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跳舞 | 誠品線上

不如跳舞

作者 阿婭達妮娃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不如跳舞:她們是陪讀媽媽、離異女人、男人的地下情婦、替父母還債的少女、為了工作與兒女分離的母親……她們精明又疲倦,市儈又多情,所作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或家人過上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她們是陪讀媽媽、離異女人、男人的地下情婦、替父母還債的少女、為了工作與兒女分離的母親……她們精明又疲倦,市儈又多情,所作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或家人過上好生活──有人為了身分證而結婚,有人沒有身分證只能依附男人生活;有人負債一夕淪落街頭,有人閉上眼睛協助走私賺進大把鈔票;有人被丈夫背叛,有人背叛了家庭。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盤算,有的人選擇離開,更多人寧願繼續在這座城市,尋找自己的歸屬。 作者身為跨境陪讀媽媽,多年往返於深圳、香港兩地,疫情期間因通關耗時,在香港棚屋大雜院賃居住了近半年,接觸到了來自各地、不同生活層面的人們。她沒有居高臨下的俯視,沒有道德訓誡也不為她們的行為辯解,只是誠心誠意地走向這些女人,讓她們卸下心房促膝而談,用文字見證發生在這座都市暗角的悲涼與滄桑,那些離散的家庭、寂寞的人生。 「她的敘事,切中了香港的發展癥結和社會痛點,把香港社會長期被隱蔽和忽略的一面,不經意間,捅破了一個窟窿,裡面的人看見了陽光,外面的人聞到了氣味。」──小說家、評論家 宮敏捷 「這些卑微庶眾的人生說來算不得多麼曲折離奇,但他們在社會邊緣掙扎苟活,本身的際遇與因緣已顯人生的詭奇與無常,不轟烈也動魄驚心。」──香港作家 蔡益懷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阿婭達妮娃 壯族,本名「尹金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都會大學創意寫作研究生。作品出版於兩岸三地,曾用筆名「西西」出版長篇小說《深圳沒有金絲鳥》、《誰能成全你的愛情》、小說集《陽光正好》,以及兒童長篇小說《魔幻海洋》、《搗蛋鬼高蹦蹦》系列,《搗蛋鬼高蹦蹦》入選2023年「東風工程」圖書出版項目。曾獲香港第十二屆大學文學獎小說嘉許獎。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代序 被隱蔽和忽略的╱宮敏捷 代序 她是個有故事的人╱蔡益懷 烏溪沙有什麼 智齒 貓去哪了 樹上是麻雀還是烏鴉 鸚鵡不會告訴你 借來的名字 蜘蛛 閉上你的眼睛 在山頂做什麼 星期天 鐵海棠 不如跳舞 猜到就告訴你 半夜遛狗的女人 美人魚 元朗女孩

商品規格

書名 / 不如跳舞
作者 / 阿婭達妮娃
簡介 / 不如跳舞:她們是陪讀媽媽、離異女人、男人的地下情婦、替父母還債的少女、為了工作與兒女分離的母親……她們精明又疲倦,市儈又多情,所作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或家人過上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458141
ISBN10 /
EAN / 9789864458141
誠品26碼 / 2682426394000
頁數 / 28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1.5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代序╱被隱蔽和忽略的
