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式太極拳 行功要義
作者 | 樂亶 |
---|---|
出版社 | 品冠文化出版社 |
商品描述 | 樂式太極拳 行功要義: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作用幾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流傳至今,長盛不衰,並且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本 |
作者 | 樂亶 |
---|---|
出版社 | 品冠文化出版社 |
商品描述 | 樂式太極拳 行功要義: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作用幾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流傳至今,長盛不衰,並且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本 |
內容簡介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作用幾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流傳至今,長盛不衰,並且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本書是樂亶為教學所寫的一本講義,也是為其父親樂幻智老先生數十年教拳所寫的一篇文字總結。此書寫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把練拳的過程和方法敘述得非常清楚,圖文並茂,對幾個容易混淆的拳學問題,更有精辟的分析。
作者介紹 樂亶(1931年9月-1981年1月)自幼跟隨父親樂幻智習拳,為繼承父親拳藝,於1958年辭職返回上海,專心練拳。樂先生約30歲得樂式太極精髓,把太極拳與儒釋道相融,48歲練通中脈而悟道,即「煉神返虛」。所著拳論從多方面論述了太極拳的理論和練習方法,包括外形與內功,健康與武術,藝術與拳術,氣脈與修身。他對太極拳的「陰陽虛實」及「鬆」的概念有比較獨到的見解,尤其是把中國古代「左旋右轉」的理論融入太極攀的練法當中,是對太極拳的重大貢獻。樂雍,1957年2月生,1984年畢業於上海大學。早年跟隨顧方濟老師習拳,之後又得到父親樂亶的多次指點,於拳架和內功均有一定造詣,得到前輩的肯定。
產品目錄 前 言第一章 太極拳要義 第一篇 練拳程序 第二篇 健康與武術 第三篇 張與弛 第四篇 力與勁 第五篇 呼吸開合 第六篇 陰陽虛實 第七篇 左右起落 第八篇 練打知要 附:《病廢閉門記》節錄第二章 太極拳精要 第一篇 太極內篇 第二篇 太極外篇 第三篇 太極懂勁(圓勁) 第四篇 太極本末 第五篇 太極拳關要 第六篇 太極旁通 第七篇 太極準繩 第八篇 太極一得 第九篇 太極意形 第十篇 太極知病 第十一篇 樂亶先生關於五行生剋之論述 第十二篇 太極經解 附:太極精要手稿第三章 太極拳心悟 第一篇 樂亶先生拳論與練拳筆記 第二篇 顧方濟老師回憶樂亶先生教拳與本人練拳體會第四章 太極拳解惑 樂亶先生致親友及拳友的書信 附:書信手稿附 錄 附錄1 祖父樂幻智談拳 附錄2 祖母陳端談拳 附錄3 談談學習《太極拳要義》一書的體會 附錄4 樂亶先生拳照後 記
書名 / | 樂式太極拳 行功要義 |
---|---|
作者 / | 樂亶 |
簡介 / | 樂式太極拳 行功要義: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作用幾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流傳至今,長盛不衰,並且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本 |
出版社 / | 品冠文化出版社 |
ISBN13 / | 9789863464730 |
ISBN10 / | |
EAN / | 9789863464730 |
誠品26碼 / | 2682606113001 |
頁數 / | 366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 x 14.8 x 1.9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498 |
提供維修 / | 無 |
