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之書: 穿越歷史時空與文學品味的早餐解謎之旅 | 誠品線上

The Breakfast Book

作者 Andrew Dalby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早餐之書: 穿越歷史時空與文學品味的早餐解謎之旅:怎麼可能?早餐也能寫出頭頭是道的歷史?一部超乎想像的全球早餐史!  走入歷史,遠從荷馬時代到塞萬提斯,從福爾摩斯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怎麼可能?早餐也能寫出頭頭是道的歷史? 一部超乎想像的全球早餐史! 走入歷史,遠從荷馬時代到塞萬提斯,從福爾摩斯到哈比人, 來自世界各地的早餐故事、考證、溯源,既嚴謹又天馬行空, 不可思議的穿越時空早餐之旅! 《魔戒》中,哈比人早上要吃兩頓早餐,這可不是作者偶然的靈機一動而已,你知道「兩頓早餐」也是其來有自的嗎? 《福爾摩斯》中,大偵探福爾摩斯和他的搭檔華生,除了經典英式早餐外,早上還喜歡來頓咖哩雞,你是否注意到這留下了十九世紀英屬印度早餐的痕跡? 大文豪狄更斯筆下描述了「完美的早餐」、莫內的油畫《早餐》細細描繪了一桌子餐點、莎士比亞戲劇裡的早餐總是麵包、蛋、牛油跟麥芽酒;還有,自從一九○九年發明了烤麵包機,大家就老是把吐司烤到忘記! 任何歷史中都可以找出「早餐」的痕跡,早餐也能夠連結到任何事物──家庭、友誼、愛情……千萬別小看了一頓早餐,作者還要為你訴說更多與早餐相關的趣聞故事,等你翻開本書一探究竟! 書末附錄的各國經典早餐食譜,也快捲起袖子嘗試看看吧! (※本書為《早餐之書:一場穿越時間與空間的早餐之旅》改版書)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飽餐推薦 「對重視這飽受忽視一餐的人而言,道比學識淵博的討論吸引力十足。」──《書評》(Booklist) 「深入閱讀這本早餐大全時,我們不得不同時也開心想起,不論是英式大早餐或其他早餐,這都是一天之中最棒的一餐……早餐藝術在本書中美麗重現……要是我們之間有人跟道比一樣迷戀早餐,都應該關起來才是。即使瘋狂如他,道比還是寫出口齒留香的早餐大全。」──《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在這部作品中,歷史學家兼翻譯家道比帶給我們琳瑯滿目、多半來自歐洲的文學例子,證實從荷馬時代到塞萬提斯、從勞倫斯到史坦貝克,早餐是如何跨越時間,呈現出各種不同風貌……本書也帶讀者一覽現代世界各地的美味早餐,例如西班牙的早餐吉拿棒,或是利比亞的大茴香碎榖物。」──《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安德魯.道比(Andrew Dalby) 1947年生於英國利物浦,畢業於劍橋大學。是旅居法國的語言學家、翻譯和歷史學家,為英國語言學會名譽特別會員。以《調味料的人類史》一書獲選國際美食協會「世界食譜書大全」英文書籍最佳好書獎。著有眾多食物史書籍,包括《A到Z的古代世界食物》、《拜占庭的味道》和雷克遜美食系列的《世界乳酪史》。譯者簡介張家綺 畢業於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英國新堡大學筆譯研究所,現任專職譯者,譯作十餘。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文一桌百味紛陳的精神盛餐/蔡珠兒前言序曲四份早餐第一章早餐的起源與演變第二章穿越時間的早餐第三章穿越空間的早餐第四章早餐的其它豐富面向第五章早餐觀感後記戴默的馬芬糕各國經典早餐食譜

