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的基督徒祖父母: 世世代代的信仰傳承
作者 | 林淑美/ 等13人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刻意的基督徒祖父母: 世世代代的信仰傳承:繼《刻意的基督徒祖父母:信仰傳承的重要推手》、《刻意的基督徒祖父母:跨越障礙的實戰策略》之後,本書就像三明治,集合了聖經 |
作者 | 林淑美/ 等13人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刻意的基督徒祖父母: 世世代代的信仰傳承:繼《刻意的基督徒祖父母:信仰傳承的重要推手》、《刻意的基督徒祖父母:跨越障礙的實戰策略》之後,本書就像三明治,集合了聖經 |
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上帝用祂的巧手,為心繫信仰傳承的基督徒祖父母們所預備的專屬「三明治料理」。三明治的烹調和食用,相當符合現代方便快速的需求;也算是中西合璧、雅俗共享的餐點。繼《刻意的基督徒祖父母:信仰傳承的重要推手》、《刻意的基督徒祖父母:跨越障礙的實戰策略》之後,本書就像三明治,集合了聖經曉諭、理論學說以及生命故事三個角度,分別在理論、信念及實際等三個層面,繼續攪動讀者的思維與態度。讀者可從中一覽中西思考的交會、聖經生活化的應用,以及心理社會理論的體現。從「楔子」開始,就有許多引人入勝的真實生命故事交織其間,引導讀者思考信仰傳承的不同面向。三明治就如同許多世界流行料理一樣,隨著各地文化的差異,可以自由創作搭配,經過在地化過程後,以多種面貌及口味流行於各地。我們也相信本書在上帝巧手的背後,還有祂更深的心意在其中:希望世界各地的基督徒祖父母們,都能夠經由「刻意」地努力,發展出因時因地的「創意」,讓信仰得以世代傳承。
作者介紹 林淑美 牧師(Amy Lin)台灣台北市人,於美國堪薩斯州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加州Talbot 神學院獲道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精研基督徒教育研究。現任美國南加州爾灣市愛恩台福基督教會牧師李道宏 牧師美國證主家庭事工負責人、「祖父母信仰傳承事工」中文推動者陳敏欽 牧師台灣正道福音神學院院長邵晨光 牧師菲律賓聖經神學院榮譽院長、普世宣教神學院博士班主任胡慧玲 牧師國際真愛家庭協會(Family Keepers)事工副會長、神學院客座教授邵莊秀美普世宣教神學院學務主任兼專任老師江秀圈臺北市伯大尼兒少家園院長黃麗薰 牧師國際真愛家庭協會單親家庭事工負責人、美國正道神學院、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客座教授梁英振傳承聯盟協會(Legacy Coalition)董事劉王仁美正道福音神學院、普世豐盛神學院客座老師,常在各地參與教學及講台的事奉凃麗香 姐妹(受訪者)第三代基督徒,目前擁有四代同堂基督化家庭林華山 醫師(受訪者)在紐約行醫30年,1997退休到南加州,加入愛恩台福基督教會,參與台灣宣教、開查經班謝昀臻 傳道(執筆者) 早產兒加護病房護理長、美國加州愛恩台福基督教會台語堂關懷傳道
產品目錄 推薦序前言楔子 多有智慧人的心/李道宏第一部 從「聖經曉諭」角度看信仰傳承第一章 代代相傳/陳敏欽第二章 聖經中信仰的傳承/邵晨光第三章 松柏長青,續成長/胡慧玲第二部 從「理論學說」角度看信仰傳承第四章 信仰傳承的再思:成長過程與道德發展的理論與實踐/邵莊秀美第五章 依附關係的實際案例/江秀圈第三部 從「生命故事」角度看信仰傳承第六章 信仰傳承 從說故事開始/黃麗薰第七章 與基督徒兒女合作─向孫兒女們澆灌堅定的信仰/梁英振第八章 教導你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劉王仁美第九章 堅實的信仰傳承─涂麗香姐妹專訪/謝昀臻採訪第十章 跨世代的信仰傳承者─林華山醫師及夫人劉碧珠女士專訪/謝昀臻採訪作者簡介
書名 / | 刻意的基督徒祖父母: 世世代代的信仰傳承 |
---|---|
作者 / | 林淑美 等13人 |