宮敏捷

  二○二二年上半年,也就是學生春夏讀書季那段時間,小說家西西──本名尹金花──發了三四部短篇小說給我。每一部我都用心看了,且認真把每一部的閱後感受寫下來發給她,以示喜歡。「真的喜歡?」她問。得到肯定答覆後,她又陸續發來五六部。一部小說,一個鮮活又立體的核心人物,和一個超越我們大多數人生活經驗的故事。從攫取人物的某一個日常生活片段出發,通過深挖其背後隱藏的深意,去還原人物的人生際遇及所面臨的困境。故事背景無一例外,都是香港的窮鄉僻壤。許多人聚居在一個鐵皮蓋頂的大雜院,相互間也只隔著一層鐵皮,像他們進進出出都踩在腳下的葱綠小草一樣,沒沒無聞又頑強生長。
  我喜歡看此類小說集,敘事空間封閉,人物相互認識又各自精彩。此類小說集,創作時間由遠及近,且有代表性的有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都柏林人》、美國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英國印度裔作家V. S.奈保爾的《米格爾大街》。中國小說家蘇童的香椿樹街系列,也帶給我這樣的閱讀感受。再問她要,說都裝在心裡的,沒寫。吃不好,睡不好,天氣又熱──用她的話說:「白天夜晚,都像待在汗蒸館裡,蚊蟲又多,全身都能咬起包來。」──不想寫。她都想搬離那個地方了,也就是小說裡寫到的大雜院。
  我這才知道她去了香港陪孩子讀書,與日後成為她筆下人物的一群人生活在一起。他們有大陸人、香港本地人,還有許多外國人。她的普通話不好,又不會說英語和粵語(反倒居住在一起的外國人都還能說流利的粵語),也不會打麻將,很難融入他們;最多就是買點零食、水果,比如花生、瓜子、蘋果、橘子、西瓜之類的,當他們在院子裡打麻將時,提出去一起分享。她還害怕鄰居們知道,她接近他們,瞭解他們,還會把他們的故事寫下來。那便會受到排斥,引發難以想見的問題。
  「吃人的嘴軟,」我說,「他們會接納你的。再說了,他們不過是你的人物原型而已,故事和人物名字都是虛構的。」「名字是虛構的,」尹金花說,「故事卻不是,很多小說,我幾乎是把他們的口述整理一下就得了。」「這是非虛構了?」我問。「不是,」尹金花說,「都是寫小說的,你一定知道我的意思。」我明白了,事關文本結構與敘事邏輯,虛虛實實間,虛構還是非虛構,就交給讀者自己去判斷了。
  唯一不變的是,這些能讓小說家尹金花感觸良多的人物和故事,一樣也能感動我們每一個人。不然她的創作欲望不會如此蓬勃和一發而不可收拾,乃至於暑假期間,與孩子返回深圳住在隔離酒店時,她仍在爭分奪秒地創作。從時間上推算,一個星期她便能完成一部短篇小說創作。
  〈美人魚〉中,一對恩愛的夫妻,丈夫因業務需要,沒有和妻子一併帶孩子去峇厘島旅遊;且孩子在峇厘島玩浮潛時,被暗流帶走,消失在大海裡。同失愛子的兩個人,忽略了彼此的創傷而不能相互慰藉,甚至很快分道揚鑣,斷絕了一切聯繫。由此又將創傷帶給了另外兩個人,也就是丈夫的第二任妻子和妻子的第二任丈夫。〈智齒〉中,作為敘事的玉華,有一顆智齒,疼得臉都腫了,「都好長時間了,一直忍著沒去拔掉」。而她的家族,也長了一顆「智齒」,就是她的叔叔。他已有了一雙兒女,卻拋家棄子,跟一個男人逃到香港生活,了無音訊地生活了幾十年。玉華的智齒可以拔掉,而家族的智齒卻不能,且讓一個家族帶著「恥辱」疼了幾十年。〈半夜遛狗的女人〉中,打工妹嫁香港老男人,他在香港有一棟三層村屋,卻被他在公海的賭船上輸了,一家三口還有他們家的狗,一起被人趕了出來。他自己去停車場當保安,她呢,一個離開深圳後再沒上過班的包租婆,也要去酒店打雜,一家人才能勉強過活。〈在山頂做什麼〉中,一個和前夫離婚後,帶著小女兒去到香港,住在貨櫃箱裡的安徽女人,與她因不能生育被婆家趕出家門的小姑子,相互扶持又相依為命地活著。