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 是為了想長大: 心理學教授的雙寶爸, 解析青少年冷漠、敏感、易怒的底層邏輯 | 誠品線上

叛逆, 是為了想長大: 心理學教授的雙寶爸, 解析青少年冷漠、敏感、易怒的底層邏輯

作者 姜振宇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叛逆, 是為了想長大: 心理學教授的雙寶爸, 解析青少年冷漠、敏感、易怒的底層邏輯: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不是你做得不夠多,而是不理解青春期。懂點心理學,就能解決90%的管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不是你做得不夠多,而是不理解青春期。懂點心理學,就能解決90%的管教難題! 當孩子看待大人的視角發生變化,他們的態度也會改變。 小時候,孩子仰視父母,感覺必須服從;到了青春期,隨著身高的突飛猛進,他們開始平視甚至俯視父母,就會認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和大人差不多,也會思考大人的話是否正確,並探索自己的新身體、新頭腦和新情緒。 所以,叛逆的青少年不是「不聽話的孩子」,而是「正在學習成熟的大人」。種種不受控的行為,其實是他們在「尋找正確」和「發展自我認同」的表現,最終目的是要讓自己變強大。 本書作者姜振宇為心理學教授、暢銷書作家,也是兩個國、高中生的父親。在陪伴兒子共度青春期的成長過程中,他深深體會到:「懂點心理學,就能解決90%的管教難題。剩下10%的問題,會自然迎刃而解。」 書中利用心理學+行為學+教養學,從心理源頭解鎖青少年的內心,破解孩子的情緒、行為、學習、人際關係問題。此外,也告訴父母不該再執著於「往外控管小孩」,而要「往內處理自己」,並從「指揮官」進化至「顧問」,給予孩子更多的空間和理解。若父母的心態與角色可以成功轉換,親子關係就能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為青少年的父母解憂與解惑—— 孩子仍愛你,但你已不再是他世界的全部。孩子突然變冷漠,是他們試圖發展獨立性的表現。他們開始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間,希望與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但這並不表示他們不再愛你,相反地,他們仍需要你的支持和理解,只是方式變了。 人際關係是成長的必修課。青春期孩子對朋友的重視程度超過了對家庭的依賴,他們會在同儕中尋找認同感,這是發展社交能力的重要時期。 讓大腦正確開機,成績才能大躍進。孩子的成績起伏不定,不僅是學習問題,更是心理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為青少年的大腦正處於發展階段,會影響他們的計劃和判斷能力。 設定行為界限,遠離青春期的風險。青少年容易受到各種不良影響,父母要學會如何為孩子設立合理的界限,讓他們知道:「不是你喜歡,就什麼都可以。」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誠摯推薦親職教育推廣人 陳其正(醜爸)、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李介文、諮商心理師 李家雯(海蒂)好評推薦青春期是孩子成長中的一段重要旅程,父母是陪伴者,更應該是引路人。把我們的視線暫時從叛逆的行為移開,看見孩子變化的本質,洞悉叛逆背後是尋找正確前進方向的渴望。如何以共情和理解為基礎,建立溫暖而富有支持性的家庭關係,你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 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 俞敏洪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姜振宇 博士 心理學專家、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微反應科學研究院院長,也是兩個男孩的父親。 曾任《四大名助》節目主持人,《非常了得》《非誠勿擾》特別來賓。著有《微反應》《微表情》《掌控者》《掌控者2》等書,銷量破百萬冊。 他講解的心理學,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由於對心理學、腦科學、微表情、微反應的精準掌握,經常受邀至中、小學為學生孩子解說心理健康。 