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透視中式木家具鑑賞全書: 最深入 8大視角家具品鑑法, 147式榫卯構造解剖 | 誠品線上

圖解透視中式木家具鑑賞全書: 最深入 8大視角家具品鑑法, 147式榫卯構造解剖

作者 喬子龍
出版社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圖解透視中式木家具鑑賞全書: 最深入 8大視角家具品鑑法, 147式榫卯構造解剖:,五代世家國寶匠師圖解手繪一本最具系統的中式木家具解剖事典深入中式木家具的型制結構、材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五代世家國寶匠師圖解手繪 一本最具系統的中式木家具解剖事典 深入中式木家具的型制結構、材料個性,以及成器之前的匠造心法 提供現代木家具設計創新基礎與原理 ▌ 看懂中式木家具!品鑑識別的八大視角 1. 制∣傳統家具的立器之本 2. 式∣使用功能的類別 3. 形∣家具構造中的氣質衍生 4. 藝∣型架骨骼上的表飾 5. 工∣制器的營造全程 6. 款∣器型的量體尺碼與級別 7. 色∣家具可視的表色 8. 材∣支撐構造及榫卯的質地(含材色) ▌一次弄懂!榫卯特性 24性、147種榫卯細部拆解分析 基礎榫卯∣常規榫卯∣制式榫卯∣特殊榫卯∣創新榫卯 榫與卯,是陽與陰的結合,不同屬性的榫卯,有著不同咬合特性,或直或扣,或斜或槽, 書中將其歸為五大類二十四性,以便從內在受力構造上了解,除了理解木構的底蘊與技巧,更期望進一步提供新一代匠人與設計人,中式木家具的新創基礎與運用原理。 ‧榫卯經典四「制」 任何家具都是由一堆料杆部件組合而成,而在眾多榫卯之間必有「關鍵榫卯」,它將決定其它所有榫卯連接的組織次序,這些關鍵榫卯即代表著家具構造的「制」點。本書以四大制「圓(角蓋腿)、展(角錯腿)、方(角格腿)、守(角間腿)」為核心,梳理歸納上百種榫卯的品韻風格及力學關係。 ‧榫卯緊固關鍵:四大力系 纖拉力→確保榫頭不斷(取決於木材纖維棕絲的長短與排列密度) 抗折力→確保杆材不斷(由纖拉力計算出合理力矩) 凝結力→防止卯眼四周開裂(取決於木材纖維棕絲的排列形狀) 摩擦力→確保榫頭與卯眼的咬合力,不易拉滑(取決於榫卯的長短、厚薄等造型) ‧家具穩固關鍵:投榫順序&投榫方向 家具構造以「制點榫卯」為核心,榫卯的投合方向與拆裝順序,決定著成器後的穩固並防止其在使用過程中脫散。何時豎向投榫?何時橫向投榫?孰先孰後?加入「橫棖」又會帶來什麼變數?這些都是能做合理計算的力矩數學題。 ▌成器之前,像匠師一樣思考! 中式木家具圖解透視全書 從中式家具的構造出發,從中探究其規律與原理,展現出中式家具體系構架。書中以家具結構之不同進行編排介紹,方便閱讀者瞭解制器做法之共同點。全書大量解析中式家具構造原理,以及製作要點,並提供透視圖與卯榫做法。是以匠工技術視角為思考的一本專書。 此書分為兩冊。 本書為第一冊《圖解透視中式木家具『鑑賞』全書》講述了現代木工應該具備的一些傳統家具認知,佐證其構造心法。 