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療疾: 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
作者 | 李欣倫/ 主編; 國立臺灣文學館/ 策劃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寫字療疾: 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26位作者合寫,反映時代的疾病之書。瞭解臺灣「疾病文學」的重要讀本。寫給曾經、正在或即將被疾病考驗的我們。:誠品以「人文、藝術、 |
作者 | 李欣倫/ 主編; 國立臺灣文學館/ 策劃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寫字療疾: 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26位作者合寫,反映時代的疾病之書。瞭解臺灣「疾病文學」的重要讀本。寫給曾經、正在或即將被疾病考驗的我們。:誠品以「人文、藝術、 |
內容簡介 26位作者合寫,反映時代的疾病之書。 瞭解臺灣「疾病文學」的重要讀本。 疾病編年,文學度日。 寫給曾經、正在或即將被疾病考驗的我們。 疾病是人類共同的、普遍的、恆久的身體經驗,並與人類的社會、政治、環境等多面向有著複雜交錯的關係。疾病書寫反映時代,如何與疾病共存,是所有人類的共同課題。 《寫字療疾》由26位作家、學者、醫師共同刻畫臺灣疾病的多元面貌,針對臺灣文學中經常書寫的傳染病、精神疾病、集體創傷、慢性病以及近年來備受重視的長照等五大主題。內容從疾病文學擴及醫療史、生活史與醫療從業人員、患者的前線觀點。從作家如何將疾病體驗轉化為創作力量,延伸至疾病的社會與歷史背景的探討。 還好有文學,還好作家記錄下大疫病與小毛病,見證銘刻在身心上的傷痕,抒發與慢性病共處及陪伴老病的心路,於是,文學提供了另一種療方,供我們在漫漫長夜的疫病中度日。 「記疫行動,讓愛蔓延」聚焦於傳染病在臺灣文學中的圖景,林秀蓉介紹日治時期患有肺結核的作家楊逵、鐘理和,將疾病符號化為動能,成為反抗殖民政府與帝國主義的利器。黃宗潔回顧SARS與COVID-19期間,作家如何以文字回應、見證疫情,並藉由文學連結彼此。紀大偉則回顧不同世代作家對愛滋病的描寫。梁秋虹介紹梅毒成為小說家隱喻資本主義和殖民威權的毒害之物。許宏彬回顧臺灣傳染病歷史,看似成效良好的隔離防疫政策,其實也是高壓統治的結果。醫生作家黃信恩介紹結核病的醫療知識,以及文學中的疫病和痲瘋。 「憂鬱來襲,書寫自療」呈現作家筆下的瘋狂、憂鬱症與躁鬱症圖像。廖淑芳從日治臺灣小說的女瘋子談起,瘋魔的背後隱藏著被男性壓迫的痛苦。李癸雲介紹女詩人將憂鬱症的身心狀態具象化,進一步探討書寫能否療癒。李欣倫探究作家如何具象體現了憂鬱症之體感,抵抗內心風暴,甚至能理解憂鬱症餽贈的陰影之美。王浩威追索憂鬱的來源,從最早記載憂鬱的古巴比倫帝國石板到現代醫學史,帶領讀者穿梭千年,思索瘋狂。 「指認創傷,修復記憶」談天災、戰爭及白色恐怖在人們身心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許劍橋呈現作家筆下的九二一震災,造成人心的恐懼與創傷。宋玉雯評介臺灣小說家書寫的戰爭後遺症,如噩夢、失眠,譫妄和精神崩潰。朱嘉漢關注白色恐怖記憶的書寫,期望每一個傷口,都能找到適合的方式發聲。李雪莉聚焦少年工與移工的「傷」與「殤」,「殤」的恐怖不僅鍛鑄於身,更在他們飽受磨難的內心鑿痕。阿布則從醫學背景介紹精神疾病患者的「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以詩意筆法將創傷具體化為陰影,如幽魂。 