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for Love: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Holding Space
作者 | Matt Kahn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情緒留白: 為自己和別人保留空間, 讓每次相遇都是成長的開始:別人有權隨心所欲,而我同樣有權決定如何解釋他們的話。慢一點回應,甚至不回應也無妨。與達賴喇嘛、艾克哈特 |
作者 | Matt Kahn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情緒留白: 為自己和別人保留空間, 讓每次相遇都是成長的開始:別人有權隨心所欲,而我同樣有權決定如何解釋他們的話。慢一點回應,甚至不回應也無妨。與達賴喇嘛、艾克哈特 |
內容簡介 別人有權隨心所欲,而我同樣有權決定如何解釋他們的話。 慢一點回應,甚至不回應也無妨。 與達賴喇嘛、艾克哈特.托勒同列 「世界百大最具精神影響力人物」的美國靈性導師最新療癒力作! 當生活變得不堪負荷、不知道該怎麼辦時, 我要對自己和周圍的人說什麼? 如今世界已經來到了集體內心擴張的「水瓶時代」,我們在他人身上感受到的每一項差異,都可能成為探索更深層連結的深切邀請。問題是面對社群媒體和日常人際互動上的摩擦或對立,我們經常無法保持冷靜,總是想要立刻反擊或回應,不是被激起太多情緒,就是內耗太多,以致身心俱疲。 這種時候,我們就需要練習「保留空間」,讓自己不會習慣性地,在第一時間就給出情緒化的淺層反應,無論是正面、負面的回應都一樣。 這本書充滿了讓自己更好也讓別人更好的技巧,十項原則將幫助你透過有意識的溝通來解決衝突,鼓勵所有人(尤其是高敏感族)以勇敢、自信和同情心擁抱千變萬化的世界,可以讓你: ◎促成更多鼓舞人心的自我對話,而不是痛苦的內在批評。 ◎學習如何成為隱藏在內心深處、潛伏在身邊人們陰影中的傷口的好友。 ◎平復傷痛的記憶,原諒那些真的沒辦法做得更好的人,無論周圍的人行為舉止如何,你都能在平靜的道路上前行。 ◎加深在人際關係中的親密感,幫助你感覺更投入生活、敞開心扉,讓你的聲音被聽到。 ◎學習如何做到最好且獲得更多支持,並在不耗盡自身所有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支持他人。 ◎從完美主義、相互依賴和取悅他人的束縛中解脫,重新獲得你全然應得的個人力量。 ◎在面對那些視你為避風港、垃圾桶的人,能夠更有抵抗力。 ◎意識到自己的經歷與周遭他人間的差異,讓你能夠基於自由做出擁有力量的選擇,而不是迷失在他人強烈的模式中。 慢一點,讓力量回歸內心的靈性智慧── ◆ 為了幫助別人能真正地療癒,表達支持會比提供糾正更有用。 ◆ 與其花大半輩子等待對方道歉,鼓勵這項特質會啟發你帶著愛以身作則,你會因為深刻的貢獻而向上提升,不再受困於「要從那些無力給予的人身上收到回饋」的想法。 ◆ 不妨想像一下,用「我看到你很痛苦」來回應一個猛烈抨擊你的人會如何?也許承認他們內心的衝突有助於他們繼續進化、加深親密連結,而非製造更多不和諧。 ◆ 學會區分「肯定對方的經歷」與「安撫對方」的不同之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安撫」是無意識、盲目同意他人的觀點,只有當我們不再躲在盲目同意的面具底下,才能保留空間。 ◆ 當你支持別人發聲,反過來也可以幫助你重新找回沉寂已久的發言力量。 ◆ 你越是意識到憤怒是創傷事件的重演,你就越不容易感受到威脅。 ◆ 你花越多時間選擇去保留空間,而不是將別人的需求當成對自己的攻擊,你就越有能力以平和、開放和輕鬆的方式度過每一波情緒浪潮。 ◆ 那些質疑或無視你需求的人,其實是在幫助你看得更清楚,了解誰只是因為你能帶來好處才加以接近。 Chapter 2 這與「他人所不知的」無關(節錄) 我的父母反映了許多重要的人生課題,但有時不是透過他們所分享的智慧,而是那些令人困惑的言行舉止,比方說,他們常藉由批評周圍的人來展現自己比較聰明。無論是抒解工作壓力還是跟鄰居一起出去玩,對旁人所面臨的困境他們都很少展現同理心。在我看來,他們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幸災樂禍式的嘲諷馬拉松,藉此排解他們所壓抑的情緒。 年幼的我只能躲在房間裡靠打電動獲得安慰,將他們小心眼的種種嘲弄隔絕在門外,然而,他們施加在他人身上的這股殘忍讓我非常痛苦。如果現場有樂意洗耳恭聽的聽眾,我父母甚至會加油添醋一番。他們有一群臭味相投的朋友,這樣的行為對這群人來說是再正常不過,但我直覺知道,這不是我想要的成長方式。 這跟在學校裡受到霸凌是不同層次的事情,霸凌者是透過壓迫他人來抑制自己的不安全感,但是當我在最信任、最渴望得到愛的兩個人身上看見這種破壞性的行為,受到的傷害可說是無法比擬。即使我不是父母親言語攻擊的目標,他們對別人的詆毀總讓我感覺自己也受到羞辱,這些八卦議論跟著進入我的體內,我經常私下淚流不止,好像我就是他們批評的對象。 在某場特別令人不適的八卦派對之後,隔天早上我鼓起勇氣對父母說:「昨天很吵。」 「對不起,親愛的,我們只是玩得很開心。」媽媽回答。 這句話讓我很困惑,所以我繼續說:「你們玩得很開心,但是說了很壞的話。」 我父母都裝傻,反問我:「誰說了很壞的話?」 儘管害怕自己會成為他們接下來攻擊的對象,我還是回答:「就是你們。你們說其他人、老闆、餐廳的服務生……」 他們終於看出這件事讓我非常困擾,現在兩個人都剛好處於「好爸媽模式」,所以這樣告訴我:「我們是在開玩笑啦,大人都是這樣。」語畢,他們還抱了抱我。 我回到房間這個避風港,疑問並沒有解決,反而變得更加困惑:為什麼這種 傷害性的行為對他們來說如此正常? 長大後,為了深入理解這樣的行為模式,我開始進一步處理這些痛苦的記憶,很快就察覺父母身上的傷。我外公是個病態說謊者,母親的創傷來自於遭受遺棄以及對他的失望。外公中風之後,母親成為他的代理人,外公的不誠實和無能越演越烈,母親很快就無法容忍他的欺騙行為。因此,每當母親在他人身上看到她所認定的「無能」,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向他們釋放她無法向我外公表達的所有憤怒──這個男人終生精神錯亂,還讓她感到自己被遺棄、不重要和被剝奪許多應有的權利。 我父親的創傷則是與遭受雙親批判有關。他出生的年代還沒有將「閱讀障礙」視為一種疾病,患者通常被認定是天生腦袋不靈光、是笨蛋,他後來不顧我祖父母的期待,確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沒有去醫學院、成為一名外科醫生,也沒有接手祖父的私人診所,而是發誓要以業務身分取得成功。 我父母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一番成就,並且自豪地在繁華的美國郊區撫養我和姐姐長大成人。可是,母親常會很快將她對「無能」的看法投射到別人身上,父親則像以前自己受到的對待那樣,草率地幫他人貼上「愚蠢」的標籤。成年的我開始看出他們如何利用別人的事情來分心,藉此逃避自己的父母所能引發的痛苦和失望感。 他們的衝突其實很有意思。我父母各自因為自認另一半不知道的事情,而怨恨對方,並為此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激烈辯論,試著讓對方知道自己錯得多離譜。