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 誠品線上

十二

作者 潘蕾蕾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十二:擺脫二元衝突的思維模式抵擋消費主義的審美趣味逃離世俗成功的行動邏輯在隨波逐流的人潮中逆流而行反抗集體無意識的虛無抵抗人的異化向神學家求真向藝術家求美向行動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擺脫二元衝突的思維模式 抵擋消費主義的審美趣味 逃離世俗成功的行動邏輯 在隨波逐流的人潮中逆流而行 反抗集體無意識的虛無 抵抗人的異化 向神學家求真 向藝術家求美 向行動家求善 點燃平凡而不平庸的生命 神學人/林鴻信、溫偉輝、李熾昌、戎利娜 藝術家/馮君藍、魏明德、姜原來、島子 踐行者/王文峰、楊熙南、陳浩武 《十二》是一檔深度訪談類紀錄片,一以貫之地回答了這個核心問題:「在世俗化時代,如何克服人的異化?何為基督徒的美好生命與生活?」 為此,作者在兩岸三地華人世界,選了十二位代表性的人物,聆聽他者的智性、感性與靈性世界,在此岸世界拼湊屬於人性的真、善、美地圖;在碎片化的時代,立志做一個整全的人。 本書特色: ◆ 在後現代碎片化時代與對抗人之異化的著名基督徒對話。 ◆ 當前兩岸三地十二位基督徒,在真(神學)、美(藝術)、善(行動)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及深遠影響的訪談見證。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潘蕾蕾潘蕾蕾溫州平陽鰲江人,1984年生,十九歲離開家鄉到異地求學,商科畢業後,在上海當了五年都市白領。廿八歲入讀香港中文大學,三年後獲神道學碩士學位(2015),從此開啟了「生命神學」類紀錄片創作之旅。目前定居上海,已發布的作品有:《興起發光—當代西方宣教士在中國》(2016)、《回望—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2017)、《生命之路—神學家莫爾特曼傳記》(2019)、《十二》(2018-2020)。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奔赴豐盛,見天見人見自己 代序一 鏡頭裡的生命與神學 代序二 美,何以拯救世界? 第一集 對話攝影藝術家馮君藍 第二集 對話「牛津共識」召集人王文鋒 第三集 對話神學教育家林鴻信 第四集 對話漢語神學的發起、推行和守護人楊熙楠 第五集 對話法籍藝術家笨篤(魏明德) 第六集 對話希伯來聖經學者李熾昌 第七集 對話當代「約伯」溫偉耀 第八集 對話在廢墟上建造靈性家園的劇作家姜原來 第九集 對話勇於把昨天歸零的公益踐行者陳浩武 第十集 對話藝術家中的神思者島子 第十一集 對話中國天主教第一位舊約學女博士戎利娜 第十二集 嘉賓、好友對話潘蕾蕾 跋 我對《十二》的詮釋

商品規格

書名 / 十二
作者 / 潘蕾蕾
簡介 / 十二:擺脫二元衝突的思維模式抵擋消費主義的審美趣味逃離世俗成功的行動邏輯在隨波逐流的人潮中逆流而行反抗集體無意識的虛無抵抗人的異化向神學家求真向藝術家求美向行動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991230
ISBN10 / 9869991238
EAN / 9789869991230
誠品26碼 / 2682199238006
頁數 / 41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S:軟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跋
我對《十二》的詮釋

【《十二》片頭語】
擺脫二元衝突的思維模式
抵擋消費主義的審美趣味
逃離世俗成功的行動邏輯
在隨波逐流的人潮中逆流而行
反抗集體無意識的虛無
抵抗人的異化
向神學家求真
向藝術家求美
向行動家求善
點燃平凡而不平庸的生命

《十二》片頭語是我離開職場,繼而接受過神學教育之後,對過去教會生活、消費社會高度濃縮的批判與反思,這也是我個人生活方式的立場與態度。倘若能委身在基督裡,我們人生所走的每一步都不是白白的,在上帝的國度裡都能被使用。若不是從小在主日學長大,若沒有那些年的職場經驗,我對教會、世界的洞察,對生命的「異化」感知力不會比一般人強,對生命的熱愛也不會比現在濃烈。

在世俗世界裡,我死過一次,世俗夢想是個泡影,幻覺很美,唯有在看清真相與本質之後,人才能真正進入精神世界中去探索。受過神學教育之後,又死了一次。深知哪怕是聖人也有心靈幽暗的一面,不再關注抽象的「上帝」概念,而是將更多的關注放在人身上,因為上帝是透過人來彰顯自身的。我不再像以前那樣表達自己的信仰,只講天堂與地獄,自以為是地認為基督徒比別人好,比別人優越。

西方基督徒一想到中國教會,就浮現出中國農村教會的形象,彷彿中國基督徒還處在水深火熱、受苦受難,被逼迫的狀態之中。的確,這是中國教會、基督徒過去一個多世紀的典型面貌。直到今天,中國基督徒仍然屬於被壓迫的群體,即便如此,在新時代,我們還是在夾縫中見到了新的基督徒形象。我們盡力用新語言──影像語言來展現基督徒少數群體的新面貌。

