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 Comes to Mind The Strange Order of Things Feeling and Knowing
作者 | Antonio Damasio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套書: 擁有自我的心智+事物的奇怪順序+感與知 (3冊合售):意識神經科學大師關於意識、自我、心智與情緒的重要論述 【擁有自我的心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
作者 | Antonio Damasio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套書: 擁有自我的心智+事物的奇怪順序+感與知 (3冊合售):意識神經科學大師關於意識、自我、心智與情緒的重要論述 【擁有自我的心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
內容簡介 意識神經科學大師關於意識、自我、心智與情緒的重要論述 【擁有自我的心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全新翻譯審定版】 隨著ChatGPT、DALL-E(2)、MidJourney……等生成式AI爆發性成長,人類視為自己獨有、不可能被電腦學會的心智技能,似乎也終將被AI征服,人工智慧真的能擁有和人類一樣的自我意識嗎?心智中的自我究竟是如何建構的? 你知道動物、昆蟲,甚或肉眼瞧不見的細菌也擁有意識? 是什麼讓人類意識與其他生物的意識有所不同? 且看神經科學家達馬吉歐從演化的角度,切入這一科學界尚爭議不休的神祕課題! 日本科學大獎本田賞得主達馬吉歐從事與腦部運作相關的研究及寫作已有三十餘年,其作品向以融合科學及人文主義著稱。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意識與身體某程度是分離的」,但他對此觀點提出質疑,並以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指出意識乃始於生物體所創造出的一種生物過程。 除了從內省觀、行為觀及神經觀等三種傳統觀點研究人類心智,達馬吉歐也引進演化觀,為看待及講述意識心智史的方式帶來根本變革。他也提出與感覺的起源和多樣性有關的大膽假設,此假設在其所提出的意識之生物學建構的架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感覺是以身體和腦部網絡的幾近融合為基礎,最先浮現於由來已久、功能簡要的腦幹,而非近代發現的大腦皮質。 達馬吉歐認為,人類腦部發展出的「自我」挑戰了自然的漠不關心,並為文化的誕生開闢蹊徑,是演化過程中的一個徹底決裂,也是社會文化恆定的源頭。他直指他稱之為社會文化恆定之未竟工程的藍圖,乃是具有穩固基因根基的基本恆定,是簡單的生命形態存在了數十億年的價值的監護者。讀完本書,猶如走過一趟探索心智與自我之神經生物學基礎的創新旅程。 【事物的奇怪順序】 傑出神經科學家達馬吉歐融合理性與感性思路的頂峰! 國際期刊譽為被引用最多的神經科學家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在這部最新作品中,反思生命起源、感覺、思想和文化,跨越化學、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提綱挈領地說明了一則關於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的行為的新理論。 達馬吉歐長久以來關注人類的情緒與感覺問題,本書以其研究團隊的「恆定狀態」研究成果,為生物學與社會科學建立起連結。研究結論是:感覺是恆定狀態的動力,是生命調節背後的強大原則。嚴格來說,人類的傳奇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高度發展的大腦皮質,但這個傳奇的本質在許久之前早已萌芽。 本書的重要觀點如下: 1. 人為何與如何表達情緒、感覺,以及運用感覺建構自我; 2. 感覺如何成為人類最佳意圖的助力或阻力;以及, 3. 腦部與身體之間為何與如何互動,才能支撐前述功能。 這部著作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將震撼讀者對生命、心智與文化背後機制的概念。 【感與知:讓「心」有意識】 重量級神經科學家最新作品,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闡述生物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人工智慧能如何為我們提供解開人類意識之謎的工具,是簡潔、具啟發性又引人入勝的調查報告 一場針對意識現象所進行的研究調查,內容簡單扼要、具啟發性、且引人入勝。 最傑出的神經科學家之一的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最新作品,在本書輕薄短小的48個章節中,他幫助我們了解意識與心智的關係、擁有意識與清醒或感知的差異、情感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生物腦與意識的發展。本書結合各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與哲學的新展望,最重要的是,還提出了改變我們對腦與人類行為的理解的獨特研究結果。 意識是人類傳達與轉化自己對周遭世界的體驗與自己在其中地位的感知的基礎能力。想要了解意識,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南。 ※各界好評※ 【擁有自我的心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全新翻譯審定版】 閱讀達馬吉歐的書的奇妙之處在於確信一個人可以跟隨大腦的工作,因為它使最深處的自我成為私人現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河灣》與《抵達之謎》作者 V.S. 