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菁英的77個最強工作法: IQ、學歷不代表工作能力, 是習慣和態度讓人脫穎而出! (暢銷新裝版) | 誠品線上

最強の働き方: 世界中の上司に怒られ、凄すぎる部下.同僚に学んだ77の教訓

作者 ムーギー.キム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世界一流菁英的77個最強工作法: IQ、學歷不代表工作能力, 是習慣和態度讓人脫穎而出! (暢銷新裝版):★日本熱銷200,000冊,Amazon總榜Top1★榮獲商業書大賞──「最想推薦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日本熱銷200,000冊,Amazon總榜Top 1★榮獲商業書大賞──「最想推薦給其他人的一本書」沒有特定業界的技巧,只告訴你工作的本質。頭腦好≠工作能力好,一流與二流的差異就在「工作IQ」!菁英並非萬中選一的人才,而是懂得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展現最佳工作水準。一流的人與不入流的人,差異在哪裡?一流的人並不是做了什麼前所未聞或超高難度的事;菁英的祕寶並不存在,歸根究柢,是因為每項基本功天差地遠。最受歡迎的財經專欄作家金武貴,歷練過世界一流的投資銀行、企管顧問公司、資產管理公司以及私募股權公司,特殊的工作經歷,讓他得以就近觀察這些世界頂尖菁英的工作模式。本書從「基本功」、「自我管理」、「心理素質」、「領導力」、「自我實現」這5個角度切入,嚴選77條法則,這些是不論IQ或學歷,任何人都可以實踐的最基本且具體的行動。★ Basic 一流的基本功〈關於郵件〉能力越好的人,回信越快──一流的人「能做的事」馬上辦〈關於資料〉魔鬼藏在「細節」中──小錯誤也要覺得大羞恥的責任感★ Discipline 一流的自我管理〈關於早起〉雞早起,還是全球菁英早起?──早起是「自我紀律」的象徵〈關於壓力〉壓力不要留到下個禮拜──「Work Hard, Play Hard」是一流人士的常識★ Mindset 一流的心理素質〈關於主動〉上級交代的工作當然很無聊──找到想做的工作,先做先贏〈關於品質〉連選擇紀念品的杯子都要很講究──只有講究工作品質的人才能獲勝★ Leadership 一流的領導力〈關於信賴〉先公布壞消息──「愚笨的正直」比「聰明的說謊」更能出人頭地〈讓部屬得利〉即使花錢也要讓部屬做有趣的工作──為了讓部屬成長,犧牲公司短期利益也值得★ Self-realization 一流的自我實現〈活用強項〉在可以贏的地方打仗──不要把人生賭在喜歡卻不適合的事情上〈割捨的勇氣〉解開「黃金手銬」──如果只能再活五年,你想做什麼?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一致推薦朱楚文|財經主播、主持人李全興(老查)|數位轉型顧問洪雪珍|暢銷職場作家姚詩豪、張國洋|「大人學」創辦人孫治華|策略思維商學院 院長張忘形|溝通表達培訓師趙胤丞|《高效人生商學院》Podcast 共同創辦人蔡佩靜 Sara Tsai|《人生戰略方程式》作者、教練謝文憲|知名講師、作家(以上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好評推薦與其說它是一本提升職場工作法的書籍,不如說是它是一本預知自己職場黑夜即將來臨,卻又茫然無所適從時,茫茫道路上的五款共七十七隻手電筒。任選一款的其中一隻,都有可能在徬徨無助時,讓您找到職場或人生光明的出口。──謝文憲|知名講師、作家對於一位成熟的大人來說,「做自己」的真諦不是任性妄為,而是在不同的場域扮演好專屬的角色!我教書也經營公司,「上班就是一門上台的藝術」是我常常提醒學生與員工的。職場中我們不時留意到,有些人擅長扮演「好學生」的角色,學歷出眾;有些人則擅長扮演「聰明人」的角色,IQ一流。但是到了職場卻意外的表現平庸,甚至差強人意,這中間遺漏的一塊拼圖,就是所謂的「工作智商」。家庭、學校教會我們扮演各種角色,但如何扮演「專業工作者」卻有賴我們自己去摸索。這本書提供了不少操作面的細節,能幫助我們更稱職的扮演好專業工作者的角色,為人生成就精彩的一幕!──姚詩豪|「大人學」創辦人常常聽人說,學歷不等於工作能力。那麼工作能力到底怎麼培養呢?我想除了自己的經驗之外,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效法高手們的工作方式了。市面上有很多商業書,總說很多成功人士的故事,卻沒有提到太多實用方法,或讓我們覺得離得太遠。而這本《世界一流菁英的77個最強工作法》,作者用自己的或身邊的例子說明,讓我常常在心中自省:糟糕,這壞例子就在說我⋯…但是還好作者也同時提出了改善方法和效法對象,能夠讓我重新思考工作與自我實現的結合。推薦這本書給大家,也許我們都還沒成為一流菁英,但至少學會他們的工作方法,能夠讓我們更上一層樓!