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跑, 心愈強大: 跑步教父席翰醫生教你成為自己的英雄 (再戰十年版) | 誠品線上

The Essential Sheehan: A Lifetime of Running Wisdom from the Legendary Dr. George Sheehan

作者 George Sheehan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愈跑, 心愈強大: 跑步教父席翰醫生教你成為自己的英雄 (再戰十年版):★《運動畫刊》譽為「運動界最重要的哲學家」★出版十年,在美國與台灣跑步界最為推崇的心智訓練書,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運動畫刊》譽為「運動界最重要的哲學家」 ★ 出版十年,在美國與台灣跑步界最為推崇的心智訓練書,長銷再版! 「看完席翰的專欄文章後,我馬上衝出書報攤,返回租屋處,用最快的速度換好衣服,出門跑步。」──運動專欄作家約翰.布朗特(John Brant) 「跑步讓我自由。它讓我拋開別人的觀點,拋開外界加諸於我身上的教條與規範。跑步讓我從零開始。」──《跑者世界》總編輯大衛.威利(David Willey) 「一小時的跑步時間,成了我逃離日常事務的遊戲與享受。過程中,我重新發現自己、接納了我自己。」――喬治.席翰 一九七○年代,席翰醫生在四十五歲事業有成之時,回想起學生時代的田徑生涯,便在自家後院開始繞圈圈、接著在大街上跑、在河濱奔馳。接下來的二十五年,他投注極大的心力在跑步、比賽與打字機上,最後掀起了美國第一波的跑步風潮,而他本人更被奉為「跑步教父」。 很少有跑者像他一樣學問淵博,但又能簡潔有力、真誠地解釋跑步人生的哲理。透過他的領悟與闡述,跑步不再只是左右腳交替前進的單調運動,而是心的鍛鍊,與一趟「找到自己」的自由之旅。他為大眾開啟了新的運動思維,教大家把自己的人生發揮到極致。 本書集結席翰自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九五年間撰寫的專欄文章,從他中年開始重新跑步說起,涵蓋訓練、比賽、馬拉松,最後也談罹癌的心路歷程以及對家人的愛,充分體現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的真諦。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來自賽道的熱血推薦王麗雅 名模江彥良 江湖跑堂國際馬拉松協會理事長林家如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運動醫學中心 資深專業臨床心理師∕部定助理教授段慧琳 主持人、三鐵運動員徐國峰 運動作家陳彥博 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郭瑞祥 台大管理學院教授賴俊龍 主持人、三鐵運動員魏華萱 旅遊作家、前主播、單車旅人「席翰醫師的文字,正好能表達出我在進行長跑練習時的感覺,以及在馬拉松賽事中,我如何從最後五公里衝向終點線。我認為,這就是『探索』的意義,也就是想要知道努力會有什麼成果,並把恐懼和失敗拋在腦後。」──法蘭克.蕭特(Frank Shorter),1972年奧運馬拉松金牌得主「席翰醫師提供了一套心理規範,讓跑者依照他的精神指引去跑步。他為古老的哲學注入好幾公里的新鮮空氣,令無數的人更加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羅伯.李伯斯特──(Robert Lipsyte),美國資深體育記者「跑步有益健康,但這只是冰山的一角,席翰醫師還找到當中所包含的哲學價值。他點燃我的熱情,讓我去幫助他人發掘每天跑步的益處,即培養個人的精力與動力,讓精神更加強大。」──傑夫.加洛威(Jeff Galloway),美國資深跑步教練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喬治.席翰(Dr. George Sheehan)令人尊敬的心臟科醫師、傑出的跑步選手,以及八本暢銷書的作者,被許多人奉為「跑步教父」,對健康與健身等方面的貢獻備受推崇;同時也是《跑步世界》的醫療編輯。席翰醫師經常四處旅行,宣揚「運動人生」的好處。在與攝護腺癌搏鬥七年之後,於一九九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四歲。他過世後,在美國長跑名人堂的開幕典禮上被追贈授予喬治.席翰傳播獎(George Sheehan Media Award),為該獎項的首位受獎者。本書的編輯安德魯•席翰(Andres Sheehan)是席翰醫師的兒子,也是CBS電視台匹茲堡分台的調查記者。著有《追鷹:尋找我的父親,也發現自己》(Chasing the Hawk: Looking for My Father, Finding My Self)。譯者簡介游淑峰台大外文系畢業,曾任《大地地理雜誌》採訪記者,譯有《跑者之道》、《愈跑,心愈強大》、《生而自由,寫而自由》、《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每一刻,都是最好的時光》、《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我是這麼說的》、《性、謊言、吹哨者》等書。認為能透過譯筆與讀者分享作家的思想與心靈,並在翻譯中學習,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跑步家的具體樣貌 徐國峰推薦序 江湖路遙,莫望初心 江彥良推薦序 人生的經驗,跑步的經典 麥克與提姆•席翰前言 過一個英雄式的人生 大衛•威利 第一章 蛻變第二章 遊戲第三章 找回你的日子,你的人生第四章 現代醫學的誤導第五章 訓練第六章 比賽第七章 馬拉松第八章 挑戰與追求卓越第九章 心靈第十章 守護天使第十一章 癌症第十二章 最後的領悟