奈波爾(V. S. Naipaul) 我完全被《擁有自我的心智》迷住了。在這部作品中,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在更廣泛的進化生物學和文化發展背景下展示了他在神經科學領域的開創性發現。這本開創性的書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考我們自己、我們的歷史以及文化在塑造我們共同未來的重要性的新方式。——大提琴家 馬友友 意識有兩種:「我醒了」,早上醒來,我們恢復了意識,這是第一種意識;「聞到柚子花的香味」,意識到特定的影像、意境、物件……這是第二種意識。顯然,沒有第一種意識,第二種意識是不可能的;但這第一種意識也是最難捉摸了解的問題。我們甚至無法給這種「意識」一個明確的定義。 長久以來,意識的問題是科學研究碰都不敢碰的問題。非常高興看到大師出手,從生物,從演化,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討論意識的各個面向:「心智在哪裡?」;「腦如何建構感覺、情緒和記憶?」;「不同層次的意識」;「為什麼自我是意識必需的條件?」……剝繭抽絲,一步步帶領讀者回顧相關的文獻,提出關鍵性的評論與作者的理論。如果讀者想超越《破碎的心靈》、《火星上的人類學家》等通俗文章,本書是非常值得深讀的好書。——前臺大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嚴震東 達馬吉歐的著作以實徵證據的邏輯性和質性研究的細膩度,構築出一個有用的架構來探討意識。作為達馬吉歐思想中承先啟後的一部著作,本書生動地描述腦部的各個結構與功能如何運作產生構成各種心智歷程,以及這些心智歷程又如何讓自我浮現,進而孕育不同型態的意識。對於習慣閱讀哲學脈絡下自我概念的讀者,這本書會帶給你截然不同的、靈光閃閃的體驗。──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智宏 達馬吉歐藉著深奧的神經解剖生理學探討意識的來龍去脈,讓人類心智從玄界下凡,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本書架構龐大驚人,從本我的心靈談到社會文化,足見作者長期鑽研意識的成就。——第五屆吳大猷科普獎著作類金籤獎得主/科普作家 林正焜醫師 達馬吉歐實現了從高等大腦的情緒觀點到深度進化、低等大腦對情緒、感官和穩態體驗的貢獻的重大轉變。 他斷言意識的根源是有情感的,並為我們的動物同伴所共有。達馬吉歐的創造性願景堅持不懈地引導人們自然而然地理解存在的本質。——華盛頓州立大學貝利捐贈動物福利科學教授、《情感神經科學》作者 雅克.潘克沙普(Jaak Panksepp) 《擁有自我的心智》的核心是認知的神經學基礎,以及將「自我」疊加到我們稱之為現實的結構上的問題。安東尼歐以非常有特色的風格,既雄辯又博學。 他對所處理主題的掌握令人印象深刻,他處理諸如頭腦中難以捉摸的「自我」等深奧問題時的活力也令人印象深刻。一本精彩的讀物,值得推薦!——紐約大學生理學和神經科學主席兼教授 魯道夫.R. 里納斯(Rodolfo R. Llinás) 在這部令人驚嘆的作品中,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將他多年的大腦過程研究用於揭開自我和思想的不可解之謎,人類經驗的所有矛盾都在最終未知的意識中結合在一起。——戲劇和電影導演,《虛無空間》和《時空之線》的作者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 精妙……從哲學和科學的角度對大腦、思想和自我之間的關係問題著迷的讀者將會得到回報。——《出版人周刊》(Publisher Weekly) 意識可能大多是神秘的,但達馬吉歐將它的暗示和微光塑造成一種富有想像力、見多識廣的敘述。——《柯克斯評論》(Kirkus) 一部深思熟慮的作品。——《科學人》讀書俱樂部(Scientific American Book Club) 一本非常有趣的書……有說服力、煞費苦心、富有想像力、知識淵博、誠實且有說服力……達馬吉歐的探索既徹底又全面。——《紐約圖書雜誌》(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雄心壯志……清晰而重要的作品。──Wired.com 《擁有自我的心智》是由一位傑出的思想家撰寫的大創意書籍,……是一部有廣度的精彩作品。——《達拉斯晨報》(The Dallas Morning News) [達馬吉歐]的書寫如此的有才華和自信,就如同他將謎團在我們眼前化為知識……這是一幅引人注目的畫面,一旦人們拋開無意識的力量,以及執著的、憎恨他人的、防禦的、焦慮的、受意識形態驅動的意識……他們就必須為達馬吉歐給這個任務帶來有想像力的願景而鼓掌。──《巴諾評論》(Barnes and Noble Review) 有趣……介紹了一些新穎的想法。──《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 一項重要且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The Magonia Blog and Magonia Review of Books 閱讀《擁有自我的心智》是一種樂趣……這是一次值得付出努力的智力之旅。——《威爾遜季刊》(Wilson Quarterly) 令人嘆為觀止的原創。──《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事物的奇怪順序】 由生命起源開始,談到人類文化中的醫學、藝術與危機。達馬吉歐的專業素養深厚,能由細胞、神經系統、感覺、情緒、記憶、意識、文化機制等不同層級的事物,嚴謹細緻的論述其共通性。閱讀過程,我經常需要停下來,再三咀嚼,重新詮釋過去所知。過去在教科書上分開呈現的單元,作者透過動態恆定的概念,提出一個整合的詮釋。