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永續典範3.0: ESG如何從觀念到實踐? | 誠品線上

企業永續典範3.0: ESG如何從觀念到實踐?

作者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企業永續典範3.0: ESG如何從觀念到實踐?:面對永續發展的趨勢,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與低碳轉型的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所編纂之《企業永續典範3.0:ESG,如何從觀念到實踐?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面對永續發展的趨勢,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與低碳轉型的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所編纂之《企業永續典範3.0:ESG,如何從觀念到實踐?》也應運而生。本書首先帶領讀者綜觀ESG 的發展脈絡,從治理、經濟、環境、社會、人才以及評比等環節深入剖析;接著精選國內10 家永續標竿企業的案例進行深度報導,這些企業來自科技、金融、紡織、鋼鐵、工程等不同產業,讓讀者得以從這些分享中,見證一間卓越的企業是如何在永續的浪潮中,將挑戰視作創新以及轉型的契機,走出屬於自己的永續道路。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致力推廣台灣永續工作與世界接軌,持續關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氣候變遷、永續能源、與生物多樣性等四大重點目標。重點工作包括政策倡議、永續發展教育推廣、國際交流、主辦台灣企業永續獎、專業證照人才培育等,以競賽、教育、國際平台、研究與調查,四大業務類別來驅動執行, 冀望透過交流匯聚、平台分享, 齊聚所有關切能源永續發展之智慧大眾, 共同為推動永續工作政策倡議之量能發展貢獻心力。以期引導社會風潮,擴大社會影響力。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006 臺灣金控董事長 沈榮津 後新冠時代的決勝點 永續挑戰新賽道 008 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陳文章 事在人為 關鍵在於我們的選擇與行動 010 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謝金河 ESG 是企業必備的基因元素 序 013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簡又新 永續故事不停歇 篇章未完待續 ESG 觀察家 020 總論篇|結合永續與商業精神 ESG 漸成企業界圭臬 028 治理篇|發揮企業治理效能 促進ESG 落地生根 036 經濟篇|運用企業本業專長 為ESG 開啟新價值 044 環境篇|克服嚴峻氣候風險 建構企業永續環境 052 社會篇|從利害關係人出發 創造共好多贏的局面 060 人才篇|永續發展以人為核心 培育人才為當務之急 068 評比篇|掌握永續資訊揭露 促進企業落實ESG 發展 ESG 先行者 080 TSMC 台積公司 主動進擊淨零與公益 發揮美善社會的力量 092 DELTA 台達電子 利他也利己 顧環境就是顧生意 104 遠東新世紀 自傳產脫胎換骨 用循環經濟造永續霸業 116 TCC 台灣水泥 科學減碳、轉廢為能 提供永續解決方案- Earth Helper 128 CSC 中國鋼鐵 力踐轉型永續 引領產業捨我其誰 140 玉山金融控股公司 擴大正面影響力 成為企業最佳永續夥伴 152 國泰金融控股公司 靈活創新求變 以勇敢澆灌永續金融沃土 164 中華電信 發動數位經濟 做資通訊產業的永續領航員 176 信義房屋 仁義為萬利之本 有誠信才走得長遠 188 CTCI 中鼎集團 綠色工程領航 以人為本轉型低碳 附錄 200 與台灣企業永續共同成長的TCSA

商品規格

書名 / 企業永續典範3.0: ESG如何從觀念到實踐?
作者 /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簡介 / 企業永續典範3.0: ESG如何從觀念到實踐?:面對永續發展的趨勢,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與低碳轉型的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所編纂之《企業永續典範3.0:ESG,如何從觀念到實踐?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619337
ISBN10 /
EAN / 9786269619337
誠品26碼 / 2682491069001
頁數 / 20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x1.27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總論篇

結合永續與商業精神
ESG 漸成企業界圭臬

當代ESG 的崛起,不只是衡量企業經營績效的有效指標,更可成為邁向永續轉型的憑藉;透過落實環境、社會、治理的責任,同時滿足企業與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將可為企業創造獨特的市場競爭力。

