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堂經典哲學思維課: 讓你的思想更有趣, 找回自己想過的人生 | 誠品線上

50堂經典哲學思維課: 讓你的思想更有趣, 找回自己想過的人生

作者 郁喆雋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50堂經典哲學思維課: 讓你的思想更有趣, 找回自己想過的人生:★喜馬拉雅播放量破500萬的哲學課!在講解中穿插幽默,用思想揭示思辨之趣。★涵蓋古今哲學經典,每篇平均10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50堂質疑常態、探索本真、趣味盎然的思維訓練課! ▍ 5大思維板塊.50部哲學經典.160條細分知識點.236種延伸閱讀! 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們對存在的終極追問 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我們看世界的不同方式 何為公平,何為幸福:我們理想中的幸福生活 正視矛盾,質疑常態:我們對現代生活的反思 回歸內心,發現自我:我們每個人該如何生活 在飛速運轉的當代生活中,我們常常陷入無意義的漩渦。 在資訊爆炸的流量王國裡,我們總被眼花撩亂的動態迷惑。 但是,會思考的人往往能辨清身處的環境,掌握應對挑戰的能力,從容做自己。 而學習哲學,不是為了獲得一個唯一的答案,而是學會思維的方式,讓你勇於做出決定,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應該如何直面人生。 50個切中當代生活的大問題 50種歷久彌堅的思維方式 本書帶你重溫50部哲學經典: 你為何會成為「上班族」?「小確幸」有什麼問題? 人工智慧為何無法取代人?你願意生活在監控中嗎? 梅西應該繳更多的稅?亂世中如何找到寧靜?…… 在問題的背後,是50種歷久彌堅的思維方式。 透過每篇10分鐘的短閱讀,快速吸收智慧精華,對話哲學家的沉思人生,指引你向人類思維的邊界不斷探索。 〔本書特色〕 ★復旦大學「哲學小王子」郁喆雋,喜馬拉雅播放量破500萬的哲學課!在深度講解中穿插幽默吐槽,用思想實驗揭示思辨之趣。 ★涵蓋古今西方哲學經典,提升思維,從容做自己;每篇平均10分鐘的短閱讀,快速獲取智慧。 ★從3星到6星標注閱讀難度,一場思維進階的闖關之旅。 20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 什麼才是「幸福」生活? 閱讀挑戰 ★★★★ 既然幸福是靈魂的一種合於完滿德性的實現活動,我們就必須考察德性的本性。這樣我們就能更清楚地了解幸福的本性……我們所尋求的是人的善和人的幸福。人的善我們指的是靈魂的而不是身體的善。人的幸福我們指的是靈魂的一種活動。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 〔引言〕 前幾年電視臺記者曾做過一個街頭採訪,問題是「你幸福嗎」。 受訪者的回答不一而足,但幾乎每個人都認為幸福是好的,是值得追求的。不過問題是,「幸福」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幸福是品嘗美食時那一瞬間的感受,還是賺到錢的那種滿足?幸福生活就是快樂瞬間的疊加嗎? 很多人感慨「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哲學家們不能替你去生活,但可以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以及什麼才是幸福。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就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論述了何謂幸福,以及如何尋找幸福。 Ⅰ.如何過著好的生活? 亞里斯多德一共寫過三本倫理學著作,分別是《尼各馬可倫理學》、《歐台謨倫理學》和《大倫理學》。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數《尼各馬可倫理學》。相傳,亞里斯多德的兒子小尼各馬可將父親在呂克昂授課時的講稿整理編輯成冊,這本書便由此得名《尼各馬可倫理學》。書中涉及的主題非常多,包括了善、德性、公正、自制、友愛等,而對這諸多主題的探討圍繞的其實是亞氏實踐哲學的核心問題:人如何過一種好的生活? 