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 誠品線上

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

作者 Chögyam Trungpa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直指修道上易犯的錯誤和迷思!曲解修道的真義,以自我為中心來解釋修道,並以修道來加強我慢,這是修道上的唯物。  我們對修道的觀念是正確的嗎,抑或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直指修道上易犯的錯誤和迷思! 曲解修道的真義,以自我為中心來解釋修道,並以修道來加強我慢,這是修道上的唯物。 我們對修道的觀念是正確的嗎,抑或我們是用修道在加強我慢? 我們有誠實面對修道上的問題嗎,抑或我們總是穿著自欺的糖衣在修行? 我們對修行的誤解有深,前方的阻礙就有多大。 ☆ 2011年出版至今,長銷不墜! 本書在Amazon擁有4.7顆星,近千次的評分,讀者五星評論:「這本書就像沙漠中的綠洲,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學方式,再次肯定了真正的精神導師的智慧力量。」中文版初版至今已有累印十一刷的佳績,可見讀者對這本書的喜愛程度。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講法風格直接、創新、幽默 邱陽‧創巴仁波切是將藏傳佛教弘揚到歐美國家的開創者,也是建立香巴拉訓練課程的始祖,在中西方的佛教推廣上擁有重要地位,是一位備受崇敬的禪修大師。創巴仁波切在書中用貼近日常的比喻來闡述真實之道,沒有高高在上的教條口吻,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仁波切的真誠、敞開之心。就像一位與我們同行的善友,分享他在修道上的覺悟點滴和洞見的智慧。 ☆本書為所有修道者指引一條辨識唯物陷阱的明路 藏傳佛教用「唯物三王」的隱喻來形容「我」的運作。真理之道是深奧的,並非天真地投入即可有所成。如果誤入歧途,就有可能發生曲解和以自我為中心來詮釋靈修的情形;我們自以為是在發展道心,其實是在用修道法門加強我慢。這種曲解,可稱之為修道上的唯物主義。創巴仁波切從小接受藏傳佛教噶舉派和寧瑪派的教義薰陶,即使本身擁有豐厚的佛學基礎,他也曾面臨修道上唯物主義的危險。他的上師訓練他去認識自我的陷阱,避免表面上看來有益、但其實是世俗物質追求的誘惑。書中所提供的教義、指示和引導,可以幫助修行者脫離唯物三王的統治,從根本上達到無我的境界,成就解脫之道。 我們有很多期望,尤其是當我們求道而陷入修道上的唯物時,我們預期靈修會給我們帶來安樂、智慧和救助。這種對靈修的膚淺、自私的看法,必須徹底改正。最後,我們一放棄所有成覺的希望,在那一刻,道即開始敞開。這就好像等人一樣,在你正要放棄希望,已經有了他來等於是做夢的想法,而認為他根本不會來的時候,他卻出現了。修道也是如此。修道是耗盡一切期望,耐心是必須的。你不必過分強迫自己入道;等一等,停一下,不可太急於想要瞭解「實相」。我們首先必須看清求道的動機。如果我們以敞開的、不落「善」「惡」二邊的心態來修道的話,那就無須野心。──邱陽.創巴仁波切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邱陽‧創巴仁波切Chögyam Trungpa邱陽‧創巴仁波切是一個備受崇敬的禪修大師、老師和藝術家,也是許多佛教和禪修之道等書籍的作者,包括《自由的迷思》《動中修行》《覺悟勇士》和《東方大日》等。創巴仁波切出生在西藏東部,是西藏佛教噶舉派和寧瑪派轉世傳承的持有者。他是蘇芒寺系的總住持,18歲時,於該寺取得堪布學位。在西藏期間,他也廣修傳統藝術,如書法、詩歌、舞蹈和唐卡繪畫。1959年後,創巴仁波切率眾遷徙至印度。在那裡,他被達賴喇嘛尊者指派為「青年喇嘛學校」的精神導師。1963年,他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擔任特別研究員,研究比較宗教、哲學和藝術。1967年,他在蘇格蘭成立西方第一個藏傳佛教中心──三昧耶林。1970年,創巴仁波切應邀到美國駐地弘法講學。他以科羅拉多州博德市為基地,走訪各地進行教學,並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成立一百多個禪修中心。他在1973年創立「金剛界」組織(今改稱香巴拉國際),配合協調這些中心的活動。創巴仁波切也建立了那洛巴學院(現名那洛巴大學),這是一所強調哲思研習和人文藝術教育的創新學院。1976年,創巴仁波切開創了結合世間與出世間靈修之道的「香巴拉訓練」課程。1986年,創巴仁波切移居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哈利伐克斯市。隔年4月4日,他在該地圓寂。審校者簡介蔡雅琴藝術工作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藝術碩士。曾擔任《人間雜誌》攝影及採訪記者,法鼓山《人生》雜誌、《法鼓》雜誌編輯;特約校編薩姜.米龐仁波切所著之《心的導引》第二版,及邱陽.創巴仁波切《覺悟勇士》;翻譯薩姜.米龐仁波切的著作《統御你的世界》(橡樹林出版)。先後追隨聖嚴法師與薩姜.米龐仁波切,研習佛法有二十年。現居紐約,為紐約香巴拉中心禪修指導老師之一,並擔任薩姜.米龐仁波切中文翻譯。洽詢請參個人網頁:www.everydayink.com相關著作:《邱陽創巴仁波切 當野馬遇見馴師:修心與慈觀》《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譯者簡介繆樹廉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翻譯許多藏傳佛教經典著作及文章。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關於作者【前言】 薩姜.米龐仁波切【引言】 邱陽.創巴仁波切修道上的唯物主義歸服上師灌頂自欺難行之道敞開之道幽默感「自我」的發展六道四諦菩薩道空性般若與慈悲密續

