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 矜持的變色龍 | 誠品線上

日本史: 矜持的變色龍

作者 廖敏淑
出版社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日本史: 矜持的變色龍:時而自尊自誇、時而沉穩保守看日本如何憑藉特有的變色龍性格屢屢奮起振作,成為今日的東亞大國!▍佛法渡海而來!大陸文明如何使日本打造出日本?鄰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時而自尊自誇、時而沉穩保守看日本如何憑藉特有的變色龍性格屢屢奮起振作,成為今日的東亞大國!▍佛法渡海而來!大陸文明如何使日本打造出日本?鄰側的大陸文明,透過朝鮮半島的「渡來人」帶到了日本列島,大和政權由此習得了鐵器製造的軍事實力,以及透過佛教與政治結合的運作手法,在不斷吸收外來文明之下,最終發展出律令制國家,大和政權的國號也正式從「倭國」成為「日本」,統治者的稱謂也從「大王」成為「天皇」。▍天皇都不天皇了!日本政治的「大權旁落」傳統是怎麼回事?在源平之亂中,源氏最終獲得勝利,源賴朝成為日本實質上的統治者,開啟了幕府時代。然而,幕府將軍雖然大權在握,甚至可以廢立天皇,但在整個幕府時代,幕政卻時常是掌握在執權、三管領或幕閣的手中,形成日本特別的政治生態――臣下藉由把持主上的權威執掌政權,使得上位者權力遭到架空,但臣下又需要主上的存在以維繫權力。這樣的政治傳統使得天皇血脈維繫了上千年的萬世一系,卻也長久以來未掌握實權。▍尊王倒幕,開國立憲!日本如何從幕末紛亂走向帝國?黑船來航敲開了日本鎖國的大門,幕府既無法擺脫幕閥封建體制的制約,又因開國引進國際因素而助長危機加劇,最後迎向敗亡。以薩摩、長州兩藩的下級武士為首,日本借用了古代祭政體系的政治權威,創建了既嶄新又傳統的中央集權帝國。然而在帝國崛起的同時,日本無法擺脫掉軍部的影響以及財閥與政黨間的勾結,最終走向極右軍國主義的毀滅之路。 日本列島位於東亞大陸北側,浮懸海上,其地理位置造就其歷史發展的獨特性。列島上的人們,自古以來長期吸收外來文明,學習來自中國、朝鮮半島的農耕文明、佛教信仰、儒學禮教及律令制度,及至十九世紀又引入西方文明,成為西方式的中央集權帝國。日本就像是條靈活變化、順勢而為的變色龍,隨著環境改換面目來適應衝擊與變局,但同時又能維持自身特色,打造因地制宜的傳統,最後發展出獨樹一幟的歷史文化。 二十世紀日本經歷騷動不安的時代,從侵略者到戰敗國,再到成為美國在東亞局勢中的灘頭堡。日本再次施展其有所變、有所不變的特質,迅速恢復國力,躍升世界大國。本書以清晰脈絡與多元面向,幫助讀者認識日本這條變色龍如何從僻居大洋一隅的島國到建立現代國家,並分析其不同時期的政治、文化與對外關係,及至當代日本概況的完整歷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廖敏淑日本北海道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人文中心主任,研究專長為清朝通商制度、清代對外關係、中日關係史等,著有《近代中國外交的新世代觀點》、《清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清代中國的外政秩序:以公文書往來及涉外司法審判為中心》等書,以及學術論文數十篇。