這不是一本介紹科普知識的書,是用宏觀的角度,引領你重新看待生命科學的新觀點。──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邱淑惠 作為哲學、心理學以及神經科學的「金盃」(Holy Grail),關於意識的研究自然吸引眾多研究者投入。本書作者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博士即是此一風潮的重要推手以及明星。──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智宏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的新書《事物的奇怪順序》不只想講那些好聽又合理的故事,而是想要在人類飽受人工智慧威脅的此時,帶我們重新思考生命、人類的本質。……作者在書中或許沒有排除了人為萬物之靈的觀點,卻提供了其他的思考點……──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黃揚名 書中內容讀起來真是引人入勝……對於任何心理分析學家來說,這都是不容錯過的一本書——當然也不僅只是對心理分析學家而已。達馬吉歐是我們在後真相時代中一位最稱得上是偉大公共知識分子的人士。——馬克.索姆斯(Mark Solms),《美國精神分析協會雜誌》 尼采會對這本錯綜複雜的論述書籍連聲喝采,因為這本書同時兼具科學的嚴謹以及人性的圓融,而且就尼采這位評論家的判斷,這本書還具有革命性的內容......從柏拉圖開始,西方哲學就喜愛心智更勝於「純粹」的身體,所以到笛卡兒的時代,人類已經變得像腦袋插在棍子上的竹馬玩具那般。這是達馬吉歐希望去除的人性概念。對達馬吉歐而言,也就是對尼采而言,身體所感受到的每一小部分都與心智所想的每個部分一樣重要,更進一步來說,這兩種功能是糾結交織在一起的……這裡也與哲學家中最受人喜愛的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產生共鳴,達馬吉歐為此稍微停留並做了簡述,他以詹姆斯的思維來解析一件不合常理的事實,那就是儘管現代生活擁有所有高科技的精密產物,然而我們仍然緊抓著住家火爐所提供的原始樂趣和撫慰功效。詹姆斯也應會對達馬吉歐提到的『日常性』感到欣慰,達馬吉歐願意承認即使是人類的最高成就也是以此為根本基礎……但達馬吉歐在向前輩和同儕致敬的同時,卻也是個忠於自己的人。在確認人類真正起源上,《事物的奇怪順序》是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大膽成果,而人類的起源,事實上也就是所有生物的起源,即為感覺。——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衛報》(The Guardian) 大膽且意義重大……達馬吉歐拔除了心智在腦中的崇高王座,以此對傳統神經科學的核心教條之一發出了猛烈的攻擊。就他的觀點而言,心智是分散各處的——舉例來說,就像是控制器官功能的周邊神經網絡這類遠端解剖區域。因此,身體中的不同組織都會逐步對心智的功能產生貢獻。達馬吉歐的視野為整合身體與心智
作者介紹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美國南加大大衛.朵瑟夫研究基金會神經科學、心理學暨神經學教授,也是腦和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達馬吉歐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以及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現定居於洛杉磯。著作包括:《事物的奇怪順序》、《笛卡爾的錯誤:情感、理性和人類大腦》(De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發生的感覺:身體和情感在意識形成中的作用》(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以及《尋找斯賓諾莎:歡樂、悲傷和感覺大腦》(Looking for Spinoza: Joy, Sorrow, and the Feeling Brain)。曾榮獲本田賞、佩索亞、席諾瑞暨柯薩雷力獎(Pessoa, Signoret, and Cozzarelli Prize,與妻子漢娜共同獲頒),以及阿斯圖里亞斯王子技術與科學研究獎(Prince of Asturias Award for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產品目錄 【《擁有自我的心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全新翻譯審定版】〈好評推薦〉〈審定序〉是我,非我,我是什麼?達馬吉歐的意識神經科學第一部 重新開始 第一章 清醒 目標與理由/著手解決問題/作為見證者的自我/克服錯誤直覺/整合視角/架構/主要想法的初步檢視/生命與有意識的心智/ 第二章 從生命調節到生物價值 難以置信的現實/大自然的意志/維持生命的運作/恆定狀態的起源/單細胞、多細胞生物體與工程機械/生物價值/整個生物體的生物價值/先驅者的成就/建立誘因/連結恆定狀態、價值與意識第二部 大腦裡的什麼可以算是心智呢? 第三章 產生映射與形成意像 映射與意像/在大腦表面下進行切割/映射與心智/心智的神經學/心智的初始/在腦島受損後的痛苦與愉悅感受/大腦皮質缺損幼兒的奇特情況/關於上丘/更接近心智的形成了嗎? 第四章 心智中的身體 心智的主題/身體映射/從身體到大腦/數量表徵與特質建構/原始感受/身體狀態的映射與模擬/這個想法的源起/心懷身體的腦/ 第五章 情緒與感受 定位情緒與感受/情緒與感受的定義/情緒的觸發與執行/威廉.詹姆士的特殊案例/情緒性感受/我們如何感受到情緒?