〈元朗女孩〉中,女孩的父親打零工,收入極少。繼母又好賭,還輸光了家底。十九歲的她只得終止學業,一人打三份工,養活自己、弟弟、妹妹及繼母的娘。〈不如跳舞〉中,男孩的母親是印尼人,父親因工殘廢,不能自理,正在讀大學的他,只得勤工儉學養活家人;而從深圳去香港上大學的女朋友,不喜歡香港,尤其不喜歡住香港的小房子,已經申請了外國的大學博士學位。〈貓去哪了〉中,叫阿貞的女人,年輕時藏過一條乾媽男人的內褲,一藏就是十幾年,沒承想,自己卻因這條內褲離了婚,還害得打小一起長大的閨蜜,跟男朋友分手後尋了短見。〈樹上是麻雀還是烏鴉〉中,離異的四川女人,嫁了離異的香港男人。自己生養的留在內地的兒子跟自己不親,繼子繼女跟她更無感情。香港男人是個魚販,感染了海洋創傷弧菌死了,而他被截肢的指關節處,又另長出一個手指來。〈蜘蛛〉中,女人委身於一牆之隔的男人,他在自己背上紋了蜘蛛,還在胯下紋了一條蛇。他還喜歡養蛇,而他的妻兒,都是被蛇咬死的。當然,這都是女人與他做愛之後驚恐地瞭解到的。〈烏溪沙有什麼〉中,深圳的打工妹給一個香港人做了「小」,生了孩子後,男人卻消失了。為了生活,她又做了另一個男人的「小」。為有名有分,還能在香港工作養活自己,經人介紹,另找一個香港老男人假結婚拿身分證。最後卻真成了這個老男人的遺孀,得到了他一輩子的積蓄。〈猜到就告訴你〉中,在港陪讀媽媽,遭到老公的背叛,她以為對象是自家公司新招的翻譯,她的猜測是對的,但事情卻又比她預料的還要複雜,對她的傷害也更大。〈鸚鵡不會告訴你〉中,敘事人燕燕是奔著去香港才嫁的男人,她的閨蜜也是,兩個人都心心念念,嫁過去才知道,香港也有窮人,她們嫁的就是,比內地的窮人還窮,且她們因不能在香港務工而更加地無助,徹底成了男人的附庸。〈閉上你的眼睛〉中,女人嫁給在深圳開工廠的喪偶的香港男人,住到他香港的家裡去,卻不被婆婆待見。丈夫留在深圳,又找了其他女人,連生活費都不再給她。只得離婚,一個人在走私場合驚心動魄打零工,養活自己和女兒。〈星期天〉中,印尼大學生追隨媽媽做幫傭的腳步,來香港打工。本地人的工資,是他們的三倍還要多,而他這個群體的人,在香港還有很多很多。不管他們在香港生活了多少年,都是一個外國人,早晚有一天,還是要回到自己國家的。〈借來的名字〉中,女人到香港打黑工,照顧一個已婚的女植物人,且跟植物人老公好上了。植物人死後,男人讓她直接用死去妻子的身分證在香港生活,她也就不是她了。〈鐵海棠〉中,表姐為躲賭債,偷渡到香港打黑工,不承想新冠肺炎疫情來了,她不能做免費核酸,感染了也不能去醫院治療,只得又偷渡回大陸,卻在此過程中再也聯繫不上了。
  以上小說人物的群生相,帶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不是香港,或者說,這樣的故事,不像是會在香港發生的,連他們的生活環境,都是讓人匪夷所思的。這樣的環境,香港以金庸為代表的武俠文學和以梁鳳儀為代表的財經文學不會寫,長期在香港的報紙副刊刊載的小資文章也不會寫,或者說,香港的作家們,似乎從來就沒有關注到。從內地移民香港的作家,基本寫的還是內地自己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也一樣關注不到。從來就沒有人像尹金花一樣告訴我們:「香港除了有維多利亞港灣,有軒尼詩大道,有山頂別墅,還有鐵皮房。那些隱藏在繁華都市最隱祕角落裡的鐵皮房,有建在高架鐵軌下,有建在半山腰,有建在以樹木做掩護的公路邊。」(〈智齒〉)有公屋住就已經很不錯了,那些「靠政策給補貼的難民,靠社會綜援的香港老人,也有從內地到香港上學的學生」(〈星期天〉),這一龐大的群體,「有家境好一點住得上月租酒店的,也有在學校附近住宅小區租房的,有租公寓的。家境不太好的就不得不各顯神通,有租劏房的,還有租偏僻的村屋和鐵皮房的。」(〈智齒〉)
