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與亮島人 | 誠品線上

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與亮島人

作者 陳仲玉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與亮島人:近年最受矚目之考古發現揭開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之關鍵重寫馬祖列島與台灣早期發展史馬祖列島原是考古學的處女地,作者陳仲玉教授從馬祖列島中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近年最受矚目之考古發現揭開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之關鍵重寫馬祖列島與台灣早期發展史 馬祖列島原是考古學的處女地,作者陳仲玉教授從馬祖列島中有居民的四鄉五島開始田野普查,於2004至2007三年間,發掘熾坪隴史前遺址及蔡園裡歷史時期遺址,將馬祖列島的歷史推到距今6000年前。2011至2015年,又發掘亮島史前遺址群,再將該列島的歷史推早到距今8300年,並出土幾乎完整的兩具遺骸(男女各一),命名為「亮島人1號」與「亮島人2號」。以其小骨頭進行人種遺傳學DNA萃取與比對,加上顱骨、牙齒等人種形態學及墓葬風俗文化研究,證實兩「亮島人」與台灣某些原住民有母系血緣關係。由於南島語族的原居地是在東亞大陸東南方,如福建、廣東一帶,而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屬於海洋文化,有其特質,故命名為「亮島文化」。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陳仲玉 臺灣大學考古人類研究所碩士。早年進入中央研究院,從擔任李濟先生研究助理開始,至升任研究員,到退休改聘兼任研究員,合計度過60年的中研院生涯。起初隨李濟先生研習商周考古、古器學等,1980年起,因參與國家公園的人文史蹟研究,改為從事臺灣考古,尤以海洋島嶼考古為職志。曾在臺灣山區、東沙島與南沙太平島、金門、馬祖等地研究,先後發現多處遺址。其中南投曲冰史前遺址與馬祖亮島遺址群兩處,已被指定為「國定考古遺址」。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一 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與「亮島人」/臧振華序二 亮島遺址的發現是許多機緣的巧合/楊綏生自序上 篇 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第一章、馬祖列島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一、馬祖列島的自然生態環境二、馬祖列島的簡史與人文環境三、亮島的自然生態環境四、亮島的人文環境第二章、海洋文化與海洋島嶼考古學一、海洋文化與陸地文化二、海洋民族的特性三、海洋島嶼考古學第三章、馬祖列島的考古學一、馬祖列島的考古學研究二、熾坪隴遺址的文化三、亮島島尾遺址群的文化四、出土物的觀察與分析第四章、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一、馬祖列島史前文化之命名二、馬祖列島周邊的史前文化相三、馬祖列島遺址與諸周邊遺址出土物的比較下 篇 「亮島人」的研究第五章、「亮島人」的發掘及其體質一、「亮島人」的發掘二、「亮島人」的墓葬風俗三、「亮島人」的骨骼四、「亮島人」的頭骨形態測量性狀與指數分析五、「亮島人」牙齒的觀察與分析第六章、「亮島人」的 DNA 研究一、人種遺傳學的理論基礎簡述二、「亮島人」DNA 研究的合作者三、「亮島人」DNA 研究四、從「亮島人」DNA 看與台灣原住民關係第七章、從人種遺傳學探討「亮島人」之種屬一、更新世的東亞人種二、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東亞現代人種三、「亮島人」的種屬第八章、從體質與文化人類學探討「亮島人」之種屬一、從顱骨形態學探討「亮島人」之種屬二、從語言學探討「亮島人」的種屬三、從民族志探討「亮島人」的種屬第九章、從「亮島人」探討南島語族的源流一、南島語族的起源二、南島語族的擴張理論三、南島語族的擴張及其途徑四、南島語族的起源地與「亮島人」第十章、綜論一、人與海洋二、馬祖列島的「亮島文化」三、「亮島人」的研究四、結論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與亮島人
作者 / 陳仲玉