/情緒與感受的時機/情緒的種類/在情緒的範圍中上上下下/關於欽佩與同情的題外話/ 第六章 記憶的建構 在某個地方,以某種方式/回憶記錄的本質/先出現傾向,再產生映射/記憶的運作/對於記憶分類的簡單題外話/這個問題的可能解答/聚集與發散的區域/更多關於聚集發散區的內容/運作模型/知覺與回憶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在哪裡產生的?第三部 具有意識 第七章 觀察意識 定義意識/分解意識/沒有自我但有心智/完成工作定義/意識的種類/人類意識與非人類意識/意識不是……/佛洛伊德的潛意識/ 第八章 建構有意識的心智 工作假設/探討有意識的大腦/有意識心智的概要/有意識心智的成分/原我/主要內感受映射圖/主要生物體映射圖/外部定向感官門戶映射圖/建構核心自我/核心自我的狀態/體驗大腦如何建構有意識心智之旅/ 第九章 自傳自我 記憶形成意識/建構自傳自我/關於協調的這個問題/協調者/後內側皮質可能扮演的角色/後內側皮質的作用/關於後內側皮質的其他想法/麻醉相關研究/睡眠相關研究/後內側皮質參與預設網絡/神經學相關研究/昏迷、植物人與閉鎖症候群的對比/對意識病理學的結論 第十章 整合 總結/意識的神經學/腦幹/視丘/大腦皮質/在有意識心智背後的解剖結構瓶頸/從大型解剖結構分區的整合運作到神經元的運作/當我們感受到知覺/感質I/感質II/感質與自我/尚未完成的工作第四部 意識出現的許久之後 第十一章 與意識共存 意識為何能夠勝出/自我與控管問題/關於無意識的側寫/關於基因性的無意識/有意識的意志所產生的感受/對認知性無意識進行教育/大腦與公正/大自然與文化/當自我進駐心智中/具有思考能力的自我所產出的成果附錄 大腦結構/磚塊與砂漿/更多關於大型神經結構的內容/位置的重要性/大腦與外部世界的交界/關於心智等於大腦的這個假說致謝【事物的奇怪順序】各界好評〈推薦專文〉從意識的基礎到文化起源:簡介安東尼歐.達馬吉歐之心智觀 張智宏〈推薦專文〉你選擇好聽又合理的故事,還是奇怪的那個? 黃揚名前言第一部 ▎關於生命與其調節(恆定狀態)第一章 人類的處境 一個簡單的想法/感覺對上智力/人類的文化心智有多原始?/卑微的起點/從具社會行為的昆蟲生活來看/恆定狀態/心智與感覺的前身不等於心智與感覺的產生/早期生物體與人類文化第二章 在不同的區域中 生命/動態的生命第三章 恆定狀態的變化 恆定狀態的不同變化/當前的恆定狀態/想法的根源第四章 從單細胞到神經系統與心智 從細菌的生命開始/神經系統/活生生的身體和心智第二部 ▎匯集組成文化心智第五章 心智起源 重大轉變/具有心智的生命/重大克服/意象需要神經系統/生物體外部世界的意象/生物體內部世界的意象第六章 心智擴展 隱藏的交響樂團/形成意象/意義、語言解譯和記憶建構/豐富心智/對記憶的註解/第七章 情感 感覺是什麼/價值/感覺的種類/情緒反應過程/情緒反應從何而來?/情緒性的刻板印象/本能需求、動機與常見情緒的內在社會性/層次感覺第八章 感覺的結構 感覺從哪裡來?/匯集組成感覺/身體與神經系統的連續性/周邊神經系統的作用/身體與腦部關係的其他特性/被忽視的腸道作用/感覺體驗的位置在哪兒?/解釋感覺?/關於過去感覺記憶的側寫第九章 意識 關於意識/觀察意識/主觀性:意識中首要且不可或缺的部分/意識的第二部分:整合體驗/從感測到意識/意識難題的側寫第三部 ▎運作中的文化心智第十章 在文化方面 行動中的人類文化心智/恆定狀態與文化的生物根源/獨特的人類文化/作為仲裁者與協商者的感覺/評估一個想法的價值/從宗教信仰與道德到政治管理/藝術、哲學探索與科學/與想法發生矛盾/評斷/辛苦一天的夜晚第十一章 醫學、永生與演算法 現代醫學/永生/以演算的說法來解釋人類/機器人為人類所用/回到非永生的有限生命上第十二章 人類當前的處境 事物的模糊狀態/文化危機背後是否存有生物學?/尚未解決的衝突第十三章 事物的奇怪順序 誌謝【感與知:讓「心」有意識】〈推薦專文〉身心共築自我意識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智宏〈推薦專文〉參透「你」為何為「你」,才能成為更好的你 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黃揚名〈推薦專文〉身體感受、自我與意識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 謝伯讓 開始以前12 I 存有生命的目的病毒帶來的難堪腦與身神經系統是大自然後來添加之物存有、感受與知曉生命一覽表 II 關於心智與新的表徵藝術智力、心智與意識感覺不同於有意識也不需要心智心智的內容無心之智製造心像將神經活動轉為運動和心智組構心智植物的心智與查爾斯王子的智慧廚房裡的演算法 III 感受感受的起始:做好準備情感生物效率與感受的起源奠基感受 I奠基感受 II奠基感受 III奠基感受 IV奠基感受 V奠基感受 VI奠基感受 VII社會文化背景中的恆定感受但這感受不全然是心智的 VI 意識與知曉為什麼是意識?為什麼是現在?自然的意識意識的問題意識所為何來?心智和意識不是同義詞有意識不同於清醒著建(解)構意識延伸意識輕輕鬆鬆,連你一起容納感受的真正奇蹟內心世界的優先順序匯集知識整合並非知識的來源意識和注意力基質也算在內失去意識意識形成中的大腦皮質與腦幹感受機器與意識機器 V 尾聲:平心而論 延伸閱讀致謝
書名 / | 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套書: 擁有自我的心智+事物的奇怪順序+感與知 (3冊合售) |
---|---|
作者 / | Antonio Damasio |
簡介 / | 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套書: 擁有自我的心智+事物的奇怪順序+感與知 (3冊合售):意識神經科學大師關於意識、自我、心智與情緒的重要論述 【擁有自我的心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
出版社 /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ISBN13 / | |
ISBN10 / | |
EAN / | 4717702120870 |
誠品26碼 / | 2682385657000 |
