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lain Man's Book of Prayers
作者 | William Barclay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在寶座前 (第2版):知名神學家巴克萊為凡想祈禱的人提供最佳幫助,藉書中每天的禱告,幫助我們能按個人的情況、需要,用自己的言語和方式與上帝交談。本書提供給那些想要學 |
作者 | William Barclay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在寶座前 (第2版):知名神學家巴克萊為凡想祈禱的人提供最佳幫助,藉書中每天的禱告,幫助我們能按個人的情況、需要,用自己的言語和方式與上帝交談。本書提供給那些想要學 |
內容簡介 祈禱的最大試探,就是有口無心!用虔誠的言語作形式上的祈禱。本書提供給那些想要學習禱告的人一些幫助,裡面有著名的新約注釋學者巴克萊親筆所寫的日常生活中的早禱、晚禱,也有個人或特殊情況的祈禱,讀者可以參照著每天來使用。使用本書的人自然日久之後,會希望他們自己所處的情況,個人的需要及渴望都能加添到這些禱告之中,而這即是作者巴克萊博士的心意,當讀者不再使用本書,而能用自己的言語、自己的方式與上帝交談時,他寫作此書的目的就算達成了。知名神學家巴克萊為凡想祈禱的人提供最佳幫助,藉書中每天的禱告,幫助我們能按個人的情況、需要,用自己的言語和方式與上帝交談。藉由此書的教導,讓禱告成為我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而不是原則性的遵守而已。
作者介紹 巴克萊(William Barclay)著名的新約學者,他一共寫了六十多冊的新約作品,包括《聖經注釋》、《每日靈糧》、《平信徒祈禱手冊》等著作。他以「寫作簡單、純真的信仰叢書,讓平信徒都能理解的著作」為自己的使命,他所寫的聖經注釋在美國銷售量高達五千萬本以上,在台灣也是廣受喜愛。巴克萊於1907年出生在蘇格蘭北部的威克,其對信仰的熱衷與堅定深受父母影響,父親是聯合教會(United Free Church)的長老,母親也是虔誠信徒。1925年,巴氏進入格拉斯哥大學修習文藝課程,畢業後繼續三年的神學研讀,特別興趣於新約研究。接著又花了一年到德國馬爾堡大學研究。1978年初,巴克萊走完人生旅程,正如他自稱是位「神學的經紀人」,一生留下了極多鼓舞人心的聖經注釋。
產品目錄 前言/3作者簡介/6 第一部 我們,以及我們的禱告 第二部 在寶座前的禱告 每日的禱告:第一──卅日/36 主日的禱告:第一──四主日/96 特殊節日之禱告:新年/104 基督受難日/106 復活節/108 聖靈降臨節/110 萬聖節/112 聖誕節/114 除夕/116 第三部 特殊狀況之禱告 孩子出生時/120 孩子上學時/121 家中有婚事時/122 生病時/123 心中憂傷時/124 聽到壞消息時/125 聽到好消息時/126 遇見試探時/127 面臨抉擇時/128 遠行分別時/129 渡假之前/130 沮喪之時/131 爭吵之後/132 心中憂急之時/133 工作退休時/134 落入試探時/135 第四部 巴克萊全年計劃 每日讀經計劃/136
書名 / | 在寶座前 (第2版) |
---|---|
作者 / | William Barclay |
簡介 / | 在寶座前 (第2版):知名神學家巴克萊為凡想祈禱的人提供最佳幫助,藉書中每天的禱告,幫助我們能按個人的情況、需要,用自己的言語和方式與上帝交談。本書提供給那些想要學 |
出版社 /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
ISBN10 / | |
EAN / | 4711342382063 |
誠品26碼 / | 2682456683006 |
頁數 / | 176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X10.5X0.9CM,開數: 菊30開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144 |
適用年齡 / | 基督徒 一般社會大眾 |
自序 : 前言