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幸福這個詞是eudaimonia,英語翻譯為happiness。但是對哲學家來說,這兩個翻譯都沒能涵蓋它的全部含義,比如陳嘉映教授就建議翻譯為「良好生活」,我們姑且稱之為「好的生活」。亞里斯多德對「好的生活」有三個基本判斷。 第一個判斷就是,幸福只有在人的實踐活動中才能獲得。亞里斯多德把有生命的東西分為三類:植物、動物和人。植物所特有的活動就是營養和發育;動物所特有的活動就是感覺和運動。那麼人呢?《禮記》中有一句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亞里斯多德看來,這種慾望和本性都是動物性的活動,並非人的特徵。人之所以高於前兩者,是因為人類靈魂中特有的邏各斯(logos),也就是理性的活動與實踐。換句話說,人要實現自己的目的,不是聽憑一種自然的本能就可大功告成,而是要依靠理性能力,使自己具備「實踐智慧」(phronesis),在每一個具體的生活場景中都能明辨是非。 亞里斯多德的第二個判斷是,幸福並不是一種主觀感覺,也就是說,不是一種享樂。冬日裡一頓熱氣騰騰的火鍋,夏日裡一杯冰冰涼涼的啤酒,都能給人很大的滿足感,但是這些都只是「感受」而已。感受不僅會稍縱即逝,而且是相對的,不具備規範性,換句話說,很可能是不道德的。然而,幸福是不會被別人輕易拿走和剝奪的東西,它是以理性和道德為支撐的,關於生活本身的實踐,它充實了生活的內容。 亞里斯多德的第三個判斷是,區分內在的幸福和外在的幸福。亞里斯多德承認,外在的狀況會影響幸福的實現,例如貧窮、疾病等都會干擾幸福。但是,外部的境況並不等於幸福本身。健康、友誼、財富等自然都是好的,但人很容易在不遺餘力追求外在幸福的過程中,忽視內在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在於內在的完善,在於對自己品格、品性的錘煉。 其實回過頭來想一想,如果我們不能完善自身的品性,那又如何能期望自己獲得可貴的友誼和其他美好的事物呢? 亞氏的倫理學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也是追求知行合一的學問,他對自己、對道德的態度建立在對世界乃至宇宙的認識之上。他告訴我們,如果生活是值得過的,那麼它一定是作為目的本身的東西,而幸福就是人對這種良善生活的肯定和確證──我想如此這般而活。 我們現代人往往這樣看待幸福──幸福是一種結果或者目標,例如升官發財,還清房貸、看著兒女結婚生子等。但幸福能被設定為一種目標嗎?如果是這樣的話,被家長逼婚的青年男女們可就麻煩了!因為你們能否儘快結婚,直接影響到諸位高堂能否儘快實現「幸福目標」。亞里斯多德一定會反駁這種說法,因為他認為幸福肯定不是活動的結果,或者說,生活不是為了別的目的,就是為了生活本身。 Ⅱ.幸福與德性 亞里斯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認為,有兩樣東西是緊密相關的:那就是幸福和德性(arete)。「德性」這個詞在希臘文中最初被用來指戰士的高貴行為,後來也被用來指那些卓越的公民在城邦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美德或品質,並逐步用來指任何人甚至器物所具有的顯著優點。 關於德性培養的爭議,其實由來已久。在柏拉圖的對話集《普羅泰戈拉篇》中,壯年時期的蘇格拉底和當時聲名在外的智者普羅泰戈拉就「德性是否可教」這一問題進行了辯論。普羅泰戈拉認為美德是可以被教授的,因為美德不是天生的(physis),而是來自人們的習俗和約定(nomos)。每一個孩童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被教導什麼是正義的、什麼是卑劣的,而判斷標準就來源於人們約定俗成的道德和法律。這看起來非常符合常理,蘇格拉底卻看出了這一理論的致命弱點:德性來自約定。這意味著德性是人為的,是相對的,是沒有絕對標準的,這非常符合普羅泰戈拉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但如果某個城邦民風剽悍,民眾崇尚野蠻,難道這種德性也能被稱作「美德」嗎?蘇格拉底堅決認為,美德應該有共同的、客觀的、絕對的價值標準,而這種標準出自人的理智本性。美德可教並不是因為它來自人們的習慣或者約定,而是因為它是一種有整體性的、有普遍根據的知識。 亞里斯多德發展了對德性的討論。他認為,德性被分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兩種。其中,理智德性是屬於思維的道德品質,是可以透過學習獲得的,而道德德性只能通過習慣來養成。