致力推廣心理學,重構兒童教育的認知邏輯,讓父母走出教養黑洞,遠離無效管教,被譽為教養界的「心靈擺渡人」、「育兒活寶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作者序 青春期教養的求生指南Part1 轉大人的成長風暴第一章 變高變壯後,產生莫名的自信1.當孩子長大,父母也要跟著升級 2.身高變化會影響心理變化——對待父母從仰視到平視 3.精力旺盛,感覺特別High 4.從「兒童腦」轉變為「成人腦」5.大腦的「用進廢退」原則總結:不是你做得不夠多,而是不理解青春期 第二章 愛美怕醜,自己就站在舞臺的中心1.在乎外表與打扮,開始發展「身體意象」2.熟悉的身體失控了——發育中的三種奇怪現象3.崇拜偶像,是正常的人格發展過程 4.不能跟別人不一樣!青少年的從眾行為和群體文化5.大家都在看我!——「假想觀眾」現象6.「瘦=美」的迷思,導致飲食障礙 7. 吃飽睡好多運動,維持合宜身材能增進自信總結:為孩子建立健康的審美觀第三章 突然變冷漠,想和父母保持的距離1. 孩子仍愛你,但你已不再是他世界的全部2.成熟的身體裡,還裝著孩子的心 3.認知能力與邊界意識的提升 4.腦洞大開,愛上抽象思考 5.孩子不是壞,只是思想還不夠成熟 6.設立界限,允許犯錯 總結:默默關心和祝福,與青少年保持剛剛好的距離 Part2 煩惱的青少年VS.青少年的煩惱第四章 人際關係是成長的必修課1.社交能力成熟,人才能成熟 2.經常反駁父母,卻對朋友言聽計從3.孩子的美感及品味,決定世界未來的樣子 4.歷經挑戰與挫敗,才能長成內心強大的大人 5.從青春期的小團體學習主從關係,建立自信 6. Z世代的數位教養挑戰 7. 你的教養,儲備了孩子的交友能力 8. 當孩子有了「怦然心動」的感覺 總結:冷靜的父母能造就冷靜的孩子 第五章 讓大腦正確開機,成績大躍進1.孩子成績退步,其實是父母的問題2.青春期的腦內風暴之一——道理都懂,就是不做3.青春期的腦內風暴之二——喜歡刺激,容易上癮4.青春期的腦內風暴之三——持續訓練,才能讓頭腦更發達5.青少年的大腦熱愛學習 6.影響成績的原因之一——建立自我效能 7.影響成績的原因之二——父母的參與及肯定 8.影響成績的原因之三—— 同伴和學習環境的影響總結:父母的教養,決定孩子成績的高低 第六章 成為青少年能與你聊流行的陪伴者1. 「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的音樂?!」——你可以不認同,但請給予尊重 2. 追星=盲目?了解偶像崇拜背後的心理 3.愛恨分明,「我酷故我在」4.惡搞只是低級的模仿,讓孩子看到「高級的原版」總結:將好的種子埋進孩子心裡第七章 「我是誰?」——叛逆,是尋找自我的過程1.叛逆,只是因為想長大2.要讓孩子服氣,得讓他相信你是正確的 3.當孩子說,「賺錢」比「讀書」重要 4.挑戰權威,是孩子在「尋找正確的方法」 5.適度放手,給孩子剛剛好的管教6.該吵就要吵,學會和孩子「好好吵架」7.不叛逆的青春期,父母做對了什麼? 總結:成為青少年的最佳陪跑員 Part3 給青少年父母的行路指引第八章 設定行為邊界,遠離青春期的風險1.當憂鬱變成病 2.「悲傷」不是憂鬱症唯一的判別標準3.容易沾染惡習的七大風險4.管教嚴苛,孩子容易出現反社會人格 5.不是你喜歡,就什麼都可以總結:建立支持關係,確立行為界限第九章 你的教養模式,決定孩子的未來1.「開明權威式教養」最能養出成功的孩子 2.習得性自信,是成功的關鍵 3.「專制權威式教養」讓孩子習慣忍耐與順從 4.「寬容溺愛式教養」會把孩子養廢了 5.「自由放任式教養 」讓孩子自由但不快樂 總結:建立溫暖且具有支持性的家庭關係第十章 青少年最大的任務,就是發展「自我認同」1.青春期所有迷惘的解答,在於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2.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3.狀態一:認同達成——理智自信又強大 4.狀態二:認同早閉——固執己見,順從強者 5.狀態三:認同尋求——猶豫不決,缺乏主見 6.狀態四:認同混淆——不要壓力,不願變化,不想負責 7.走出迷霧,找到「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的答案 總結:開放度+做決定+負責任=優秀的人格第十一章 適性教養,讓性格成為成功助力1.利用五大性格特質,幫助孩子看見真實的自己2.讓孩子善用性格優勢,活出自己 3.具有親和力——打造好人緣的基本要素4.具有責任感——自動自發,自律獨立 5.具有開放性思考——思維創新,與時俱進 6.能夠控制情緒——不失控,不發飆,不畏挑戰總結:青少年和父母,不用完美,「夠好」就好

