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 沙彌別行篇 4 | 誠品線上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 沙彌別行篇 4

作者 釋濟群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 沙彌別行篇 4:為何要出家呢!在家不是也可以修行嗎?佛法要住世,就得要有專人主持佛教。出家不受家庭負擔,以及種種在家事務的纏縛,可以一心一意弘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為何要出家呢!在家不是也可以修行嗎? 佛法要住世,就得要有專人主持佛教。 出家不受家庭負擔,以及種種在家事務的纏縛, 可以一心一意弘揚佛法。 而佛門龍象必須從沙彌開始培養, 從小就努力修行將身心奉獻給佛教。 《華嚴》云:「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捨國財,為之出家求寂靜。五欲所縛不離家,欲令眾生解脫故,示現不樂處五欲,是故出家求解脫。」以此文證,故知出家功由菩薩。 這段經文出自《華嚴經.賢首菩薩品》,是文殊菩薩「以偈問了達深義淨德」,賢首菩薩所作的回答。 「《華嚴》云: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捨國財,為之出家求寂靜。」菩薩,此處指佛陀因地的修行。捨國財,佛陀出家前本為王子,為求道而捨棄一國之君的地位。 《華嚴經》說,如果不懂出家意義,不知解脫之路,就會耽于居家生活,執著五欲六塵,從而造作生死之因,於輪回中長劫沉淪。正因為認識到世俗生活的過患,認識到出家修行的殊勝,菩薩才甘願捨棄王位,捨棄國土,出家尋求解脫。 這裡所說的寂靜就是涅槃,是對輪回和輪回之因的平息。所謂輪回之因,就是無明、惑業,就是我們內心的種種躁動。涅槃正是對這種迷惑的平息,對迷惑引發的種種躁動的平息。 沙彌是出家身份的起點。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從個人來說,當好如法的沙彌,將給未來的僧伽生涯奠定良好基礎。從整個佛教來說,這一階段的學修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僧團的總體素質,進而影響到佛教的興衰。因為僧人是住持三寶的基本元素,有什麼素質的僧人,佛教就會在世間呈現什麼面貌。 僧團的素質建設主要在於兩方面。一是僧眾來源必須把關,如果出家者缺乏向道之心且素質低劣,甚至只是為了來此謀取衣食,勢必令僧團魚龍混雜,參差不齊。所以中國古代有試經制度,度僧時,令其讀誦經論並陳述大義,通過相應考核方能出家。這一制度自唐代實行後,宋、元、明各朝相繼行之,對保障僧團素質起到了一定作用。二是僧眾教育必須加強,出家人都是從社會走入僧團的,或多或少帶有某些世俗習氣,這就必須從外在威儀到內在品質加以改造,通過戒定慧的反復熏修,方能成就如法如律的出世品格。 《沙彌別行篇》主要圍繞這兩方面展開闡述,並在開篇部分就出家意義作了介紹。在家人同樣可以學佛,為什麼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濟群法師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誤區,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編者的話 第一章 出家的意義 第一節 出家制度的緣起 第二節 勸說出家的利益 第三節 障礙出家的過失 第四節 出家者之凡罪行 第五節 出家者之凡福行 第六節 出家者之聖道行 第七節 大小乘修行差別 一、聲聞乘三學 二、大乘三學 三、結勸 065第二章 出家手續及沙彌戒行 第一節 出家相關條件 一、自身條件考察 二、和尚可度人數 三、放下世俗利益 第二節 出家剃度儀軌 一、羯磨告眾 二、陳辭請師 三、莊嚴法座 四、辭親易服 五、師為說法 六、灌頂讚歎 七、禮佛皈依 八、梨剃髮 九、師除頂發 十、授衣披著 十一、旋繞自慶 十二、辭親受賀 十三、剃髮時節 十四、即受皈戒 第三節 受戒儀式 一、受戒因緣 二、納受戒體 三、宣說戒相 第四節 沙彌的作持制度 一、通辨同別 二、別示稟法 第五節 雜行教示 一、總說 二、身口雜行 三、罪相開遮 四、責罰同利 五、斥謬 附錄 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沙彌別行篇 第一章 出家的意義 第一節 出家制度的緣起 第二節 勸說出家的利益 第三節 障礙出家的過失 第四節 出家者之凡罪行 第五節 出家者之凡福行 第六節 出家者之聖道行 第七節 大小乘修行差別 一、聲聞乘三學 二、大乘三學 三、結勸 第二章 出家手續及沙彌戒行 第一節 出家相關條件 一、自身條件考察 二、和尚可度人數 三、放下世俗利益 第二節 出家剃度儀軌 一、羯磨告眾 二、陳辭請師 三、莊嚴法座 四、辭親易服 五、師為說法 六、灌頂讚歎 七、禮佛皈依 八、闍梨剃髮 九、師除頂發 十、授衣披著 十一、旋繞自慶 十二、辭親受賀 十三、剃髮時節 十四、即受皈戒 第三節 受戒儀式 一、受戒因緣 二、納受戒體 三、宣說戒相 第四節 沙彌的作持制度 一、通辨同別 二、別示稟法 第五節 雜行教示 一、總說 二、身口雜行 三、罪相開遮 四、責罰同利 五、斥謬