──張忘形|溝通表達培訓師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金武貴1977年出生,慶應義塾大學綜合政策學系畢業,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企管碩士。大學畢業後進入外商金融機構瑞銀集團(UBS)的投資銀行部門,負責日本企業上市和資金調度工作。之後進入世界歷史最悠久的跨國顧問集團理特諮詢公司(Arthur D. Little),負責企業的策略規畫,參與歐洲、美洲、亞洲等國際諮詢專案;在世界最大的外商資產管理公司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擔任分析師,負責上市公司的調查與評估。之後移居香港,改從事私募基金投資,經手亞洲、太平洋地區的投資業務。目前以新加坡為據點。由於多年近身與世界頂尖菁英共事的獨特工作經驗,受邀為「東洋經濟ON LINE」主持「世界菁英直擊!」專欄,披露頂尖菁英們的軼事,不僅獲得廣大上班族的迴響,瀏覽人數更超過8,000萬人次,成為日本人氣第一的專欄作家。HP: www.moogwi.comFacebook: www.facebook.com francehongkongsingapore譯者簡介張佳雯輔大日文系畢業,曾任職於雜誌社、出版社、日商科技公司,目前為專職翻譯暨口譯。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比頭腦和學歷更重要的「工作IQ」要如何提升?──在世界各地震撼教育下學到的77個教訓〈本書目的〉▎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展現最佳工作水準──菁英不是被選中,而是選擇屬於自己的天職〈本書特色〉▎將全球各行各業都重視的「一流基本功」濃縮於一冊▎徹底追求易讀性▎希望討厭書、討厭商業書的人也愛讀──厭惡商業書的作者所寫的超值作品〈本書的目標讀者〉▎學習專業人士「工作的基礎」的最佳教材──從新進員工到經營團隊、創業家、學生、退休人士都是目標讀者▎作為「最強工作法」教科書──比起新奇,更重視「本質」與「完整度」 CHAPTER 1一流的基本功──與其追求未知的祕訣,不如徹底落實已知的基本功 〈寫電子郵件〉1 ▎能力越好的人,回信越快──一流的人「能做的事」會馬上辦2 ▎精簡信件字數──追求零浪費、有效果的溝通〈寫筆記〉3 ▎能力越強的人,越會寫筆記──一流的工作不會有「疏漏」4 ▎一流的筆記都是金字塔結構──邏輯思考能力就在細節處展現5 ▎mini column.以「白板王子」為目標!──領導者的基本能力是把大家的想法串起來〈製作資料〉6 ▎資料重點一張紙就夠──一開始就要讓團隊掌握整體樣貌7 ▎魔鬼藏在「細節」裡──小錯誤也要覺得大羞恥的責任感8 ▎mini column.麥肯錫信徒應該知道的事──對方的個人喜好最重要〈說話方式〉9 ▎一流人才以「一流的聲調」說話──聲音會展現人格10 ▎談話時,要傾聽對方的需求與關心的事情──「積極傾聽」是建立信任關係的基礎〈簡報〉11 ▎嚴禁「模型、MECE、邏輯樹」──「無論如何都想要傳達的熱情」才重要12 ▎mini column.當個百說不厭的國寶──一流演說者不會對自己說的話感到厭倦〈整理整頓〉13 ▎工作效率表現在桌子與包包的整齊度上──整理能力、調查能力是工作效率的象徵14 ▎mini column.刻意製造混亂,突顯只有自己才懂的二流菁英──整理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團隊〈再補充一點〉15 ▎討人喜愛比聰明更能決定工作命運──與他人和睦相處的能力,比IQ和學歷更重要 ★「一流的基本功」重點整理★ CHAPTER 2一流的自我管理──邁向一流之道,由生活習慣開始 〈早起〉16 ▎雞早起,還是全球菁英早起?──早起是「自我紀律」的象徵17 ▎mini column.只有睡覺的時候可以贏過比爾蓋茲!──講究睡眠品質〈守時〉18 ▎不守時的人不可能團隊合作──嚴守集合時間與交期〈優先順位〉19 ▎時間分配要有差別──訂定優先順位,不是輕鬆地先做,而是該做的先做〈服裝〉20 ▎當菁英和交女朋友都要靠外表?──服裝要配合時間、地點、場合21 ▎mini column.正式派對上,衣著是勝負關鍵22 ▎不要被他人的評價與虛榮所迷惑──買東西的標準會展現「主體性」23 ▎mini column.無法認同的錢,一毛都不浪費〈健康〉24 ▎兩個月瘦二十公斤也是應該的──體重管理是「自制力」的象徵25 ▎一流人才腦袋不同,身體也比較好?──健康管理是意識、動機、思考、行動的根本〈壓力管理〉26 ▎提撥「心理壓力準備金」──成就高的人抗壓性強27 ▎壓力不要留到下個禮拜──「Work Hard, Play Hard」是一流人士的常識28 ▎一流成功人士看的漫畫──工作和人生都要有「玩心」〈學習習慣〉29 ▎以自己的「二.