換句話說,沒有單獨存在的抽象德性,德性只生成於有德的活動中。正如亞里斯多德舉的例子,我們透過造房子來成為建築師,通過彈奏豎琴來成為豎琴手。同樣,我們通過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為公正的人,通過做勇敢的事情才能成為勇敢的人。此外,德性還意味著做選擇,不僅是選擇「做什麼」,更要選擇「如何做」,畢竟倫理實踐不僅關乎目的,也關乎方法。 亞里斯多德的這種談論倫理的方法,後來被稱為德性論。德性論、義務論、後果論構成了西方倫理學的三大流派。 Ⅲ.「中道」 道德德性很容易被理解,理智德性卻讓人很困惑。這種關於思維的品德具體指什麼?這裡就涉及亞里斯多德的「中道」觀念。想要保持美德,在亞里斯多德看來,就要追求中道(亦被翻譯為中庸)。中道是什麼意思呢?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不及和過度同樣會毀滅德性。」比如「勇敢」這一美德就是介於兩個極端──恐懼和魯莽之間的品德。勇敢並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無所畏懼、無所敬畏的,否則就是魯莽了。當然,人也不能什麼都怕,比如戰士們在戰爭中就必須要有視死如歸的勇氣,否則就會變得怯懦。以此類推,亞里斯多德列出了一個德性表,例如:禁欲和縱欲是兩個極端,節制就是中道;自卑和自傲作為兩個極端,自重就是中道。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適度對每個人而言是不一樣的」。依舊以「勇敢」為例:當遇上持槍搶劫犯時,如果你是一個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卻胡亂逞英雄,那就是莽撞了;而如果你是一個裝備齊全的巡警,卻躲在角落不敢出手,那就是膽怯了。 《論語》當中有一個成語叫作過猶不及,說的和這個意思也十分接近。其實,儒家的倫理和eudaimonia十分相似。儒家非常強調仁、恕、禮、修身──這些都是美德的表達。中文裡還有個成語叫文質彬彬,形容人文雅。它的出處在《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楊伯峻先生將這句話翻譯為:「樸實多於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於樸實,又未免虛浮。文采和樸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個君子。」所以這裡「彬彬」這兩個字形容配合適當。這個原意,是非常接近亞里斯多德的「中道」的。 Ⅳ.沉思與實踐 如果問亞里斯多德,最大的幸福是什麼,他會如何回答? 亞里斯多德認為存在於三種生活:享樂的、政治的和沉思的。享樂的生活只追求肉體的快樂,因而是動物式的;政治的生活追求榮譽和德性,但也不完善;只有人特有的活動才能對應幸福,也就是人的靈魂中邏各斯部分的實現活動。因此,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十卷中,亞里斯多德坦言,思辨是最高貴的活動,是最完滿的幸福:「愛智和思辨的生活提供的享受具有令人驚訝的純潔性和持續性。」 理論思考並不是為了別的什麼,而是為了它自身──沉思之中包含了自足。這大概就是他為什麼放棄了當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而開設呂克昂學園的原因吧。這也足以看出一位哲學家的本質──愛智慧。 〔延伸閱讀〕 1.﹝古希臘﹞亞里斯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台北:五南,2021年。 2.﹝美﹞理查德.克勞特(Richard Kraut):布萊克維爾《尼各馬可倫理學》指南(The Blackwell Guide to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劉瑋、陳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愛智者真摰推薦】冀劍制(學者.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海賊王的哲學課》作者)陳嘉映(學者.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存在與時間.讀本》作者)劉擎(學者.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當世界席捲而來》作者)許知遠(作家.