商品規格

書名 /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 沙彌別行篇 4
作者 / 釋濟群
簡介 /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 沙彌別行篇 4:為何要出家呢!在家不是也可以修行嗎?佛法要住世,就得要有專人主持佛教。出家不受家庭負擔,以及種種在家事務的纏縛,可以一心一意弘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4473922
ISBN10 /
EAN / 9789574473922
誠品26碼 / 2682391833009
頁數 / 24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
級別 / N:無
重量(g) / 350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為何要出家呢!在家不是也可以修行嗎?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一九八四年秋,我從中國佛學院畢業,被安排到中國佛教協會研究部。在那裡工作了半年,覺得不適合我,便悄然離開。不久,得知廣化寺圓拙老和尚成就年輕僧人學律。圓老親近過弘一律師,持戒嚴謹,淡泊名利。當時,已有界詮、毅然、演蓮、性光幾位同學在學,我也聞訊加入,成為南山五比丘之一。尤其是界詮法師,幾十年來身體力行,已是漢傳佛教界弘揚戒律的標杆了。
當年,廣化寺在圓老住持下,道風嚴謹,樸老贊為「一進山門長道心」。剛去時,大家住在藏經樓,條件很艱苦。先去的幾位同學連書都沒有,花了整整一年抄寫《行事鈔》。再花三四個月時間,把弘一律師關於南山三大部的書眉筆記抄到書上,然後才正式學習。度也有嚴格要求,每天學五頁。我去的時候已經進有書了,主要學《行事鈔》,偶爾也參閱另外兩部。每學完一篇,都會寫綱領性的筆記或修學心得,類似現在的思維導圖。這些筆記對我後來講課提供了很大幫助。
一九八八年冬,我來到廈門南普陀。受妙湛老和尚邀請,在閩南佛學院任教。期間,遇到我在中國佛學院上學時的方興老師。他鼓勵我把學律心得寫出來,供養大眾。本套《叢書》中,《認識戒律》和《戒律與僧伽生活》收錄的論文,多數是當年寫就的,先後發表在《法音》《內明》等重要期刊上,算是為弘揚戒律做了些普及工作。
叢書的主要部分,是關於「《行事鈔》選讀」的講記,根據我二○○六年在戒幢佛學研究所的講課內容整理而成。此次開課,距廣化寺學律已近二十年。之所以安排這門課程,一方面因為戒幢律寺是律宗道場,應該加強這方面的修學;另一方面,是我想通過講課的因緣重溫戒律,看看其中的修行原理是什麼,對當代佛教的發展有什麼指導意義。

戒律包括止持和作持兩部分。止持方面,我講過《沙彌律儀》《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集解》等,都有音像資料,尚未整理。作持方面,我講了《行事鈔》的《序篇》《標宗顯德篇》《僧像致敬篇》《沙彌別行篇》《受戒緣集篇》《師資相攝篇》《說戒正儀篇》《安居潛修篇》《自恣宗要篇》《僧網大綱篇》《導俗化方篇》《對施興治篇》《瞻病送終篇》,除了後三篇,其他已整理成文。

佛陀制戒,是基於當時印度的文化習俗,和現代生活相距甚遠。作為今天的人,如何更好地理解戒律、持戒修行呢?