○版」為目標──再怎麼忙都要確保充足的學習時間30 ▎不在主場也要能夠吸引觀眾──基礎力與廣泛的教養很重要〈再補充一點〉31 ▎永遠都在學習卻不行動的二流人──勝負關鍵在於執行,而不是光有想法 ★「一流的自我管理」重點整理★CHAPTER 3一流的心理素質──一流與二流之間的關鍵差異 〈自主性〉32 ▎上級交代的工作當然很無聊──找到想做的工作,先做先贏33 ▎自己思考該做什麼事情──主動成為「工作的起點」〈先見之明〉34 ▎洞燭先機,以長期利益優先──不要遇到狀況才來反應,要預測狀況35 ▎過分戰戰兢兢的二流菁英──先驅者將贏得大勝利〈講究工作品質〉36 ▎連選擇紀念品都要很講究──只有講究工作品質的人才能獲勝37 ▎吃壽司付的是哲學費──工作要有哲學,更要把哲學的價值提供給顧客〈保有危機感〉38 ▎保有危機感和競爭意識──意識到競爭對手的存在,不要忘記緊張感39 ▎要有「這是最後機會」的迫切感──能幹卻沒有成就的人,就是因為缺乏迫切感〈超乎期待〉40 ▎做超出薪水與職位的工作──「沒有自己就做不下去的工作」有多少41 ▎平日的工作要「多走一哩路」──「超越自我極限與期待的態度」將決定勝負42 ▎在公司留下「資產」──你離職之後會留下什麼?〈再補充一點〉43 ▎「意志力」要用對地方──那些不顧他人反對,失敗了一定也會再奮起的人們 ★「一流的心理素質」重點整理★CHAPTER 4一流的領導力──受愛戴的人,有何不同之處 〈親切待人〉44 ▎計程車司機能看清一切──一流領導者不會因為地位而改變應對態度45 ▎低頭的稻穗才飽滿──謙虛是一流、二流的分歧點〈重視信賴〉46 ▎信賴才是領導力的基礎──領導力的核心是信賴感與風險管理47 ▎先公布壞消息──「愚笨的正直」比「聰明的說謊」更能出人頭地48 ▎mini column.累積「信任存款」──「長期的信任」更勝於「短期的利益」〈尊重部屬〉49 ▎讓「重視部屬」成為企業文化──讓部屬實際感受被尊重50 ▎部屬的婚喪喜慶也很重要──尊重部屬的私人生活〈讓部屬得利〉51 ▎提升部屬的市場價值──幫助部屬實現自我52 ▎即使花錢,也要讓部屬做有趣的工作──為了讓部屬成長,犧牲公司短期利益也值得〈讓部屬成長〉53 ▎讓被忽略的重要工作見光──讚美能夠提高工作動力54 ▎鞭策部屬──以「不能蒙混過關」的緊張感來培育部屬55 ▎能帶著部屬一起離職是一大成就──讓自己成長的上司,將終身難忘〈以身作則〉56 ▎大老闆才更應該掃廁所──上司必須以身教來教育部屬57 ▎高層散漫,會讓組織士氣快速下降──身先士卒,身邊的人自然會跟上〈再補充一點〉58 ▎兩百人中,考績第兩百名的無能主管──不受部屬信任的主管將步上窮途末路 ★「一流的領導力」重點整理★ CHAPTER 5一流的自我實現──了解自己,讓自己自由 〈想做的事情都去做〉59 ▎想做的事情不用侷限──未來想做的事,全部放手去嘗試60 ▎mini column.注意「菁英陷阱」61 ▎天職永遠不會退休──「熱愛的工作」將提高人生的機會成本〈活用強項〉62 ▎在可以贏的地方打仗──不要把人生賭在喜歡卻不適合的事情上63 ▎mini column.無所事事的尼特族也開始報稅──用「熱愛的工作」改變人生〈活用使命感〉64 ▎賭上「存在的意義」來工作──找到自己「工作的理由」65 ▎不忘初心──找到自己價值觀的原點66 ▎mini column.從被解雇的職棒選手身上學到的事──就算不是天職,也應該尊重工作〈揭示願景〉67 ▎遠大的眼光與志向,會吸引人、錢、社會──揭示自己的「社會責任」68 ▎mini column.任何人都希望基業長青──以一流公司為目標,才會聚集一流的人才〈組織團隊〉69 ▎創造一個沒有你也可以運作的組織──聚集比自己優秀的人,給予好的工作動機70 ▎mini column.讓夥伴得到好處,工作愉快,事業才做得大〈擁有割捨的勇氣〉71 ▎出家的菁英與私奔的菁英──了解有比工作更重要的事情72 ▎解開「黃金手銬」──如果只能再活五年,你想做什麼?73 ▎mini column.佛陀和禽龍的教誨〈自由挑戰〉74 ▎Now or Never──現在不挑戰,以後也不會挑戰75 ▎mini column.不管幾歲都青春──退休後仍持續挑戰的人們76 ▎讓自己自由──不要被世俗的眼光迷惑,誠實面對自我〈再補充一點〉77 ▎二流的我,和一流的各位相互連結 ★「一流的自我實現」重點整理★ 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世界一流菁英的77個最強工作法: IQ、學歷不代表工作能力, 是習慣和態度讓人脫穎而出! (暢銷新裝版)
作者 / ムーギー.キム
簡介 / 世界一流菁英的77個最強工作法: IQ、學歷不代表工作能力, 是習慣和態度讓人脫穎而出! (暢銷新裝版):★日本熱銷200,000冊,Amazon總榜Top1★榮獲商業書大賞──「最想推薦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962125
ISBN10 /
EAN / 9786263962125
誠品26碼 / 2682579570009
頁數 / 35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14.8*2.2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節錄)

