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綿延: 我的父親母親及家族故事
作者 | 趙涵㨗/ 朱景鵬/ 馬遠榮/ 查重傳/ 徐輝明/ 孟培傑/ 江華珮/ 林信鋒/ 廖慶華/ 陳復/ 嚴愛群/ 張蘭石/ 朱嘉雯/ 黃琡雅/ 魏廣皓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愛的綿延: 我的父親母親及家族故事:「離散」(diaspora)這個詞彙,意即從「故鄉」或「祖國」遷移他處而生,其內涵則包括為何(原因)、如何(方式、過程)、結局和影響等 |
作者 | 趙涵㨗/ 朱景鵬/ 馬遠榮/ 查重傳/ 徐輝明/ 孟培傑/ 江華珮/ 林信鋒/ 廖慶華/ 陳復/ 嚴愛群/ 張蘭石/ 朱嘉雯/ 黃琡雅/ 魏廣皓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愛的綿延: 我的父親母親及家族故事:「離散」(diaspora)這個詞彙,意即從「故鄉」或「祖國」遷移他處而生,其內涵則包括為何(原因)、如何(方式、過程)、結局和影響等 |
內容簡介 「離散」(diaspora)這個詞彙,意即從「故鄉」或「祖國」遷移他處而生,其內涵則包括為何(原因)、如何(方式、過程)、結局和影響等。晚清以降,華人之赴東洋、西洋、南洋,絡繹不絕。而最大規模的遷徙,當是一九四九的歷史變局,烽火連天,離或留,恐非主觀意願所能抉擇,背後有大驅力,花果自飄零,場面悲壯,哀聲動人心魄;從大江南北遷來金門、馬祖、澎湖、臺灣,然後在島與島間流轉;到了臺灣,也還在遷東移西、走南闖北…… 花蓮東華大學在趙涵捷校長的領軍下,展開一個大陸遷臺二代的家族書寫,寫的主要是上一代的離散經驗,由於撰稿者皆在臺出生,所以有些經驗當然是間接的,其來源不外乎:其一,成長過程中聽長輩所言;其二,從族譜或相關文獻蒐集而來;其三,為了參與此次寫作計畫而進行的訪談,而受訪者通常是父母親和他們的同儕。 我們怎樣看待這個寫作計畫及其成果?大學是一個開放多元的知識社群,有嚴格的聘任、升等、獎勵、離退等制度,其成員肯定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性別、籍貫、族群、知識背景等,因緣聚合,一般來說,同事「哪裡人」,我們都不太關心,但可以肯定地說,我們身邊,大陸來臺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很多,都是臺灣人,但無可諱言,上一代的離散經驗已內化成生命的一部分,溯源、尋根,成了此生的課題,如一場莊嚴的儀式,去了、回了,上一代朝思暮想的家鄉成了祖地,而下一代已在花蓮的山風海雨中,安身立命。 細數本書作者上一代的家鄉,從北而南,天津、江西的南昌和贛州、河南的滑縣、安徽的舒城、無為和黃山、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彰州和南平、廣東的興寧等,而今,顛簸的歲月已經遙遠,渡海的奮鬥和婚配,終成綿延不盡的愛:愛家、愛校、愛自己一生專攻的術業和莘莘學子。
作者介紹 策畫、主編:朱嘉雯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華語文教學國際碩、博士班教授兼主任,國際紅學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朱嘉雯私房紅學》、《朱嘉雯青春經典講堂》、《朱嘉雯經典小說思辨課》、《朱嘉雯經典文學情商課》等套書,以及《華麗大冒險》、《小物件大時代》等有聲書。漢聲廣播電台節目製作、主講,《福運雜誌》、《創價新聞》專欄作家、第52屆廣播金鐘獎得主。作者:趙涵㨗美國普渡大學電機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電機系特聘教授。熱衷於研究及規律運動,對高教未來發展有非常多的想法。朱景鵬德國基森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花蓮縣副縣長、行政院研考會主委。現任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歐盟莫內講座兼副校長。興趣閱讀、旅遊、聆賞音樂。馬遠榮英國諾丁翰大學物理與天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行政副校長、國際事務處處長、物理學系特聘教授。專長物理實驗、科普寫作,喜愛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也喜各式運動。