  這才是香港,或者說,這才是更為真實的香港。而在大多數人的記憶中,香港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世界金融中心,連空氣都散發著金錢的味道;或圍繞著金錢,無數雙看不見的手,已將它打造成一個刀光劍影的江湖天地。由此又延伸出一個又一個故事,並藉由影視作品大肆傳播,迷離了所有人的眼睛。與改革開放後,大批富商前仆後繼地赴大陸投資,給大陸人傳遞的信息完全不是一回事。
  這種藉由閱讀尹金花小說集帶給我的觀念衝擊,也必然會衝擊閱讀過其作品的每一個人;加之文學作品一旦寫就,經過刊載或出版,便會負載社會屬性,對社會乃至於組成社會的人群產生更大的影響。恰逢其時的是,尹金花書寫這些作品的前兩三年中,香港社會經歷了眾所周知的一場又一場風波,最深層的社會原因,恰恰就是香港的低收入群體被壓抑太久,且長期看不到出頭之日造成的。一如火山,地火運行太久,總是要找一個出口噴薄而出的。我在看了尹金花四五篇小說之後,就把這一想法告訴了她,說她的敘事,切中了香港的發展癥結和社會痛點,把香港社會長期被隱蔽和忽略的一面,不經意間,捅破了一個窟窿,裡面的人看見了陽光,外面的人聞到了氣味,已然具有了非凡的社會深意與價值。
  當然,這些都僅限於這本小說的社會屬性;從小說的敘事藝術上來說,已出版了《深圳沒有金絲鳥》、《誰能成全你的愛情》、《陽光正好》等幾本書籍的尹金花,一樣展示出了自己以往被隱藏和忽略的一面來。相較於先前出版的作品,這本集子裡的小說,她的表達已更加自信、自由和充分。具體來說,她不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和趣味性,以便將更多的筆墨,用以表現文本的引申意義;敘事的機鋒與閱讀的張力,不是緣由作家的情節構思,而是生活本身及人性的無限可能相互疊加實現的,每一部小說的敘事空間就得到了無限的伸展。這種敘事思維的轉變,帶給了這本小說集與眾不同的氣質。加之前面便已強調過封閉敘事因素,《不如跳舞》雖是一部小說集,但敘事的視點和環境是固定的,小說人物之間也是相互熟識的,短篇的集子便也有了長篇的氣勢與韻味,其生命力便會比小說的社會屬性更加持久。
  細心的讀者還會發現,這部小說集明裡共由十六部短篇小說組成,每部短篇小說,講述一個核心人物的核心故事;但文脈之間,卻又暗含了第十七個核心人物的核心故事,也就是說,這部小說集,其實是由十七部小說組成的。多出來的這一部,便是小說家尹金花本人的。我們只要把〈智齒〉、〈半夜遛狗的女人〉、〈元朗女孩〉、〈蜘蛛〉、〈猜到就告訴你〉、〈鐵海棠〉等作品,關於陪讀媽媽的部分抽出來,便能把尹金花身為小說家又是陪讀媽媽,在大雜院生活的點點滴滴拼接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來。她的身分是真實的,疫情是真實的,感受也是真實的。但為服務不同的故事主題,她又為自己虛構了不同的經歷,以便讓自己化實為虛,潛沉和遊走其間,用冷靜又客觀的筆調向讀者娓娓道來。
  這種敘事藝術的創新,既超越了過去的自己,也超越了她身邊的許許多多作家;或許,這就是她用筆名西西出版了那麼多本小說後,改用新的筆名阿婭達妮娃出版此小說集的意義吧!

二○二二年十一月八日深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序╱她是個有故事的人
蔡益懷

  說故事的人,都是天生的。
  在讀過《不如跳舞》這個集子後,我更堅定了這個執念。
  記得有一天課後,金花對我說,她寫了一個香港的故事集。老實說,我聽後沒太放在心上,或許潛意識中的另一個聲音掩蓋了她的話。我一向認為,文學是有根的植物,所有卓絕的書寫都是建立在生活的土壤上,是一種人生經驗開出來的花朵、結出來的果實。我知道金花客居香港沒幾年,自然暗生疑問︰她寫的香港故事會有多少在地意識與經驗?畢竟,我看過太多跟此城不搭調的「香港故事」。不過,一看到她的文字,所有的疑慮瞬間消失,代之而來的是驚喜,我訝異於她的出手不凡︰她寫出了一部不一樣的香港傳奇!