▌比頭腦和學歷更重要的「工作IQ」要如何提升?──在世界各地震撼教育下學到的七十七個啟示

「頭腦好和工作能力好似乎是兩回事呢……說起來應該是『工作IQ』……」

在汶萊,我和一位很尊敬的經營者安元先生(化名,五十二歲)一邊吃著早餐,一邊評論各個知名企業家。

我們聊到某位經營者,是東大法律系畢業,取得名校的MBA,在知名企業非常活躍,看起來就是典型的菁英份子。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勞而無功」,所有的職場都只待了一兩年就被解雇。

像這類學經歷漂亮,但是卻一事無成的人還真多。

各位環顧職場,學經歷顯赫,表現卻不太出色,說極端一點,就是工作能力很差的一定不少(我就先不問你是怎麼樣的了)。

相反的,不是知名大學出身,有的甚至連大學都沒畢業,但是在商場上卻做得有聲有色,大家也都公認表現有著高水準的一流專業人士也不少。

會不會讀書的IQ,和能不能展現最佳工作水準的「工作IQ」不一樣,當我們的討論確立了這個概念,我嘴裡塞滿了歐姆蛋,在飯店的餐廳裡興奮得手舞足蹈。

▌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展現最佳工作水準──菁英不是被選中,而是選擇屬於自己的天職

本書的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針對在可以自我實現的領域,「怎麼做才能展現一流工作水準」的疑問,提出具體的行動方針。

我將本書宗旨彙整為五個要點,聚焦於「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七十七條法則就歸納在這五章中。

第1章 一流的基本功(Basic)
第2章 一流的自我管理(Discipline)
第3章 一流的心理素質(Mindset)
第4章 一流的領導力(Leadership)
第5章 一流的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

所謂的「一流」,在這裡的意思是,不論在哪個產業,都能在自己的領域展現最高水準的專業人士。

要在自己的工作上展現最高水準,我從「基本功」、「自我管理」、「心理素質」、「領導力」、「自我實現」這五個角度切入,讓行動方針可以具體落實,就是本書的目的。

這七十七條法則,是嚴選不論IQ或學歷,任何人都可以實踐的基本且具體的行動。換言之,即使聰明絕頂、學歷傲人,如果做不到這些,就無法把工作做好。相反的,只要能夠做到這幾點,即使IQ、學歷沒有特別高,一樣能表現出色。

▌將全球各行各業都重視的「工作的基礎」濃縮於一冊

特色1──在被教訓、提醒、佩服中,學習工作的基礎

本書寫的不是我個人的工作方式,而是我受到世界一流商業人士的教訓、提醒後,令我深感佩服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將許多人正在實踐的法則彙整於一本書中。

我把在新加坡、香港、法國等地,從世界一流專業人士身上得到的啟示,有系統的寫出來。

截至目前為止,我接觸過私募股權、上市股票資產管理、顧問、投資銀行、海外MBA等廣泛領域的專家,每一段職場經歷都和各種產業的客戶、商業人士一起工作。我共事的人不局限於金融圈或顧問業,產業極其多樣。

為了將我學到的這些教訓更貼近真實,書中會具體描寫個別的狀況和人物,但實際上這些都是廣泛業界一流專業人士共通的「工作的基礎」。

為避免大家誤會,要先在此聲明,雖然我寫出了「最強工作法」一書,並非表示自己有多厲害,書中提及傳授給我許多寶貴經驗的人們真的都很優秀,是我非常想讓大家認識的世界一流專業人士。

很多書都是從高高在上的角度,介紹麥肯錫之類的外商菁英的工作方式,但是將自己在世界各地受到的教訓,以及值得尊敬的同事的生活方式寫成一本書,應該是前所未聞。

特色2──不是「天上的理想」,而是「地上的現實」

本書的第二個特色是「切身相關」,提升職涯的可實現性很高。

本書並非描繪遙遠未來的「脫離現實的高階精神論」,而是可以立刻執行的「具體目標」與「實行計畫」。

知名學者或成功企業家所寫的書很容易流於「天上的理想」,但本書不論是新進員工、主管、老闆,所有的人都在討論範圍之列,是具體的「地上的現實」。

市面上的商業書籍,有關培養優秀經營者的領導統御主題不勝枚舉,不過,以現實狀況來說,與其以松下幸之助、比爾.蓋茲為目標,大部分的人應該還是以獨當一面的員工、有能力的經理、受尊敬的上司為目標。

