思考歷程,歸納關鍵理解的關卡與迷思,三階段帶你增能課堂的提問實踐力。如何透過提問,讓「學習」這件事情發生?在面對問題與解決時,你是怎麼思考的呢?為何有些人總是以某種方式來解讀與面對問題?面對人生的大小問題,有沒有更合宜的思考路徑呢?2019年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教學力》作者藍偉瑩,繼暢銷書《提問力》後,又一本深度爬梳如何將提問運用於教育現場的實踐之作。透過解決問題的架構,幫助讀者形成「學習設計」的思維,掌握「課程設計」的邏輯。無論是在教學、職場,甚至人生到路上遇到關卡,入校上百所、陪伴數千名教師進行教師共備的偉瑩老師提醒我們:「該要找的不是答案,而是在這件事情上到底遇到什麼問題。多數人在解決問題上的盲點,以為找到答案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卻忽略了釐清問題的真正樣貌;如果能先釐清問題,便能讓我們解決對的問題,擬定有效的策略。」將這個思維運用於教學現場,你可以——․透過「釐清狀況、確認問題、擬定策略」三階段,重新帶你審視教學歷程不同階段的盲點與因應之道。․深入剖析「導入、建構、深化」三階段,引領讀者再次思索「探究」發生的目的、歷程、情緒感受與理性分析⋯⋯․面對一〇八課綱強調的「知識、能力、態度」並重的素養學習,抽象的「態度」到底該怎麼教、如何問,才能讓孩子從「知道」、「做到」到「形成」態度?․面對更有深度的「專題式學習」,如何提問才能避免「過度指導」?․面對帶班最基礎的「班級經營」議題,如何善用提問,讓帶班從「管理控制」邁向「有效領導」?․教育工作者,如何讓生成式AI如ChatGPT等,成為你教學備課的神隊友?從《提問力》到《提問力實踐指南》,偉瑩老師以「解決問題」為鷹架,幫助身在教育現場的你——掌握提問關鍵,將提問有效運用形成「學習設計」的思維,掌握「課程設計」的邏輯翻轉教師角色,從學科專家→教學專家→學習專家以系統觀重新審視教學慣性與盲點,減少備課摸索時間【書籍特色】 從一來一往的共備對話之中,拆解「專家思維」的形塑歷程。全書一以貫之的三階段策略,示範「學習設計」的思考鷹架。圖解力教練為你勾勒各章節重點,一張圖鳥瞰思路脈絡精華。書頁上方標註並預留手寫筆記空間,串連前作有助相互參照。【跟著偉瑩老師,奠定素養教學地基的關鍵三書】《教學力》:提供教學工作的架構,建立全局觀點 《提問力》:詳述提問設計的理論背景,以判斷所處情境與因應方式《提問力實踐指南》:從找出真正的問題出發,透過「釐清現況、確認目標、選定策略」三階段,讓學習得以順利發生的課程設計寶典。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結合了作者長時間的教學經驗及人生觀察,有心法也有策略,引領讀者進入問題的世界。讓我們了解,更美好的未來就從向世界提問、向社會提問、向自己提問開始。──黃俊儒(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台灣教育最欠缺的就是「提問力」!我認為《提問力》這本書是後一○八課綱時代的及時雨!只要願意花時間好好參透這本好書的人,提問功力將會大增,引領孩子開始思考。透過這一個個範例,你彷彿可以看到工作坊那個溫柔而堅定地一直對著你提問、讓你無法逃避、驅使你找到課程教學本質跟目標的偉瑩老師,帶著你去做課程設計⋯⋯書中也教會大家如何分成導入、建構、深化三個階段,分別去思考如何掌握課程設計的重點,讓「探究」能真的發生⋯⋯對於想學會如何設計好課程的老師,非常有幫助!──葉丙成(台大電機系教授、實驗教育機構無界塾創辦人)面對無常的未來與環境,比起找答案,更需要先問對問題。就像藍偉瑩老師這本新書所提醒我們的,不要那麼容易接受既存的現實,試著再多問一點。去問,就對了。──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試問下個世紀的孩子,面臨資源缺乏、高度競爭的成熟社會到底需要什麼能力?這本《提問力》給的不是答案,而是每個人都能為自己大腦編寫的一本操作手冊!──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你知道學生的起點行為嗎?」「學生會發生的困難點在哪裡?」「你怎麼確認學生真的會了?」