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點.西洋史學: 一本掌握! 橫跨世界五大洲的歷史學關鍵課題 | 誠品線上

論点・西洋史学

作者 金澤周作/ 監修
出版社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論點.西洋史學: 一本掌握! 橫跨世界五大洲的歷史學關鍵課題:139篇全球視野下的世界歷史關鍵課題123位日本史學界第一線學者親自操刀背景知識→探究論點→延伸思考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139篇全球視野下的世界歷史關鍵課題123位日本史學界第一線學者親自操刀背景知識 → 探究論點 → 延伸思考 3大閱讀步驟名詞解說 + 關連指引 + 參考文獻 3項專業參照不論是人文史地的愛好者,還是專門領域的研究家,本書將獻上最新、最完備的歷史知識與研究成果,讓你從無到有,打造扎實的西洋史基礎,建構獨立思考的自學力,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歷史學入門指南及工具書!西洋古代史的論點城邦形成論/歷史敘述起源論/黑色雅典娜爭議/雅典「帝國」與民主政治/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國的表象與現實/雅典的戲劇與社會/亞歷山大大帝與「希臘化論爭」/凱爾特問題/古羅馬的家庭與婚姻/羅馬帝國衰亡論……西洋中古史的論點中古初期國家論/卡洛林文藝復興/皮雷納命題/中古農業革命/中古城市形成論/維京人的族群/諾曼征服/教會改革/收復失地運動/近代國家形成論/韃靼枷鎖/聖女貞德/十四世紀危機……西洋近世史的論點世界體系理論/哥倫布大交換/荷蘭的黃金時代/東歐的邊境化與落後性/人文主義/主權國家體制/宗教改革/舊制度論/三十年戰爭/科學革命/獵巫/啟蒙絕對主義……西洋近代史的論點法國大革命/大西洋奴隸貿易/大分流/階級論/消費社會/男女分離領域/性傾向/愛爾蘭大饑荒/義大利統一運動/農奴解放/南北戰爭/民族主義/女性參政權/社會主義/「德意志特殊道路」……西洋現代史的論點帝國主義論/殖民地與環境/第一次世界大戰原因論/威爾遜與美國的國際主義/史達林與農業集體化/混合經濟與福利國家/法西斯論/猶太人大屠殺/布拉格之春/冷戰的終結/新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與性別/東方主義與後殖民主義……本書蒐羅了從古到今與西方歷史相關的「論點」,探討人們在追求「真實/正解」的過程中,究竟提出過哪些不同的解答,以及隨之產生的論戰。唯有接觸各式各樣的「論點」,經過「獨立思考」的訓練,才能真正理解歷史學的醍醐味。每篇探討的論點皆由三個部分組成:「歷史事實」、「論點」、「從歷史學角度來思考的重點」。此外,各篇也包含專有名詞補充及相關參考資料,讓讀者能更全面理解歷史梗概和思維,並且有能力進一步延伸思考。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傅 揚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謝金魚 歷史作家金老尸 「故事Story Studio」專欄作家Cheap 百萬YouTuber黃春木 建國中學歷史科教師蔡蔚群 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陳詩雯 松山高中歷史科教師張肇祥 板橋高中歷史科教師陳雪芳 中崙高中歷史科教師(依來函順序刊登)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監修介紹金澤周作現任: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科教授專長:英國近代史主要著作:《慈善與英國近代》(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8年)《英國福利志願主義的起源──資本、社群、國家》(合編著,Minerva書房,2012年)《海的英國史──鬥爭與共生的世界史》(編著,昭和堂,2013年)“‘To vote or not to vote’: Charity voting and the other side of subscriber democracy in Victorian England,”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vol. 131, no. 549 (2016)《疼痛與感情的英國史》(合著,東京外國語大學出版會,2017年)《越境的史家們──來自「近代社會史研究會」(1985-2018)的致敬》(合編著,Minerva書房,2019年)編著介紹藤井崇現任: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副教授專長:希臘化史、羅馬史、希臘語銘文學Imperial Cult and Imperial Representation in Roma Cyprus (Franz Steiner Verlag, 2013)“A New Fragment of Diocletian’s Currency Regulation from Aphrodisias,”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vol. 105 (2015, with Angelos Chaniotis)《古代地中海的聖域與社會》(合著,勉誠出版,2017年)《歷史的轉換期1:前220年‧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合著,山川出版社,2018年;臺灣商務,2021年)青谷秀紀現任:明治大學文學部副教授專長:尼德蘭中古史、史學史主要著作:《記憶中的比利時中古──從歷史敘述看領邦認同的生成》(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11年)Political Order and Forms of Communication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Europe(合著,Roma: Viella, 2014)〈20世紀初期圍繞「勃艮第公國」的尼德蘭史學史風景──皮雷納、赫伊津哈、赫法爾特〉《思想》No.1082(2014年6月號)《從溝通解讀中古近世歐洲史──紛爭與秩序的掛毯》(合著,Minerva書房,2015年)《勃艮第國家的形成與變遷──權力、制度、文化》(合著,九州大學出版會,2016年)《在「帝國」下解讀中古歐洲》(合著,Minerva書房,2017年)古谷大輔現任:大阪大學研究所語言文化研究科教授專長:北歐近世史主要著作:“A Historiography in Modern Japan: the