本書的目的,是讓所有有心想要成為傑出領導者的人,無論階層,從員工到經理、上司,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篇章。

關心商業基本功的人可以讀第一章、第二章。已經是公司中堅社員,要過渡到一流商業人士的人可以讀第三章。不想只當菁英社員,還想成為公司領導者,想更上一層樓的人可以讀第四章。如果已經從職場畢業,想要追求超越工作的自我實現,請讀第五章。

對於已經累積了很多經歷的人,本書的前半部可能會覺得太過初級,但隨著章節發展,慢慢的,眼界也會拉高,內容更深。讀者可以配合各自職涯階段優先選讀適合的章節。

特色3──任何人都可以實踐的內容

本書的第三個特色是任何人都可以實踐的「 通用性」 和「 實踐性」。不管你的職場是麥肯錫、高盛,或是地方中小企業、公家機關,本書寫的是在任何組織都能實踐的具體事項。

讀者從書中得到的啟示,會是非常本質的東西,適用於各行各業。

如果只是寫個人的特殊能力,或是特殊產業的工作方式,看完也只能讚嘆「哇,好厲害」就沒有下文。說到「麥肯錫之道」或「哈佛流」之類,很多人都會覺得是老生常談,對讀者來說,如果沒有可以實踐的著力點,就算不上是有用的行動方針。

書中每一條法則,都是我走訪世界各地,確認過普遍性之後才寫下來。不論是在巴黎、阿布達比高級飯店參加投資者會議,或是走在孟買世界最大的貧民窟小巷,我都不斷自問:「這些人讀了之後,會覺得有意義嗎?」

我在寫這本書的同時,一邊想像在福井縣建設公司工作的事務員、在京都經營不動產的親戚大叔,一邊以高標準審視:「我寫的真的是通用性高又不古板的『一流的本質』嗎?」

經過不斷的推敲,我將「少部分聰明絕頂的天才或超級富豪才能做的事」從書中剔除,確保書中一字一句都具備放諸四海皆準的「普遍性」和「實踐性」。

我跟大家約定,本書絕對不會像一般常見的商業書,把具有特殊天分、在優渥環境下開花結果的個別情況當成一般通則,強行灌輸給讀者,讀完之後就沒有下文。

▌希望討厭書、討厭商業書的人也愛讀──厭惡商業書的作者所寫的超值作品

我每次到書店都會很震驚,相同類型的書多到不可勝數,根本不知道該選哪一本,還沒買之前就失去鬥志。

面對眾多書籍,各位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感覺?

● 很多商業書、自我啟發書,都是老生常談,艱澀卻言之無物
● 內容缺乏順序和結構,主題龐雜,沒有邏輯
● 將作者個人的經驗當成通則,以命令的口吻、高高在上的角度,強加在其他人身上
● 同一個作者請寫手寫出一大堆內容相仿的作品
● 書腰上印著「接觸一萬個客戶的體悟」、「本書可以改變人生」、「只要三小時就能精通」、「九九%的理解、一%的祕訣」等等讓人覺得太誇張的奇怪標語
● 雖然看起來有兩百多頁,但實際上空白頁很多,沒什麼內容
● 只有精華部分有趣,其餘內容都馬馬虎虎
● 太多書不知道該怎麼選,並非暢銷書就是好書
● 希望有一本書包含所有重要觀念,具有一再閱讀的價值

我在執筆的時候有特別注意到這些問題。

讀者在百忙之中特地拿起這本書,我抱持著由衷敬意,如果沒有竭盡所能,那就太對不起各位了。

要是沒有無論如何都想要分享的熱情及附加價值,對於盤商、書店,甚至是提供製紙原料的森林,我都覺得應該下跪道歉。

本書要讓對商業書不再抱持期待的人,以及存有嘲諷心態,覺得工作能力不佳才需要看商業書的人,都能有值回票價的感受。

經過兩年以上的時間走訪世界各地,我將在各地網絡與長年職涯中得到的教訓集結於這本書中,將近四百頁的分量,是一般書籍的兩倍。

我是以一百萬本為目標,在責任編輯中里有吾不斷叨唸:「不要再講究一些人家不會注意到的細節了!」之下完成本書。

我保證,這本書是我耗盡兩年多時間的嘔心瀝血之作,將經年累月的國際經驗所學到的教訓,精煉濃縮而成。

我在作品的呈現上也有所堅持,從接續詞到標點符號都字斟句酌,打字力道之強勁,連東芝電腦鍵盤上的O字母都敲壞了。

▌學習專業人士「工作的基礎」的最佳教材──從新進員工到經營團隊、創業家、學生、退休人士都是目標讀者

希望本書是進商學院前必讀的一本書。

但是,進商學院之後也要看。

還有,不想去商學院的人也要看。

結論就是,希望所有人都能讀這本書,尤其是下列人士:

