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在: 藝術與失智照護的相遇 | 誠品線上

此刻.我在: 藝術與失智照護的相遇

作者 楊純鑾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此刻.我在: 藝術與失智照護的相遇:隨著人口高齡化的加劇,失智長者的照護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但在照顧的過程中,我們是否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與陪伴呢?身兼護理師與藝術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隨著人口高齡化的加劇,失智長者的照護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但在照顧的過程中,我們是否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與陪伴呢?身兼護理師與藝術家的楊純鑾,透過自己的經歷與專業,深刻理解失智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的需要,並透過「此刻・我在」失智長者藝術團體計畫,帶領我們進入一段感動人心的藝術之旅。 本書透過實際案例,呈現藝術對於失智長者及其照顧者的治癒力量。作者藉由藝術引導長者重新連結內心深處的情感,讓他們找回自信、提升生活品質、增進表達能力。藝術活動不僅活化了長者受損的生理機能、讓他們在創作過程中感受到充滿力量的此時此刻,更讓我們看見失智長者充滿韌性與深刻情感的內在。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此刻・我在:失智長者藝術團體」完整了藝術操作治療理論的實作循環,出版計畫《此刻。我在:藝術與失智照護的相遇》則將十多年來楊純鑾以藝術創作挺進藝術照護,進行抒情紀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蘇瑤華副教授具有護理背景的藝術家,藉著藝術引導我們用另一種眼光,經歷失智者的照護與陪伴之美。——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臺北市私立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機構主任王寶英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楊純鑾畢業於法國巴黎賽爾茲高等藝術學院,目前為陽明交通大學護理博士候選人。具護理與藝術治療背景的藝術創作者。因熱愛藝術,放下護理至法國全心探索藝術,因緣際會,再回到醫療現場。多年的藝術創作、藝術教育與臨床照顧經驗,體驗藝術的力量與可能,繼之進行藝術與照顧的相關研究,逐步實踐藝術與醫療照顧跨領域結合。個人藝術創作以錄像為主,探討「消逝與存在」、「脆弱與生命力」。2009年開始於法國進行失智藝術治療研究,2011年返臺後持續高齡族群的藝術介入,2018年起主持共融藝術計畫,進行失智藝術團體,期望從實務經驗中找到適合臺灣文化的長者藝術介入模式。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生命政治時代的藝術與藝術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蘇瑤華副教授推薦序/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機構照護處 處長|臺北市私立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 機構主任|王寶英女士壹/藝術與醫療的跨領域合作貳/藝術介入高齡長期照顧參/共融藝術專案:「此刻・我在」失智藝術團體計畫肆/失智長者藝術團體伍/在記憶消逝過程中陸/與你同行:照顧與被照顧者後記附錄/失智長者眼中的世界

商品規格

書名 / 此刻.我在: 藝術與失智照護的相遇
作者 / 楊純鑾
簡介 / 此刻.我在: 藝術與失智照護的相遇:隨著人口高齡化的加劇,失智長者的照護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但在照顧的過程中,我們是否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與陪伴呢?身兼護理師與藝術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835768
ISBN10 /
EAN / 9786269835768
誠品26碼 / 2682621497001
頁數 / 20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壹/藝術與醫療的跨領域合作