商品規格

書名 /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作者 / Chögyam Trungpa
簡介 /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直指修道上易犯的錯誤和迷思!曲解修道的真義,以自我為中心來解釋修道,並以修道來加強我慢,這是修道上的唯物。  我們對修道的觀念是正確的嗎,抑或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6267449158
ISBN10 /
EAN / 9786267449158
誠品26碼 / 2682586492004
頁數 / 28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2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修道上的唯物主義
我們是來學修道的。我相信這種追求出自於真心,但我們不能不對其性質加以深究。問題在於「我」能將任何事物轉為己用,連修道也不例外。「我」為了自利,經常企圖獲得和利用修道之法。法教被看作外物,即「我」外之物,或一種我們想要模仿的哲理。我們並非真要認同法教或與法教合一,因此上師若講「無我」,我們就模仿「無我」。我們依樣畫葫蘆,擺出適當的姿態,但在生活方式上卻不願有所犧牲。我們變成熟練的演員,對法教的真義裝聾作啞,卻在假裝修道中找點慰藉。

一旦我們覺得自己的行為與法教矛盾或衝突,就立刻以自圓其說來把衝突擺平;而自圓其說者,即是那個扮演修道顧問的「我」。這種情形有如一個政教分離的國家。政策若不合乎教義,國王自會去找教主或靈修顧問,祈求他的祝福;於是教主便找個藉口,偽稱國王是護教者,而為國王的政策祝福。個人內心的運作與此幾乎完全相同,因為「我」既是教主,又是國王。

修道必須破除「我」的自圓其說

要想真正的修行悟道,必須截斷上述對修道與自己行為的自圓其說。然而這種自圓其說可不是好對付的,因為其中一切都透過「我」的哲學和邏輯去看,以致看來無不端整、精確,且很有道理。我們試圖為每一個問題找到能自圓其說的答案。為了要使自己安心,我們力求把生活中所有讓我們困惑的情況,全都融入我們的理論體系。而且,我們這種努力是那麼認真、嚴肅、坦率、真誠,以致很難令人起疑。我們總是相信自己的靈修顧問是正直完善的。

