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演進史 八: 近現代戲曲編、偶戲編、結論編 | 誠品線上

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Volume Eight: Early Modern Chinese Opera,Puppet Shows,and the Conclusion

作者 曾永義
出版社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戲曲演進史 八: 近現代戲曲編、偶戲編、結論編:本書包括〔近現代戲曲編〕、〔偶戲編〕與〔結論編〕。〔近現代戲曲編〕前參章從近現代地方大戲形成發展,與其劇目、文學、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近現代戲曲編〕、〔偶戲編〕與〔結論編〕。〔近現代戲曲編〕前參章從近現代地方大戲形成發展,與其劇目、文學、藝術,腔系音樂特色談起,分析花雅爭衡歷程。第肆章論述「詩讚系板腔體」與「詞曲系曲牌體」彼此推移,乃至合流蛻變,終使花部之西皮、二黃結成複合腔調,稱為「京劇」,雄峙劇壇,流播全國,取代崑劇之主流地位。第伍章考述京劇「流派藝術」的建構過程及其盛況。第陸章探討折子戲,崑劇自明代萬曆即流行「折子戲」的演出型態,後京劇亦時以折子戲呈現,迄今不衰。第柒章從晚清的戲曲變革、論爭談起,再分述海峽兩岸的戲曲走向與影響,關注臺灣戲曲跨界、跨文化的現象,提出改革的諍言。第捌章聚焦臺灣地方劇種,探究南北管戲曲的根源與發展,考述歌仔戲的淵源、形成、流播與變遷,分析兩岸歌仔戲的發展。〔偶戲編〕共捌章,敘述偶戲有傀儡戲、影戲、布袋戲三大類,分別探討其起源與發展流播。偶戲最早起源於先秦之木偶喪葬俑,後從避邪除煞而為喪家樂,進而用於嘉會歌舞,逐漸形成娛人的戲曲。偶戲在唐代與講唱故事結合,至兩宋瓦舍勾欄盛行,遂臻鼎盛。元明清時偶戲已遠傳海外,今則與時俱進,展現偶戲藝術新風貌。〔結論編〕〈戲曲劇種演進之脈絡〉為全書之總體審思與觀察,將卷帙浩瀚之《戲曲演進史》等十編,統攝於小戲、大戲、偶戲等三大體系,精要述其演進脈絡,並附論臺灣主要地方劇種。本編以「統緒既立、骨幹已成」之方式,讓讀者再一次鳥瞰戲曲演進的來龍去脈。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曾永義(1941-2022)臺南人。國家文學博士,曾任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二○一四年當選第三十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學術和教學以戲曲為主體,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海外訪學經歷豐富,曾以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身份赴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萊頓大學、魯爾大學、香港大學。並為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戲曲學院等大陸十數所學校之客座教授。曾獲學術榮譽:國家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兩度國科會優良研究獎、中山文藝獎、國科會特約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第五十二屆學術獎、教育部第十三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兩度執行科技部「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著有學術著作《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論說戲曲》、《戲曲源流新論》、《從腔調說到崑劇》、《俗文學概論》、《戲曲腔調新探》、《地方戲曲概論》、《戲曲學》、《戲曲劇種演進史考述》等二十餘種。