簡介 / | 刻意的基督徒祖父母: 世世代代的信仰傳承:繼《刻意的基督徒祖父母:信仰傳承的重要推手》、《刻意的基督徒祖父母:跨越障礙的實戰策略》之後,本書就像三明治,集合了聖經 |
出版社 /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9729258 |
ISBN10 / | |
EAN / | 9786269729258 |
誠品26碼 / | 2682451365006 |
頁數 / | 232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3CM,開數: 25開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327 |
適用年齡 / | 基督徒 一般社會大眾 |
最佳賣點 : 本書在上帝巧手的背後,還有祂更深的心意在其中:希望世界各地的基督徒祖父母們,都能夠經由「刻意」地努力,發展出因時因地的「創意」,讓信仰得以世代傳承。
自序 : 前言
在競技賽跑中,有些運動員擅長以非常快的速度跑百米短距離,這些比賽通常在 10 秒或更短時間內完成。有些運動員擅長長跑,例如超級馬拉松,跑步者會用多於一天的時間去跑。在這些比賽中,選手以穩定的速度跑步,但必須注重耐力才能贏得比賽。
基督徒的生活較像是一場馬拉松賽,而不是短跑。聖經中充滿了這樣的例子,許多人年輕時對耶穌基督有火熱的愛,或全心事奉上帝,但經年累月,最後卻離開甚至離棄了信仰。所以,在基督徒的生活中,在終點的表現比如何開始更為重要。正如提摩太後書 4:7–8a 節告訴我們:「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整本聖經都提醒我們要好好完成今生的路程,留下堅固的基督徒信仰傳承,這是上帝給我們的使命。
這是家庭事工系列的第三本書。第一本書為《刻意的基督徒祖父母-信仰傳承的重要推手》,是Josh Mulvihill ( 喬修 ·馬維希爾)所寫的Grandparenting 的中文翻譯,描述祖父母的角色和需要理解的聖經真理。內容著重於加強祖父母與子孫之間的家庭關係,為將信仰傳遞給世世代代的子孫奠定基礎。
家庭事工系列的第二本書是《刻意的基督徒祖父母–跨越障礙的實戰策略》,描述了刻意的基督徒祖父母面對的許多障礙。這些障礙包括與子孫的距離問題、溝通斷線和緊張的家庭關係,加上語言和代際差異等。這本書意識到這些障礙造成的實際問題,並提出了可以減少和克服障礙的方法。解決這些艱苦的問題需要時間、耐心、祈禱、智慧和上帝豐富的恩典。這本書將有關我們祖父母責任的聖經真理,與實用的建議和技巧結合在一起,提示我們如何克服刻意的基督徒祖父母常見的障礙。
第三本書著重於為子孫後代留下堅定信仰傳承的重要性。顯然,我們有責任教導我們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跟隨主(申命記4:9)。但根據詩篇78 篇5b–6 節:「他吩咐我們的祖宗,使將要生的後代子孫可以曉得,他們也要起來告訴他們的子孫。」上帝希望我們留下堅定的信仰傳承,並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傳承聯盟協會的使命是:「實現信仰的傳承,促使我們孫兒女的孫兒女能跟隨基督。」當基督徒祖父母以身作則,並影響他們的子孫後代的生活時,願上帝賜予他們至少可以為四代,甚至更多世代,留下堅定的信仰傳承。相信這本書將刻畫這個願景給所有讀者。
本書的短文來自多位備受尊敬的作者,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傳承堅定信仰的重要性和實例。雖然故事和所呈現的環境、背景千差萬別,但他們的結論和信息都是一樣的:我們要一生自始至終愛主不渝,為後代留下不可磨滅的信心。
傳承聯盟協會
2023年6月
內文 : 楔子
「多有智慧人的心」
「美名優於美好的膏油,死亡的日子勝過誕生的日子。往服喪之家,比往宴樂之家還好,因為死是人人的結局,活人要把這事放在心上。憂愁勝於嬉笑,因為面帶愁容,能使內心得著好處。智慧人的心在服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歡樂之家」(傳 7:1-4 新譯本)。