至於用什麼來自圓其說,則無關緊要。我們可以利用聖書中的智慧,利用圖表、計算、祕方、根本教義、深奧的心理學或任何其他手法。我們一開始評估,決定應做這做那、或不應做這做那時,就已經把自己的修行或知識與「類別」連結在一起了,而「類別」是彼此對立抗衡的;此即修道上的唯物,亦即我們靈修顧問的虛偽道心。我們一有相對的二元觀,如「我這麼做是為了要成就某種意識,或成就某種存在的境界」,我們就自動與自己的本來面目一分為二了。

如果我們自問:「評估或取捨有何不對?」答案是:當我們一作出輔助的判斷「我該做這個,不該做那個」時,就已經達到某一複雜的層面,遠離了我們本來面目的單純。所謂禪修的單純,意即只是體驗自我的猿猴天性。除此之外,不管把什麼放在心理上,都會變成厚重的面具或甲胄。

我們必須明白,任何靈修之道的重點,無不在於捨離「我」的官僚形式,也就是捨離「我」不斷希求更崇高、更神聖、更超卓的知識、宗教、道德、判斷、慰藉,或任何「我」所欲得的無盡欲望。我們必須捨離修道上的唯物主義;若不捨離,反而如此去做,我們最後可能會發現自己擁有一大堆修行道徑,而我們也許覺得這些道非常珍貴。我們已經學了那麼多,可能學過西方哲學或東方哲學,修過瑜伽,或許還做過數十位大師的弟子,我們已有成就,已經學成,相信自己已累積足夠的知識。可是在這一切都完成之後,竟然還須放棄什麼,太不可思議了!怎麼會這樣?絕不可能!然而事實偏偏如此。我們所收集的大量知識和經驗,只是「我」的部分展現,只是「我」浮誇性的一部分。我們向世人炫耀這些知識和經驗,藉由這種炫耀讓自己安心,肯定自己是安安穩穩地以「修道」者的身分而存在。

開設「唯物」的古董店

其實我們只是在開店,開了一家古董店。我們也許專門研究東方古物、中世紀的基督教古物、其他文明或時代的古物,但不管怎麼說,我們還是在開店。在沒有陳設很多東西時,店裡是漂亮的;粉刷的白牆、樸素的地板和明亮的吊燈,中央只有一件藝術品,美極了。所有前來的人都欣賞它的美,我們也是如此。

可是我們並不滿足,心想:「一件古物就使我的店變得這麼美,如果有更多古物,我的店必定會更加漂亮。」於是我們開始搜集,結果弄得亂七八糟。

我們到世界各地尋找美麗的東西,我們去印度、日本、去許多國家。每當我們找到一件古物,由於只有一件,所以我們覺得很美,便認為放在店裡也會很美。但當我們把古物帶回來,放在店裡,古物就加入我們所收集的破銅爛鐵行列了。它不再豔光四射,因為四周還有那麼多其他美麗的東西;它不再具有任何意義。我們所造成的不是佈滿漂亮古物的房間,而是廢棄舊物充斥的商店!

適當的採購,並不一定要收集大量的資訊或美麗的東西,而是要對每件所購之物能完全欣賞。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你真的欣賞一件美麗的東西,就會完全認同它而忘了自己。這就像在看一部非常有趣、迷人的電影時,你忘了自己是觀眾一樣。那時,世界沒了,你整個人就是電影的那一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那種認同─完全投入某一事物。我們曾真正恰當地嚐過、嚼過、嚥下那件美麗的東西、或那門修道的法教嗎?還是只把它當作那些不斷增加的大量收藏品之一?