查重傳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法學博士。現任教玄奘大學社工系,參與許多非營利組織,從事志工服務,現為東華大學校務顧問。徐輝明美國曼菲斯州立大學土木工程博士,現國立宜蘭大學土木系教授借調國立東華大學第八年中。個人除涉及專業外,亦熱衷於大學校園建設。孟培傑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 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借調),致力台灣海洋生態環境保育及研究工作,曾任台灣珊瑚礁學會理事長。江華珮成功大學工程科學博士,現任遠傳電信研發處資深協理。喜好旅遊與美食,嚮往佛學文化交流。林信鋒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電機博士。曾任花蓮縣教育局局長,現任東華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兼副校長、心理諮商輔導中心主任。興趣:閱讀、運動、音樂、旅行,喜歡探索生命真相的未知、新奇發現。廖慶華澳洲旋濱科技大學設計博士,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現任東華大學教學卓越中心主任兼校務辦公室執行長。個性熱情活潑,興趣廣泛,喜歡西洋老歌、網球、紀錄片、書法、美食,目前專注在現代書法藝術創作及正能量書法推廣。陳復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院長、縱谷跨域書院學士學位學程主任與國際漢學研究中心主任,並擔任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副理事長。不論如何忙,都不忘靜坐、彈琴、練字、讀書與寫作,關注心學與人生的整合實踐,熱衷發展實驗教育與傳播中華文化。嚴愛群英國諾丁罕大學英語研究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英語培力學術中心及語言中心主任。熱愛閱讀與旅遊,驛馬星性,好與人為友,美食為伴。張蘭石國立台灣大學造船工程學系學士、碩士,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縱谷跨域書院副教授。秉持工程學的實踐理性,研究蘊含在古老傳承中的智慧寶藏而實踐終極關懷。朱嘉雯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紅學研究中心主任。熱愛閱讀與寫作,自謂有此二者相伴,人生永遠不寂寞。黃琡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藝術與設計系教授。秉持正直和善良的做人原則,工作上努力和盡職的要求,廣結善緣。尤其關注視覺設計與文化創意開發,喜好旅遊與美食,嚮往多元文化交流推廣。魏廣晧紐約市立大學爵士小號演奏碩士,現為國立東華大學音樂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藝術中心主任、國家兩廳院夏日爵士節慶樂團製作人與節目評議委員。熱愛音樂、運動與演出策展,致力於爵士音樂演奏與教育推廣。
產品目錄 【推薦序】在花蓮的山風海雨中╱李瑞騰 【推薦序】不容青史儘成灰╱洪蘭 【前言】卻顧所來徑╱朱嘉雯 輯一 今生緣:我的父親母親 努力愛春華╱趙涵? 漂流.泊岸.築夢──懷想大時代父親的臺灣旅程╱朱景鵬 我的父親大江大海╱馬遠榮 終生實踐「之一精神」的父親╱查重傳 輯二 岸與岸:渡海的故事 兄與弟╱徐輝明 戰亂連連烽火歲月的歷史悲劇一九四九╱孟培傑 自在╱江華珮 輯三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親愛的家人 岳父大人的傷痛與奮鬥╱林信鋒 十全十美的愛╱廖慶華 精靈剝後還歸復:記我不該飛灰湮滅的家族往事╱陳復 四代人的回憶,從兩人的相遇開始╱嚴愛群 慈悲暖洋╱張蘭石 在那靜靜的時刻……╱朱嘉雯 輯四 昨日當我年輕時:童年憶往 我慈愛父母親的生命旅程╱黃琡雅 築港巷十二號╱魏廣? 如今,我在風裡……╱朱嘉雯
書名 / | 愛的綿延: 我的父親母親及家族故事 |
---|---|
作者 / | 趙涵㨗 朱景鵬 馬遠榮 查重傳 徐輝明 孟培傑 江華珮 林信鋒 廖慶華 陳復 嚴愛群 張蘭石 朱嘉雯 黃琡雅 魏廣皓 |
簡介 / | 愛的綿延: 我的父親母親及家族故事:「離散」(diaspora)這個詞彙,意即從「故鄉」或「祖國」遷移他處而生,其內涵則包括為何(原因)、如何(方式、過程)、結局和影響等 |
