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道的音樂大師及其作品 上 | 誠品線上

你不可不知道的音樂大師及其作品 上

作者 許汝紘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你不可不知道的音樂大師及其作品 上:本書為《圖解音樂大師(上)》改版新書★榮獲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薦★榮獲新北市「國民中學推動閱讀」優良圖書推薦★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為《圖解音樂大師(上)》改版新書 ★榮獲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薦 ★榮獲新北市「國民中學推動閱讀」優良圖書推薦 ★榮獲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中小學優良藝術出版品」推薦 當磅礡的旋律撼動我心,我不能不去追尋創造了這些音符的偉大靈魂 從古典到浪漫,從國民樂派到現代樂派 三十一位重量級音樂大師,三十一顆敏感纖細的心靈,三十一首迭宕的生命之歌 巴哈│韓德爾│海頓│莫札特│貝多芬│韋伯│舒伯特│白遼士│孟德爾頌 │蕭邦│舒曼│李斯特│小約翰史特勞斯│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 莫札特背負神童的名號,五歲會作曲,聲名遠播歐洲各皇室,卻在三十六歲時貧病而亡! 擁有修長的雙手的蕭邦,帥氣迷人,對待鋼琴如同對待情人一樣溫柔,讓觀眾痴迷不已。 音樂之父巴哈以現場演奏風靡一時,駕馭複雜無比的管風琴,宛若有著無影手和飛毛腿。 由於朋友的義氣相挺和推廣,讓害羞內向的舒伯特,從「小香菇」一躍成為「歌曲之王」! 上冊收錄古典樂派與浪漫樂派的十五位大師,重現傳奇生平,再臨音樂生涯,更有刻骨的愛情戀曲。此外,我們以每一位大師的生平為點,延伸時間線,再重構當代背景、社會政治、藝術文化等面向,在圖文中重建不朽的音樂盛世。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許汝紘 ◎ 編著 國立中央大學畢業,曾任震旦集團雜誌社總編輯、錦繡出版集團文庫出版公司總編輯兼行銷企劃總監、雲門咖啡行銷總監,現任高談文化社長兼總編輯。曾出版「你不可不知道」音樂藝術系列書籍、「圖解經典」系列書籍、《用圖片說歷史》系列書籍及古典文學《越古老越美好》系列書籍。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出版序 巴哈 韓德爾 海頓 莫札特 貝多芬 舒伯特 韋伯 白遼士 孟德爾頌 蕭邦 舒曼 李斯特 小約翰.史特勞斯 布拉姆斯 柴可夫斯基

商品規格

書名 / 你不可不知道的音樂大師及其作品 上
作者 / 許汝紘
簡介 / 你不可不知道的音樂大師及其作品 上:本書為《圖解音樂大師(上)》改版新書★榮獲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薦★榮獲新北市「國民中學推動閱讀」優良圖書推薦★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545112
ISBN10 /
EAN / 9789869545112
誠品26碼 / 2682456009004
頁數 / 240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6.5x21.5x2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為《圖解音樂大師(上)》改版新書

★榮獲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薦
★榮獲新北市「國民中學推動閱讀」優良圖書推薦
★榮獲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中小學優良藝術出版品」推薦

試閱文字

自序 : 出版序
不同凡響

  音樂是老天賜給人們身心靈豐足,最偉大的禮物;你不可不知道的音樂大師及其作品》讓站在音樂歷史浪頭上的偉大人物,一一出列,教導我們如何解讀音樂的美好形式、聽懂豐富的心靈之聲。

  音樂是抽象的藝術,我們必須用耳朵去聆聽,用情感去接納,用心靈去感動。音樂是老天賜給人們身心靈豐足,最偉大的禮物。四百年來,歐洲的古典音樂在許多偉大音樂家的努力創作,與不斷突破、蛻變下,為人類豐富的文化生活,揮灑出一道雄奇瑰麗的奇幻大道,一首首的音樂就像一部又一部的精彩小說,各自散發著獨特的魅力,也各自用不同的旋律和人們交心,鼓舞、安慰著人們的心靈,迄今不變。