單向空間創始人/《偶像的陰影》作者)厭世哲學家(《厭世講堂》作者/同名粉絲專頁經營者) 不知道如何選擇目前最感興趣、最需要的哲學經典嗎?或是覺得經典著作太難理解,那就讓這本書來引導你吧!──冀劍制(學者.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在本書中,郁喆雋用50個大哉問,完成了對哲學史的鮮活重述。對於熱愛思考的人而言,這是一次與偉大思想家跨越時代產生共鳴的契機。──陳嘉映(學者.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在當代生活中,我們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常常被生活的瑣碎磨滅,需要《50堂經典哲學思維課》這樣的書,啟發我們去重新質疑常態,把那些看似「無用」的本真問題,裝回我們的腦袋。──劉擎(學者.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在艱澀的哲學原著和大眾趣味之間,喆雋找到了一種平衡。此書不只是哲學入門,也是興致盎然的思維訓練。──許知遠(作家.單向空間創始人)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郁喆雋上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宗教學系副主任,德國萊比錫大學哲學博士。在復旦大學校內廣受學生歡迎,其精品課程「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年年爆滿,被譽為「哲學小王子」。他以豐富的哲學教學經驗,將晦澀艱深的思想與生活化的場景相結合,用通俗方式講解哲學經典文本,解答生活中的困擾與難題。 〔著作〕《50堂經典哲學思維課》《神明與市民》《當柏拉圖遇到盧米埃爾》〔譯作〕《分裂的西方》《在自然主義與宗教之間》《對於缺失的意識》《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PART ONE 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們對世界的終極追問1 亞里斯多德《形而上學》 萬物背後的原因是什麼?2 聖多瑪斯.阿奎那《神學大全》 可以理性地談論信仰嗎?3 齊克果《恐懼與顫慄》 為什麼說真理是主觀的?4 奥古斯丁《懺悔錄》 惡是什麼?5 斯賓諾莎《知性改進論》《倫理學》 人如何追求「至善」?6 萊布尼茲《單子論》 鐵皮人如何獲得自己的心? PART TWO 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我們看世界的不同方式7 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 「我思故我在」,什麼才是無可懷疑的?8 巴克萊《人類知識原理》 存在就是被感知嗎?9 休謨《人性論》 明天早上太陽一定會升起嗎?10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為什麼說客觀性來自「我」?11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 存在即合理嗎?12 黑格爾《歷史哲學》 歷史有規律和目標嗎?13 羅素《邏輯與知識》 「當今法國國王是禿頭」這句話有什麼問題?14 佛洛伊德《夢的解析》 做夢意味著什麼?15 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叢》《哲學研究》 好好說話為什麼這麼難?16 湯瑪斯.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科學為何也會發生革命?17 約翰.塞爾〈心靈、大腦與程式〉 人工智慧為何無法取代人?18 丹尼爾.丹尼特《意識的解釋》 你的頭腦裡有一個「小劇場」嗎? PART THREE 何為公平,何為幸福:我們理想中的幸福生活19 柏拉圖《理想國》 你想生活在什麼樣的城邦中?20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 什麼才是「幸福」生活?21 馬基維利《君主論》 為什麼領導要做「真小人」?22 達爾文《物種起源》 「適者生存」究竟是什麼意思?23 霍布斯《利維坦》 人為何需要國家?24 洛克《政府論》 政府的職責是什麼?25 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 為何要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26 密爾《功利主義》 你想選莎士比亞還是啤酒?27 盧梭《社會契約論》 為何人生而自由卻往往在枷鎖之中?28 漢娜.