商品規格

書名 / 早餐之書: 穿越歷史時空與文學品味的早餐解謎之旅
作者 / Andrew Dalby
簡介 / 早餐之書: 穿越歷史時空與文學品味的早餐解謎之旅:怎麼可能?早餐也能寫出頭頭是道的歷史?一部超乎想像的全球早餐史!  走入歷史,遠從荷馬時代到塞萬提斯,從福爾摩斯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745438
ISBN10 /
EAN / 9786263745438
誠品26碼 / 2682485231001
頁數 / 27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0*15*1.5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早餐的起源與演變
人類食物史上最偉大的一項革命,就是新石器革命—與「革命」字面意思不同,其實這段過程耗時漫長。人類革新了飼養動物、栽種作物和貯存農產品的三大習慣前,並不知道下一餐會從哪來。
當時可能仰賴狩獵時運氣好,也可能靠路邊發現的香草、水果、花卉、幼蟲、昆蟲來賴以充飢。男人供應烹煮獵物肉品,而小孩和女人採集來的食物則由女人負責烹煮。
新習慣帶動新石器革命的到來,引領世界各地在不同的時間點進入新石器時代。而在某些地方,人類不採納這種習慣,繼續沿用舊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方式生活。即使新石器革命有其效果,但也並非是立竿見影的。可以不栽種只要貯藏作物就好:既然蜜蜂和松鼠會這麼做,人類又何樂而不為呢?在想到肉品可醃製風乾作保存之用前,你能先飼養動物當作肉品來源。但換成是作物,若沒有儲存方式就無法大量耕作,由於幾乎所有主要作物都有季節性,不能即刻吃掉的作物若未經貯藏,就等同耕作的辛勞全都浪費殆盡。學會貯藏榖物後可能又會發現,若宰殺幼小的動物,能夠獲得大量易烹煮與消化的肉品,因此省去飼養牲畜的力氣。而由於動物繁殖有季節性,所以一旦學會貯藏與保存肉品,就可以按照這種方法進行,避免過度的浪費。
知道如何貯存肉品和麵粉後,每天早餐就有培根和麵包吃了。
這種作法很可靠,早餐能在一大早工作後重新賦予人類體力,補充在田裡工作一天所需的營養—直到某年五榖不興,或貯存的肉品和麵粉消耗殆盡,抑或被敵人趕出家園,整個系統崩壞,饑荒就會降臨。新石器時代的開端到《憤怒的葡萄》之間,存在著一種直線關係。

早餐出現前
假設新石器革命前還沒有早餐好了。
人類學家很少討論這一點,這並不表示我們想得比人類學家快而遠,能在他們想到前便提出關於早餐的問題,反而意謂著他們覺得這問題太明顯而瑣碎,不值得認真探究。人類學家透過觀察,注意到某個族群有早餐習慣,他們會以用餐時間、食物內容、男女小孩間是否有差異,來描述這種習慣。但在狩獵採集族群之中,他們的生活方式比其他現代人接近舊石器時代人民,而人類學家並未描述他們的早餐。由於人類學家觀察力犀利、敏銳、身體健康,跟大家一樣也喜歡早上吃可頌、喝一杯熱巧克力,所以我們不得不假定,狩獵採集的族群並不吃早餐,所以人類學家才會隻字未提。
剛開始,我指望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能幫上忙,他在遼闊的亞馬遜盆地蒐集大量關於人類思想的資料(尤其是關於食物的思想模式)。在這地區,很多人種都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像用餐時間這類的行為模式一定會反映在思想模式上。然而,不巧的是在李維史陀的四部《神話學》(Mythologiques)中,關於用餐時間的問題—不是用什麼方式、在哪裡吃什麼,而是一天內用餐的時間與規律性卻少有著墨。李維史陀的母語法文「早餐」(petit déjeuner)這個詞一次都沒出現過,除非這純屬我個人的誤解。而二十世紀用指「午餐」的法文字「déjeuner」也難見其蹤跡。這裡,我想並不表示李維史陀在原始來源中,沒注意到當地是否存在有早餐或午餐,也不是指他們對這兩種正餐沒興趣,而是在狩獵採集的族群中,早餐本身就是不存在。
原因很明顯,同時也解釋了沒提及午餐的原因。對現代狩獵採集的族群,及尚未進入新石器革命、年代遙遠的史前人類而言,他們沒有農業生產和季節性剩餘作物,當時尚無貯存食物的系統,每天多半時間都在採集、狩獵食物,任務結束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煮食剛採集到的食物。隨著寒冷季節到來,天色愈晚愈魆黑,採集食物自然而然跟著結束,因此可以順理成章地說,接下來的正餐就叫「晚餐」。而在炎熱季節,沒有必要一整天都在採集食物,因此自然在正午,也就是炙熱達到高峰時結束採集;下午則隨性煮食,但稱為「午餐」可能不太恰當,因為這是一天最主要,甚至可能是唯一一頓飯。
成年人可以輕易調適自己,適應一天只吃一餐的模式,對很多人來說也沒問題。在散文《古代醫學》(Ancient Medicine)中,古典希臘作者知道當代盛行兩種日常飲食作息(時間是西元前五世紀後期,該作家可能是鼎鼎有名的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對某些健康的人來說,一天一餐很合適,也已成他們的慣例;有的人可以適應午餐習慣,則多會再選擇午餐來享用。也有些人隨心所欲,或視偶發狀況,在兩者間來回選擇。對多數人而言,選擇一天吃一餐,或是再多吃午餐,這種規則並不重要。
但有的人即使只有一天飲食習慣不規律,仍會受影響,感到嚴重不適。就像不適合吃午餐還是吃了,很快會感覺身心懶散遲鈍、哈欠連連、睡意襲來、口乾舌燥,若接著吃晚餐就會排氣、胃絞痛和腹瀉。對很多人來說,即便只是把每天慣吃的一餐分量,分成兩餐吃,像這樣的改變仍會引發嚴重疾病。
先前談到一天一餐的模式,是新石器革命前的正常慣例,在希波克拉底的年代很普遍,現代就較少見。現在多數人都吃午餐,很多人也吃早餐。