簡介 / 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與亮島人:近年最受矚目之考古發現揭開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之關鍵重寫馬祖列島與台灣早期發展史馬祖列島原是考古學的處女地,作者陳仲玉教授從馬祖列島中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0868463
ISBN10 /
EAN / 9789570868463
誠品26碼 / 2682401855007
頁數 / 304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5 開,長 21 × 寬 14.8 × 高 2.5 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序一
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與「亮島人」
臧振華
馬祖列島是福建閩江口外由 36 個島嶼與礁岩所組成的一群小島,風景優美,被喻為「閩江口外天上撒下的一串珍珠」,然而正因為它們孤懸海上,交通不便,不但史籍不多,最早的紀錄不過宋元,而且考古的發現也盡付闕如。所以,馬祖一向被認為是海隅慌陬、文采不彰之境。然而,最近二十年,由於陳仲玉先生在馬祖的努力考古,已經完全改變了這一刻板印象。
  從 2001 年開始,陳仲玉先生與劉益昌先生共同主持「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六期研究計畫,在馬祖列島上進行考古調查,發現了福澳港、熾坪隴及唐岐等三處史前時代遺址及歷史時期遺址 5 處。爾後,陳仲玉先生對熾坪隴及蔡園裡兩處遺址進行了發掘,證明人類在馬祖居住的歷史不但早過宋元,更可以上推到四千年至六千年前的史前時代。毫無疑問,對馬祖而言,這是一個突破性的發現。吾人很難想像,遠在六千年前,人類竟然能夠跨海來到這些蕞爾小島上生活。然而,十年之後,陳仲玉先生又有了新的發現,2011 至 2012 年他在面積只有 0.4 平方公里的亮島上,共發現了五處貝塚遺址,並在其中的島尾 I 和島尾 II 遺址分別發掘出一具人類遺骸和伴隨的陶器、石器和骨貝器等遺物,以及以殼菜蛤為主的大量貝殼。令人驚訝的是,島尾 I 的人骨經過放射性碳 14 年代測定,竟然早到距今 8300 年,島尾 II 也達 7700 年。這不但一下子將馬祖的人類歷史又推早了兩千年,而且也遠早於以往在閩粵沿海所發現的任何新石器時代遺址。這個發現及其在考古學上所可能代表的意義,立刻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馬祖「亮島人」也因而蜚聲國際。
  關於馬祖的各項考古發現,陳仲玉先生都已經發表了詳細的考古報告,近來他更積極與各項專業學者合作,對亮島人進行了多面向的分析,包括亮島人的面貌復原、亮島人所生存的自然環境、亮島人的族群及文化意義、亮島人的遺傳基因分析及其與南島語族族群關係的研究,以及亮島人的生活與食性等等。
  為了將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及亮島人的各項分析成果作一綜合性的呈現,期使社會大眾不必費時搜尋專業的研究報告,只要一冊在手,即可對馬祖列島上所發現的遠古人類與文化有所了然,於是陳仲玉先生在耄耋之年,仍不辭辛勞,將他二十年來在馬祖考古的發現和研究的精華撰成《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與「亮島人」》一書。全書共分十章,從海洋文化與民族的特色及海洋島嶼考古學的理論說明開始,依次介紹了馬祖列島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馬祖列島的史前遺址及其文化、馬祖列島的「亮島文化」,然後對有關亮島人的各項分析結果作了解說,包括:亮島人的體質、亮島人的牙齒型態測量與分析、亮島人的 DNA 分析、亮島人的種屬、從亮島人看南島語族源流之探討,最後總結以上的研究,提出六點結論。這本書資料豐富、文筆流暢、章節分明,不僅可以讓讀者輕易了解馬祖自然環境的變化,以及史前人類與文化的年代、內涵與可能的根源,同時也可以體認到馬祖雖是些蕞爾小島,但在東亞與東南亞人類的大歷史研究中卻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我與陳先生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共事數十年,知道他從一個僅具高中學歷,在研究單位擔任技術工作的人,利用公餘的時間,努力進修充實,終於獲得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碩士學位,並在中央研究院逐級晉升為一位具有學術地位的研究員。此一奮發向上的精神,著實令人敬佩。而他的這一精神,也表現在對馬祖考古的鍥而不捨,因而終於獲得了非常豐碩的成果。