Laborious Quest for Identity,” Scandia : Tidskrift för historisk forskning, vol. 67, no. 1 (2002)《歷史上的歐洲政治社會》(合著,山川出版社,2008年)《理解瑞典的60章》(合著,明石書店,2009年)《從原文解讀瑞典社會——獻給學習瑞典社會的人之資料集》(編著,溪水社,2013年)《全球史與戰爭》(合著,大阪大學出版會,2016年)《礫岩般的歐洲》(合編著,山川出版社,2016年)坂本優一郎現任:關西學院大學文學部教授專長:英國近世‧近代史主要著作:《現代的啟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 2總體戰》(合著,岩波書店,2014年)《投資社會的興起──財政金融革命的波及與英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5年)《歷史書的愉悅》(合著,Nakanishiya出版,2019年)《我們活在怎樣的「世界」之中?》(合著,Nakanishiya出版,2019年)小野澤透現任: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教授專長:國際關係史、美國現代史主要著作:“Formation of American Regional Policy for the Middle East, 1950-1952: Middle East Command Concept and Its Legacy,” Diplomatic History, vol. 29, no. 1(Jan. 2005)“The Search for an American Way of Nuclear Peace: The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 Confronts Mutual Atomic Plenty,”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no. 20 (2009)《美國史的邊疆II 現代美國的政治文化與世界——從20世紀初到現代》(合編,昭和堂,2010年)《幻之同盟——冷戰初期美國的中東政策》(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6年)“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British Withdrawal from South Arabia, 1962-1967,”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no. 28 (2017)〈「同時代」與作為歷史時代的「現代」〉《思想》No. 1149(2020年1月號)鄭天恩臺大歷史所碩士畢,大隱於市、靜觀紅塵流轉的癡人一枚。曹雪芹與劉姥姥的愛慕者,目前正致力於如何將茄子做出雞肉味的祕訣。譯有:《最後的帝國軍人》、《凱爾特‧最初的歐洲》、《文明的海洋史觀》、《珍珠港》、《海上霸權》、《東方直布羅陀爭霸戰》、《諾門罕之夏》、《烏克蘭戰場》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言準備體操1 歷史學的基本準備體操2 史料與史家的偏見,語言的力量與扭曲本書的使用方法I 西洋古代史的論點1.荷馬社會2.城邦形成論3.歷史敘述起源論4.黑色雅典娜爭議5.雅典「帝國」與民主政治6.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國的表象與現實7.雅典的戲劇與社會8.亞歷山大大帝與「希臘化論爭」 9.希臘化時期的王權與城邦10.古希臘的聯盟及其接受11.共通(koine)12.羅馬共和政治的本質與奧古斯都13.羅馬皇帝與帝國的整合14.「羅馬化」論爭15.凱爾特問題16.羅馬帝國時期的希臘17.五賢帝時代與「三世紀危機」18.角鬥士競技19.基督教的擴大20.強制國家論的現狀21.羅馬帝國衰亡論22.羅馬法典與社會23.古代經濟史論爭24.古代的奴隸25.古羅馬的家庭與婚姻26.古代人的宗教1:犧牲27.古代人的宗教2:神話與雕刻藝術28.古代人的宗教3:國家與宗教29.古代的科學:以蓋倫為中心30.「古典晚期」論爭31.拜占庭帝國史的時代區分32.拜占庭皇帝是什麼II 西洋中古史的論點1.中古早期國家論2.卡洛林文藝復興3.皮雷納命題4.中古農業革命5.中古城市形成論6.維京人的族群7.諾曼征服8.封建革命論9.圍繞「封建制」的論爭10.教會改革11.中古修會12.十二世紀文藝復興13.十字軍14.收復失地運動15.迫害社會的形成16.十三世紀的教牧革命.17.從神明裁判到證人詢問18.儀式與溝通19.讀寫能力20.歷史與記憶21.近代國家形成論22.瑞士的起源23.韃靼枷鎖24.漢薩25.十四世紀危機26.聖女貞德27.勃艮第公爵的宮廷文化28.義大利文藝復興III 西洋近世史的論點1.世界體系理論2.世界分割3.哥倫布大交換4.西班牙帝國論5.荷蘭的黃金時代6.重商主義論與特許公司7.資本主義論8.東歐的邊境化與落後性9.歐洲與鄂圖曼帝國10.人文主義/文人共和國11.公共事務(res publica)12.主權/主權國家/主權國家體制13.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論14.教派化15.社會的規律化16.族裔(ethnos)論17.複合國家/複合君主制/礫岩國家18.神聖羅馬帝國論19.舊制度論20.十七世紀危機21.軍事革命22.三十年戰爭23.英國革命24.科學革命25.獵巫26.啟蒙主義27.軍事財政國家論28.啟蒙改革/啟蒙絕對主義29.美國革命IV 西洋近代史的論點1.法國大革命2.英國工業革命3.生活水準論爭4.大西洋奴隸貿易5.大分流6.群眾運動、民眾文化、道德經濟7.階級論(仕紳論、中產階級論)8.志願結社9.消費社會10.男女分離領域11.十九世紀的性別與人種12.性傾向13.愛爾蘭大饑荒14.移民史論15.阿里葉論爭16.波拿巴主義(第二帝國)17.義大利統一運動18.農奴解放19.南北戰爭20.第三共和與改革21.民族主義/國族主義論(從東歐出發的方法)22.民族主義/國族主義論(從南北美洲、西歐出發的方法)23.帝國論24.女性參政權25.「德意志特殊道路」26.社會主義V 西洋現代史的論點1.帝國主義論2.殖民地與現代/西方3.殖民地與環境4.第一次世界大戰原因論5.威爾遜與美國的國際主義6.俄羅斯革命與蘇聯的成立7.史達林與農業集體化工業化8.經濟大蕭條9.混合經濟與福利國家10.進步主義與新政11.法西斯論12.納粹主義 13.猶太人大屠殺14.第二次世界大戰原因論15.冷戰的起源16.匈牙利革命與「布拉格之春」17.越戰與其影響18.緩和政策19.歐洲整合20.冷戰的終結21.新自由主義22.女性主義與性別23.東方主義與後殖民主義24.「短暫的二十世紀」後記日文參考文獻外文參考文獻執筆者簡介

