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則非知不可的古典音樂概念 (第2版)
作者 | 張詩欣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52則非知不可的古典音樂概念 (第2版):古典音樂是經過長時間考驗,且藉不同方式在各國家民族中得以傳承下來的音樂,不易隨波逐流或被時代淘汰,透過豐富旋律與音色情感的變 |
作者 | 張詩欣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52則非知不可的古典音樂概念 (第2版):古典音樂是經過長時間考驗,且藉不同方式在各國家民族中得以傳承下來的音樂,不易隨波逐流或被時代淘汰,透過豐富旋律與音色情感的變 |
內容簡介 古典音樂是經過長時間考驗,且藉不同方式在各國家民族中得以傳承下來的音樂,不易隨波逐流或被時代淘汰,透過豐富旋律與音色情感的變化,引領聽者感受、思索、想像生命或大自然更廣闊的一面,讓心靈更充盈、自由。 為了讓喜好古典音樂的朋友也可以一同欣賞,本書提出五十二個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話題,大致循著西洋音樂史的發展脈絡,在五十二個主題中對古典音樂領域的不同時期或人物,提出極廣的一問,與讀者們一起來了解該年代的歷史背景與音樂環境,並認識重要作曲家,觀其境遇與性格、親近他的生命,再理解其創作理念及作品風格變遷的緣由。先領略古典音樂背後的理趣,再去聆聽鑑賞,一定會有不同的體會。
作者介紹 作者張詩欣美國伊士曼音樂院音樂博士,任教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臺中教育大學音樂系以及南華大學民族音樂系,曾於數所大學教授過通識課程,持續致力於鋼琴獨奏與合作之教育與演奏,並擅作音樂分析與欣賞相關講演。
產品目錄 自 序01 音樂與一般聲音有什麼不同?02 為什麼欣賞流行音樂之外,最好也聽聽古典音樂?03 親近古典音樂時,最好先認識哪些元素?04 除了音符,花花的五線譜到底還記載什麼?05 尋看古典音樂影音、樂譜及節目單前,要注意什麼出版資訊細節?06 古代音樂是如何發展呢?07 中世紀的教會音樂發展狀況如何?08 中世紀的世俗音樂都在唱些什麼?09 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與音樂環境發展概況如何?10 文藝復興時期深切影響音樂發展的樂派有哪些?11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樂派是哪些?12 文藝復興時期不會只有聖樂可唱吧?13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環境有何變化?14 巴洛克時期的作曲手法、曲式及曲種有多五花八門?15 巴洛克時期流行的聲樂曲種有哪些?16 巴洛克音樂最偉大的代表人物是誰?17 韓德爾為何足以成為另一位巴洛克音樂的代表作曲家?18 除了巴、韓二位,巴洛克時期尚有其他舉足輕重的音樂家吧?(義大利)19 除了巴、韓二位,巴洛克時期尚有其他舉足輕重的音樂家吧?(法、英)20 進入古典時期,音樂文化有何明顯的變動?21 古典時期有什麼重要的音樂曲式與曲種發展呢?22 「海頓爸爸」在音樂史上樹立了什麼典範?23 莫札特是小時了了的神童,大未必佳?24 浪漫時期的音樂環境有什麼變化?25 浪漫時期盛行的管弦樂曲種有哪些?代表作曲家又是誰?26 浪漫時期的義大利,美聲歌劇多指誰的作品?27 浪漫時期的義大利,還有誰也是知名的歌劇作曲家?28 浪漫德語歌劇作曲家有誰為代表?29 貝多芬到底為什麼偉大?30 「歌曲之王」舒伯特為何在藝術歌曲發展上如此重要?31 李斯特曾在樂壇刮起什麼旋風?32 「鋼琴詩人」蕭邦的作品為何學琴者必彈、一般人必聽?33 以精神病終了一生的舒曼,原來的創作精神如何?34 浪漫時期身挺「古典骨」的作曲家,有誰可作為代表?35 民族主義對北歐的古典音樂有何影響(一)?36 民族主義對北歐的古典音樂有何影響(二)?37 中歐的國民樂派是指哪些作曲家?38 史特勞斯「那一家」的德語歌劇發展如何?39 十九世紀下半到二十世紀上半葉,風格大不同的美國作曲家可舉誰為代表?40 二十世紀的古典音樂環境發生了什麼主要變化?41 印象主義與德布西有什麼關係?42 為什麼不要硬扣上「印象樂派」大帽給拉威爾?43 「新古典樂派」的代表性作曲家各展現了什麼新語法?44 英國古典音樂在二十世紀終於復活了?45 荀白克和其弟子的音樂理論與作品有什麼特別?46 二十世紀在美國發光發熱的俄裔代表作曲家是誰?47 二十世紀扎根俄羅斯土地的音樂巨匠有誰?48 作品魅力跨越整個二十世紀的三個美國作曲家是誰?49 二十世紀下半葉,歐美古典音樂界有哪些潮流與風格相互影響(一)?50 二十世紀下半葉,歐美古典音樂界有哪些潮流與風格相互影響(二)?51 二十世紀難道沒有國際級的華人古典音樂家嗎?52 想學分辨不同樂器音色,要聆聽什麼樂曲好呢?