第二冊《圖解透視中式木家具『實作』全書》則是作者根據制式研究推演的創作家具,繪製作法圖與透視圖,意在從圖中解析傳統的構造原理與製作的一些注意要點。 本書企圖歸納出木作家具的規律及作法規則,為匠工以構造技術視角的思考。 ★本書特色 ․有系統的領略家具鑑賞的關鍵 ․大量手繪圖解中式木家具,細節解剖 ․詳細的147種榫卯結構的原理書 ․提供現代家具匠人、家具設計師新創中式家具的靈感來源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喬子龍又名松喬工匠,1964年生,出身於五代園林及木作世家。蘇州大學建築系(傳統家具)教師,資深造園師、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業餘時間從事傳統書畫的創作,近年來專注於傳統家具的研究與設計,著有《匠學圖繪》、《匠意圖制》《松喬圖制》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漫談傳統家具 1.1 傳統家具的匠學思考 1.2 遲到的文明 1.3 傳統木構建築與木作家具 1.4 東西方古典家具之比較 第二章 品鑑家具之八識 2.1 傳統家具的稱謂與識別 2.2 制∣傳統家具的立器之本 2.3 式∣使用功能的類別 2.4 形∣家具構造中的氣質衍生 2.5 藝∣型架骨骼上的表飾 2.6 工∣制器的營造全程 2.7 款∣器型的量體尺碼與級別 2.8 色∣家具可視的表色 2.9 材∣支撐構造及榫卯的質地(含材色) 第三章 家具結構:正器四制與附器八型 3.1 正器:家具四大制 3.2 圓制∣角蓋腿──無束腰 3.3 展制∣角錯腿──案型結構 3.4 方制∣角格腿──四面平 3.5 守制∣角間腿──有束腰 3.6 四制的圓融:不露端截的外紋通順 3.7 制與制的交融 3.8 圓展方守的對應關係 3.9 四制與文字的對比分析 3.10 文字與書法 3.11 附器:器具八大型 3.12 箱型 3.13 筒型 3.14 交型 3.15 支型 3.16 折型 3.17 疊型 3.18 組型 3.19 獨型 第四章 尺度比例的掌控:作韻八徑 4.1 度‧繩尺品韻 4.2 中和圓通與作韻八徑 4.3 第一徑∣型廓比 4.4 第二徑∣間架比 4.5 第三徑∣線形比 4.6 第四徑∣材徑比 4.7 第五徑∣杆型比 4.8 第六徑∣飾面比 4.9 第七徑∣縫折比 4.10 第八徑∣色間比 第五章 新十病與重溫明韻二十四品 5.1 新十病與重溫明韻二十四品 5.2 匠讀十六品 5.3 家具的氣質與地域風格 5.4 把握分寸:中和尺碼及品韻性向 5.5 傳統家具韻向圖 第六章 牙:中式木家具的構造輔件 6.1 中國牙子:線型家具中的衍生語言 6.2 牙族分類 第七章 投榫拆裝與榫卯力學 7.1 投榫組合順序 7.2 榫卯的巧與拙 第八章 設計與製圖 8.1 間架構造的透視與放樣 8.2 設計流程 第九章 鑿枘餘聲 9.1 匠工心中的型、形、藝 9.2 說韻有感 9.3 骨法用筆與線型家具的精神趨向 9.4 再說形與韻 第十章 中華榫卯 二十四性‧一百四十七式榫卯圖析