  音樂書系的出版,一直以來都是我們重要的出版方針。創業至今,我們一直堅持要邀請讀者,用眼睛欣賞高品質的美的閱讀元素;用耳朵聆聽美好的樂章;並且用心思索這些人類的經典作品背後,深刻而感人的創作故事。《圖解音樂大師》是我們用心為讀者整理的一部,清楚、容易閱讀的音樂大師列傳,為讀者清楚歸納音樂歷史中,重要的創作大師,以及其生命中關鍵的轉折與作品價值。

  《你不可不知道的音樂大師及其作品》讓站在音樂歷史浪頭上的偉大人物,一一出列。時間是縱軸,空間是橫軸。藉著時間的流動,我們發現了音樂家與音樂家之間相互的影響與傳承的關係;藉著空間的重塑,我們則看見了音樂家們在當代文化與歷史環境中,用力撞擊的痕跡。因為時間與空間的不斷交錯,今天,我們才能享受音樂所迸發的無限活力與燦然火花。

  《你不可不知道的音樂大師及其作品》囊括了巴洛克樂派、古典樂派、浪漫樂派、國民樂派到現代樂派,共三十一位重要的音樂家,受限於篇幅,遺珠之憾在所難免。我們試著用最清楚、最詳細的脈絡;最簡單、不浮誇的文字描述;最有趣、最富邏輯性的圖解方式;最生動而有趣的音樂知識……來串連這條多姿多彩的音樂家列傳。期待這份美麗的心意,能獲得您的青睞,那將是我們最大的成就。

  生活當中不能缺少的許多美好事物,當然包括了音樂、藝術、文學、生活美學與環境關懷,它們之間息息相關,交錯發展,藉著閱讀、傾聽、經驗交換、用心思索,形成大家堅持、信守的文化風格。由衷的感謝您不吝伸出的溝通與友誼的雙手,那是我們長期以來最大的支持與鼓勵,更是我們向前邁進的最大動力。

華滋出版總編輯
許汝紘

試閱文字

內文 : 謫仙音樂家莫札特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這首歌謠對你來說一定不陌生,可是你知道它的作曲者是誰嗎?原創者正是才華洋溢的莫札特。不過這首曲子原先和星星並沒什麼關係,它是一首獻給母親的曲子,原名為「媽媽,請聽我說」。但如果我們把莫札特比擬為天上最閃亮的一顆星,倒是一點也不為過。在接下來的介紹裡,我們不但會瞭解這位樂壇巨星的背景、生平,在探索他為數驚人的作品時,我們更會懾服於他的機靈、純真、幽默而天賦縱橫的才華。李白是中國的謫仙詩人,莫札特則是奧地利的謫仙音樂家,初聽他的作品,會迷醉於那單純歡樂的旋律;再認識他的為人與生平,則會愛上他用靈魂創作出的每一個音符。
  1756年1月27日,莫札特誕生於奧國的薩爾斯堡,他的父親是薩爾斯堡大主教宮廷的小提琴手兼代理首席樂師。莫札特與姊姊安娜在父親細心的調教下,自幼便展現了非凡的音樂才能。他們的父親本身就是一位傑出的演奏家,對於演奏教學法與作曲技巧特別有研究,他更是一位勤於教育孩子的父親,曾為姊弟倆編寫鋼琴曲集,作為孩子們消遣之用。莫札特在彈奏父親為他而寫的練習曲時,不知不覺間就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更認識了各類曲目的調式、節奏和風格,為往後的音樂之路奠下良好的基礎。
  當我們聆賞莫札特每一首精妙絕倫的樂曲時,除了想起父親對孩子的殷勤教導外,薩爾斯堡統治者在音樂上開放的態度更是功不可沒。當時的薩爾斯堡在音樂上正處於轉變時期,巴洛克華麗曲風漸漸轉化成新的音樂風格,巴伐利亞、慕尼黑及西北歐的音樂悄悄引入,這些音樂有濃厚的民俗色彩,節奏清晰而歡樂,為當時的樂壇創造了無限生機。莫札特在蓬勃發展的樂壇裡長大,自六歲開始,更是展開了漫長的巡迴之旅,堪稱世紀最年輕的國際巡迴演奏家。

