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不只是藍色: 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 | 誠品線上

憂鬱不只是藍色: 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

作者 陳冠宇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憂鬱不只是藍色: 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臨床上被診斷為憂鬱症的患者,是一群異質性很高的人。本書將透過遍佈各行各業各種年齡層憂鬱症的個案故事,來勾勒對於憂鬱症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臨床上被診斷為憂鬱症的患者,是一群異質性很高的人。本書將透過遍佈各行各業各種年齡層憂鬱症的個案故事,來勾勒對於憂鬱症的多重面貌。並依照生理、心理人格、親密關係、社會文化與人生發展等不同層次,更深入探討憂鬱症患者多樣化的人生故事。任何飲食疾患、心身症、憂鬱症、焦慮症等患者,有複雜的生理體質、人格特性、認知模式、心理發展與家庭環境、工作環境等多重因子所造成。台灣精神醫學目前較重視症狀處理,療程則以藥物治療為優先。許多心理與環境的因素被忽略。而德國心身醫學的診斷與治療,奠基於「心理治療」的原則,搭配藥物或其他身體治療。藉由本書能將歐洲淵源已久的心理治療,結合美國與台灣精神醫學,提供超越藥物的治療,造福更多人群。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重磅推薦】融合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個人、家庭、社會等多元面向切入身心議題,相信可以給自己或親友受憂鬱症所苦的國人,最實用的助益!——陳亮妤(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 )整合身心醫學、心理治療與多元觀點,當前憂鬱症最具可讀性的一本好書!——黃政昌(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 )從憂鬱出發,以易懂案例,全方位探索身心多元演化和療法。——蔡榮裕(臺灣心理治療個案管理學會理事長)將複雜多變的憂鬱症疾病和預防策略,巧妙融入數十個案例,用說故事的方式讓人沉浸其中,吸收到許多寶貴的專業知識。——吳佳儀(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罹患憂鬱症的歷程,讓人讀來驚心動魄,不禁反思,人生真是困難的功課,但越是困難,越要真實面對,直球對決。——裴偉(《鏡週刊》社長)【名人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王仁邦(臺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王浩威(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方俊凱(臺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主任)邱正宏(臺灣形體美容外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周煌智(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黃名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楊建銘(臺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長)鄧惠文(精神科醫師、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陳冠宇歐亞心身學堂(PsychoSomatics TaiWan)創辦人、抱抱心身醫學診所(FarHugs Clinic)所長、德國福來堡大學心身醫學博士、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教授。內科、精神科與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心理治療師、家庭治療師。部落格:心身醫學觀察筆記 MENTALHEALTHTAIPEI.CARE 粉絲專頁:陳冠宇醫師的歐亞心身學堂PsychoSomatics TaiWan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你我都可以是心靈捕手 吳佳儀 推薦序 眞實面對人生困難 裴偉 自序 由身到心的醫學之旅前言第一篇|認識情緒01看不見的情緒保護力——憂鬱症的隱形成因02看得見的身體病痛——你我都可能有的心身症03表情、表達和表演——情緒與行為的交互作用04讓精神科醫生暴走的情緒與語言認知——心理防衛機轉05人際互動中的刺蝟——關係與情緒 06當異常情緒影響正常生活——談病識感第二篇 |憂鬱的多面向本質07不只汽車有雙B——人的雙B是心身問題的兩大因素08憂鬱不只是藍色——憂鬱症三色論09藍色的憂鬱——因車禍的受困人生10黑色的憂鬱——退休後的生涯危機 11銹色的憂鬱——複雜創傷的生命歷程 第三篇|身體:情緒的腦與身12情緒的雲霄飛車——單極性與雙極性13鬼門關之旅——心臟病與憂鬱症構成雙心症14關節炎纏住的不只有身體——心身都發炎15被遺忘的記憶——失智與憂鬱16少女的惆悵——青春期與憂鬱症第四篇|心理:個性與思考習慣17老闆永遠信任的好部屬——憂鬱與個性18令人困惑的朋友——極端的人格 19貝克醫師的發現——僵化的信念與憂鬱20幼年經驗的深遠影響——精神分析學派的啟發21失戀的折磨——關係與自尊第五篇|親密關係:伴侶與親子22不上學背後的傷痛——無法輕易切斷的關係23糾結的母女——愛恨交織的親子關係24理想的另一半——婚姻關係中的壓抑25不能退休的家長——家庭角色的轉換26家庭的立體圖像XYZ——家庭歷史第六篇|社會文化:從學校職場到社會偏見27被霸凌的他和她——學校與職場裡的準親密關係28妳,不可以——家庭規約29不能說的秘密——危機的個案30賈維爾警長的故事——角色與真我31寂寞老太太說不出的苦——老年憂鬱第七篇|憂鬱的夥伴:常見的共病32突如其來的無法呼吸——恐慌症33中年不只有危機——廣泛性焦慮症34羞恥的秘密——暴食症35車禍不只傷身——創傷後症候群36失眠背後的問題——酒精使用障礙第八篇|處遇或治療:憂鬱症的當代實證療法 37想要痊癒的病人——認知行為治療38醫師也有憂鬱症——不同方式的語言治療39舞蹈、繪畫、園藝都能療心——非語言的心理治療40僵住的愛——家庭的治癒力41腦中的化學——談精神治療藥物 42速效的ECT——腦中的線圈:腦刺激43各種療法的整合與互補

