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學問: 中國歷史中的君王論
作者 | 王壽南 |
---|---|
出版社 |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王的學問: 中國歷史中的君王論 :集結中國文化的千年底蘊,專屬於中國歷史的君王學!明君跟昏君往往只有一線之隔,成為領導人你該擁有的不只是對權力的掌控,更得從日常生 |
作者 | 王壽南 |
---|---|
出版社 |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王的學問: 中國歷史中的君王論 :集結中國文化的千年底蘊,專屬於中國歷史的君王學!明君跟昏君往往只有一線之隔,成為領導人你該擁有的不只是對權力的掌控,更得從日常生 |
內容簡介 集結中國文化的千年底蘊,專屬於中國歷史的君王學! 明君跟昏君往往只有一線之隔,成為領導人你該擁有的不只是對權力的掌控,更得從日常生活中磨練自己的領導能力。然而權力容易使人昏頭、領導人常常頓失所向,即便將百萬家產傳給後代,也容易敗在二代或三代的手中。 培養一個明君何其困難?即便攤開中國千年長河,我們能數出來的明君寥寥可數,但中國各朝代的興盛,正是仰賴這些「明君」在一磚一瓦中建設龐大又有效率的國度。 ▲成為明君的條件 一個明君,可以創造繁盛的國度,不但可以讓國家擁有強大的兵力與經濟能力,也有餘力推動詩詞、繪畫、雕塑的興盛。中國歷史上眾多明君名垂千古,諸如漢武帝、唐太宗、康熙、乾隆,都是開創盛世的傳奇明君。然而,千年來上百位皇帝誕生於皇家、擁有良好的教育,為何有的以勤政聞名、有的卻帶領國家滅亡?為何有些人能開創大清盛世、有的卻只能讓王朝割地賠款? 原來,平平都是生在帝王家,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克服皇家的重重關卡,培育足以開創盛事的能力。一如當今的公司經營、企業管理、國家治理,有的二代讓公司再創佳績、有的二代讓國家陷入困境。嬌生慣養的帝王後代,若沒有成功克服考驗就擅自登上皇位,只不過會帶給國家更悲慘的命運,無法同理百姓、聽取建言,更缺乏法治精神,甚至道德淪喪。 ▲權力的龐大誘惑 成為最高領袖後,龐大的權力常常讓人「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當一個人擁有號召全國、動員人民的能力後,忘了初衷也是很常見的事情。權力的甜頭為何有這種魔力?這種力量又是如何驅使眾多志士逐鹿中原? 即便克服了權力的誘惑,領導人又該如用善用權術?權力讓君王萬夫莫敵,但如果沒有良好的駕馭之力,君王將被權力給反撲淹沒。當人民反抗時,該如何適時安撫、適時鎮壓?當重臣犯法時,該殺雞儆猴,還是施予恩澤?開創國度的君主,又該如何在「馬下」治理天下? 中國千年長河之中的明君與昏君,處處都有今日統治者必須警惕與學習之處,統御一個國家,正如統御一個企業、機構、家庭,擁有權力的同時,更需要小心留意自身不足。 本書萃取了史學大家王壽南老師多年的研究,從中爬梳中國歷史上君主的權術與陷阱,透過千年底蘊的歷史經驗,剖析君王的關鍵特質!
