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屋: 方格子的吶喊 | 誠品線上

香港公屋: 方格子的吶喊

作者 梁啟智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香港公屋: 方格子的吶喊:=框框裡的香港=#《香港第一課》作者用雙腳寫給家鄉的情書#走過二百五十四條屋邨,看見另一面真實的香港「這本書以公屋為題,但寫著寫著,我逐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w:sdt>=框框裡的香港=< w:sdt> <w:sdt>#《香港第一課》作者用雙腳寫給家鄉的情書< w:sdt> <w:sdt>#走過二百五十四條屋邨,看見另一面真實的香港< w:sdt> <w:sdt>「這本書以公屋為題,但寫著寫著,我逐漸發現我要談的不只是公屋:印象被定形、生活被規範、需求被馴服、聲音被代言……這些事情,當然不只在屋邨發生。在屋邨中,政府在生活的位置相對明顯,規限和挑戰因而相對直接;但同樣的困難,可不限於屋邨,甚至不限於香港……走遍全港大小屋邨之後,我得到的最大感應,大概就是黃偉文筆下那位少年的躁動:說話很難,但還是要想辦法說話。< w:sdt> <w:sdt>畢竟無論是在或不在屋邨,在或不在香港,如何讓自己繼續說下去,如何讓更多人能夠說下去,應是我們既生為人的功課。」< w:sdt> <w:sdt>——梁啟智< w:sdt> <w:sdt>土地是香港最稀缺的資源,以此而生的住房問題一直是收入不高的人們與政府的沉重壓力。只要凝視著任一張香港公屋的照片,很難不感受到衝擊:這麼多家戶、這麼多種人生、這麼多的人,被框在一個又一個小小的方格子裡;數量龐大的方格子在窄仄的土地上堆疊成高聳的大樓,多棟大樓再組成屋邨……截至二〇二三年八月,香港有二百五十九條公共屋邨,是近三分之一香港人的生活空間;而等候住進公屋的申請案超過二十三萬件,平均要等五‧三年才有機會「上樓」——住進公屋。< w:sdt> <w:sdt>許多人認為公屋的起源是由於一九五三年的石硤尾大火,其實在此前,港英政府已有< w:sdt><w:sdt>思考< w:sdt><w:sdt>公屋政策,背後的考量< w:sdt><w:sdt>有指是為了< w:sdt><w:sdt>維持殖民地社會穩定及對資本家做出變相的勞工宿舍補貼。由方格子組成的公共屋邨是由政府建造、框限出來的空間,代表的是一種管治術——這在港英或< w:sdt><w:sdt>九七< w:sdt><w:sdt>後的港府皆然——在屋邨中政府無所不在。當人住進公屋,他不只是單純的居民,而是從「人」變成可被管治的對象。然而,人畢竟是擁有自由意志的存在,既使發言的空間再緊縮,仍想要訴說自己的故事; 看似一模一樣的方格子,在生活其中的人的努力及歲月的浸潤下,也會長出不同的模樣;夜晚時亮起燈來的千門萬戶,也絕不< w:sdt><w:sdt>只< w:sdt><w:sdt>是下了工看劇、睡覺的地方,而是儲藏記憶與< w:sdt><w:sdt>凝聚認同< w:sdt><w:sdt>的所在。< w:sdt> <w:sdt>作者梁啟智具< w:sdt><w:sdt>深厚的< w:sdt><w:sdt>地理學背景,他以公屋為觀察尺度,實地走遍整個香港。從不同時期建造、不同地區的公屋與人們的生活痕跡,描繪出香港政治與社會的演化,是最具生活感與帶入感的香港現代社會史,也是他寫給家鄉的情書。< w:sdt>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梁啟智專欄作者,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曾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席講師,現任職於臺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關注包括香港社會與城市研究。《香港第一課》作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走遍二百五十四條邨1 我在公屋長大 一個人的公屋史 竹門與木門 上樓之路 庶民布景板 悲情城市2 一式一樣的樓海 連名字也重複 標準設計 討厭和諧一型 形隨機轉3 批判公屋史 石硤尾之迷 商場有冷氣 領匯之痛 計劃經濟4 書寫公屋故事 隱世景點 主題樂園 陳浩南的球場 驃叔驃嬸 華富石棺5 我和我的公屋 滿天神佛 蛇齋餅糉 太和的後裔 二〇一九 見字飲水結 公屋你住哪一座數據中的屋邨 如何在香港申請公共租住房屋公屋自助遊之一:將軍澳公屋自助遊之一:石硤尾公屋自助遊之一:南區【附錄】 我走過的二百五十四條公共屋邨