  說到傳奇,自然會想到張愛玲。這個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才女,到香港讀大學,因遇到戰火而中斷學業,回到上海便寫出了一部關於香港的《傳奇》。那是一部現代都巿人生的傳奇,揭示世態的炎涼、人生的倉皇,一問世就成為香港文學的一個座標。這之後,香港的故事人相繼登場,講出各自的人間故事,黃谷柳、侶倫、舒巷城、劉以鬯、西西、亦舒、李碧華、黃碧雲等等,都有他們自己的都巿傳奇。而今天,來自中國內地的尹金花(巧的是筆名也是西西),同樣寫出了這個都巿鮮為人知的故事。
  她以自己寄居的鐵皮屋社區為基點,展開紀實書寫,揭示都巿暗角的真實景象,讓人看到一群卑微小人物的蒼涼人生。這些故事中的人物,各有不堪審視的人生履歷與隱情。〈烏溪沙有什麼〉的女子小北,為了一張香港身分證而假結婚,最後才知道原來所嫁之人是情夫的父親。〈智齒〉中的「叔父」本是有家屋的人,因與一個戴金絲眼鏡的斯文港男?磨,東窗事發,離鄉背井三十年,終老於鐵皮屋。〈樹上是麻雀還是烏鴉〉中的阿芳,一個來自四川的女子,在東莞打工,嫁給一個老鄉,那個混賬男人一身臭毛病,還把梅毒傳給她。男人死後,婆家罵她害死兒子,往她頭上扣屎帽。她後來跟了一個開魚檔的香港男人,將他的一雙兒女當親生的疼。男人因劏魚染菌身亡,她打電話給一對遠在英國的兒女,終意識到彼此的疏離。〈閉上你的眼睛〉中的顧曼楨離婚後為了照顧女兒,沒有出去工作,學做代購走水貨,因一場新冠疫情而斷了生計,做起「倉管員」。這是一份見不得光的工作,上船要關手機上交,還要戴黑色眼罩,因為「忘記自己上的哪條船,才有錢賺」。有一晚被警察快艇追緝,經歷了一次風口浪尖的逃跑。經歷很魔幻,只有拿到手的港幣實實在在。〈半夜遛狗的女人〉講述另一種人生,慨嘆命運弄人。故事中的湖南女子,不與院子裡的人來往,被視為神經病。她原本是衣食無憂的闊太,因為丈夫上賭船輸光幾千萬,被攆出小洋樓而寄居陋室。這些卑微庶眾的人生說來算不得多麼曲折離奇,但他們在社會邊緣掙扎苟活,本身的際遇與因緣已顯人生的詭奇與無常,不轟烈也動魄驚心。
  作者置身其中,以「我」的視角觀察他們的生存狀態,傾聽他們的訴說,沒有居高臨下的俯視,也沒有道德訓誡。她只是出於一種女性的心念與意識,誠心誠意地走向他們,促膝而談,又忠實紀錄,她做的是見證,寫的是一份底層社會人生的證詞、備忘錄。她不評論,也不月旦,然而對筆下人物不乏設身處地的理解。寫到「叔父」的離家,她讓我們聽到了他的心聲︰「如果我不走,我內心的痛苦會淹沒掉我自己。」看到「半夜遛狗的女人」,文中這樣說︰「終於知道為什麼女人的臉色總是陰暗無光,不願意搭理人,這道坎不容易過。」金花或許不是思想家型的作者,沒有甚麼高遠的主題意識,然而僅這樣一種心地,已讓她的文字顯現出難得的文學品質。
  風格即人。金花是一個本然的故事人,沒有甚麼花巧的敘述技法。她的書寫是一種樸實的記錄,不見特別的技藝,不過,從這些中還是不難看出收放有道的筆致。〈不如跳舞〉是一篇相當見筆力的作品,故事中的阿元與女友分分合合,他與她的情感互動,以及與父母、阿嬤的關係,都表現得很有分寸,隱而不露,頗見藝術旨趣。
  德國哲人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將講故事的人分為兩類,一是異鄉來客,如水手、商旅之人,二是安居本鄉的人,如老農、工匠,他認為他們都是講述故事的大師,因為他們的故事都建基於經驗,不是一種閉門造車的臆想。我十分理解本雅明所講的道理︰離開了生活的土壤,故事定然是蒼白的,乃至會走向衰亡。
  金花的創作可謂集二者特質為一體。作為一位他鄉之客,她能夠寫出一部貨真價實的香港傳奇,正在於沒有把自己當外人,相反是沉潛其中,從生活中攫取故事。她不獵奇,只再現生活的原生態。