我覺得,首先要立足于佛法修學體系,從整體來認識。比如皈依是持戒的靈魂,沒有皈依就不能得到戒體。發心是持戒的根本,依出離心成就別解脫戒,依菩提心成就菩薩戒,否則,所謂的戒行只是人天善法而已。正見是持戒的方向,有因緣因果正見,才能準確理解戒律;有空性正見,才能將持戒導向解脫。止觀是持戒的保障,尤其在充滿誘惑的今天,沒有相當定力,持戒是艱難且被動的。而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正是構成佛法修學體系的五大要素。我們想要持好戒律,離不開其他四項的支持。

毗尼由因緣所顯。佛陀制定的每條戒律,施設的一切做法,都沒有離開當年的時代背景和地域文化。現代人之所以對戒律感到陌生,正是因為其中有些做法和當下生活存在距離。針對這個問題,我在《戒律實施的未來展望》中,提出了戒律的局限性和普遍性。所謂局限性,即立足於特有習俗的部分。所謂普遍性,則體現在斷惡、止貪、改變輪回串習等方面。

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在任何時空都屬於不善行,必須嚴格禁止。此外,律中要求修行人少欲知足,減少對衣食住用的貪著,對解脫尤其重要,同樣不會過時。

持戒不僅是個人的事,也是僧團的事。因為只有在法治而非人治的團體,戒律才能真正產生作用。佛陀在世時,不曾以領袖身份出現;入滅時,也沒安排接班人,而是告誡弟子以波羅提木叉為師。所以僧團本身就是依戒施設、依法管理的,主要體現在三綱、六和。

三綱,即上座、寺主和維那。上座,承擔法脈傳承、修學引導的責任;寺主,負責具體的事務管理;維那,則是執行戒律,維護道場秩序。這一架構與西方社會的三權分立有相似之處。西方重視法律對行政的制約,避免權力過大帶來的隱患。但法律是死的,如果執行者缺少道德素養,明知故犯,總有漏洞可鑽。這就必須以信仰或高尚信念為保障,上座正是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從根本上杜絕犯罪源頭。

「馬祖興叢林,百丈立清規」,是戒律中國化的開始。隨著禪宗的興起,為適合本門修行需要,禪和子們走出律寺,開始在叢林中依清規生活。禪寺住持稱為方丈,典出《維摩經》,比喻有維摩詰那樣的能耐;又稱堂頭大和尚,即堪能引導大眾修行的善知識。另有四大班首協助教化,八大執事處理事務。所以,方丈不僅起到上座的作用,還兼具寺主的職責,有著絕對的權威性。但如果本身沒有法,又缺少法治的管理機制,這種權威其實是很可怕的。

古人景仰道德和學問,但今人推崇的卻是權力和財富。在這樣的價值取向下,寺院難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何去何從?佛教的健康發展,必須以修學為本。如果一個道場能尊重上座,重視法治,各項事務有法可依,才能發揮內修外弘的作用。

與三綱同等重要的,還有六和精神。僧伽是梵語音譯,為和合義。怎麼才能建立清淨僧團?六和,為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語和無諍、意和同悅,包含制度平等、思想統一、利益均衡和身口意的和諧。這不只是簡單的條文,而是貫穿整個律制生活。比如戒和同修,每個出家人都要依戒生活,犯戒就會受到相應處罰。見和同解,在共同的生活範圍內,與大眾相關的事,必須通過羯摩會議得到大眾認可。利和同均,僧團所有財物的分配、使用都有明確規定,在確保利益均衡的前提下,對德高臘長和貢獻突出者有一定優待。總之,六和既是僧團管理的總綱,也體現了律制的精神。

現代的區塊鏈管理,講究去中心化,建立分散式、自律型團體,律制僧團恰恰體現了這個特點。佛陀要求弟子們「自依止、法依止」,不論四個人、四百人、四千人,彼此都是平等、自覺、獨立的。大家按戒律生活,各項事務都有相應處理模式,依法行事即可,不存在上下級關係,也沒有大一統的中心。

落實持戒生活,必須有律制的僧團管理為支援。其一,受戒時有如法的戒師和羯摩師,受戒後能依止和尚、阿闍黎修學,成為合格僧才。其二,半月半月布薩,通過自我檢討和相互提醒,達到自新效果。其三,犯戒後有如法的比丘和羯摩,令犯者懺已還淨。其四,通過安居和自恣,定期潛修,增進道業。其五,依各種羯摩處理事務,有作法的人,按相應的法(羯摩)處理相關的事,在合法場所內舉行。