⋯⋯參加偉瑩老師的共備工作坊後,才猛然發現自己過往只關注在課程的設計、教學是否精采創新,卻無法回答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學生是如何學習的?」跟著偉瑩的脈絡打掉重練,真正回到學習的核心本質,用「問出好問題」讓學習真正的發生。 ——廖俞雲,高雄市鼓山高中校長這本藍老師的新書,層次分明,先是敘明解決問題的架構,再以大量不同領域的例子,來逐步引導讀者提問設計該如何進行跟完成。當然更可貴的是,書裡羅列的,不只是設計成功的例子,也讓我們看到何謂失敗的關鍵,讓讀者得以透過他人經驗,減少自己的摸索。 ——顏安秀,基隆市東光國小校長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藍偉瑩現任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是國內推動教師學習共同體的重要推手,更是吸引數千名教師安心跟隨的社群引路人。著作《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榮獲金石堂2019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擁有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離開體制內之前,曾擔任台北市教育局中教科課程督學、台北市麗山高中教務主任與化學老師、新北市金陵女中秘書與化學教師。在教學理論與課堂教學的交互激盪中,偉瑩老師以學習共同體模式開放課堂,發展具學科素養的探究課程;在超過25年的教學資歷中遇過不同特質的學生、父母與家庭,也充分了解學校課程教學與學生學習樣貌。現在,她是第一線學校與教師長期且深度的陪伴者,踏遍全台各縣市,了解教師在課程與教學上面臨的困境。透過為上百所學校、上千名教師的教學把脈過程中,理解教師的需求,不僅提供「客製化師資培育」,更將困難的教育哲學與課程專業概念,轉化為更容易理解與實踐的語言。透過支持成人來支持孩子,偉瑩老師期許與學校、老師、父母與孩子並肩同行,成為更美好的自己;更鼓勵父母與教師反思並解構自己的學習歷程,幫助孩子朝「學習的專家」之路邁進。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提問力:啟動探究思考的關鍵》推薦序 提問讓人與眾不同 黃俊儒推薦序 台灣教育最欠缺的「提問力」! 葉丙成推薦序 你想清楚了嗎?你問對問題了嗎? 廖雲章推薦序 用提問為自己大腦編寫操作手冊 羅怡君自 序 欣賞那個愛提問的孩子前 言 想要好答案,先有好問題WHY 問「思」篇——為什麼提問?你常提問嗎?不提問,不思考?為什麼要對他人、世界與自己提問?WHAT 問「題」篇——什麼是提問?提問的情境有哪些?提問的脈絡有哪些?提問的方法有哪些?HOW 問「提」篇——如何提問?「關鍵理解」如何決定?「關鍵理解」如何探究?「關鍵理解」如何引導?「關鍵提問」如何提出?提問如何更精準?WHEN & WHO 問「用」篇——問對了嗎?親子教養如何用心問?學校學習如何精心問?領導共好如何真心問?開創未來如何學會問? 結語 未來,從提出好問題開始**********《提問力實踐指南:掌握學習設計新思維》【推薦序】 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葉丙成【推薦序】 高雄市鼓山高中校長廖俞雲【推薦序】 基隆市東光國小校長 顏安秀【作者序】不斷享受好奇與探究的旅程,是一種幸福【前言】提問是一個知易行難的旅程第1部 起點01解答人生 你知道自己怎麼思考嗎?02提問世紀 二十一世紀為什麼要問?03掌握關鍵 提問為何要有目的?04關鍵理解 目標設定有何積極意義?第二部 思考05解讀視角 專家是如何理解世界的?06專家思維 為什麼要學會這樣思考?07學習創造 動機可以被設計嗎?08探究脈絡 探究一定要透過提問嗎?第三部 運用09知識學習怎麼問 如何連結事實與意義?10能力學習怎麼問 能力和行動該如何配合?11態度學習怎麼問 知道和做到該如何拿捏?第四部 情境12當跨領域學習遇上提問 活動化如何避免?13當專題學習遇上提問 過度指導如何避免?14當學習評量遇上提問 聽令行事如何避免?15當班級經營遇上提問 管理控制如何避免?【結語】讓提問成為你的習慣