鄂蘭《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平庸者為何作惡?29 卡爾.波普《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美好願望為何會導致人間地獄?30 羅爾斯《正義論》 怎麼分蛋糕才算正義?31 諾齊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 梅西應該繳更多的稅嗎? PART FOUR 正視矛盾,質疑常態:我們對現代生活的反思32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人生為何如鐘擺?33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成為「超人」意味著什麼?34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你為何會成為「上班族」?35 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科學可以處理一切難題嗎?36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你為什麼不喜歡上班?37 馬庫色《單向度的人》 「小確幸」有什麼問題嗎?38 傅柯《規訓與懲罰》 你願意生活在監控中嗎?39 哈伯瑪斯《交往行為理論》 理性只意味著能夠發射衛星嗎? PART FIVE 回歸內心,發現自我:我們每個人該如何生活40 蘇格拉底《斐多篇》 人需要靈魂幹什麼?41 馬可.奧理略《沉思錄》 亂世之中如何尋求寧靜?42 塞內卡《論人生短暫》 人生苦短夫復何求?43 培根《新工具》 如何避免生活中各種假象?44 伏爾泰《哲學通信》 如何告別愚昧、野蠻和迷信?45 帕斯卡《思想錄》 為什麼說人是會思想的蘆葦?46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 可以用酷刑折磨恐怖分子嗎?47 沙特《存在主義即人文主義》 為何自由是人的宿命?48 卡繆《薛西弗斯的神話》 生活為何如此荒謬?49 海德格《存在與時間》 人為何要思索「存在」?50 高達美《真理與方法》 理解真的萬歲嗎?

商品規格

書名 / 50堂經典哲學思維課: 讓你的思想更有趣, 找回自己想過的人生
作者 / 郁喆雋
簡介 / 50堂經典哲學思維課: 讓你的思想更有趣, 找回自己想過的人生:★喜馬拉雅播放量破500萬的哲學課!在講解中穿插幽默,用思想揭示思辨之趣。★涵蓋古今哲學經典,每篇平均10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612082
ISBN10 /
EAN / 9786263612082
誠品26碼 / 2682431621009
頁數 / 43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 14.8 2.3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生活為何有待審視?

西元前三九九年,雅典進行了一次並不轟動的審判。一個老人因為「褻瀆神明」和「誤導青年」而受到控告。這個老人就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他平日裡就喜歡在雅典的城市廣場上向人發問。他提出的問題往往令人難堪,例如:問一個賺到很多錢的富商,財富是什麼;問一個政客,正義是什麼;問一個將領,勇敢是什麼……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在連續發問之後,蘇格拉底總能從對方的回答中推導出矛盾或者無法自圓其說的地方。很多人感到羞愧,轉而怨恨起蘇格拉底。按照當時雅典的法律,要從男性公民中抽籤選出501人的大陪審團來。第一輪投票用來確認被告是否有罪,如果被告被判定有罪,那麼第二輪再來決定相應的刑罰。結果在第一輪投票中,陪審團以微弱的多數──僅僅相差十八票──判定蘇格拉底有罪。此時,蘇格拉底自己走上法庭,為自己進行了一番辯護……結果是,在蘇格拉底為自己辯護之後的第二輪投票中,陪審團以壓倒性的多數,判處蘇格拉底死刑。換言之,蘇格拉底的自辯造成了「判死」的反效果。但他的這番辯護卻被載入了哲學史。因為恰是在這番辯護中,蘇格拉底講了一句話:「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Apology, 38a)此處的「審視」也可以被翻譯為反思或者反省。