佛陀在戒律中說,有五個比丘,能如法布薩及處理僧事,就代表正法久住。僧團的共住生活,沒有複雜的人標關係和行政事務,大家的目標都是解脫,是利他。這是戒律構建的理想僧團,也是所有出家人需要努力的。

本套叢書對戒律的解讀,正是立足於以上所說的律制精神。同時,對《行事鈔》論述的各類行事,從制戒因緣到具體事宜,深入探究背後的原理及修行意義,使我們在踐行每個條文或做法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希望這些思考能對當代僧團有參考價值。

二○二三年春于阿蘭若


試閱文字

內文 : 《出家功德經》
《出家功德經》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無量。譬四天下滿中羅漢百歲供養,不如有人為涅槃故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功德無邊。又如起七寶塔至三十三天,不如出家功德。」
《出家功德經》,1卷,東晉所譯,失譯者名。佛陀欲令阿難度化鞞羅羨那王子出家,乃令阿難為之解說出家功德,謂出家功德勝於佈施等一切功德,諸功德中以此為最。經中記載,佛陀在毗舍離國時,觀察到梨車王子鞞羅羨那七日後即將命終並墮落地獄,便令阿難度其出家。王子得知後很是苦惱,請求阿難讓他繼續享樂六天。到第七天,王子求佛出家,一日一夜修持淨戒後命終。經中,佛陀為阿難講述王子由出家一日所感種種樂果,並應阿難請求,宣說出家功德和阻礙出家的過患。
這段經文是以校量功德的方式說明,如果同意家人或奴婢出家,將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功德究竟有多大呢?道宣律師轉引了其中兩點。其一,若供養東西南北四天下(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所有阿羅漢,而且長達百年,其功德不如有人為證悟涅槃而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其二,若建造七寶佛塔,高達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須彌山頂),同樣比不上出家功德的甚深廣大。
校量功德是大乘經典經常出現的敘述方式。在我們熟悉的《金剛經》中,就反復運用校量功德的方式加以說明。或許有人會覺得誇張,如果一日一夜出家就有如此功德,那我們出家這麼長時間又該有多少功德呢?事實上,我們似乎並沒有多少感覺。原因何在?因為這裡所說的出家是有明確目標的,那就是為了涅槃,為了出離和解脫。只要真正發起這樣的願力,哪怕時間再短,也會在內心種下解脫之因,並由此引導我們出離輪回,成就解脫。否則的話,即使供養修得再多,也是輪回中的有漏福報,終是有限而不究竟的。而出家修道所成就的是解脫,是無上菩提,其功德利益高於須彌,深于大海,廣於虛空。
《大智度論》
《智論》云:「出家人雖破戒,破戒墮罪,罪畢得解脫,如《蓮華色尼本生經》說。如佛度醉婆羅門,以無量世來無出家心,因醉發心,後當得道。」
因說出家偈。
《大智度論》這段引文,出自「釋初品中贊屍羅波羅蜜義第二十三」,以蓮華色尼出家因緣和佛度醉婆羅門兩段故事,說明出家對於解脫的重要意義。
「《智論》云:出家人雖破戒,破戒墮罪,罪畢得解脫。」《大智度論》說,作為出家人,雖然破戒是要墮落地獄的。但在地獄罪報結束後,因為曾經種下解脫之因,終能成就解脫。對於發心出家者來說,不會開始就破戒,總是有過或多或少的出離心,有過或長或短的持戒生活。比起從未出家求解脫的人,自然更有成就的希望。
「如《蓮華色尼本生經》說。」本生,佛菩薩因地修行的記述,十二部之一。在經中,蓮華色尼針對某些人害怕出家破戒的畏懼心理,現身說法,告訴大家:我現在之所以能出家成為阿羅漢,就是因為過去生曾在演戲時扮演了僧人。由於種下此因,在迦葉佛教化的時代出家,後因破戒而墮落地獄。輾轉反復,到釋迦佛教化的時代再次出家,成就阿羅漢果。所以說,出家關鍵是發心正確,具備這一前提,即使偶爾因煩惱現前而破戒造業,只要出離心不退,將來還是有希望的。但若開始就以其他目的混入僧團或從未生起出離心,就另當別論了。
「如佛度醉婆羅門,以無量世來無出家心,因醉發心,後當得道。」《大智度論》接著又舉一個例子。有位婆羅門無量世來不曾生起出家修道之心,卻在一次喝醉後要求出家,佛陀就讓阿難為他剃度了。雖然他酒醒後就反悔了,但因為種下這份善根,未來也能走向解脫。
「因說出家偈。」論中,佛陀還就出家功德說了一個偈頌。在《四分律行事鈔批》《四分律行事鈔簡正記》《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等注釋中,都說此偈為「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孔雀雖然有美麗的外表,卻不如鴻鵠能展翅飛翔,邀遊天空。白衣雖然有世間的富貴,但不如出家能精進道業,成就無量功德。不過《大智度論》舉蓮花色尼出家和佛度醉婆羅門例之前,還有一個出家偈,那就是「閑坐林樹間,寂然滅眾惡。恬澹得一心,斯樂非天樂。人求富貴利,名衣好床褥。斯樂非安隱,求利無厭足。納衣行乞食,動止心常一。自以智慧眼,觀知諸法實。種種法門中,皆以等觀入。解慧心寂然,三界無能及」,這一偈頌正是對出家清淨生活的真實寫照。
《本緣經》
《本緣經》云:「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墮三惡。」
《本緣經》,經文出處見大正藏第三冊「本緣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又名《本生心地觀經》《心地觀經》,8卷,唐代般若譯。乃釋迦如來於耆闍崛山,為文殊師利、彌勒等諸大菩薩敘述出家住阿蘭若者,如何觀心地、滅妄想而成佛道。
在《心地觀經.厭舍品》中,智光長者等聽聞佛陀演說報恩之法後,心懷踴躍,發心出家以酬報四恩(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三寶恩)。所以,佛陀又為他們講述出家功德:哪怕僅僅是一日一夜,由此所種的善根,也將使我們在二十劫(經中原文為二百萬劫)內不再墮落惡道。
《僧祇律》
《祇律》:「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離六百六千六十歲三塗苦。」
《僧祇律》這段引文所敘述的事件,和之前《佛說出家功德經》的記載相同。佛陀觀察到離車(毗舍離城的剎帝利種族)童子只有七日壽命,且命終將入地獄。為了讓他擺脫即將到來的噩運,佛令阿難「教化此人,勸令出家」。離車童子出家不久,即便命終,其他比丘和他的家人都很悲痛,佛陀就說了這個偈頌,告訴他們:「即使一日一夜出家修習清淨梵行,也能遠離六千六百六十年的惡道之苦。」
一日一夜出家所以能感得如此功德,關鍵有二:一是發起出離求解脫之心,二是如法奉行出家生活。如果做到這兩點,即能種下出世解脫之因,功德不可思議。