商品規格

書名 / 提問力探究X實作套組 (2冊合售)
作者 / 藍偉瑩
簡介 / 提問力探究X實作套組 (2冊合售):《提問力:啟動探究思考的關鍵》藍偉瑩老師繼暢銷作品《教學力》後又一力作所有教學者、學習者及家長,無法忽視且需刻意練習的《提問力》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ISBN10 /
EAN / 4717211034521
誠品26碼 / 2682386348006
頁數 / 28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X2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提問力:啟動探究思考的關鍵》
【自序】欣賞那個愛提問的孩子

我從小就愛問個不停。

媽媽忙碌時如果沒有空理會我,就會請我安靜一點,如果請我安靜無效,她就會運用「有效的方法」讓我安靜。每當我無法向人問問題時,便會自己開始提問與找答案,所以很多東西只要經過我的手就會壞掉了,而我的說詞永遠都是:「是它自己壞掉的,不是我弄的。」

現在回頭想想,學齡前的我這樣想很正常,我只是想要知道鬧鐘為什麼會走、收音機為什麼會有聲音,而且我只是打開來瞧瞧而已,都是它自己不好,為什麼會拼不回去了呢?可以想見的,我當然又受到媽媽運用「有效的方法」修理了一頓。

上小學後,我感興趣的事物範圍開始改變,例如當我聽見大人總說「吃水果不要把籽吃進去,不然肚子裡會長出水果來」,我當然不可能把籽全都吞進肚子裡,試試看肚子裡會不會長出水果,但我會找很多空的鐵罐子,然後去外面挖許多土回來,只要有新的水果種子就把它種進土裡,想要看看會變出什麼來。雖然媽媽告訴我這樣種子不能長大,說土不對、罐子不對,說了很多很多,但我就是想要試看看。

記得有一次下過雨後,我看到路面上出現好多小蝸牛,覺得很特別,回家拿了塑膠袋就衝出門。後來我抓了一袋小蝸牛回家,純粹是出自好奇,並沒有要做什麼偉大的研究。當然,最後這些小蝸牛的屍體被媽媽發現了,罪魁禍首的我根本忘記我偷藏了一大袋在房間裡,於是我又被藍媽媽的「有效方法」管理了一番。

雖然我從小就是家中被「有效方法」管教最多的小孩,但卻更激勵了我的好奇心,讓我更想知道「為什麼」,或許在我心中更想知道的是,到底什麼時候媽媽才會有空回答我的問題吧!我的父母雖然對我的行為很難招架,卻常常在其他長輩或朋友面前說起我所做的事情,我聽得出來也看得出來,其實他們並沒有那麼討厭我的作為,這也讓我更安心地繼續維持好奇與提問的習慣,因為我知道他們還是很愛我的。

上學後,我發現並不是每個老師都喜歡我的好奇與提問,但還好我從小受過媽媽的「鍛鍊」,至少還看得出什麼表情和口氣是表示老師快要受不了我了,所以我很聰明地只會對著願意跟我一起討論的老師說出我的疑問。回想起來,能夠和願意敞開心胸跟你討論的人一起對話,真的是很過癮的事情。也因為對事情保持好奇以及凡事都想搞清楚的習慣,求學時期的我即便是在許多講述法的課堂中成長,就算老師們沒有問我問題,我也會一直對自己提問,只要有我想不通的事情,只要是課本上或是老師的說明有跳躍或不順之處,我就會想辦法自己找答案。