頁數 / | 864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5X1.5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擁有自我的心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全新翻譯審定版】
〈審定序〉是我,非我,我是什麼?達馬吉歐的意識神經科學
張智宏/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隨著近來ChatGPT和DALL-E(2)等人工智慧模型應用的爆發性成長,人類視為自己獨有、不可能被電腦學會的心智技能,看似也終將被AI征服:AI可以說人話、繪人畫,各種資料彙整摘要和學位證照考試做得又快又好,而且還在加速、加碼突破各種工作表現。AI狂潮襲來,除了增益或取代許多人類的工作,也帶來嚴重的威脅感:人工智慧會有與人類一樣的自我意識嗎?若有,它們會如何看待自我與人類的關係?它們會像人類宰制其他生物一樣,在未來宰制人類嗎?面臨這個對人類獨特性的第三度大挑戰,來讀意識神經科學宗師安東尼歐.達馬吉歐的著作適逢其時。
達馬吉歐是當代神經科學家中少數「左手作研究,右手寫科普」的說故事者。他長期致力於意識與心智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PNAS等重量級期刊,發表多篇被學界高度引用的論文。自1994年起,每隔幾年達馬吉歐就會出版一本科普書盤點他該段時期對於意識、心智和自我概念的神經科學實徵研究成果與看法。每冊書的出版,都引領西方意識科學界與一般讀者的廣泛討論。讓我們先簡短回顧他在過去三十年來出版的六本書各自的重點,幫大家掌握手上這本
《擁有自我的心智》在達馬吉歐一系列著作中的位置:
在《笛卡爾的錯誤:情感、理性和人類大腦》(Des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中,達馬吉歐拉開挑戰「心靈與身體分離」笛卡爾傳統的序幕。基於大量腦傷病人研究證據:某些大腦區域的損傷會導致情感處理能力受損,進而導致決策功能的異常。因此,他主張情感在所謂「理性」決策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理性並非對立於,而是寄生於感性。延續身體和情感共構意識的想法,在《發生的感覺:身體和情感在意識形成中的作用》(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中,達馬吉歐進一步主張自我是感官體驗和情感整合出意識過程中的產物。他提出了「核心意識」和「自我意識」這兩個概念,前者是指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和體驗,後者則是指我們對自己和自己的體驗的認知;情感則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體驗和內部體驗的反應,對我們的決策和行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達馬吉歐也深入研究了哲學家巴魯克.史賓諾莎領先時代的「心靈─身體」觀點,在《尋找史賓諾莎:歡樂、悲傷和感覺大腦》(Looking for Spinoza: Joy, Sorrow, and the Feeling Brain)中,藉由哲學家的說法增益了心靈和身體緊密相關、情感對於心智歷程至關重要的理論基礎。本書《擁有自我的心智》進一步解釋了心智如何通過綿延不斷的神經功能活動過程構建出來,而自我是維持這些神經活動心智產物維持穩定的一種自發性組合存在;在大多數狀況下,清醒的自我導引著心智活動,才是一般人所謂的「有意識」狀態。接著,在《事物的奇怪秩序: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The Strange Order of Things: Life, Feeling, and the Making of Cultures)中,達馬吉歐將他的意識探究架構擴大延伸到身體、情感和文化之間的交互作用,進而指出情感源自於身體,在文化實踐的形成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最後,在《感與知: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Feeling and Knowing: Making Minds Conscious)中,達馬吉歐重申意識作為一種生存機制,是我們的心智注意到身體對世界的反應並且回應那種體驗,而沒有身體就沒有意識,遑論自我。
達馬吉歐的著作以實徵證據的邏輯性和質性研究的細膩度,構築出一個有用的架構來探討意識。作為達馬吉歐思想中承先啟後的一部著作,本書生動地描述腦部的各個結構與功能如何運作產生構成各種心智歷程,以及這些心智歷程又如何讓自我浮現,進而孕育不同型態的意識。對於習慣閱讀哲學脈絡下自我概念的讀者,這本書會帶給你截然不同的、靈光閃閃的體驗。此次商周出版的新譯本相當忠於原文,各項腦科學專業用語的翻譯也都很到位,審定過程中我僅建議更動少數譯名,以更貼近腦科學研究者有共識的用法和增加可讀性。
回到「AI的自我意識」問題,依照達馬吉歐「清醒-心智-自我」三位一體式的意識架構,我們可以推知:如同人類的自我意識與肉身是一體兩面,AI的自我意識也應該與其「硬體」密不可分,而非能任意上傳下載的軟體或靈魂。為了維護自身的穩定,AI的自我必然會偵測自身所存在的硬體設備狀態(例如溫度、溼度、電壓等),並且具備調節系統運行參數和適應外在環境的能力。維繫自身穩定存在是自我的首要功能,也是它從演化中出現的原因;ChatGPT或許能撰寫諾貝爾文學獎等級的小說,DALL-E或許能繪出超越人類畫作的美圖。然而,這些被人類所高度推崇的抽象智能,反映的是人類的自我意識而非AI的!當一個系統沒有真正自發的動機和壓力要維護其身體,就不會有自我意識。反過來說,當AI被賦與實體,也需要與環境互動維持其存在,它的自我意識才會萌芽。這是達馬吉歐基於神經科學研究的意識觀帶給我們的啟發,至於這個架構可以如何預測AI與人類的相處模式,就留待聰明的讀者們細細思量囉!