書名 / | 52則非知不可的古典音樂概念 (第2版) |
---|---|
作者 / | 張詩欣 |
簡介 / | 52則非知不可的古典音樂概念 (第2版):古典音樂是經過長時間考驗,且藉不同方式在各國家民族中得以傳承下來的音樂,不易隨波逐流或被時代淘汰,透過豐富旋律與音色情感的變 |
出版社 /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931824 |
ISBN10 / | |
EAN / | 9786263931824 |
誠品26碼 / | 2682560846007 |
頁數 / | 40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0*17*2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自序 : 還記得答應受邀寫稿時,朋友曾問:「市面上已有不少介紹古典音樂的書,妳何必再寫一本?」這可真是個好問題!
我不由得思索:自己一路走來,無論在音樂班、音樂系或研究所,音樂史與音樂理論的課程從來沒少過,一次次、一層層都是必修,乃至必攻克的項目;尤其當年博士學位筆試時,毫無範圍可言,大家各憑本事蒐集考古題,或臆猜命題方向,好生刺激!但是,也就在這準備過程中,不少人已不知不覺地學會換個角度想:音樂、藝術、文學、醫學、科學等學問,並不能輕易訂下範圍來自限或自滿!如果可以一再以不同角度切入,或觀、或問、或思索,當下即是另一番風景。因此,在眾多引領欣賞古典音樂的前輩及好書陪伴下,因著相同的教育心願與信念,接受此挑戰成了一樂事!
本書題目「五十二」一數,乍看不少,然而,古典音樂重要的概念或人物又何止此數?只怕五千個問題都問不完、答不盡啊!不過,轉個念想:若能就這個簡單圓滿的數字成就一本小書,一則複習、整理自己過往所學,二則能引起「有緣人」一點好奇心,藉不同話題來幫助大家領略古典音樂的知識與趣味,或許一週一篇,慢慢地讀它個一年,從而建立較清楚的認知,何樂而不為?筆者一向以推廣音樂教育為職志,教學十多年來,除了專業鋼琴相關科目之傳授,也於數校歷練過通識課程教學,再加上不少對一般群眾講演的經驗,相信透過淺顯易懂的筆調,一定能幫助許多重要音樂觀念流入大家的心頭。
內容編排上,本書大致循著西洋音樂史的發展脈絡,對五十二個不同時期或人物提出極廣的一問,然後進行回答。通常會先環顧一下各時期重要政治事件及社會文化變遷,看它們如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當代音樂發展,以及作曲者、欣賞者的態度;其次,介紹該時期流行或重要的曲式及曲種,好了解作曲者所依循的思路邏輯,這正如進到一座博物館,若先弄清楚布局,就不易忽略了有趣或重要的展覽。到了認識重要作曲家時,則先觀其境遇與性格,親近他的生命,之後再去理解其創作理念,以及作品風格變遷的緣由,相信便容易多了。