爭吵的音量和強度繼續升高,小時候我常怕他們互相傷害、怕鄰居報警,甚至是威脅要離婚。 然而我內心深處知道,如果沒有這段相互依存的關係,他們的愛就無法延續。為了平息他們的衝突,年幼的我極力想成為他們的危機顧問,希望自己能為家庭互動找到一些緩衝(我的介入其實會使相互依存的關係延伸到自己身上)。 只要他們吵到一定的程度,我就會無法控制自己,大吼大叫地要他們安靜,不然警察可能就要上門了。 然後我會對著母親解釋說:「爸爸只是想愛你!」她會立即扮演受害者:「你是在指責我嗎?」 父親會加入戰火:「不准這樣和你媽媽說話!」這番話是背叛,激怒了我:媽媽內心的惡魔把你扁得一塌糊塗,現在你竟然在幫她講話?是等一下你們關起房門繼續吵架的時候可以減輕傷害嗎? 我最初是用這種「拯救他人模式」來應對身邊突然爆發的情緒波動,後來我成為富有同理心的療癒者時,這種模式出現更微妙的意義。我在療癒職涯的初期發展出一套促成更深層相互依賴的公式:我將自己定義為靈性拯救者,周圍都是渴望被拯救的人。我雖然為他們提供洞見,但不知何故,一直無法擺脫「我沒有真正幫助他們學習如何為自己保留空間」的感覺。我越常發現自己的「救世主」傾向,甚至會因為直覺「我必須拯救這個人」而打斷對方的分享,我就越開始看到這種方法的侷限性。 關於父母親那些批判傾向的記憶逐漸浮現時,幫助我緩解內心「靈性拯救者」衝動的深層解決方案出現了。從更客觀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些過往,直覺也一邊詢問我:「最能描述你父母行為的形容詞是什麼?」答案是「否認」。直覺又問:「與『否認』相反的是什麼?」我立刻知道答案是「肯定」。 獲得這項覺察之後,我開始自我挑戰「提供肯定他人經歷的空間」。隨著肯定的特質在內心日漸成熟,我發現了療癒的潛在新視野。這與教導、拯救別人無關,而是我可以如此充滿愛地保留這個空間,讓他們最深層的真相得以被理解。直到那一刻,我才覺得自己提供了真正的療癒服務──無論他人有多想從我這裡獲得拯救。 肯定的特質 「肯定」作為保留空間的第二個特質,提供了「接受他人的個人掙扎」這項贈禮。雖然想像「如果對方能從我的位置了解我看到的事情,他們就會變得更好」非常容易,但最深刻的洞察通常來自於你提供的肯定,而非一連串的糾正。無論是出於善意,還是試圖讓對方變得更像你所希望的樣子,拯救模式都經常造成誤解,尤其是急著要他們去接收、處理和接納更高層次觀點的時候,就更常如此。 無可否認的是,我們很難放棄拯救他人的傾向,因為不這麼做感覺就是看著對方受苦,進而引發你深深的內疚──彷彿只要自己無法幫助他們轉變,就會加劇他們的痛苦。但是,就像毛毛蟲如果不鼓起勇氣自己破繭而出,便無法蛻變成蝴蝶,人也是如此。除非一個人能得出屬於自己的內在結論,否則是無法完整內化這股積極改變的必然性。 不管你多麼強烈地希望別人改變行為或是看事情的角度,真正的同理心是會放手讓療癒以自己的步調發展。一旦對方的痛苦獲得認同,就會開啟一個更大的空間,讓更進一步的轉變得以發生。這可能不會在你想要的那一刻發生,然而它一定會發生在最好的時刻,因為宇宙知道每個人進階到新的意識層次時,所需要累積的經驗各不相同。 「肯定一個人」就是幫助對方看到這些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對於自己正在進行的獨特旅程是有目的和價值的。無論是他們突然領悟一項最高真理,或者只是在個人進化的進程中邁出的一小步,這些觀點不需要非得是最高真理才能成為通向更大覺察的墊腳石。在受到肯定的同時,他們也會感覺到連結的產生,有助於在他們覺得自己是唯一遭受眼前痛苦磨難的時候,記得自己其實並不孤單。 有些人對事情解讀與現實狀況天差地遠,你反而更有可能透過提供充滿愛的肯定(而非拯救他人的衝動),幫助他們察覺到更廣闊的觀點。