  一個天生的故事人,用心,有情,有此本色何愁沒有好的文學收成?保持狀態,金花。

二○二三年一月三日香港

試閱文字

內文 : § 烏溪沙有什麼(節錄)

  小北想盤下那個店鋪,和水哥明裡暗裡提了三次。小北沒有錢,只能靠水哥。
  店鋪在屯門,老闆娘秀姐和小北很熟,小北的衣服大多都在她家買或者訂製。小北身上穿的香雲紗旗袍就是秀姐親手裁縫,說要關門了,就當送小北一個念想。小北竟然有點不捨得,誰讓小北只喜歡穿旗袍呢,就連香港專賣旗袍的店也沒幾家了。
  小北一直住在屯門,這地方離深圳灣近,方便往返深圳,是跨境雙城生活的首選。小北的「老公」是香港人,開貨櫃車,那時候小北才來深圳沒多久便被「老公」看上,租住深圳的崗廈村,直到女兒環環出生。
  環環要到香港上學,小北在姐妹們慫恿下使出渾身解數給「老公」吹枕頭風。小北終於如願以償,「老公」在屯門給她和女兒環環買了一套兩居室的房子,母女倆在香港這才有了安身之處。也幸虧出手及時,要不母女倆的事被大婆知道,就竹籃打水一場空,「乜都冇」。房子買後沒多久,大婆果然知道了小北和環環的存在,上門鬧過幾次。「老公」成了縮頭烏龜,再也不出現,連每個月固定給環環的生活費都斷掉了。「老公」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大婆卻是越南華裔,罵起人來一著急就說誰也聽不懂的越南語。大婆和大婆的孩子住在祖屋,大婆老早就想給兒子買一套商品房。她暗自慶幸當初「老公」買房,她甜言蜜語哄他團團轉,房產本上才得以寫了她一個人的名字。
  「保住房子就行,『老公』就算了,有了房子,憑你胸前的大波,你們母女倆在香港不愁吃喝。」秀姐正拿著一塊新面料在小北身上比劃,手不經意碰觸到她飽滿的胸部,打趣她道。秀姐比小北大七八歲,是見過世面的人,說的話也在理,要不她就不會一股腦地將那些家長里短的事,說給剛認識沒多久的秀姐聽。做小本來就不是能上檯面的事,心裡到底是沒有多少底氣的。
  秀姐的旗袍店已經開了好多年,大多數旗袍都是從深圳南油、東莞虎門和蘇杭一帶發貨過來,還有一些是秀姐自己裁縫。有些老顧客喜歡訂製,都說她手藝好,做的旗袍比現成的更貼身得體。秀姐的店裡就不得不放一塊裁剪案板和縫紉機,這讓她的服裝店看起來顯得與眾不同,更像一個小作坊。這行做久了,便積攢了人氣和朋友,畢竟現在的人穿旗袍的少,來來去去都是旗袍愛好者圈子裡的人。小北是來香港後才穿的旗袍,那時候小北還不會說粵語,誤打誤撞進了秀姐的店。小北身材好,凹凸有致,是穿旗袍的料,只要小北在,就是店裡的活招牌。有事沒事,秀姐都喜歡小北來店裡晃蕩一下。
  秀姐是個好命的女人,正兒八經地嫁了香港人,還生了一兒一女。秀姐嫁過來後,本來是和公婆一起住的,恰逢村裡又分宅基地,老公申請到了一塊,兩口子一合計建了一棟小洋樓。雖不靠近地鐵站,出門二十米卻是個巴士總站,出行倒也方便,獨門獨院的,鬧市裡取靜。說是村屋,那可是別墅,連管理費、停車費都不用交的。村裡都是熟人親戚,有事大家互相幫襯,日子過得讓小北只有眼饞的份。不像自己,說是嫁給「老公」了,卻是沒有名分的,連單程證都申請不了,住香港還只能託女兒環環的福辦理的探親簽,三個月就得回一趟深圳辦簽證。
  「老公」消失後,小北尋思著找點事做。秀姐的旗袍店倒是缺人,小北又是心靈手巧的人,看秀姐裁剪衣服,偶爾打打下手,一個月就全學會了,做出來的旗袍又添加了現代服飾的元素,典雅又時尚,秀姐讚不絕口。要不是被人舉報說小北打黑工,小北還繼續在秀姐的店裡幫忙。秀姐也不敢讓小北在店裡幫忙了,這一次是僥倖找了水哥幫忙才脫了險,真的查出來被定為打黑工,不只是小北,秀姐也會被牽連,罰款、坐監、被逐出境,那就得不償失了。但小北有事沒事還是願意去秀姐的店裡玩,試穿店裡的旗袍,手癢了就從秀姐那拿塊布料回家自己裁剪。小北沒見過水哥,心裡對水哥敬了三分。