商品規格

書名 / 愈跑, 心愈強大: 跑步教父席翰醫生教你成為自己的英雄 (再戰十年版)
作者 / George Sheehan
簡介 / 愈跑, 心愈強大: 跑步教父席翰醫生教你成為自己的英雄 (再戰十年版):★《運動畫刊》譽為「運動界最重要的哲學家」★出版十年,在美國與台灣跑步界最為推崇的心智訓練書,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747463
ISBN10 /
EAN / 9786263747463
誠品26碼 / 2682554813008
頁數 / 33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14.8*1.8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跑步家的具體樣貌∕運動作家 徐國峰

不少人在談到跑步時總把養生掛在嘴邊,認為跑者們都是為了健康才上路跑步的,但如果你也熱愛跑步的話,一定會覺得這種說法太過片面,但又很難向他人解釋清楚「為什麼自己會如此熱愛跑步呢」。但我知道我們這群跑者不只是為了健美,而是為了某種更形而上的目的而跑。
在這本著作《愈跑,心愈強大》中,席翰醫生替眾多跑者們寫出了熱愛跑步的理由。我尤其喜歡他在書中的一句話:跑步是進入另一個世界的入口。透過跑步,我們有機會進入一種持續若干時間、沒有別人涉入的意識狀態。在那種狀態中,我們擁有自由、擁有寧靜、擁有特殊的時間感和空間感。
那是屬於跑者的世界。
在那個世界中,不論速度快慢,我都能享受到跑步的樂趣。我很喜歡席翰醫生所說的:「在那裡,你能找回赤子之心,以及探索身體與心靈的極限。」在慢跑時,你能觀察周遭的世界或是逃進內心的世界;在快跑時,你能拋開世俗的煩惱以及享受身體熱血澎湃的運轉。那是個不受外界干擾的孤獨世界。
雖然席翰醫生不是一位最強最快的跑者,但從他的一篇篇散文中,我卻看到一位極具清明自覺主體意識的跑步家。他像世間其他偉大的畫家、音樂家、作家與科學家一樣,只不過他是透過跑步來詮釋人生的意義。這部作品中的哲思瑰寶深深觸動身為跑者的我。如果你也熱愛跑步,想必將從席翰醫生的話語中獲得安慰、熱忱與身為跑者的智慧。


