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冤家我的親 | 誠品線上

我的冤家我的親

作者 張慰慈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我的冤家我的親:這不是一本清算業力之書,而是一本關於解結,讓心回家的書。為什麼有骨肉血緣關係的親人家眷間會愛與恨?佛教經典中提到的冤親債主究竟是什麼?從小被家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這不是一本清算業力之書,而是一本關於解結,讓心回家的書。為什麼有骨肉血緣關係的親人家眷間會愛與恨?佛教經典中提到的冤親債主究竟是什麼?從小被家人稱為「生來討債的孩子」的張慰慈,是唯一的獨生女,深受爺爺奶奶寵愛,但在最疼愛她的奶奶過世後,和父母親的關係,從青春期開始便處在極度對立的位置上,而原本應是血脈相連的親情卻成為彼此的嫌棄與怨懟,更讓她對於「被愛」帶著恐慌與不安,以至於在前半生裡面對愛情和婚姻時如同被詛咒一般的崎嶇難行。直至父親重病倒下,才讓她和雙親的關係出現重大轉淚點,開啟了如同翻山越嶺般地「解冤結」的艱苦歷程。一個生來討債的小鬼終究成為回來報恩的子孫。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親眷之間的「怨憎會苦」與恩怨情仇,在華人傳統社會,屬於「家醜不可外揚」、「為長者諱」的倫理禁忌;慰慈書寫此書,是出於「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是對相識或不相識之讀者,虔誠奉上「法供養」的菩薩心腸。——釋昭慧法師(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千年暗室一燈能破,百年冰山一火難除。若要冰消雪釋,必惟光明智慧方能照亮一切,無明癡暗。我們小院子的慰慈居士總是願意点亮明燈,置於高處,照亮他人,也光明自己。親愛的有緣人們一起來吧!開卷有益,點亮智慧明燈,陪伴家親好友,走向快樂融合生活。——釋本願法師(佛世界道場住持)慰慈母女的愛恨情仇,簡直比韓劇還要韓劇,比八點檔連續劇還要八點檔;在佛法的長期浸潤與虔心跪拜後,軟化了遇母則剛的心性,將與母親的恩怨情「愁」,煲湯成無微不至的愛。——張光斗 (《點燈〉製作人) 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作者將與母親的恩怨情「愁」,煲湯成無微不至的愛,從慰慈的自省與行動實踐,讓我們學習如何陪伴親人。——瓦紀‧瓜歷 (文字工作者) 世間難見的女漢子,是我的知己摯友,也是我的老師。妳對她的一點好,她會對妳加倍奉還。在愛裡受過傷的人,痊癒之後,會更懂得愛,更珍惜愛。——張卓芳(卓芳家手作職人)無論年輕時背叛得多麼厲害,人近中年,總要回家的。緣此,這不是一本清算歲月之書,而是一本關於如何回家的書。——王錦華(《鏡週刊》人物組副總編輯)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張慰慈生於南投,長年在海外工作,曾擔任企業顧問及品牌創建與管理講師,2011年創立寰宇絲路國際有限公司,提倡友善耕作、健康飲食、愛護動物。張慰慈同時也是一名虔誠的佛弟子,近年以「小院子裡」文創空間為基地,持續推廣相關理念,並在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等報章雜誌撰寫專欄。著有《食禪》、《天還亮著》。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法供養的文字盛筵 文/釋昭慧天命 文/張光斗 總要回家 文/王錦華前言 來討債的孩子第一章 她們潤蓮潤蓮的愛情潤蓮的廚房第二章 愛裡的恨素娟素娟的愛情素娟的慈悲那些愛了又恨了的第三章 親人與仇人慰慈慰慈的廚房第四章 轉機生命的洪流越一個山丘下地獄救母第五章 媽媽的媽媽我在恨裡覺察我的愛再相逢第六章 只願您幸福請不要再這樣對我她是我女兒愛的代價第七章 大圓滿那些狹路相逢的子祺的心聲後記往昔所造的省思