出版社 /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3235637 |
ISBN10 / | |
EAN / | 9789863235637 |
誠品26碼 / | 2682447325007 |
頁數 / | 280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x1.7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前言】卻顧所來徑╱朱嘉雯
坦白說,這本書就是為了我們這一群作者所量身打造的。我讀文學多年,自己也寫作,然而最歡喜觀察和研究的,還是人。唯有人,有無限的可能,能說能寫能創造。我在東華大學作者們的身上看到了屬於他們每一個人的故事。他們不僅有故事,而且總是抱持著說故事的興致。這樣一股情緒,應該讓它發酵,讓它滿溢,讓它像火山又像清泉, 既噴薄又湧流,直到它成為大學裡一道不容被忽視的風景。
就從我們這一群人這一代人開始吧。我們這個世代,承接了上一輩流亡離散的回憶,父母親在大時代的動盪裡浮沈,他們的痛,我們感受不到,但我知道若非他們曾經緊緊抓住命運的浮木,不可能換來我們這一代在南北眷村、教員宿舍裡蹦蹦跳跳、打打鬧鬧地快樂長大。
長大後的我們,於歲月匆匆裡奔忙,有的去美國、德國、英國,有的去日本、澳洲、紐西蘭……,回國後,又隨著教職漂泊,最後終於在來不及好好陪伴父母的遺憾中,眼看著他們老邁爾後凋零,我們什麼事也做不了。也就僅能讓回憶湧現了,讓那些點點滴滴的故事略作些彌補,彌補我們這些只會讀書,只會考試,只會在父母構築的安樂窩裡,和兄弟姐妹分糖果、吃乖乖,功課寫完了,就能抱抱洋娃娃和騎馬打仗的一群老少年,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喟嘆與惶恐。我們真正害怕的是,像我們這樣的小家庭,人丁單薄,一旦父母親撒手,我們每一個個體就真的是孤懸於海外孤島上的孤兒了。這徹底的孤兒,我們怎能承受?
我從小生活在台北,直到上大學才負笈中壢,饒是這麼近的距離,在我讀書的那個年頭,每逢週末假期結束後,我準備搭火車返校,在月台間,總要和爸爸上演離情依依的戲碼。經常是淚水在眼眶裡打轉,真希望下個週末趕緊到來。所以我不能想像一九四九年,爸爸當時的作為一名中學生,如何能從安徽舒城徒步到安慶,中途遭遇土匪綁架,逃亡之後,輾轉南京、上海,最後渡海來台。他不要父母了嗎?
後來我親眼見到爸爸返鄉探親時,那時祖父母已經不在,他與自己的親姐姐見面的那一刻,他臉上的表情,和眼神中流露出「再見面已如隔世」的無限感傷,亦使我悽然!我分明記得他在老姐姐面前,重重嘆了一口氣!我永遠忘不了那聲喟嘆,多少無情歲月的隔阻,一聲重嘆,正是古詩所云:「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而我與自己的弟弟雖然未必每個禮拜都相見,但其實也差不多了。不僅姐弟相見,就連我們的孩子們也週週玩在一起。我們如何能想上一代人的骨肉分離之苦?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想像,因為我們這一代最靠近那種苦和那種痛。因為從小耳濡目染,聽著雙親說童年話老家,悠悠遠遠地想起家鄉的父母兄弟,話匣子一打開,配上老酒,便有許許多多的故事翩翩起舞,我們小時候聽著聽著,也好像身歷其境,興奮而不能自拔,滿以為那遠方,不過是咫尺。
正是在這樣的生長背景環境裡,我們的作者群便擁有既相似又各自不同的父輩記憶。有的說:我父親第一次回鄉掃墓,就是掃自己的墓!因為當年出走時,家人已上報他死亡的訊息。另一位老師說:我父親參與戰爭,耳朵和胸口曾被三顆子彈所貫射。此後彈殼一直留在體內,我們小時候,爸爸抱著我們,都讓孩子透過皮膚去摸一摸那鼓起來的彈殼。我們因此戲稱他是「三槍牌爸爸」。
我在集稿的過程中,也發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插曲。原來這文章寫好之後,我們最渴望分享的讀者竟是自己的子女。因此,有好幾位師長站在父親的墓園裡或靈位前,讓長子對著在天堂的爺爺,通篇一讀,頃刻之間,祖、父、子三人在同一時刻裡,心靈相犀。看到這些照片和影象,我何止感動莫名,淚湧如雨!何謂永恆?應是上有祖宗,下有子孫,即謂永恆。我們這一代人的生命長流裡,終將完成承先啟後的天生使命。因此,就讓我們的文字來擔負起這份責任。因我始終相信文字的力量,更相信愛的分量。
最佳賣點 : 「離散」(diaspora)這個詞彙,意即從「故鄉」或「祖國」遷移他處而生,其內涵則包括為何(原因)、如何(方式、過程)、結局和影響等。晚清以降,華人之赴東洋、西洋、南洋,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