商品規格

書名 / 憂鬱不只是藍色: 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
作者 / 陳冠宇
簡介 / 憂鬱不只是藍色: 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臨床上被診斷為憂鬱症的患者,是一群異質性很高的人。本書將透過遍佈各行各業各種年齡層憂鬱症的個案故事,來勾勒對於憂鬱症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749337
ISBN10 /
EAN / 9786263749337
誠品26碼 / 2682521191009
頁數 / 280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1.48*0.144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真實面對人生困難

文/裴偉

建中同學陳冠宇寫了一本有關憂鬱症的書,邀請我寫推薦文。我一口答應後陷入焦慮,因為我不是專家,這種醫學的書,光是看懂就很困難,遑論寫文推薦?但隨著一篇篇有系統的書稿傳來,我開始進入文章,原先的焦慮消失了。
原來陳醫師從認識情緒開始,談憂鬱的多面向,從身體、心理、親密關係到社會文化,甚至談到憂鬱的共病以及當代的實證療法。在全書八篇的有系統結構中,我看到的是少量的醫學名辭和大量的真實故事。我看到醫生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症狀,詳細探索他的家庭、職場、社會關係,童年、父母甚至祖父母、兄弟姊妹週邊所有的言語大小事,然後才勾勒出這個人可能的憂鬱症原因。這本談憂鬱症的醫學書,非常容易讀,而且很好看。
我們看到六十歲的劉太太在先生過世後一年,身體開始頻繁出現疼痛,原來他先生走得突然,劉太太面對巨變表現平靜,但一向少生病的她,身體開始疼痛。陳醫師告訴我們這是典型的「病態哀悼」,也就是劉太太面對親人過世,沒有出現常見的憤怒哀傷情緒歷程,反而變成困擾的身體狀況。人的情緒是出口,憤怒、焦慮甚至憂鬱都是保護人的重要情緒,心理的壓抑會反應成身體不適問題。陳醫師建議孩子們陪劉太太出院後,為爸爸再辦一個追思儀式,讓劉太太參加,讓她盡情哭泣。而劉太太暢快的痛哭也結束了一年多的醫院巡禮。同樣的病態哀悼,也發生在小學六年級的俊傑。父親倒地不起,哀慟的母親慌忙處理送醫急救事宜,忘了通知學校,俊傑返家後才得知消息,小孩們都沒有哭泣,媽媽看到他們不吵不鬧的成熟反應,覺得他們堅強。上國中後,俊傑開始拒絕上學。
我看著這一個個故事,平靜的水面下暗潮洶湧。
H太太過生日,H先生買了四張票帶全家看電影,一進戲院,H太太發現四個人的位置在中間,離兩側走道有距離,抱怨先生不細心。先生聽了不開心,覺得太太吹毛求疵。這裡點出的問題是多數情緒的困擾往往來自於親密關係。
書中著眼的親子關係更是精彩。有和母親一直存在糾結關係的四十歲銀行主管安妮,有承受父親和祖父兩代殷切期盼的廿八歲工程師宏恩。父母都有內心對子女充滿期待和放手的矛盾心情。親子間,就經常在你進我退、你抓我躲中,雙方心疲力竭,終至有人產生精神狀況而成憂鬱症患者。
書中也有許多細節,比如談暴食症。大四女生怡婷從高中開始暴食催吐。擔心變胖的她,早、午餐小心翼翼控制進食的熱量,到了晚上,儀式開始。因為她知道一定會去吐,所以一口氣買二至三人的餐點,回到房間盡情狂吃,再到廁所全吐出來。陳醫師點出:「暴食症患者的催吐,通常緊接在飲食之後,不太可能等到晚一點再做。」因此,在外面催吐不方便,會開始拒絕聚餐、拒絕社交,開始焦躁不安,開始憂鬱。
我不能再舉例了。這書中的故事一個比一個精彩,一個比一個糾心。看著這些演變成憂鬱症的歷程,驚心動魄之餘,不禁反思,人生真是困難的功課,但越是困難,越要真實面對,直球對決。
這本好看的書,值得反覆推敲細細體察,我推薦給您。

