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知鑑賞: 探索日本茶陶的美學意識 | 誠品線上

覺知鑑賞: 探索日本茶陶的美學意識

作者 李啟彰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覺知鑑賞: 探索日本茶陶的美學意識:1.從巔峰造極的唐物、來自朝鮮的高麗飯茶碗、和物中排名第一的樂燒,到當代名工的創作,千載間演繹著覺知審美的絕妙故事。2.村田珠光、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1. 從巔峰造極的唐物、來自朝鮮的高麗飯茶碗、和物中排名第一的樂燒,到當代名工的創作,千載間演繹著覺知審美的絕妙故事。2. 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到千利休三巨匠的世紀審美觀。3. 以井戶茶碗身世之謎,延伸出禪意之美的辯證。4. 現代人如何培養賞析古董?帶你回到不同的歷史年代,針對八十多件作品,每一件器物的全解說。5. 從心的感動提升到靈的感動,實踐「無我」來鍛造五感,透視日本茶道與禪相融合的審美精髓。6. 由器物藝評家、資深茶人與熟稔陶藝的畫師,攜手合作的日本茶陶鑑賞專書。一本以中文探索日本茶陶審美觀的書籍。史學家矢部良明將「天正十四年(1586)之變」作為日本茶道美學的分水嶺,此前是對唐物豪奢的崇拜,此後則擁抱高麗茶碗的枯寂。隨後又從尊井戶茶碗為天下第一,轉變為日本國產茶碗一樂、二萩、三唐津的排序。 這個三重轉折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審美觀的重大轉變勢必來自於文化深層的醞釀,也必然在歷史上留下足跡,本書作者相信在探索該「審美」變革時能汲取驚人的養分。「直觀」是柳宗悅在《茶與美》留下的瑰寶,但未指引去向,作者則試圖以前作《器與美》勾勒由內(修為)而外的路徑,再以本書由外(歷史名碗)而內地引導讀者如何實踐「直觀」。 作者希望藉由「覺知審美」來剖析及挑戰幾個日本業界不願碰觸的議題,包括「一樂、二萩、三唐津」排行的私心,落款長次郎的作品卻非其手作的探究,以及樂燒十五代直入的盲點等。並在綜合諸多史料後,對千利休切腹的關鍵因素,中日陶瓷審美的歷史差異,井戶茶碗的身世之謎等議題,提出與主流相異或嶄新的看法。 日本的陶瓷審美放諸全球,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並深深地影響著當代東、西方的陶藝創作。作者希望讀者們能藉由本書,進行一次性的濃縮研究,不僅對審美變革前後的日本陶瓷史有所了解,更能共同探索日本茶道與禪相融合的審美精髓。依此培養出不論是面對古文物或是現代作品,都能了然於胸的鑑賞能力。 何謂「覺知審美」? 1. 由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所感知的美。 2. 不藉由任何美學架構來覺知美。 3. 感動,是一把覺知審美的鑰匙。面對自己心儀的器物,培育出感動,在能感動之前,不輕易放棄,終將理解何為「覺知審美」。 4. 覺知審美,是一種能量的共振。感動,即是共振,是一種自己的心與器物創作者之心能量的共振。 5. 凝視一件器物,若內心能感知是寧靜、是煩躁、是喜悅、是哀傷,都是理解覺知審美的一大進步。 6. 以實踐願意接受變化的「無我」來鍛造五感,摒棄個人的好惡來感知美,才能真正理解何為「禪之美」。 7. 覺知審美的最高階:靈的感動。從心的感動竄升到靈的感動,肉身在物理上的共振會更高頻,位置會往腦頂端上竄。情緒上能更和諧,甚至能感受到愛與溫暖。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李啟彰 中國茶文化「岩陶茶空間」發起人、器物藝評家、資深茶人;《器與美》、《日日,茶日子》、《茶日子》、《茶日子2》作者及《茶與美》譯者。 理科背景出身,專研茶葉安全、茶葉與中醫經絡關聯的養生議題;並深度探究兩岸與日本之生活美器。 擅長於同時以理性與感性分析茶與陶的內涵與美感。以分享「安全飲茶」與「茶陶之美」為其後半生的志業。 茶陶繪者簡介 陳炫亨 生活陶民藝工作者。於復興美工、台灣藝術大學、台灣工藝研究所,研習雕塑、工藝、油畫、裝飾陶瓷。以炫茶器為名發表茶碗創作。