導讀 :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作用幾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流傳至今,長盛不衰,並且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太極拳要義》一書是一九六一年父親樂亶為華東紡織工學院(現東華大學)學生學拳所寫的一本講義,也是他為我祖父樂幻智數十年教拳所寫的一篇文字總結,一九八一年由香港萬里書店公開發行。由於購者眾多很快便出了第五版,並受到香港拳界高度評價,認為是當代最出色的一本太極拳著作。
一九八七年在華東佘山神學院,我們將作者手稿、原華東紡織工學院的講義和香港版本一起進行對照後刊印此書,作為神學院修士的練拳教材。一九九一年又經神學院英語教師黃彭年先生譯成英語,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一九九九年在以高年資知識份子為主體的上海市老年大學再一次修訂刊印,作為老年大學太極拳班的中級教材。
半個多世紀以來,該書主要在高等學府,祖父的門徒和父親的學生,以及再傳弟子中流傳、選用。這次受眾多太極拳愛好者的倡議,再次公開發行,同時附上父親其他有關拳論共十二篇,以及父親與親友、學生們的書信往來,另有顧方濟老師(顧早年隨祖父學拳,後又從父親學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得到父親肯定為「拳練成功者」。所謂練成功,是指認得路,不會再練錯,自己能練上去之謂)的回憶和學拳體會,並附上父親生前拳照。
希望更多的練拳者能從這本書中得到啟發並受益,也以此書紀念祖父、父親及為樂傳太極拳事業辛勤付出的諸位老師。
祖父樂幻智先生早年為廈門大學英語教授,三十歲左右於上海震旦大學教授國文,一生致力於中國哲學的研究,尤其關注於孔子、孟子、老子及佛教學說的研究。並將太極拳的實踐與儒釋道修身養性的思想精髓融為一體。他的拳既繼承了楊澄甫、董英傑太極名家的精髓,更開創了自己獨特的理論和方法。
祖父當年為了教學生,發揚太極拳而辭去了大學教師的工作。他不僅武藝精湛,而且表現出了很高的藝術性,因此弟子遍及社會各界。文藝界有京劇藝術家程硯秋、董芷苓等,鋼琴家顧聖嬰、畫家陶冷月、陸小曼等,文字學家胡樸安,篆刻家陳巨來;宗教界有上海天主教的主教及神父;武術界有外家拳造詣很深的董世祚先生,上海市拳擊冠軍郭震英;商界有榮德生等鉅賈以及當時震旦大學的學生及眾多社會知名人士。
曾經介紹過樂老的文章有:胡樸安所著《病廢閉門記》中的一段;著名作家鄭逸梅在《藝術寫真》一文中稱祖父為「太極拳聖手」;李香遠的弟子吳兆基先生在《生命在於運動》一文中稱祖父為「身懷絕技的人」;一九九二年第八期《上海灘》雜誌,由柯夫先生所寫《太極聖手樂幻智及其傳人》,主要介紹了祖父的「空勁」軼事及與政界人士的交往。海外也有介紹他的文章,在此不予列舉。
父親樂亶先生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曾為電氣工程師,熟諳漢學、英文、書法與國畫,尤其擅長太極拳。早年隨祖父學拳者數以千計,但得其真傳者僅父親一人。祖父於後期為了把拳傳下去,找了當時的中央級領導陸定一先生幫忙,才把父親從西安調回上海。祖父對陸定一說:「只有我的小兒子學得會我的拳。」
一九五八年父親帶著妻兒從西安西北電力管理局技術處辭職回上海,專心隨祖父學拳。祖父去世後即挑起傳拳的重擔,時年三十歲。祖父門下不少弟子及朋友們都追隨父親習拳。其中有陳樂(女)、沈承祺(女)、薛懿珍(女)、姚宗鼐、郭大棟、楊炳良、謝榮康、徐淵、顧梅聖、馮象一、施家源、陳守仁、李蓮寶、王亦令、顧方濟、鄭國振、鄭國鍵等三十人左右(按先女後男及年齡大小排列)。
全世界練太極拳者不可勝數,但大多數處於普及水準,距離王宗岳、武禹襄拳著的要求相差甚遠。《太極拳要義》之所以受到行家們的稱道,就在於其提出了一整套循序漸進的鍛鍊方法,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把一般普及的水準同前輩所描述的高水準銜接了起來。
太極拳師王培生在其所著的《太極拳的健身和技擊作用》(一九八八年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中大量引用了《太極拳要義》一書中的完整段落,足以說明此書的影響。事實上《太極拳要義》問世以來,許多拳師及樂氏父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在推廣太極拳的過程中都引用了其中的內容,這是值得慶幸的,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資源分享給廣大太極愛好者帶來了利好。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顧方濟老師提出了「樂傳太極拳」之名,這是他從幾十年跟隨祖父和父親的學拳經歷中感受到樂家拳的與眾不同而提出的。