【一、《十二》的宗旨】
東正教神學家、證道者馬克西姆(St. Maximus the Confessor)認為,從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這件事來看,神性與人性不單可以並存,還可以相互結合。耶穌基督作為人性與神性完美結合的存在,就顯示出在上帝的心意中,人性與神性雖然有無限的差距,但兩者並不彼此對立,也不相互排斥。耶穌基督既是神又是人,可以說人性是上帝生命屬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在兩岸三地華人世界選了十二位具代表性的人物,聆聽他們的智性、感性及靈性世界,倡議人在此岸活出真、善、美的人生,立志在碎片化的時代,做一個整全的人。

《十二》系列自始自終都在回答一個核心問題:如何抵抗人的異化,活出整全的人性,彰顯上帝的榮光?透過這十二個人物,影像所展現的不只是人性的光輝,也是紀錄上帝在這些人物身上的獨特使命。

二十世紀知名猶太裔女性思想家漢娜.阿倫特(HannahArendt)在《人的境況》中懷抱對人的多樣性期盼。她將人劃分為三個範疇,分別是勞動(labor)、工作(work)及行動(action)。行動是在公共領域裡展開的,特指在公共領域的言談。人在言談中闡釋自己,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個性,這是唯一屬人的最高形式,它排除人為了維持生存所需的勞動,也排除以謀生為目的的工作。

當人開始言談時,就不再受到肉體生命封閉性的束縛。人在行動中能夠充分地表現個體性、精神性與自由性,從而能綻放出神創造每個人的獨特性。因此,《十二》不僅僅是一套紀錄片,它本身也是一個行動,在公共領域裡言談,輸出基督宗教的精神與價值。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集
對話攝影藝術家馮君藍

在思想和對象之間
在美麗和戀慕之間
在創作和自然之間
落下了光影
這是阿藍的創作

他曾想過不再拿起相機,卻在禱告不到一週後就連拿兩個攝影大獎。他喜歡用過時的眼光去看人,不喜歡看起來完美卻令人感到虛假的事物。他喜歡觀眾透過作品和他產生共鳴,他作品的讀者比他的被拍攝者更容易因他的作品發生生命的轉化。也有被拍攝者說,因被他獨到的眼神注視而感到被關懷,被治癒。

在貧窮和富足之間
在佔有和存在之間
在慾望和倫理之間
落下了光影
這是阿藍的生活

他無房無車,家中三代人,從他父親開始到已完婚的兒子,都沒有買房。他不用手機,靠信件與人聯絡、約見面,提前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幾點在某地見面。

今年,他和兒子在歐洲旅行,靠的就是這種古舊的不能再古舊的約會方法。他還是暖男一枚,看他在廚房煎雞蛋便能領略一二。但偶爾也會鋒芒畢露,那晚他一邊吃著串燒,一邊批判著社會,目光如炬,思想犀利。他的智性、感性和靈性世界是豐富的,裡面裝下了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杜斯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歌德(Johann Goethe)、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和耶穌……

在藝術家和守門人之間
在男人和女人之間
在草根和名人之間
落下了僕人的光影
這是阿藍的所是

他曾離經叛道,他說那是對父親的背叛,是對上帝的背叛。縱然有多重身分,他始終認定自己是僕人阿藍。

【訪談手記:「骨中骨」是超越文字的立體詩篇之一】

2018年9月15日,週六,陰天,這是攝影藝術家馮君藍第三次來上海辦攝影展。透過藝術空間的玻璃櫥窗看他坐在一把黑色簡易椅子上的模樣,宛若一座雕塑。如同往常,他長髮披肩,留著濃密的絡腮鬍子,深凹進去的眼窩裡直射出沉靜的光芒。他的神態像極了「微塵聖像」系列中被攝影的人物。也許,他按下快門抓取的眼神,其實就是他自己內在眼神對外的一次投射,投射出他的善良、純淨,那是黑暗背景裡的微光。

這次「骨中骨」展覽共展出了廿二幅以骨骼為拍攝對象的攝影作品,其中第二十幅,被阿藍牧師用來作宣傳海報──「你們是世上的光」。這與之前兩次展覽的靈性內核一脈相承。

用兩塊骨骼搭建起一個燭臺,一束燭光正在黑暗中燃燒,猶如一把利劍正刺破黑暗的夜空。黑暗漫無邊際,光明能否留存?十字架式的燭臺,立在聖經之上,畫面喚起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以及《舊約》聖經中一個又一個被上帝召喚差遣的先知。他們形單影隻、勢單力薄地在以色列百姓中不斷呼喚,勸上帝的子民悔改,其預言就像一把利劍控訴著整個黑暗世代。

統治他們的曾是強大的亞述帝國、巴比倫帝國、波斯帝國、羅馬帝國,它們在各自的時代無可匹敵。可結局卻是強大的帝國都灰飛煙滅,一去不返;而上帝揀選的這些軟弱子民,卻懷揣著上帝所應許的盼望,儘管像是在黑暗中被不斷撲滅的微弱星火,卻得以燎原。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十二》是一檔深度訪談類紀錄片,作者在兩岸三地華人世界,選了十二位代表性的人物,聆聽他者的智性、感性與靈性世界,在碎片化的時代,立志做一個整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