商品規格

書名 / 香港公屋: 方格子的吶喊
作者 / 梁啟智
簡介 / 香港公屋: 方格子的吶喊:=框框裡的香港=#《香港第一課》作者用雙腳寫給家鄉的情書#走過二百五十四條屋邨,看見另一面真實的香港「這本書以公屋為題,但寫著寫著,我逐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236512
ISBN10 /
EAN / 9786267236512
誠品26碼 / 2682431433008
頁數 / 240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14.8*1.7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
走遍二百五十四條邨

香港是什麼?對於很多人來說,香港就是維多利亞港。從太平山頂望下去,維港兩岸高樓聳立,辦公室和高速公路的燈光閃爍耀眼。
在這些繁華景觀的背後,還有另一個香港。在商業區和遊客區之外,許多收入不高的香港人都住在外表看起來一模一樣,由政府大規模興建的多層公營租住房屋,簡稱公屋。這些公屋大樓一般每數座到十數座為一組,稱為屋邨。這樣的屋邨,截至二〇二一年中,有二百五十四條。
兩年前,我決定走遍全港二百五十四條公共屋邨。
情感上,這可以說是我用雙腳寫給香港的情書。二〇一九年後,香港社會變得翻天覆地。和很多香港人一樣,我感到自己對香港的情感無從抒發。我是地理學出身的,喜歡走路,於是我選擇直接把整個香港走一遍。我猜想,如果下次遇上另一位同樣是情感無從抒發的香港人,最少我可以告訴對方:我到過你的家。
說要走遍香港,總得找個方式。聽聞臺灣有「走遍三百一十九個鄉鎮」的說法,我本來的想法是走遍香港四百多個區議會選區;但是區議會選區並不是香港人慣常思考的地理尺度,平常我們不會跟別人說自己來自哪一個選區。更常見的是,如果是住在大型私人發展的社區,就說那個屋苑的名字;如果是住在公屋的,就說是哪一條邨。
於是,我決定全香港所有的屋邨都走一遍。畢竟我就是在屋邨長大的。
自有記憶以來,到我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中間的時間都在同一條屋邨。從個人來看,住在香港對我來說,幾乎就等如住在公屋。從社會層面去看,公屋常被描繪為庶民香港的代表。於是我很自然地想到,或者我該到另外的二百多條邨去看看,近距離地看真香港。
每次和朋友提起我要做這件事,總覺得有點瘋狂。他們都很好奇我走進每一條邨之後,具體會看些什麼。言下之意,在他們的想像中,公屋不是什麼特色景點,沒有什麼好看。即使要看的話,看一條邨夠了,不用看二百五十四條,反正都是一樣的。
我本來也這樣以為。我自己就是來自公屋的,公屋有些什麼我還清楚不過嗎?
遠超想像,這趟旅程給我的得著比想像中要多得多。
首先,公屋並不真的都一模一樣。基於量化生產的需要,它們看起來的確好像沒有什麼個性。但細心觀察之下,不同年代的公屋之間有微少但重要的差別,而這些差別本身又反映了當時香港的社會和政治環境。看公屋的演化,就是在看一部香港的社會史。
而作為每一呎都是政府蓋出來的社區,公屋的規劃代表了政府對居住以至民眾生活的思考。走進一條屋邨,看見的每一件物件,從四十層高的大樓到路邊的小花園,每一處都是有政府官員或相關機構的代表按某些既定的指標,在會議室中通過冗長的會議而設計出來的。人住進公屋之後,他不只是公屋居民,他更接受了公屋的管理模式。套用學術一點的說法:從一個人變成一個可被管治的對象。公屋,是一種管治術。
但人會反抗。通過實地觀察,在每一條邨當中我一方面見到規劃上的深思,同時也見到規劃外的生活。沒錯,在香港,公屋代表低下階層;在屋邨的茫茫樓海當中,人特別顯得微不足道。雖然如此,公屋居民仍在寫他們的公屋故事。公屋不只是晚上回去睡覺的方格子,公屋居民對他們的屋邨也可以有所認同。
特別是在二〇一九年,在風風雨雨當中,公屋也成為了抗爭戰場。抗爭雖然結束了,痕跡卻在屋邨當中留下來,沒有即時被洗刷掉。即使有些痕跡被洗刷掉,公屋居民仍繼續用其他方法參與他們的社區。這些嘗試,開啟了香港公屋史很不一樣的一頁。
走遍二百五十四條邨之後,我看到了香港的另一面。感到很有必要記錄下來,所以寫了這本書。