遇見法國「文化在醫院」計畫
繪畫或說視覺藝術在醫療場域並非稀有之物,幾乎每家醫院的走道或診間的牆上都會懸掛畫作,但在匆忙、高壓場域中的過客是否曾為此停留或與作品互動?我在法國藝術學院求學期間,曾在巴黎參觀一個展覽,展場是間頗有歷史的醫院,雕塑作品放置於院內閒置空間,斑駁的牆面述說著時間的流逝,而空著的鐵病床、架上的試管,皆帶著隱喻的存在。那是相當震撼的觀看經驗,安靜、深沉,擁有強烈意涵的場域與藝術作品彼此產生層次豐富的對話。藝術竟可與醫療如此融合,對於擁有藝術與護理背景的我來說,猶如見到了寶藏,這是法國「文化在醫院」國家計畫中「醫院藝術節」的展覽之一。
法國在醫療場域注入文化元素可溯源至十六世紀,由閱讀開始漸漸加入戲劇、造型藝術及電影等各種不同的藝術種類與進駐型態。1999年,法國國家級部會——文化部與全民健康署共同簽訂 「文化在醫院」(Culture à L’hôpital)協定,文化部期待人們接觸文化的權益不因住院而被剝奪,而全民健康署則確信藝術文化的介入能使醫療照顧更有品質、使醫療場域更有溫度。此協定針對醫療文化政策下了明確的定義:啟發醫院思考具有特色且適合醫院的文化政策,同時也確保此過程中的藝術文化活動之專業性。
2009年,「文化在醫院」已於法國三十多個省區蓬勃發展,更有七個歐洲國家加入形成「歐洲醫院視覺藝術節」。當年我以藝術研究的方式踏訪數個不同省區的專案,進入執行的地點與計畫主持人對談,了解計畫的成形經過、與當地文化的關聯,以及計畫中每個角色的定位等;當然,這樣的計畫是否帶來負面影響也在研究之列。這項國家計畫讓我佩服之處在於尊重彼此的專業,雙方因此受益。藝術家在進入醫療場域前必須接受培訓課程,確保創作內容是遵守醫療規範,並確保病人、家屬或醫事人員安全。而醫事人員也能在場域中尊重藝術家及其創作。除此,每個省區或每家醫院會與其合作之藝術家討論,依其特質或所需找出共同方向訂立計畫,例如:針對成癮婦女成立編織工作坊、酒癮者的馬賽克鑲嵌工作室、數位藝術家在精神醫療院所成立工作室,帶領思覺失調者進行動畫製作。其中,位於法國西部布列塔尼省西雍帖市路易港醫院(Hôpital Port Louis-Riantiec)讓我印象深刻。這是一家位於海邊、以高齡照顧為主的醫院,拜訪當天走在院區路徑上海風吹拂,時有海鷗聲傳來,文化專員Claudie Mauceau女士充滿熱情地向我介紹醫院裡各種藝術活動,如:藝術家帶領的攝影工作坊、在床邊帶領編織藝術創作探討人際連結等。她特別帶我進入一個充滿紙盒的空間,那是藝術家帶領長者創作「記憶之盒」,一個盒子就是一個人的記憶,一個盒子講述一段動人的故事。「記憶之盒」得到很多迴響。後來,Mauceau女士找來劇作家合作,將「記憶之盒」轉換為表演元素。社區居民為此進入醫院觀看表演,醫院與社區因此產生連結。在好評不斷下,這一百多個屬於高齡住院病患的盒子開始在法國巡迴演出,述說他們的故事。藝術與醫療的跨域結合由此走出了醫院,登上藝術舞臺,也進入一般人的生活。
將藝術文化帶入醫療場域的前提是不同領域的溝通、對話,在尋求適合的資源及促成雙方的共識過程需要投注許多心力,我不禁好奇問她,是什麼讓她義無反顧地投注其中?她沉默了一下回答:「我父親臨終前三年,我在醫院照顧他,因此對住院老人的照顧有很多體會,我希望能做些什麼讓住院環境有所改善,不再那麼冰冷、寂寞。」我相信她做到了並表達由衷的佩服,她高興地朝著天空送飛吻,說:「爸爸,謝謝你!」是這份對父親深厚的愛轉換為動力,為冰冷的醫療空間注入溫度也增添色彩。