● 不管多好的書,不有趣就絕對不看
● 認為學歷、IQ與工作能力無關
● 想要了解一流商業人士都在實踐的「工作的基礎」
● 對於未來職涯、找工作、換工作,還搞不清楚想要什麼
● 正在思考許多一流商業人士也都在煩惱的自我實現方法
● 想搶先學習在世界一流職場上被主管怒斥所學到的教訓
● 沒跟到好主管,在職場上無法有所成長而焦慮不已
● 為了保持競爭優勢,想持續高品質的學習
● 想要帶領他人,獲得周圍的信賴與支援
● 相較於社會菁英,更想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
● 人生只有一次,不在乎年齡,想挑戰新事物
● 尋找商業書、自我啟發書,想送給重要的人
● 想要舉辦有成效的員工訓練、商業課程

本書不論對於新人、中階、老手而言,都是進修或新人研習課程最適合的教材。

書中收錄各行各業上司最想傳授給部屬知道的事情,哪些事項要注意、哪些事情不能做,以及想提供什麼樣的建議。

從書中可以先學習往後數十年職涯中很多重要的事情。

對於管理職或位居指導之位的人來說,書中也有關於如何成為優秀領導者的內容,集結了許多部屬最希望擁有的上司、值得尊敬的上司的共通點。

包含考慮在不久的將來創業的人、正在找工作的學生、已經退休的人,所有在思考自己真正想做什麼的人,應該都能從中得到啟發。

相對的,本書也希望有些人不要看。

「只要讀了這本書,人生就會大不同」、「內容最好全部都是從來沒有看過的新見解」、「書上寫的跟自己的情況完全吻合」──如果你對書的要求是如此,那麼我希望你不要購買,也不要在書店裡白費心力,因為世界上根本沒有這種書存在。

▌作為「最強工作法」教科書──比起新奇,更重視「本質」與「完整度」

本書作為工作法的教科書,重視的是「本質」與「完整度」。

對於商業書,如果只追求「新奇」或「有求必應」,那就太浪費了,聰明的讀者應該會察覺到這一點。

本書不是介紹新奇但不實用的內容,而是堅持將最重要的的本質,完美的收錄於書中。

我認為,好書不光是傳達新穎的訊息,不能只是有趣,還必須具備「本質」與「 完整度」, 再加上能否實踐的現實利益, 書籍應該擔負著讓讀者看到新世界的角色。

除了充實腦袋,還能感動心靈,懷著這樣的意識並有技巧的融入書中,和能否成就一本好書息息相關。

本書不是脫離現實的精神論、學術論,而是世界一流專業人士實際的工作方式與生活方式,將真正在工作上獲得成功和自我實現所需要的高優先順位的基本要素與具體事項,以訴諸直覺的形式介紹。

與其在商學院學習蒙地卡羅模擬法,還不如在看到電子郵件的當下就馬上回信還比較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與其用行銷4P製作圖表,還不如把頭抬起來,看看顧客需要什麼更重要。

與其學DCF或實質選擇權,還不如學如何使用白板或金字塔結構圖,會更接近最強工作法。

最後,相較於在知名企業拚命競爭,不如捫心自問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人生會更加豐富。

本書的內容都是極為本質的,如果讀者能定期拿出來閱讀,作為「工作法」與「自我實現」的教科書,是作者我最大的榮幸。

在撰寫這本書時,我是抱持著想送珍視的每個人的心情,如果讀者在閱讀之後,能夠分享給家人、朋友、同事、後輩、上司,那就是我莫大的幸運。

希望本書能給充滿上進心的讀者持續的幫助,陪你踏上尋找「最強工作法」的旅程。

試閱文字

內文 :
▌麥肯錫信徒應該知道的事──對方的個人喜好最重要

經常會看到製作資料的方法標榜「 麥肯錫都是這樣做」, 市面上也都會有這種類型的書,但是這種不管賣什麼都打著麥肯錫旗號的行銷手法應該要收手了吧。

我並不是想要貶低別人來壯大自己,我沒有那種不入流的興趣,而且透過朋友,我也十分了解麥肯錫不論過去或現在都有很多優秀人才。但是冠上「麥肯錫」卻有辱其名的人相當多,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麥肯錫出身的顧問所做的簡報資料, 也有很多意義不明、品質低落。當然,麥肯錫的顧問也會良莠不齊,如果都照單全收,認為只要是麥肯錫就值得學習,那就大錯特錯了。