從培根到乳酪
新石器革命在九千年前的近東展開,後擴展至希臘和伊朗,然後持續往東西兩方發酵,為人類帶來農業、食物貯藏與早餐。
原因現在清晰可見(從序曲探討四份文學作品的早餐可見端倪),那就是我們需要貯存食物以供早餐糧食上的需求。在人人吃早餐的年代,普通家庭沒有時間可以慢慢煮出完整的餐點。
香煎培根和其它種類的肉品、內臟還行得通,用貯藏榖物燉煮的粥口感濃郁,烤土司或煎烤麵包也沒問題,岸上的陌生人教船上的門徒烤的小魚也很完美。要是有人能半夜起床烤麵包(也許同時餵寶寶喝奶),能吃到新鮮烤麵包的滋味實在美妙。或像尤茂斯和奧德修斯一樣,重煎煮好的肉也可以,或是煮好的隔夜肉也能夠冷食。
以上都不是問題。當破曉之際,這些早餐的點子不消幾分鐘就做得出來。
要是一開始沒有製作麵包的麵粉、沒有預前醃製乾肉,就無法從容享受早點。要是按照狩獵採集的習慣,前一晚就吃光皮酥內嫩的烤肉,就不會有早餐。早餐首度在新石器革命現身,之前還不見蹤跡。
可惜菜色還是有限。考古學家普遍的看法(並非所有人都贊同此觀點):新石器時代早期豢養動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肉品。當初還沒人想過飲用動物乳品,如果理論學家說的沒錯,新石器革命後約三百年發生了「副食品革命」,引進羊毛與乳品的使用。這類產品有個特殊性,那就是在不宰殺動物的情況下即可獲得,動物還會持續製造毛皮與乳品。但若想不浪費又經濟地使用乳品,就需要特殊處理。
在前現代的環境裡,乳品無法新鮮保存超過幾個小時,運送也是完全不可能。在冰箱發明之前,就連牛油的用途都不廣泛。牛油製作很費工,若不想造成浪費,就得費盡心力地貯存。當有人發現保存乳品的高營養價值,並把乳品製成乳酪時,真正的革命才降臨。乳酪要是製作、保存良好,可以保存上至數周、數月,甚至數年。
對古埃及人、蘇美人、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後人、西臺人和史前希臘人來說,乳酪是眾所皆知的食物。寫出《奧德賽》的詩人也熟知,我們也是多虧野蠻的車輪眼巨人才知道的。當時奧德修斯還差點逃不過他的手掌心。
車輪眼巨人不僅吃人,還製作乳酪。所以在尤茂斯的農場裡,早餐沒有乳酪的機率微乎其微:他當然只是豬農,不是牧羊人,可是牧羊人米朗修斯(Melanthios)也來自同一個經濟單位,自然會製作乳酪。我們如果相信(有的人過去深信不疑,有些古典學家現在或許依舊相信),《奧德賽》描述的生活方式完美合理,是人類靠自身茁壯得來的卓越進步,那尤茂斯的早餐中不見乳酪可能非屬巧合:肯定是經過理性思考的證據,甚至是精算後的節儉。前一晚,尤茂斯大方宰殺一頭乳豬,煮給意外來訪的客人「喬裝成乞丐的奧德修斯」當晚餐。當天還有剩肉,而在荷馬的世界裡沒有浪費二字,所以他們早餐得吃掉剩肉。暫且不談荷馬世界的理論,我們先記得這個例子,之後還會讀到更多用前一天剩菜做早餐的案例。
尤茂斯的早餐沒有乳酪,提比利亞海岸只有麵包和魚,喬德家被迫放棄的農場也沒製造牛奶或乳酪,所以無法供應。序曲引述的四份早餐中,只有一份早餐提供乳酪—看守人女兒瑪格麗特做的早餐,她說除了牛油和乳酪,還會有「鹿內臟」。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怎麼可能?早餐也能寫出頭頭是道的歷史?
一部超乎想像的全球早餐史!

  走入歷史,遠從荷馬時代到塞萬提斯,從福爾摩斯到哈比人,
  來自世界各地的早餐故事、考證、溯源,既嚴謹又天馬行空,
  不可思議的穿越時空早餐之旅!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