藝術是朝向自由與感受存在的路徑
大學時我就讀護理系,畢業後帶著偉大的抱負至癌症病房工作。特別的是,這病房裡多數病患是年輕軍官,身形強健、意氣風發,與剛畢業的我年齡相仿,當我看著這些年輕的生命從被診斷罹癌到接受化療或截肢,身心漸漸萎縮走向生命終點,那種衝擊是教科書上的文字無法轉譯的。隔年,我轉至加護病房工作,深刻體驗每一分、每一秒的重要,每個措施都需要快速且準確,以為先進科技、高超醫術能拯救生命,卻發現生命如此脆弱,大自然的律誰也無法阻擋。我不斷質疑生命的意義,也因此要求轉至精神科病房工作,以為可以找到答案,卻看到人們無法擺脫情緒糾纏所產生的種種問題,最終自問:「如果,生命剩下最後一刻,你想做什麼?」也因此我在二十六歲離開護理工作,飛往法國實踐藝術夢。
在醫院工作的無形壓力時刻存在,睡覺時以為維生機器警報響了,突然驚醒;陪伴末期病人走人生最後一段路,堅強的執行各種護理措施,下班後心情卻難以平復。眼前常常出現各種照顧情境,一種無力感沉甸甸的壓在心頭,很多時候就算做得再多再好,能改變的還是有限。在臨床工作的那幾年,不管多忙多累,我持續每週一次到畫室畫畫或跟著老師創作,那是可以完全抽離現實,卻又感到扎扎實實存在的方式,藝術裡的自由讓我能夠好好大口呼吸,專注的創作帶來一種在波濤浮動中可以得到安穩的幸福感受。
臨床經驗促使我思考並以「生命最後片刻」為創作主題,順利通過考試進入法國國立高等藝術學院就讀,接續發展「時間的片刻」、「消逝與存在」、「思鄉」、「內在情感與感知」等創作主題。在當代藝術創作的探討與辯證精神下,我對「存在與消逝」、「連續的時間與每個獨立的片刻」產生更多的見解,尤其法文「Evanescence」帶給我一些答案。此字源自於拉丁文evanescere (消逝) 及 essentia (存在),指物體逐漸消逝直到消失的過程及狀態,就像森林裡的晨霧,在陽光出現後慢慢散去的過程。然而,在這過程中,只有物質消失嗎?在視線中消失的實體是否有可能轉換為另一種型態繼續存在?時間、大自然的律,公平對待每個生命體,隨著時間直線前進終究走向凋零,縱然組成時間線的每個「片刻」有著相同的物理性質,但因著個體的狀態與所處際遇,賦予片刻不同的意義,那令人深刻難忘的剎那就跨越了物理限制,在主觀的個人時間感知中存留,也產生了力量與美感。
過往我以個人藝術創作的方式作為探索與表達的方式。自2012年再跨回醫療照護體系,以藝術方式與安置在機構、認知障礙的長者共同創作,藝術形式不再是關鍵,而是如何以純粹、貼近本質的方式呈現個體的情感與感知。將藝術介入失智照護領域,初看是像一場偶然的相遇,但也許是上天一路安排。我們或許會認為藝術與醫療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但它們都專注於「人」這個核心,以不同的方式理解、撫癒、治療,賦予人們力量面對生活中的挑戰,享受生命的美好。


藝術帶來療癒
2005年,我以臺北國際藝術村出訪藝術家身分進駐埃及開羅當代藝術中心,藝術中心為弱勢兒童設立藝術工作坊(部分是街童),因為他們相信藝術可以讓這些心靈受創的孩子重新找回認同以及對他人的信任,因此儘管資源有限,但他們還是努力尋求協助,讓工作坊能規律進行。藝術對這些孩子來說,不只獲得遊戲般的快樂,在過程中更能得到情感上的療癒。藝術本身即有療癒功能,法國杜爾藝術學院發展的藝術治療策略即是以「藝術操作歷程」(opération artistique)作為基礎,將創作過程解構為步驟,再依其所運用的生理心理機轉分為不同階段。評估分析個體的阻礙,並以藝術作為移除阻礙或增強其他步驟的能力以跨越障礙,達到治療目標。在藝術治療策略中,不以藝術或哲學的角度審視作品,而是著重於過程中個案如何得到主觀認為的「簡單快樂」。藝術治療中的「美」指的是個案可透過藝術活動表達其所想要的形式與品味。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1、藝術與失智照護的相遇,打開失智照護的另一扇窗。
2、當藝術介入失智照護機構,啟動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身心,給予力量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欣賞生命的美好。
3、在照顧關係中,互動愈來愈難,太多尖銳的事,運用藝術讓雙方可以對話。
4、一般大眾,如何透過藝術與失智者互動?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