【推薦序】江湖路遙,莫忘初心∕江湖跑堂國際馬拉松協會理事長 江彥良

相信多數的人生戲碼都是這樣進行著,成家立業、養兒育女。
在我歷經創業與結婚十二年後,Tracy和我說:「你該運動了,你看,你的側腰都突出來了,體型好怪。」身兼設計師與老闆的我,當時睡眠品質和體能狀況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逆向成長(雖然那時還不到四十歲),我該認真把運動當作是「必要規劃的人生大計」來看待了。
正如作者開宗明義第一章〈蛻變〉提到,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活步調,真好比是重生一般,像是認識了另一個全新的自己。在我忙碌的工作環境下,有限的時間該如何做有效的運用?就從最基本的肌力訓練開始吧!跑步加上幾種健身器材,這樣的運動方式樂趣不多,但是極有效率,不到六個月體型和體能都煥然一新。
二○○八年六月,Tracy又突然和我說:「我幫你報名了Nike Human Race 全球百萬人路跑活動,跑十公里,應該沒問題吧?」就這樣,為了能順利完賽,還是得下點苦功,首先選擇去河濱公園試試體力;不料,全力以赴衝刺五公里後,只覺得痛苦萬分,到底該如何跑才好呢?
回家後上網買書、擬定了簡單的訓練計劃,並逐步按表完成。常常練跑後,都深深地覺得跑步真是十分痛苦的運動啊!但在痛苦之後,伴隨而來的進步和些許快樂,似乎總是相對地存在。有趣的是看到作者也有「痛苦與歡愉的混合」如此不謀而合的感受!
跑步之於人生到底該如何結合?當我看到《愈跑,心愈強大》的目錄時,內心不禁感到十分的激動,這無疑是一本跑者聖經,跑者對跑步的愛恨糾葛與疑惑,盡皆在此。
二○一五年四月,我與Tracy才剛參加完瑞士蘇黎士馬拉松賽事,原本只是加油親友團的Tracy,在報到會場內突然興致勃勃地報名了十公里組。正因為與全馬的起跑時間略晚半個小時,巧合地我倆在跑道上交會了兩次,心有靈犀地每次交會時,我們都藉機彼此相擁親吻了一下,這是愉悅的跑步、也是豐富的旅行,更是美好的人生。
頂尖運動員只有幾位,但每個人都可以熱愛自己的身體、享受自我的運動方式。作者愈跑心愈強大,我則希望在跑步的同時,請別忘了身邊最親近的人,讓我們一起成為自己的英雄吧!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蛻變