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第一篇上古、古代第一章列島最初的居民與文明 第一節 舊石器時代 第二節 繩文人與土器 第三節 彌生人與農耕文明第二章 邪馬臺國、古墳時代、大和王權 第一節 邪馬臺國 第二節 古墳時代 第三節 大和政權第三章飛鳥時代與律令制國家的成立 第一節 佛教傳入與蘇我氏 第二節 推古朝政治與外交 第三節 乙巳之變與孝徳朝 第四節 白村江敗戰與壬申之亂 第五節 律令制國家的成立第四章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 第一節 平城京與藤原氏崛起 第二節 聖武、孝謙天皇與大佛開光 第三節 稱德天皇與道鏡事件 第四節 桓武天皇與平安京 第五節 貴族政治與國風文化 第六節 對外關係第二篇中世第五章中世社會的形成 第一節 莊園與武士 第二節 院政與平氏政權第六章鎌倉時代 第一節 源平之亂與幕府成立 第二節 北條氏與執權政治 第三節 蒙古襲來 第四節 得宗專制與倒幕運動第七章室町時代 第一節 建武新政與南北朝時代 第二節 義滿與室町幕府 第三節 守護大名與國人 第四節 幕府衰弱與應仁之亂 第五節 對外關係與文化 第六節 戰國時代與大名領國制第三篇近世第八章 織豐政權 第一節 「天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織田信長的統一事業 第三節 豐臣秀吉的全國統一 第四節 秀吉的對外政策與織豐文化第九章 江戶時代 第一節 德川家康與幕府創立 第二節 幕藩體制 第三節 禁教、海禁與對外窗口 第四節 從武斷到文治、元祿時代、正德政治 第五節 四次改革與雄藩興起 第四篇近代第十章幕末與開國 第一節 黑船來航與開國改革 第二節 公武合體與尊攘運動 第三節 倒幕運動與戊辰戰爭第十一章明治時代 第一節 明治維新 第二節 立憲國家 第三節 日清戰爭 第四節 日俄戰爭 第五節 產業革命第十二章大正時代 第一節 大正民主 第二節 參與大戰與協調外交 第三節 恐慌時代與普選運動第十三章昭和前期 第一節 中國北伐與協調外交末路 第二節 國家改造與軍部專斷 第三節 樞軸陣營與日中戰爭 第四節 亞洲太平洋戰爭與敗戰結語 現代日本 附錄大事年表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日本史: 矜持的變色龍
作者 / 廖敏淑
簡介 / 日本史: 矜持的變色龍:時而自尊自誇、時而沉穩保守看日本如何憑藉特有的變色龍性格屢屢奮起振作,成為今日的東亞大國!▍佛法渡海而來!大陸文明如何使日本打造出日本?鄰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476605
ISBN10 /
EAN / 9789571476605
誠品26碼 / 2682413191001
頁數 / 360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0x15.0x1.7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鄰側的大陸文明,透過朝鮮半島的「渡來人」帶到了日本列島,大和政權由此習得了鐵器製造的軍事實力,以及透過佛教與政治結合的運作手法,在不斷吸收外來文明之下,最終發展出律令制國家,大和政權的國號也正式從「倭國」成為「日本」,統治者的稱謂也從「大王」成為「天皇」。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清末首位駐日參贊黃遵憲詩云:「只一衣帶水,便隔十重霧」,以此形容當時的中日關係,迄今似乎還能適用於我們看待日本史的狀況。
學習外國史時,總不免帶著自己國家民族的視角,優點是可以經由對比更加深刻理解彼此異同之處,但過度從己方視角觀察,也許看不清對方的真實樣貌。不管從地理、人種、歷史及文化等方面來看,我們往往感覺日本較其他國家親近,也熱衷與日本歷史對比,但若基於日本國家社會結構史的發展而言,日本歷史結構其實更加接近西方。閱讀完本書,想必讀者能夠認知到這一點。為了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序言部分僅簡單提及本書內文未多加闡述的一些概念。