那是個沒有網路可以搜尋資料的年代,如果找不到答案只能找大人討論,否則就得去圖書館裡一本書、一本書地翻閱。我從來都不為了考高分而讀書,只有一件事情會讓我想要學習,那就是當我不懂或是想把事情搞清楚的時候。

至於我的好奇心是怎麼來的?其實正是從那位喜歡使用「有效方法」管教我的媽媽那裡來的,因此媽媽就是我第一個要感謝的人。

我的媽媽小學三年級後就因家庭因素無法繼續讀書,正因如此,她相當渴望學習,她也總是很努力地自學,每當遇到有不懂的地方就會想要知道,一有不會的地方也會馬上問我們或問朋友。現在媽媽更厲害了,每當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她都會自己上網找資料研究,目的就是想要讓問題獲得改善,我想這就是媽媽給我最好的身教吧!從前最受不了我這麼調皮的人,卻是影響我最深、也是我努力學習的對象,給了我一生最好的示範。

我很感謝在求學生涯中遇過的幾位老師,他們是我第二個要感謝的人。

記得高中歷史老師採用主題討論的方式進行授課,歷史期中或期末考試也是用非選題要我們表達想法;數學老師不只是給我們解題目的方法,還讓我們知道數學家是怎麼思考與形成理論;國文老師花了許多時間讓我們看到文本是如何構成,思考作家想傳達什麼;生物老師總是抱著一疊厚厚的最新雜誌進教室,還提供許多補充資料讓我們盡情翻閱,我永遠都記得那份幾乎快要出到一百題的月考考卷,裡面有超過一半的題目都是非選擇題。感謝老師們能夠尊重我們的學習樣態,願意傾聽大家的提問,讓我能很安心地提問與思考。

因為這些對我影響深遠的人們,以及自己過去的學習經驗,讓長大以後成為老師的我在進行課程設計時,總會思考著:現象或事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如果要讓學生從不會到會,我應該要怎麼安排教學次序以及提問?如果在備課過程中發現有些細節是過去求學階段沒有釐清的,我也會重新學習一遍,因為一個完整的理論或概念,就應該具有符合邏輯的思考歷程。我自己重新經歷了一次概念建構的過程,所以在每一個要引導學生的關鍵,都能知道該如何引導與觸發。

進了研究所以後,是另一個學習上的大突破,因為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做大量資料的閱讀,上課時間還能與老師和同學充分討論,也有許多課程鼓勵我們將感興趣的主題進行研究。記得碩一時,我就針對好多門課做仔細的研究,透過觀察、資料蒐集與分析,讓我更清楚學生學習的意義。而博士班後的學習更是如此,我的指導教授楊文金老師是個很尊重學生的人,老師總是說重點不是把書讀完,而是讀完以後,你有什麼想法?所以每當我閱讀經典後,總會不斷地與自己的想法進行內在對話,精煉自己的理論。謝謝我的指導教授總是要我們培養清楚的思維,建立自己的哲學,而不只是理解各種理論或哲思,也不是一味地仿作。即便我的想法不一定跟老師完全相同,但他總是要我們成為一個生產知識的人,他是我第三個要感謝的人。

最後,還要謝謝這些年來跟我一起努力的夥伴們,以及讓我入校陪伴的老師們,你們是我第四個要感謝的人。在每一場工作坊中,或是當我進到每一所學校入校陪伴時,對於老師們想要設計的課程或是決定要放入課程的內容,我總是好奇地提出許多問題,因為我真心想要了解老師們在課程設計中是如何決定重要內容的,以及做這些安排的真正想法是什麼,唯有透過不斷地提問,才能幫助我們一同了解設計中許多沒有被說出來的想法,這時的我是很真心地想向大家學習。