商品規格

書名 / 論點.西洋史學: 一本掌握! 橫跨世界五大洲的歷史學關鍵課題
作者 / 金澤周作 監修
簡介 / 論點.西洋史學: 一本掌握! 橫跨世界五大洲的歷史學關鍵課題:139篇全球視野下的世界歷史關鍵課題123位日本史學界第一線學者親自操刀背景知識→探究論點→延伸思考 
出版社 /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0535082
ISBN10 /
EAN / 9789570535082
誠品26碼 / 2682401980006
頁數 / 35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9x 26 x 2.17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序言 
從《概說‧西洋史》到《論點‧西洋史學》
本書不是要解說歐洲與美洲大陸歷史的西洋史主要潮流──也就是從羅馬共和的成長、中世紀皇帝與教宗的對立、近世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的展開、近代歐美帝國主義統治的擴張、乃至現代史多采多姿的東西冷戰始末,歐盟的誕生與發展等,針對連續且一貫性的故事進行描述(《概說‧西洋史》)。像這樣便利且優秀的書籍,已經有好幾本了。本書不是那種以如數家珍的方式,針對「過去是什麼」抑或「為什麼會發生」,將最大公約數的「正解」加以羅列的教科書,也不是那種針對某種特定過去事件及現象提出獨創「主張」的學術書。
本書專注於在我們居住的世界中跨越諸多分岐、產生極大影響的西洋過去,為追求真相=「正解」而生的好幾種「主張」相互交戰的重點,也就是所謂「論點」的集結,這恐怕是迄今為止不曾有過的類型嘗試吧(《論點‧西洋史學》)!那麼,關於為何要編纂這本書,在此稍作說明。
請試著稍微想像看看:某一年發生的某起事件,應該怎麼稱呼?某時期某國的總統是誰?某種技術變得普及,是從何時開始的?某場戰爭中民眾的犧牲規模到達怎樣的程度?──每當這些有關歷史的疑問萌生時,你會怎麼做?
大部分的人,答案都會是「查網路」吧!確實,要知道這種問題的答案,沒有比網路更方便的了。不用特意去翻教科書或到書店或圖書館找書,只要拿起身邊的手機,取得資訊就可以順利了事。儘管網路上的資訊龍蛇混雜,但大部分的人若已經知道怎樣取得上述問題的解答,那應該也能分辨得出適當的資訊來源吧!
既然如此,那麼學習歷史這件事,只靠網路檢索就能達成了,不是嗎?若真如此,那我們就不得不說,歷史學這門學問的壽命已經走到了盡頭。攜帶著隨時連接網路的終端設備的現代人,不需要辛苦默背歷史年號、事件與人名,只要一有疑問,立刻上網查詢就可以清楚得知。過去常把博聞強記的人稱為「會走路的活字典」,但現在每個人都能從「手機」取得比「字典」更多的資訊,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是處於比過去任何人都更博聞強記的狀態。
然而,我們真的可以稱得上是在「有效使用」電腦嗎?會不會,我們其實只是讓自己變成了一種「終端設備」而已?張開嘴巴等著網路餵答案,這樣稱得上是「調查」與「研究」嗎?表面上看起來是自由選擇,實際上或許只是受到誘導罷了;在主觀性資訊的驅使下去觀看,會不會淪落到思考停滯的狀態呢?
迄今為止,在社會一般人或對歷史不甚關心的人們眼中,歷史學經常被看成只是類似「挖掘過去發生過的事實」這樣的印象。儘管我們都認同過去一項又一項的事實非常「重要」,但緊緊糾纏著歷史、單調而無味沉悶的印象卻怎樣也揮之不去,有這樣感覺的人應該很多吧?明明在小說、漫畫、電影、電視劇裡,由充滿魅力的人物交織成的歷史那麼有意思,但正正經經的歷史「學」不管用讀的還是聽的,都只是一種被動接受、沒有自己思考餘地的無聊事物;會這樣想的人應該也很多吧!確實,這樣的想法自有一番道理。
可是,正正經經的歷史「學」,真的就這麼不有趣嗎?
在這裡,我想回到最開頭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做一本集結「論點」的書籍──《論點‧西洋史學》?最大的理由是,觸及「論點」、引發主體自我思考這點,在通俗的「歷史作品」中無法充分體會,在網路檢索中也無法輕易察覺,這是只有「歷史學」才能帶來的醍醐味所在(只是,這並不代表通俗的「歷史作品」就沒有意義;打開通往未知過往之門、挑起想像力、給人恍然大悟體驗的教科書、書籍與電視節目,仍然相當重要)。說穿了,歷史研究者並不是去滿足於高高在上、做為最大公約數的「正解」,而是靠著閱讀史料、反覆錘鍊邏輯與議論來提出一套新的「主張」,從而設法讓新的最大公約數「正解」能順利反映出自己說法的一群人。
更進一步說,在眾人各擁「主張」的領域裡,隨著情況不同,多半會出現同樣具有說服力的複數「定說」與「異論」。就以前面提及的例子來說,若要查詢「某年發生的某起事件」名稱,只要上網就能一瞬間得知(也就是答案只有一個、沒有任何異論,因此也不會形成「論點」);但若要討論這起事件「為什麼」會發生、在歷史上的意義又是什麼,那就幾乎不可能獲得定於一尊的答案,要查詢也沒那麼容易。換句話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歷史學要處理的過去,隨著對其理解的不同,會產生出彼此衝突的定說與異論,就像是一座競技場(不管當成體育還是文化競技來理解都行);我們可以把一個個研究者,比喻成某種競技項目的出賽選手。
在這座競技場上,比賽即使有回合的間斷,但結束的笛聲卻永遠不會落下。名為歷史學家的出場選手,大多都是一些相當頑強、不會輕易投降的人;而且由於可以接受換人(由某人繼續議論下去),故這場戰鬥(論爭)始終不會停止。每一次勝負,都是由觀眾席上自己也兼任選手、且具備鑑識眼力的人,也就是歷史學界的成員來判定。就這樣,學術性質的歷史學儘管有著論爭的特質,但在最大公約數的教科書作品裡,幾乎沒有「異論」存在的空間;在具有獨創「主張」的歷史書或論文中,也必定要將「異論」駁倒與斥退才行。簡單說,在這座競技場上,聚焦的重點都是每一回合落幕時,看起來最具冠軍相的選手身影;但對身為觀眾的歷史學子而言,相較於定格快照中的優勢選手英姿(結果只是單方面壓倒的主張),由一流選手交織而成、相當美麗、你來我往的攻防過程(開放式論爭),才是讓觀戰者手心直冒冷汗、饒富興味的事情,不是嗎?不只如此,歷代出場者當中誰最優秀、鳥瞰團體戰的優勢與劣勢、比賽的走勢為何,這些都由觀戰者自己來判斷,也是極為有趣的事,不是嗎?如果沒經歷過這些事,就把歷史學輕易放掉,那未免太可惜了。更進一步說,若是累積這種經驗,那麼即使是門檻很高的歷史書與論文(快照)也能讀得津津有味,所以放掉就更可惜了。