(本文作者為《鏡週刊》社長)

試閱文字

內文 : 羞恥的秘密——暴食症

怡婷是大四女生,看到網路上醫師的文章過來看診。她原本就在心身科診所,為了憂鬱症看診服藥有半年時間,情緒改善不少。但是她有一件事不敢跟醫師說——原來,她從高中開始就有暴食催吐的習慣,長達五年。其他人,包括家人在內,都不知道她有這個問題。
身材中等的怡婷,上了高中後,開始覺得自己不夠瘦,除了讀好書,她認為應該要好好控制身材,於是開始減肥。身高一百六十公分,體重原本五十三公斤,但是她藉由放棄進食澱粉類與油炸食物後,體重曾經減輕到四十九公斤。
高三時,怡婷有天晚上,無法克制地吃光家中所有的澱粉類——冰箱裡的剩飯蒸熱吃光、吃掉一整條吐司,還有櫃子裡很多包餅乾。而這種突然想狂吃澱粉類食物的情況發生了好幾次,怡婷怕自己變很胖,看到電視節目中,有藝人介紹催吐可以減肥,因此,她嘗試了用手摳吐,剛剛吞進的大量食物,都吐光。從此,像潘朵拉的魔盒被打開一樣,開啟了節食後暴食再催吐的無盡循環模式。
在意體重的怡婷,發現如此一來她不用擔心吃太多而發胖的問題,體重則是維持在五十一至五十五公斤之間,但是始終都沒有降低到四字頭,甚至她的減肥目標四十七公斤。
上了大學,怡婷先搬進學校宿舍住了一年後,再到學校附近租屋,學校適應不是問題,成績算優異,社團與人際關係也處理得不錯,就是飲食與身材一直苦惱自己,但是怡婷把自己控制體重的方式當作心底秘密,從未對任何人說過。
升上大三後,怡婷想到只剩兩年就要畢業找工作,開始慌張。不過讓她最在意的,最還是不聽話的身體,老是跟減重的目標過不去。她認為自己暴食又催吐是浪費食物、浪費金錢,心中有很深的罪惡感。自責的心態讓她對生活熱情逐漸下降,社團也不參加了,整天窩在房間內,只有上課才會出門
由於情緒困擾日益嚴重,因此到學校附近的心身科診所看診,開始服用抗憂鬱藥。在吃了一個月之後,情緒果然有改善,但是飲食問題依舊。有一天上網,不經意看到飲食障礙還有暴食症這個字眼,閱讀之後,終於鼓起勇氣來到貼文醫師的診所,講出實情。