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表示你「贊同」對方的觀點,只意味著你是藉由「認可」他們所擁有的經驗來支持他們的成長。 舉例來說,如果有人告訴你:「我今天過得很糟。」一個表現出肯定特質的人會回答:「我懂你今天過得很糟。」你並不是在同意他對日子好壞的評分標準,而是認可他的遭遇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普遍情況。 反之,若你任由內心的拯救者牽著走,可能就會說出「如果我是你,我會這樣做……」、「看吧,我早就提醒過你……」等話語。如果內心拯救者是比較靈性傾向的,你可能會認為自己得解決背後的靈性問題,而提出以下建議: ● 「也許是你的頻率太低了。」 ● 「你應該去顯化一些不同的東西。」 ● 「我認為你的脈輪能量很糾結。」 這些只是幾個小我如何使用靈性概念來指責他人的例子,都是一種檢討受害者的言語。拯救者可能會堅持自己是用心良苦,但這股拯救他人的衝動只會讓身處痛苦的人感到自己是失敗的、不被看見和不被肯定,因為在那些時刻,當下的陪伴是他們唯一需要的幫助。 即使對方乞求你出手拯救自己,你所能提供的最佳援助是替正在發生的療癒保留空間,這遠勝過幫助他們逃避療癒過程。 若能充分發揮肯定的特質,那麼無論別人所抱持的態度、觀點為何,你都會願意支持他們。潛意識通常會根據資訊的異同來進行分類,因此除非一個人理解到自己的看法有謬誤,否則他是不會認同你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即使對方同意了你的觀點,他也很可能因為感到挫敗而選擇離開,這是放棄個人力量的另一個例子。你可以從這個角度看到一點:為了幫助別人能真正地療癒,表達支持會比提供糾正更有用。 我們每個人都在走一段屬於自己的旅程,同時會面臨大量的情感體驗,而這些經歷發生在大家身上的順序都有所不同。透過肯定這項特質,你可以帶領大家接受那些過去常被視為「懲罰」的經驗,特別是在情況往最不樂見的方向發展的時候。 以「肯定」取代「拯救」的衝動,能夠幫助他人記得自己的經歷不是偶然或錯誤。每個人處理事情的方式都是其來有自,絕對不是他們做錯事的後果。我們說再多可能都無法讓別人明白這個道理,不過一旦去肯定他們的經歷,他們便會嘗試以新的信念、更大的勇氣和更深的連結感,來迎接意想不到的變化。 舉例來說,假設你正在陪伴一位無計可施的朋友,他可能會說:「我就是不知道該怎麼辦!」雖然你內心的拯救者已經準備好提供五個建議、圖表和簡報來說明你的想法,但是內心的空間保留者知道:這其實無關乎知不知道怎麼辦。假設自己扮演的角色目標是「讓別人的經歷變好」很容易,但你內心的空間保留者提供了「陪伴」這份禮物,幫助他人無論在什麼狀況或心情之中,都能意識到自己還OK。 此外,為了擁抱肯定的真正力量,學會區分「肯定對方的經歷」與「安撫對方」的不同之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安撫」是無意識、盲目地同意他人的信念、觀點和看法,你可能會反射性地點頭贊同:「我同意你的看法。」「沒錯,完全同意。」「當然。」至於肯定對方的經歷,你會說的話語則是:「謝謝你的分享,你有權讓大家聽見你的心聲。」我們經常以安撫他人來平息衝突,雖然通常是出自好意,但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維持和平並避免被拒絕。想要迴避人際關係中的痛苦、盡可能享受其中樂趣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但只有當我們不再躲在盲目同意的面具底下,才能保留空間。 