  陳仲玉先生於此書付梓之際,囑余為序,實愧不敢當。然為表達對陳仲玉先生致力於馬祖考古研究的敬意,乃決意不揣譾陋,藉此篇幅對其專著之緣由及意義,略作續貂,以為推介。


序二
亮島遺址的發現是許多機緣的巧合
楊綏生
七十年前韓戰期間,李承山率六名特戰部隊成員,從東引駕著小艇,利用夜色掩護,摸黑登上亮島偵蒐,在島上高地插上國旗。2011 年 7 月 15 日,事隔六十年後國防部邀請李承山重返亮島立碑紀念作為國軍慶祝建國百年活動項目之一。馬防部任季男指揮官邀請地區各界代表共襄盛舉,指派兩艘海龍快艇、縣政府亦配合租用一艘民間客輪搭載受邀貴賓同赴亮島參加「登島 60 週年紀念碑揭牌儀式」。個人行經百勝港不遠處的上坡轉彎處路邊斷面上發現一處貝塚,將此訊息告訴中央研究院陳仲玉先生,開啟了日後亮島遺址探勘挖掘的系列工作。專精體質人類學的清華大學考古所邱鴻霖副教授亦受邀參加協同研究,出土及研究成果斐然。為了獲得遺傳學訊息,陳仲玉先生經由時任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葛應欽父子的媒合,將出土人骨標本送往德國萊比錫史同京的人類遺傳學研究室,成功萃取古粒線體 DNA 並獲得完全的解序及單倍群的歸屬。2014 年 3 月 6 日美國遺傳學雜誌刊登了葛明軒等發表的〈早期南島語族進出台灣〉的論文。連江縣政府基於島嶼文化行銷目的,與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於同年 9 月 27-28 兩日在該院共同舉辦「2014 從馬祖列島到亞洲東南沿海:史前文化與體質遺留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於 29 日安排與會學者專家們轉往馬祖亮島及東莒兩遺址現地參觀後回到馬祖民俗文物舘召開圓桌會議。亮島遺址因年代久遠且可能涉及南島語族的起源議題,受到海峽兩岸及國際考古人類學界的高度重視。
  陳仲玉先生所主持的亮島考古遺址的發掘研究工作業已告一段落,並陸續提出了許多可觀的研究成果。繼其發現熾坪隴考古遺址之後,再次重寫了馬祖歷史,把列島出現人類的時間推至距今 8300 年前。綏生有幸恭逢其盛並分享研究成果,除了增添縣政亮點亦為退休後的日子增添了不少趣味。藉由博物館參觀、參與學術研討會以及相關考古人類學的著作研讀,希望增益對亮島遺址出土文物的進一步了解,其中受教於陳仲玉老師者頗多,除了感謝先生對馬祖歷史文化的貢獻,更感謝其對個人的指導與無私的分享。先生集結了十年來對亮島的投入與相關研究,提出「亮島文化」的看法,綏生不揣淺陋受邀審稿並為序,誠感惶恐卻不失心中的雀躍。
  考古是一門重要卻冷門的學問,一般情況下不易吸引大眾的目光。陳仲玉先生與劉益昌先生曾於 2001 年在金馬兩地進行考古普查,在馬祖東莒發現了「熾坪隴考古遺址」,將馬祖出現人類的歷史往前推到距今 6000 年前,徹底改變了人們對馬祖歷史的認知。馬祖民俗文物舘興建落成後,為了充實展覽內容,2007 年委由陳仲玉先生再度開挖熾坪隴遺址,並邀集訓練潘建國、王花俤、王建華及游桂香、賀廣義等地區藝文菁英組成馬祖考古隊,除了在熾坪隴得到豐碩的成果,又在東莒福正村發現了「蔡園裡遺址」,這些成果經整理後在民俗文物舘一樓的專區展出,提供了大眾對馬祖史前人類生活的認知。個人曾經數度陪同來賓參觀,對其中展出的貝類但覺熟悉,對於出土石器亦有諸多想像,彷彿回到童年海濱拾貝的歲月,也逐漸拉近了對考古的距離。在蔡園裡展廳的入口處牆面上,展示了挖掘斷面的模型,那是揭剝自遺址現地的斷面,明示大眾什麼是貝塚的樣貌,這幅景像不經意間擱在腦海裡,不知經過多少年後投射到亮島百勝港上方路邊斷面上,「那不就是貝塚嗎?」原來陳仲玉先生早已為亮島遺址的發現種下了因,民俗文物舘的考古展示區是發掘馬祖史前文化的啟示錄。
  依稀記得 2011 年的一天,潘建國舘長陪同陳仲玉先生帶著從亮島帶回的一片左眼眶邊的頭骨出現在縣長室,迫切而激動的述說人骨在考古上的重要意義!對於突如其來的事件,原非縣府年度工作的計劃項目,沒有相關的預算科目可支應,於是想到動用預備金,委託陳仲玉先生再次啟動他一手培訓的「馬祖考古隊」,在寒風刺骨的東北季風下,展開對亮島的考古征程。先由文化局舖陳完備了行政程序與可用資源、任季男指揮官徵得國防部同意後全力投入支援,發現人骨後陳仲玉先生更找來專精體質人類學的邱鴻霖副教授所帶領的南科考古團隊共同投入。
  亮島遺址的出土與研究成果由中國時報資深記者呂昭隆的頭條新聞炸開序幕,立刻引發海峽兩岸及國內外考古人類學界的重視,「世界亮島」的影像浮出腦海,如何利用考古人類學上的重大發現,吸引世界的目光,讓馬祖藉著亮島讓世界看到,也成了縣政行銷的重要功課,而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順利召開更集其大成。