各界推薦 推薦人蔡詩萍 作家、臺北市文化局長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王的學問」很複雜,但王壽南老師卻分析得頭頭是道。若無深厚學養,是辦不到的。──蔡詩萍 作家、臺北市文化局長成王敗寇,借鏡歷史的智慧與教訓,或許不一定能掌握權力影響世界,但至少能夠在盤根錯節的政治角力或職場爭鬥中明哲保身。──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作者介紹 王壽南 知名歷史學者,專攻隋唐史、中國政治史、中國近現代史等研究領域。 先天弱視,由於長期大量閱讀,視力逐漸惡化。1997年,因為白內障手術失敗,右眼完全失明,左眼視力也因白內障惡化持續減弱,近乎全盲,但仍以口述的方式撰寫歷史專欄文章。2006年,進入教會,受洗為基督徒。2007年,經歷一場成功的白內障手術後,恢復了左眼視力,人生重獲光明後,他又提筆撰寫了《天梯:王壽南談基督信仰》、《光照:歷史學家對聖經的30則探問》、《愛的恩典之路》、《Yes, I do. 我願意:從相遇、相知到相守的伴侶相處方程式》,筆耕不倦。 學經歷: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政治大學研究所碩士、博士。曾任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歷史學系主任、歷史學研究所所長、文理學院院長,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教授,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教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執行秘書,中國歷史學會理事長,中國唐代學會理事長。 重要著作:《天梯:王壽南談基督信仰》、《改變人生的火種》、《武則天傳》、《隋唐史》、《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中國歷代創業帝王》、《唐代的宦官》、《唐代人物與政治》、《唐代政治史論集》等。
產品目錄 序君主的掌權之路中國古代政治的特質中國古代政治的兩個層面使王朝死亡的基本因子──君主革命或造反?無限制權力的誘惑──中國人的皇帝夢清君側!君側能清嗎?政權的崩潰成為明君的條件禮義廉恥──統治者要提倡道德嗎?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中國人有法治精神嗎?豈可馬上治天下?垂簾聽政──中國女性的王權展現結語 中國何以不能產生民主?
書名 / | 王的學問: 中國歷史中的君王論 |
---|---|
作者 / | 王壽南 |
簡介 / | 王的學問: 中國歷史中的君王論 :集結中國文化的千年底蘊,專屬於中國歷史的君王學!明君跟昏君往往只有一線之隔,成為領導人你該擁有的不只是對權力的掌控,更得從日常生 |
出版社 / |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0535303 |
ISBN10 / | |
EAN / | 9789570535303 |
誠品26碼 / | 2682452518005 |
頁數 / | 28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5x21 x 1.8 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推薦序 : 歷史像鏡子(代序)
有人認為歷史只是人名、地名、年代的組合,全靠記憶,十分枯燥無趣,這種想法實際上是錯誤的。歷史是人類活動的記錄,歷史的重點在於理解過去的人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其中人名、地名、年代只是呈現這些話和這些事是誰做的,什麼地方發生的,什麼時候的事,如此而已。一個人想要了解歷史,他可以不必要記得人名、地名或年代,最重要的是那歷史人物說過什麼,做了什麼,這才是歷史的重點。
歷史像鏡子,不過,這面鏡子不是掛在室內,照自己容貌的鏡子,這面鏡子是照過去的人言行的鏡子。譬如當你坐上汽車的時候,你會發現車子裡面有很多面鏡子,有向後照的鏡子,有向左右照的鏡子,當汽車走過彎道時,在急轉彎道的路旁,也會佇立一面鏡子。這些鏡子分別觀照車子後面的景物及車子兩邊的景物,在馬路旁豎起的鏡子,則是照前面轉彎後可預見的景物,這些鏡子就有點像歷史的鏡子,因為分置在車上的鏡子和路邊的鏡子,是看得見但摸不著的,主因它跟你有相當的距離,但是事實上它是存在的,可以清楚看見那邊有人在做什麼事,看得清清楚楚。歷史的鏡子,就是讓看到過去人們的活動情形。
