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 六祖壇經講解
作者 | 大寂法師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明心見性: 六祖壇經講解: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的四向偈,剛好興神秀的相反。般若智慧 |
作者 | 大寂法師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明心見性: 六祖壇經講解: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的四向偈,剛好興神秀的相反。般若智慧 |
內容簡介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的四向偈,剛好興神秀的相反般若智慧的作用在於看出萬法没有一法可得自然無法沾染任何塵埃心無法染塵埃,便始終清淨無需特別收攝或守護六根心始終保持在清淨、清明、清哳的狀態如此,自心便常在禪定中不是只有打坐的時候,才入四禪八定禪宗講究的禪定或坐禪的極致是二十四小時中、任何行住坐臥中心一直在定中而且不僅僅在定中,是一直在止觀雙運中因為心不僅没被沾染過而且一直發揮智慧的作用,朗照萬法止觀的作用没停歇過
產品目錄 前言1. 禪宗淵源/12. 自性的概念/33. 自性的經典溯源/44. 自性被垢衣所纏/75.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116. 自性的四種特質/147. 自性的能生性/188. 本性清淨/229. 萬法唯心造/2610. 無念與無相/3011. 歸於無住/32行由第一1. 菩提自性/352. 初聞開悟/373. 佛性無南北/394. 喚眾作偈/435. 神秀呈偈/456. 未見自性/497. 惠能評偈/528. 三更受法/579. 悟者自度/6310. 不思善,不思惡/6811. 肉邊菜/7312. 仁者心動/8113. 不二之法/84般若第二1. 自性般若/972. 迷悟與愚智/1013. 口念心行/1034. 妙性真空/1075. 莫著空/1136. 自性虛空納萬物/1197. 不取不捨/1238. 真性自用/1339. 此岸與彼岸/13810. 煩惱即菩提/14311. 最上之法/14812. 般若觀照/15213. 修般若,持金剛/15814. 小根小性/16415. 內外不住/17016. 萬法因人而有/17217. 識自性 悟佛地/17918. 般若三昧/19018. 1. 「根律儀」與「般若三昧」/20018. 2. 大般若經、中觀與般若三昧/20718. 3. 「傳統三昧」與「般若三昧」/21018. 4. 「攝阿毗達摩義論」與「般若三昧」/21219. 同見同行/21420. 無相頌/218疑問第三1. 無功無德/2382. 身中淨土/2483. 依偈修行/262定慧第四1. 定慧一體/2722. 一行三昧/2753. 無念 無相 無住/284坐禪第五1. 實修打坐很重要/3002. 著心著淨即障道/3073. 坐禪/312懺悔品第六1. 五分法身香/3192. 無相懺悔/3273. 四弘誓願/3404. 無相三皈依戒/3565. 一體三身自性佛/3626. 懺悔無相頌/3927. 慈悲觀的修行方法(懺悔品延伸的補充內容)/399機緣品第七1. 惠能避難/4162. 即心即佛/4233. 念經僧法達/4354. 智通問《楞伽經》/4605. 智常問見性法/4676. 志道問《涅槃經》/4747. 行思求印心法/4828. 懷讓求印心法/4849. 永嘉求印心法/48710. 智隍求印心法/49211. 一僧問法/49812. 方辯塑祖像因緣/500頓漸第八1. 志誠學法/5052. 志徹徹悟/5393. 七祖神會/553宣詔第九1. 皇帝宣詔/5692. 佛道/572付囑第十1. 三科法門/5902. 三十六對法/5983. 對法解用/6024. 六祖咐囑,集眾勉修/6125. 咐囑流傳正法/6176. 一相三味、一行三昧/6197. 落葉歸根/6228. 法脈傳承/6279. 圓寂前的開示/62910. 遷移神龕/637
書名 / | 明心見性: 六祖壇經講解 |
---|---|
作者 / | 大寂法師 |
簡介 / | 明心見性: 六祖壇經講解: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的四向偈,剛好興神秀的相反。般若智慧 |