當我了解後,再依據對於課程設計的哲理與方法,透過提問協助老師們釐清決定或是發現困惑,接著一起找出答案。所以每一次工作坊或入校陪伴,我總是那個收穫最多的人。此外,為了讓自己在面對老師時可以說出更清晰的話語,我不斷地解析自己的思考,解析自己如何理解世界,從中並了解到人們在面對理解世界時的困境,這樣的自我解構歷程也讓我知道如何幫助他人解構自己的想法,並嘗試用更淺白的語詞來表達它。

不知道是因為太過幸運的緣故,我總是遇到能接納我的人,或是根本就是遇到跟我相似的人,不管如何,總是有人願意欣賞我的好奇心。或許這是因為當我面對生活或工作上的事情,或是個人或眾人的事務,我先提出的往往是問題,而不是給答案,讓事情有了更多的彈性與更好的發展性。雖然我的身邊仍有許多跟我不一樣的人,但我很喜歡這樣,因而讓我永遠留意差異,保持自己的好奇與彈性。而在與這些人互動的過程中,多數情況下我仍能獲得友善的回應,仔細想想,或許因為我的好奇與提問都是為了讓事情更好,而不只是想讓事情變成我想要的樣子。這樣的境遇,讓我有更多機會去後設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找出我為何能這樣看待事情,為何能這樣與人互動,又為何會這樣設計課程,逐漸整理出自己的理念基礎與實踐方式,也才誕生出這本書。

這幾年的教學現場應該是前所未有的活躍,老師們認真地探求各種課程與教學,大家廣泛地討論與學習各種理論與方法,然而也有許多同詞異義的情形存在,引起現場老師們的困惑、誤解或是比較。我想每一種理論必然有其形成的背景與環境,也有其適用之處,都能幫助現場的人面對不同的情境。其中我最在意的是現場的教師們能否掌握意義,而不僅只滿足於形式上的運用。無論在親子互動、課程教學、班級經營或是組織領導等,方法永遠只能被知道關鍵的人所用。我們能否讓生活更為一致,建立面對人、事、物的相同態度,這才是我想傳達與追求的重點,就像這一路以來那個永遠會對自己提問的我。

欣賞那個愛提問的孩子,這會讓他懂得欣賞自己,也會讓他熱愛探索世界,更會讓我們的生命因為他而變得豐富。我們也要欣賞那個喜歡提問的自己,因為人生就是一段不停提問的旅程,我們永遠都在探索自己的生命,雖然答案永遠都在變動著,但卻會愈來愈精彩。無論這個世界如何變動與前進,唯有不斷地提問,引出探詢解方的歷程,我們才有可能追求更好的未來。

提問,是終生持續的行動。

謹將此書獻給藍媽媽、指導教授楊文金老師,
以及曾經與我一起研討課程的老師們!