商品規格

書名 / 圖解透視中式木家具鑑賞全書: 最深入 8大視角家具品鑑法, 147式榫卯構造解剖
作者 / 喬子龍
簡介 / 圖解透視中式木家具鑑賞全書: 最深入 8大視角家具品鑑法, 147式榫卯構造解剖:,五代世家國寶匠師圖解手繪一本最具系統的中式木家具解剖事典深入中式木家具的型制結構、材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084496
ISBN10 / 6267084493
EAN / 9786267084496
誠品26碼 / 2682288791009
頁數 / 32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8X21X2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研究傳統家具,
除了對現有成器的解讀外,更應該關注成器前的構造匠心,
關注木與木的間架搭接,開合虛實比例等架構本體。
因為每一件家具的架骼本體,
都有其原始的本質美……


  身為匠工的松喬,拙筆著繪傳統家具書稿,旨在為現今的中式家具設計與木工就有關製作技術提供參考,並期盼與喜好研究制器工法的朋友分享十餘年來對傳統家具的一些思考,特別是家具構造方面的一些心得。
  松喬出生於江南園林與木匠世家,因少年時學了幾年木工,並對書畫頗為喜愛,加之三十多年來的美工、建築與園林設計等工作實踐,以及對傳統家具的喜好與關注,一直傾心研究器物構造與匠作技藝,以至於養成了對家具造型尺度與結體榫卯等細究推敲的習慣。在逾二十年走南闖北的設計遊歷中,每遇見一件傳統家具,都要就構造及榫卯作法特點等進行記錄分析,並試圖從中找出一些規律與法則。
  在松喬看來,研究傳統家具,除了經典器具(圖片)賞讀、史據考證、形藝品鑒以及實物收藏這些對現有成器的解讀外,更應該關注成器前的構造匠心,關注木與木的間架搭接、開合虛實比例等架構本體。因為每一件家具的架骼本體都有其原始的本質美,而依附其上的形藝雕飾是本質美的延續或附加。宋式、明式家具中,架簡無飾的線型家具之所以為國人所喜愛,就是因為它們更接近於這種本質美,這種結構具有蓬勃向上的內在邏輯美,是家具的架骼靈魂,也是器具美韻的根本。架骼的本質美是匠工及設計師們的研究方向,也是當下中式家具設計創新研發的始點。
  傳統家具在木與木的結體組合中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構造法則,以及連接這些結體構造的榫卯作法。中華傳統家具之所以有別於西方,就因其獨特、有序的線型構造為中華世代子民所默認;它們在歷代的制器發展中逐漸地完善,人們習慣將其以「型制」、「制式」、「款式」等命名。在這些間架虛實的有序組合構造中,隱藏著祖先們諸多的潛識密碼。
  型制、形制、款式、款型等分別指什麼?如何理解其中的一字一意?傳統家具的骨子裡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中華精神?明韻的「韻」,對於匠工技術是怎樣一回事?東西南北之蘇京粵晉為何風格迥異但仍為中華一家?榫卯的原理與木性是怎樣的?中華榫卯與器形的境界是什麼?制器首要的構造、間架、樣形與尺碼等匠心作法的原理有哪些?這些問題都是現今匠工及設計師們亟須弄清楚的。
  「三十年來少匠師」,老的去了,新的沒來,以至於很多人形成定論,即「古人是不可超越的」;更有所謂「大數據」學,認為經典家具的尺碼不能有微毫的變動;另有所謂「全手工製作」等。這些現象均是因為沒有正確的研究方法、沒有從事物發展中發現規律、沒有根據這些規律去研究去挖掘,多數的研究只是一些古籍翻譯或器具賞讀,「碎片」叢生,無法形成較為完整的家具研究體系。
  從事傳統家具生產及設計的匠工及設計師們缺乏現代木工技術培訓,不精通設計製圖的規範與程序、作圖放樣的標準化與精細化,以及看圖識圖等。原有「傳幫帶」式的師帶徒、師授徒的舊模式阻礙了現代產業的發展。傳統家具的基礎性研究應及時展開,系統的中華28家具技術理論(教學體系)應及時建立,現代「設計與木工」的技術培訓應及時開展。
  是為序。