在「慢病緩療,與病共存」中,陳佩甄探討紀錄乳癌的散文,評介平路、隱匿等作家如何以文字直面自身罹患乳癌的經驗,藉此重新度量時間。栩栩從慢性病的「慢」談起,由於療程長,共病成為一門學問。陳宗暉介紹三位同為慢性病人的作家,如何因為閱讀與寫作而互相療癒。吳妮民描述慢性病被時間定義,而癌病迫使人正視時間,也重新定義了時間。除了西醫治療,中醫漢方也成為慢性病患者的選項,蔣竹山從日治時期的臺灣報刊中介紹人參的故事。 在「陪伴長者,照亮長路」中,石曉楓介紹臺灣作家照護老年父母的艱辛歷程與書寫,也透過照護至親的歷程照見自我。張郅忻聚焦於臺灣長照產業的生力軍——來自異鄉的移工,還有女性照顧者對高齡者的陪伴。蔣亞妮介紹醫事作家的散文,理性平衡感性,展現疾病書寫新途。劉介修分析高齡者疾患的複雜度,聲聲叩問著關於高齡、健康與照護的多重敘事。 書末於附錄附上臺灣文學館「寫字療疾」展覽的簡介與圖片,在展期結束後仍能留下紀錄。 ◎本書作者:林秀蓉、黃宗潔、紀大偉、梁秋虹、許宏彬、黃信恩、廖淑芳、李癸雲、李欣倫、王浩威、許劍橋、宋玉雯、朱嘉漢、李雪莉、阿布、陳佩甄、栩栩、陳宗暉、吳妮民、蔣竹山、石曉楓、張郅忻、蔣亞妮、劉介修、王嘉玲、黃偉誌(依文章順序排列) 書寫,用以抵禦內心冰火風暴╱李欣倫 (節錄) 烈焰與幽藍的體感 對不少旁觀他人苦痛的人來說,憂鬱症就是想太多,念頭黑暗,缺乏運動,似乎這僅是蒼白精緻的病症,由於缺乏認知,便延伸無數隱喻、標籤及汙名。然而他們並不知道,憂鬱症發作起來可是驚天烈地,兇猛殘暴。許佑生形容,先是持續性的頭痛,從後腦勺開始,疼起來,「好像那兒插進了兩把刀」,若用手刀切表皮下的筋,則帶動整片後腦勺的劇痛,「彷彿打保齡球撞個全倒,我還依稀聽得見瓶子哐摔倒的聲音」: 接著,我便會覺得腦子裡發燒,一股熱氣從鼻子冒出,連眼窩的壓力也升高,眼珠子有些脹痛。 然後最可怕的主角登場了,經過頭痛、灼熱、眼壓提高這些釋放乾冰似的舞台效果,憂鬱症的猙獰症狀終於挑大樑出場。 這是《晚安,憂鬱──我在藍色風暴中》中,憂鬱症發作時的描摹,深深地銘刻於肉體,留下痛苦的痕跡。許佑生以各種譬喻形容憂鬱症,例如「一顆漂浮的寂寞星球,周而復始繞著圈子」形容患者失序的腦袋,然而一點都不淒美浪漫,發作起來「兇暴激烈,幾乎摧毀一切生機」。他又以「像透了那些被絞肉機攪出來的碎肉條」細緻形容,當身體燃起焦灼不安,他搓揉雙手,彷彿揮趕千萬隻螞蟻,接著緊摳膝蓋,用力耙動,「好像欲把體內火山一般的岩漿地表耙出一個空隙」,讓熱燙的岩漿流出,紓解高壓。如小說家洛心在與精神科醫師阿布的對談中,表示憂鬱症是會痛的,雖然找不到身體準確的痛點,但「會痛到讓人企圖撞牆或割傷自己,想透過身體的痛減輕精神上的痛」。 從許佑生這篇〈絞肉機裡的腦子〉中所使用的動詞──搓、揉、摳、耙,繼之以腳踹、彈跳,最終在地上打滾,發出野獸般的嚎叫,可看出作者跟憂鬱症搏鬥的過程,那是身體抵抗的全面啟動。透過細緻描摹,讀者得以窺視憂鬱症的高溫熱能:地獄之火,撕天烈地之焰,如同葉青在〈當我們討論憂鬱〉詩中,以「紅色的」、「身體的」形容憂鬱症。憂鬱症也常令人聯想到冰藍色,許佑生遂以繪畫具體化憂鬱症患者的腦袋,那是幽冷的藍,綴以白色螺旋雲團和輕飄雲絮,呼應了凱.傑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在《躁鬱之心》中對憂鬱症患者大腦的斷層影像:寒冷而停滯的深藍。烈焰和幽藍,也是許佑生觀看梵谷的畫作中,從那鬼魅燐光般的、青藍色糾纏的漂流線條中,所讀出的求救訊息。 死亡誘惑,以及抵抗誘惑 憂鬱症發作時,許佑生最終僅能以狼人般的嚎叫舒緩內心壓力,古嘉則寫失眠夜晚、響徹腦袋的頭暈聲,尖銳如貝斯演奏的「大黃蜂的飛行」,「糾結的腸與扭擰的胃」攻擊喉嚨,焦慮到最高點。古嘉將罹患躁鬱症的歷程寫成《十三樓的窗口》,十三樓是萬芳醫院急性精神科病房的所在,書中描述住院的經歷、憂鬱症病友的生命故事,也回首成長背景,寫與母親的緊繃關係,間接強化了自己的恐慌焦慮,坦率地寫下自己對主治醫師的移情作用,以及DTR認知治療對自己的效用。