禱告,以至於禱告
禱告不難,因為這是世上最自然的行為。美國著名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儘管有人認為不必禱告,另一些人則主張禱告。然而,正反兩面都沒有提出禱告的理由。禱告的唯一理由是:我們禁不住要禱告。」關於人,有個很重要的事實,即是:沒有一個部落──即使再原始──的人,不向他們的神祇禱告。禱告不是習得的藝術,而是一種本能。當我們的生活面臨困難,精神由於緊繃而斷裂,或遇到無法抵抗的試探,思慮有了煩擾,乃至於心靈受到傷害時,我們就祈禱。
如此說來,我們有理由問:我們為什麼還要從祈禱中期盼任何幫助?如果祈禱是那麼自然的事,何以每個人不能為自己做完美的祈禱?我們要知道,技巧並不限於崇高和深奧的事,事實上,任何事都牽涉到技巧。世界上沒有比呼吸更自然的事了,然而呼吸仍有其訣竅在,因此人有正確的呼吸和錯誤的呼吸。一個人的健康即端賴他是否有正確的呼吸。走路也是一件自然的事,不過走路也有它的技巧,有正確的走法和錯誤的走法,我們由於所採的方法不同,將造成極大的差異。
每一件事我們都要經歷學習的階段。某一個人很可能擁有極為珍貴之物,可惜他不懂得怎樣用它,結果無法享受這東西的最大好處。
一個人要學習怎樣用打字機或電鬍刀,學習如何調小提琴的弦或電視機的開關,學習駕駛摩托車,學習烹飪──由於烹調得法,而做出營養美味的菜餚。
連最簡單、最自然的事也都有其技巧,一個人對於他最珍貴的財物,更需要學習使用的技巧,祈禱自然也不例外。許多人自幼就被教以某種祈禱模式,然而慢慢地,他們捨棄了祈禱的習慣。這些人若誠實地檢討,可能會說他們停止祈禱是因為未曾發現祈禱的實際功用;如果真是如此,這就是證明他們禱告的方式不對,他們未曾學習也從未接受禱告的教導,他們擁有十分珍貴的恩賜,卻不知道怎樣去運用。現在就讓我們從本書中一起來探討一些禱告的原則。
巴克萊
內文 : 我們,以及我們的禱告
有的祈禱由一件事實來推動,那就是:在我們向上帝祈禱之前,祂早已期待聽我們的傾訴,甚至也決定將所求的賜給我們。我們禱告的時候,並不是來到一位過於吝惜、不太情願的上帝的面前。正如保羅所見的,凡事都顯出了上帝的慷慨和寬宏的氣度:「上帝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麼?」(羅八32)
禱告的比喻
耶穌曾對人作過兩個祈禱的比喻,可是人們的誤解卻帶來了想像不到的害處。比喻之一我們稱為「深夜來友的比喻」(路十一5~8),這故事敘述一位旅人深夜來到朋友家中,由於夜已深,那人沒有東西可用來接待他。在東方,熱誠待客是極其神聖的職責,因此,雖然是夜半時分,那人也只好到鄰舍那兒敲門借點食物。而這位鄰居早已上床睡覺,起初實在不情願起床,可是因那人非常迫切,且不住的敲門,可說厚顏而持續地敲著。睡在床上的人拿他沒辦法,只好起身將食物給他。
第二個比喻我們可稱為「不義之官的比喻」(路十八2~7),敘述某城中有位寡婦想要伸冤,同城中有個不義的官,如果不送豐厚的賄賂,就得不到他優勢的裁決,這位寡婦沒有錢行賄賂,然而她有一樣東西是別人沒有的──恆心。她一而再、再而三的求,直到這位不義的官因不堪其擾,而把她所要的給了她。
通常大多數的人都認為這比喻的意思是:假如我們祈禱的時間夠長、夠有恆心,我們就會得到想要的;如果我們不住地叩門,不停地向上帝索求,設立一座祈禱的砲台,最終上帝一定會屈服,而答應我們的祈求。
事實上,這是曲解了比喻的原意,「比喻」照字面上的意思是「在某一事物旁邊之事」,它是由兩個希臘字合成的,Para意即「在旁邊」;ballein意即「投擲」。當我們把兩件事並列在一起時,是要作比較,比較的結果,若非「相似」,即為「相反」。主耶穌作過許多相似的比喻,然而這個比喻卻是相反的。這比喻並非把上帝拿來與那壞脾氣、心不甘情不願的家主,或那位不義又固執的法官相類比,而是作有別於他們的比較。
主耶穌的意思是:如果一個壞脾氣,且不甘心情願的家主,尚且把朋友所需要的食物給他;一個固執不義的法官尚且在寡婦的切求中允其所求,那麼這一位深愛我們的父神,將如何更多地滿足我們的需要呢!這正是主耶穌所要繼續談的。祂教導我們「祈求就必得著,尋求就必尋見,叩門必為我們開門。」假如,像我們這麼敗壞的人,都還知道把好東西給自己的子女,我們的在天上的父,豈不將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多而又多的賜給我們嗎?(路十一13;太七11)