靈光乍現的時刻,可能出現在二十一歲,也可能是在七十歲。
也許,今天就是你該離開牧群的時候。──《跑步人生》,一九八○年

【01】四十五歲才開始的重生之旅
自懂事開始,我就被放在一列暗無天日的火車上,從那時起,我的人生跑道與目標便註定了。
在四十五歲時,我拉下「緊急暫停」的拉繩,下車跑進了真實的世界。這個決定,無異是選擇全新的人生、全新的跑。那年,我的人生重新來過。
之前的「我」並不是我,那是我賦予自己的形象,是我所接受的自己,我只是一直在扮演那個角色罷了。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發現,原來演戲的祕訣就在於表現真實。」有位演員對人類學家愛德蒙.卡本特說:「一旦你知道如何假裝真實的狀態,你就成功了。」
在此之前,我們已習慣欺騙自己。然而總有一天,我們會開始質疑那些安排好的旅程、設定好的目標,還有死亡的時間表;總有一天,自我形象會變得一文不值,曾被視為「自己」的那個人,似乎並不完滿,有所不足。總有一天,我們也會發現,自己的感覺很重要,「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有感」,也很重要。
離開那列火車時,我已喪失了目標感,喪失對工作的使命感以及對造物主與創造物的關注。下車後,我發現自己並不孤單。在每個星期日、被重覆灌輸「復活」觀念的成千上萬美國人,也正震驚中經歷重生。只是專家並不採用這個說法,他們稱之為「中年憂鬱」或「四、五十歲的新文化現象」,或者是更簡單的說法──「生命的蛻變」。
專家們都同意,人生到這個階段時,多數人對日增的年紀與日減的收入毫無準備。白領階級、藍領階級、家庭主婦或女性上班族,沒人能對這種四十歲後才降臨的危機免疫。每個人都以獨有而真實的方式來處理和面對。
這種情況無可避免,但也令人期待。西班牙作家奧特嘉寫道:「從未覺察到自己迷失的人,已無可救藥。他無法找到自己,更無法遇見真實的自我。」
發現自我的真,需要計畫和努力。重生絕非易事,這需要技巧、訓練,還要下很多苦工。而且,我們將發現,這是永遠也不會完成的工作,每天都是全新的開始。
多數專家建議,就從選擇新職業或新興趣重頭開始。我認為,就從根本開始吧!身體,就是根本。身體是靈魂和心智的鏡子,而且比後兩者更容易瞭解。習慣於傾聽身體的訊息,將會聽見全部的自己──複雜、獨特的你。
我是這麼做的。我離開火車後,開始跑步。就在那一小時的身體鍛鍊中,我開始發現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發現身體是個奇妙的載體,任何一個普通的肢體動作,都足以讓畫家或雕刻家興奮莫名。人類是個小宇宙,體內囊括了宇宙裡百分之九十二的元素,但我不需要科學家告訴我這些知識。跑步這項創意十足的活動,就能使我相信本我的重要性,確信我的人生有重要意義。
體適能也與跑步相關。生理學家告訴我們,終生運動的選手比同年齡不運動的人,在生理上要年輕二十至三十歲。同時,敏感度、體能及對周遭環境的感受力等──這些能擴展生命的能力,也會跟著變年輕。
若說身體功能的下降是因為缺乏運動,而不是老化所致;那麼,若說心智、心理與心靈也是因為少用而退化,也是很合理的。
若真如此,重生將是一項漫長而艱難的任務。首先,讓身體動起來,過程中我們必定會發現,原來「痛苦與疲憊」、「歡樂及滿足」這兩者是如此地接近。唯有完完全全地拓展心智與靈魂,才能完成重生的第一階段。
但你也有另一個選項,那就是隨時再回到那列火車上去。
──《席翰醫生談跑步》(Dr. Sheehan On Running),一九七八年

【02】少即是好
「我是個跑者。」幾年前,這句話所要傳達的,不過是我隨機選擇的一項運動、休閒,而背後的理由很淺顯。但如今我的體會不同了。跑者不是因為體重太輕不能打美式足球,或者無法把球投進籃框,也不是因為打不到一顆曲球。他跑,是因為他必須跑。身為跑者,得經歷疼痛、疲憊與痛苦,在壓力上加諸壓力,並除去生活必需之外的所有東西,這都是為了實現自己、成為自己。在如此蛻變的過程中,我也拋棄了許多東西,但沒有一件是所謂的犧牲。既然某樣東西已變成非必需品,捨棄它便不成問題。而當某樣東西是必要的,接受它及其伴隨而來的一切,自然也無需反抗。
就外人看來,跑者的世界似乎不太合情理。除了身體受罪,還要戒除口腹之欲、延遲歡樂與享受,更得放下多數人所追求的名利。但真相是,跑者生來就不是為了配合周遭的人、事與制度。英國作家阿道斯.赫胥黎說,他小小的膽識和虛弱的肌肉令他無法吃太多,更不用說與人扭打。但他的存在不是為了配合這朝九晚五的世界;他的本性以及生存的法則和普羅大眾不同。
這個道理對每個人(包括跑者),一開始都是難以理解的。
然而,一旦理解了,跑者便會全然降服於他的本我和生存法則。然後,他會變成清教徒觀念中的「自由人」,只與善美所有連結。在這過程中,跑者並不會抗拒自己的身體,而是接受它。
他不壓抑、不克制也不苦修苦練,只是強化它,使之臻於完美。他會小心翼翼地不去壓抑本能,接著超越動物的本能,邁向奧特嘉所謂的真實、真我。
於是乎,人生便是一件得窮盡畢生完成的作品,當中的斷、捨、離是顛簸曲折的過程。你應該放棄那些不再吸引你的事物,或者是更吸引你、但卻會干擾你成長的東西,這就是甘地的原則。他建議,人們應該持續去做能讓內心獲得助益與安慰的事,我也學到了這點。我放棄的,不論是單純的喜好、普通的娛樂或不尋常的惡,都是因為內在的驅力使然,而非自我犧牲或出於責任感;我只是自然而然去做。
對跑者而言,少即是好。生命──這件人生的藝術品,是簡樸的,它的需求與需要不多,一點撫慰就能心滿意足,只要有位知心朋友、幾件衣物蔽體、幾餐飯菜餬口,以及口袋裡有幾枚錢幣就已足夠;至於他所享受的,就是自己的思想和天性。雖然他在跑步,卻是從容不迫。有時他還會在意十分之一秒的細微時間,但實際上他是要順應季節,讓自己隨著週期運行,需求愈來愈少,直到身心靈融合為一。
我將這種單純,視為自身的完美。然而,在旁觀者眼中,那卻是全然不同的狀態。我成功地讓自己遠離瑣事與人群,遠離世俗的野心與欲望,卻被他人認為是冷漠、孤僻、毫無貢獻的。就讓他們這樣想吧!在更寬廣的世界觀中,應該包括我們這類人存在的可能性。滿腔熱情在某條孤獨道路上跑步,確實也有某種貢獻。全是跑者的世界固然無法運作,沒有跑者的世界也是不宜人居的。
──《跑步與存在》,一九七八年