  考古研究是陳仲玉先生的畢生志業,除了馬祖的亮島遺址、熾坪隴遺址及蔡園裡遺址,曲冰遺址也是由陳仲玉先生發現的,而曲冰遺址及亮島遺址都先後被選列為國定遺址更是先生的重要貢獻。2017 年 9 月 16 日有幸應邀陪同到台中參加「第四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頒獎典禮,陳仲玉先生獲頒文化部保存貢獻類獎項,這是台灣考古界繼中央研究院臧振華院士、連照美教授之後第三人,能與文化局吳曉雲局長及民俗文物館潘健國舘長一起分享陳仲玉先生深化馬祖文化的貢獻與成就,與有榮焉。
  今年正逢亮島遺址發現十週年,同時亦由縣定遺址升級為國定遺址之際,陳仲玉先生欲將其在馬祖的最近十年投入心血,重新疏理鋪陳成專書《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與「亮島人」》,無疑是「亮島人」出土十週年最佳的獻禮。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節錄)
在作者考古學研究的生涯中,接觸到海洋文化始於 1981 年 4 月,第一次去到位於台灣東南方的外島—蘭嶼(日治時期稱「紅頭嶼」)。居住在該島的雅美族(現稱達悟族),是全國境內獨一無二的海洋民族。嗣後,因緣際會於 1988 年獲得執行「蘭嶼考古學初步調查計畫」的機會。計畫執行期間,在該島上生活,與當地的原住民接觸,深深體會到海洋族群文化的生活方式、生業型態、環境適應、資源獲取、居屋結構以及工具使用等,均與陸地文化有相當的差異。顯然海洋島嶼考古的研究,其方法論應有別於陸地考古,將來有必要將考古學門另立一分支學科。
  其實,蘭嶼的考古學研究工作始於 1897 年,日治台灣的第三年。人類學者鳥居龍藏帶同助手中島藤太郎與小嶺小太郎,做了為期三個月的調查。中島氏不幸受火燒傷,歿於該島。其後,鹿野忠雄曾經在蘭嶼研究多年,尤其是於 1927-1929 年間,以警員的身分居留,調查的成果貢獻大。他並且在 1941 年發現甕棺葬。此外,另有零星關於石斧等物質文化出現的報導。然而,終日治時期,皆以調查蘭嶼土著民族為目的,考古學的發現僅是其副產品。
  光復以後至 1980 年代,情況沒多大改變。考古學研究方面,僅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與美國學者尹因印(Richard B. Stamps),各做過一次甕棺葬的發掘。基本上蘭嶼仍然是考古學的「處女地」。
  作者首次去蘭嶼島進行考古調查,有段經歷背景。台灣光復以來,蘭嶼雅美族的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斌雄先生主導。他與宋文薰教授都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早期的同學,為研究雅美族資深學者。他是作者的亦師亦友,友誼甚篤。在日常與他交誼時,經常談到雅美文化的林林總總,逐漸感到興趣。綜觀雅美文化的特質為:
  一、生業方式:男人海上捕撈魚類,女人下田種植芋頭及小米。如此食物中,既有蛋白質,又有澱粉質,獲得平衡人體的兩種重要營養。在採食魚類中,族人將其區分為:老人魚(僅供老人食用的魚類)、男人魚(味腥,皮如砂紙,女人不可食用)、女人魚(肉質鮮美,任何人皆可食用)。因此,男人在捕魚時,必須要兼顧全家人食用的各種魚類,同時抑制過量捕殺單一魚種的危機,也是一種生態保育的平衡。
  二、物質文化: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種器具,多依賴個人親手製作或族人分工。
  1、陶器與陶偶:種類繁多。族人大多可自製或集體分工。
  2、木工:最獨特的製作是兩端上翹的合板舟。船分大小兩種,大者為 10 人操作的船,大多為家族的集體製作成果。此類船隻可用 10 年左右。早在計畫造船之前,先要到山區森林中,物色一棵大型板根的樹木,刻下符號為記,此樹即為此家族所有,他人不可染指。到選好的時間,即將之砍伐運回居屋附近的施工地點,切割合板成船。小型船則為單人海上捕撈之用,其船型與大型合板船結構相同。木材工藝中,另有日常居家的用具和裝飾品等。使用最為頻繁的餐具為木盤,要依魚的種類用不同形狀的盤子盛裝。有些居屋的木板內牆,雕刻裝飾圖案,多以魚類為主題。
  3、冶金:雅美族人是台灣原住民唯一會冶金術的一族。但僅限於金與銀兩種金屬。先是將金或銀塊置於陶質坩堝內,選取番龍眼或攬樹木材燃燒熔解成液態,倒在石板上。再用石頭或鐵槌,敲打成薄片,使之成為各種形狀之飾物,如手鐲、崁片等飾品。最特殊的是金字型的頭盔,自頂尖而下,分數層,每層由大小不同的銀片綴合而成,僅在眼睛部位露出雙孔。戴在頭上,如是 5-6 層的頭盔就蓋住了整個頭部。據說父親的頭盔,在逝世之後由兒子繼承。如有兩個以上兒子,即以頭盔上的銀塊數平分。兒子們即將銀片重新打造頭盔。此盔的層數大小不一,兒子們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補。