試閱文字

內文 : 1.4東西方古典家具之比較
  繪畫、建築與文字,東西方均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接下來再來談談家具,當然,主要是古典家具。
  西方古典家具基本上注重體積的板塊疊加式的搭接,講究的是外在的塊面變化。哥德式、洛可可等西方著名時期的經典家具如其建築一般恢宏偉岸、縱勢向上,木雕的人獸、花草等在家具的橫竪主板上層層隆起,門框拉手或抽屜等往往是在本體上直接木雕,將家具與雕塑融為一體。在確保家具自身功能的前提下盡顯雕塑藝術,使其成為具有實用價值的藝術雕塑體。
  西方家具由於注重功能與藝術的疊加,家具構造強調主體間的拼接。裝飾性的木雕構件連接較少採用凹凸相鍥的活性榫卯,而是更多地輔以鐵釘(鐵帶)固定,量體相對碩大繁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紀後,東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碰撞交流,西方家具才開始發生變化。
  自十七世紀起,歷經數代建築師、設計師的努力,發現並借鑒了東方「線型」家具後,西方家具才擺脫了層層疊加的箱體模式,並直接與現代工業及新型材料相結合,逐漸形成了現代西方家具設計流派(如包浩斯等),開啟了現代國際家具風格與潮流。
  需指出的是,在這蛻變的兩三百年間,中華榫卯連接的線型家具,在形式、美境上被西方關注,並產生了數件具有東方意象的新經典家具作品(如中式椅子等),開啟了現代國際家具風格與潮流,但仔細推敲可發現,其不同於完整意義上木與木的中式結構,終因其木的斷截面過多而偏離「中和圓通」。
  西方家具重視人體工學,以此為前提,堅守實用與美觀,並堅持環保理念、選用生長較快的軟木,對東方榫卯結構家具基本還是停留在物理性的表面認知上,新型工業化機械榫卯,對於連接「圓通」的中華榫卯,僅局限於東方家具從魏晉、隋唐開始,逐漸擺脫了輔助鐵釘的箱型體,並從大漆彩繪的箱型板材家具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了純木作結構的線型家具,講究是線與線的間架,特別是宋代後,在構造上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木與木之間的榫卯連接更為合理、牢固,並依此形成了特有的條杆構造的結體。外來的堅硬木材與自創的精良利器以及人文藝術的三元相融,更將純木構造家具推向高潮。
  木與木的榫卯連接合理、牢固,有助於家具脫離早期箱型板塊的笨重,漸漸形成以條杆為主且較為輕便的架構形態。在宋元至明初的幾百年間,中華子民骨子裡的線型潛識得以歸宗與復燃。以線型骨架為美的家具逐漸成為主流,即使需要有面板的,也是以鑲嵌在圍合的條杆(框)內的形式為至美。整個構造法則仍是「內部解決」的巧工手法,並強調家具外在的通體圓和。
  這種線型條杆外加榫卯連接的結體,其自然形成的間架與虛實,為國人所喜好,與文字間架、書畫留白一樣,疏密、虛實得體,於黑白中講究氣韻章法。家具作為實用器物,在禮儀、宗法及日常起居使用的同時,被賦予精神內涵後,其自身已成為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在歷代匠工與文人的型與藝的交融中,豐富和發展了線型結構的內外文化,家具在間架構造中包含諸多的中華文化意象,有著骨子裡的中華精神。
  東方線型家具的構造藝韻沒有西方木藝雕塑般的附著疊加,而是在簡約條杆的不同間架組合中體現出來,通過方圓、粗細、分隔、曲直、外挓等較為隱約含蓄的手法,在「內在」中完成了藝術昇華。即使有賦以雕刻或裝飾的,也是以點綴或線腳或鑲嵌等簡裝為上。
  以滿雕、深雕、高浮雕、圓雕、漆飾、鑲嵌等為主體的家具是另一個課題,但它們同樣必須依附於家具的主體結構上,其構造形式仍然是線型結體,這裡不再贅述。
單就從榫卯結構上看,東方榫卯的外部講究木紋的順和,把連接構造隱藏在裡面;西方榫卯將連接構造外露,從而有部分木材斷截面表露出來,後續有專門的論述。
  中國傳統家具的造型基礎是線型的構架,著重於外形簡約內斂,而內部構造考究,講究線型的筆墨精神與人文韻味。
  西方家具的造型基礎是曲面塊面的體積,著重於如雕塑般的張力與氣場,講究形體美感和幾何構圖式的美學。


2.1傳統家具的稱謂與識別
  現今,在討論傳統家具時,往往會說起型制、制式、款型、款式等,以此對家具進行品評。在使用這些稱謂時,似乎有某種會意,心裡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另外,在描述某一件家具時也常常會使用很多專業術語,如有束腰帶托泥圈椅、有束腰紫檀靈芝紋長桌、黃花梨無束腰方桌、無束腰扶手椅、紫檀四面平羅鍋棖方凳、四面平圈椅、櫸木案型條凳、案型扶手椅等。在這裡賦予家具諸多定語,是為了盡可能地約定該家具的一些特徵。那麼,一件家具探究有多少個約定?或者,通過幾方面來描述其特徵?作為家具設計師或匠工師傅,不能停留在成器後的文心觀賞層面,每一線、每一點、每一個尺寸、每一處彎曲等都會使家具發生顯著的品韻變化。因此,有必要搞清楚傳統家具的制式、款式、款型等每一字的不同語境,以便全面地解讀傳統家具的內在原理。
  「制」,指機制、體制或制約等。國有國制,公司有公司的制,各行各業都有其基本的制約、體制、機制。就器物來講,「制」往往又會與結構結合起來理解。木構古建有「制」,書法繪畫、文字、絲織、紫砂、服裝等均有其構造的「制」,離開了這些「制」,書法繪畫、文字、紫砂就會成為另類,不合法式。傳統家具中,制與形不同在哪裡,式與款的不同又在哪裡,除了制、式、形、款外,還有哪些方面來制約一件家具,弄清楚這些對設計師的創作與匠工的製作很有必要。
  筆者經過長期的積累以及大量的分析與對比,從工法的角度列舉了制約一件傳統家具的八大方面,即器具八識:制(型)、式、形、藝、工、款、色、材。