於台北溫事、台灣圖書館、中國展出台灣柴燒民藝茶器創作。 作品獲國際壺藝設計競賽金陶獎入選三回、歐亞美洲等地愛陶人士收藏。 創作理念:樸野真趣,即樸實中蘊涵野性、真誠中富饒趣味。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建築師╱許華山 台灣蔦屋書店總經理╱橋本龍之介 作者序 第1章 桃山時代之前,審美變革的背景 日本文學對於鎌倉時代到室町時代的鬥茶會是這樣形容的:「崇尚華奢、綾羅錦繡、精好銀劍、風流服飾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程度。」 ◆中日茶歷史對照簡表 ◎唐物至上主義 ◎會所茶 vs. 草庵茶 ◎日本茶人的獨特審美 第2章 王者井戶茶碗的登場 庶民的共鳴、禪語及器物的審美交集,最終一定會匯集於高麗茶碗的大川之中,這看似歷史的偶然,卻是毫無懸念的必然。 ◎高麗茶碗為何能翻轉地位 ◆東洋陶瓷系簡譜 ◎高麗茶碗的特色和種類 第一期:十五世紀後半~十六世紀前半 雲鶴狂言袴、井戶、三島、刷毛目、粉引、割高台 第二期:十六世紀中期~十六世紀後半 熊川、堅手、雨漏、蕎麥、柿蒂、魚屋 第三期:十七世紀初期~十八世紀前期 御所丸、金海、彫三島、伊羅保、御本立鶴 *茶陶故事1 橫濱美術館,初見井戶茶碗 ◎豐臣秀吉對茶道的影響 ◎中日茶碗相較,歷史發展的兩個缺憾 ◎庶民的共鳴、禪語及器物的審美交集 第3章 村田珠光、武野紹鷗與千利休的世紀審美觀 村田珠光所倡議的草庵茶,承襲了早期世阿彌和心敬的,被茶道史學者矢部良明歸納為的「冷、凍、寂、枯」的美學意識。 ◎村田珠光,「茶禪一味」的開山祖 *茶陶故事2 天下最美的不解之謎,三只曜變天目茶碗 *茶陶故事3 萬里尋根的青瓷茶碗 ◎武野紹鷗,承先?後「侘茶」的巨匠 ◎千利休,集草庵茶為大成 第4章 樂燒,稱霸的背景及美學傳承 長次郎的「靜」、光悅的「自由無礙」,及直入新技法燒貫黑樂的「中西合璧」都再再將樂燒推升到了一個歷史的新高點。 ◎千利休與千家十職的淵源 ◎樂家與千家的綿密關係網 ◆樂家.三千家系圖 ◎樂家傳承十六代的美學觀 ◎柳宗悅對「無為」之美的堅持 ◆不同維度的審美 ◎無為之美的當代意義 ◎抽絲剝繭長次郎的美學 第5章 萩燒,向高麗茶碗致敬的魅力 萩燒極佳的吸水性大大地豐富了器物的表情,並讓釉面裂紋有了深淺交織的呈色,並隨著使用時間的延續,增添了一件件獨特的侘寂衣裳。 ◆萩燒主要作家系譜圖 ◎萩燒傳承至今的主要系統 ◎透視萩燒的七種面貌 ◎高麗茶碗、古萩與萩燒的比較 第6章 唐津燒,陶瓷器的文藝復興 這無疑是對中世紀的古窯宣告了近代的黎明,是在澀味當中包裹了華麗。讓我們了解到至今仍有一種品味悠遠的陶瓷,叫做唐津燒。 ◎唐津燒發展的起伏 ◆古唐津窯址分布圖 *茶陶故事4 從嫌惡唐津燒到唐津燒最大的藏家,出光佐三 ◎四百多年來一脈獨存的中里家 ◎古唐津的五大特色與鑑賞 第7章 向傳統致意的當代陶藝家 所謂的「一碗一宇宙」,其實就代表著陶藝家的人生觀,作者以何種處世的態度面對人生,作品就呈現出何等的器度與價值觀。 ◎百萬分之一的美 ◎當代陶藝家的挑戰與成果 ◎話語權及「一樂、二萩、三唐津」排序更新的省思 第8章 跨越五世紀的身世之謎:井戶茶碗 當我們凝望著井戶茶碗的美時,不能倒果為因地為它繪製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將產製井戶茶碗的50年期自苦情的歷史長河中抽離,創造出一個幸福的歷史斷片。 ◎申翰均的井戶茶碗「祭器說」 ◆井戶茶碗細節名稱 ◎民間祭器的使用者與使用時間 ◎李朝陶工的哀與美 第9章 培養面對古董及當代作品的「覺知審美」 當眼、耳、鼻、舌、身接受外來的訊息時,是傳給了腦,還是心?對美的認知將產生巨大的歧異。如果是腦的思考,那美醜的依據是什麼? ◎柳宗悅及白洲正子的古董觀 ◎料、工、形、紋vs. 美 *茶陶故事5 永仁的壺,加藤唐九郎的贋品門 ◎覺知審美,走入歷史還能超越歷史 ◎創作者的禪境,「有我」及「無我」 第10章 身、心、靈的審美感動 我由衷地希望,所有人能將「感動」作為賞器的初心,以「覺知審美」作為美的量尺,而以「身、心、靈」作為辨別審美層次的依歸。讓美,如是豐富我們的生活! ◎感動入身:五感 ◎感動入心:共鳴 ◎感動入靈:提升 ◆三本書關於器物審美在不同面向的探究 收錄作品圖片索引