  4、居住建築:雅美族人的居屋尤其有特色。首先敘述各屋的配置模式。他們的聚落位置,多選在距離海邊不遠的坡地。每一家屋都有它一套完整的模式,包括主屋、工作房、家禽巢窩、涼臺、曬魚架等五個部分。
  a. 主屋:在四面圍牆的下方,偏向靠山的位置,面向海。內部結構複雜。屋的大小不一,依屋主的財力而定。主屋看似地下屋,可防颱風,其實是因圍牆所造成的錯覺。
  b. 工作房:在主屋左側。結構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工作場所,在圍牆上方,房門向海。下層是畜養家禽的巢窩。主屋與工作室前方,有塊稍大的場地,另立一小涼臺,四枝杆柱,離地 50 公分左右的平板床,草頂而四面皆空。顯然是熱帶區域白天乘涼之處。涼臺右側,立竿架為曬魚用。曬魚架前的地面上還立兩塊向後微斜的靠背石。
  三、聚落模式:其實是經過成排的規劃,居屋群類似梯田式的布置。
  每家圍牆至少有 1 公尺以上的寬度。主屋的背面後方,即是上層人家的涼臺、曬魚架場所,也是前排人家主屋的倚背面。僅有主屋左右兩側的圍牆即成為眾人的通道。因是山坡地,上下層居屋群之間設下水道,從來不會淹水。
  四、宗教信仰,每年春季的飛魚祭,大船啟用的下水禮等不一而足。
  有關雅美族文化,在本序文中多費篇幅細述,是因為蘭嶼島上的雅美族是至今在全國諸多民族中,唯一道道地地的海洋民族。而且由於自 1895-1945 年間,日治時期該地被視為「人類學試驗室」,經過 50 年以上的隔離,讓吾人有幸體會,並引申為古代海洋民族的遺風。如依據台灣某些民族志的記載,雅美族與菲律賓巴丹群島的土著關係密切,並且該族亦可能是在 1,300 年前自巴丹群島北上遷入者。
  因此,作者曾經於 1998 年,赴菲律賓巴丹群島考察該地的土著與文化。菲律賓曾經歷西班牙與美國四百多年的殖民統治,如今該群島土著的生活方式與雅美族有了甚大的差距。前文所述雅美族的生業方式、居住建築、聚落模式、木工與合板船的製造等文化工藝,在巴丹群島大多不見蹤影。雅美族的這套文化特質,在泛太平洋的民族志中,亦為少見。所以,1981 年作者首次登上蘭嶼島的所見所聞,印象非常深刻和啟發,即時立下職志,後半生的生涯,專注在海洋島嶼考古學研究上。
  自 1988 年接得「蘭嶼島的考古學初步調查研究」計畫,為蘭嶼島做了全島普查。嗣後,自 1995-1997 的三年間,執行了兩次金門群島(包括小金門)的研究計畫,以及東沙島與南沙太平島的考古學調查。深深體會到,每座島嶼均是一處完整的自然生態體系。先民們不論是長久居留,或是季節性、臨時性的上島活動,他們對居住位置的選擇、資源的取得、水的來源等等,均與自然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因此,先民們在陸地生活所產生的文化與海洋島嶼的先民文化,顯然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史前時代的文化。
  2001 年 2 月,作者自中央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退休。但在事前仍有內政部委託的「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六期(金門縣、連江縣部分),仍在主持執行中,到是年 11 月才完成。這是因金門縣與連江縣之前被設定為軍事管制區,考古學的普查工作有所未及。自管制解嚴之後,才得以補足。也因執行這項研究計畫,再回金門重新檢查那些以前所發現的遺址,又另有收穫。尤其是得以讓作者完成要為馬祖列島作考古學研究的心願。馬祖列島位在福建閩江口,與作者的故鄉福州市近在咫尺。列島上居民的生活方言「福州話」則是作者的母語。因此在馬祖列島中,有居民的四鄉五島做普查,簡直就是回到老家。使用鄉音互通,倍感親切。在執行普查研究一年之後,發現三處史前時代遺址與五處歷史時期遺址,計畫圓滿完成。
  其實與馬祖列島地區人士的結緣,始於 1997 年 2 月,在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辦「考古人才培訓班第四期」的一段往事。由於作者想造訪馬祖列島的心願已經多年,當時苦於沒有適當機會。在是次考古人才培訓中,就講課之便,認識了來自馬祖的國中老師王花俤。當年夏天,帶同兩位研究助理,首次拜訪王老師,由他導覽旅遊一趟南竿島。2001 年 2 月在執行研究計畫期間,王花俤老師介紹潘建國先生相識。潘先生其時正在籌畫「馬祖民俗文物館」,是夜談了許多有關博物館規劃事宜,當時承諾協助。但事隔兩年多,於 2003 年春天,作者有訪問英國劍橋大學考古學系之行,到 11 月回國。其時潘建國先生找作者多時,因「馬祖民俗文物館」將於 2004 年元旦開幕,意欲邀請在開幕當天午後作一場演講。其時想到馬祖列島對考古學來說,還是一塊「處女地」,正是好機會宣傳該地區做考古學的重要性。於是就以《從考古遺址談馬祖列島的歷史》為題,進行演講。自此揭開了馬祖列島史前史研究的序幕。