商品規格

書名 / 我的冤家我的親
作者 / 張慰慈
簡介 / 我的冤家我的親:這不是一本清算業力之書,而是一本關於解結,讓心回家的書。為什麼有骨肉血緣關係的親人家眷間會愛與恨?佛教經典中提到的冤親債主究竟是什麼?從小被家人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962057
ISBN10 /
EAN / 9786263962057
誠品26碼 / 2682559937006
頁數 / 20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3X19X1.2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法供養的文字盛筵

釋昭慧/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慰慈寫了新書《我的冤家我的親》,其中自序與部分章節,個人有幸先讀為快。閱讀過程中,不是多愁善感的筆者竟屢屢潸然。

無論是對自我、人物的描繪,還是對事件、情節的敘述,慰慈總是毫無保留地投入豐沛的感情;但那不是狂熱的激情,而是在洞燭因緣後,對至親苦難的椎心之痛。例如:以至孝聞名的父親,對纏綿病床的爺爺大聲咆哮,昔日叱吒官場的爺爺,竟只能嗚咽以對。作為讀者的我所受到的強大撞擊,並非來自這些咆哮與嗚咽的動態畫面,而是對爺爺與父親心靈深處的劇烈創傷,生起強大的憐念憫傷。

慰慈引述佛門廣傳的「冤親債主」一詞作為此書課題。親眷比一般人自然緣深,但有時是因善緣而結親,有時是因惡緣而結親。前者今世重逢而積恩報德,這是善性循環;後者狹路再遇而積怨結仇,這是惡性循環。拋開這些無形的定理不說,一般而言,並非所有人都能幸運地生長在夫妻鶼鰈情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模範家庭;反之,基於親情與愛情,對彼此就難免有各種期待,一旦期待落空,就難免失落、沮喪,結怨、生惱。然則在「法爾如是」的生命流轉中,是否能揮刀截斷惡意螺旋之眾流?是否能就著積怨結仇的「逆緣」,轉化出積恩報德的「逆增上緣」?其關鍵即在洞燭因緣的智慧與憐念憫傷的慈悲。

一般而言,親眷之間的「怨憎會苦」與恩怨情仇,當事人大都不願曝光,遑論是在公開園地,向非親非故的視聽群眾和盤托出!在華人傳統社會,這可能是基於「家醜不可外揚」、「為長者諱」的倫理禁忌;在當代社會,則更涉及「隱私權」的倫理考量。慰慈將生命成長歷程的傷口扳開,瘡痂掰碎,那是痛不可忍的過程,需要很大的決心與勇氣;再加上前述倫理禁忌與倫理考量,要衝破這心靈與社會的層層網羅絕非易事──畢竟面對的是「非親非故」的廣大讀者,而非止於閨蜜、摯友間的呶呶宣洩。即此而言,慰慈之所以能衝破層層網羅,應是來自比層層網羅更強大的軔性與動力──「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是對相識或不相識之讀者,虔誠奉上「法供養」的菩薩心腸。


推薦序

總要回家

王錦華/《鏡週刊》人物組副總編輯

父母子女一場,在常見的公開論述上,我們習慣飲水思源、歌頌親情。殊不知以愛為名,多少扭曲和變異的故事假汝之名以行。慰慈老師這本書的珍貴之處正在於此,這是一本坦露真心的懺情錄,是一本殘酷之書,也是一本溫柔之書。

慰慈老師是我透過臉書結交的良師益友。身為一個虔誠的佛弟子,老師的臉書發文從頭到尾沒有一句廉價說教,反而經常檢視自己的起心動念。我尤其喜歡她記述自己與母親的日常互動,那種待老人如待兒孫的細膩親切,總讓我在焦渴的煩惱火中,生起一點清涼。