蘇格拉底為何被控告?因為他遭人怨恨。他為何遭人怨恨?因為他提出了令人尷尬的問題。但是他的問題又為何令人尷尬呢?因為他提出的問題大多是所謂的「二階問題」(second-order question)。那些被蘇格拉底提問的人,按照現在的標準,多半是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會賺錢的大商人、成功的政客和著名的將領等。也就是說,這些人原本的成就說明他們在「一階」問題上,一定是有所長的──如何賺錢、如何從政和如何作戰等。不過,蘇格拉底反其道而行之,轉向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發問方式:他的問題並不是「怎麼賺錢」,而是「究竟什麼是財富」?即便是富甲一方的人,卻也未必想過這樣的二階問題。
這是一個普遍性的發問,洞穿了此時此刻。現代很多人,讀過很多書,有很高的學歷,賺了不少錢,也見多識廣,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問題很可能出在缺乏提出二階問題的能力上。比如說,你問一個人:你願意過幸福生活嗎?我相信,幾乎所有人都會回答願意。但是如果你再追問一句:那麼對你來說幸福意味著什麼呢?我估計,少有人可以確切地回答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什麼」就是一個典型的二階問題。這樣的問題看似抽象而宏大,但對一些人來說恰恰是具體而切身的,也是無法迴避的。
很多人可能相信,對於「何謂幸福」這樣的問題,在特定的時代存在一個「標準答案」。然而,情況可能並非如此。很多時候,當一個人認為,可以按照唯一標準的模板來追求幸福時,恰恰可能是其不幸的開端。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方式,使得很多人過於迷信,認為這個世界上的所有問題都存在一個唯一正確的標準答案──真誠的人會意識到,對很多問題目前沒有答案,即意識到「無解」;睿智的人則會看到,對另一些問題存在很多回答,沒有哪一個比另一個更為正確,即意識到「多解」;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相信,對於人生根本問題的回答可以「外包」──即找其他人和專家來代替自己回答。例如,一個人不懂法律問題,但是可以找律師諮詢;一個人不懂「養生」,可以找健身教練、膳食顧問和家庭醫生……所謂的「外包」就是購買服務、訴諸專家。
然而,對於自己人生根本的問題是否都可以外包呢?是不是存在一些根本的問題,是別人無法代替你回答、不能代替你做出決定的呢?在此,消費主義的邏輯並非萬能。因為在這世上,沒有另一個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也沒有另一個人可以完全接住你甩出去的鍋。因此,哲學家蘇格拉底又被稱為「思想助產士」──通過詰問來幫助別人找到他自己對於二階問題的回答。而誕下的嬰兒並不屬於助產士。

「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這句話僅僅是蘇格拉底給自己的回答,你不必照單全收,完全可以給出自己的回答──對你而言,怎樣的生活是值得過的?怎樣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倘若你自己可以給出一個能夠說服自己的回答,並真誠地、與之相應地去生活,就已經非常不易了。不過,歸根究柢,這都需要他人無法代替的審視,即來自你自己的審視、反思和反省。就此意義而言,哲學本質上是一門「自助」的學問。
「自助」並不意味著輕鬆而隨意。在一個互聯網和數字化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隨時獲得自己想要的訊息──哲學書都在那裡,很多課程、節目也算唾手可得。儘管如此,很多人面對滿桌盛宴並不知道從何下手──先讀什麼以及怎麼讀。面對大眾講授哲學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搞不好就會落得蘇格拉底的下場。