在大學裡指定必修的歷史「學」,並不只是讓聽講者增進對過去事物的最新知識,而是讓他們具備對過去事物引發更深一層思考的各種方法;所謂的「論點」,正是這「各種方法」的寶庫。在「論點」裡,使勁默背並不是「正解」;它所呈現的,是可能通往「正解」的複數道路(選項),至於哪條道路最有希望通往正解,則未曾決定。然而,明顯行不通的錯誤道路,還是得辨別出來就是了。「論點」迎面而來,對你咄咄逼問:「如果是你會怎麼想」?想正面接受這挑戰、想和朋友與老師討論;透過這一連串的進程,你不只能夠體會到歷史「學」的醍醐味,也能夠養成貫串所有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學式思考法。這就是大學想培育學生擁有的技巧。
***
以下將沿襲五個正統的時代區分──以希臘羅馬為主的古代、歷時約千年的中古、近世(十六~十八世紀)、近代(十八世紀中葉~二十世紀初)、現代(二十世紀初~),列舉出139個西洋史學的重要「論點」(=有名的競技場)。它們的執筆者,全都是在西洋史學界第一線,對某個論點各自抱持獨特主張、勇於應戰的研究者。這些在專業研究者的銳眼下湊整起來的論點,不只包含在今日被視為古典的論點,也包括了現在正進行中的論點;不論哪一種,都同樣具備現今的我們應當知道的價值。大致上來說,論點出現激烈爭執的領域,就代表研究在持續「前進」;而研究持續「前進」的領域,從好的意義上來說,就能呈現出歷史的複雜性與多采多姿(也就是不會淪落為思考停滯的無意義枝微末節,而是一種讓理解當下的深刻印象不斷拓展的多元性)。光從目次來看,就可以理解到歷史學是多麼窮盡智識與想像力、不斷進行論爭的學問。想從哪裡開始或怎樣閱讀,都沒有關係;不管怎樣瀏覽,都能窺知極具說服力、彼此對立的主張所碰撞出的火花。若擁有高中世界史或世界通史的知識,當然可以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但就算欠缺這樣的前提知識也沒關係。想要多線並進學習也可以,一人閱讀也很好,想拿來當作與人議論的素材,也沒有問題。
如果你接下來要閱讀或撰寫歷史學相關論文,那麼當你把這本書放在手邊、不時接觸閱讀之際,從中獲得的見識與經驗,必定相當派得上用場。和單純的報告不同,論文得圍繞著某種「論點」,對先行研究者的各種說法提出批判,從而基於史料,提出自己的論述主張。翻閱本書,可以讓你對「論點」更加敏感,進而能做出更深一層、甚至兩層的批判與分析。除了本書介紹的論點以外,你也可以發覺到還有許多令人大感興奮的論點,進而對歷史產生更好的認識。若能達到這點,一定能對當代產生更好的認識;從而對現在活著的自己本身,也獲得更好的認識。
最後,還有一件事得先講清楚:本書絕對不是鼓吹「歷史解釋沒有對錯或好壞」這種犬儒主義、相對主義態度的作品(大抵來說,歷史研究者對於所謂的「後真相」(post-truth)──也就是對虛偽和真相無先後之別、也不加分辨的狀態——都是憂心忡忡)。毋寧說,若要對乍看之下無誤的現成「正解」做出合理質疑,那麼能在幾近毫無複數性與矛盾的「真相」上擺出一副好看關鍵架勢的,也只有歷史學了。本書登場的競技場參賽者,幾乎全都是誠心追求歷史真相的求道者,而介紹它們的各執筆者也是如此。儘管很難避開時代制約、個人偏見與政治立場對議論的作用,但至少,應該可以避免被膚淺的利己心及體制牽著鼻子走,從而影響思緒的情況發生。然而我們必須注意,明顯屈從或迎合政治壓力的歷史研究場域,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地都仍存在著。然而,我們還是希望本書所收錄的各論點,能夠姑且讓人擱下這種紛擾塵囂,放心閱讀。我們由衷期盼所有讀者都能體會到,追求真善美的學問,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言 
從《概說‧西洋史》到《論點‧西洋史學》
本書不是要解說歐洲與美洲大陸歷史的西洋史主要潮流──也就是從羅馬共和的成長、中世紀皇帝與教宗的對立、近世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的展開、近代歐美帝國主義統治的擴張、乃至現代史多采多姿的東西冷戰始末,歐盟的誕生與發展等,針對連續且一貫性的故事進行描述(《概說‧西洋史》)。像這樣便利且優秀的書籍,已經有好幾本了。本書不是那種以如數家珍的方式,針對「過去是什麼」抑或「為什麼會發生」,將最大公約數的「正解」加以羅列的教科書,也不是那種針對某種特定過去事件及現象提出獨創「主張」的學術書。
本書專注於在我們居住的世界中跨越諸多分岐、產生極大影響的西洋過去,為追求真相=「正解」而生的好幾種「主張」相互交戰的重點,也就是所謂「論點」的集結,這恐怕是迄今為止不曾有過的類型嘗試吧(《論點‧西洋史學》)!那麼,關於為何要編纂這本書,在此稍作說明。
請試著稍微想像看看:某一年發生的某起事件,應該怎麼稱呼?某時期某國的總統是誰?某種技術變得普及,是從何時開始的?某場戰爭中民眾的犧牲規模到達怎樣的程度?──每當這些有關歷史的疑問萌生時,你會怎麼做?
大部分的人,答案都會是「查網路」吧!確實,要知道這種問題的答案,沒有比網路更方便的了。不用特意去翻教科書或到書店或圖書館找書,只要拿起身邊的手機,取得資訊就可以順利了事。儘管網路上的資訊龍蛇混雜,但大部分的人若已經知道怎樣取得上述問題的解答,那應該也能分辨得出適當的資訊來源吧!
既然如此,那麼學習歷史這件事,只靠網路檢索就能達成了,不是嗎?若真如此,那我們就不得不說,歷史學這門學問的壽命已經走到了盡頭。攜帶著隨時連接網路的終端設備的現代人,不需要辛苦默背歷史年號、事件與人名,只要一有疑問,立刻上網查詢就可以清楚得知。過去常把博聞強記的人稱為「會走路的活字典」,但現在每個人都能從「手機」取得比「字典」更多的資訊,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是處於比過去任何人都更博聞強記的狀態。
然而,我們真的可以稱得上是在「有效使用」電腦嗎?會不會,我們其實只是讓自己變成了一種「終端設備」而已?張開嘴巴等著網路餵答案,這樣稱得上是「調查」與「研究」嗎?表面上看起來是自由選擇,實際上或許只是受到誘導罷了;在主觀性資訊的驅使下去觀看,會不會淪落到思考停滯的狀態呢?
迄今為止,在社會一般人或對歷史不甚關心的人們眼中,歷史學經常被看成只是類似「挖掘過去發生過的事實」這樣的印象。儘管我們都認同過去一項又一項的事實非常「重要」,但緊緊糾纏著歷史、單調而無味沉悶的印象卻怎樣也揮之不去,有這樣感覺的人應該很多吧?明明在小說、漫畫、電影、電視劇裡,由充滿魅力的人物交織成的歷史那麼有意思,但正正經經的歷史「學」不管用讀的還是聽的,都只是一種被動接受、沒有自己思考餘地的無聊事物;會這樣想的人應該也很多吧!確實,這樣的想法自有一番道理。