吃不吃都痛苦

說實在的,從來沒人嫌怡婷過胖。她曾經有一位交往三年的男友,也從沒認為她身材不好,但是後來因故分手,怡婷仍覺得分手是因為自己太胖了。
擔心變胖的她,總是小心翼翼地控制進食的熱量,她的早餐幾乎只有一杯不加糖的黑咖啡,午餐則以沙拉裹腹,但是晚上下課前,怡婷就會開始計劃晚上的「儀式」——因為她知道吃完後一定會去吐,經常就像著了魔一樣,一口氣買二到三人份的餐點,回到房間後,盡情地狂吃,再到廁所吐出來。她甚至曾經因為嘔吐物,導致馬桶塞住,後來,她乾脆吐在垃圾袋裡,第二天出門前,再拿去丟掉。
如果前一天晚上,怡婷有進行「暴食+催吐」的儀式,她又會擔心吐不乾淨,攝取太多熱量會發胖,因此隔天又開始節食。
有時候,遇到同學邀約一起去吃早餐或午餐,她會跟著去吃一點,但是吃完又開始擔心「破功」,甚至會利用下課時間偷偷去催吐。但是她又嫌在外面催吐不方便,因此開始拒絕同學的聚餐要約,次數一多,同學朋友們也慢慢不邀請她了,她卻又因此開始覺得別人認為她孤僻。僅管怡婷心知肚明暴食會讓自己生氣難受,但是如果因為和同學開會討論作業時間太晚,讓她無法及時去購買晚上想要大吃的食物,就會開始覺得焦躁不安。怡婷承認,自己對於「暴食+催吐」似乎上癮,明明知道是不對的,但就是無法「戒掉」。

讓人矛盾的家

說也奇怪,怡婷只要放假回到家中,這個症狀就不會發生。不過,回家會讓她心裡會糾結掙扎。
怡婷的父親從祖父手中繼承了家族生產成衣的事業,二十年前,她剛出生不久,父親就到中國大陸設廠,經常不在家。母親則要幫忙管理父親公司的業務。他們和祖父母同住,怡婷還有位比她大三歲的哥哥。祖母與母親明顯的重男輕女,對於哥哥十分寵愛與關心,相較之下,怡婷覺得,特別是母親對於她則是有諸多的要求。
怡婷的學業成績明顯比哥哥強多了,但是母親或者祖母會說:「可惜比較會讀的是女生。」好像她是生錯性別了。當然,她大學考上台北很好的學校和科系,家人都很開心。不過,說話犀利的母親,經常還是會對她嫌東嫌西,之前交了男朋友,怡婷帶男友回家,母親事後就嫌男生個子太矮,後來他們分手了,又嫌怡婷眼光太挑了。無論怡婷怎麼做,母親都會給予負面意見。
儘管,她不喜歡聽母親碎碎念,但是回到家裡,怡婷明顯地覺得自己心情不會那麼緊張。不用像在學校時,總是要裝著自己很厲害的樣子,心情反而比較輕鬆。但是家,對她來說,是讓他感覺矛盾。

常見的心身障礙

像怡婷這樣,因為飲食問題而合併憂鬱症的患者,我在臨床上診療過數百位,但是患者幾乎以女性為主。從外顯條件來看,這些女性,大多學業與人際關係很好,甚至非常優秀與傑出。可是,內心卻潛藏自卑,因此對自己身材有著過度執著,讓她們用力控制飲食與體重,結果像怡婷一樣,陷入「節食—>暴食—>催吐—>再節食」的惡性循環中。
跟憂鬱症、焦慮症不同的是,暴食症或者厭食症(小知識),因為牽涉到飲食生理的混亂,不只是單純的精神心理問題,而是會同時影響生理與精神的障礙。
過度在乎身材,堅持要減到「流行的標準」,是暴食症最直接的原因,但內心深處缺乏自信,還有過度自我要求,只想討好他人,壓抑自己的性格,則是根本的因素。
並非所有暴食症患者都會催吐,那些不催吐的病人,整體預後都較佳,當然,要減少不當的節食,以避免生理反撲的狂吃,還是要有勇氣以及更成熟的自我。
暴食症經常與跟家人的親密關係有關聯,像怡婷這樣跟親人們的矛盾情感,若能透過有效的心理工作加以化解,有時候暴食症以及合併的憂鬱症,會不藥而癒。

*身心小叮嚀:女性的憂鬱症患者部分與暴食症的發生有密切關聯。如果沒有改善飲食障礙,憂鬱症的恢復比較困難,鼓勵有這類問題的人,勇敢面對處理。根據筆者的經驗,可以堅持好好治療的人,終究會重拾健康的生活。