商品規格

書名 / 叛逆, 是為了想長大: 心理學教授的雙寶爸, 解析青少年冷漠、敏感、易怒的底層邏輯
作者 / 姜振宇
簡介 / 叛逆, 是為了想長大: 心理學教授的雙寶爸, 解析青少年冷漠、敏感、易怒的底層邏輯: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不是你做得不夠多,而是不理解青春期。懂點心理學,就能解決90%的管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965317
ISBN10 /
EAN / 9786263965317
誠品26碼 / 2682621467004
頁數 / 304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14.8*1.46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作者序 青春期教養的求生指南
叛逆的青春期,是令父母煩惱的痛苦折磨,還是孩子成長的絕佳機會?
我有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和童年時期相比,他的身心都已經出現許多不一樣的變化,這些改變有時真的很讓做父母的惱怒,但仔細一想又確實都各有其合理的邏輯。那些奇怪的行為舉止,從父母的角度看會不容易理解,但如果換成孩子的視角,其實並不突兀也不矛盾。
我另一個孩子今年十六歲,已經比較成熟,度過了青春期最讓父母抓狂的階段。在陪伴他成長的這幾年裡,有成功的教養經驗,也有錯誤的教訓吸取,但整體而言很不錯,現在我們父子之間還可以開心暢談很多話題,彼此非常親近、信任,關係融洽。
如何在青春期這個敏感且關鍵的時期成為不扣分、不犯錯的父母,是我一直在研究的事,過程中雖然遇到很多挑戰,幸而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在心理學領域,關於青春期有不少研究,但並不只是我們一般印象中,青少年就是長高、變壯、冒青春痘、第二性徵發育,還有叛逆。除了外表的變化,他們還有更深層生理和心理的變化,需要父母學習和理解,然後才能用最踏實明白的心境來面對和處理。
所以我寫這本書,是希望和同樣為人父母的你,一起分享這些寶貴的資訊。我們一起來交流,如何能在孩子最需要你,但表面上又和你不那麼親近的關鍵階段,來做到讓自己不扣分,甚至可以做到很多好的事情而加分。

那麼,什麼人需要看這本書呢?
當然,父母一定要看。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掌握孩子的各種反應,那麼也可以讓他們閱讀,但一定要確保自己能先看懂,並有能力接受和理解。
這本書就是希望能給父母一些啟發,知道如何妥善處理孩子在青春期時常見的現象和問題,克服許多誤解和偏見,並幫助孩子成為自信、有能力、積極,而且親子關係良好的準大人。
那麼,在孩子幾歲的時候,父母比較適合讀這本書呢?
如果你家的孩子已經開始上小學,我強力推薦從現在就要開始讀這本書,為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打下基礎。事實上,如果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再讀這本書,已經有點晚了,效果就不會太好,因為很多愛、信任以及親子互動方式,是從小就需要開始累積的。所以,我建議父母讀本書的最理想時間,是孩子大約六、七歲時。
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正處於十歲這個年齡,也還來得及,畢竟他們才剛開始劇變,只要你讀完本書的內容,就能善用正確的方式看待他們的種種行徑。
如果孩子已經過了高中階段,那麼這本書的「藥效」就會大幅下降,因為在那個階段的青春期已經快結束了,此前已累積了許多衝突、矛盾和情緒,想要改善會比較吃力。
據心理學家統計,全世界的孩子平均進入青春期的時間是十歲。其中女生通常是在十歲左右,男生則稍微晚一點,大概在十二歲左右,所以你可以參考這個數據,來判斷自己孩子處於青春期的哪個階段。

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會默默發生,那就是他們的大腦正面臨重組的重要工程。
孩子身體發育的高峰是十歲左右,但是在此之前,他們的大腦已經出現快速爆發式的成長。其實從小學開始,你就會發現孩子已經有一些變化了,比如他們每天寫作業時的專注力和持續時間,還有情緒波動與自控能力,都會逐漸顯現和小時候完全不一樣的狀態,這就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在身體產生變化之前,就已發生微妙但劇烈的改變。
所以,對於父母來說,最好能夠未雨綢繆,從這個階段就開始吸收本書提到的知識,以理解孩子這種「預熱性」的內在變化。
至於為什麼孩子上高中之後,這本書就幫不上忙了呢?
因為青春期基本上到二十歲就結束了,那時的孩子已經擁有獨立的人格(可能發展得很好,但也可能不健全),想運用本書的觀點和方法與他們溝通,恐怕就有點晚了。