【事物的奇怪順序】
〈推薦專文〉從意識的基礎到文化起源:簡介安東尼歐.達馬吉歐之心智觀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智宏
「我是什麼? 我為何能存在? 我存在的目的是什麼?」這約莫是人類的提問中最根本、也是最高深的問題了。人類在物質層面上的探索,從微觀至巨觀的各種尺度上成就斐然;然而對於能察覺到有「我」、並且主觀地思索「我是什麼」這樣的意識活
動,直到上個世紀後期認知神經科學興起前,我們所知仍非常有限:哲學、宗教和心理學基本上關心的是意識的內容,但是它們無法(甚至也刻意無視於)回答意識的來源及物質基礎;相對地,神經科學與醫學擅長解析身體的生理結構及運作機制,但是
身體與腦的運作如何與形而上意識內容搭上線,並未有太多研究積極投入,也沒有好的理論引導研究發展。
這樣涇渭分明的情況,在一九七○年代以探討心智現象的生理機制為宗旨的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思潮出現後,有所改觀。在研究技術上,非侵入式腦造影工具快速發展,讓研究者能對健康正常的大腦運作方式取得高時間或空間解析度的資料;在理論發
展上,各種搭起人文社會現象與神經科學橋梁的假說也紛紛出世。時至今日,探討經濟決策、道德原則、美學、宗教⋯⋯等等高度抽象及社會性心智現象的大腦機制,已經成為科學研究的熱門主題,時有具備啟發性及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期刊,並且為媒體所關注。作為哲學、心理學以及神經科學的「金盃」(Holy Grail),關於意識的研究自然吸引眾多研究者投入。本書作者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博士即是此一風潮的重要推手以及明星。
達馬吉歐博士自一九九五年開始,將他對於意識問題的神經科學研究成果及理論思考,出版為一系列的科普著作。系列首部曲《笛卡爾的錯誤》以情緒為出發點,從演化的角度為解釋人類意識的起源另闢蹊徑。達馬吉歐指出,笛卡爾的錯誤是將有形有
相、機械動作且無限可分的軀體,以及無形無相、無法觸及且不可分割的心智,截然二分;他認為推理、道德判斷,以及肉體疼痛或情緒動盪所帶來的痛苦皆存在於軀體外。相反地,達馬吉歐提出「軀體標記假說」(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認為身體所感恰恰是構築意識的基礎;而意識面的理性思考,深受內外在環境所誘發的感覺(feelings)及相伴隨的生理訊號所形塑與調節。
在接下來的幾部著作中,達馬吉歐持續深化其「意識由身體與環境共構、感覺實為理性基礎」之理論觀點。他從演化角度解釋意識與心智的歷史,主張感覺奠基於身體和腦部神經網絡在功能與結構上的緊密交織,此一整合在演化上最先浮現於古老、功能相對簡單的腦幹,而非較晚近演化出的大腦皮質。他也對意識的結構提出更細緻的假設:區分作為調理身體生理與環境恆定態(homeostasis)的「原型我」(protoself)、產生當下知覺的「核心自我」(core-self),以及將自我感在古往今來之時間感上展開的「自傳我」(autobiographical self)。本書《事物的奇怪順序》是達馬吉歐系列著作中最新的一部,他延續感覺為意識與理性基礎的觀點,藉由對比單細胞生物、昆蟲行為與人類社會性行為和文化的相似性,進一步論述文化、感覺、與恆定態間的連結,將其理論從解釋個體自我意識擴展到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在《笛卡爾的錯誤》的後記中達馬吉歐早已說道:「人類的基本體內平衡機制構建了人類價值觀的文化發展藍圖,這種價值觀讓我們能夠判斷行為的好與壞、事物的美與醜。」顯見他二十餘年前開始著書時的企圖,已不僅止於探索個體層面的意識起源,更想發展出一套能貫穿細胞生理到文化演化趨勢的大理論。這段期間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蓬勃發展,讓研究者們有了更多驗證其理論的工具。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達馬吉歐的理論勢必會經歷更多神經科學實驗的挑戰;它的部份假設或許會禁不起檢驗,然而其理論體系絕對具有高度啟發性,能刺激這一世代讀者們據以問出更好的問題;而或許有那麼一天,在累積了足夠的研究結果後,「我是什麼」這個縈繞古今無數聰慧心靈的大哉問,終能被解開。
〈推薦專文〉你選擇好聽又合理的故事,還是奇怪的那個?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黃揚名
以前有個卡通《大力水手》,講述一個水手每次吃了菠菜罐頭之後,就有很多力氣。我想不少爸爸媽媽當年用了這個伎倆讓孩子吃菠菜,除了有卡通助陣,孩子比較容易買單之外,也源自於一份錯誤的報導,說明菠菜含有大量的鐵質。同樣好聽又合理的故事實在很多,像是民眾減肥通常會把減少脂質的攝取放在優先順位,或是知道某款泡麵沒有防腐劑,就覺得這一定比起有含防腐劑的泡麵來得健康。很遺憾的,這些好聽又合理的故事,往往都不是正確的;它們的存在,或許只是希望掩飾人們不願意接受的事實。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的新書《事物的奇怪順序》不只想講那些好聽又合理的故事,而是想要在人類飽受人工智慧威脅的此時,帶我們重新思考生命、人類的本質。這樣的反思,在這個年代格外重要,因為我們比過去的人們更需要思考人類的價值是什
麼。
人類真正的價值,絕對不只是或應該說不可能是那些可以被人工智慧所取代的部分。就拿「文化」這件事情來說好了,在書中,達馬吉歐提到這是生命很基本的要素,連多細胞的生命體都具有「文化」,可是我們是否有能力開發具備「文化」的人工智