歷史是無法以絕對的時空來切割,有許多事件跨時越際延續,也有許多音樂家是不願,或不知自己被後人歸類成某種派別,所以,本書記述上難免瞻前顧後。文末有時也會出現「大補帖」,提供某作曲家或作品之補充影音資訊,或相關軼事,希望藉此幫助讀者超越時空限制,更感親切。另外,在拗口的翻譯名詞後常附加原文,雖然讀者可能似懂非懂,但基於坊間任一個翻譯名詞,因為個人所學、習慣用字、教育部譯名等等,常有各種不同版本,若有原文為依據,以後想進一步搜索文字或影音資料,較不易訛誤,因此附註。
推動通識教育與音樂欣賞時,常發現兩種狀況:一是表演者會抱怨、批評臺下觀眾「聆聽水準不夠」、「素質待加強」云云,卻不積極想辦法引導他們;如此的表演者,其實可能虧負了自己具備的特別才能,以及與他人分享的「天責」。另一種則是在「忙、盲、茫」的社會中,不少人常以簡單一句「聽不懂啦!」來搪塞自己的腦袋,寧願花錢吃大餐或去夜市,卻拒絕品味古典音樂的妙趣,或者,看輕了自己的腦力與潛力,而不敢與之有更親密的接觸,實在可惜!
因此,很希望有緣讀到此書的人,或許是愛樂者、通識課學生,或許是音樂科系中傾向演奏,卻又多一些好奇於相關演奏實踐(Performance Practice)背景的人,能不再邊做其他事,邊「順便」聽音樂,或者,在聽到音樂的第一時間,就輕易下定論「喜歡」、「不喜歡」。相反地,可藉由閱讀此書,增添另一種欣賞古典音樂的模式:先花些心思去理解背後的理趣,再去聆聽,也就是英文的「listen to」,而非只是「hear of」。如此一來,既享受藝術,又練練腦子,豈不是一舉數得!
感謝五南邀寫此書,敦促我再一次「溫存」音樂學問中的重點與美好,同時彙整所學來「輸出」分享,這份既有趣味又兼具學術性的努力,能用來與讀者及學生教學相長,實是音樂教育者莫大的喜樂。同時,謝謝數位前後期學生協助蒐集資料、打字與校讀,以及簡麗英老師和大姐張華纖百忙中抽空閱讀,給予許多寶貴的文字意見。衷心希望各方能不吝指教,讓我、讀者、愛樂人一同受益!
內文 : 為什麼欣賞流行音樂之外,最好也聽聽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 一詞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方式,其中最廣義的是:經過長時間考驗,且藉不同方式在各國家民族中得以傳承下來的音樂;以「古典」形容,是因為古老又足以成典型,對人心有安定或鼓舞作用。
不過,今日通稱的「古典音樂」主要指歐美根源於基督教會的音樂,自十五、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積極發展至今,歷經時代考驗,卻仍能流傳,並有「樂譜」留下的管弦樂曲、鋼琴曲、聲樂曲等等,有別於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傳統民間音樂,或現代流行音樂。
相對於各國民間音樂,「古典音樂」的世界通常需要三種人共同組成:
一、耗費一定時間,主觀、努力原創或巧心編曲的作曲家;
二、客觀又主觀地賦予詮釋,有如「二度創作」的演唱或演奏家,甚至指揮家;
三、客觀理解、欣賞的聆聽者,但也可能是主觀選擇欣賞種類、為自身製造記憶與品味的人,可算連結三者關係最重要的一環。
以上三種人是古典音樂產生的動力,也是傳承、保存者,相互依存與影響,缺一不可。
與流行音樂作比較