如果你還沒有孩子,這本書有沒有「藥效」呢?也是有的。
因為你可以用本書的觀點來回顧一下,自己在青春期時是如何度過的,是很苦悶,還是很平順?你現在所具備的特質和能力,包括對戀愛的想法、交朋友的技巧等,其實大多是源於青春期時獲得的回饋。
長大成人後的你,藉由反思過去的成長經驗,可能會讓你對很多問題釋然,並且努力補足當前的種種不足。
誠心祝福各位都能擁有親密又愉快的親子關係!

試閱文字

內文 : Part1 轉大人的成長風暴
第一章 變高變壯後,產生莫名的自信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快速發育成熟,他們的身體跟大人相去無幾,大腦性能又處於人生的最高峰階段,不論是處理各種資訊,或觀察及反應的速度都遠超過成年人,這就是青少年的狀態。

1.當孩子長大,父母也要跟著升級
孩子的身心變化快速,對父母來說可能並不太值得重視。畢竟,從小養到大,又是天天看著長大,已經習以為常了。
但是,讓我們換個角度來重新思考。
如果現在有一個人,他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你的同事。這位同事比你年輕,身體比你好(反應更快、更有活力),比你聰明,擁有比你豐富的新知,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比你優秀,請問你會用什麼態度和他相處?
說到這裡,我相信很多父母已經明白這種角度轉換所代表的意義。
你可以理解成青春期的孩子,就如同上述擁有那些特質的同事。客觀來看,他們的身體性能和大腦性能已經優於或等同父母了。
根據心理學的統計研究,青春期持續的時間很長,孩子通常是十歲左右開始進入青春期,會一直持續到大約二十歲才結束。
青春期也是生理快速發生變化的時期——女生平均是十到十六歲,男生會晚一點,是十二到十八歲。在這個階段,孩子們會快速成長,除了長高、長肌肉之外,還有性成熟,擁有生育能力。
如今由於營養、社會環境、教育等因素的變化,大部分孩子青春期開始的時間都有提前的趨勢。所以父母必須接受兩個客觀的事實:一方面,他們長大了,跟你差不多高,身體比你好;另一方面,他們的性能力開始成熟了,要是在過去的年代,就準備要結婚、生小孩或工作,在家裡是與父母接近平等地位的人了。
在這個階段,父母還要非常明確了解一個事實:你的孩子已經不是原來那個可愛的小孩了,他/她在生理上要變成一個大人了。我為什麼要強調這件事呢?因為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要調整自己的心態,畢竟與孩子朝夕相處,會覺得自己仍是在面對一個孩子。
這就又回到之前我所舉的同事的例子。我們面對成年同事的態度,就是家有青少年父母需要讓自己心態調整的方向。我並不是說親子間立刻就要變得平等和客氣,而是要告訴自己:很快地,孩子就會期待你能用對待成年人的態度來對待他/她。
所以,父母從這個階段開始,就必須謹慎面對孩子的快速變化。原來的孩子是聽話的,他們眼中所看到的父母,是那種身材高大、知識豐富、說什麼都有道理的大人。現在,孩子會覺得自己身體比你好,頭腦比你靈活,甚至上了國中後,也認為自己懂得比你多。如果父母還是按照過去的心態和方式,想繼續採取權威式的教養,認為親子之間就該是下對上的尊敬和順服關係,必然會遇到非常多的摩擦。
如果你想要了解青春期的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就必須轉換思維,把心態設定為「面對一個優秀的同事」(至少他們的主觀感受會覺得自己足夠優秀)。