試閱文字

內文 : 一個人的公屋史

我在屋邨長大,沙田禾輋邨。

我出生在九龍廣華醫院,兩歲前和家人住在長沙灣兼善里。畢竟當時年紀太小,對我的第一個家完全沒有記憶。姊姊後來憶述,那是一間十分狹小的套房,生活環境相當惡劣。兼善里這地方下一次在我生命中出現,已是四十年後我以學者身分擔任市區重建局的諮詢委員,剛好兼善里被納入市區重建(公辦都更)計畫,我坐在中環某座摩天大樓的會議室當中聽政府官員講解打算如何把我的第一個家拆掉。坦白講,因為沒有記憶,所以除了感到有點巧合,沒有更多情感。

回憶腦海中最早的兒時片段,應該就是一家人到禾輋邨入伙(入住)的時候。一九八〇年代初的沙田區是政府正在積極開發的新市鎮,四處塵土飛揚。禾輋邨是政府在沙田區興建的第二條邨,雖然政府刻意完善邨內的生活機能,希望吸引市區的居民到新市鎮居住,但是小時候的我還是覺得禾輋邨的環境有點荒蕪。小學時代晚飯後的活動,是隨父親到互助委員會領取一條藍色的長木棒,然後到大樓外的花園巡邏。現在回想起來,實在有點不可思議,為什麼明明不是警察卻會獲分發武器。當然,相對於兼善里的套房,禾輋邨的公屋單位已是飛躍式的改善,母親後來說我們這個家是到禾輋邨之後才算安定下來。

我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都住在禾輋邨,這地方承載了我所有的兒時記憶。香港有約一半人口居於資助房屋當中,這個比例原來相當尷尬:我的成長經歷相當普遍,也相當的不普遍。這是我後來才知道的。

與當時同樣在屋邨長大的小孩一樣,我一直在邨內的學校讀書。幼兒園就在所住的大樓旁邊的另一棟樓的地下。小學是當時公共屋邨的標準「火柴盒小學」:一九七〇年代到八〇年代興建的屋邨都有這種六層高的小學校舍,因為外型像火柴盒得名。一般新屋邨入伙時居民都以年輕家庭為主,對幼兒園和小學的需求特別大。隨邨內人口老化,兒時就讀的幼兒園和小學都早已結業了。

禾輋邨入伙的時候有十二座大樓,每座樓高十多到二十多層,每層二十多個單位,加起來人口有一萬多。邨中央有個大型購物商場,各種商品和服務如銀行和診所一應俱全。商場頂層是社區會堂,平常有各種康樂活動可報名參加,我曾經在那兒上過兒童功夫班。商場下層是傳統市場,商場旁邊還有一列露天排檔,中午賣午餐給附近的學生,晚上變成居民的廉價餐館,一直營業至夜半。住在這樣的一條屋邨,平常生活基本上不假外求。

到我第一次意識到屋邨以外還有別的世界,已經是高中。我就讀的中學也在邨內,近得每天中午可以回家吃飯。後來,畢竟需要多一點的社交生活,就開始和同學在屋邨的商場餐廳或露天排檔吃飯。但我還是沒有離開屋邨。當時同學們雖然不一定居於禾輋邨,但大多來自沙田區的其他屋邨;當時沙田區類似的屋邨有大約十條,規模和設計都相類似,大家的生活經驗沒有多大分別。

也不是說我沒離開過沙田區。但成長環境所限,即使去別人的家,仍然是公屋。我有兩個阿姨,一個住觀塘的藍田邨,一個住大埔的大元邨;都是公屋。小時候母親會讓我去大元邨找表哥玩,還會睡一晚才回家。但那個環境跟我在禾輋邨的家仍然沒有什麼分別:都是很多座大樓當中的其中一座,大樓當中很多個格子的其中一格。

硬要想小時候的非屋邨經驗,唯一想到的是某年過農曆新年,跟著父親去九龍太子道的一處私人住宅拜年。這家人應該是父親的上司,不知道為什麼那一年我也要去。我記得這件事,是因為很記得那天母親特別介意我們三姊弟要穿得體面,和告誡我們絕對絕對不能搗蛋。印象中那間房子很大很漂亮,後來長大了才知道太子道是富人區,住在那兒的人非富則貴。

直到高中,因為參加聯校活動,我才真正認識到不是在屋邨長大的香港人。(未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框框裡的香港=
#《香港第一課》作者用雙腳寫給家鄉的情書
#走過二百五十四條屋邨,看見另一面真實的香港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