  為了要充實馬祖民俗文物館陳列品的質與量,2004 年建議由連江縣政府文化局撥經費,由作者組成馬祖考古隊發掘熾坪隴史前遺址。這項遺址的發掘,將馬祖列島的歷史推早到距今 6,000 年。同時出土甚多陶器、石器與骨器等物。2007 年,作者又率隊發掘蔡園裡歷史時期的遺址,自貝塚中又出土一批自唐代末年至元代的陶瓷器。
  2011 年 7 月 15 日,軍方舉辦「登亮島 60 週年紀念會」,其時的連江縣縣長楊綏生先生受邀上島,就在亮島的百勝港上方路邊看到有貝塚遺跡。回到南竿,即時通知作者。因而再次召集原「馬祖考古隊」的潘建國、王花俤等人,上亮島初次調查。其時除了證實百勝港上方的貝塚為歷史時期的遺址之外,另發現了亮島島尾 I 遺址與地層中的「亮島人」1 號的頭蓋骨 3 小片。此外,另在其附近又發現亮島島尾 II 遺址。因此在亮島展開另一波考古學研究工作的熱潮。其關鍵在於遺址的年代,經碳十四(C14)初步測定與校正,近 8,000BP.,比台灣本島任何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都早。更重要的是「亮島人」1 號的發現與出土,男性骨骸的完整度約 70%,年代為 8,300-81,00BP.,這一發現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所少見。除了為他命名之外,作者另外為他取個綽號叫「海亮哥」。
  嗣後,在同遺址中又發現「亮島人」2 號,女性骨駭完整度更高達 80%以上。他的發現有一段內幕故事,可說是天意。在「亮島人」1 號出土後,楊縣長在每次考古隊下田野之前,都期許再挖個「亮島妹」。隊員們無人不想,只是都知其難度。就在島尾 I 遺址完成了兩處探坑之後,決定再開一坑。開坑之前,關於坑位的定位,同仁們曾經一番討論。有說最好位置是選取已開的兩坑之正中位置,這意見是很正規的想法,但我則堅持要在靠近 1 號坑(即出土「亮島人」1 號的坑)的位置。因該處貝塚堆積較厚,出土物會較多,且另有墓葬的可能性也大。該處地面較寬,作者要求將挖掘坑的寬度往西側增加 20 公分。這兩點決定,果然奏效。結果挖掘到 L4(距地表 30-40cm)的深度,就在此坑的西北角出現人的膝蓋骨。因而就推估可能人骨走向與身高,拓寬並加大此坑的長度與寬度,因而現出整體人骨的全形。這就是「亮島人」2 號發現的經過。其關鍵就在此坑位的定位,稍差即失。同仁們即承楊縣長之意,取綽號「亮島妹」。
  然而,在亮島島尾 I 遺址的發掘中,最遺憾的一件事也發生在「亮島妹」身上。自從這第 2 號墓葬(M02)發現之後,就擴坑逐層向下發掘,於 L3 發現頭部的左眼眶外側、左顴骨與部分頰骨弓,確認為人骨無誤,應為仰身直肢葬。骨骼質地相當良好,推估頭骨保存狀況應該相當良好。依據墓葬可能之範圍,確認墓葬大致輪廓。經同仁們商議,若切割土方搬運,則考慮其體積與重量,於過程中損壞的風險過大。實在無法依循「亮島人」1 號的方法,將墓葬連同泥土,運回南竿工作站處理的方式,因此決定就留在遺址現場。加上其時正巧有「蘇拉」颱風將至,又遇上邱鴻霖先生要出國學術考察,因此田野工作只好暫停,留待邱鴻霖回國後,將組織處理人骨的專家小組,上島再進行現場發掘。考古隊離島之前,在人骨上以黑色塑膠袋覆蓋,再回填薄層土方,以增加人骨的安全度。並且在發掘坑上方以木支架與帳篷加蓋,以避免颱風造成傷害。不意在兩個月後,再次回到發掘坑現場時,發現人頭的臉部與下顎骨等部位全失,僅殘留後頭骨,骨骼之斷裂痕極為新鮮,顯然被盜掘。事發後,幾經多方折騰,案情曲折離奇。最終還是查出軍中一個醫務人員坦承犯行,並追回贓物。因而得以還「亮島妹」頭骨原貌。經過邱鴻霖事後實行的彌補工作,發現有五大項損害。其中最大損害且無法彌補的,是考古脈絡的喪失。無法證實墓葬之頭部、右上肢確實姿態與陪葬品的存在。頭部、右軀幹一帶出土遺物與人骨間的脈絡關係等的喪失,以及造成修復工作的困難。邱鴻霖有一篇詳細的報導,不再贅述。
  自從兩具「亮島人」遺骸出現之後,受到考古學界與人類學界相關學者們所重視。就個人所知,目前已有多位國際學者們,曾應用有關「亮島人」的資訊,在重要如《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等刊物中,發表了數篇文章;其中有三篇論文,作者也列名。因此,本書的寫作動機,原只為「亮島人」的部分,作一次較為完整的報導。然而,在這段寫作期間,必須回顧近十幾年來在馬祖列島上的考古學研究工作,同時也做了一次檢討。其實個人也將馬祖列島的史前史逐漸整理出系統,所以才提出「亮島文化」的概念。將此書的結構做了修訂,把全書分成上下兩篇。