由於古嘉就讀特教系,涉獵諸多心理學書籍,文中不時引用專業資料說明病情,又能從醫療術語和疾病定義中,以說故事之筆游離出來,真摯動人。〈致袁哲生〉寫二○○四年得知袁哲生自殺時,正好古嘉初次住進急性精神科病房,看完整版報紙報導,忍不住趴在護理站前的桌上大哭,哀悼死了一個小說家的同時,也發願幫助更多病友走出陰霾。 不過,對躁鬱症和憂鬱症病友來說,死亡始終存在著強烈誘惑,除了袁哲生之外,二○○四年於《野葡萄文學誌》撰寫「憂鬱症報告」專欄的黃宜君,於二○○五年自縊。黃宜君詳細刻畫深陷憂鬱症的身心之痛,服用抗憂鬱症藥劑、自殘和洗胃的過程,論者唐毓麗認為閱讀「憂鬱症報告」,「就像打開了一座『憂鬱症』迷宮」,讀者對此「有了解碼的途徑,也將讀者拉進生命與審美價值不斷改造的動態過程。」提到對憂鬱症患者而言,和他人相處是艱難的,黃宜君在〈憂鬱症報告之二:社交障礙〉中,描述了發病期間的社交障礙,在友人閒聊文學、藝術的聚會中,擔憂自己出醜,但愈是努力克制,還是無法克制自己的音量,「吐字的速度越來越快,大聲張揚並且連續不斷地開啟新的、令人尷尬無所適從的話題」。不僅如此,打理生活起居,擺平細瑣日常,光想到就呼吸困難,於是起床、刷牙、更衣、出門皆是艱鉅任務,即使上班後能幹練完成工作,回到家又得過上無法吃睡的人生。難度最高的恐怕是處理帳單,發病期只能意會到這些不過是數字組合,於是一再錯過好不容易建構起來的秩序,嚴重發病期甚至連鬧鐘、電梯樓層數字全無法意會,生活卡關,漸趨停擺。 這些尚屬溫和日常。 憂鬱症絕非浪漫藍,發起病來,可是見骨帶血。黃宜君特寫血淋淋的割腕傷口:「下刀以後腕上的肉就紅黑紅黑地翻開。以前從沒見過這麼深處的肉是長得這副模樣。」古嘉在〈割腕的誘惑〉中描述當重壓來臨,割腕竟是最有效的方法,讓自身「專注在那一點小小的皮肉之痛,看鮮血充滿生命之姿地由肌膚之泥壤冒出紅泉」,雖明知自傷無助於解決問題,但痛楚反讓她稍微喘息,後來她因擔憂自殘上癮,而自行住院接受治療。十九歲的躁鬱症女孩思瑀也有相同經驗,當她用美工刀、鑰匙、剪刀甚至指甲刀割手,不但不感覺痛,反而有舒服解脫之感,在《親愛的我,你好嗎?十九歲少女的躁鬱日記》中,她問「影子朋友」割手的時候是否會痛? 「真的好舒服!」我邊割邊流淚。「你知道嗎?」我對我的影子說:「原來我還活著,還有鮮血可以流,還有東西可以證明我的存在。」 旁人看來的自傷,對憂鬱症的病友而言卻能暫時紓解,有些人最終走向死亡,有的人仍在死線前掙扎,以搏鬥之姿,抗拒兇猛的死亡誘惑。凱.傑米森在鬱症主導時,曾買槍計畫自殺,但又屢次抵擋自傷的念頭,抗拒自己走向八樓樓梯間窗檯間,最終仍吞下一大把藥丸,所幸獲救。許佑生也曾曲背弓身,壓低重心前行,擔心一失神就衝出窗外,可見要阻擋死亡,好好活下去需要多大的意志力。許佑生寫:「我們不見得非得去死不可,但是一想到可以死,確實就有一種暫且鬆一口氣的感覺。」他以母親撫慰生病孩子來形容此種「備而不用」的死亡念頭。死亡幽靈,恆常閃現於憂鬱症、躁鬱症患者的腦海中,那也是尖銳驅力,持續誘使人們奔赴死亡。 我們離開,是為了回來 自陳為精神病院資深病患的廖梅璇,在〈精神病院皮下鉤沉〉描寫她曾持續而猛力地以傘尖戳一面發亮白牆,直到護士前來制止,她才驚覺越過了某條線,藉此對世界發出抗議的怒吼。她也曾在病院見過一位清秀女孩暴罵髒話,如雷鳴陣陣劈落,「在走廊迴盪如鬼嚎」;也在候診區的談話中,「旁觀他人勉力組構起零碎的語言廢五金,重現燒熔焦黑的人生經歷」,甚至聽聞已離院的女性,以重回社會的經驗,回過頭來以「你看我也可以」來「勉勵」當年共處的病友,廖梅璇以「言語霸凌」形容這種不自覺的優越感。有時,聽到候診區的耳語,「聲音一低,通常就代表某條生命從世界中消失」。精神病院充滿聲音,痛苦之聲,絕境之聲,也是求生之聲,廖梅璇寫離開病院的人恍若重獲新生,搭公車時還感謝司機,對此作者寫道: 我也道謝,但有時在魚貫下車之際,我忍不住想尖叫起來,裂解緻密的秩序。我想大喊:我們不是將自己倒進正常人模具就會好起來!就能重生被社會接納!我們!我們離開,是為了回來。