除去安撫或拯救兩者的干涉,肯定的特質能幫助大家更能接受自己的種種遭遇,同時不破壞生命準備送上門的覺察時刻。 即使是為自己保留空間,「習慣性安撫或糾正自己」只會加劇你內心的不平衡感。我們在遭逢人生低潮的時候,往往渴望能找到新的生活目標,但實際上,要讓這股迫切的掙扎求生感煙消雲散,我們最需要的是自己的支持陪伴。「為自己保留空間」從來就與如何解決問題無關,它其實是你從失敗中找到的強大復原力、在混亂中找到的清晰、在絕望中找到的重生勇氣,因為你是如此深情地擁抱和重視自己的需求。 透過肯定這項特質,你就能感受到更深層次的支持,幫助你無論在生命的高峰或低谷,都能對人生各式體驗所能帶來的進化價值,保持開放的心態。
各界推薦 茱蒂(Instagram療癒系創作者)謝宜珍(作家、身心靈講師)羅志仲(人際溝通講師、身心靈工作者)蘇益賢(臨床心理師)──誠摯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麥特.坎恩(Matt Kahn) 靈性導師,也是擁有高度共感能力的靈性治療師。 他天生擁有觀望、聆聽、感應的直覺,不僅能夠感受到他人的情緒,也能精確指出阻礙心靈開放的原因。以書寫、演說為媒介,為我們帶來新的洞見,教導能夠感知能量的人們如何運用愛的力量,達到療癒身心、喚醒靈魂、轉化實相的效果。 他是聯繫神祕領域與覺醒之道的橋梁,在人們心中啟發了深刻的靈性成長與能量擴展,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受其影響的人遍布全球。透過麥特充滿愛的引導,以及神聖心靈智慧的傳遞,許多靈性求道者得以覺醒、認知到自己的本質,體驗到奇妙、難以解釋的身心療癒。著有《愛是圓滿的開始》。 梵妮莎陰錯陽差在公館研究了四年中國文學,在文創界轉幾圈後跑去大不列顛感受歐洲風情並深受吸引,順帶取得文創管理碩士文憑。曾任職外商公司,目前為自由工作者,身兼行銷及活動專案企劃/執行和譯者,偶爾寫寫文字,常駐領域:藝術文創、自然、人文歷史、商用文稿。E-mail: kyc.vanessa@gmail.com
產品目錄 前言/一起探索保留空間的變革力量CH1 提供幫助始於聆聽CH2 這與「他人所不知的」無關CH3 你無法急於處理被埋藏已久的事物CH4 憤怒是某人創傷的重現CH5 當對方正在與自己的傷痛搏鬥,你就會被推開CH6 多元就是同理的明燈CH7 界線是一種自我愛惜的行為CH8 感激永遠合宜CH9 面對現實會令人不適,但沒關係CH10 時間是最有智慧的療癒者結語/活出「一切都是為了愛」的真諦致謝
書名 / | 情緒留白: 為自己和別人保留空間, 讓每次相遇都是成長的開始 |
---|---|
作者 / | Matt Kahn |
簡介 / | 情緒留白: 為自己和別人保留空間, 讓每次相遇都是成長的開始:別人有權隨心所欲,而我同樣有權決定如何解釋他們的話。慢一點回應,甚至不回應也無妨。與達賴喇嘛、艾克哈特 |
出版社 /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611474 |
ISBN10 / | |
EAN / | 9786263611474 |
誠品26碼 / | 2682397122008 |
頁數 / | 232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 14.8 1.4 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本書的核心概念「保留空間」,正好是高敏感社交管理的正解,我們需要純粹的關係,練習不隨他人的情緒起舞,練習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命的課題!──茱蒂(Instagram療癒系創作者)