從歷史的鏡子裡,可以看到許許多多不同的故事,他們的情節不同,人物的性格不同,結局也不一樣,這些故事中有許多是相當有趣的。一般人都喜歡聽故事,從童年時代開始,人就一直流露出喜歡聽故事的本性,其實這就表示每一個人都是歡喜歷史,而歷史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故事,然而看這面歷史的鏡子,是要用「心」看的。對照歷史的鏡子不是只用眼睛看的,如果只用眼去看,當然也可以看到鏡子裡面展現出來的一幕幕故事,很有趣也很精彩,但是這些故事跟我們有關嗎?你不見得認為有關係。但是只要用心看這些故事時,就會發現這些故事跟我們有相當的關係,此話怎說呢?因為歷史是從前人所走過的路,前人走過的路,後來的人也會走過,前人做過錯誤的事,後人也會做錯或犯了錯誤。譬如,從前有一個人騎腳踏車在路上急奔,忽然來了個九十度大轉彎,雙手握的手把在九十度轉彎時,車子一打滑翻了車也跟著摔在地上受傷了,痛苦不堪。這故事在旁人看起來就是騎太快了,轉彎轉太急了。乍看之下似乎跟我們毫無關係,可是如果用「心」看歷史,看到這人騎車摔跤的歷史,就會學習到騎車時千萬不能在速度很快的時候來個九十度的急轉彎,如此也會跟這人一樣摔跤,當然不一定是騎腳踏車,可能是開車時突然因九十度轉彎打滑而翻車,從而理解如做某一件事,可能因突如其來的一個九十度大轉彎,結果把事情給弄砸了。所以人可以從歷史的鏡子裡,從前人所犯的錯誤中學習到不要重蹈覆轍,這就是用「心」看歷史定有所體會,而不只是看故事而已。我常常說,歷史是教人聰明的學問,這句話有一個附帶條件,就是要用「心」去讀歷史,用心體會歷史中前人所做的事、所說的話有何啟示,從這些啟示裡學到的,自然會讓人變得更聰明。
有人會問,歷史是前人發生的事,這些事件有的是百年前或千年前發生的,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沒錯,歷史是離我們有一段距離的,其中有離得很近、也有離得很遠的,昨天的事就是歷史,當然千年前發生的事也是歷史。而為什麼前人的事對我們會有啟發呢?的確,他們穿的衣服可能跟我們不相同,交通工具可能跟我們也不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人性,一千年前或二千年前人的人性跟今天我們的人性是一樣的。正因為人性是一樣的,所以從歷史的鏡子裡面看前人所發生的事,現代人會產生同樣的感受,看到歷史人物的成功會同感興奮,當看到歷史人物因失敗而痛苦,看了也會替他難過,這種感情雖然有時間的相隔,可是感受上是相通的,這就是因為我們和從前人有同樣的人性,我們能感受到從前人的喜怒哀樂,所以讀岳飛的傳記,可以感受到岳飛那種怒髮衝冠的情緒,讀了陸游的詩,可以感受一個在時代的困境中想望成功、想望復興的人的那種心情。同時,由於我們和從前的人人性相同,所以我們和前人有同理性;也就是說,前人做了什麼,其邏輯觀念和我們的邏輯觀念是一致的,因為有同理性,由他們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將之拉回對照自己的身旁或周遭所發生的事與此是不是相似,自然可同樣推理或驗證,此即歷史對現代人的功用。所以歷史絕對不是博物館裡的古董,古董是不會回到現代,當古董擺在博物館裡,不過是幾百年幾千年前的東西;但歷史不然,歷史雖是從前發生的事,可是其精神是會在現代人身邊起作用的,所以歷史和現代的生活是不會脫節的,所以歷史絕對不是博物館裡的古董。因此,有時候讀了一段歷史,再回頭看看周遭發生的事,你定會啞然失笑,會覺得今天發生的事,和從前所發生的事怎麼那麼相像啊!不禁以為今天的人們又在演從前人的戲了,這也是為什麼需要把歷史看成是一面鏡子,不只是讀他們的故事,還要懂得故事究竟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面對類似的事該如何應付,如何做正確的判斷,由此可見,歷史對一個人的現實,是絕對有它的功用的。
我在政治大學教授中國政治史課程二十多年,對於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問題十分有興趣,本書的每一篇文章,實際上都與政治史有關,本書的文章有少數是發表在《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大多數的是登載在《歷史月刊》,這些文章雖然每篇題目不同,但都不離開政治史的範疇。這些文章看似在談歷史,可是讀者們回過頭看看今天的環境,是不是都和現今的環境有些相似呢?如把這本書當成是歷史的鏡子,對照歷史的鏡子回頭看看周遭的環境,你會不會產生了一些感觸呢!