各界推薦 林巾力(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陳耀昌(醫師作家╱臺大醫學院教授)——專文推薦平路(作家)、宋尚緯(作家)、林黛嫚(作家)、郭強生(作家)、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廖梅璇(作家)、鍾文音(作家)、隱匿(詩人)——一致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策劃單位簡介 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臺灣文學館,設立於2003年,座落於1916年建造的古蹟「臺南州廳」,是國家級的文學專業博物館。臺文館典藏有臺灣多元族群的文學文物,並發揮研究、展示的能量,傳遞過去的豐富文學史、串聯當代的繽紛創作力。臺灣文學館也是臺灣最重要的文學政策推動機構,擔負臺灣文學外譯、國內館舍結盟、專業紙類修復、跨域媒體改編等任務。主編簡介李欣倫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著有論著《苦難敘事與身體隱喻:從身體感知的角度閱讀當代女作家作品》,散文則有《藥罐子》、《此身》、《以我為器》及《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等,《以我為器》獲2018年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亦入選《文訊》「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中二十本散文集之一,近年散文集入圍台灣文學館金典獎、Openbook年度好書,散文作品也收入年度散文選及數種散文選集中。
產品目錄 目次【推薦序】文學發聲,指認病痛╱林巾力【推薦序】憂鬱樹與萬壽果╱陳耀昌【導讀】疾病編年,文學度日:寫給受折磨的我們╱李欣倫 記疫行動,讓愛蔓延貧窮是疾病的溫床:楊逵、鍾理和小說中的沉痾語境╱林秀蓉當我們再次仰望星空:疫情時代的寫作╱黃宗潔汙名,讓我們更閃亮:臺灣文學的愛滋顯影╱紀大偉【特寫】玫瑰的名字:速寫梅毒文學史╱梁秋虹【特寫】從抵抗、習慣到準備:傳染病與防疫措施╱許宏彬【特寫】傳染病老地圖:文學作為一種公衛印記╱黃信恩 憂鬱來襲,書寫自療文明的外邊:臺灣文學的癲狂史╱廖淑芳詩歌作為抗抑鬱劑:談臺灣當代女詩人的憂鬱書寫與自療可能╱李癸雲書寫,用以抵禦內心冰火風暴:臺灣作家筆下的躁與鬱╱李欣倫【特寫】當正常也是一種瘋狂:觀看千年憂鬱記事╱王浩威 指認創傷,修復記憶共震‧共存:天災書寫的創痛與修復╱許劍橋指認創傷:戰後臺灣小說中的戰爭記憶與情感書寫╱宋玉雯記憶與失語:白色恐怖的傷痕如何言說?╱朱嘉漢險地孤生:來自勞動體制邊緣的傷與殤╱李雪莉【特寫】創傷的幽靈:如何看見與對待創傷經驗╱阿布 慢病緩療,與病共存與病共存:臺灣當代(乳)癌症散文的多重時間性╱陳佩甄慢老,久病,故事多:當慢性病進入疾病書寫╱栩栩生病如果是一趟自助旅行:三位臺灣作家的痊癒路上╱陳宗暉【特寫】時間的命題:慢性病與癌症╱吳妮民【特寫】食補・養生・人參小史:日治臺灣人參的社會生命史╱蔣竹山 陪伴長者,照亮長路照護至親,照見自我:作家的中年練習題╱石曉楓照亮長路:熟悉又陌生的照護者╱張郅忻節制的深情:當醫學遇見文學╱蔣亞妮【特寫】他們都說我「沒有病」:高齡、健康與照護的多重敘事╱劉介修 附錄展覽簡介 寫字療疾:罅隙中的粼光╱王嘉玲、黃偉誌作者簡介展覽資訊
書名 / | 寫字療疾: 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 |