神也讚美的巴哈
  十歲起在教堂擔任「女高音」的小巴哈,用可愛稚嫩的純淨童音吟詠著讚美上帝的曲調,一直到十五歲。後來哥哥的孩子一個接一個出生,為了不使自己成為兄長的負擔,他便獨自到龍尼堡(Lueneburg)生活,並且在當地的聖米契爾教堂繼續唱童聲部的女高音。在那裡,人們極度喜愛他那優美清脆的嗓音。不料才過一陣子,他卻開始控制不住自己的聲音,說話唱歌的時候常常從一個八度音走到另一個八度音──可憐的巴哈遭遇了變聲期的衝擊,逼不得已放棄了女高音的工作,也陷入生命中的低潮期;離開合唱團一方面使他失去經濟的依靠,一方面也必須告別他衷心喜愛的音樂工作。
  所幸這段時間非常短暫,過不久他就重拾了生命的歡樂。巧合之下,他接替了教堂管風琴師貝姆的職務,這是一個突然出現的契機,上帝的窗向醉心音樂的巴哈開啟,而藉由管風琴,巴哈開展出一段輝煌的音樂生命。
這段時間,全心練習管風琴演奏的巴哈,仍然沒有忘卻小時候在月光下抄譜的精神,為了聆聽管風琴大師蘭肯每年在漢堡的演奏會,曾經完成好幾次「徒步走完半個德國」的壯舉。蘭肯是貝姆的老師,由於貝姆曾經告訴巴哈,如果要成為偉大的管風琴師一定得聽聽蘭肯的演奏,巴哈把這句話謹記在心,等到蘭肯的「夜晚音樂會」將要舉行時,便帶著微薄的旅費出發了。
  年輕的巴哈簡直是個健行高手,他一路省吃儉用走到北方的漢堡,晚上就睡在草堆和人家的屋簷下。這樣不辭辛勞果然非常值得,沿途優美的風景和不同城市所展現的音樂文明大大拓展了巴哈的眼界,尤其沐浴在蘭肯像光一樣璀璨輕盈的琴聲之下,他的心靈整個被帶領,見到了前所未見的音樂風景。
  在巴哈當行腳旅人的時候,還發生過一件匪夷所思的趣事,某一次巴哈又在聽完蘭肯的音樂會後走回龍尼堡,大概是天氣太冷的關係,這回蘭肯的琴聲和他帶的盤纏都沒辦法支撐他走到家,幾天幾夜之後,他已經又累又餓,就要走不動了,勉強再走一段路,前面終於出現了一個小城鎮,由於已經是傍晚時分,家家戶戶的窗子都透出淡淡的黃色燈光。這時巴哈突然靈機一動,想起小時候只要在大街小巷唱聖歌,就會有人賞餅乾或錢幣,所以他就餓著肚子開始唱起洪亮的讚美歌來。
  唱了半天也沒人回應。正當他覺得白白花了力氣,失望地準備走開時,前面突然「砰」一聲掉下一個東西來。他撿起來一看,是個鯡魚頭——一個不能吃的鯡魚頭對飢腸轆轆的他根本沒有幫助!他生氣地想要扔掉,卻又發現裡面塞著一團白紙,打開白紙,居然掉出兩枚金幣來,微弱的燈光照在白紙上,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兩排小字:「謝謝你的讚美歌,願神祝福你!」
  欣喜若狂的巴哈抬起頭來看一看上面,每一戶的門窗都緊閉著,這個鯡魚頭到底是誰丟下來的呢?他相信一定是上帝聽到了他的讚美歌。