散文集有《蓮花步步生》、《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和《椰林大道五十年》等七種。戲曲劇本創作總計二十二種,包含崑劇九種,京劇八種,歌劇三種,歌仔戲與豫劇各一種,二○一六年集結十八種出版劇本彙編《蓬瀛五弄》、《蓬瀛續弄》二書。教學、研究之餘,長年從事民族藝術之維護發揚與研究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列國做文化交流。二○一六年獲頒「二等景星勳章」,二○二○年獲頒第三十一屆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可以印證其一生殊勝的學術成就。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代序辛〔近現代戲曲編〕序說第壹章近現代地方大戲形成與發展之徑路引言三一、近現代地方大戲形成之徑路由小戲發展而形成由大型說唱一變而形成以偶戲為基礎而形成二、近現代地方大戲發展之徑路小引汲取其他腔調而壯大者與其他劇種同臺並演而壯大者以傳統古劇為基礎而蛻變更新者隨劇種聲腔的流布而產生新劇種者結語第貳章近現代戲曲大戲腔系音樂流播後產生之特色引言一、崑山腔系二、皮黃腔系三、高腔腔系四、梆子腔系結語第參章近現代地方大戲之劇目題材與文學特色引言一、地方大戲之劇目題材四大腔系之重要劇種及其劇目地方大戲之同一題材多跨腔系之呈現歷史人物的民間戲曲造型二、地方大戲之文學特色小引梆子腔系崑山腔系高腔腔系皮黃腔系第肆章近現代戲曲劇種雅部「詞曲系曲牌體」與花部「詩讚系板腔體」之雅俗推移引言七九一、明嘉靖至清康熙間之戲曲雅俗推移戲曲雅俗推移已見嘉靖間人著述明萬曆至清康熙間之「宮戲」與「外戲」清康熙間「宮戲」崑弋之爭衡二、清乾隆間之戲曲雅俗推移小引崑京之雅俗推移崑梆(陝西梆子)之雅俗推移京梆(四川梆子)之雅俗推移崑亂之雅俗推移三、乾隆末至道光間之戲曲雅俗推移乾隆末崑徽之雅俗推移嘉慶間崑徽繼續雅俗推移道光間崑徽推移結果促成皮黃戲成立四、清咸豐同治至清末光緒宣統間之京劇、崑劇與亂彈戲京劇獨霸劇壇崑劇殘喘之情況亂彈之情況結語校後記第伍章京劇流派藝術之建構及其異彩紛呈引言一、「流派」之名義與構成之要件諸家對「流派」名義與構成要件之看法《中國京劇史》對「流派」名義與構成條件之看法著者對「流派」名義與構成條件之看法二、京劇流派藝術建構之共同背景因素戲曲寫意程式性和演員腳色化之表演方式詩讚系板腔體之藝術特質京劇進入成熟鼎盛期才是流派建立和完成之時機三、京劇流派藝術建構之基礎為唱腔「腔調」之要義「腔調」之流播質變與歌者「唱腔」之提升「腔調」西皮、二黃腔藝術之提升四、京劇「流派藝術」完成獨特風格與群體風格之歷程經名師指點轉益多師成就所長班社中掛頭牌,名腳配搭同演,組織創作團體,開創專屬劇目透過腳色創造獨特鮮明之劇中人物「流派藝術」由獨特風格到群體風格結語第陸章崑劇、京劇「折子戲」之背景、成立及盛況引言「折子戲」之名始於中共建國之初陸萼庭對「折子戲」之重要觀點學者和著者對陸氏觀點之商榷一、折子戲名義考釋三種最新辭書之折子戲定義與「折子戲」相對應之名詞「折子」之根源「摺子」與「掌記」之關係二、折子戲產生之背景以樂侑酒之禮俗家樂之傳統與明清家樂之興盛南戲傳奇之冗長及其文詞之雅化三、折子戲之先驅與成形先秦至唐代之「戲曲小戲」與宋金雜劇院本北雜劇四折每折作獨立性演出明清民間小戲與南雜劇之一折短劇明正德至嘉靖間北劇南戲選本之摘套與散齣《迎神賽社禮節傳簿》中之零折散齣四、折子戲之興盛情況三○五明清選輯之「自名」方式與「折子戲」之構成由士大夫觀劇記載看明代萬曆以後折子戲之盛行其他資料所反映之晚明折子戲清代以後折子戲昌盛之概況結語第柒章晚清以後戲曲劇種之趨勢簡述引言一、晚清之戲曲改良與五四之戲曲論爭晚清之戲曲改良五四之戲曲論爭二、一九四九年以來大陸之戲曲走向中共建國七十年間之戲曲政策中共戲曲政策所產生之影響戲改對訂製劇種所造成之影響一九九三年「天下第一團南方片」所見之戲曲劇種現象三、一九五九年以來臺灣之京劇走向小引奠基