在這本書裡,老師細細補述家族女性的生命歷程,這才明白:此刻看起來很感人的親子互動,原來曾經很傷人。她坦陳,自己在二十八歲時匆促走入婚姻,是為了離家,「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我想逃離與母親在同一個屋簷下的生活」。彷彿對照,我們誰不曾在年輕時花盡力氣,用各種言行背離自己的家;相較於父子之間的對抗,母女之間的糾結又更幽微難解。

無論年輕時背叛得多麼厲害,人近中年,總要回家的。緣此,這不是一本清算歲月之書,而是一本關於如何回家的書。

我尤其喜歡書中〈媽媽的媽媽〉那一篇,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是我,第三人稱也是我。充滿了之知智慧的「我」,對著無明的「她」說,試著去做「媽媽的媽媽」。這不就直接了當說明:與母親和解,其實就是與自己和解。

看了這本書,我非常喜歡「素娟」—也就是老師的母親。在那個純樸的年代,竟然有這樣一個愛穿大紅色衣著,永遠熱情洋溢,勇敢追愛的女人,就算連恨,也是大剌剌的。

我還記得第一次見到慰慈老師時,她給了素昧平生的我一個好大的擁抱。那如大太陽般的熱情,很快融化了我當時被無明和恐懼綑綁住的心。親愛的老師,這就是命運的殘酷及溫暖之處呀,素娟的熱情其實一直在你的血液之中。

這本書巧妙地用家族女性的名字來分篇,「潤蓮」、「素娟」有各自的時代,以及屬於這個名字、不同的命運召喚。非常幸運與「慰慈」身處同一個時代,老師的名字之中安慰、慈悲的意象,總給我一種「大地之母」的聯想。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你一定也會感受到慈悲擁抱的溫度和力量。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容連載