商品規格

書名 / 覺知鑑賞: 探索日本茶陶的美學意識
作者 / 李啟彰
簡介 / 覺知鑑賞: 探索日本茶陶的美學意識:1.從巔峰造極的唐物、來自朝鮮的高麗飯茶碗、和物中排名第一的樂燒,到當代名工的創作,千載間演繹著覺知審美的絕妙故事。2.村田珠光、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437998
ISBN10 /
EAN / 9789869437998
誠品26碼 / 2682393174001
頁數 / 224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x1.3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以「覺知審美」透視日本茶陶之美

年初時受邀至台北國父紀念館參加嶺南畫派聯展的開幕式,過往雖關注書畫已經有一段時日,卻總是看得雲裡霧裡找不到感覺。當進入展覽廳裡凝望著幾幅巨作,突然有一股撥雲見日的領悟。一位友人一旁問起,你的開竅是借助什麼美學理論嗎?

我一時語塞,卻被這一問解開了長久以來的謎團。當我們在不熟悉的領域面對一件美的標的物時,不論是否心中起不了任何漣漪,亦或傾慕之情滿溢,都生怕暴露自己觀點的不成熟而鮮少開口表達。這時如果能藉由東、西美學大家的論點侃侃而談,心中勢必感到心寬踏實。

然而透過一個自己可能只是一知半解的第三者的框架來讀取美,能真正感知美嗎?當眼、耳、鼻、舌、身擷取一件標的物所傳遞而來的訊息時,我們最應該傾一切所能的,是藉由自己的心去感受它的美。任何細微的感動或覺知,都是與美的頻率共振的開端。

日本早期的茶人因為看到了井戶茶碗的美,而歸納出七個看點,被後人奉為審美圭臬。今日的茶人與陶藝家則根據前人的整理,去複製這七個看點。一邊是因感動才觸發了建立框架的念頭,一邊則是透過他人的框架來模擬美的再現,結果今日茶碗的形變常常為變形而變形,哪?有美的影子?我們為什麼不能立基於自己的感動,參考他人對美的論述,來創建起屬於自己的框架呢?

器物在無限微觀下,是電子與原子的纏繞,是能量聚;心念也是能量,創作者的心念注入了器物,成為能量聚,而美即是作者心念的延展。柳宗悅之所以能將「直觀」的論述與應用發揮到淋漓盡致,正是因為他能清楚感知每一件作品背後與美連結的心念,而得以發掘天下第一茶碗「喜左衛門井戶」,和「民藝」的無我之美乃同源。

經過了這些年的沈澱,當我捧起一只茶碗可以感受到作者創作的心念,閱讀文字可以知曉藝評者對器物之美理解的維度,透過圖片可以解析器物七成的美感。只要是經由人心的淬煉,不論載體是器物,是文字,或是照片,都是承載能量的聚合體。感知該能量的能力來自於覺知力的鍛煉,是透過覺知力的開發,接收器物載體所傳來關於美的能量,我稱之為「覺知審美」。

古今中外鑑賞力高的人,都是透過鍛煉自己覺知美之能量的能力,穿透表象的裝飾,所鑑賞的作品不論古、今,可以直視其被包覆在深處的美。絕大多數頂級的鑑賞傳承都是師傅帶徒弟,因為有太多訣竅不易透過語言文字傳遞,只消一眼便能精準斷代的鑑賞之眼,靠的絕不是單純的見多識廣。