期(一九五○年代)發展全盛期(一九六○、七○年代)創新轉型期(一九八○年代)「大陸熱」與「本土化」交互影響(一九九○年代)四、臺灣當前之所謂「跨界戲曲」與「跨文化戲曲」現代戲曲「跨界」之現象跨文化劇場(戲劇)跨文化戲曲結語第捌章臺灣主要地方劇種之探討引言一、梨園戲之淵源形成及其所蘊含之古樂古劇成分小引南管中古樂與古劇的成分梨園戲三派之特色及其淵源之形成舊說筆者對梨園戲「上路」、「下南」淵源形成的看法筆者對小梨園「七子班」淵源形成的看法小結二、試探臺灣「北管音樂」與「亂彈戲」的來龍去脈小引臺灣亂彈戲與北管音樂北管音樂的總體內涵臺灣北管與泉州惠安北管的比較臺灣北管與臺灣崑腔、十三音館閣之關係亂彈,西秦腔、梆子腔,福祿(福路)之關係西皮、二黃與閩臺北管之關係三、臺閩歌仔戲關係之探討小引歌仔戲的淵源與形成歌仔戲在閩南的流播與變遷兩岸歌仔戲的發展與近況兩岸歌仔戲的交流與展望小結結語結尾壬〔偶戲編〕序說第壹章傀儡與傀儡戲之起源一、傀儡之起源:先秦喪葬俑、大桃人與方相氏二、傀儡戲起源三說漢初陳平秘計說西周穆王偃師說外來說第貳章唐代以前之傀儡百戲:水飾(水傀儡)一、兩漢傀儡用於嘉會與喪葬二、北齊之所謂「郭公」三、北齊南梁之傀儡製作與演出四、隋煬帝之「水飾」第參章唐代之傀儡戲:懸絲傀儡與盤鈴傀儡一、唐代傀儡戲融入生活二、唐詩中之傀儡戲三、林滋〈木人賦〉四、唐代傀儡之工巧第肆章兩宋之偶戲:傀儡戲五種、影戲三種一、《東京夢華錄》等五書中之宋人偶戲二、宋人詩中之傀儡戲三、志書叢談中之傀儡戲四、筆記叢談中之皮影戲五、宋人傀儡戲之樂器第伍章影戲之淵源形成一、影戲源於漢武帝王夫人(亦作李夫人)說二、影戲源於「燈影」說三、影戲源於唐代俗講說四、影戲源於中國說第陸章元明清之傀儡戲一、元代之傀儡戲二、明代之傀儡戲三、清代之傀儡戲第柒章元明清之影戲一、元代之影戲二、明代之影戲三、清代之影戲北京陝西河北浙江福建四川廣東江蘇山東甘肅第捌章布袋戲之來源結尾癸〔結論編〕結論:戲曲劇種演進之脈絡引言一、小戲之演進脈絡先秦至唐代戲劇與戲曲小戲體系宮廷官府戲曲小戲「參軍戲」體系民間戲曲小戲《踏謠娘》體系二、大戲之演進脈絡由地方小戲發展形成之「南戲」由宮廷小戲發展形成之「北劇」以南戲為母體與北劇交化而形成之「傳奇」以北劇為母體與南戲交化而形成之「南雜劇」明清腔調劇種與戲曲劇種之遞嬗軌跡三、偶戲之演進脈絡傀儡戲之起源與發展影戲之起源與發展布袋戲之起源與流播附論:臺灣主要地方劇種結語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戲曲演進史 八: 近現代戲曲編、偶戲編、結論編
作者 / 曾永義
簡介 / 戲曲演進史 八: 近現代戲曲編、偶戲編、結論編:本書包括〔近現代戲曲編〕、〔偶戲編〕與〔結論編〕。〔近現代戲曲編〕前參章從近現代地方大戲形成發展,與其劇目、文學、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476872
ISBN10 /
EAN / 9789571476872
誠品26碼 / 2682458577006
頁數 / 63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2x17.2x3.0cm
級別 / N:無

營養標示

營養標示 :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包括〔近現代戲曲編〕、〔偶戲編〕與〔結論編〕,讓讀者鳥瞰戲曲演進的來龍去脈。

試閱文字

自序 : 一部書成五十年
——曾永義院士《戲曲演進史》的寫作歷程
­時間,在不盡的緬懷中流轉。又是一年一度雙十節,我們的學術父親曾永義院士(1941-2022)逝世一周年。老師以八秩之齡攀登學術志業的高峰,完成《戲曲演進史》八冊將全部出版。拜讀老師的論著,彷彿身影猶在;而遇到疑難問題無所適從時,才意識到老師真的遠遊了。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想請問老師,是從何而來的「願念」,會在一九七一年以副教授任職臺灣大學中文系時,即有撰著戲曲史之志?又是何等堅執的毅力,足以貫徹五十餘年的歲月完成一部《戲曲演進史》?