首先是「樂傳太極拳」的文化底蘊,祖父曾說:「學我們這套拳是要有文化的。」因此他在教拳的同時要求學生多讀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書籍,包括儒道釋三家典籍。父親說:「練太極拳不學中國傳統典籍,總不成為太極拳。」
其次,體現在從練基礎功法到拳架、氣、勁、心意,從初級到高級,從粗到細、由外而內,有一套比較系統全面的方法及程式。特別是祖父在拳藝已相當出色之時又跟隨一位佛教密宗老師(祖父稱其為王師母,實謂光幻大師)學習佛法,於是樂家拳的內涵發生了變化,要求練拳與學佛結合起來。之後父親由自己的感悟又提出「儒家貫通學佛」「拳練會一分,佛經就能看懂一分」,要求學生先學儒家再學佛家。
除了讀儒家著作,練拳也從儒家下手,「正心、誠意、修身」,要求練拳動機要純正,心要放正,以修身養性明理為目標。反過來練拳中的各種規矩又能不斷促進「正心誠意」,勁越來越正,心也越來越正。
父親說過「練我們的拳會打人是附帶產品」,那麼主產品是什麼?在《太極拳要義》中明確提出練拳的第三階段是「明理關」,即達到「超凡入聖」的階段,顯然練樂家拳的最終目的不是武藝高超。
父親又說:「伸筋拔骨解骨肉疙瘩,盪開解氣的疙瘩,轉圈解意的疙瘩。由太極拳解其他疙瘩,太極拳這個疙瘩怎麼解呢?」解疙瘩能通氣脈,氣脈通的基本作用是去病邪,氣血流通利於健康。而對樂家拳來說通氣脈更重要的是密宗修煉的方法之一。
這就是為什麼樂家拳曾經被稱為「密宗太極」,是與王太師母對祖父的傳授有關。
伸筋拔骨、養氣、盪開、拎腰、轉圈是樂家拳從初級階段到高級階段、從粗到細、從外到裡的基本的、重要的內容,而解疙瘩、通氣脈就貫穿在整個練拳過程中。氣脈越來越通,也是一個越來越鬆,逐漸明理的過程。
故父親於一九七九年二月的一天寫下這樣的日記:「今日初見金絲籠,喜證中脈通地天。」(這就是《太極拳要義》裡提到的「煉神返虛」的境界)幾天後又寫道:「午後忽覺頭部氣通。」(祖父曾講過,丹田練好武功到頂;肚臍以上到嘴練好,能變化氣質;最上面到頂練好,什麼都好了。)這是他超凡入聖,悟道的印證,是「密宗太極」最好的解釋。之後他得出了「諸脈皆通中脈乃通」的結論。據一位佛教界人士所講,中脈通即是成佛之境界。
在練拳的養氣階段,特別提出要學習《孟子》的「公孫丑章句上」第二節,祖父稱之為「養氣章」。
父親認為養氣有許多方式,而關鍵是要「理直」,養浩然之氣。父親告誡弟子們要減少消耗,心平氣和,生活有節,保證休息和營養。父親又說,「太極拳是道家學問的尖端」,這在他的拳論及書信中有一系列獨到而精彩的論述。
父親在他的授拳過程中特別強調兩個方法:盪開和轉圈。因為盪開才能胸腹間透氣,才能造勢(父親認為勢比功夫重要),才能分虛實,更能幫助通氣脈。因此他認為,「看一個人拳練得對不對,就看他是否盪開」。轉圈的作用是使拳式之間便於銜接,是開合的動力,且按照太極圖的路線運轉,蓄發開合在圈子中完成,同時轉圈也是為了更好地盪開。這就是《太極拳要義》中第七篇「左右起落」的意義所在。父親透過與其他拳的比較得出一個結論:「太極拳與其他拳只有一個區別,就是轉圈。」
父親在傳授轉圈時還特別提到唐詩與太極拳的關係,唐詩中七絕的韻律與太極拳的起承轉合的內在節奏有相通之處(書中附有父親專門選擇的一些唐詩供大家參考)。
要練好轉圈,就得有「腰」。因為需要腰拎起來轉圈,因此父親一直強調練腰。早年曾講:「做人要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儒家的精神;練拳要建立一個身體的中心,就是腰。」在練腰的過程中又需要養丹田氣,只有丹田氣足才能透過一定的方法長養腰。有了腰才能「勁起於腳跟,主宰於腰,形之於手」,才能向高級階段練上去。練拳中要求伸筋拔骨,關節開張,能幫助拳架練到位,順遂舒展,也能得到氣,也有助於通氣脈,對內功積累也有幫助。
祖父當年教拳的基本要求是:挺腰、下樁,手高、眼看遠。後來又說:「你們只會挺腰,不會拎腰。」故父親所教為:挺腰——拎腰——轉腰——拔腰。就是在挺腰的基礎上進一步拎腰,拎腰就是提神,神足有利於悟道。
父親這樣說過:「規矩不熟不能悟,方法不全不能悟,神氣不足不能悟。」又說:「我們這套拳是練神氣的。」特別是坐腿蓄勁時注意拎腰開胯,如此腿勿壓死,膝蓋也不會出問題(如果只是為了鍛鍊身體,那就不必拎腰,樁也不要太低,以免練壞膝蓋)。
太極拳是內家拳,以內功為主(主要是養丹田氣和練腰),但是外形也不能偏廢。內功越好,外形越美,外形的考究也能促進內功的提升。
父親認為中級階段是很重要的階段。此階段包括養氣、練腰、配呼吸、盪開、轉圈及改變氣質等。每個人的性格氣質從五行上來說都是有偏勝的,經由練拳能夠改角度、補不足,從而改變氣質,以期將來達到「平」的狀態。五行全,才能跳出五行,而不為五行生剋所制。