自序 : 歷史像鏡子(代序)
有人認為歷史只是人名、地名、年代的組合,全靠記憶,十分枯燥無趣,這種想法實際上是錯誤的。歷史是人類活動的記錄,歷史的重點在於理解過去的人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其中人名、地名、年代只是呈現這些話和這些事是誰做的,什麼地方發生的,什麼時候的事,如此而已。一個人想要了解歷史,他可以不必要記得人名、地名或年代,最重要的是那歷史人物說過什麼,做了什麼,這才是歷史的重點。
歷史像鏡子,不過,這面鏡子不是掛在室內,照自己容貌的鏡子,這面鏡子是照過去的人言行的鏡子。譬如當你坐上汽車的時候,你會發現車子裡面有很多面鏡子,有向後照的鏡子,有向左右照的鏡子,當汽車走過彎道時,在急轉彎道的路旁,也會佇立一面鏡子。這些鏡子分別觀照車子後面的景物及車子兩邊的景物,在馬路旁豎起的鏡子,則是照前面轉彎後可預見的景物,這些鏡子就有點像歷史的鏡子,因為分置在車上的鏡子和路邊的鏡子,是看得見但摸不著的,主因它跟你有相當的距離,但是事實上它是存在的,可以清楚看見那邊有人在做什麼事,看得清清楚楚。歷史的鏡子,就是讓看到過去人們的活動情形。
從歷史的鏡子裡,可以看到許許多多不同的故事,他們的情節不同,人物的性格不同,結局也不一樣,這些故事中有許多是相當有趣的。一般人都喜歡聽故事,從童年時代開始,人就一直流露出喜歡聽故事的本性,其實這就表示每一個人都是歡喜歷史,而歷史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故事,然而看這面歷史的鏡子,是要用「心」看的。對照歷史的鏡子不是只用眼睛看的,如果只用眼去看,當然也可以看到鏡子裡面展現出來的一幕幕故事,很有趣也很精彩,但是這些故事跟我們有關嗎?你不見得認為有關係。但是只要用心看這些故事時,就會發現這些故事跟我們有相當的關係,此話怎說呢?因為歷史是從前人所走過的路,前人走過的路,後來的人也會走過,前人做過錯誤的事,後人也會做錯或犯了錯誤。譬如,從前有一個人騎腳踏車在路上急奔,忽然來了個九十度大轉彎,雙手握的手把在九十度轉彎時,車子一打滑翻了車也跟著摔在地上受傷了,痛苦不堪。這故事在旁人看起來就是騎太快了,轉彎轉太急了。乍看之下似乎跟我們毫無關係,可是如果用「心」看歷史,看到這人騎車摔跤的歷史,就會學習到騎車時千萬不能在速度很快的時候來個九十度的急轉彎,如此也會跟這人一樣摔跤,當然不一定是騎腳踏車,可能是開車時突然因九十度轉彎打滑而翻車,從而理解如做某一件事,可能因突如其來的一個九十度大轉彎,結果把事情給弄砸了。所以人可以從歷史的鏡子裡,從前人所犯的錯誤中學習到不要重蹈覆轍,這就是用「心」看歷史定有所體會,而不只是看故事而已。我常常說,歷史是教人聰明的學問,這句話有一個附帶條件,就是要用「心」去讀歷史,用心體會歷史中前人所做的事、所說的話有何啟示,從這些啟示裡學到的,自然會讓人變得更聰明。
有人會問,歷史是前人發生的事,這些事件有的是百年前或千年前發生的,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沒錯,歷史是離我們有一段距離的,其中有離得很近、也有離得很遠的,昨天的事就是歷史,當然千年前發生的事也是歷史。而為什麼前人的事對我們會有啟發呢?的確,他們穿的衣服可能跟我們不相同,交通工具可能跟我們也不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人性,一千年前或二千年前人的人性跟今天我們的人性是一樣的。正因為人性是一樣的,所以從歷史的鏡子裡面看前人所發生的事,現代人會產生同樣的感受,看到歷史人物的成功會同感興奮,當看到歷史人物因失敗而痛苦,看了也會替他難過,這種感情雖然有時間的相隔,可是感受上是相通的,這就是因為我們和從前人有同樣的人性,我們能感受到從前人的喜怒哀樂,所以讀岳飛的傳記,可以感受到岳飛那種怒髮衝冠的情緒,讀了陸游的詩,可以感受一個在時代的困境中想望成功、想望復興的人的那種心情。