以下是在祈禱上重要且寶貴的真理。上帝並不是被我們纏得不勝其煩,才賜下恩惠的。上帝不需要我們費力去攻破祂的防禦,上帝也不待我們去瓦解祂對我們的抵抗。其實上帝十分樂意把我們所求的,更多地賜給我們。
來吧,我的靈哪!要預備好,
耶穌願意應允你祈禱;
祂曾吩咐你禱告,因此,
決不會對你說不,
你正帶著無數祈求在大君王面前,
因祂滿有恩典、能力,
不嫌任何人祈求過多。
把握祈禱的幾個原則
不過我們不可將此事擱在這兒,因為一旦停留在此,許多人就捨棄了禱告的習慣。我們已談過(這也是祈禱真理的基礎):上帝是慈愛的天父,祂樂意的賞賜多過於我們所求的。這是不是表示,我們祈禱的唯一目的僅僅在獲得,而且上帝一定會賜下我們所求的一切呢?當然不是,我們要把握以下幾個祈禱的原則。
一、禱告的第一個原則:我們的祈禱要誠實
路德曾說,祈禱的第一律是「不可欺哄上帝」。祈禱的最大試探,就是有口無心,把應該祈禱的事,用虔誠的言語作形式上的祈禱,我們的祈求一旦真的實現了,反而令我們大為震驚。我們可能祈求改掉一些習慣,卻絲毫沒有放棄這習慣的意願;我們也會祈求獲取某些德行或氣質,卻未曾努力想擁有它;甚至我們會祈禱成為某種人──不過我們根本沒有想要改變自己,因為我們對自己十分滿意。
禱告的危險性,在於說一些虔誠卻毫無意義的陳腔濫調;另一個危險性是我們正確地祈求一些對的東西,但心中卻沒有真正想「得到它們」,那就是欺哄神了。我們不能為那些內心並不渴望的事物祈求。如果有些東西我們明知應該要,但心裡卻不真正想要,那麼我們根本就不應該祈求,因為那是不誠實的。
不過,我們倒應在上帝的面前承認那本該在我們心中的,卻不在我們心裡,而懇求上帝藉著聖靈的能力把它放在我們心中。我們禱告時應對自己誠實,才能誠實地與上帝相交,因為上帝鑑察人的內心,若我們只是形式上求自己並不渴望的祝福,上帝立刻就能識破我們的虛偽。
二、禱告的第二個原則:禱告必須十分明確
僅僅求上帝原諒是不夠的,因為我們是悲慘、可憐的罪人,這樣的禱告未免太輕鬆了,我們應該陳明自己所犯的罪;含含糊糊感謝上帝的恩典也是不夠的,我們必須特別將所要感恩的事情逐項提出;含糊地祈求上帝祝福我們是不夠的,我們應該知道自己缺乏什麼,需要什麼,特別為這些禱告。
此外,「未經自我檢討的禱告,都不是真正的禱告」。自我檢討是困難的、費勁的,尤其更往往是不光彩的,許多人一生中都儘量在逃避自己,不願面對自己。我們的祈禱常常是不正確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少人願意在上帝面前,誠實地自我檢討,然而這正是祈禱的基礎。祈禱和自我檢討是並行的。
我們還是不能只停在這裡,假使我們真的相信上帝是慈愛、寬大的父;假使我們的祈禱是誠實的;假使我們的確作了自我檢討,禱告也很具體,我們就會得到日夜所求的嗎?當然還有一些原則支配著你我的禱告,是我們要記得的。
我們應該記得,我們與生活的各層面息息相關,而非離群獨居的個體;無論你是否喜歡,我們還是團契、社會的一部份,我們也或多或少接受別人一些影響,因此我們可以了解上帝不會同意自私的請求。說不定當所求的應允時,另外有一些人則因此受損;假如我們獲得所求的,可能另有一些人將失去他們應該有的。
我們在祈禱時,常以為除我們以外,別無他人,彷彿我們就是宇宙的中心,生活中一切事都符合我們個人的益處而運行著。我們的禱告若不顧別人,則不會蒙應允。人既然是上帝家中的一份子,上帝絕不容有被寵壞的孩子,以哭鬧來取得所需。
更重要的事實是:凡事上帝最為瞭解。我們總是不曉得,我們所求的往往並不是最好的,由於我們是人,所能看到的只是現在,我們不知道一週、一天、一小時之後,甚至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就像電影演至半途才進場的人,既沒有從頭看起,也不知道結尾是什麼,銀幕上的鏡頭,對我們只是一個謎。只有上帝知道什麼對我們最為有益;因此,上帝有時所給我們的雖不是我們所求的,但卻是對我們最好的。
其實這並不難了解,我們自己常與孩子在一塊兒,即可觀察出這個原則。當孩子要求一樣東西時,我們愛孩子,希望他幸福;同時我們知道,如果孩子得到了他所求的,對他非但無益,也許危險到可能會傷害他;我們跟上帝之間也是如此,我們不必等到年老後回顧這一生時才發現,假如以前某些祈禱實現了,我們說不定比今天更可憐!