可是,正正經經的歷史「學」,真的就這麼不有趣嗎?
在這裡,我想回到最開頭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做一本集結「論點」的書籍──《論點‧西洋史學》?最大的理由是,觸及「論點」、引發主體自我思考這點,在通俗的「歷史作品」中無法充分體會,在網路檢索中也無法輕易察覺,這是只有「歷史學」才能帶來的醍醐味所在(只是,這並不代表通俗的「歷史作品」就沒有意義;打開通往未知過往之門、挑起想像力、給人恍然大悟體驗的教科書、書籍與電視節目,仍然相當重要)。說穿了,歷史研究者並不是去滿足於高高在上、做為最大公約數的「正解」,而是靠著閱讀史料、反覆錘鍊邏輯與議論來提出一套新的「主張」,從而設法讓新的最大公約數「正解」能順利反映出自己說法的一群人。
更進一步說,在眾人各擁「主張」的領域裡,隨著情況不同,多半會出現同樣具有說服力的複數「定說」與「異論」。就以前面提及的例子來說,若要查詢「某年發生的某起事件」名稱,只要上網就能一瞬間得知(也就是答案只有一個、沒有任何異論,因此也不會形成「論點」);但若要討論這起事件「為什麼」會發生、在歷史上的意義又是什麼,那就幾乎不可能獲得定於一尊的答案,要查詢也沒那麼容易。換句話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歷史學要處理的過去,隨著對其理解的不同,會產生出彼此衝突的定說與異論,就像是一座競技場(不管當成體育還是文化競技來理解都行);我們可以把一個個研究者,比喻成某種競技項目的出賽選手。
在這座競技場上,比賽即使有回合的間斷,但結束的笛聲卻永遠不會落下。名為歷史學家的出場選手,大多都是一些相當頑強、不會輕易投降的人;而且由於可以接受換人(由某人繼續議論下去),故這場戰鬥(論爭)始終不會停止。每一次勝負,都是由觀眾席上自己也兼任選手、且具備鑑識眼力的人,也就是歷史學界的成員來判定。就這樣,學術性質的歷史學儘管有著論爭的特質,但在最大公約數的教科書作品裡,幾乎沒有「異論」存在的空間;在具有獨創「主張」的歷史書或論文中,也必定要將「異論」駁倒與斥退才行。簡單說,在這座競技場上,聚焦的重點都是每一回合落幕時,看起來最具冠軍相的選手身影;但對身為觀眾的歷史學子而言,相較於定格快照中的優勢選手英姿(結果只是單方面壓倒的主張),由一流選手交織而成、相當美麗、你來我往的攻防過程(開放式論爭),才是讓觀戰者手心直冒冷汗、饒富興味的事情,不是嗎?不只如此,歷代出場者當中誰最優秀、鳥瞰團體戰的優勢與劣勢、比賽的走勢為何,這些都由觀戰者自己來判斷,也是極為有趣的事,不是嗎?如果沒經歷過這些事,就把歷史學輕易放掉,那未免太可惜了。更進一步說,若是累積這種經驗,那麼即使是門檻很高的歷史書與論文(快照)也能讀得津津有味,所以放掉就更可惜了。
在大學裡指定必修的歷史「學」,並不只是讓聽講者增進對過去事物的最新知識,而是讓他們具備對過去事物引發更深一層思考的各種方法;所謂的「論點」,正是這「各種方法」的寶庫。在「論點」裡,使勁默背並不是「正解」;它所呈現的,是可能通往「正解」的複數道路(選項),至於哪條道路最有希望通往正解,則未曾決定。然而,明顯行不通的錯誤道路,還是得辨別出來就是了。「論點」迎面而來,對你咄咄逼問:「如果是你會怎麼想」?想正面接受這挑戰、想和朋友與老師討論;透過這一連串的進程,你不只能夠體會到歷史「學」的醍醐味,也能夠養成貫串所有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學式思考法。這就是大學想培育學生擁有的技巧。
***
以下將沿襲五個正統的時代區分──以希臘羅馬為主的古代、歷時約千年的中古、近世(十六~十八世紀)、近代(十八世紀中葉~二十世紀初)、現代(二十世紀初~),列舉出139個西洋史學的重要「論點」(=有名的競技場)。它們的執筆者,全都是在西洋史學界第一線,對某個論點各自抱持獨特主張、勇於應戰的研究者。這些在專業研究者的銳眼下湊整起來的論點,不只包含在今日被視為古典的論點,也包括了現在正進行中的論點;不論哪一種,都同樣具備現今的我們應當知道的價值。大致上來說,論點出現激烈爭執的領域,就代表研究在持續「前進」;而研究持續「前進」的領域,從好的意義上來說,就能呈現出歷史的複雜性與多采多姿(也就是不會淪落為思考停滯的無意義枝微末節,而是一種讓理解當下的深刻印象不斷拓展的多元性)。光從目次來看,就可以理解到歷史學是多麼窮盡智識與想像力、不斷進行論爭的學問。想從哪裡開始或怎樣閱讀,都沒有關係;不管怎樣瀏覽,都能窺知極具說服力、彼此對立的主張所碰撞出的火花。若擁有高中世界史或世界通史的知識,當然可以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但就算欠缺這樣的前提知識也沒關係。想要多線並進學習也可以,一人閱讀也很好,想拿來當作與人議論的素材,也沒有問題。
如果你接下來要閱讀或撰寫歷史學相關論文,那麼當你把這本書放在手邊、不時接觸閱讀之際,從中獲得的見識與經驗,必定相當派得上用場。和單純的報告不同,論文得圍繞著某種「論點」,對先行研究者的各種說法提出批判,從而基於史料,提出自己的論述主張。翻閱本書,可以讓你對「論點」更加敏感,進而能做出更深一層、甚至兩層的批判與分析。除了本書介紹的論點以外,你也可以發覺到還有許多令人大感興奮的論點,進而對歷史產生更好的認識。若能達到這點,一定能對當代產生更好的認識;從而對現在活著的自己本身,也獲得更好的認識。
最後,還有一件事得先講清楚:本書絕對不是鼓吹「歷史解釋沒有對錯或好壞」這種犬儒主義、相對主義態度的作品(大抵來說,歷史研究者對於所謂的「後真相」(post-truth)──也就是對虛偽和真相無先後之別、也不加分辨的狀態——都是憂心忡忡)。毋寧說,若要對乍看之下無誤的現成「正解」做出合理質疑,那麼能在幾近毫無複數性與矛盾的「真相」上擺出一副好看關鍵架勢的,也只有歷史學了。本書登場的競技場參賽者,幾乎全都是誠心追求歷史真相的求道者,而介紹它們的各執筆者也是如此。儘管很難避開時代制約、個人偏見與政治立場對議論的作用,但至少,應該可以避免被膚淺的利己心及體制牽著鼻子走,從而影響思緒的情況發生。然而我們必須注意,明顯屈從或迎合政治壓力的歷史研究場域,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地都仍存在著。然而,我們還是希望本書所收錄的各論點,能夠姑且讓人擱下這種紛擾塵囂,放心閱讀。我們由衷期盼所有讀者都能體會到,追求真善美的學問,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試閱文字