歷史悠久的英國牛津大學,據傳在1985 年時,已使用長達350 年的禮堂,出現了梁木年久腐壞的情形;然而此時市場上可供替換、相同材質與尺寸的橡木並不多,價格也相當昂貴。幸好當所有人發愁時,在校內發現了種植上百棵橡樹的林地,而且每棵橡樹長得又高又大,做為禮堂的梁木綽綽有餘,也解決了牛津大學的一時之急。
可是當時眾人也很好奇,為何在學校裡會有如此大片且年代久遠的橡樹林,甚至正好是校內建築所需的材料。經過調查後,才知道原來這些橡樹,是由350 年前負責建造禮堂的建築師指示工人所種;不過這位建築師的姓名,卻已經不得而知,只留下他為後世著想的心意。
雖然這個故事的真偽眾說紛紜,可是卻深刻展現出當今「ESG」強調的永續和當責精神,也足以呼應聯合國於1987 年對「永續發展」的說明:「永續發展是能滿足當代需要,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之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由企業績效指標興起 融合企業永續發展概念
「ESG」可說是近年來企業界最熱門的名詞。從字面上的含義來看,「ESG」分別代表著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 和治理(Governance)3 個面向,並於2004 年聯合國發布的「Who Cares Wins」報告中首次提出,強調企業應重視ESG 對長期財務表現的影響,並應將ESG納入衡量企業經營績效的指標。
通常評估企業營運績效的最主要目的,是提供投資人更明確的企業資訊,以作為投資判斷的重要依據,也是對投資人負責的表現;因此從E、S、G 評價,也就是要反映企業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等經營層面的狀況。像是業界採行已久的「財務報告」(Financial Report),就是一種以財務資
訊為主、根據會計準則編列報表的企業評估指標。
企業組織的運作,原本就是以創造營利為主體;因此財務資訊的揭露需求也是最早起步,以能讓投資人從中理解企業在財務面上的經營成果。然而到了1980 至1990 年代,隨著工業發展下的環保意識抬頭,愈來愈多人發覺企業透過經濟活動追求獲利的同時,還可能對環境帶來各種衝擊,進而危害
社會大眾的生活品質與權益,於是也促使「企業環境報告書」(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CER)的出現。
也就是說,要是企業因營運活動產生污染事件、破壞環境,乃至於違反法規、遭受裁罰,甚至造成環保抗爭、企業形象低落,都可能會形成企業投資與營運的「風險」。因此同樣作為企業的評估指標,CER 的目的是要揭露企業在環境面的作為;比如企業的環境政策和管理制度,以及各式廢棄物的排放處理、因污染環境而受裁罰等情況,還有對環境保護、節約能源等措施,讓投資人更能有效判別企業面對環境風險的能力。
CER 在編製作業上,則是以「ISO 14063 環境管理-環境溝通-指導綱要與範例」為指引,成為當時各大國際企業進行環境資訊揭露的「標配」。但到了2000 年前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的興起,更從CER 的環境(E)領域,擴大涵蓋社會(S)與治理(G)的範疇,並成為國際間最受重視的企業評估指標。
因此在CSR 報告書中的揭露資訊,也就包含了E、S、G 等三大面向,甚至有人直接改稱為「ESG 報告書」。再加上聯合國在1997 年成立「全球報告倡議」(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組織,陸續發布永續報告書的揭露框架及編製準則,更使得國際間能有一致性的報告規範,並推助CSR 報告書躍為主流。
事實上,以CSR 報告書所具備的ESG,與構成「永續發展」的經濟、社會、環境等3 項要素,可謂有著相同意涵,都是為了追求永續,因此也有人將CSR 解釋為「企業永續報告」(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像是我國自2015 年起,即規定上市櫃特定公司皆必須編製並申報「CSR 報告書」,並於2021 年底公布更名為「永續報告書」。
不過,馬偕醫學院高齡福祉科技研究所副教授兼主任秘書申永順指出,雖然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永續(Corporate Sustainability,CS)都包含ESG三大面向;可是在理念上,CSR 是要表達企業對利害關係人的「當責性」(Accountability),也就是以利害關係人為主體,企業為回應利害關係人的要求,應善盡企業的責任,並落實在ESG 當中。
相對的,CS 是由企業主體出發,並在推動營運工作時,將ESG 的要項融入經營策略,目的在於提升企業競爭力、創造與利害關係人的雙贏。而後演進成為以ESG 作為企業永續的代名詞,則是變成由投資方主體,也就是要藉由依循各類ESG 相關的規範與標準,促進企業永續的評比成績和聲譽,以能換取投資人的信任,創造投資效益的最大化。

面對風險持續增長 ESG 成關鍵解決之道
從遵守法令規範,到揭露資訊、編製報告書,並連結資本市場的運作機制、提升企業評價,再到落實責任投資、創造更大社會價值,不難看出現今ESG 已逐步形成企業營運的核心,也就是為了要實現企業的永續發展。然而,在短短數十年間,企業就有如此巨大變化,改以ESG 永續發展為導向,背後更有一大驅力是來自風險管理。
企業在營運當中,原本就會遭遇許多風險的威脅,像是早期以來的財務風險、環境風險等;如果企業控管風險得當,也能提升企業的永續發展。在2008 年金融海嘯後,就有研究調查發現,ESG 評比愈高的企業,受到的影響程度也較低,也就是更能承受風險,避免企業落入危機中。
以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公布的2023 年「全球風險報告」(Global Risk Report)來看,在各項長短期的風險當中,前幾名幾乎都是來自於氣候因素。例如減緩氣候變化失敗(Failure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或是氣候變化調適失敗(Failure of climate-change
adaptation), 還有自然災害與極端氣候事件(Natural disasters and extreme weather events)等。
因氣候變遷產生的災害或衍生問題,已經不再是紙上空談,而是可以切身感受,對企業來說也是主要的風險因子。比如因極端氣候造成的乾旱、洪水、溫度異常等,對農業生產帶來相當大的衝擊,許多作物因而減產或品質滑落,還連帶影響下游的零售與加工;或是因天災造成的財產損失,加以不斷攀升的理賠數字,首當其衝的就是保險業者。
行政院發言人兼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表示,氣候風險的議題,其實早從30 年前就開始發酵,也因此催生了1992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1997 年《京都議定書》、2015 年《巴黎協定》等因應氣候變化的國際公約,期能運用環境政治的力量,透過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提高氣候調適能力等措施,減緩日益嚴峻的氣候風險。
而從這些國際公約及延伸出來的法規或政策,也會對企業造成更多風險壓力。好比歐盟自2023 年開始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將陸續針對出口至歐盟的產品徵收碳關稅;或者是我國的能源轉型政策,以及在國際趨勢下,我國也提出2050 淨零排放目標,以及達成淨零排放的路徑與策略,還有因應永續金融發展而推出的「綠色金融行動方案」等,都成為企業難以避免的風險課題。
此外,包括地緣政治、能源安全、經濟危機等種種風險,也不停地為企業帶來各種震撼。像是2022 年爆發的俄烏戰爭,雖然軍事衝突範圍僅限於2個國家,可是因此引發的能源及糧食供應,還有通貨膨脹等經濟問題,都持續蔓延到全球各地,也代表企業必須要加強控管風險的績效,以能克服不同風險的挑戰。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面對永續發展的趨勢,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與低碳轉型的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所編纂之《企業永續典範3.0:ESG,如何從觀念到實踐?》也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