我之所以如此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我知道我們來學法教和禪修不是為了發財,而是真的想學,真的想發展自己。然而,我們若視知識為一個古董或供人收集的「古代智慧」,那就是走錯路了。

就上師的傳承而言,知識不是像古董那樣傳下來的。實際的情形是,上師證得法教的真諦,傳給弟子的卻是靈感啟示;弟子則一如先前的上師,因此啟示而覺悟。然後弟子又傳給弟子,如是代代相傳,所以法教永遠跟得上時代。法教不是「古代智慧」,不是古老傳說;法教不是當作知識傳下來,不是有如祖父把傳統的民間故事轉述給孫輩。法教不是那樣傳承的,而是一種真實切身的體驗。

藏文經典中有句名言:「知識必須像純金那樣,經過錘煉才能成為飾品。」因此,當你從別人手中獲得法教時,不要不加研判,而是要予以錘煉,直到亮麗、高貴的金色出現為止。然後你再按照自己喜歡的式樣製成飾品,戴在身上。所以,法教可適用於任何時代和每一個人,因為法教是活的。光模仿上師是不夠的,你並不是想成為上師的翻版。法教是個人的親身經驗,傳至今日的嗣法者,依然如此。

我的讀者中或許有很多人熟悉那諾巴、帝洛巴、瑪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等噶舉傳承大師的生平。對那些大師來說,法教是活生生的經驗;對當今的傳承持有者來說,亦是如此。他們的不同之處,僅在生活情境的細節。法教有一特色,就像剛出爐的麵包,還是溫熱的、新鮮的。每一位麵包師傅都必須把烘製麵包的一般知識,運用於自己的麵糰和烤箱,製成之後,還必須親自把新鮮的麵包切開,趁熱吃下。他必須先讓法教成為自己的,然後依之而修,這是非常鮮活的過程,沒有所謂收集知識的那種自欺。我們必須在自己的經驗上下功夫。若有疑惑,我們不能回頭去找收集過的知識,企圖從那裡獲得一些肯定或安慰,以為「上師和法教都站在我這邊」。修行之道不是這樣走的;修行之道是一條孤獨的個人之道。

問:您認為修道上的唯物是美國特有的問題嗎?
答:每當法教傳入另一個國家,修道上的唯物問題就更加嚴重。目前美國無疑是接受法教的沃土,但也就是因為美國這麼肥沃、這麼想要求道,才有可能招來冒充得道者的騙子。騙子不會選擇做騙子,除非得到鼓勵。若無此鼓勵,為了發財、成名,他們會去當強盜搶銀行。由於美國求道心切,宗教乃變成發財、成名的捷徑,結果我們看到有騙人的假上師和假弟子。我想此刻的美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

問:您有沒有以哪一位現仍健在的大師,作為追隨的上師?
答:目前沒有。我的上師和老師都留在西藏沒出來,與我此身天各一方,但他們之所教與我同在,而且繼續如此。

問:那麼您如今大致是追隨誰呢?
答:境遇即是我上師的言教與身教。

問:釋迦牟尼佛成覺之後,有沒有殘留一點「我」來繼續弘法?
答:弘法是巧合,他沒有弘不弘法的欲望。一連七週,他獨自坐在樹蔭下,走在河岸邊,碰巧有人來了,他才開始講話。你別無選擇,你人在那兒,完全敞開。情況自動出現,弘法應運而生,此即所謂「佛行」。

問:無殷殷求道的欲望是很困難的。這種求道之欲,是不是會隨著修道而遞減?
答:你應該讓初始的衝動漸漸平息。初始的求道衝動會將你置於某種特殊的靈修之境,但你若在那種衝動上下功夫,它便會逐漸消逝,到了某一階段,就變得單調乏味了。這是一個很有用的訊息。你看,跟自己打交道,跟自己的經驗打交道,真是必要的。若不如此,靈性修行的道徑便成了險途,純為外在的娛樂,而非活生生的個人經驗。

問:你若決心尋求出離無明之道,就幾乎可以確定你所做的一切,只要讓你覺得舒服,便是對「我」有利,而這實為修道之障。在你看來是對的,其實全是錯的;凡是不把你顛倒過來的,都會把你埋葬起來。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脫離這種困境?
答:你若做了似乎是對的事,那並非說你的作為有錯,道理很簡單:根本沒有對錯的問題。你不落二邊,既非為「善」,也非作「惡」,而是在超越「彼」「此」的整體上下功夫。我稱之為完整的行為,並不是偏向一方的行為。而一切與善惡有關的行為,則似乎都是偏向一方的。