導讀 : 序言 
從《概說‧西洋史》到《論點‧西洋史學》
本書不是要解說歐洲與美洲大陸歷史的西洋史主要潮流──也就是從羅馬共和的成長、中世紀皇帝與教宗的對立、近世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的展開、近代歐美帝國主義統治的擴張、乃至現代史多采多姿的東西冷戰始末,歐盟的誕生與發展等,針對連續且一貫性的故事進行描述(《概說‧西洋史》)。像這樣便利且優秀的書籍,已經有好幾本了。本書不是那種以如數家珍的方式,針對「過去是什麼」抑或「為什麼會發生」,將最大公約數的「正解」加以羅列的教科書,也不是那種針對某種特定過去事件及現象提出獨創「主張」的學術書。
本書專注於在我們居住的世界中跨越諸多分岐、產生極大影響的西洋過去,為追求真相=「正解」而生的好幾種「主張」相互交戰的重點,也就是所謂「論點」的集結,這恐怕是迄今為止不曾有過的類型嘗試吧(《論點‧西洋史學》)!那麼,關於為何要編纂這本書,在此稍作說明。
請試著稍微想像看看:某一年發生的某起事件,應該怎麼稱呼?某時期某國的總統是誰?某種技術變得普及,是從何時開始的?某場戰爭中民眾的犧牲規模到達怎樣的程度?──每當這些有關歷史的疑問萌生時,你會怎麼做?
大部分的人,答案都會是「查網路」吧!確實,要知道這種問題的答案,沒有比網路更方便的了。不用特意去翻教科書或到書店或圖書館找書,只要拿起身邊的手機,取得資訊就可以順利了事。儘管網路上的資訊龍蛇混雜,但大部分的人若已經知道怎樣取得上述問題的解答,那應該也能分辨得出適當的資訊來源吧!
既然如此,那麼學習歷史這件事,只靠網路檢索就能達成了,不是嗎?若真如此,那我們就不得不說,歷史學這門學問的壽命已經走到了盡頭。攜帶著隨時連接網路的終端設備的現代人,不需要辛苦默背歷史年號、事件與人名,只要一有疑問,立刻上網查詢就可以清楚得知。過去常把博聞強記的人稱為「會走路的活字典」,但現在每個人都能從「手機」取得比「字典」更多的資訊,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是處於比過去任何人都更博聞強記的狀態。
然而,我們真的可以稱得上是在「有效使用」電腦嗎?會不會,我們其實只是讓自己變成了一種「終端設備」而已?張開嘴巴等著網路餵答案,這樣稱得上是「調查」與「研究」嗎?表面上看起來是自由選擇,實際上或許只是受到誘導罷了;在主觀性資訊的驅使下去觀看,會不會淪落到思考停滯的狀態呢?
迄今為止,在社會一般人或對歷史不甚關心的人們眼中,歷史學經常被看成只是類似「挖掘過去發生過的事實」這樣的印象。儘管我們都認同過去一項又一項的事實非常「重要」,但緊緊糾纏著歷史、單調而無味沉悶的印象卻怎樣也揮之不去,有這樣感覺的人應該很多吧?明明在小說、漫畫、電影、電視劇裡,由充滿魅力的人物交織成的歷史那麼有意思,但正正經經的歷史「學」不管用讀的還是聽的,都只是一種被動接受、沒有自己思考餘地的無聊事物;會這樣想的人應該也很多吧!確實,這樣的想法自有一番道理。
可是,正正經經的歷史「學」,真的就這麼不有趣嗎?
在這裡,我想回到最開頭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做一本集結「論點」的書籍──《論點‧西洋史學》?最大的理由是,觸及「論點」、引發主體自我思考這點,在通俗的「歷史作品」中無法充分體會,在網路檢索中也無法輕易察覺,這是只有「歷史學」才能帶來的醍醐味所在(只是,這並不代表通俗的「歷史作品」就沒有意義;打開通往未知過往之門、挑起想像力、給人恍然大悟體驗的教科書、書籍與電視節目,仍然相當重要)。說穿了,歷史研究者並不是去滿足於高高在上、做為最大公約數的「正解」,而是靠著閱讀史料、反覆錘鍊邏輯與議論來提出一套新的「主張」,從而設法讓新的最大公約數「正解」能順利反映出自己說法的一群人。
更進一步說,在眾人各擁「主張」的領域裡,隨著情況不同,多半會出現同樣具有說服力的複數「定說」與「異論」。就以前面提及的例子來說,若要查詢「某年發生的某起事件」名稱,只要上網就能一瞬間得知(也就是答案只有一個、沒有任何異論,因此也不會形成「論點」);但若要討論這起事件「為什麼」會發生、在歷史上的意義又是什麼,那就幾乎不可能獲得定於一尊的答案,要查詢也沒那麼容易。換句話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歷史學要處理的過去,隨著對其理解的不同,會產生出彼此衝突的定說與異論,就像是一座競技場(不管當成體育還是文化競技來理解都行);我們可以把一個個研究者,比喻成某種競技項目的出賽選手。