事實上,禱告根本沒有不蒙垂聽這回事,有人說得好,上帝對我們的祈禱有三種回應:有時祂說「可以」、有時祂說「不行」、有時祂說「再等一等」。即使從我們有限的經驗中,我們也能夠了解到,如果上帝應允我們所有的禱告,對我們一定不是有益的。上帝必須藉著拒絕我們所求,來給我們真實的答覆,終有一天我們將知道,沒有「禱告未蒙垂聽」的事。因為上帝以祂的智慧給我們答案,不是照我們無知的慾望,而是憑祂的愛心智慧,知曉何為最好。
三、禱告另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原則:上帝絕不為我們做那些我們自己能做的事。
祈禱並不是免除麻煩的捷徑,祈禱也不表示我們可以逃避應盡的責任和應付出的努力。我們可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談,當我們一禱告,我們就可讓這祈禱實現,禱告乃是我們的努力加上神的恩典而成的,當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時,上帝的答覆是不會落空的。
假使一個學生,在考試前只做了一點點,甚至毫無準備;假使他虛度光陰,或是將時間花在那些本來已經做得夠好的事上,而這些事不是他應該做的;假使他在考試當天早上,走進考場,拿起試卷後,發現他無法作答,然後他低頭,很虔誠的向上帝祈禱:「哦!上帝啊!幫助我在這個科目考及格。」這不是真誠的祈禱,因為應允這個祈禱無異於鼓勵人偷懶,贊成把時間花在錯誤的事上。
可是,假使這個學生很忠心的預備功課,不過他有點緊張,且對自己信心不足;假使他功課都懂了,只是從他易於緊張的角度看,他怕考壞;假使他這時低下頭說:「上帝啊!你知道我所作的努力,你知道我容易緊張,求你安靜我的心,幫助我能考出我真正的實力。」這才是真誠的祈禱,因它是憑謙卑的信賴向上帝祈求的,必能得到上帝的應允。在禱告這件事,上帝全能的恩典是賜給那些最認真努力的人。
假如一個人無心拒絕試探,卻祈求主助他克服試探,乃是徒然的。假如一個人分文不肯捐助宣教事工,卻祈求主讓未信者歸主,也是徒然。假如我們求主安慰受傷的人、鼓舞孤單人,卻不願實際從事安慰受傷者和鼓舞孤獨者的工作,這樣的祈禱更是徒然,假如我們仍舊自私、不懂得體貼,則儘管我們為家人和親人代禱,還是徒然。
如果我們生病,去找醫生,他會給我們藥,限制我們的飲食,為我們治療,要我們作運動。若是我們不照醫師所指示的去盡力配合,我們倒不如不看醫生。醫師的診斷,配合我們的合作和自制,這是病得痊癒的條件。禱告也不例外,如果祈禱只是敦促上帝行動,而我們自己絲毫不動,這樣的祈禱有害而無益。上帝並不替我們做事,祂要裝備我們去自己做。
祂曾對以西結說:「人子啊,你站起來,我要和你說話。」(結二1)上帝只幫助那些身、心、靈都準備好採取行動的人,而不聽那些像老太爺坐著不動的人祈禱。如果我們竭盡全力去配合上帝的幫助,許多祈禱都會蒙主垂聽。
四、另外還有一個祈禱的原則是我們必須記得的:祈禱絕不會和宇宙間的自然律相違背。
我們仔細想想就會知道這是很重要的。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可靠」即是它的特徵。萬一管理世界的原則失去原有的規律,不再循序而行,就會變成一團糟。假如有一個人意外地由紐約摩天大樓四十層的窗口墜落;如果他是一個很好、很虔誠的人,堅信祈禱的功效;假使他在落至第二十層樓時祈禱:「主啊!讓我停下來!」那一定是個不蒙應允的祈禱,因為在那一剎那,這人正受地心引力的控制;要讓地心吸引力暫停作用,無疑會毀滅世界,而不是僅使此人不再繼續往下跌落而已。
由此可得一個重要結論:祈禱通常並不是令一個人免除某種情況,祈禱往往帶給人足夠的力量和能耐去勝過某種情況。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是要上帝許可,希望能免除十字架的苦刑。然而祂沒有獲准免除十字架,不過上帝卻給了祂勝過十字架的能力。
讓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往往習慣在孩子遠足的日子,祈求好天氣。這種祈求是不對的,天氣的好壞並非由祈禱而改變,乃是由環境的條件而定。無論如何,農人總期望藉著祈禱,使農田有充沛的雨水,因此正確的祈禱態度,應該是不論晴雨或下冰雹,求主讓我們都能愉快的度過這一天。
許多人常犯的錯誤,就是在於他們本能地把祈禱當作某種情況的逃避手段。祈禱絕不是一種逃避的手法,它乃是征服的手段。人生的法則不是要我們藉祈禱求得鬆懈,而是透過祈禱,可以產生足夠的力量去面對,甚至於克服任何環境。
最佳賣點 : 知名神學家巴克萊為凡想祈禱的人提供最佳幫助,藉書中每天的禱告,幫助我們能按個人的情況、需要,用自己的言語和方式與上帝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