舒伯特:成名都靠朋友
  朋友之間互相扶持的情誼,一直是舒伯特生命裡無價的珍寶,他與朋友們相親相愛,一起從事文化活動,更喜歡在晚餐後相聚歡唱,舒伯特為這些藝術圈的朋友譜寫了許多美麗動人的歌曲。
  史潘(Joseph von Spaun)是舒伯特最要好的朋友之一,他大舒伯特九歲,兩人的友誼持續了很久,所以今日有關舒伯特的私人資料,有許多都是來自史潘的記錄與收藏。史潘與舒伯特是就讀寄宿學校時的好友,當時兩人同是管弦樂團的小提琴手,對於藝術與音樂的看法十分相近。史潘也發現舒伯特超出常人的音樂天賦,因此將他介紹給麥耶霍夫(Johann Mayrhofer)和蕭伯(Franz von Schober)認識,這兩人後來都成了舒伯特非常重要的好友。
  麥耶霍夫擅長將現實生活的不愉快發洩於詩作中,他寫了許多格調高雅的詩,並把這些作品交給舒伯特譜曲。舒伯特與這位詩人曾同住了五年,除了室友的關係,他們更是工作上的好夥伴,合作過許多歌曲,創作的靈感激盪著彼此的才華,詩與歌的結合將兩人的作品昇華至最高境界。他倆的友誼前後持續了十年,他們曾住在寒酸破爛的房子裡,一架損壞的鋼琴伴著他們度過許多夜晚,但友誼與藝術的光芒總是將這個小屋照耀得如此溫馨。
  而另一位好友蕭伯出身於富有人家,他是一位熱心的藝術支持者,常常無私的慷慨解囊幫助好友。舒伯特當時曾接受這位朋友許多資助,而蕭伯寫的詞也曾讓舒伯特譜成歌曲呢。蕭伯的家裡是當時藝術家的聚會場所,有一次舒伯特在那兒認識了著名歌唱家佛格爾(Johann Michael Vogel),佛格爾在聽過舒伯特的歌曲後,很快的就成為舒伯特音樂的支持者,透過他不斷的推介與演唱,大大的提高了舒伯特在維也納的知名度。佛格爾始終是舒伯特最忠實的擁護者,他率真、細膩、重視情感表達的演唱方法,將舒伯特的歌曲詮釋得淋漓盡致,而這種演唱風格後來更成為浪漫歌曲獨特的表演方式。
  1818年,舒伯特透過朋友的介紹認識了艾斯塔哈基伯爵(Count Johann Esterhazy),這位伯爵對於音樂活動十分的熱中,他認識了才華洋溢的舒伯特之後,決定請舒伯特來匈牙利為他的兩位女兒上音樂課。從未離開維也納的舒伯特欣然答應了這項邀約,但是抵達匈牙利後,除了大自然優美的風景讓他感到欣喜舒暢,城堡中狹小的生活範圍、府中人們的流言,加上對維也納好友的思念,使得舒伯特決定結束這次的旅行,回到他熟悉的維也納。
  舒伯特的音樂生涯一直走得不甚順暢,當時他的作品除了浪漫歌曲之外,其餘的都不甚符合流行的趨勢,而出版商往往以不賣座為由,僅出版舒伯特某些消遣性的輕音樂,給予他微薄的報酬。舒伯特的好友們於是共同籌募,協助出版舒伯特的作品,他們以最實際的方式表達了對舒伯特的推崇,這些朋友甚至組成了「舒伯特黨」(Schubertiaden),社團好友們經常在史潘家中聚會,無條件的支持藝文活動的推展,給予舒伯特最直接的扶持。