因為教會裡多半是年長者,在過去近20 年中,身為牧師,出席喪禮的頻率算是不少;因著是自己教會的弟兄姊妹或其親友的喪禮,所以不論熟不熟悉,甚至是從沒接觸過的人,我都會盡量參加。
牧者為自己會友主持喪禮,不僅是牧養的責任,更是我所看重的;我也不希望主持喪禮變成千篇一律的「例行公事」,所以總是會選用不同經文,也一定會與離世者的家人事先交流溝通,尤其是孫兒女們,想從他們來了解移民祖父母對在美國成長的年輕一代的影響。
每個喪禮之後,我也會習慣性地寫下自己的感觸,和喪家給我的啟發,好幫助我有更深的反思。有時候,對於一個人生前生後的事,我也特別會受到觸動。在此選幾個故事與大家分享,他們的人生點滴給我這個已經當父親和祖父的人,有深刻的提醒。
故事一:一定要與家人分享信仰
「上次的追思禮拜如何?」我問我的牧師朋友。本來我們相約在他主持喪禮後一起用餐,可是因為結束得太晚,他們夫妻臨時取消。
「蠻好的。很多人有感言,分享的人不少。去世的人是一位在教會多年的老姐妹。」他解釋道。
「怎麼了?」我問,他似乎沒說出所有的感受。
「真是難過!這位姐妹的一生幾乎都是在我們的教會度過,20 年前,我來這個教會作牧師時,幾乎為她每一個孫兒女舉行過嬰兒奉獻禮。」
「後來她慢慢年紀大了,開始的時候,是兒子們接送她到教會,接著是兒媳婦,後來是孫兒女們,都是把她送到教會門口就走了。」他說。
「昨天,當我談到她在教會的服事,以及她是多麼愛耶穌,熱愛與人分享見證,也喜愛為別人禱告等等,我看到她的兒孫們臉上毫無表情,就像『哦,真的嗎?這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祖母?我的婆婆?可能嗎?』我問自己,到底當這位姐妹離開教會的門回到家時,有沒有表白自己是信耶穌的人?」我的牧師朋友很難過地說著,他的師母也搖著頭。
「老人家沒有在家中把他們的信仰分享給家人。我也去探訪過她多次;最難過的是,我是她的牧師,竟然也從未這樣提醒她!」朋友傷心地說。
故事二:總是嘗試要活得讓人懷念
喪禮前,我們夫妻從別人口中得悉去世的人是當地的僑社領袖,他兩手空空坐船來到美國打工,從經營一家雜貨店開始奮鬥,是典型白手起家的老華僑富豪。這讓我夫妻二人先入為主地認為,這可能會是一個很特別的喪禮。
果不其然,這是一個非比尋常的聚會。
我們步入禮堂時,發現整個會場毫無一般喪禮的悲哀,反而氛圍就像是家族團聚一樣。
「杰克叔叔是個慷慨的人。我告訴他我很喜歡他蓋的花園,幾個月後,他竟然親自在我的後院把一根根木頭拼起來,幫我蓋了一個更大、更美的花園。他就是那樣的人!你若對他說你欣賞他的什麼東西,他就會想盡方法為你預備一個更好的。」一位男士站在臺上分享對杰克叔叔的懷念,臉上始終帶著微笑,一點也沒有傷感。
「我最想念兒時每一個周末去他家的情形,他總是親手做豐富的早點給我們享用,然後讓我們跟著他走遍全屋,修理這、修理那,我現在懂得使用各樣工具,都是杰克叔叔教我的。我一生中許多美好的時刻,都有杰克叔叔在場。請記得,我不是他的兒子,也不是孫子,只是他特別喜愛的侄子!」另一位50 來歲的侄兒娓娓道出叔叔在他生命中的影響,讓在座者腦海泛起一位既風趣幽默、又喜愛孩子的男士形像。
我本來對杰克叔叔完全陌生,但接下來差不多一個小時,從孫兒女們多麼懷念他,加上親人都提到他慷慨助人、願意給予時間,不知不覺間我也覺得這位杰克是個好朋友了。
喪禮結束前,杰克叔叔的大兒子帶著微笑,代表家屬緬懷父親:「我的爸爸是位好男人、好丈夫,更是一位好父親,特別是位好祖父。他總是說,他做學生的時候成績不太好,但卻沒有放棄自己,我從他言行裡學會努力不懈。當然,他如何愛媽媽,如何敬重媽媽,那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他們結婚60 多年,一直努力為我們建造一個溫暖的家,我認為這是爸爸最傑出的成就,也是他一生中能引以為傲的成就。」杰克叔叔的大兒子一邊說,一邊不時對坐在前排的母親點點頭。
我們與家屬握手道別之後,妻子說:「他的太太真有福氣!似乎沒有一般遺孀的哀愁。60 多年的美好回憶,這是丈夫給妻子最好的禮物。」
「沒錯,我有一個新的人生目標了。」我和妻子手牽手穿過綠油油的草地,穿過一排排的墓碑。
「在我有生之年,我要做一個讓人懷念的人,讓每一個接觸過我的人都得著福氣。」我說著,也不好意思對我身旁牽著我的手的妻子說:「尤其是妳!」
故事三:減少一些遺憾是好事