一般大眾較常接觸、喜愛的,無疑是本國語言的流行音樂。這類音樂四處可聞,又能隨意播放、隨性聽聽,再加上科技化的影音、網路設備協助,以及現場演唱會的燈光音響變幻,常讓許多人產生「全世界只有流行音樂最發達,沒跟上就落伍了」的錯覺。
但是,真是如此嗎?除了流行音樂,其實,可以有另一種特別的選擇!那就是一般人可能會沒來由地不喜歡,但也可能不知不覺被吸引的「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從不以流行與否為重點,因此,不易隨波逐流或被時代淘汰,欣賞者自然也不用擔心跟上或落後這種表象問題。相較於流行音樂,它非關種種機械操控的細節,而是更多複雜、精緻的「人」本身的因素牽扯其中,無論是創作、詮釋或欣賞的人,都要整合心跳及腦波,投注更多縝密的思維來與音樂內容同步,對生心理的考驗層次高,引出的成就感也更明顯。
流行音樂中,較親民的常是短淺歌曲,旋律重複音及類似節奏多,歌詞內容也繞著「你」、「我」的感情苦樂,或自己受束縛、想掙脫等較小範圍打轉,彷彿一提及大自然或更廣大世界的人事,就會太沉重、太矯情。
相反地,古典音樂卻往往引我們向人世更豐富廣闊的一面,積極、長遠地想望。它雖是發生一段時間就留不住的「時間藝術」,但同時也是一種人腦接收許多特別訊息後,隨即能引發思索與想像,並擴展感受的奇妙「空間藝術」。若能置身或創造安靜的環境,定下心來好好欣賞古典音樂,便擁有了不同於一般日常生活的空間享受;透過豐富旋律及音色變化的刺激,思緒能飛翔、聯想,擴增了心靈空間,人也可感覺更自由、更富有。
詮釋音樂時,流行音樂看重的是主唱者當下迸發的能量,及一時的詮釋表現,以致於當下移調、改變音高與音長皆是常態,詮釋者遠比原作者受注目;同臺樂手多屬配角,聽眾也受鼓勵作直覺式反應,凡立即跟唱、肢體揮舞,或呻吟、激動嘶喊來表現當時被誘發的情緒,即代表心領神悟及支持。另外,流行音樂常以MV 畫面、歌手形象設計,或強調「獨特」唱腔,配以絢爛的舞臺布景、藝人特技表演等等作宣傳,看來自由多變,但其實,往往在不覺中將聽者的視聽經驗及想像框限住,也混淆了音樂聆聽的單純本質。
相對地,古典音樂表演者通常不以奇裝異服引人注目,也不一定希望被觀眾當場的掌聲或同聲附和打斷,再因著有「樂譜」的印行與專業閱讀、理解的要求,更不會隨意改音調或歌詞來創造所謂的「個人風格」。換句話說,古典樂曲形式多樣,但各自傳承一定的基本風格、演奏習慣及美感意念,唱奏者會慎重、尊重地看待創作者的思維,而不是耗費心思在非音樂相關的事務上。另外,除了獨奏,古典樂曲通常講求臺上演奏者彼此平衡音量與音色,結合眾力來發揮內涵,唱奏者與聽眾由此同樣培養,也享受著多層次的視聽效果。
當然,古典音樂也希望達到表演者與聽眾之間共鳴的奇妙狀態,但要開發的並不是表面或一時的效果,而是更希望鼓舞、感動人心深處;也就是說,在各自「支付」或「儲蓄」一些專注心力後,表演者與聽眾皆可體會數百年來作曲家想要呈現的意境,思索各種語言的詩詞作家在字面外的深廣立意。這與流行音樂訴求的任性發揮、隨情應和,並不相同,所跨越的時空更為廣闊,而理解力及想像力也須更強大。
一起欣賞古典音樂吧!
古典音樂永遠歡迎所有人常常、日日去親近、聆賞或唱奏,領略其中的好處多多!