同時,由於我們和從前的人人性相同,所以我們和前人有同理性;也就是說,前人做了什麼,其邏輯觀念和我們的邏輯觀念是一致的,因為有同理性,由他們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將之拉回對照自己的身旁或周遭所發生的事與此是不是相似,自然可同樣推理或驗證,此即歷史對現代人的功用。所以歷史絕對不是博物館裡的古董,古董是不會回到現代,當古董擺在博物館裡,不過是幾百年幾千年前的東西;但歷史不然,歷史雖是從前發生的事,可是其精神是會在現代人身邊起作用的,所以歷史和現代的生活是不會脫節的,所以歷史絕對不是博物館裡的古董。因此,有時候讀了一段歷史,再回頭看看周遭發生的事,你定會啞然失笑,會覺得今天發生的事,和從前所發生的事怎麼那麼相像啊!不禁以為今天的人們又在演從前人的戲了,這也是為什麼需要把歷史看成是一面鏡子,不只是讀他們的故事,還要懂得故事究竟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面對類似的事該如何應付,如何做正確的判斷,由此可見,歷史對一個人的現實,是絕對有它的功用的。
我在政治大學教授中國政治史課程二十多年,對於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問題十分有興趣,本書的每一篇文章,實際上都與政治史有關,本書的文章有少數是發表在《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大多數的是登載在《歷史月刊》,這些文章雖然每篇題目不同,但都不離開政治史的範疇。這些文章看似在談歷史,可是讀者們回過頭看看今天的環境,是不是都和現今的環境有些相似呢?如把這本書當成是歷史的鏡子,對照歷史的鏡子回頭看看周遭的環境,你會不會產生了一些感觸呢!
導讀 : 歷史像鏡子(代序)
有人認為歷史只是人名、地名、年代的組合,全靠記憶,十分枯燥無趣,這種想法實際上是錯誤的。歷史是人類活動的記錄,歷史的重點在於理解過去的人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其中人名、地名、年代只是呈現這些話和這些事是誰做的,什麼地方發生的,什麼時候的事,如此而已。一個人想要了解歷史,他可以不必要記得人名、地名或年代,最重要的是那歷史人物說過什麼,做了什麼,這才是歷史的重點。
歷史像鏡子,不過,這面鏡子不是掛在室內,照自己容貌的鏡子,這面鏡子是照過去的人言行的鏡子。譬如當你坐上汽車的時候,你會發現車子裡面有很多面鏡子,有向後照的鏡子,有向左右照的鏡子,當汽車走過彎道時,在急轉彎道的路旁,也會佇立一面鏡子。這些鏡子分別觀照車子後面的景物及車子兩邊的景物,在馬路旁豎起的鏡子,則是照前面轉彎後可預見的景物,這些鏡子就有點像歷史的鏡子,因為分置在車上的鏡子和路邊的鏡子,是看得見但摸不著的,主因它跟你有相當的距離,但是事實上它是存在的,可以清楚看見那邊有人在做什麼事,看得清清楚楚。歷史的鏡子,就是讓看到過去人們的活動情形。
從歷史的鏡子裡,可以看到許許多多不同的故事,他們的情節不同,人物的性格不同,結局也不一樣,這些故事中有許多是相當有趣的。一般人都喜歡聽故事,從童年時代開始,人就一直流露出喜歡聽故事的本性,其實這就表示每一個人都是歡喜歷史,而歷史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故事,然而看這面歷史的鏡子,是要用「心」看的。對照歷史的鏡子不是只用眼睛看的,如果只用眼去看,當然也可以看到鏡子裡面展現出來的一幕幕故事,很有趣也很精彩,但是這些故事跟我們有關嗎?你不見得認為有關係。但是只要用心看這些故事時,就會發現這些故事跟我們有相當的關係,此話怎說呢?因為歷史是從前人所走過的路,前人走過的路,後來的人也會走過,前人做過錯誤的事,後人也會做錯或犯了錯誤。譬如,從前有一個人騎腳踏車在路上急奔,忽然來了個九十度大轉彎,雙手握的手把在九十度轉彎時,車子一打滑翻了車也跟著摔在地上受傷了,痛苦不堪。這故事在旁人看起來就是騎太快了,轉彎轉太急了。