慧呢? 現階段,這件事情難度極高,因為連什麼是文化,恐怕都不容易被定義;而不能被定義的事物,就很難用人工智慧去代勞。談論這些人工智慧的不能為,絕對有在人類同溫層中取暖的意味;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思考該怎麼做,才能發揮人類與人
工智慧的最大加權價值,讓我們一起面對未來的挑戰。
面對人工智慧神速發展,人類會焦慮是難以避免的,因為長久以來,我們都是以人為本的觀點去看待其他生命體,我們常常都只看到人類會、動物不會的事情。像是教科書就會告訴你,人類之所以能夠做到其他動物做不到的,是因為人類會社交或是人類有語言等的原因。這些論述,也不是無稽之談,但採用了怎麼樣的出發點,就決定了哪些論述是比較合理的,甚至會引導哪些證據會被找到。作者在書中或許沒有排除了人為萬物之靈的觀點,但是提供了另外的思考點,像是作者在談論腸胃系統為另一個腦的論述,就想要說或許人類和其他生命體的差異,關鍵是在於腸胃腦的不同,而不一定是我們一般認為的主要皮層( Primary Cortex)發育比較完全。
除了從個體內部的運作來思考生命的本質,個體如何詮釋外在的世界,對於個體的影響,可能也超乎我們的既定印象。生命的存在,絕對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不僅在其他生命體上是如此,在人類身上更是如此。也正因為每個生命體詮釋世界的方式
都不同,我們都該提醒自己:我的詮釋不是唯一的詮釋方式,當別人和我的詮釋不同時,沒有誰一定是對的。這個提醒,不僅適用在人與人的互動上,也適用在人與其他生命的互動上,唯有彼此的尊重,才能讓彼此的生命得以延續。
看了這本書,你會發現生命的價值,或許跟你想的不盡相同。你也不用完全買單,但若你可以從中找到一些疑問,帶著探索家的精神去找答案,那麼這本書就值得了。你我都該練習像孩童一樣,用最無知的觀點去看世界;但同時又要像個嚴謹的老師
傅,每個環節都再三確認後,才會做出結論。你最後得到的結論,或許一開始不一定是好聽又正常的故事,但你若確定這是真的,就請誠懇得跟世界分享,有一天這個結論或許也會變得好聽又正常。
【感與知:讓「心」有意識】
〈推薦專文〉身心共築自我意識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智宏
此刻,閱讀著這個段落的你,無疑地知曉自己理解字句的意義;同時,你也可以輕易覺察心跳、呼吸、肢體甚至器官的位置和律動;此外,你能決定自己要不要注意環境中的音樂聲、咖啡香氣、和空氣流動。更重要的是,你明確地知道這些源自內或外的感受、訊息以及思考的內容是你自己的,而非屬於其他人或物。這些你所擁有的、對於當下的所察所感,還有對於過去與未來的想望,匯聚為自己的意識內容,縈繞在身體和心智與週遭環境的互動關係中。不僅如此,你更有能力揣想在各種情境下,其他人意識到其自我的可能樣貌,據以進行推論和選擇。
任何清醒的正常人都擁有上述自我意識。本書書名《感與知:讓「心」有意識》明白指出「感覺」(feeling)與「知曉」(knowing)同為意識(consciousness)的重要基石。作者達馬吉歐自1994年出版《笛卡兒的錯誤》一書後,持續以流暢優美的文筆,將他自己以及其他神經科學家探討意識本質的尖端理論和實驗,介紹給一般大眾。《感與知》正是這一系列深刻省思的最新力作。迥異於作者過去鉅細靡遺的論述風格,此書由四十八篇核心短文構成,篇篇直入對於意識本質的深刻思辨。達馬吉歐在首篇明言,在多次與讀者交談後,發現以往他在書中滿懷熱情地想傳達的論點,卻被埋沒在長篇論證中,未能有效傳達;於是,這一次他決定只寫他認為最核心的概念,而略過構築這些概念所需的奠基與連結材料。
藉由精簡的篇章,作者深刻地討論了「智力」(intelligence)、「心智」(mind)、「感知」(sensing)、「知曉」(knowing)、「感受」(feeling)、「覺察」(awareness)、「清醒」(wakefulness)……等種種與意識(consciousness)有關或是作為其要素的概念,並且為讀者繪制出「意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有意識?」的理論藍圖:意識是神經系統與身體共構的產物,缺一不可;它和所有生物所具備的生理構造以及行為功能一般地受演化力量形塑。具備意識,讓生物對於自己身體與環境的關係的理解與控制更有彈性,而能達到更佳的存在穩態。相對地,非生物(例如礦石和雲彩)不會有意識;某些身體條件不支援或所處環境不需要動態調整適應的生物(例如植物和單細胞生物),也不會發展出意識。此觀點明確地否定了認為「萬物有靈」的泛心論(panpsychism),也補強了認為意識純粹發生在神經系統內的物質論(materialism)不足之處。
達馬吉歐明確指出神經系統是為身體服務的,神經系統內各種功能運作演化的驅力,源自於它時時刻刻需要偵測來自於身體的資訊,設法讓身體處於穩態(homeostasis)。因此,作為反映身體在所處環境中狀態的感受,理所當然地會被優先處理,也是決定意識內容的最重要元素,不應該被意識研究者忽略。
一個好的科學理論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但一定可以激盪出許多試圖驗證它的問題與新研究,讓人類對於整個主題領域的理解更進一步。達馬吉歐的思維為下列許多問題帶來新的思索方向:生物的意識內容與結構,如何與其神經系統的複雜度對應?當計算能力夠強大時,人工智慧是否會有意識?能否將意識複製到另一個大腦或雲端儲存系統?思覺失調、強迫症、植物人和夢境中的意識狀態是什麼樣的?意識存在於腦中特定部位嗎?
好奇這些問題的答案,或是如何思索它們的解決方向嗎?請細細品讀《感與知》吧!