2.身高變化會影響心理變化——對待父母從仰視到平視
在青春期短短的三、四年時間裡,青少年的平均體重會增加十八公斤,身高平均會長高二十五公分。不少孩子在小學五年級時個子還不高,等到國一時就突飛猛進到一百六或一百八的大人身形了。
大家不要小看這個身高和體重的問題,我們換個角色,就能明白這個變化的影響:從孩子的視角來看,他們對父母原來是仰視,心理上就有一種不得不服從的感覺;現在因為身高的變化,十多年來的仰視變成平視甚至是俯視時,他們的感受會變成:「我現在跟我爸差不多高。(或者『我現在已經比我媽高了』),其他方面我可能也和他們差不多了吧?)接下來他們就會從各種角度感受自己的新身體、新頭腦、新情緒和新能力,不斷驗證這個微妙的新視角,也會思考大人說的話是否正確。
在動物的世界裡,如果兩代動物的體型一樣大,速度一樣快,力量一樣強,那麼基本上牠們就是競爭關係。這種微妙的心理狀態,在人類的潛意識裡同樣也會產生影響,也就是說,當孩子看待大人的視角發生變化,那麼他對待大人的態度,也會在無形中產生改變。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的身體狀況通常已經從年輕時的巔峰狀態下滑很長一段時間了。辛苦十幾年把孩子養到這麼大,很多父母不再感覺精力旺盛了,他們會睡不好,即使睡醒了還是覺得累,身心都疲憊不堪。
然而,孩子對自己身體的感受就完全不同了。他們醒來一睜開眼睛就活力充沛,感覺美好的一天又開始了!他們每天都有用不完的精力,頭腦裡充斥著各種有趣的想法,滿懷期待的興奮。這種身體的感覺會讓他們自然產生舒適和自信。我們都年輕過,我們年輕時也是這樣。
一個人身體感覺良好、精神愉快,又充滿自信,就會勇於嘗試所有事情。再加上隨著肌肉骨骼和神經系統的快速發育,運動能力大幅提升。這些變化不僅代表孩子的力量、速度、敏捷性越來越強,他們的大腦在狂野的運動中,還能感受到風聲從耳旁呼嘯而過的興奮,感受到身體能量燃燒的快感。而且,他們一旦表現得好,比如打籃球動作很帥或是玩滑板姿勢很酷,同伴會尖叫、崇拜、喜愛,這種感覺讓他們覺得特別棒!
所以,青少年會覺得自己的身體特別強壯,什麼都難不倒他們,甚至有人會大膽地覺得自己根本就不會受傷,這也是為什麼那些高速、刺激、危險的極限運動,能吸引年輕人癡迷的原因。即使不小心受傷了,以他們新陳代謝的速度,很快就能恢復,這種情況也強化了他們的自信。
這種自信都是因為生理變化所產生的影響,而非狂妄自大或無知傲慢。父母不要覺得孩子囂張,也不要責怪他們自我膨脹,其實他們對自己產生這種變化根本毫無知悉,也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錯。

3.精力旺盛,感覺特別High
科學研究證實,在青春期的第一個階段,也就是小學高年級,腎上腺機能開始變得成熟和強大。腎上腺素會讓人心跳加速,也會變得非常興奮,不怕疼痛,甚至可以用來救命。另外,還能提升雄性激素分泌(女生體內也有雄性激素),而這種雄性激素會讓人產生力量感,具攻擊性,能夠增加勇氣。
這些孩子體內就猶如有個爐火,源源不斷地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和雄性激素。父母不妨設想,那是什麼感受?
孩子在十歲左右,體內的雄性激素是一歲到四歲時候的十倍,所以孩子在還小的時候很可愛,然而一旦進入發育期,就會產生急遽的變化,他們體力充沛、精力旺盛,還會經常突如其來地大喊、大叫、大笑。現在明白青少年體內的變化,我們就知道,他們根本就像被「打了雞血」似的,感覺特別High,但這不是他們能夠選擇和克制的。如果你的孩子沒有這種情況,而是每天都無精打采,這才需要擔心。
最後,還要再請你轉換一下角度,思考自己的處境。青少年活力十足,能跑、能跳、能叫、能鬧,但是他們眼裡看到的父母是什麼模樣呢?如果父母也是精神奕奕就還好,但再怎麼元氣飽滿,也很難像孩子那樣精力旺盛,他們看到父母更多時候是疲憊、低落、煩躁,甚至動不動就發脾氣,或是唉聲嘆氣,愁眉苦臉。孩子可能並不會特別針對這種情況思考原因何在,但總能隱約產生一種感覺。
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想像一下,在學校裡,那些運動細胞很差、每天無精打采的軟爛同學,會遭受什麼樣的對待和眼神?孩子對你的感受和評價,就差不多是那樣。