  本書上篇為〈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其內容主要敘述由海洋島嶼考古學的觀點,看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由於馬祖列島史前時代的考古工作,目前僅有東莒島和亮島兩處地點,發掘了三處遺址。在 2001 年普查時,發現的北竿島塘岐遺址與南竿島的福澳遺址,以及近年已經得知的黃官嶼遺址等三處,連試掘都尚未著手。另有五處早期屬歷史時期唐末至明代的遺址,僅東莒島蔡園裡遺址一處經過發掘。所以,馬祖列島的考古學研究工作,事實上才進入啟始的階段。因而要將此列島的史前史,發展成一完整的體系,仍然有待努力。
  本書下篇主題為〈「亮島人」的研究〉,原是本書寫作的主要動機。由於兩具「亮島人」遺骸具備了諸多條件,譬如 8,300-7,500B.P. 年代久遠,這年代的人骨遺骸在華南與東南亞已是罕見。而且又證實了他們的母系血緣均與現生的台灣南島語族有密切關係,更顯出其重要性。研究團隊是既幸運,卻也肩負著研究困難度相當高的任務。我們有責任要從有限的破碎資料中,一片一片拼湊重建起「亮島人」的形象;並且重建他們的尊容,探尋其前世今生的蹤跡。為此我們規畫了跨領域研究,用不同學門的科學證據,來重建亮島的古代環境、「亮島人」的生命史、甚至是他們的食譜、亮島與周邊考古文化的關係等。更進一步,我們也運用了最新的文物保存與記錄科技,使出土的人骨與文物受到妥善的保護,3D 掃描與數位化資料的永續保存,期許未來能將資訊與研究成果公開,為社會大眾提供知的權利。
  因此,相關的研究學科,除了史學、考古學外,更擴展到體質人類學、人種遺傳學、文化人類學、語言學等的學科研究,在此書中均有敘述與分析。至今作者與研究團隊的發掘報告有 4 本,其餘由作者主筆的有 1 本關於「亮島人」DNA 研究的中英文對照專書,另在研討會議論文集或刊物等處,發表了 6 篇文章。此外以「亮島人」主題做了多場演講,其中在中央研究院演講〈懸崖上的考古發掘:八千歲「亮島人」出土的故事〉,演講紀錄發表於 2015 年中央研究院《知識饗宴》系列(11)。在英文著作方面,在亮島島尾遺址群發掘期間,曾經在「2013 東亞人類學協會」大會作了報導。作者與國際學者們合作的相關論文 3 篇,均已發表在著名期刊中(如上所述)。可見「亮島人」的研究受到國際學者相當地重視。相關資訊在本書下篇中,亦有所敘述。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四章 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
一、馬祖列島史前文化之命名
馬祖列島之史前文化,本書以「亮島文化」為命名。通常考古學文化的命名,除依據出土的遺物與出現的遺跡,尚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一種「文化」必須具有某種群體的特徵。
要有共同伴出的類型,最好是發現不止一處。
必須對於這一文化的內容有相當充分的知識。
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遺址有七處,包括亮島島尾遺址群四處、熾坪隴遺址、福澳遺址與塘岐遺址等。該地區的史前文化史,其實僅是建立在亮島島尾遺址群與熾坪隴遺址的發掘工作與研究基礎上。然而,該地區卻有著相當獨特的海洋性島嶼史前文化。綜合前文各項探討,馬祖列島史前文化的特性:
1. 遺址的面積均在1~1.5km²左右,或更小。遺址範圍顯示在古時均非大型的聚落,更類似季節性或臨時性的居地。但亮島的面積僅0.35平方公里,是一座蕞爾小島,居然會有4處8,300~7,000BP.的史前遺址,關鍵重要因素,可能是該島的自然生態環境與其周邊海域的豐富資源。
2. 遺址上的遺績,最明顯的是貝塚堆積。但文化層堆積均不厚,大約多在1公尺以內。也許由於遺址的土地均經過近代挖掘利用而非原遺址中心的地層。但即使是遺址邊緣的位置,在數百上千年的貝塚堆積,也不應僅餘50-60公分的厚度。可知該地並非長居之地。
3. 就生業的觀點,古代在冬季的亮島上,生存的條件不足,難以生存,因而做為季節性的居留可能性較大。
4. 亮島島尾遺址群與熾坪隴遺址的地點,均在海拔50公尺以上的海岸坡地上,地形均相當陡峭。附近多有溪流或泉水。由於離生業之地的海岸有相當高度與距離。因而,推測古時的先民在此類小島上生活,有可能採用上、下雙居地的方式,以求生活的方便。日常就在海灘後方的高處沙丘、山洞、岩蔭等處居住,當海象不佳時就移至高地。就如現今在臺灣山地的原住民,他們除了在村莊有居屋之外,在田地裡還有工寮。至於先民們在海灘低處的居處遺跡,當然不會久存。