第三節 障礙出家的過失

《出家功德》云:「若為出家者作留礙抑制,此人斷佛種。諸惡集身,猶如大海。現得癩病,死入黑暗地獄,無有出期。」
那麼,障礙他人出家會有哪些過失呢?《佛說出家功德經》的這段引文,和「勸說出家的利益」中所引為同一出處,是佛陀應阿難所請,從正反兩方面講述,勸說或阻礙出家的不同果報。
「《出家功德》云:若為出家者作留礙抑制,此人斷佛種。」留礙,阻礙。抑制,約束壓制。《出家功德經》說,對別人出家設置障礙,包括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障礙,罪過都是極其嚴重的。因為這是在阻礙他人成就法身慧命,同時也阻礙佛法在世間的流傳廣布。法賴僧傳,如果無人出家,世間就不再有三寶住世。所以這一行為是在壞人善根,斷滅佛種。
「諸惡集身,猶如大海。現得癩病,死入黑暗地獄,無有出期。」癩病,皮膚病。阻礙出家者將感得種種惡報,仿佛大海那麼深廣無邊。現生將感染各種惡疾,死後則進入黑暗地獄長劫受苦,無有出期。
此處雖然只引了一段經文,但可結合前兩節的內容來理解。因為阻礙出家的罪過和出家意義是對應的,出家的意義有多少,障礙出家的罪過就會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