關於什麼是懂勁,父親有其獨到的見解:「不練打能不能懂勁,我看也可以,只要看王右軍、杜甫這些文人,也都懂勁。而且寫字也好,作詩也好,甚至打仗也好,其懂勁規律是一樣的。所以只練拳,完全可以懂勁。懂勁不一定會打,反過來會打也不一定懂勁,打得高明才叫懂勁。對於練拳來講,就是養成一個習慣,能夠隨時隨地使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姿態都比較得勁,無缺陷、無凹凸、無斷續,即使有自己也懂得改正,這樣就可以稱為懂勁。反過來說,做不到以上程度,那就還沒有懂勁。所謂懂勁,就是能自覺地改造自己不懂勁的地方。」
對於太極拳,怎樣才算練好了,祖父講過三句話:「太極者,用力均也;鬆而有力;身上各處皆合理。」
太極拳是歸納法,到最後規矩一個個都化掉,方法越來越簡單,直至無形無跡,但舉手投足都不會出錯,就是父親所說的學規矩,練規矩,化規矩,孔子所言「從心所欲不逾矩」,至於「無所住而生其心」,那是《金剛經》的境界了。
「樂傳太極拳」流傳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了,雖然前來學習者不計其數,找祖父、父親治病者也不在少數,但是很多人心裡是有疑問的,為什麼樂氏父子壽命不長,而且都患了中風。原因很簡單,他們消耗太多。教拳、發勁、治病都在耗損內氣,至於吸收病邪更是家常便飯。祖父當年除了教拳,每每發功讓徒弟們跳,是為了幫他們去掉疙瘩病邪及冷氣,打通氣脈,而絕不是為了炫耀他的功夫。有些學生並不想好好練拳,只是來跳一通,感覺非常舒服,便回家了。
祖父是以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的,無怨無悔,只想著為別人付出,從不考慮自己,對前來求治者也是來者不拒,沒有充分休息,長期下來,功夫耗盡。又恰逢三年自然災害,食物短缺,入不敷出,陰陽不平衡,虛火上炎,血壓便高了。
由於生活所迫,父親最後的十五年是在海南度過的。他白天上班,晚上仍堅持練一到兩遍拳,而且練習標準依然不斷提高,不斷有新的體悟及進步;每次回上海出差,一邊跑公事,一邊還要教拳(大約有三十個左右的師兄弟及學生跟他學)。工作、生活及練拳長期處於緊張狀態,結果也造成收支不平衡,陰分虧空,導致高血壓。最後倒下的那段日子正逢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單位的前途和職工的生計,他一人身兼數職,日夜操勞,明知道自己血壓很高,卻沒向任何人告知,連家人都不知曉,也無暇停下休息,就這樣倒在車間裡,再也沒有醒來。
所以有些練拳人短壽並不是拳術本身有問題,而是練拳、工作、休息、營養這幾方面得不到平衡所致。
其實父親三十歲左右太極拳就出道了,但很少張揚,不跟人打擂臺,在海南艱苦的環境中還不懈地練習,很少人知道他拳藝非凡。我以為他就是在追求明心見性的目標。他是把練拳作為明理解脫的唯一途徑來實踐的。他說:「從外面練進去,再從裡面練出來;以鬆、長、正、圓為得勁;練得越來越鬆越來越勻,態度越來越端正,每個細胞都能改造。」父親明白悟道是有很多層次的,因此他始終不滿足於現狀。在我的印象裡父親在海南家裡練拳,腰腿鬆而正,勁很長,樁極低。因此他在後期所體現出來的氣質就是平和樸素,但又不失豐富的內涵。
所以「樂傳太極拳」的本質或說精髓已經遠遠超出武藝的範疇,而是一條修身明理的道路。祖父當年已明確地對學生說:「這是一條光明大道,我帶著我的徒弟朝前走,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郭大棟先生是祖父和父親的學生,他寫道:「幻智先師所授之太極拳,異於前之太極拳,乃佛門太極拳,學得其精髓,練得中脈管,可以了脫生死。樂亶師兄練得師之精髓,具體而微矣,可稱亞聖於我們一門。拳者,權也,乃佛門所謂權學,借此以為入道之輔助。」
顧方濟老師講道:「樂家拳是密宗,密宗重行,只有透過練拳才能夠得上太師母的法。」
樂家拳的深度和高度是前所未有的,也是非常與眾不同的,因此是十分不容易練的,但是豐富的內涵卻是引人入勝的,足以活到老學到老。希望練樂家拳的各位新老朋友端正態度,正心誠意,尊重樂家拳及其前輩,在練功實踐中不斷體驗太極拳的健康養生及修身養性之道,特別是樂家拳在明理悟道方面的獨到見解,共同維護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讓更多人受益並喜愛,使其代代相傳。最後,因原稿有破損,書中有個別文字無法辨識,以缺字元標注。
樂 雍
最佳賣點 : 本書是樂亶為教學所寫的一本講義,也是為其父親樂幻智老先生數十年教拳所寫的一篇文字總結。此書寫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把練拳的過程和方法敘述得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