【03】阿拉米達七誡
每個人出生時,都帶著一張七十年的保固卡,但很少人仔細閱讀說明書。我們盲目地過日子,從未參考使用手冊,也不曾妥善地操作人體這個機器。我們不太關心身體的維修與保養。我們相信,造物主早就為每個人內建了健康與長壽。
的確是如此。但只有當我們悉心照顧好身體,如同照料愛車,才有可能健康長壽。必須遵循某些規則,才能用與生俱來的身體來取得最佳的機能與最長的壽命。我們必須將數個世紀以來學到的生物智慧,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聽清楚了:大自然不容許有任何差錯,而且它會不吝執行死刑。偏離正確的養生之道,健康當然會日益惡化,進而縮短人生的壽命。的確,老化是不可逆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兩者都不該在大限之前發生。
每個人的行為模式,決定了自身的健康。要避免不必要的疾病或提早離開人世,決定權都在自己。要起身運動,還是要長久坐著;要老得快一點,還是慢一點;要死得其時,還是要提前結束生命,這些都由我們自己決定。
但即使我們願意遵守上述原則,還是得去找出實行的方法。我們輕忽了前人的經驗,所以得重新學習好幾世紀前就知道的事。我們不該忽略經由先前文明與文化所歸納出的結論,因為根據人體運作的原則,這些結論都是千真萬確的。
我們需要知道的事情,好幾代前的先民早已知悉。從舊石器時代的克羅馬儂人、希臘人、羅馬人、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人到現代加州阿拉米達郡的居民,研究人員發現,這群人活得特別久、特別快樂,而且後代子孫繁浩。
一九七二年時,美國人普遍認為,只要飲食均衡、睡眠充足、定期就醫,就可以長保健康。但若要充分發揮身體的功能,這些方案顯然不足。不過在那年,我們從這些加州居民的規律生活,學習到對健康的益處。
這些規律後來被稱之為「阿拉米達七誡」,內容如下

一、規律運動。
二、吃頓營養的早餐。
三、正餐之間不吃東西。
四、維持體重。
五、不吸菸。
六、飲酒適量。
七、睡眠充足。

這些原則後來也通過了科學檢驗,顯示是可行的。比起只遵守其中二、三項,全部遵守的人活得更久,也比較不會因為病或老住院,且更有活力、有朝氣。
畢竟,我們不是只想要活得久,更要免於臥病在床;愈少生病愈好,即使生病了,也希望能很快復原。我們期望在四體與精神健全的狀態下,走到生命的終點。阿拉米達七誡顯然可以保障這一點。
一份一九八四年的報告顯示,注重這些規律的人,安然地度過了老年期。也就是說,他們一直健康且獨立地生活,不受病痛困擾。
活得健康又長壽的祕訣是什麼?遵循阿拉米達七誡是個好的開始,也有好的先例。對過去世代的人而言,生活習慣就是良藥。他們沒有抗生素,發炎、感染也無藥可醫。所以,亙古前的穴居人必須擁有強健的體魄,才能生存下來。
現在,我們的生活變得優渥了,大抵能免於罹患肺炎、肺結核和其他致命的疾病。我們的壽命也許是增長了,但與生活習慣相關的疾病也增加了。人們死於經濟發達帶來的富裕生活以及久坐不動的人生。真想延年益壽,就得參考先人所留下來的奮鬥與求生守則。他們讀了人體使用說明書,而且確實遵守上面的規定。
──《跑步得勝》(Running to Win),一九九二年