4.從「兒童腦」轉變為「成人腦」
除了身體的變化之外,還有一項改變也在安靜卻猛烈地發生,那就是青少年的大腦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這種看不見的變化對青春期的孩子影響更大,但不論是孩子或父母都很容易忽視這件事。
人類之所以有智慧、能思考,主要是因為我們擁有非常發達的大腦皮層。人類的一生中有兩次皮層性能大幅提升的時期,第一次是在兩歲左右,第二次大約在十歲之前。打個比方,如果電腦一輩子有兩次CPU大幅升級的機會,第二次升級完成後,基本上就會開始穩定運轉那一次的硬體性能了。
兩歲左右,嬰幼兒大腦的每個神經元都會忽然增加突觸。突觸是傳遞神經訊息的基本神經元單位,也就是說,神經細胞之間是靠「突觸」來連結。而突觸的增加是具有爆發力的,可以達到成人平均值的兩倍。只不過兩歲幼兒學習知識的能力太差了,身體的其他功能也無法支援他們大腦的可塑性變高,所以寶寶兩歲的時候,父母要滿足孩子語言、撫觸、視覺、聽覺等方面的感受,讓他們能充分體會到安全感,每天能生活在溫暖有愛的環境裡。
但第二次突觸的爆發式增長,也就是青春期之前的大腦快速發育(一般是在十歲之前),是因為人類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突觸激增,而這個被稱為「前額葉」的區域,是人類高級智慧的中樞,主要負責計畫、推理、判斷、情緒管理、控制衝動、抽象思考等。
這個階段的發育,孩子會從乖寶寶變成有自主意識、獨立能力的成年人思維;從一個幼稚的、白紙般的兒童腦,變成性能非常強大的成年腦。他們還會對很多事情感興趣,而那些事情在父母看來甚至會認為是沒有意義的。比如,他們會反覆仔細觀察一幅圖畫,然後給予評價或是模仿,並花費大量時間享受這個過程;又或是著迷於那些精緻的DIY手作,用雙面膠和硬紙板不斷嘗試創作。
其實,孩子的思考模式並不是「因為有意義才努力去做」,他們就是純粹感興趣。
你知道什麼是興趣嗎?興趣就是大腦的喜好。
身為父母的成年人已經具有「因為有意義才努力去做」這樣的線性思考邏輯思維,以及「效率」的概念,能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那是我們幾十年來不斷被訓練、被磨練出來的高效執行程式。但是青少年並沒有這樣的概念,他們的大腦就是突然快速發展了,性能可能是成年人的十倍,但並不知道什麼事情是有意義或無意義。他們可能會對這些看似毫無價值的枝微末節感興趣,會對那些看似胡說八道的玩笑覺得有趣,也會在意同儕朋友欣賞的人事物。

5.大腦的「用進廢退」原則
青春期大腦的特性除了神經元快速發育之外,還有一個叫作「修剪」的過程,意思是這個階段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如果不被使用,就會慢慢被削弱或消除,只有那些反覆被使用的神經元和相關通道才會被加強,也就是所謂的「用進廢退」。
對父母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寶貴的訓練時機。利用「修剪」的原理,讓孩子的大腦在有用之處多加學習,予以強化;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則盡量少花費力氣,降低大腦在這些方面的功能和興趣。經過這個去蕪存菁的過程,腦部功能才會更有效地發揮。
青少年的大腦性能就像最新款的智慧型手機,而父母的大腦硬體則像一台舊型的大哥大;孩子的手機可以上網、看影片、玩手遊,父母的手機只能傳訊息和打電話。這就是孩子看待這個世界的狀態和看待父母的感受。
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大人還是有當父母的優越感,那大概就像大哥大對智慧型手機說:「你現在天天上網、看影片、打遊戲都是錯的,只有傳訊息和打電話這兩件事才是有意義的。」孩子聽了這樣的話當然不服氣。
為人父母者不要做舊型的大哥大,必須調整自己的認知和心態。隨著孩子成長,父母要跟著更新「父母」軟體版本,思考、裝備跟心理都要升級,用最新的知識、經驗和價值觀,以及成年人應該優於青少年的眼界和心胸,引導孩子選擇更好的發展方向。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不是你做得不夠多,而是不理解青春期。
懂點心理學,就能解決90%的管教難題!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