作者精闢分析十個心法,不僅能自我提升,更讓集體意識擁有更好的連結。當我們彼此擁有舒適的空間,就能和諧共處,達成雙贏。──謝宜珍(作家、身心靈講師)
對我而言,這本書談的是「和解」。我們需要先與自己和解,治癒自己的傷痛,進而在確立界線的前提下,也能涵容他人的傷痛,這是我們能帶給這個世界最大的禮物。──羅志仲(人際溝通講師、身心靈工作者)
空間,是一種可能性。看似什麼都沒有,卻也可以是萬事萬物出現的所在。在本書十個特質的引導之下,祝福你我都越來越有保留空間的餘裕,並有機會善用這個禮物。──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內文 : / 前言/一起探索保留空間的變革力量
現在是歷史上頗具標誌性的時刻。身處於仍在適應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的世界,我坐在電腦前,為種族分裂事件深感錯愕,也為發生在我們國家首都的暴力攻擊而震驚不已。無論是以種族、文化、性別、性向、身分或觀點來區分,那些在世界各地蔓延的社會衝突裂痕,似乎只會擴大成更深的鴻溝。
雖然許多人認為人類的進化會將我們這個物種日漸推向絕境,但我認為這反而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以最大幅喚醒我們的意識。或許這是一個當今世界從未發現自己需要的警鐘,如果當前的衝突,其實是與人類同胞探索真正和平與團結的機會呢?這會不會是轉變為更有自覺、更富有同情心和相互聯繫的社會的一種方式?我們越來越意識到將每顆心與整體分開的痛苦會是如何。也許這就是人類進化到集體內心擴張的「水瓶時代」的方式,這可說是一個曠古絕倫的時代。
作為此時代的路標,我們在他人身上感受到的每一項差異,都可能成為探索更深層連結的深切邀請。靈性不只是眾人私下悄悄討論的話題,它也能促使世界團結,這份重要性正持續迅速擴散到各大洲。當然,任何個人和集體成長的機會都需要一套技巧來幫助我們在這條軌道上航行。為了孕育一個願意比過往任何世代更好的進化物種,我們必須願意觸及內心,給予彼此都應得和渴望的尊重、認可和鼓勵。如果人類的天命是要擁有更多自覺和同情心,那麼每天受到啟發而施行的技能必須同樣植根於相同原則,如此一來,我們將成為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實質改變。這也就是為什麼你在這裡接受《情緒留白》一書所提供的贈禮。
保留空間的變革力量
你可能會自問:「保留空間對我和他人究竟是什麼意思?」作者暨教師普萊特女士(Heather Plett)在其文章〈為某人保留空間意指為何〉中提及,保留空間「意味著我們願意在另一個人正在進行的旅程中與他並肩而行,不會做出評判、使他們感到不足、試圖導正他們或嘗試對結果造成影響。當我們為他人保留空間時,我們就會敞開心扉,提供無條件的支持,放下判斷和控制」。
休斯頓大學臨床心理學家沃克(Rheeda Walker)提供了一個補充說明:「保留空間意味著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主動對另一個人的情況或遭遇產生同理心,為那個人騰出時間,讓他去做自己需要的任何事情,比如表達傷害、憤怒或其他強烈的情緒,並以提供支持、沒有批判的方式,接受他們需要交流的任何事物。」
保留空間的重要性始於一項覺察,也就是意識到所有人類都處於「生存成長」和「情感成熟」的旅程中。每一個生命形式都是意識的體現,每一個生命都與充滿愛的神聖智慧源泉相連,其本質是不斷進化、成長和擴展,這就是為什麼每個時刻都是設計好要讓你置身其中──為了引導你度過任何能協助轉移下一個意識等級的情境。雖然個人意願會決定他們選擇多久進化一次,但這份富有啟發性的由衷支持能促使深層療癒,推動我們所有人取得最成功的突破。