***********
《提問力實踐指南》
【自序】提問是一個知易行難的旅程
「提問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數學家、教育家喬治.波利亞
當我們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會對自己提出許多問題,幫助自己知道該觀察什麼現象、找尋哪些資訊,以形成結果與判斷後續行動。不確定感讓我們變得警醒,這種警醒不必然是高壓,但會讓我們不斷追蹤現象的特徵與變化,企圖找到可以形成意義的資訊或關係,以便決定後續行動。不確定讓我們必須提問,但這樣的不確定會一直存在嗎?
提問真的很容易也不容易
大家回想一下成長歷程,如果你的年紀超過四十歲,我猜想在你幼年時期,父母有可能忙於生活而無法全心陪伴你。那時候的我們還無法用平板來養,連電視節目都很少,這讓我們有了許多時間可以探索陌生世界。沒有被太多事物框限的我們,即便物資不富足,但自然資源豐富,人的互動也多,讓我們常有面對不確定的機會,以及追蹤與確認的磨練,這一切都讓我們的提問能力很早就發展了。
長大後的我們有了不同的發展,有些人習慣於依據規定或指示做事,這讓他活得很安心,也慢慢遺忘了提問對於自己的價值;有些人則不想被決定,所以即便是被要求完成任務,總會提出問題,希望能夠真正掌握任務的目的,以免做白工,更害怕讓生命缺乏意義。提問出現與否在於你把自己視為一個完成任務的人,或是解決問題的人。如果想要讓提問變得更容易,我們得先讓自己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人,而且是要解決一個還沒有人知道答案的問題,那將使你更仔細地觀察現象,也會讓你更在乎解決問題的目的或原則,更讓你有了評價解決問題品質的標準。
反思自身的經驗後,再回頭看看現在的孩子、學生或職場新手。有不少比例的成人為了讓孩子們學習與成長的「效率」更高,避免了不確定性的出現。成人讓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變得更「安穩」,希望學習結果的獲得可以不被干擾。另外一部分的原因則是,這樣的方式對於成人也是安穩的,可以避免了自己需要面對孩子成長中的不確定。長久下來,成人與孩子們都失去提問的能力,也失去了對於外在世界探索的追蹤能力。
AI時代早已來臨,只不過多數人不自覺自己生活中的許多便利就是AI的結果,包含數位相機、有美肌功能的照相或修圖APP、可以自動辨識選字或是語音轉錄的軟體。這些程式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許多事情變得更為容易後,我們把省下來的時間用來做什麼事情呢?AI沒有決定人類要以何種方式活在這個世界,如果你總是被AI「使用」,過著更不用動腦的日子,那強大功能的AI聊天機器人出現便可能對你產生威脅。不同於過往的AI,相機就是照相,修圖就是修圖,我們不用煩惱該怎麼用它,但聊天機器人能夠產生何種效益與功能,就由使用者決定了。你決定好成為它的主人了嗎?你有能力成為它的主人嗎?
本書架構與設計
這本提問的書不是要教你如何對聊天機器人提問。本書仍以教育場域為例,對提問做深入討論。不管對象是誰,提問的邏輯與原則是相通的。這本書以解決問題為提問的出發點,所有的提問都必須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釐清狀況、確認目標與擬定策略。釐清目前面對的情況是什麼,而非亂問一通,同時針對所處的現況蒐集必要資料,確認自己面對的是什麼,才不致變成無頭蒼蠅,亂闖亂撞。
在釐清狀況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提問:為何有會這些內容?這些內容之間有什麼關係?從這些關係中我發現了什麼?一旦釐清了狀況,我們才能真正確認遇到了什麼問題。為了確認在此狀況下我們最要先達成的是什麼,在完成確認目標的階段也需要不斷提問。之後,便要展開解決問題的策略擬定。除了評估解決問題的時間與資源外,剩餘的就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課堂中的解決問題方式都是無關學生學習與成長的,如果要讓學習和成長發生,就要選擇讓學生有感的現象,無論是矛盾或衝突,總之得讓學生覺察到某種習以為常或忽略已久的現象存在,在找尋答案的最終而能形成理解。一旦學生理解了,老師們面對的問題就解決了。
提問會讓學生常常觀察到,那些理所當然或習以為常的現象變得不確定,讓人無法解釋或難以理解,引動學生持續追蹤現象,期望蒐集到更多資料,以形成合理的解釋。每個人都期望這個世界是可理解的,持續地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就是為了讓一切變得可理解,如此身心也就安穩了。
