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吉紀念文集: 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 | 誠品線上

張清吉紀念文集: 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

作者 林衡哲/ 廖運範/ 賴其萬/ 曹永洋/ 張麗卿/ 晏山農/ 合編
出版社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張清吉紀念文集: 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志文出版社創立人張清吉先生(1927~2018)於五年前9月28日教師節去世,享年92歲。這位出生苗栗後龍偏鄉的子弟,在日治時代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志文出版社創立人張清吉先生(1927~2018) 於五年前9 月28日教師節去世,享年92 歲。這位出生苗栗後龍偏鄉的子弟,在日治時代完成外埔國小六年的教育。之後憑著不斷的自學,閱論《文藝春秋》、《中央公論》、《讀賣新聞》、《產經新聞》,他流利的日語,廣泛博覽的閱讀,有如在日本退休的大學教授。但是他為人謙遜、低調,他的角色由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不斷轉換,然而很少人知道他的內涵。他過世的時候,報章、雜誌僅有零星的報導。張先生對這一代台灣甚至華人讀書界的影響,恐怕一時極難估算。張先生的辭世也代表一個動盪的時代,一位傳播新知,文化人卓犖不群的身影。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編序1. 張清吉訪談錄—敬悼文化界的舵手 ◆曹永洋2. 新潮文庫創辦人/張清吉的故事 ◆採訪/邱文福3. 從《新潮文庫》到《台灣文庫》的心路歷程 ◆林衡哲4. 新潮文庫五十年的回憶五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向張清吉先生致敬 ◆林衡哲5. 追憶張清吉先生—與楊牧催生「新潮叢書」的回顧 ◆林衡哲6. 因書結緣的豐富旅程 ◆秦賢次7. 向敬愛的出版家致意—我與「新潮文庫」 ◆8. 李永熾憶張清吉 ◆李永熾9. 志於文,清且吉—敬悼張清吉先生 ◆何懷碩10. 孤獨國主與三輪車伕—周夢蝶與張清吉 ◆隱地11. 「新潮文庫」與「當代醫學月刊」 ◆廖運範12. 我這一輩子想到都會笑的事 ◆賴其萬13. 張清吉先生與我們的新潮 ◆林克明14. 一位平凡、令人尊敬的出版家—張清吉先生 ◆楊庸一15. 「新潮文庫」和台灣醫界 ◆符傳孝16. 新時代的新舞台—憶往張清吉先生有感 ◆胡海國17. 開啟「新潮文庫」的密碼—青春、啟蒙與反叛之始 ◆晏山農18. 賽伯樂張清吉 ◆陸晉德19. 追憶一段美好時光 ◆梁祥美20. 徐進夫與張清吉—玄妙的合作情誼 ◆洪祖徐來21. 《悉達求道記》讀後感 ◆徐丹22. 我的「新潮文庫」第一本—《羅素散文集》 ◆江明樹23. 出版家張清吉先生二三事 ◆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24. 每片新潮都流向知識的大海 ◆果子離25. 「新潮文庫」領我們走進世界文學花園 ◆王昭文26. 知識沙漠中綻放的仙人掌 ◆許又方27. 因志文而豐富而深刻 ◆錢鴻鈞28. 談〈新潮文庫〉和新潮叢書 ◆鍾漢清29. 我的「新潮文庫」書誌蒐藏史 ◆李志銘30. 「新潮文庫」日本文學與我 ◆邱振瑞31. 緬懷那樣的人和那樣的時代 ◆書海衝浪手32. 新潮.鈴木.我 ◆梁國淦33. 青衿我輩的《新潮文庫》 ◆李元璋34. 撫書追昔 ◆秦就35. 至情至性 親書親人 ◆李曉華(退休教師)36. 古代文青養成術 ◆高苦茶37. 遨遊「新潮」的吉光片羽 ◆劉韋廷38. 航向啟蒙的海圖—我與「新潮文庫」 ◆陳信仲39. 記一段青春歲月—「新潮文庫」的啟蒙 ◆廖志峯40. 冷戰年代的翻譯介入:「新潮文庫」的譯者觀察(1967-1980)張俐璇參考資料附錄: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書系出版簡表(1967-1980)

商品規格

書名 / 張清吉紀念文集: 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
作者 / 林衡哲 廖運範 賴其萬 曹永洋 張麗卿 晏山農 合編
簡介 / 張清吉紀念文集: 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志文出版社創立人張清吉先生(1927~2018)於五年前9月28日教師節去世,享年92歲。這位出生苗栗後龍偏鄉的子弟,在日治時代
出版社 /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780808
ISBN10 /
EAN / 9786269780808
誠品26碼 / 2682459709000
頁數 / 29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X1.6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編序
志文出版社創立人張清吉先生(1927~2018)於五年前9 月28 日教師節去世,享年92 歲。這位出生苗栗後龍偏鄉的子弟,在日治時代完成外埔國小六年的教育,之後憑著不斷的自學,閱論《文藝春秋》、《中央公論》、《讀賣新聞》、《產經新聞》,他流利的日語,廣泛、博愛的閱讀,有如在日本退休的大學教授。但是他為人謙遜、低調,他的角色由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不斷轉換。然而,很少人知道他的內涵。他過世的時候,報章、雜誌僅有零星的報導。張先生對這一代台灣甚至華人讀書界的影響,恐怕一時極難估算。張先生的辭世也代表一個動盪的時代,一位傳播新知,文化人卓犖不群的身影。