「覺知審美」的養成有賴五感眼、耳、鼻、舌、身的深化,尤其是眼與身的感知力。眼所見、觸所感是深入理解一件器物的不二途徑。70%的骨架與30%的肌理、釉色所呈相的線條和質感,甚至氣場,都逃不過鑑賞之眼的掂量。物件若能上手,更可辨明是否氣韻生動,而器物所富含創作者的心念,也將赤裸裸地呈現。

「覺知審美」有著由內而外,以及由外而內的自修方法。由內而外的部分透過修持來提升審美能力,我在前作《器與美》的精神性篇章已有完整的論述。由外而內,則是本書的重點。從表象入手進入到內裡的鍛煉過程,除了大量的閱件數包括實際上手的器物及高清圖片外,還得了解創作者或者其時代的歷史背景,因為個人或時代的思維模式,將深刻地影響創作的本質。

日本茶陶在世界陶瓷史上呈現了一道特殊的風景,首先自南宋傳入的禪茶深化為茶道發展的指導思想。而器物鑑賞與茶道儀軌開衍為茶道唯二的關鍵元素,再加上日本戰國時代為鞏固統治者地位,使得政治與茶道緊密結合。歸結日本茶陶審美的軌跡:禪茶為思想的根源,鑑賞為茶道的骨架,政治則為全國推廣鋪路。

日本茶陶在桃山時期(1568~1603年)前後的衍化,成為一個鍛煉覺知審美的絕佳素材,我想藉由剖析這一段重要審美觀的轉變,協助讀者精進由外而內的審美能力。

天正十四年(1586年),被茶道史學家矢部良明稱為「天正十四年之變」,以戰國三雄之首織田信長之死為契機,從過往茶會非得用來自中國進口的唐物至上主義,過度到以「侘寂」為主流的審美觀。這個推動審美觀巨變的背景為何?處於歷史浪尖的茶人與器物又發生了什麼變化?本書以橫跨桃山時代的代表性陶瓷井戶、樂燒、萩燒、唐津燒為主要論述的背景,並以前後期相關的陶瓷作品作為審美的對照比較。

既然是由外而內地切入審美主軸,則少不了需要藉由剖析器物外觀的美感,培養對美的鑑賞能力。所以在「覺知審美」的基礎上,突出每一件器物的特色,並以所處歷史當下的茶人,包括村田珠光、武野紹鷗與千利休等,為何撿擇該器物的思維為背景,讓讀者模擬進入當時茶人的審美情境。

日本歷代的知名茶陶,目前大多藏於各大公、私立博物館與美術館,圖片因版權而無法直接轉載。藉由與主編細緻的溝通,我詳列出每一件作品的亮點,經由熟稔柴燒的陶藝家陳炫亨,以畫師身分透過手繪傳神地捕捉了原作的特色。大家如果有機會到網上搜尋,或親赴典藏處一睹丰采,將更能感同身受。

為了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更清楚地掌握時代的脈動,書中會嵌入大量的歷史背景作為故事的鋪墊。但請注意,驅動鑑賞力提升的關鍵是直觀而非歷史,陶瓷史的衍化常常會讓後人誤以為,審美隨著時間的進程會是進步,殊不知反而可能是退化。柳宗悅就曾感慨有陶瓷史學家,將唐物到和物(日本國產陶瓷)的推移稱為「昇華」,是缺乏直觀能力的結果。

這雖是一本以中文探索日本茶陶審美觀的書籍,但我希望藉由「覺知審美」來剖析及挑戰幾個日本業界不願碰觸的議題,包括「一樂、二萩、三唐津」排行的私心,落款長次郎的作品卻非其手作的探究,以及樂燒十五代直入的盲點等。並在綜合諸多史料後,對千利休切腹的關鍵因素,中日陶瓷審美的歷史差異,井戶茶碗的身世之謎等議題,提出與主流相異或嶄新的看法。文末更以身、心、靈的架構來總結與貫穿全書要旨,期許為讀者提供更多獨立思考的養分。
文中若有謬誤或未盡完善之處,還請各界前輩、朋友不吝指正。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1. 從巔峰造極的唐物、來自朝鮮的高麗飯茶碗、和物中排名第一的樂燒,到當代名工的創作,千載間演繹著覺知審美的絕妙故事。
2. 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到千利休三巨匠的世紀審美觀。
3. 以井戶茶碗身世之謎,延伸出禪意之美的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