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 是我們共同的語言 3: 第三屆台灣房屋親情文學獎作品合集 | 誠品線上

愛, 是我們共同的語言 3: 第三屆台灣房屋親情文學獎作品合集

作者 聯經編輯部/ 編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愛, 是我們共同的語言 3: 第三屆台灣房屋親情文學獎作品合集:日復一日,最熟悉又最陌生,時遇苦澀亦有甘美,且讓我們在與家人真實的相處裡,持續勾勒、構築家的形狀。隨著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日復一日,最熟悉又最陌生,時遇苦澀亦有甘美,且讓我們在與家人真實的相處裡,持續勾勒、構築家的形狀。隨著帶來諸多陰霾的三年疫病走向尾聲,人們的生活回歸、重建日常之際,親情文學獎也邁入了第三屆,帶著飽含希望與茁壯的能量以及疫後重新凝視周遭的省思,這些作品匯聚了多元光譜,透過文學性的書寫,記錄了各種生命姿態。 評審們普遍同意本次參賽作品水準整齊,不少題材關心住家空間、氛圍、飲食、物件,也看見更多描述家人之間衝突的文字,應和了托爾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只有一種,但是家的不幸卻有千般面貌。」除了衝突,也有一派溫情書寫,來自不同世代對於家的想像,呈現不同情感風景,包括祖孫情、老夫老妻的互動,幽默輕巧,令人會心燦笑。另一類則出現懷舊傷逝的議題,觸及漸趨式微的傳統行業。評審們也提到,無論什麼樣的題材,「八百字短文易寫難工」,在這一園奇花異卉紛呈,描繪家的各篇書寫當中,自然與真誠的作品,特別是情感的流露互動,仍是評審們評選考量的重中之重。此外,評審也齊聲讚賞本次眾多參賽作品大多反映出人際不同情感模式,不帶教訓意味,留下淡淡反思之悟。 ▍初/複審評委:江佩津、林德俊、凌明玉、夏夏、高翊峰、張輝誠 ▍決審評委:向 陽、徐國能、焦 桐、廖玉蕙、鍾文音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第三屆台灣房屋親情文學獎得獎作者與作品首奬 〈小孩〉游擊手二奬 〈名。字〉電鰻鹿三奬 〈皺摺〉陳彥任佳作 〈裁剪人生〉梁評貴佳作 〈部落氣息〉麗度兒‧瓦歷斯佳作 〈瓦〉張舜忠佳作 〈死去的蜘蛛〉張舒婷佳作 〈桂花樹〉溫琮斐佳作 〈新家〉蘇菲佳作 〈羞避〉汪龍雯佳作 〈開燈〉蘇志成佳作 〈箱〉黃脩紋佳作 〈看門石〉劉恩豪佳作 〈脫殼〉劉真儀佳作 〈26號腳印〉廖敏評審推薦作 〈紙船〉林品璇評審推薦作 〈廁所爸爸〉高心怡評審推薦作 〈洋裝〉陳力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持續構築家的形狀/彭培業首奬 〈小孩〉游擊手二奬 〈名。字〉電鰻鹿三奬 〈皺摺〉陳彥任佳作 〈裁剪人生〉梁評貴佳作 〈部落氣息〉麗度兒‧瓦歷斯佳作 〈瓦〉張舜忠佳作 〈死去的蜘蛛〉張舒婷佳作 〈桂花樹〉溫琮斐佳作 〈新家〉蘇菲佳作 〈羞避〉汪龍雯佳作 〈開燈〉蘇志成佳作 〈箱〉黃脩紋佳作 〈看門石〉劉恩豪佳作 〈脫殼〉劉真儀佳作 〈26號腳印〉廖敏評審推薦作 〈紙船〉林品璇評審推薦作 〈廁所爸爸〉高心怡評審推薦作 〈洋裝〉陳力安▍附錄2023 第三屆台灣房屋親情文學獎 決審紀要徵文辦法

商品規格

書名 / 愛, 是我們共同的語言 3: 第三屆台灣房屋親情文學獎作品合集
作者 / 聯經編輯部 編
簡介 / 愛, 是我們共同的語言 3: 第三屆台灣房屋親情文學獎作品合集:日復一日,最熟悉又最陌生,時遇苦澀亦有甘美,且讓我們在與家人真實的相處裡,持續勾勒、構築家的形狀。隨著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0870145
ISBN10 /
EAN / 9789570870145
誠品26碼 / 2682427585001
頁數 / 14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全32開,長 18.8 × 寬 12.8 × 高 0.9 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自序 : 持續構築家的形狀
文/彭培業(台灣房屋總裁)