當時擔任文化局長的鄭麗君女士,曾帶領二位部屬,親來天母捻香祭奠,並轉達是否由蔡英文總統明令頒獎表揚。編者代表家屬婉謝。張先生在世,為人內向低調,他認為廣大的讀者群,他們的支持和鞭策就是他最大的回報。

這裡共收40 篇文字和張俐璇教授極有分量的採訪,在此特別感謝晏山農蒐集已付稿費的15 篇文字,執筆者都是受益新潮文庫的作家(當時很多是中學生、大學生),從未謀面的晏山農先生免費慷慨全部准予收入這本紀念文集,其他如這套文庫的催生者,也是大功臣林衡哲醫師、秦賢次、李永熾教授,為新潮文庫編寫多本精采電影書籍的李幼新,還有答應寫稿但分身乏術的吳念真、郝明義雖然未及供稿,但是他們的心意,編者了然於心。

這本紀念文集捐款助印芳名如下: 林衡哲、廖運範、賴其萬、鄭泰安、文榮光、林克明、楊庸一、符傳孝、曹永洋、鍾漢清,在此謹申謝忱。

試閱文字

內文 : 張清吉訪談錄—敬悼文化界的舵手 ⊙曹永洋

問:張先生,您能告訴我們您的出身和學歷嗎?
答:我是日據時代1927 年出生於苗栗縣後龍鎮。我在苗栗外埔公學校就讀(其中有一年轉到台南),五年級時轉回外埔公學校(現為外埔國小)並在該校畢業。

問:請問啟蒙您喜歡課外讀物的是哪些書籍?
答:我就讀小學四年級時,父親因為家計負擔太重,全家遷到台南鹽水並在糖廠任職一年;我因此有機會在糖廠附設圖書室裡,讀到一套日本出版社為青少年編寫的青少年版讀物,諸如《少年俱樂部》、《講談俱樂部》等書就成了我的啟蒙書籍。這一套完整的刊物打開了我的視野,讓我看到浩瀚的知識國度,也養成我一生手不釋卷的閱讀習慣。

問:誰是影響您一生最重要的人?
答:搬回故鄉外埔公學校時的日籍導師大藏先生是我的恩師,他教我們五、六年級。全班男女同學合計44 名,他發現我的成績經常保持第一,時常鼓勵並指導我;他當時單身,我畢業後,太平洋戰爭風雲日益險惡,學校的男教員開始被徵調上戰場。離開學校後我與恩師完全失去聯絡,不久我也被徵召到高雄岡山航空場報到,經過一番嚴酷無比的魔鬼訓練,之後被分發到飛機場第一線工作,這種組裝複雜的發動機和裝砲任務,相當繁重又有危險性,我心想不久自己也會被送往南洋當砲灰。1945年8 月15 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才得以解甲還鄉。

問:戰爭結束,您上台北謀生以前,在故鄉做過哪些工作?
答:我當過農夫,種過稻米、地瓜、西瓜、花生,也當過漁夫,早上三、四點使用竹筏摸黑出海捕魚。當時沒有氣象預報,有時海面突然掀起狂風巨浪,把竹筏沖上一個半樓層高。這時漁夫四人各據竹筏一角,中間由另一人掌舵判斷各種情況,看來真是驚險萬狀,與《老人與海》、《冰島漁夫》的情節不相上下(二書均收入新潮文庫)。

問:張先生,您為什麼會動念離開故鄉北上謀生?那一年您幾歲?
答:我是26 歲時,帶著新婚四年的妻子北上謀生。那時不幸的「二二八事件」已經發生,從此台灣進入長達38 年的戒嚴時期。成家後我在故鄉當了四年農夫、漁夫,知道在偏遠的鄉下不會有發展和出路,所以決定北上另謀生計。

到了台北,找工作不容易,開始做一些零工,也當過三輪車伕。同業看我一有空就跑書攤找書、買書,勸我自己開書店。1963 年我在臨沂街口開了第一家「長榮書店」,書店分成兩個部門,一半出租各類書籍,一半做舊書交易買賣,業務就這樣開始。