鋼琴詩人蕭邦
  浪漫樂派中還有一位深具浪漫形象,彷彿活生生從少女漫畫中走出來的音樂家,他所創作的音樂飽含感性和詩意,因為這位音樂家短短三十九年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首詩!他的外型白淨秀氣,舉手投足間散發出貴族般優雅氣息,當他頂著濃密的棕髮出現,用迷人的褐色眼睛向全場觀眾致意,並且獻上一首鋼琴曲的時候,很少有人不沈醉在他的琴藝和魅力之下。這位不論性格和外表都帶有女性柔美特質的作曲家,就是蕭邦。
  或許是因為雙手長得纖細小巧,天生又體弱多病的緣故,蕭邦彈奏鋼琴的方式非常溫柔,和當時習慣把手舉得高高、重重敲擊琴鍵,使用「搥打法」來演奏的鋼琴師全然不同,他的指法纖弱,但速度奇快,彈奏出的琴聲如同珠玉滾落般輕盈,雖然響度不高,卻流露著細膩的情感,聆聽他演奏,就好像聆聽他吟詩一樣,因此在音樂史上,蕭邦擁有「鋼琴詩人」的美譽。
  鋼琴是蕭邦的靈魂、蕭邦的心,有別於其他把鋼琴曲當作小菜的音樂家,蕭邦是全心全意為鋼琴而活的,也是少數以單一樂器曲成名的音樂家。除了僅有的幾首歌曲外,他的作品全都是優美的鋼琴曲,這些曲子大多是小品,裡面卻包含了豐富的和弦和獨樹一格的彈法,彷彿告訴世上所有的鋼琴曲創作家和演奏者:鋼琴,也可以這樣彈!
  熱愛鋼琴的蕭邦,連曲子都是用鋼琴寫的,他總是即興作曲,往往靈感一出現,就立即在鋼琴上彈奏出來。蕭邦討厭將音樂用筆凝固在樂譜上,這對他而言代表著曲子的死亡,但是為了留住稍縱即逝的樂曲,他還是會花費許多時間將之譜寫出來。
  他的情人喬治桑曾記載他的工作習慣:「蕭邦會先將雛形寫下來,然後一再地分析,而當作品不能完美地具體呈現時,他就會絕望到底。連續好幾天,他把自己鎖在屋子裡,不是上下來回地跑,就是弄砸筆,重複著單一小節百來次,或是將單一小節改了百來次,寫寫塗塗地,明早辛勤地重新再來。光是一頁譜,他會花上六個禮拜之久……」
  蕭邦就是這樣一位抱持著完美主義的音樂家,由於對自己的作品批判得很厲害,在他去世之前,還曾經將幾首他認為不夠好的作品焚毀,絕不允許不足以代表他的作品留在這世上。

追逐音符的少年柴可夫斯基
  十九世紀俄國上流階層的子弟,長大後較好的出路只有兩條:一是當軍人,一是進入政府官僚系統任職。柴可夫斯基的父母知道柴可夫斯基的性格並不適合軍人,於是他唯一的出路便是當官。雖然柴可夫斯基有音樂天分,但家人並不認為他有成為專業音樂家的條件,為了日後生活著想,於是要求他選讀法律。1850年,十歲的柴可夫斯基就與兄長一起離家,前往聖彼得堡一家法律預備學校就讀。在學期間,柴可夫斯基對音樂並未忘情,有空時常隨意作曲,還認識了對文學、詩歌有興趣的同學,使柴可夫斯基有機會瞭解俄國文學,如普希金的作品,而這也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養分。
  1854年,柴可夫斯基的母親因霍亂去世,對他打擊甚大,傷心之餘,試寫了一首樂曲抒發心中的哀戚。雖不是成功之作,卻是柴可夫斯基踏出創作的第一步。1855年起,他開始與著名的德國鋼琴家魯道夫.昆丁格(Rudlof Kundiger)學習鋼琴與作曲。柴可夫斯基的父親依舊持觀望態度來看待音樂之途,曾詢問昆丁格關於柴可夫斯基未來在音樂發展的可能性,他的老師卻不主張他以音樂為事業,因為啟蒙太晚,加上學音樂在俄國前途不大。但柴可夫斯基並不以為意,在十歲至二十二歲間的十二年,他雖被迫與法律為伴,但音樂仍是他業餘的最愛。1859年,柴可夫斯基從法律學校畢業,隨後便進入司法院擔任事務員,由於對法律工作沒興趣,追求音樂發展的欲望卻與日俱增,所以柴可夫斯基在1861年說服父親,讓他在工作之餘進入大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設立的音樂教室,隨薩林巴學作曲。
  音樂院三年的嚴格訓練,讓柴可夫斯基扎下堅固的基礎。畢業之後,他被安東推薦到莫斯科,在尼古拉.魯賓斯坦(Nicolay Rubinstein)所創立的音樂學院當和聲學教師。尼古拉是安東的弟弟,也是著名的鋼琴家及指揮家,同時也是柴可夫斯基音樂事業的支持者。莫斯科音樂學院規模與設備,遠較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簡陋,薪資也微薄,不過在那裡,柴可夫斯還是以認真的態度當一個稱職出色的老師。這份工作讓他更堅持成為職業音樂家的理想。十二年在莫斯科的教學生涯與創作同時並進,直到1878年接受梅克夫人的贊助後,才辭去教職,成為專職的作曲家。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