問:你若感到困惑,而力圖走出困惑,那似乎是過分努力了。但你若完全不用力,是不是又成了自欺?
答:沒錯,但這並非說你必須過極端的生活─不是過分努力,就是完全不用力。你必須依「中道」行事。所謂中道,即是一種「如實存在」的完整境界。我們可以用很多詞句來描述這種境界,但實在說來,你必須去做才行。你若真正開始過中道的生活,自然會瞭解、會找到。你必須讓自己信任自己、信任自己的智性。我們是了不起的人,內心有了不起的東西,我們得讓自己如實自在。外來的援助幫不上忙。如果你不願意讓自己成長,就會陷入自我毀滅的迷惑過程;那是自我毀滅,而不是他人毀滅你。迷惑之所以有力,原因就在它能導致自我毀滅。

問:什麼是信(faith)?信有用嗎?
答:信有單純、信賴、盲目的信仰,也有明確、堅定不移、不可摧毀的信心。盲目的信仰沒有靈感、非常天真,雖無大害,亦無創造力,因為你的信仰從未跟自己有過聯繫或溝通,所以沒有創造力。你只是非常天真地盲目接受整個信仰。
至於信心的信,則是理直氣壯的信。你不指望有現成的解決之道莫名其妙送上門來,而只是針對現狀下功夫,毫無疑懼地涉入其中。這種做法極具創造力和正面的意義。你若有明確堅定的信心,你對自己便會極有把握而無須自我檢查。那是確實瞭解現狀的絕對信心,因此你能因應每個新情勢之所需,毫不遲疑的另闢蹊徑。

問:什麼是你修道的嚮導?
答:實際上,似乎沒有任何特定的嚮導。其實如果有人做你的嚮導,那就值得懷疑了,因為你所依賴的是外在的事物。完完全全做你自己、如你之本然,這成為你的嚮導,但並非作為你的先驅,因為你沒有一個嚮導可以追隨。你不必跟在別人後面跑,然而你乘風破浪,勇往直前。換句話說,嚮導不是走在你前面,而是與你同行。

問:您能否多談一談禪修如何讓「我」的防禦措施短路?
答:「我」的防禦措施包括自我檢討,此即那種不必要的自我反省。禪修的基礎不是以自我檢討的方式去修某一個主題;禪修是完全認同你所使用的任何修法。因此,禪修不在保全自我方面下功夫。

問:我似乎生活在精神的垃圾場裡,我要怎樣才能把它轉變成擺放一件藝術品的簡樸房間?
答:為了能欣賞你的收藏,你必須從一件收藏品著手。你需要找一塊踏腳石,或一個靈感之源。也許你仔細研究了一件,其餘的收藏品就用不著研究了。那一件物品可以是你從紐約弄來的一個路標,連這麼微不足道的東西也行,但你必須從一件東西著手,欣賞它的單純,欣賞這件垃圾或美麗古董的樸拙。我們若能從單一事物著手,就等於是在一間空室裡放一件東西。我想這是找踏腳石的問題。由於我們的收藏品太多,以致不知從何處下手,此即主要困難所在,你不得不讓自己的本能決定要先挑哪一件。

問:為什麼您認為人都那樣保護自我?「我」為何那麼難以放下?
答:人們害怕虛空之「空」,怕沒同伴,怕沒形影相依者。與人無因緣、與諸事無關、跟什麼都攀扯不上,這些感受是很可怕的。即使只是想想,而不是實際經驗,也會令人感到極端恐怖。一般來說,我們怕的是空,怕沒有堅實可靠之處可以落腳,怕失去被視若堅實確定之物的身分。這種恐懼會對我們構成極大的威脅。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直指修道上易犯的錯誤和迷思!

曲解修道的真義,以自我為中心來解釋修道,並以修道來加強我慢,這是修道上的唯物。



  我們對修道的觀念是正確的嗎,抑或我們是用修道在加強我慢?

  我們有誠實面對修道上的問題嗎,抑或我們總是穿著自欺的糖衣在修行?

  我們對修行的誤解有深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