出版社 /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0107277 |
ISBN10 / | |
EAN / | 9786260107277 |
誠品26碼 / | 2682411674001 |
頁數 / | 656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3.4CM,開數: 25開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842 |
適用年齡 / | 佛教徒 一般社會大眾 |
自序 : 前言
禪宗的歷史源遠流長,從達摩祖師到六祖惠能,共同在中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禪宗思想體系。發展至惠能時期,則出現了《六祖壇經》,被奉為主要經典。雖然後來禪宗傳到日本,在日本開花結果、發展興盛,但是如果要研究禪宗思想,還是要回到《六祖壇經》,回到六祖的思想中去探索。
《六祖壇經》記錄了惠能一生求道、成就、說法的事蹟,以及其「見性成佛」的思想。由於原典是古文,現代人閱讀起來可能會有障礙,大家可以對照演培法師的《六祖壇經講記》進行研讀。學習《六祖壇經》,重點是掌握六祖如何開悟,以及他所教授的開悟方法。如果想要進一步研究,可以閱讀由唐一玄居士校閱、釋心印編輯的《六祖壇經》,此書於民國六十八年由台中市普門慈幼基金會出版,是比較早的一個版本。
在原始佛教的阿含經系裡,佛陀教導「斷一分煩惱,證一分菩提」,修行果位的增長是漸進式的,但《六祖壇經》則強調「頓悟」法門,意在通過一些方法快速地獲得開悟。這是與原始佛教很不一樣的地方,也展現了禪宗超越「思維邏輯」的特質。世間的學問,除了藝術類之外,大多建立在一定的邏輯思維基礎上,禪宗思想卻超脫於世間邏輯之外,它通過很多方法將你的正常思想打斷,一直打到無思想為止。
本書的解說中,特意穿插了好幾個禪宗公案,這些公案的內容都是禪師在顯示禪法,或用問答、或用動作、或二者兼用、或二者俱遣,以啟發弟子,幫助他們頓悟。公案的內容初讀起來似乎無厘頭,不知所云,但這就是禪宗的特色,它沒有固定的邏輯在裡面,目的也恰恰是為了打破大家固有的思維邏輯。大家閱讀時可以好好體會一下這些公案,借此體會禪宗如何達到頓悟。
內文 : 六祖壇經
大寂法師 講解
行由第一
1.菩提自性
【經文】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陞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當時,六祖大師來到寶林寺,韶州刺史韋璩和他的部下,入山禮請大師到城中的大梵寺,為大眾開緣說法。六祖登壇升座,來聽法的有韋刺史和他的部下三十多人,儒家學者三十多人,男眾法師、女眾法師等修道人士,加上在家居士,共一千多人,他們同時向六祖禮拜,希望可以聽聞佛法要義。六祖對大眾說:「各位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只要用這清淨的菩提心,當下就能了悟自性是佛了。」
《六祖壇經》是惠能的思想結晶,「明心見性,頓悟成佛」是他強調的關鍵點。經文的開篇就講到一個重點:「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告訴我們修行的重點,就是要回到菩提自性。菩提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我們要將這清淨無染的菩提自性開發出來,不被外在的塵相所染著,用清淨的心修持下去,直至成佛。
自性清淨心就好比一杯原本澄清的水,假如摻進了沙子,水會不會因為沙子而變得渾濁?當然會。但是沙子並不會影響水澄清的本質,當我們把沙子過濾掉,水還是原來那杯澄清的水。
世間凡塵瑣事就如同沙子,常常困擾著我們。可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卻一直是澄淨無染的。若能了悟這一點,即使現在有諸多的俗塵干擾,也沒有關係,這些外在的塵相,終究會慢慢沉澱,乃至去除,直到見到本自清淨的心。
我們能否回到原本的清淨心,就是修行的重點。想要回到自性清淨心,必須要有大丈夫的心,直下承擔,不畏懼任何一法。惠能說:「諸位善知識啊!你們且聽我過去修行的源由,以及得法、演法、開展佛法的過程。」
最佳賣點 : 惠能的四向偈,剛好興神秀的相反。般若智慧的作用在於看出萬法没有一法可得,無需特別收攝或守護六根。不是只有打坐時才入四禪八定,是二十四小時心一直在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