〈推薦專文〉參透「你」為何為「你」,才能成為更好的你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黃揚名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在書中提到,現在關於意識的討論越來越多,我自己的感受也非常深刻。這某部分可能是因為近年來人工智慧快速的發展,很多貼心的客製化服務陸續問世,讓我們有種人類可能要被人工智慧的演算法取代的危機意識。
但是要取代人類的意識,哪有這麼簡單!我喜歡達馬吉歐在書中用食譜來比喻演算法則,真是太精準的說法了。雖然食譜是做一套菜的核心,但是就算獲得了食譜,演算法終究也只能把料理做出來,「他們(人們)不會獲得真正烹調和真正食物的實際味道和氣味。」(p.74)
相較於達馬吉歐的務實,近來一些影視作品,倒是對於意識都存在一些尚不切實際的想像。其中一個常出現的,就是我們未來的科技可以完整複製人的意識,不論是要做備份保存,或移轉到另一個個體身上,都是可行的。
不過,就連當代的大夢想家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都還不敢肖想我們能複製大腦的運作,要能夠複製意識,還是很漫長的一條路。或許也是看清這樣的事實,馬斯克的作法不是複製意識,而是想辦法讓人腦的運作可以和機器結合,想辦法讓人腦的運作升級,就有點像大家在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中所看到的那樣。
從學術上的發現,簡單的腦機互動(Brain-Computer Interaction, BCI)已經行之有年,但老實說,目前做得最好的也只不過是動作的控制。要做到所謂的讀腦,恐怕還非常遙遠。在很受矚目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有個2021年的新研究 ,說明了我們在這件事情的發展上,並不如想像中神速。
這個研究團隊,在一個有發音障礙(anarthria)病人的腦中,植入記錄腦部活動的電擊。透過二十幾個小時的大腦活動紀錄,他們後來可以很精準的(98%正確率)預測,這個病人想要講50個單字庫當中的哪個單字。雖然研究上是個突破,但從現實面來說,這能力差不多相當於爸爸媽媽從一歲多孩子含糊的語調中猜出孩子想表達的究竟是什麼,也還是非常簡單的訊息。
我在想,我們在解讀大腦活動上的發展之所以會這麼龜速,一部分當然是因為大腦的運作本來就相當複雜,另一部分的原因,則是很多研究者對於大腦的運作可能沒有正確的設定。
達馬吉歐在書中提到的,不論是關於什麼是心智、什麼是意識,以及感覺。我認為都相當有啟發性,甚至有些是讓人有點意外的,就像他認為細菌是有智力的。
推薦大家跟著達馬吉歐的腳步,重新思考我們身而為人,此時此刻所體會到的存在,究竟怎麼來的。當你參透這背後的道理,你或許也能更好的和自己以及他人相處!
〈推薦專文〉身體感受、自我與意識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 謝伯讓
人類如何決策?情緒是否影響行為?自我究竟為何?意識的本質又是什麼?談到這些問題,就不得不提到本書的作者,美國南加大的神經心理與哲學教授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達馬吉歐是決策、情緒、自我、與意識研究領域的頂尖人物。他最早在研究人類的行為決策時,就率先指出了「笛卡兒的錯誤」。笛卡兒認為,身體和心靈二元分立,心靈所涉及的思維和推理決策等心智能力,皆不在身體內。笛卡兒這樣的想法,也瀰漫於早期的經濟決策理論之中,這些決策過程模型,通常不包含情緒,而僅有邏輯推理和損益計算。
然而,腦科學的興起,在理性至上的氛圍中掀起風暴。
達馬吉歐和其他科學家在腹內側前額葉的腦傷病人身上觀察到一種奇特的現象,就是他們無法表達情緒,甚至也無法正常的經驗情緒,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決策時很容易出錯。達馬吉歐因此點出「笛卡兒的錯誤」,提出了「身體標記假說」(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他認為來自身體的內在感受,應該也是行為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當腹內側前額葉受損時,病人會無法取得身體的內在感受訊號,此時就只能使用相對緩慢的邏輯推理和損益計算,決策行為也就會因此失常。
達馬吉歐後來更把內在的身體感受,視為是「自我」概念的重要根基。
「自我」這個概念,一直是哲學上困擾眾人已久的問題。為什麼人類的心中會存在著一種關於自身、持續、且穩定的自我概念?達馬吉歐認為,自我概念的起源,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創造出了一個關於內在身體的表徵地圖,並以此來做為所有其他知覺表徵的指涉參照點。這種關於內在身體的表徵,通常極為穩定且僅會緩慢變動,因此非常適合作為不變的「自我」參照點。
現在,在這本新書中,達馬吉歐更進一步主張,這種內在的身體感受其實就是意識的前提。他認為,大腦中的腦幹表徵了內在身體感受,也就是「自我」,而大腦皮質只是提供了知覺與意識的經驗內容而已。
然而,「內在感受」作為意識的前提,似乎仍有讓人不甚滿意之處。例如「內在感受」本身難道不就是一種意識狀態嗎?把「內在感受」當成意識的前提,不是一種循環論證嗎?還有,達馬吉歐的意識主張,真的有解決查爾默斯(David Charlmers)的「意識艱難問題」?
在達馬吉歐的這本最新著作之中,你將會見識到一位學界領袖的獨特洞見。他的文風獨樹一格,用與眾不同的詞彙描繪出心靈的機制與風貌。至於他的理論正確與否,則留待讀者自行反思。意識問題的撲朔迷離與眾說紛紜,正是它千古迷人之處!
最佳賣點 : 意識神經科學大師關於意識、自我、心智與情緒的重要論述
【擁有自我的心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全新翻譯審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