在這座競技場上,比賽即使有回合的間斷,但結束的笛聲卻永遠不會落下。名為歷史學家的出場選手,大多都是一些相當頑強、不會輕易投降的人;而且由於可以接受換人(由某人繼續議論下去),故這場戰鬥(論爭)始終不會停止。每一次勝負,都是由觀眾席上自己也兼任選手、且具備鑑識眼力的人,也就是歷史學界的成員來判定。就這樣,學術性質的歷史學儘管有著論爭的特質,但在最大公約數的教科書作品裡,幾乎沒有「異論」存在的空間;在具有獨創「主張」的歷史書或論文中,也必定要將「異論」駁倒與斥退才行。簡單說,在這座競技場上,聚焦的重點都是每一回合落幕時,看起來最具冠軍相的選手身影;但對身為觀眾的歷史學子而言,相較於定格快照中的優勢選手英姿(結果只是單方面壓倒的主張),由一流選手交織而成、相當美麗、你來我往的攻防過程(開放式論爭),才是讓觀戰者手心直冒冷汗、饒富興味的事情,不是嗎?不只如此,歷代出場者當中誰最優秀、鳥瞰團體戰的優勢與劣勢、比賽的走勢為何,這些都由觀戰者自己來判斷,也是極為有趣的事,不是嗎?如果沒經歷過這些事,就把歷史學輕易放掉,那未免太可惜了。更進一步說,若是累積這種經驗,那麼即使是門檻很高的歷史書與論文(快照)也能讀得津津有味,所以放掉就更可惜了。
在大學裡指定必修的歷史「學」,並不只是讓聽講者增進對過去事物的最新知識,而是讓他們具備對過去事物引發更深一層思考的各種方法;所謂的「論點」,正是這「各種方法」的寶庫。在「論點」裡,使勁默背並不是「正解」;它所呈現的,是可能通往「正解」的複數道路(選項),至於哪條道路最有希望通往正解,則未曾決定。然而,明顯行不通的錯誤道路,還是得辨別出來就是了。「論點」迎面而來,對你咄咄逼問:「如果是你會怎麼想」?想正面接受這挑戰、想和朋友與老師討論;透過這一連串的進程,你不只能夠體會到歷史「學」的醍醐味,也能夠養成貫串所有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學式思考法。這就是大學想培育學生擁有的技巧。
***
以下將沿襲五個正統的時代區分──以希臘羅馬為主的古代、歷時約千年的中古、近世(十六~十八世紀)、近代(十八世紀中葉~二十世紀初)、現代(二十世紀初~),列舉出139個西洋史學的重要「論點」(=有名的競技場)。它們的執筆者,全都是在西洋史學界第一線,對某個論點各自抱持獨特主張、勇於應戰的研究者。這些在專業研究者的銳眼下湊整起來的論點,不只包含在今日被視為古典的論點,也包括了現在正進行中的論點;不論哪一種,都同樣具備現今的我們應當知道的價值。大致上來說,論點出現激烈爭執的領域,就代表研究在持續「前進」;而研究持續「前進」的領域,從好的意義上來說,就能呈現出歷史的複雜性與多采多姿(也就是不會淪落為思考停滯的無意義枝微末節,而是一種讓理解當下的深刻印象不斷拓展的多元性)。光從目次來看,就可以理解到歷史學是多麼窮盡智識與想像力、不斷進行論爭的學問。想從哪裡開始或怎樣閱讀,都沒有關係;不管怎樣瀏覽,都能窺知極具說服力、彼此對立的主張所碰撞出的火花。若擁有高中世界史或世界通史的知識,當然可以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但就算欠缺這樣的前提知識也沒關係。想要多線並進學習也可以,一人閱讀也很好,想拿來當作與人議論的素材,也沒有問題。
如果你接下來要閱讀或撰寫歷史學相關論文,那麼當你把這本書放在手邊、不時接觸閱讀之際,從中獲得的見識與經驗,必定相當派得上用場。和單純的報告不同,論文得圍繞著某種「論點」,對先行研究者的各種說法提出批判,從而基於史料,提出自己的論述主張。翻閱本書,可以讓你對「論點」更加敏感,進而能做出更深一層、甚至兩層的批判與分析。除了本書介紹的論點以外,你也可以發覺到還有許多令人大感興奮的論點,進而對歷史產生更好的認識。若能達到這點,一定能對當代產生更好的認識;從而對現在活著的自己本身,也獲得更好的認識。
最後,還有一件事得先講清楚:本書絕對不是鼓吹「歷史解釋沒有對錯或好壞」這種犬儒主義、相對主義態度的作品(大抵來說,歷史研究者對於所謂的「後真相」(post-truth)──也就是對虛偽和真相無先後之別、也不加分辨的狀態——都是憂心忡忡)。毋寧說,若要對乍看之下無誤的現成「正解」做出合理質疑,那麼能在幾近毫無複數性與矛盾的「真相」上擺出一副好看關鍵架勢的,也只有歷史學了。本書登場的競技場參賽者,幾乎全都是誠心追求歷史真相的求道者,而介紹它們的各執筆者也是如此。儘管很難避開時代制約、個人偏見與政治立場對議論的作用,但至少,應該可以避免被膚淺的利己心及體制牽著鼻子走,從而影響思緒的情況發生。然而我們必須注意,明顯屈從或迎合政治壓力的歷史研究場域,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地都仍存在著。然而,我們還是希望本書所收錄的各論點,能夠姑且讓人擱下這種紛擾塵囂,放心閱讀。我們由衷期盼所有讀者都能體會到,追求真善美的學問,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試閱文字