首先,關於日本史的分期。將歷史分期的做法,源於西方近代歷史科學與哲學的興起,學者依據歐洲史的演進,將歷史分成古代、中古、近代等時期,日本在接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同時,也將自己的歷史做了相應劃分,這樣的劃分持續至今,基本未在日本學界引起太多紛歧,本書也樂於採用這樣的分期。中國在近代化過程中也採用了歷史分期,但相較於日本史,中國史的分期卻在學界一直存在種種爭議,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歷史的軌跡迥然不同於西方。特別是在「祭(宗教)政合一」的君權神授政治權威,以及封建、莊園、貴族世襲統治等制度上,西方和日本都陸續延續到進入近代時期才逐步瓦解,西方所謂的近代,毋寧是逐步瓦解上述制度,而漸次進入到確立中央集權、階級流動、宗教不凌駕於政治、學識之上,以及資本與私有權等制度確立的一連串過程。日本開國之前,在前近代的幕藩制度上,歷經多次改革,總無法釜底抽薪,接受西方制度之後,才迅速步上了近代化的過程,將國家社會體制轉變成仿效西方近代的體制。但在中國,這些制度的瓦解,有些部分最早可以推到周代,遠早於西方兩千多年,中國與西方、日本不合拍的歷史進程,是中國史難以使用西式歷史分期、而日本卻能適用該分期的主要原因。
其次,關於日本島上的人種,過去常有「大和單一民族」的印象,但那是基於日本近代對於自己「神國」的塑造而創出本國民族優於其他民族的「神話」,如同納粹宣傳純潔雅利安人種一般,是服務於政治的假學說。事實上,在一萬多年前,日本列島與中國大陸相連,彼此往來,人種相近;海面上升後,仍有許多渡來人經由朝鮮半島陸續移民到日本。就連承續近親通婚血脈的平成太上天皇都曾於2010 年公開承認天皇血脈中包含了朝鮮系。因此所謂「大和單一民族」的政治假學說,也該成為歷史「死語」了,尤其是在今日多元文化的共識上,我們認為所有人種平等,把視角放在關注哪些人在哪塊土地上創造出了什麼樣的文化,而無須糾結於過去特殊政治時空下的假學說。
其三,關於副標題「矜持的變色龍」。整部日本史,呈現出日本在周邊高等文明影響下,不斷學習更高文明的過程,渡來人帶來大陸和朝鮮的農業文明時,日本列島政權就轉換成男系政權,其中樞陸續模仿朝鮮的佛教政治以及儒學的禮教憲法,乃至後來的律令政治;到了開國時期,又採用西方近代文明,步上中央集權的西式帝國等等。但孤僻一隅的日本,在政權色調轉換中,其社會容易保有因地制宜的悠久傳統,如到戰國時代為止還殘存著女性繼承的女系社會遺存,乃至今日某些鄉村依舊遺留一些村請制的傳統等等,這些集體共同生活的歷史基因塑造了日本的特有風格。無論政治體制經歷過多少巨大轉變,對流淌於社會底層的傳統之矜持,是日本的一大特色。日文的「矜持」,有自誇、自負、莊重、自尊等含意;中文的「矜持」,則主要是沉穩、保守、嚴肅等含意。兩相結合,正好符合我從歷史上看到的日本民族之印象,時而誇大,時而保守。
最後,筆者想分享一下個人對於日本歷史的簡單感想:整部日本史基本呈現出在「身分」前提下的「大權旁落」現象。日本歷史中廣泛存在臣下逐步擴張勢力、漸次滲透、最終架空主上,但仍藉著主上權威而執掌政權的情況,不過這樣僭越主上而掌權,是有「身分」侷限的,並非人人得以施行,這些臣下本身就是貴族或特權階級,他們通過種種手段掌控大權,例如,蘇我氏、藤原氏、武家政權(大政委任)的操控朝政;執權政治、三管領、幕閣的掌控幕政;下級武士創建的藩閥政府乃至帝國大學、陸軍海軍大學校出身者掌控「王政復古」後的日本帝國等等。一方面體現其社會中「請負」(請託)傳統在政治上的展現,一方面也存在著總總血統、階級,乃至於鄉緣、近代學歷等「身分」侷限。如今的「世襲」政客也操控著本屬於國民的主權,這或許可說是日本史上長久政治請負與封建身分制度下遺存的活化石吧。
另外, 關於本書的敘事安排。明治六年(1873年)1月1日,日本採用西方新曆,書中日期在此前的為舊曆,此後的日期為新曆,不另換算新舊曆。地名的大阪,在明治以前的文書多標記為大坂,故本書在明治以前使用大坂,明治以後使用大阪。文中歷史專有名詞以日文為主,於首次出現時,以括弧添加中文用詞。以上提請讀者閱讀時注意。

廖敏淑
2023年6月序於臺北木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