04傾聽你的身體
一九六三年我開始跑步時,體適能專家和運動醫療專家都還沒出現。提倡有氧運動的肯尼斯.庫柏醫師五年後才出版第一本書。因此,體適能必須自己養成──身體成了我的教練。它回答了我幾個基本問題:應該跑多遠?跑多快?多久跑一次?在很短的時間裡,我學到了體適能第一條、也是最偉大的戒律:傾聽你的身體。
雖然當時我並不知道自己正重新發現一條古代的法則,它可遠溯至古希臘的傳統。希臘人探索生理的極限,和今日的我們相差無幾。他們在各項活動中挑戰跳得更高、跑得更快和更遠,那些是今日各項比賽的前身。而他們從事的運動可算是各項課程,身體是教練、也是學生。
在那個時代,人們認為要「讀懂」自己的身體,就像讀書一樣。他們要學習,哪些事情會使自己表現更好,而哪些事會造成干擾。根據羅馬皇帝提庇留的說法,在二十歲之前,每個人就應學會對自己的健康負責,知道什麼對身體有害或有益,而且能在不借助醫療手段的情況下,照顧好自己。
蘇格拉底的想法也與此呼應。他認為,注意飲食習慣和運動的聰明人,應該比醫生更瞭解什麼對自己有益、什麼對自己有害。幾個世紀之後,心理學家馬斯洛亦發表了相似的看法。他寫道,這類人是「自我實現者」(self-actualizer),已高度掌握身體運作的最佳狀態,也懂得避免對他們造成傷害的活動。
及至成年時,我們應該就有能力解讀身體發出的訊息。科技不僅是非必要,也是有所不足的;身體能接收到科技所偵測不到的訊息,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如此一來,除了自己的身體,為什麼還需要借助其他外物來指引我的計畫、記錄我的進展呢?
回到一九六三年,這個問題是根本不存在的。除了我的身體,我沒有其他東西可以求助,身體得給我所有的答案。開始跑步之前,我沒有徵詢過醫生的意見,沒有進行壓力測試,也從來沒有測量過脈膊。我直接出門,然後開始跑。
很快地,我發現了第一件、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事:跑步是一種遊戲,可以讓你重返童年。我往往跑到路上,便迷失在孩童的世界裡。我有時短短地快跑,有時長長地慢跑。我很享受跑步,我的身體也樂在其中。在這種情境下,身體愈來愈會跑。我沒有閱讀參考書籍,也沒有請教專家。我身材變健美了,更好的是,我變成了運動選手。
經驗告訴我,大部分的體適能檢測和追蹤計畫都是不必要的。即使是一般的跑步前檢測,項目也非常少。我們不需要測脈膊,或做那些討人厭的、偶爾有警示作用的測量,包括心跳。我們唯一需要去看醫生的時候,就是一般得看醫生的情況──如膽固醇過高、體重過重、糖尿病或高血壓。
經過這些年,我的身體已經能正確回答所有關於跑步的問題。我不需要其他的專業醫生了。即使我們能從不同的管道獲得資訊,然而,有個問題只有身體能回答,它也是終生體適能計畫成功的關鍵,那就是:「你是否樂在其中?」
──《跑步得勝》,一九九二年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運動畫刊》譽為「運動界最重要的哲學家」
★ 出版十年,在美國與台灣跑步界最為推崇的心智訓練書,長銷再版!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