後來的歲月中,妻子幫忙每天接電話、包書、送書、在店面賣書,處理許多繁雜瑣碎的業務。我自己則全省一、二百家書店親自推銷書籍、收帳,每天忙到清晨一、二點的艱苦歲月,哪裡有時間看書。多年後雖請了業務員,終年還是像陀螺轉個不停。等到女兒政大中文系畢業可以分擔一點編輯工作時,她竟十分猶豫是不是要從事這麼辛苦的出版事業。1975 年結束了三家「長榮書店」門市部,我們全家搬來天母直到現在。

經營長榮書店不久,這時來買書的第一批客人,出現了李敖、林衡哲、陳鼓應,以及當時尚就讀成功中學初中部的秦賢次。更重要的是其中林衡哲(當時是台大醫學系四年級學生),就成為我後來踏上出版事業的催生者。

問:請問您為什麼會創立新潮文庫?
答:這就要歸功於我遇到的大貴人林衡哲先生。這位台大醫學生看到志文出版社出版一些學習英語的漫畫書,和一些消遣性的幽默小品,他當面對我說了兩次:「張先生,虎死留皮,人死留名,你出版這種書無益社會人心啊!有一流的文化,才有一流的國家。」這時他已經在「文星叢刊」出版了第一本翻譯書籍《當代智慧人物一夕談》。不久《自由中國》、《文星雜誌》、《歐洲雜誌》相繼停刊,雷震判刑十年定讞,文星書店關門。台灣文化界進入一個氣氛肅殺的沉悶時代,這時林醫師翻譯的《羅素回憶集》、《羅素傳》成為這套文庫的奠基石。

問:這套新潮文庫,加上五十多冊精裝本的「新潮世界名著」以及後來開拓的企管、勵志、偵探、推理以及新潮少年文庫,數量已經多達一千多冊。五十年來,這些書全面影響了二年級生到七年級生的讀者群。這些忠實的粉絲,很想有機會向您說一聲「謝謝」,您知道嗎?
答:記得有一次我從日本回來,在機場通關的時候,有一位年輕的負責人檢查我帶回來的書籍和資料後,他看到我的名片,立刻面帶笑容,立正向我行舉手禮。我猜想他要表達的是:「我知道您是誰。我是喝新潮文庫奶水長大的……」

問:常常有讀者反應,稱讚新潮文庫在選書、導讀、編排十分用心,有如一位高明的導遊,帶領讀者一步一步進入書中的堂奧。「新潮文庫」的出版品為什麼具有這樣的特色?
答:因為30 歲到70 歲這段歲月,我每年都要到日本買書,蒐集資料。我發現日本岩波文庫、講談社、白水社、河出社、福音書房都有自己著力的書類,而且各具特色。我想我借鏡最多的是「岩波文庫」,它的歷史已逾一百多年,幾乎與明治維新同步出發,岩波文庫也是帶動日本全面走向「文化維新」的原動力,它刊行的「教養文庫」成為日本現代國民必讀之書,我們心雖嚮往,但力有未逮。現在台灣繼起的出版社,已有好幾家朝著更高的目標邁進,這是我們欣見的一種新氣象。

問:現在新生代閱讀,都在手機解決,紙本已經已迅速沒落,對這種現象,張先生有什麼看法?
答:我自己已在72 歲時全面退休,出版業務交棒給二子、二女,過著深居簡出的歸隱生活,有二十年還在自宅的樓頂種菜、蒔花。羅東仁醫陳五福博士(1918 ∼ 1997)晚年曾親自來出版社看我,因為我們出版了十來本史懷哲系列的書籍,他本人曾用德文與史懷哲通信;陳醫師認為作家嘔心瀝血寫出的經典,讀的人也要正襟危坐、仔細咀嚼品味,才能吸收領悟,並化成自己的營養。當時我聽了很感動,也對他一生照顧、提供教育環境給視障同胞的仁行義舉肅然起敬。

問:張先生,文化界稱譽您是「台灣的王雲五」。《天下文化》雜誌於2000 年推選台灣200 年來台灣最有影響力的200 人,您是名列金榜的唯一文化界人士。這些難道不是實至名歸的殊榮嗎?
答:一本書出版後,讀者很快就有回應,有的對譯筆、書的內容提出看法,甚至建議我們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我想這比任何有形的獎賞更有意義。


2010 年9 月20 日訪談於志文出版社
原刊登於《文訊》第397 期(2018 年11 月)


曹永洋,1937 年出生於士林蘭雅。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教中學30 年。退休後曾任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總編輯、臺灣史懷哲之友協會志工。著有《歷史人物的回聲》,近年完成之本土人物傳記計有:陳五福、郭維租、胡文池、馬偕、林宗義、林恩魁等六本。《陳五福傳》曾獲中國文藝協會傳記類及該年度(1993)十大本土好書的肯定。本人更獲2006-2007 年度臺北西區扶輪社「臺灣文化獎」的殊榮。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張先生對這一代台灣甚至華人讀書界的影響,恐怕一時極難估算。張先生的辭世也代表一個動盪的時代,一位傳播新知,文化人卓犖不群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