===
失眠背後的問題——酒精使用障礙

志明是四十歲的自營商,創辦網購公司已經十多年了,生意時好時壞,不過整體而言,是穩定成長。但是這半年來,他的失眠狀況越來越嚴重,因此來求診。
醫師問診時發現,志明除了失眠,也有情緒困擾,心情低落好幾週了,食慾下降,做事情的動力不足,甚至覺得生活乏味。另外,過去五年,他幾乎天天喝酒,初期只是一、二瓶啤酒,這一兩年,改喝高酒精的威士忌,有時一個晚上喝掉好幾杯。志明自己算謹慎,從未酒駕。只是,喝到斷片倒是常見,特別是跟朋友一起喝,可以一次喝掉一整瓶烈酒,最後怎麼回到家,自己都記不得了。
因為年度體檢,志明發現肝功能異常,太太也一直勸他戒酒,但是這幾年喝喝小酒,讓自己放鬆心情,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他沒有動機想要改變飲酒習慣。但是醫師告素他有憂鬱症以及酒精使用障礙,也就是所謂的「酒癮」時,他倒是坦然接受。
志明只要提到家中兩位可愛的千金,都會很開心,所以當建議志明要為了太太和女兒們照顧好自己身體健康時,志明就下定決心,好好治療,不希望持續的酒精使用,干擾了這個家庭所有人的幸福。

酒癮與越來越常見的精神障礙

酒癮或是所謂的酒精依賴,是比較傳統的名詞,因為長年的臨床觀察研究,要將酒精使用分類的很仔細,誰有到依賴(dependence)或者僅僅是濫用(abuse)其實並不容易。所以最新版的DSM-5已經將過去這種分類打破,將所有酒精使用導致問題,通稱為「酒精使用障礙」。
過去五年志明的飲酒狀況,屬於典型的酒精使用障礙,是在台灣越來越常見的問題。因為我在臨床上,看過不少相同症狀的患者,不僅只有喝酒成癮的問題,經常合併其他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加上酒精使用障礙。
憂鬱症與酒精使用障礙,都是容易造成自殺的兩大危險因子。如果能夠透過治療改善,能夠避免患者自殺輕生的悲劇。
而酒精問題與情緒問題,由於難以分辨,經常發生攪和在一起的狀況。許多病人因為憂鬱、焦慮等症狀,喝了酒後,有麻醉鎮靜效果,因此持續飲酒習慣。殊不知,持續的酒精影響腦部,也會導致情緒問題的發生。
儘管許多科學研究仍無法確認,酒精濫用與憂鬱症的因果關係,但是臨床上,卻常見當這兩種精神障礙同時發生,病症的嚴重度會比只有單一症狀強度表現增加,因此治療時,就需要兩者同時對症下藥,才能出現改善效果。

小菸酒有礙身心

二O二三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告,酒精是與香菸同等級的致癌物,因此儘管菸與酒都是可合法販售,卻不利健康的物質。因此全世界許多國家,包括台灣在內,都跟進鼓勵民眾戒除菸酒的使用。同時當代醫學很清楚的證明,許多慢性疾病的發生,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菸或酒這類有害物質,是造成疾病的重要因素。
不過,戒酒需要強烈動機,而家人的鼓勵與協助,會是有利的戒治動力。醫學研究顯示,憂鬱或焦慮等情緒障礙,如果能夠獲得良好的治療,依賴酒精的成癮症狀也也會減少。因此,好好治療情緒問題,不但能協助戒除酒精的使用,還讓自己重拾心身健康。
醫界普遍認為,戒酒成功的表現,是要停止喝酒超過一年。這一年中,面對引誘與復發,都需要自己提高警覺,更需要靠身邊的人幫忙關照與提醒。除了當事人的醫藥順從性外,家人也可以參與,討論可以幫怎樣的忙,順利的讓情緒障礙與酒精使用獲得治療與緩解。

*身心小叮嚀:憂鬱症與酒精使用障礙,互相成為彼此的危險因子。酒精使用量不低的讀者,以及其親友,要積極面對這個問題,讓精神心理專業人員,來確認是否有情緒困擾的問題,積極面對,努力克服,才能重拾健康的人生。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將透過遍佈各行各業各種年齡層憂鬱症的個案故事,來勾勒對於憂鬱症的多重面貌。並依照生理、心理人格、親密關係、社會文化與人生發展等不同層次,更深入探討憂鬱症患者多樣化的人生故事。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