隨著帶來諸多陰霾的三年疫病走向尾聲,人們的生活回歸、重建日常之際,親情文學獎也邁入了第三屆,帶著飽含希望與茁壯的能量,以及疫後重新凝視周遭的省思,本次參賽的作品數量超越前兩屆達到913篇,這些作品匯聚了多元光譜,透過文學性的書寫,記錄了各種生命姿態。同時見到前兩屆的得主持續創作,獲得佳績,著實感佩。
本屆選出的優勝作品中:
首獎游擊手(本名藍嘉俊)的〈小孩〉,以樸實細膩的筆觸敘述與失智老母親的相處點滴,透過角色翻轉的庖廚時光,試圖減緩時間沙漏的流逝;二獎電鰻鹿(本名陳人芳)的〈名。字〉,同樣書寫時間的無情,由孫女貌似平淡卻深情、記下與不識字的阿嬤短暫練字的溫馨記憶,描摹失學那一代人的縮影;三獎陳彥任的〈皺摺〉,寫載著母親前往探望住在療養院失智爺爺的一路上,對生命頹傾的困惑無奈與哀傷,照見真摯的子女之愛。
而在十二名佳作梁評貴〈剪裁人生〉、麗度兒‧瓦歷斯〈部落氣息〉、張舜忠〈瓦〉、張舒婷〈死去的蜘蛛〉、温琮斐〈桂花樹〉、蘇菲(本名鄭淑芬)〈新家〉、汪龍雯〈羞避〉、蘇志成〈開燈〉、黃脩紋〈箱〉、劉恩豪〈看門石〉、劉真儀〈脫殼〉、廖敏〈26號腳印〉等人的筆下,刻劃了在有形的家屋及無形的親情裡,有愛、有傷,有理解、有怨懟,有泯滅、有新生……是這些彷彿平凡無奇,實則複雜深刻且獨特的情感,造就了每個人內外面貌的軌跡。
非常感謝江佩津、林德俊、凌明玉、夏夏、高翊峰、張輝誠(按筆畫順序)六位初複審委員在極短的時間內審閱了為數龐大的稿件,以及李欣倫、徐國能、許悔之、蔡逸君、鍾文音(按筆畫順序)五位決審委員悉心討論,為我們選出這些觸動人心的作品;也感謝聯副與聯經出版公司將這些文章整理付梓,本次亦特別收錄林品璇〈紙船〉、高心怡〈廁所爸爸〉、陳力安〈洋裝〉三篇決審委員特別推薦的入圍作品。
日復一日,最熟悉又最陌生,時遇苦澀亦有甘美,且讓我們在與家人真實的相處裡,持續勾勒、構築家的形狀。

試閱文字

內文 : 首奬 〈小孩〉游擊手

「看,雞蛋裡有兩個蛋黃!」、「這墨魚是會發光的!」未上學前,母親會在廚房用這些小驚喜逗弄我。
日後這些都成了便當裡的食物。彼時小一,尚無營養午餐與蒸飯箱,是她上午現煮後,飄著熱氣走路拎來的。國中時,有位同學盯上了媽媽的荷包蛋,常用他當日最好的菜來交換。出了社會,便當仍持續帶著,臨時外出開會,託同事幫忙吃掉,都說美味。把這告訴老媽,總微笑不語。
我一度以為,豐富的菜色是理所當然,地久天長。但父親離世幾年後,便當重量開始越來越輕。母親不再染髮,逐漸忘東忘西,連最愛的市場也懶得去。醫生診斷她失智了。
但「為孩子張羅吃的」這個最初任務,卻一直烙印在腦中。天亮起床,她會喃喃自語「早餐吃什麼?」晚餐後又問「明天要帶便當嗎?」雖然只開口,沒了後續動作。
我則必須學會和鍋鏟打交道。媽媽滿口假牙,食慾差,每次進食都如嬰兒細細咀嚼。她身型原本就瘦弱,老來縮水,鬧起一個她全然不自知的脾氣時,就更像個小孩了。
於是我們的互動模式回到四十年前,只是對調了靈魂。
惟有在遇到烹飪時,她才會想起母親的身分。哄她一起上市場,再陪著笨手笨腳的我進廚房,已成為日常。這些曾經熟悉的場域,或能暫把沙漏的孔縮小些、減緩元氣的流失。
一回電視提到老抽,這詞無法望文生義,隨口問,她竟不假思索的說「就是黑醬油啊!」那一刻美好無比,如漫長雨季探出了陽光。事實上,下廚還在摸索階段的我,仍期待能從母親身上抓住什麼。那些失憶海嘯一波波襲來後倖存的知識,珍貴異常。
某晚停電,瓦斯爐旁點起蠟燭,她洗菜,我炒菜。搖晃的燭火如星光,照著一旁母親銀色月亮般的白髮。那一刻我突然覺得,人生很多時候,不過就是好好準備一餐飯。
飯後倒完垃圾,有時我會再牽著她,去附近的超商買東西,順便散步,如同半世紀前她牽著我。路上指著小花、小狗,她會童心大發地開心點頭。
我沒孩子,卻又像有,因這屋子始終有孩子的身影。小孩變老,老人又變回小孩。彼此相互交棒,銜接成一個圓,循環著家的故事。

▍評審意見:
作者以樸實的文字,描寫與失智母親互動的日常,作者先從回憶中童年階段的母親話語寫起,接著談母親手作的美味便當,但這些滋味,隨著母親的老去和忘失,逐漸成為過去式,唯有在廚房烹調時,母親才再度憶起母親的身份。
文章後半段則描述年老的母親反倒像個孩子,作者則成為照顧母親的大人,時間在此有了象徵性的回溯意味,特別喜歡作者描述和母親一起做菜的場景,而「人生很多時候,不過就是好好準備一餐飯」這段話精準有力,大抵也道出許多人共同的願望。
在作者筆下,老年似乎也是重返孩童期,整個家屋總有孩子的身影,這樣的收尾光亮而溫暖,正向地詮釋了失智和老年的意涵。──李欣倫

▍得獎感言: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參賽的動機,與其說為了得獎,更多是對親情這個普世命題的有感而發。千瘡百孔與幸福美滿在兩端,我們常人分布其中,有遺憾、有感恩,總之把悲喜抒發出去,或許就較能自在以對。我曾在這個園地裡,分別談到老爸與老媽;父親是大時代的縮影,母親是沉默小生命的典型,剛好構成後代的我觀看世界的經緯。感謝台灣房屋、聯合報及評審,感謝我的父母。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日復一日,最熟悉又最陌生,時遇苦澀亦有甘美,
且讓我們在與家人真實的相處裡,持續勾勒、構築家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