乍看之下似乎跟我們毫無關係,可是如果用「心」看歷史,看到這人騎車摔跤的歷史,就會學習到騎車時千萬不能在速度很快的時候來個九十度的急轉彎,如此也會跟這人一樣摔跤,當然不一定是騎腳踏車,可能是開車時突然因九十度轉彎打滑而翻車,從而理解如做某一件事,可能因突如其來的一個九十度大轉彎,結果把事情給弄砸了。所以人可以從歷史的鏡子裡,從前人所犯的錯誤中學習到不要重蹈覆轍,這就是用「心」看歷史定有所體會,而不只是看故事而已。我常常說,歷史是教人聰明的學問,這句話有一個附帶條件,就是要用「心」去讀歷史,用心體會歷史中前人所做的事、所說的話有何啟示,從這些啟示裡學到的,自然會讓人變得更聰明。
有人會問,歷史是前人發生的事,這些事件有的是百年前或千年前發生的,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沒錯,歷史是離我們有一段距離的,其中有離得很近、也有離得很遠的,昨天的事就是歷史,當然千年前發生的事也是歷史。而為什麼前人的事對我們會有啟發呢?的確,他們穿的衣服可能跟我們不相同,交通工具可能跟我們也不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人性,一千年前或二千年前人的人性跟今天我們的人性是一樣的。正因為人性是一樣的,所以從歷史的鏡子裡面看前人所發生的事,現代人會產生同樣的感受,看到歷史人物的成功會同感興奮,當看到歷史人物因失敗而痛苦,看了也會替他難過,這種感情雖然有時間的相隔,可是感受上是相通的,這就是因為我們和從前人有同樣的人性,我們能感受到從前人的喜怒哀樂,所以讀岳飛的傳記,可以感受到岳飛那種怒髮衝冠的情緒,讀了陸游的詩,可以感受一個在時代的困境中想望成功、想望復興的人的那種心情。同時,由於我們和從前的人人性相同,所以我們和前人有同理性;也就是說,前人做了什麼,其邏輯觀念和我們的邏輯觀念是一致的,因為有同理性,由他們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將之拉回對照自己的身旁或周遭所發生的事與此是不是相似,自然可同樣推理或驗證,此即歷史對現代人的功用。所以歷史絕對不是博物館裡的古董,古董是不會回到現代,當古董擺在博物館裡,不過是幾百年幾千年前的東西;但歷史不然,歷史雖是從前發生的事,可是其精神是會在現代人身邊起作用的,所以歷史和現代的生活是不會脫節的,所以歷史絕對不是博物館裡的古董。因此,有時候讀了一段歷史,再回頭看看周遭發生的事,你定會啞然失笑,會覺得今天發生的事,和從前所發生的事怎麼那麼相像啊!不禁以為今天的人們又在演從前人的戲了,這也是為什麼需要把歷史看成是一面鏡子,不只是讀他們的故事,還要懂得故事究竟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面對類似的事該如何應付,如何做正確的判斷,由此可見,歷史對一個人的現實,是絕對有它的功用的。
我在政治大學教授中國政治史課程二十多年,對於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問題十分有興趣,本書的每一篇文章,實際上都與政治史有關,本書的文章有少數是發表在《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大多數的是登載在《歷史月刊》,這些文章雖然每篇題目不同,但都不離開政治史的範疇。這些文章看似在談歷史,可是讀者們回過頭看看今天的環境,是不是都和現今的環境有些相似呢?如把這本書當成是歷史的鏡子,對照歷史的鏡子回頭看看周遭的環境,你會不會產生了一些感觸呢!
最佳賣點 : 集結中國文化的千年底蘊,專屬於中國歷史的君王學!
明君跟昏君往往只有一線之隔,成為領導人你該擁有的不只是對權力的掌控,更得從日常生活中磨練自己的領導能力。然而權力容易使人昏頭、領導人常常頓失所向,即便將百萬家產傳給後代,也容易敗在二代或三代的手中。
▲成為明君的條件▲權力的龐大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