麥肯錫出身的人當中,有的三兩下就躋身為合夥人,有的不到一年就遞出辭呈。身處顧問業界的高處和只在入口處兜個圈的人,對於顧問的工作方法和文化的理解程度大相逕庭。

但是他們都同樣被視為「麥肯錫出身」,應該不只有我覺得此舉讓人憤怒。

當顧問的人看到本書應該會認同,不同的顧問或合夥人,對於資料的形式都各有喜好,有的要細緻複雜的圖表才能滿足,也有的偏好一張圖一個資訊這種簡潔易懂的簡報。

其中也有人不管做了什麼簡報資料都絕對不會使用,只把大綱記在腦袋裡,看對方的反應再臨機應變。更有相較於大綱與格式的完整,還比較重視是否有具體且有趣的內容。

每個人理解事物的方法和邏輯不同,偏好的溝通方式各異,所以跟自己溝通的方式也不會一樣。

以「自己的風格」和「聽眾的風格」為立足點,才能夠做出「命中對方紅心」的資料。

市面上有很多「簡報的製作方式」、「資料的製作方式」之類的書籍,不管是不是麥肯錫,資料製作的本質重點是不變的。

在講究細節的同時,訊息的結構也要明確。了解對方的興趣和需求,並加以配合,盡力將內容簡潔的以一張紙完成。

▌嚴禁「模型、MECE、邏輯樹」──「無論如何都想要傳達的熱情」才重要

「做簡報時,MECE很重要。」
「你有做邏輯樹嗎?再從零基思考重新建立假說。」

越是二流的顧問,越是經常這麼說,他們會以「理由有三……」等看似有邏輯的方式說話。近來在顧問書、麥肯錫書風潮的帶動下,嘴上掛著:「透過MECE……」「根據○○模型……」把這些方法當作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這種人越來越多。

但不管是MECE或模型,要是用錯了,就只是「無聊的舊垃圾桶」。

如同前面所述,整理論點和資料是理所當然的基本功,不過,如果論點和假說本身就很無聊,那就像是把垃圾桶拿出來整理,垃圾丟光了,就什麼都不剩。

如果靠邏輯就能找出答案,那就沒有什麼辛苦的事了。把「MECE的思考架構」、「零基思考」、「假說思考」視為顧問三大神器大肆宣揚的人,其實得到的答案還是依賴來自經驗的感覺和直覺。

我只在這裡講,與其說邏輯思考是為了找到解決方法,還不如說是將自己直覺的假說,說得好像很有道理一樣。

//比起完美的MECE,熱切的靈魂才能打動人

聰明認真、但是缺乏關鍵直覺和經驗的人,說是利用MECE,其實只是在尋常的事情上花了很多時間分析,只是說明邏輯就結束了。

空有資料和數據,但是沒有想要傳達的想法,也缺乏撼動人心的驚喜。

人的腦袋記不住無聊的事情,但這些人卻把所有心思都花在將一件無聊的事情以邏輯的方式整理出來。

相較之下,好的簡報者一開始就有一個打從心底迸發、無論如何都想要傳達的想法。

前些日子,我和長期在朝日電視台擔任主播的朋友見面,我問:「好的簡報,最重要的要素是什麼?」沒想到他回答就是我想的:「是否有無論如何都想要傳達的熱情。」我完全贊同。

本來就是,想要讓打動對方,必須先感動自己,自己也對要簡報的內容感受到熱情和鼓舞。

親愛的讀者們,千萬不要被MECE或邏輯結構所束縛,僅有無味如嚼蠟的資料和架構,那就是硬梆梆的「行屍走肉簡報」。

從今天起,就把MECE的概念丟進記憶的垃圾桶吧。

對於那些擺著顧問架子,光會說些「有沒有用MECE彙整」、「思考架構是什麼」、「為什麼不做邏輯樹」的主管,就學漫畫《巨人之星》中的鬼父星一徹,給予鐵拳制裁。

▌提撥「心理壓力準備金」──成就高的人抗壓性強

「都是那個笨蛋上司的錯,我快發瘋了!」
「都是無能的下屬,害我的生意毀了!」
「我受夠了你的任性!我要跟你分手!」

日常生活中,從小牢騷到大憤怒,讓人生氣的事情太多。

但是,如果每次遇到事情都是「換工作!」、「分手再找一個!」這樣針鋒相對,永遠都不會進步。結果到新的公司、交往新的對象,還是會不斷重複同樣的問題。

工作上給了無用指示的主管、沒有在交期內提出正確資料的下屬、自己有問題不處理還遷怒的伴侶,應該所有人都會覺得不滿。

面對這些人際關係的壓力,要怎麼做才能不放棄,繼續積極努力?

解決之道就是累積「心理壓力的準備金」。

所謂的準備金,以「呆帳準備金」為例來說明,假設銀行貸款一萬元給客戶,會設想一萬元裡面可能有兩千元回不來,一開始就會提列兩千元的損失。

如果兩年後真的只還了八千元,也不會認列損失,因為兩年前就已經有了損失的心理準備,這就是「準備金」的思考模式。

//一開始就認定「反正三成都沒有意義」

同樣的,想要減輕人際關係的壓力,累積「心理壓力準備金」很重要。

永遠以一流品質為目標,當然是專業人士的本分,但是實際上很多事情不是靠自己努力就能掌控。面對不講理的現實社會,要學著妥協,在心理壓力方面也要有對策去調適。

主管發號施令時,一開始就要有心理準備:「反正老闆的指令有三成都是沒什麼意義、讓人生氣的內容。」

交辦事情給下屬的時候,要想著:「反正最後大概也只會完成三成,即使都完成了,也都是派不上用場的東西。」

情侶之間也是一樣,一開始就要先打預防針:「他一定會無理取鬧,還認為自己沒問題,亂發脾氣。」

有了「心理準備金」,於公於私發生狀況的時候,你都能夠悠然自得。

在一開始就先有心理準備,預先設想會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即使真的遇到下屬的工作品質和伴侶的作為很過分的情況,你也不會被掃到颱風尾,而是像在颱風眼一樣冷靜。