第十章 中華榫卯
二十四性,一百四十七式榫卯圖析

  陰陽相合的中華榫卯,是古代人民順應自然與悉知木性後的創造。傳統家具的線型構造依託於榫卯結構的進步而逐漸演化。同樣,線型構造的演化又給榫卯結構的技術改造提出了新的要求。從早期原始先民的耕作建屋,到先秦戰國,直至兩漢、晉、唐、宋、元等,中華子民對木及榫卯工藝的認知不斷地深入與完善,直至明代引入了南洋硬木,人文、技術、材料三位合一,榫卯技藝達到了燦爛多彩的巔峰,結構合理,工藝精巧,為明式家具的鼎盛輝煌提供了技術支撐。
  榫與卯,是陽與陰的接合,有榫料與卯材的單一榫卯接合,也有多個榫料與卯材的接合。由於使用的部位不同,有些榫卯屬於基礎性的,可用於一切木作構造;有些榫卯適用於常規家具,而另一些則適用於特殊家具。這些不同屬性的榫卯,有著不同的咬合特性,或扣或直,或斜或槽,現將其歸為五類二十四性(此五類為:基礎榫卯、常規榫卯、制式榫卯、特殊榫卯、創新榫卯),以便從內在受力構造上認知與解讀,並在新技術運用中進行改造與創新。
  榫卯之陰陽有兩層概念:一為形表之凹與凸,二為木紋之順與截,即大部分榫卯的兩材(或三材)結合後的木紋都是垂直(或成角)關係,只有個別的兩材木紋是同向平行的,如龍鳳榫等。
  中華榫卯不單是材與材的技術接合,也不僅是接合中的穩定牢固與緊密,更是在尊重自然木性的前提下,將連接構造上升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至高境界。從匠學上看,即不露端截、盡顯紋順、將受力結構裹入其內且外順內構、外柔內剛、活性自然可拆裝的榫卯結構文化。


一百四十七式榫卯圖析:
‧匠說榫卯原理
強卯弱榫是常識:榫斷可修,卯斷器毀。
明榫:即出頭或見頭者,榫長而更牢固,杆材徑細者,多用明榫。
暗榫:凡不出頭且不見頭者,即暗榫。
階梯榫:抗折力不減而拉力增大。

‧齊肩榫
  所謂「齊肩」,即榫頭的肩是平的,也叫「平肩榫」,是最基本的一種榫卯。杆與棖可在一個平面內,也可不在一個平面內。橫棖(榫)材稍進入 2~3 公釐也可。
  大凡榫卯,基本都是垂直連接,即丁字型連接。基本受力在榫頭兩端側面,即「緊頭」,而榫頭大面不宜太緊,作榫卯畫線時要注意留線與去線,即側面線留,大面線去,緊鬆必須必須合乎木性,大面不宜太鬆,鋸榫鑿眼時均留半線為佳,即恰線。

‧齊肩雙榫
  凡雙層榫頭,其兩榫頭間的距離不宜太近,依榫材寬而定。兩榫間距與兩卯眼間距盡量相等,或兩卯眼間距稍小於兩榫頭間距 0.2~0.5 公釐(一線),以防兩榫頭之間斷裂。

‧背板靠橫杆法
  此法是強化椅子靠背力量的一種連接作法。後杆一木完整,力量要遠勝於分段接榫法。製作時,要注意後杆鋸挖的深度控制。挖的深度不得超過杆徑的 1/3。

‧同徑圓材連接
  圓徑圓材相接,其交線必呈薄薄的尖嘴狀,易折損,不利於以後的拆裝修繕。工巧者依尖嘴外形作留厚,為3~4公釐,而在卯材眼的兩側作尖直凹嘴狀,投合後,外縫密合,而內有「夾」意。榫卯結合有力,而拆裝修繕投合時,兩翼難損,中華榫卯必究拆裝投合而不損或盡量少損。

‧斜接抱肩榫
腿與牙成45°的橫榫斜肩抱肩榫,一般用於几或小桌,此榫的榫頭要盡量地伸長,兩個榫頭在腿內也成45°,尖角相格。另外,在腿上截作燕尾簧(舌),固定束腰的同時,在「尾舌」下端挖缺處壓住牙板,以防其日後可能的變形及上翹。

‧厚板悶齒鬥角
此法用於厚板几案,因使用中面板可能有較大承重。在榫頭與卯槽作燕尾狀齒合時,在竪板齒內側鏟斜,留有約6公釐的平肩帶,此可分擔榫頭(材)的受重,而咬合力不減。此6公釐左右的平寬肩,可扛起很多承重,絕不會因面板受重而折裂榫齒。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五代世家國寶匠師圖解手繪,一本最具系統的中式木家具解剖事典
深入中式木家具的型制結構、材料個性,以及成器之前的匠造心法,提供現代木家具設計創新基礎與原理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