整本書就在這樣的架構下,先在第一部引出了解決問題的不同思維,找出好的解決問題思維與歷程,並在前兩章討論了三個階段的重要性與做法,讓讀者快速掌握解決問題的節奏與思考。第一部的後半段對於確認目標階段做了深刻的描述,幫助讀者能夠抽絲剝繭找出學習目標,第二部的前半段更進一步談學習目標如何形成,身為專家的老師又是如何發現目標,讓這樣的歷程解構成為老師引導學生學習的次序。第二部的後半段著重於解決問題第三階段,擬定策略包含了學習歷程的設計,找出有感的事實現象,透過提問設計引起學生好奇,展開探究歷程而促成理解,最終解決了「如何學會」的問題。
第三部則是解決如何讓學生學會的問題,探討了知識、能力與態度該如何產生學習,並提供實際的例子,依據解決問題三階段來說明該如何設計。這個單元更提供了成功與失敗的關鍵,希望讓大家能更容易地達成解決問題的目的。第四部則是以教育現場常見的提問情境,點出不同情境的特性,以便掌握解決各種學習情境問題的方法,同時提供各種情境的示例,使讀者更容易感受與理解相關的意義與做法。
三本書之間的搭配
這是我以提問為題的第二本書,兩本提問的書有何差異呢?本書也是我討論課程教學的第三本,這系列的三本書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第一本《教學力》以教師的課程教學工作為核心,談及老師們面對教育現場的困境該有的態度與行動,討論了領域課程與跨領域課程設計,也簡述了課堂中的提問與引導該要如何進行,同時說明了教師社群該要如何運作,以增進專業成長與學習。《教學力》是一本概論性的書籍,為老師提供了教學工作的架構,協助大家建立全局觀點。
第二本書和第三本書都是有關於提問,但並不只是談提問,而是討論了關於好提問的所有考量與歷程。包括為什麼要提問、提問是什麼,以及如何提問。第二本書《提問力》著重於整個提問設計歷程後的理論背景,涵蓋哲學、心理學、社會互動等,讓讀者可以更清楚每個環節的意義,以便判斷自己所處的情境為何,又該如何因應。第三本書不同於《提問力》的細膩描寫,而是以解決問題的三階段架構,讓大家先有個簡明的次序,更積極地以解決學習問題為出發點,反覆提供不同的例子討論提問設計該如何完成。此外,第三本書也提醒了許多提問設計成功與失敗的關鍵,減少大家摸索的時間,更快掌握關鍵。
如果你已經閱讀過《教學力》與《提問力》,如何與這本書搭配使用呢?我的建議是,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進行提問設計練習,並在完成練習之後,再重新閱讀《提問力》的第三章,檢視自己的每個行動,了解每一步的意義。在掌握每個步驟的意義之後,則可以閱讀《提問力》的前兩章,更清楚提問力系統背後的理論基礎。最後再重新閱讀《教學力》,便能後設理解到教學工作中的每個部分雖然看似處理不同內容,實際上卻是相同的原則。
如果你還沒有接觸過這三本書,我想以這本書做為第一本會是個好的開始。因為這本書會改變你面對課程教學的思維,不再以教學者出發,改以「如何讓學習發生」而出發。同時,本書也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架構,幫助讀者形成設計的思維、掌握設計的邏輯。透過許多的實例討論,連結實務與原理,更透過成功與失敗的重點提醒,幫助讀者更清楚設計時該要注意的環節。
請抱持對的態度出發
無論這本書是你閱讀這一系列書籍的第幾本,我都想分享我自己面對問題時的一個想法:如果你有提問的問題,你該要找的不是答案,而是你在這件事情上遇到什麼問題。這是多數人在解決問題上的盲點,以為找到答案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卻忽略了釐清問題的真正樣貌,如果能先釐清問題,便能讓我們解決對的問題,擬定有效的策略。
如果一開始的態度就錯,那麼原本容易的事情都可能被自己弄複雜了。我們的確在教育現場遇到很多困難,而許多的困難都是因為只在意找到解方而衍生的,這使得教育現場越來越多的計畫、越來越多的要求,疊床架屋,讓大家疲於奔命。人人都期望改變這樣的加法文化,但若要進行減法,我們就更應當釐清問題是什麼,把好的事情做對。
如果你想要在解決問題的路上成功,更應該抱持對的態度出發:找出真正的問題,才是我們首要努力之處,而這條路上需要的就是不斷地提出好問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提問力》&《提問力實踐指南》探究X實踐套組
重新啟發教學設計的策略思考

《提問力:啟動探究思考的關鍵》

藍偉瑩老師繼暢銷作品《教學力》後又一力作
所有教學者、學習者及家長,無法忽視且需刻意練習的《提問力》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