內文 : I-1荷馬社會 周藤芳幸

關連項目:歷史敘述起源論、黑色雅典娜爭議、古代人的宗教2:神話與雕刻藝術

史實
歐洲現存最古老的文學作品,是誕生於前八世紀的希臘、相傳由荷馬(1)所創作的兩部英雄史詩──《伊利亞德》與《奧德賽》。這兩部作品都是以希臘聯軍長達10年的特洛伊戰爭為題材;以阿基里斯為主角、生動描寫戰場出生入死的《伊利亞德》,以及奧德修斯自特洛伊城攻陷後返鄉與妻子再會,期間經歷的壯闊冒險故事《奧德賽》,都被視為希臘民族的經典,是他們賴以為據的行事規範,並廣為後世所接受。荷馬史詩是現存最早以字母彙整寫成的文字史料,生動描繪了某種單一價值觀與制度下的社會樣貌。然而,以這些史詩故事為典範的社會,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隨之展開的,就是關於「荷馬社會」的論爭。

論點
1. 特洛伊戰爭的史實性
荷馬的史詩澈澈底底是文學作品,不能當成歷史學史料照單全收。但確實,希羅多德與修昔底德*的史書也帶有強烈的文學性格。這裡的議論焦點是:荷馬社會當中最大的一起事件──特洛伊戰爭,是否可以像波希戰爭或伯羅奔尼撒戰爭*一樣視為歷史事實?關於這點,古希臘人對特洛伊戰爭的真實性完全深信不疑。他們經常將特洛伊戰爭視為重要的歷史基準點,並透過從戰爭起算的時間序列來重建過去。根據古代人的說法,特洛伊戰爭的年代大約等於西元前十三~十二世紀。另一方面,自相信史詩世界真實存在的施里曼(2)於1870年開始挖掘特洛伊戰爭的主舞台特洛伊城以來,一般都相信,它就位在安那托利亞西北部的希撒里克遺跡,但直到今天,仍未在當地發現足以視作證據的文物。希臘半島的挖掘情形也是一樣;直到今天,仍然無法透過考古學來證明特洛伊戰爭為史實。

2. 邁錫尼文明與荷馬社會
如果特洛伊戰爭口述傳統的背後,代表希臘對安納托利亞發動大規模軍事遠征這件事確實存在,那麼將荷馬社會視為是青銅器時代晚期繁榮的希臘邁錫尼文明,會較為妥當。這個時代的希臘各地遍布著小型王國,而邁錫尼文明的分布地區與史詩中頻頻出現的英雄故鄉頗為一致;特別是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北部的邁錫尼,更以擁有規模堪稱希臘聯軍總帥阿加曼農(3)居城的遺跡著稱。在挖掘特洛伊後,施里曼更在1876年於邁錫尼挖掘到青銅器時代晚期的豎穴墓與黃金陪葬品;他確信,這裡就是荷馬史詩所歌頌的「充滿黃金的邁錫尼」都城。從武器等出土文物來推測,邁錫尼文明也確實如史詩所述,是一個好戰的文明。可是到了二十世紀中葉,陸續出現了芬利*等反對者。芬利認為,荷馬史詩裡頭包含了許多與邁錫尼文明不符的敘述,因此主張應該將史詩世界的時間軸定位為黑暗時代(鐵器時代初期)較為妥當。不只如此,當時皮洛斯、邁錫尼、底比斯等地宮殿遺跡陸續出土了刻在黏土板上的線形文字B(4),經過文特里斯(Michael Ventris)解讀後發現,從上頭資訊重建出來的皮洛斯王國社會結構,和荷馬描寫的社會完全不同。因此,荷馬社會屬於青銅器時代後期的說法,一下子驟然居於下風。

3. 愛琴海文化傳統與荷馬社會
芬利從史詩中可見的青銅鼎與火葬等文化特徵,特別是描述腓尼基人的活動等為證據,認定荷馬社會反映了前十世紀或前九世紀的希臘社會。1970年代以降,由於安東尼.斯諾德格拉斯(Anthony Snodgrass)與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等人的努力,對於鐵器時代初期社會結構的考古學研究有了飛躍性的深化,從而也讓這樣的見解更居上風。可是近年又反過來,認為推定荷馬史詩形成的背景,應該要回溯到史前時代的口述傳統。聖托里尼島阿克羅提里遺跡中出土、描繪有船隊的濕壁畫,以及邁錫尼豎穴墓中出土、諸如「破城鎚」之類的考古證據,都暗示了以遠征和攻城為題材的故事,是從遠古一直傳承下來的口述傳統。荷馬史詩是這類口述傳統的集大成,要將其中出現的社會與特定時代連結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將其視為一種口傳敘事,會比較妥當。

歷史學的考察重點
1. 將文學作品當成歷史學史料來運用,是可能的嗎?
2. 施里曼對荷馬社會的解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 將荷馬社會視為邁錫尼文明,是可能的嗎?


(1)荷馬(Homer):古希臘最偉大的敘事詩人,被認為出生於伊士麥或希俄斯。活躍時代不明,但現在一般認為是在前八世紀上半葉。有關兩大史詩的作者身分之謎,也有所謂的「荷馬問題」存在。

*希羅多德、修昔底德:請參考I-3注1,3。

*波希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請參考I-3注4,2。

(2)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1822-1890年。出生於德國的牧師家庭,長大後以企業家身分獲致成功,曾經造訪開國後的日本。他投入大筆資金進行挖掘工作,獲得了豐碩成果。但他對出土文物的恣意處置,以及文物出土脈絡報告的不確實,讓他遭受不少批評。

(3)阿加曼農(Agamemnon):希臘神話中的邁錫尼國王,阿特柔斯之子,斯巴達國王墨涅拉奧斯的哥哥。在《伊利亞德》中,阿加曼農與英雄阿基里斯的爭吵,是一個重要的主題。

(4)線形文字B(Linear B):邁錫尼時代後期,為了管理記錄各地宮殿物資所使用的文字。由米諾亞文明的線形文字A改良,用以標記希臘語,基本上是一種音節文字,也兼用表意文字與數字。1952年被文特里斯(Michael Ventris)成功解讀。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139篇全球視野下的世界歷史關鍵課題
123位日本史學界第一線學者親自操刀
背景知識 → 探究論點 → 延伸思考 3大閱讀步驟
名詞解說 + 關連指引 + 參考文獻 3項專業參照

不論是人文史地的愛好者,還是專門領域的研究家,
本書將獻上最新、最完備的歷史知識與研究成果,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