一般而言,大眾對哲學的態度是敬而遠之的。艱澀的概念、佶屈聱牙的行文都會嚇退絕大部分人。一般來說,在學院哲學的專業教育中,可以有大量的學程來保證講授完整的哲學史、哲學流派和哲學家的思想背景。然而,在面對大眾閱讀者的時候,就不具備上述的條件。而且每個人都已經多少有了一些對哲學「先入為主」的看法。本書嘗試用哲學家在其經典著作中的問題作為主題,簡直就是捨近求遠、吃力不討好的做法了。不過,哲學之所以吸引人,可能就是源自深藏於幾乎每個人心底的問題──在自己的童年、在人生的危急時刻、在重大抉擇的關頭提出的發問。能夠複述歷代哲學家們在其著作中的論證和思考,甚至是猶豫和自相矛盾,就好比把一步步的推導過程寫在黑板上,接受眾目睽睽的檢驗──重要的不是其結論,而是整個推導過程。也唯有這樣,每個人才能學習作為一種思維方式(Denkweise)而非教條的哲學。因此,康德曾說:「哲學是不能學的,人只能學習哲思。」(Philosophie kann man nicht lernen, man kann nur lernen zu philosophieren)為此,我盡力把自己摘出去,因為「我的」態度、立場並不相關。
此外還要提醒的是,本書的量體比較大,你完全不必從頭至尾完整地閱讀全書,而是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章節,或者熟悉的哲學家和著作,有選擇地閱讀。如果你自己感覺心臟、頭腦和髮量還可以的話,不妨找一些「禿頭指數」更高的章節挑戰一下自己。畢竟有收穫的閱讀和交往都不會是全然讓人舒適的,它必定伴隨著不適甚至是痛苦。

本書最初源於2017年在喜馬拉雅FM上線的音頻課程「郁喆雋的復旦哲學課」。在那一年中,持續更新200期節目的確是個不小的挑戰,但也使得我在網路上接觸並結識了不少喜愛閱讀和思考的朋友。該課程上線後的後臺數據顯示,午夜十二點之後呈現出一波高峰。對此的一種解釋是,很多人喜歡在夜深人靜之時聽這樣艱澀的課程;另一個解釋是,這樣的哲學課程真的很「催眠」。不過我個人覺得,如果一檔音頻課程能夠在一個煩躁的社會裡幫助大家入睡,也算功德一件。
在此後的幾年時間裡,有不少人不斷「催更」,希望聽到我推出更新的課程或節目。但我並沒有「打鐵趁熱」,還是希望能夠沉寂一段時間。這是因為在當下的市場中,類似的課程層出不窮,個人如果想學習,總能找到合適的書籍和在線課程。不過,我也發現類似的節目有趨同的趨勢,總是抓住「多數」,而未能很好地讓人「拾級而上」,乃至登堂入室。

《莊子.外物》中說:「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這裡提到的「筌」是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熱愛思考的人一定也有類似莊子這樣的感受,目標是魚,而在捉到魚後,作為捕魚工具的筌是可以被忘記的。本書在此意義上就是一個「筌」。大家在初步了解了一些哲學家的名字、流派、命題和大致思想之後,繞不開的一個目標就是直接去閱讀原著原典。這樣才能深入哲學家的思考脈絡,來體會原汁原味的思辨,而不用再去接受二手、三手甚至N手的轉介。然而,在普及課程和閱讀原著之間,隔著很多道鴻溝。本書其實就想成為一把梯子,助你拾級而上,得意忘言,踏入哲學思辨的正殿。哲學經典的意義是無法替代的。人也不能一輩子只吃副食品。
本書能夠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謝最初製作音頻節目時喜馬拉雅FM的團隊成員葉驊、吳思瑜和朱瑩瑩等人。他們從最初的策劃階段開始,就提出了很多非常專業的建議,並在後續營運過程中給予了持續的關注。陳詩妤同學將原本的音頻課程文案改寫為出版稿,並修訂了原稿中的一些差錯,在此一併致謝。然後要感謝的是中信大方的出版編輯團隊──蔡欣、趙瞳、夏明浩。他們專業而富有創造性的工作,給本書增色不少。插畫家何夢元與Pigone給出了傳神而切合主題的哲學家畫像,使得全書多了不少活力。最後要感謝我的妻子沈奇嵐。她一直鼓勵我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面對大眾來講授哲學,還在我陷入創作瓶頸的時候承受了我的焦躁,給予我全方位的安慰、鼓勵和支持,沒有她的陪伴,本書的出版是無法想像的。

郁喆雋
2021年10月
於復旦大學光華樓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喜馬拉雅播放量破500萬的哲學課!在講解中穿插幽默,用思想揭示思辨之趣。
★涵蓋古今哲學經典,每篇平均10分鐘的短閱讀。50個切中生活的大問題與思維方式。
★從3星到6星標注閱讀難度,一場思維進階的闖關之旅。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