往昔所造的省思

朋友在線上向我討個建議。
她有個與家人間相處的問題,讓她無法釋懷,透過簡短文字,我都可以感覺到她因為氣憤而傳遞過來的負能量,可見這一場的不平,對她本人的身體有多大的不良影響。
我從不同角度,提供一點看法給她參考,她告訴我,「聽懂了,但還是不能釋懷」,因為她一直抓著親戚不懂人情世故的無理態度,不放過自己。希望和我找個時間談談,我最後告訴她:「不能釋懷是自己非要爭個是非黑白,要想一想是不是自討苦吃?因為覺得討個公道比不生氣重要,問題還是在自己的心態。」我不禁反問,如果和對方不投緣,又因為是姻親才把大家圈在一起,古人說「趨吉避凶」,面對厭惡的事,避都來不及了,為什麼要纏呢?
人和人之間,價值觀不同是常有的事,因此換位思考是有必要的。「不計較」其實是放過自己,而不是給人恩惠,往廣義的方向看這才是正解。如果「不要生氣」比「論斷對錯」重要,那麼怎麼選擇就是自己的智慧判斷。
有句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這個意涵不只是涵養,也包括對自己和對他人的慈悲。如果想要真正成為一個修行人,一定要時時提醒自己,要覺察的是自己的行住坐臥,而不是老看著別人的過錯,還要帶著批判與指責與之連結,那麼等於自己糾纏著這段緣分,又因為共響,而讓惡緣形成,自己竟還是其中一個始作俑者。
我最後告訴她:「當一份緣不順時,就要讓接觸的機會更淡薄才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改變外境,只能修正自己。
「自我的執著」才是阻擋修行人精進最大的困境。唯有改變自己才會有坦途,所以不要談別人,而是要觀自己。
許多來諮詢意見的朋友,常常在一席討論後,告訴我:「老師,我懂了,可是我做不到。」我總是大笑:「那就是自己要做的選擇喔,一是因為做不到,所以直接放棄,生命歷程繼續受苦。二是起初做不到,要做到的目標,一次做不到,再做,兩次做不到,再做⋯⋯,直到做到改掉惡習,生命的新路就展開了。這就是修行。
以我自己為例,近年來,我對生命中很大的一個挫敗做了很深的觀照與覺察,那就是此生我對男女情感上的創傷歷程——「渣男吸鐵石」是我自走出婚姻後對自己戲謔取的稱呼。
以一般世俗的角度,我一直在追尋那個孽緣形成的起源點,也就是說自花樣年華起我到底為什麼在眾多追求者中間,老是只被渣男吸引?這一點,長久以來除了自己疑惑外,我的父母、至親的朋友、甚至兒子(他總說我媽一談戀愛就會變得很白癡)都感到不可思議。
一開始,從表面上看我認為業力爆發是主要的原因,但在學佛過程中,不斷思考著佛說因果的問題,我決定從此處探求真相,也希望能藉由學習佛法教導提升智慧,讓自己有資糧能承擔現前的業力。最後我發現問題來自我自幼與父母的關係不睦有很大關聯,我一直是個不受權威教育帶領的叛逆孩子,所以上一代父母常會用打罵方式來訓斥不願順服自己的孩子,我的性格天生又很剛硬,因此斷定他們對我的是嫌棄,所以長大後和他們的相處一直抱著很疏離的態度。
原生家庭是我們來到世上學習人與人之間相愛與信任的第一站,但那時我的父母和我在這一門課上都是不及格的學生,因為他們也沒有試著了解自己的孩子,影響了我日後自組家庭與戀愛對象的選擇,在與親密家人的互動上,我有著很大的不安全感,所以我在情感流露上一直被動又保守,甚至很多不熟的朋友認為我是很冷漠的人。再加上,傳統家庭對女性的教育以不發表意見就是好女孩來要求女兒,造成了我內心非常衝突的人格成長。
當渣男願意說雙倍的甜言蜜語來取悅自己,和我原生家庭滿嘴對我的責備形成強烈對比。或是,交往初期他們更願意用雙倍討好的方式來做表面功夫,其實從沒打算要負責任。而我因為自己內心的黑洞,很容易被渣男吸引,而忽略了真實生活中的常態或是非常態的差別,更因為雙眼迷濛而選擇做飛蛾撲火的事,卻忽略了再也清楚不過的事實,例如對承諾的失信,責任的逃避等,甚至當身邊所有愛我的人都告誡我不可為時,我還是執意跟隨,因為貪愛的慾望讓我看不見真相。
我對男女間情感的成熟度知曉的很晚,當理解了激情的保鮮期其實很短暫,知道真正的緣分不會因為怕失去關係,而需要委曲求全。慢慢知道緣分的深淺是需要經歷無條件的愛付出的過程,才能看見真愛的樣貌。然後因為學佛,我理解了眾生平等是和諧的源頭,進而懂得換位思考。
我和父母的和解,在他們人生旅程所剩下最後幾里路上相繼完成,當他們年老需要我照顧時,我們互相都願意放下猜測,不若以往堅持己見或直接放棄溝通,願意說出對彼此不同的想法,進而取得相互間的理解,然後協調修正到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共處。所以當有一方願意放棄對立,真正的光亮大道才得以展開。
學佛後,我透過內觀,更清楚真相非只是眼見為憑,有時候對方只是用錯了方法表現,而更多時候糖衣砲彈則需要用自己不貪求的心來檢視,真偽必能現形分別。那些原本以為別人辜負我的,和滿肚子的委屈,就了解了真相是還有自己的造做參雜後的成就,這時恨就走了,而我懺悔「往昔」。
很多初接觸佛法的朋友問我要從何處下手精進?要念什麼經能快速成就?「老實學佛!」這是不二道理。佛說:「因果與眾生平等」是基礎,先搞清楚真正的意涵很重要,所有經典談得都不外乎此。
現代人很幸運,網路上很容易就能搜尋到高僧大德們針對佛法的開示或是講法。有緣與佛法相遇,要用在自己的修身上,唯有願意改變自己,生命道路才會有坦途。所以不要談別人,而是要觀自己。不必去降伏一切的外境,若能降伏自己,外境就改變了。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這不是一本清算業力之書,
而是一本關於解結,讓心回家的書。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