5. 古代的灘塗:亮島遺址的下方並無灘塗。如果依照目前亮島的地形環境,則無法採集到任何貝類的可能,僅能捕撈淺、深海魚類。亮島考古隊曾經有三次在夏天七、八月間進行發掘工作。其時正是海域貝類盛產的季節,考古隊在遺址懸崖邊工作,就看到漁民們在距離海岸邊約100~200公尺的岸邊捕撈作業。幾乎在每天16:00~17:00間,每次由兩艘漁船為一組,前船在收漁籠,後船接著在放漁籠。漁籠的繫繩長約3~4公尺以內。有時漁民還會在海邊岩石間活動,下海潛水撈貝。他們不戴護目鏡,每次2~3分鐘就上來。由這項觀察,該處的深度均淺。如果在9,000~7,000BP.的海平面較現今低約10公尺左右;則在那時可能會有一片相當大的灘塗,才能有那麼多生長在灘塗的貝類做為先民的食物。在亮島島尾II遺址的發掘中,出土了數塊鬚鯨類(海豚)的頭骨破片,其時的先人們,是否有能力捕殺海豚是可疑的。由於鯨豚類會擱淺在沙灘上,也許可作為旁證。
6. 水源:亮島沒有任何一條溪流,僅有許多岩壁間狹縫的水溝。駐軍就依流水量的大小,設置六座儲水庫。在島尾遺址群的東側較為緩和的坡地上,設了一座儲水庫。可知該地點在古時應有泉水可資利用。熾坪隴遺址的地點也是在海拔50公尺的斜坡上方。該處下方的海岸是一處小海灣,地名「科蹄灣」。「科蹄」ㄧ詞在閩東(福州)方言,是指長居於水上的蜑民,可知在古時該地是水上人家的長居之所。遺址的附近也有一條小溪,泉水是民生必需的條件之一。這處遺址的地點與亮島島尾遺址群,就自然環境的條件來說,均有些雷同之處。
7. 配合亮島島尾兩遺址與熾坪隴的物質文化相觀察,此兩遺址基本上屬於海洋文化的範疇;其生業方式是海洋漁撈採集的生活方式。熾坪隴遺址石器中有矛鏃等投擲尖器,顯然會在陸上捕獵小動物群。尖狀石器、石片器等,可利於採貝。但均看不出有農耕跡象。史前新石器時代數千年的島嶼生業,其基調未曾有大的改變。
8. 遺址中出土的物質文化遺留,其來源是多元的;充分顯示其海洋性,人與物
常有漂流的特質。地緣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有其疏密的關鍵。然而,海洋性族群
是文化的傳播者,他們有時無遠弗屆。
9. 碳十四年代學的資料近30件,分別落在8,300~8030BP.,7,700~7400BP.,
6,000~5,300BP.,4,000~3,500BP.四個時段。由這四個顯明的時段分劃,再配
合物質文化內涵的差異,將亮島文化分期與分型,並命名如下:
(1)「亮島文化一期」:相當第1,2兩時段,包括亮島島尾I遺與熾坪隴遺址的下文化層。石器群中,有鋒利小刮削器與亮島一期的小石片器類似,均顯示舊石器時代末期的打製石器遺風。這期文化相當於北杭州灣跨湖橋遺址文化,也是中國東南沿海新石器時代相當早的年代學的資料之一。然而,兩者之間的文化遺物內涵差異甚大,看不出有明顯的關聯性。近年在閩南山區發現的奇和洞遺址,該遺址第三期文化中,陶器的紋飾有少部分與亮島島尾I遺址的陶片相似。但是,奇和洞三期的年代10,000~7,000BP跨度大,兩者之間有相類似的文飾,何者為早或晚,目前仍難以判定。並且,奇和洞遺址的石器在二期即出現磨製石錛;其三期的石器亦與亮島島尾兩遺址的石器差異甚大。再者,奇和洞遺址離海岸有300~400公里之遙,是否為海洋性文化更要存疑。亮島島尾I遺址的陶片中的指甲紋、貝殼印紋也與金門金龜山遺址類似,似乎有其地緣關係。此外,廣東、廣西、海南三地早於亮島島尾I遺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均在山區,何況廣東、廣西、海南三地與馬祖列島相距甚遠。
(2) 「亮島文化二期,熾坪隴類型1期」:約在第3時段,因亮島島尾II遺址上層文化,年代大致介於5,700~5,300BP。由於亮島島尾II遺址上層文化中的部分陶器文飾(如繩紋陶等)、石器(如「蠔礪啄」等如前所述),與熾坪隴遺址下層文化之間相同,年代大致介於6,000-5,500BP也相當,甚至比亮島島尾II遺址上層文化還早300年,可包括在「亮島文化二期」內,故稱為「亮島文化二期」的「熾坪隴類型1期」。這一期文化與閩江口一帶的殼丘頭遺址文化與曇石山下層文化的年代相當、器物也雷同,但其中差異者亦多。
(3) 「亮島文化二期,熾坪隴2期」:第4個時段,文化遺物僅見於熾坪隴遺址上層,相當於閩江口一帶的黃瓜山遺址文化,此時已到新石器時代之末。
綜觀以上的觀察,就馬祖列島的亮島島尾I遺址與亮島島尾II遺址,這二處遺址與熾坪隴遺址的文化內涵,大致可以看出馬祖列島史前文化的多元,充分顯示其海洋性。其文化內涵與福建沿海多處遺址,有著相當密切的地緣關係。基於上列諸點理由,因而將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體系,命名為「亮島文化」。「亮島文化」可分成二期,即「亮島文化一期」與「亮島文化二期」;「亮島文化二期」之下又可分為「熾坪隴類型1期」與「熾坪隴類型2期」二類型。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近年最受矚目之考古發現
揭開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之關鍵
重寫馬祖列島與台灣早期發展史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