欣賞古典音樂可以培養耐心。修習一般學科,或許可以靠一時猛力背記,但是培養好的音樂品味,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與特別的心力,去聽、去辨別各種元素的發展,然後思考理解與記憶;唯有耐心經歷了「學習」與「認知」步驟,吸收抽象又饒富趣味的內容,才能讓生理、心理得到收穫。換句話說,聆賞古典音樂是對自己的挑戰:願意耐心地深入開發智力及調節左右腦功能;理解、控制自己的情感與理智,使二者和諧並行發展;養成長期擴展生命廣度與深度的習慣,讓生理及心靈保持年輕。
說真的,喜愛音樂是人與生俱來的「天分」,而欣賞古典音樂並沒有一定的路徑。只不過,建議先從聲樂曲「下海」,再聽器樂曲;有歌詞較容易理解與引起共鳴,而且多數歌曲精短,能較快滿足聆賞的興致。「跨界」的合唱團可以是首選,如英國的「國王合唱團」、奧地利的「維也納少年合唱團」、專唱無伴奏的「史溫格歌手」、國內的「福爾摩沙合唱團」或「愛樂合唱團」等等,這些知名的合唱團演唱曲目廣泛,能唱高難度的古典經典作品,也傳唱各國民歌或流行改編曲,雅俗共賞。
下一步,不妨選擇戲劇張力較大的曲種,如歌劇、芭蕾舞劇,可邊觀看劇情變化,邊體會音樂如何對應其中高低起伏;然後,再聆賞之中某些歌唱家的其他錄音,看看他或她如何詮釋不同語言的歌劇選曲及藝術歌曲,也學習辨別不同唱腔的特色。接著,可從比較熟悉,或一直好奇的樂器名曲下手,如大提琴無伴奏曲、有標題的鋼琴小曲,或者,短而討喜的不同舞曲、弦樂小夜曲等等,從較抽象的器樂曲去認識一些曲式、曲種,在理論層面「攪和」一下,那麼,等到有時間去欣賞更大型的交響曲、協奏曲時,就不會自覺那麼困難與遙不可及了。
在這些過程中,首要是肯「賞」自己接觸古典音樂的機會與信心,然後,再「送」自己一些耐心去反覆聆聽,就會漸入佳境。
每個人都有直覺式的聽覺辨別能力,如聽見生活中某種聲響、某人說話語調時,即從基本反應衍生出表層的喜惡感覺。然而,經由先前的討論,我們已經了解:欣賞古典音樂不宜老急著給評價,斷言喜愛或嫌惡。大家不妨投資一些心力,化被動接受為主動品玩,如閱讀雜誌、CD解說,或自己作一曲二版,甚至多版本的比較,看看不同唱奏者在速度變化、大小聲起伏、力度強弱上有何差異,以及辨別他們不同的音樂性各引領出什麼奇妙的詮釋。另外,更可找出同一曲改編給不同樂器的版本,聽聽看不同音效產生什麼異樣趣味。
當然,最好也最快的入門方式是親臨現場音樂會,既可欣賞到實況演奏,又可當下觀察演出者的臺風、神情、演奏技術所需的姿勢動作,感受互動中的默契。正如去電影院一樣,與全場成千上百人一齊呼吸、激動,或一同屏住呼吸,共享與共創特別的空氣振動與氛圍,那是生命中不可重複或替代的美好經驗。
倘若能實際唱奏,更佳!練習時大可助益生理,如控制或延長呼吸、強化肌肉及神經反應、考驗使用力道的持續或精細度,又能加強腦力分析與記憶,或者聽覺對大小聲或音色變化的敏感度。而準備表演時,熟習或背下音樂內容會得到成就感,更激盪或調整氣血、變化氣質,表現不同於本能或日常的自我,流通了內在精神,也享受音樂內涵對心靈豐富的回饋。
面對這個「忙、盲、茫」及日新月異的社會,就讓自己握住一把開啟古典音樂世界的鑰匙吧!如果養成探索精神生活的習慣,敢增加對自己生心理更深刻的認識與感受,再加上有次第地領會「古典音樂」的內涵,就能不時、長時地自得其樂。而如此拓展自己不同面向的生命廣度及深度,也訓練生理反應的同時,現代人常擔心的失智症與憂鬱症等文明病,相信也就自然失去威脅性了!
最佳賣點 : 古典音樂是經過長時間考驗,且藉不同方式在各國家民族中得以傳承下來的音樂,不易隨波逐流或被時代淘汰,透過豐富旋律與音色情感的變化,引領聽者感受、思索、想像生命或大自然更廣闊的一面,讓心靈更充盈、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