真誠地向自己或他人提供「支持」這份贈禮時,這項善意會傳達以下訊息:大家在各自的道路上航行時,並不會像原本可能感受到的那樣孤獨──尤其是當他們知道如何以和平、以充滿愛的方式應對衝突。無論結果是否如同預期,又或是啟發意想不到的變化,每個互動時刻總是會為我們的進化提供幫助,每次相遇也提供了無數機會強化親密關係。我們越了解如何為自己的內在成長轉變保留空間,就越容易面對困難,即使面對的是其他人在批判、痛苦和恐懼帶領下,所做出的激烈反應,也能找出合適的應對之道。
為了成為這趟旅程中的一大助益,我寫下這本書幫助你們透過有意識的溝通來解決衝突,鼓勵所有人(尤其是高敏感族)以勇敢、自信和同情心擁抱千變萬化的世界。
我在書中會詳細介紹十項原則,幫助你將與人們互動的難題轉變為親密連結的神聖空間。每個章節都將幫助你培養一種特定的特質,得以最大程度利用正念做出回應,而不是讓情緒化的反應為你代言。我也會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闡述這種以「心」為本的交流方式如何成為我的處世之道,以及將如何變成你所體驗之美。每章都會提供「重點支持聲明」,幫助你實踐分享每項原則,並為你的進化、你所愛的人以及不斷變化的世界貢獻好處。
重要的是要記住,掌握保留空間的藝術就像練習瑜伽,你無法簡簡單單就擺出某個動作,期待初次嘗試就能完美達成。你必須慢慢找到各個姿勢的訣竅,甚至加以調整好因應本身的需要、強項和弱項。保留空間也是如此,所以請永遠對自己溫柔以待。
透過降低你的情感護盾、放棄言語防禦武器、開始從新的感知示範探索現實世界,我很榮幸可以為你提供洞察、療癒的機會,解決衝突的必要工具可能會在沿途逐一浮出水面。
一旦承認透過匯集每個人的觀點可以學到更多東西,我們就會互相激勵,並轉變為這樣的世代:協助將無法永續的生活方式轉變成擁有更有希望、更多有意識的未來。
就讓我們開始進行
願你即將讀到的文字可以提供你回答這個大哉問所需的一切:當生活變得不堪負荷、不知道該怎麼辦時,我要對自己和周圍的人說什麼?
願書中的十項原則、特質和支持聲明能促成更多鼓舞人心的自我對話,而不是痛苦的內在批評。
願它們幫助你學習如何成為隱藏在內心深處、潛伏在身邊人們陰影中的傷口的好友。
願它們幫助你平復傷痛的記憶,原諒那些真的沒辦法做得更好的人,並教導你無論周圍的人行為舉止如何,你都能在平靜的道路上前行。
願它們加深你在人際關係中的親密感,幫助你感覺更投入生活、敞開心扉,讓你的聲音被聽到。
願它們透過讓你學習如何做到最好而幫助你獲得更多支持,並在不耗盡自身所有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支持他人。
願它們將你從完美主義、相互依賴和取悅他人的束縛中解脫,重新獲得你全然應得的個人力量。
願它們幫助你在面對那些視你為避風港、垃圾桶的人,能夠更有抵抗力。
最重要的是,願它們幫助你意識到自己的經歷與周遭他人間的差異,讓你能夠基於自由做出擁有力量的選擇,而不是迷失在他人強烈的模式中。
我真心誠意感謝你探索一條人煙罕見的道路,作為給自己、你所愛之人、先於你之人、所有可能到訪之人的贈禮。感謝你在需要保留空間以細膩展現我們重生人性的關鍵時刻,探索保留空間的變革力量。
一切獻給光,獻給生命,獻給愛。
麥特.坎恩
最佳賣點 : 別人有權隨心所欲,而我同樣有權決定如何解釋他們的話。
慢一點回應,甚至不回應也無妨。
與達賴喇嘛、艾克哈特.托勒同列
「世界百大最具精神影響力人物」的美國靈性導師最新療癒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