曾老師追述治學方法是倣效王國維(1877-1927),先分題探討,解決關鍵性問題,再融會貫通著為專書。王國維於光緒三十四年至民國二年(1908-1913),完成《曲錄》、《戲曲考原》等九種。最後撮取菁華要義,撰寫《宋元戲曲考》,成為戲曲史的開山之作。王國維以六年時間研究戲曲,首開戲曲史研究的潮流,並啟發中日學者對戲曲展開學術性的研究。曾老師筆耕五十餘年,教學與研究以戲曲為主體,而以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著作等身,有專書《參軍戲與元雜劇》、《戲曲源流新論》等十五種。另有期刊論文一百六十餘篇,結集於《從腔調說到崑劇》、《戲曲與偶戲》等十三書之中。每個論題各有不同的面向,都是研究戲曲史扎實的根柢。
行年將近七十五歲,老師常懷「時不我與」之憂,乃積極申請二〇一七年八月教育部的研究計畫;繼而從二〇一八年八月起執行國科會五年期「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確立書名《戲曲演進史》。老師以二十八種著作成果為基礎,進行新舊論題之刪補與寫作,將戲曲史的種種問題,逐一研究突破和探討辨明;然後重新建構體系、分章設目,聯鎖融會其相關論述;又或補其不足,或修訂其疑義,或更創發為新論。一面整編舊稿,一面撰寫新篇,直到二〇一九年十二月凌晨,構思《戲曲演進史》全書為十編約五十章。旨在條理論述「戲曲」劇種體製規律、理論主張、文學藝術等方面之演變發展的歷程。打破向來以朝代為制約的書寫角度,而以「劇種」之源生興衰的論述為始末,更切合「戲曲演進史」的意義。
對於「戲曲」、「南戲」、「北劇」如何源生等關鍵性的問題,曾老師早已成一家之言。惟作家作品浩如煙海,必須著力增補。瀏覽《一位陽春教授的生活:曾永義舊詩日記稿(1992-2022)》,其中將近三年的時間(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老師緊鑼密鼓閱讀撰述古典戲曲作品。經年累月案牘勞神,致使罹患心臟衰竭的宿疾,猶如雪上加霜。二〇二〇年八月起必須依賴製氧機,方能初臥即入睡三四小時。然後披衣伏案寫作約二小時,累而又臥床休息一二小時,即起又復寫作。面對衰朽殘年,日記寫道:「今孜矻於《戲曲演進史》之撰著,白髮滿頭,一燈孑然,日居月諸,但望身體平安,早日成此宿願。」
在製氧機的協助下,約兩百七十萬字的初稿終於在二〇二〇年九月底完成,老師謙稱是「龐然大物」。奈因耗盡心神、氣虛體弱,十月入住臺大醫院,十一月接受心臟大手術,生命在危急存亡之秋。彼時,我每天晚上在心底呼求:「曾老師!您得撐著!您得撐著!一定要看到五十年嘔心瀝血的著作出版啊!」感謝臺大醫療團隊,感謝曾老師堅韌的求生意志,歷經九死一生安然歸來。養病期間,繼續刪修《戲曲演進史》初稿。翌年四月底在家中與三民書局劉培育副總編輯帶來的第一冊《導論與淵源小戲》留影,日記寫道:「五十年之苦心盡力之總成果開始落實矣!」五月七日在臺北國家圖書館舉辦新書發表會,翌日昧旦感懷,賦七言排律:
一部書成五十年,白頭搔盡亦堪憐。嘔心瀝血芸窗下,秋色春光燈影前。 浩瀚縱橫浮曲海,新穎建構著鴻篇。辨析肌理觀演進,轉折興衰識變遷。大物龐然真曠絕,椰林醉月嘯長天。
原以為等待全卷出版之後,可以陪同老師「椰林醉月嘯長天」,豈料老師竟於二〇二二年雙十節悄悄離去,留下尚未出版的後三冊,想必無限憾恨。師母請託我推薦戲曲各有專長的曾門弟子,包括侯淑娟、謝俐瑩、劉美芳、丁肇琴、林維琇、李佳蓮、陸方龍、邱一峰、鐘雪寧和我,分工合作查閱校對,並由世新大學退休的丁肇琴老師掌舵其事。每個人都在現任繁重的教學或工作中,排除萬難,完成任務。從今年凜凜寒冬的一月接下沉甸甸的打字稿,到炎炎酷熱的暑假閱讀排版的校對稿,我們每讀一字一句,彷彿迴向天上的學術父親......。
王國維遺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不禁假想,如果有前世今生,也許曾永義院士是王國維投胎轉世,今生再用五十年,完成超越海峽兩岸《戲曲演進史》的宏偉鉅著吧!(曾永義院士《戲曲演進史》全卷發表會,將於2023年10月14日星期六上午十點,在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舉行)
李惠綿2023年仲秋寫於臺北坐忘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