  「你做代購吧,閒著也是閒著。」秀姐和小北說起店裡的一個老顧客,跨境陪讀媽媽,每天往返深圳、香港,接送孩子上學的空閒時間做代購,賺不少。
  小北早就暗自琢磨,「老公」不再管她和環環的死活,只能靠自己了。小北沒有香港身分證,在香港打不了工,回深圳,也是心不甘情不願。她本沒打過兩年工就認識「老公」,現在又生了孩子,要文憑沒文憑,還要分神照顧孩子,真要找工作沒有一點底氣。
  小北真的學做了代購,不做不知道,一做嚇一跳,這麼多跨境媽媽們做代購養家。每天在商場裡大包小包拎購物袋,拉購物箱,推行李箱搶購奶粉、買藥膏、選化妝品的都是代購,過關時代購已經成了一道奇特的風景線。做代購發不了大財,小錢倒是能賺到的,母女倆的生活倒也安頓了。這兩年新冠疫情不能正常通關,代購幾乎全停了,幸虧有水哥照顧,要不真要喝西北風。
  說起來,水哥還是秀姐介紹小北認識的。剛開始做代購時是真的難,沒有客戶,拿貨也老老實實去專櫃拿,偶爾開一單,賺的匯率差價都不夠來回車費和快遞費。水哥生意做得大,開了好幾家藥鋪;說是藥鋪卻是什麼都賣,奶粉、化妝品、洗髮水、風濕止痛藥……。小北第一次進水哥的藥鋪,滿滿當當的貨品,應有盡有。
  「代購都是從我這拿貨,誰去專櫃,傻呀。」水哥抽雪茄,嫌香煙勁不夠大。水哥除了抽雪茄就是喝茶,每天都要喝幾大壺濃茶,牙齒不知是被煙熏的還是被茶水泡的黑黑黃黃,和小北說普通話,舌頭老轉不了彎的樣子。
  「說粵語,小北又不是不會粵語。」秀姐和水哥熟絡,開起玩笑時常是葷的素的互相搭配,她拍了拍水哥的肩膀,嘿嘿笑後說道。
  「那不行,我要尊重小北,就要說普通話的。我老豆祖籍福建,也不是天生就說粵語的啦。」水哥喜歡抽完雪茄後就喝茶,用濃茶先漱一大口,然後湊到小北面前,張開嘴巴問:「還聞到雪茄味嗎?」小北搖頭,水哥就當著店員和顧客的面張開雙臂做擁抱的動作,小北嚇得連連後退,一下子就撞到了水哥藥鋪裡的貨架。一貨架的護膚品倒在地上,嚇得她的小臉都白了。水哥眼疾手快把她從地上扶起來,手剛好攬住她的胸,她又羞愧又無奈。水哥鬆開他的手,誇張地笑起來,說小北不像生過孩子的人,倒像個少女。她的臉上飛出兩朵紅雲,彎腰從地上撿起一瓶雅詩蘭黛,不知所措地望著已經笑得前俯後仰的秀姐和水哥。
  「這款賣得好,比專櫃便宜一百多港幣呢。」水哥的手接過小北手上雅詩蘭黛的小棕瓶精華液,手就和小北的握在了一起,水哥的手勁真大,小北不再掙扎。
  和水哥好,小北是半推半就的,水哥也是有家室的人,老婆、孩子都移民英國了,遲早有一天,他也會移民去英國,這是後來和水哥好上時,秀姐說的。
  「英國有這麼好?香港人都喜歡移民英國?」小北知道秀姐一直在辦移民手續,故意問道。
  「標配唄。你看我們潮汕人,哪家都有個親戚在香港,現在香港人要是沒個親戚在英國,面子上都過不去的啦。」秀姐說到自己是香港人時很自豪,小北心裡就不服,在深圳時被人叫做北妹,來了香港,被人叫做大陸妹。
  「我家環環是香港人。」小北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秀姐就笑她,要不哪天真的嫁給香港人,弄個香港身分證吧。
  小北就不說話了,她何嘗不想真正嫁給一個香港人,過幾年就可以拿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證呢?不小心做了小,又被拋棄,拖兒帶女,哪這麼容易?又不是滿天下都是急著結婚給她名分的香港人。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作者身為跨境陪讀媽媽,多年往返於深圳、香港兩地,疫情期間在香港棚屋大雜院賃居,接觸到了來自各地、不同生活層面的人們,用文字見證發生在這座都市暗角的悲涼與滄桑,那些離散的家庭、寂寞的人生。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