在20 年的行醫生涯中,即便未將生與死視為「家常便飯」,但我也學會關心垂死病人時,不能太投入病人家屬的情緒。這不是冷漠無情,而是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職業性的情感護衛」。然而,當我成為牧師後,卻深深感受到,關心人不能是職業性的;而真正感情的流露,也不需要隔絕或是護衛。
可是,我面臨喪事之多、情況之特殊,不但是從未經歷,更是觸動我的情緒。除了使我一再反省之外,更是催逼我重新思考應該如何作人過日子。以下幾件憾事是短時間裡發生。
* * *
「牧師,我們想請你為我父親主持喪禮。」電話一端傳來陌生男子的聲音。
「你是⋯⋯」我謹慎地詢問,不想讓對方難堪。
他解釋後我才恍然明白,原來他是教會一位剛過世長者的兒子。我沒想到這位老先生竟然還有好幾位兒子,是我不認識的。
「我們已經離開家幾十年了⋯⋯。父親再娶後,我們也很難聚在一起。所以,麻煩你在喪禮時,代表我們家屬講述父親生平,好嗎?」從言詞和語氣中,我感受到他們父子關係的生疏。
「可以的,我瞭解⋯⋯。但是,在喪禮中還是有位家屬講幾句紀念的話比較好⋯⋯。」我真的希望家人能在喪禮中,對死者表示一點懷念。
「好,我就讓我兒子預備幾句話吧!」他接納我的意見。聽聲音,他應該已近退休年齡。
* * *
隔了幾天,給教會弟兄姊妹發出一封電子郵件:「相信你們都認識最近來教會的某某弟兄,他每次來
聚會都帶著兩歲的孫女。在我們幼兒室的紀錄冊上,記錄這個小朋友『需要協助去洗手間、對藍莓過敏。』前天,小孫女把一個圖釘放在嘴裡,被嗆到了,她祖父說,不到一分鐘,孩子就走了。請各位為這個家庭禱告,孩子的父母沒有結婚,在經濟和法律上都有很多難處。我們可以想像這家人有多難過和懊悔,願上帝安慰他們一家⋯⋯。」在寄出這個難以置信的消息之前,我和孩子的祖父談了很久,也明白為什麼他有孫女的監護權。
「大人既不成熟又不負責,但是小孩是無辜的⋯⋯。我們當然要幫助女兒,孫女就像小天使,跟我們住了幾個月就走了⋯⋯。發生意外的時候,我們張皇失措,根本不曉得發生了什麼事。」
* * *
當我踏進加護病房時,一如朋友預先告訴我的,就看見已被診斷為「植物人」的病人,身上插滿各種管子,毫無反應。看得出醫護人員也只是等待家屬做最後決定。
自我介紹後,家屬慢慢告訴我這位和我年紀相同的病人的情況。
「事情來得很快⋯⋯,他在打球時忽然暈倒,球伴還以為他『裝死』,救護車也來晚了。醫生說他的腦缺氧好幾分鐘,現在診斷為腦死亡。」
「我能為你們做什麼嗎?」我感到很無奈,聽得出他們心底有許多沒說出來的憤恨。
「這是我的丈夫,既然醫生說沒有希望了,我有權做結束生命的決定,我的生活還得繼續過下去。」病人的妻子站在角落,含淚告訴我。
「十多年前,公公婆婆就說過,如果他們的兒子娶我,就不要再想從他們那裡得到任何幫助。」我知道我不是她這幾天來第一次訴說痛苦回憶的人。
「讓我說一句好嗎?」我聆聽她的傾訴之後說。
「老人家一定也是悔不當初⋯⋯。」我還沒說完,就從她的眼神中知道,這些話都無濟於事。
「話說回來,如果你們⋯⋯,如果妳做這個決定,接下來的程序是不再打點滴、停止餵食、也停止一切藥物,三、四天後,這個人就離開了。」這是我第一次向不是我的病患家屬解釋「安樂死」的意義及程序。
* * *
幾天後,我在喪禮中終於見到長者的家屬,他們都是從老遠趕回來;很明顯,這些60 來歲的兒子們很久沒有相聚了。
「現在我們請他的長孫說幾句話⋯⋯。」我結束慰勉後,把時間交給家屬。一位西裝筆挺的年輕人走到台前,面對麥克風清清嗓子說:
「謝謝大家參加我祖父的喪禮。在座各位應該都比我更認識他。說真的,我跟他老人家實在不太熟⋯⋯。這次,我在祖父家裡掛著的照片上,看到幾張我的相片,我知道他是很⋯⋯有心的人。」這個孫兒很坦誠,語氣裡充滿沒有更多認識祖父及回憶的遺憾。
喪禮結束,在回家的路上,妻子說:「剛才有一通電話找你,那位妻子說她丈夫前天過世了,現在在等法醫的報告⋯⋯。就如你在喪禮中說的,生命是很脆弱的⋯⋯。太多喪事了。」她心情很沉重。
「我們真要把握生命的每一時、每一刻,珍惜彼此的感情、盡快彌補遺憾、改正錯誤,以免追悔莫及⋯⋯。」我輕輕拍拍妻子。
「還有,要刻意為孫兒女留下美好的回憶。不然,他們上台分享對我們的感言時,會結結巴巴,說不出個所以然!」她給我一個微笑。
「是的,今天喪禮的講道,你都記得了。」我望著前方,心裡像打翻了的五味架,有著百般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