---|---|
作者 / | 李欣倫 主編; 國立臺灣文學館 策劃 |
簡介 / | 寫字療疾: 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26位作者合寫,反映時代的疾病之書。瞭解臺灣「疾病文學」的重要讀本。寫給曾經、正在或即將被疾病考驗的我們。:誠品以「人文、藝術、 |
出版社 /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611900 |
ISBN10 / | |
EAN / | 9786263611900 |
誠品26碼 / | 2682431604002 |
頁數 / | 280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 17 1.55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文學發聲,指認病痛
林巾力(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疾病是臺灣歷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影響到個人和整體社會的制度及文化,甚至是歷史的走向。過去三年,全球籠罩在COVID-19的威脅下,不僅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也奪走許多寶貴的生命。文學不僅能夠記錄世紀大疫的劇烈變化,也細膩刻劃至個人的身心病痛。透過不同敘事觀點和文字表達,讓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疾病的本質,並從中透析臺灣特有的歷史及社會環境。
國立臺灣文學館在疫情趨緩且解封之際推出「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與療」特展。展覽共劃分五區:「社會有疾,群眾同療」、「心靈有疾,書寫來療」、「集體創傷,集體療復」、「慢慢的病要緩緩療」、「時間的疾,照護療癒」,分別對應到臺灣文學中經常書寫的傳染病、精神疾病、集體創傷、慢性病以及近年來備受重視的照護議題。
《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延續展覽的框架,並增補更加豐富的內容。本書以文學為軸心,透過跨領域的知識彙整,看見疾病的多元面貌,由此串聯起更具韌性的療癒力量。在李欣倫教授主編下,本書內容從疾病文學擴及到醫療史、生活史以及醫療從業人員、患者的前線觀點。從探討作家如何將疾病體驗轉化為創作力量,延伸至疾病的社會和歷史背景的探討。各章都將帶領讀者了解「疾病」如何與臺灣歷史文化緊密扣連,同時揭示出人性的脆弱與堅韌。除豐富的文章外,本書亦於附錄附上本次展覽的圖錄,在展期結束後,仍能留下紀錄。
本書由李欣倫教授主編,並邀請於疾病研究上耕耘許久的專家學者共同完成。我衷心感謝所有參與本書創作的作者。我們也希望能夠透過這本專書,讓讀者更加認識臺灣的疾病文學,同時也為有興趣的研究者提供一個重要的參考資源。
疾病是生命中無可避免的事情,一如展覽結語所說:「沒有人是故意的。」好在我們還有文學,透過文字的發聲來指認難以言說的病痛,並成為共同感受的途徑,成為彼此的扶持。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所有文學愛好者的支持。謹代表國立臺灣文學館對所有作者、讀者,致上最深的謝意。
最佳賣點 : 26位作者合寫,反映時代的疾病之書。
瞭解臺灣「疾病文學」的重要讀本。
寫給曾經、正在或即將被疾病考驗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