//了解面對壓力的方法──領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就贏了

幸好,這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先驅者,找出各種面對壓力的方法。

我想推薦的是任教於史丹佛大學的凱莉.麥高尼格的《輕鬆駕馭壓力》,有影片或書籍可以參閱,會改變你對壓力的看法,了解到壓力並非壞事。

再進一步哲學方面的範疇,我則推薦佛學。

每一種宗教都是一種哲學體系,我都抱持敬意,但佛教「諸行無常」的開示特別切中我心。相對於其他主要宗教的一神論、追求永生,佛陀則是說「萬物生滅無常」。人生本就辛苦,如何在苦難中求得平安,可以說是佛教的本質吧。

請提撥人生和生命終點的「心理準備金」,改變想法,領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就能達到誰也無法剝奪你幸福的境界。

▌永遠都在學習卻不行動的二流人──勝負關鍵在於執行,而不是光有想法

常常花大錢去那些虛有其表的商學院,或是參加自我啟發講座……

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也是會經常學習。不管學的東西是否派得上用場,一心一意的程度甚至到了「提升技能比三餐還重要」。

不少人會參加各種提升技能的課程,舉凡英語、Excel、會計、MBA之類,只要看起來好像能提升自我,都很熱中。

彷彿如果不隨時提升技能就會很焦慮,一直給人在進修的印象。我不得不說,很多人都是一味的提升技能,卻失去目地的「迷途羔羊」。

例如,他們會被「自我感覺良好」所綁架,去上一些奇怪的商學院(當然也有一些很好的課程)的學分班,即使對於成就自己的工作或人生一點關係也沒有。然後翻閱厚厚的實質選擇權書籍,不論是否對工作或將來的職涯有幫助,反正就是同時多方面進修。

但是他們最傷腦筋的共同點,就是永遠都不會將想法付諸行動。

他們喜歡接受刺激,但是感動只有三天就冷掉了,絕對不會實行。更恐怖的是,只有在酒醉的深夜,跟後輩瞎扯淡的時候才說大話:

「想要成為有錢人,就要把自己變成『王牌』!」
「工作成功的基本是『乘法』。金融、業務、旅行業,每一百人裡面就有一個,但三種產業相乘,就是百萬分之一的人才!要成為同世代唯一的存在!」
「所謂的領導力,不是有沒有才華,而是有沒有想要學習!」
「自我介紹的時候要有『故事』!」

只是聽某個知名講師講過,就拿來現學現賣,在深夜的居酒屋迴盪。

自己什麼都不會,只學到點皮毛,離「可以實行的深刻體會」還遠得很。能夠做的只有「在居酒屋跟人生經驗尚淺的後輩說教」,當冒牌的評論家。

結果各個層面都只能評論表面,成為什麼都實行不了的二流人。

//新加坡飯店王的訓斥──「你到底要學到什麼時候?」

我有一個朋友想要從事飯店生意,就進入知名的洛桑飯店管理學院就讀。他在半島酒店、希爾頓飯店實習,在INSEAD念MBA的時候,有機會和知名的新加坡飯店經營者晤談。

飯店王的一句:「你到底要學到什麼時候?」對他有如當頭棒喝。當下他才發現,不能光是一直念書而已,只有學習沒有行動也是枉然。

之後他就利用在商學院所學以及人脈,實際付諸行動。

他的構想是讓韓國的不動產業主,將大樓委任給他新開的飯店管理公司改裝,投資資金每件都高達數數十億日元,提案多達幾十件。

即使一次次被拒絕,但是他不理會周圍不可能的聲浪,只是一心一意的繼續跑業務。

MBA畢業一年後,他承接了首爾東大門絕佳地段的高級飯店。這個小故事給了我們不要藉著學習逃避,要分出勝負,就必須實際行動的啟示,讓我牢記在心。

在教養方面,希望大家能擴大眼界,有廣闊的世界觀。但是關於「自己靠什麼維生」的職業,就不能只是用想的,要用執行力來決勝負。

不能永遠都是以「提升技能」或是「為將來關鍵的那一天做準備」這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一直去參加潛能開發課程。因為「這個課程好有趣」而去學習的人,會被「啟發窮神」附身,一直在追尋啟發,最後無法實現自我。

用企業家精神,讓啟發窮神退散吧!不要只當學習家、評論家、批評家,實際去做一回更重要。

很多人都有相同的點子,差別就在於有沒有執行力(順道一提,獨角獸企業中最具代表性的Uber、Airbnb 並不是點子有多新奇,而是比別人先做,在市場上以迅速的執行力而成功)。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沒有特定業界的技巧,
只告訴你工作的本質。

頭腦好≠工作能力好,
一流與二流的差異就在「工作IQ」!

菁英並非萬中選一的人才,
而是懂得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
展現最佳工作水準。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