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太陽系帶到你眼前: 全球唯一全部照片的太陽與星球寫真, 匯集最頂尖天文機構唯一鉅作 (暢銷新版 附八大行星拉頁海報) | 誠品線上

Solar System: A Visual Exploration of All the Planets, Moons and Other Heavenly Bodies that Orbit Our Sun- Updated Edition

作者 Marcus Chown
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把太陽系帶到你眼前: 全球唯一全部照片的太陽與星球寫真, 匯集最頂尖天文機構唯一鉅作 (暢銷新版 附八大行星拉頁海報):專業導讀中央大學天文所太陽系實驗室指導教授/葉永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美國太空總署(NASA)、歐洲太空總署(ESA)、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等全球頂尖天文機構通力合作提供。 《看得到的化學》臺灣暢銷超過60,000冊! 作者,科學家、創業家西奧多.葛雷(Theodore Gray)又一獨步全球製作鉅獻。 我們終於—— 可以用眼睛直視太陽、知道哪個行星一天才10小時、星球未必是圓的、 人類可能移民哪些星球、「愛神」撞上地球時咱們連10秒鐘的逃命時間都沒有……。 暢銷新版增添內容: ◎探索火星的最新進展: 形成生命的條件──水、有機物和來自火山活動的能量,都曾存在火星上? 2021年無人直升機在火星起飛,是人類首次在另一個星球成功飛行。 ◎部分照片更清晰: NASA新視野號於2015年飛掠冥王星,拍攝到清晰樣貌; NASA曙光號於2015年接近穀神星時,在隕石坑內發現白點, 有兩種可能的解釋:暴露在地表的冰或鹽類。 太陽系,顧名思義就是由太陽重力所主導,聚集形成的一個天體系統。 八大行星(咦?不是九大嗎?)──四塊岩石、四團氣體──由距離太陽最近算起, 最前面是四顆岩石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距離較遠的後面四顆是氣態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至於在這兩群星之間的,是一大群繞行太陽的岩石塊。 這些行星跟你的生活很遙遠嗎?一點也不。本書讓你知道, 太陽系絕非闇黑無界,而是絢麗多彩,激發了文學與藝術無盡的想像力: ◎行星決定你的性格。不信?行星運行的軌道叫做黃道。 黃道有12區,分別代表12星座。你是哪個星座呢? ◎英國倫敦地鐵的標誌,為什麼要以土星環為構想來源? ◎美國科幻小說《一日之夏》筆下描繪之霧氣氤氳的火山國度,竟然和金星一樣。 ◎哪顆行星最能激發文學家的創作想像?火星。 英裔愛爾蘭作家強納森.史威夫特在《格列佛遊記》中, 竟然準確預言了火星兩顆衛星的公轉期,比人類科技還早150年。 ◎你知道行星也有氣色好壞嗎?英國搖滾音樂家大衛.鮑伊 在〈太空怪人〉的歌詞寫道:地球這顆行星好藍好藍,我卻只能靜靜的看……。 光是這些就夠有趣了吧!還有更多出乎想像的事: ◎6,500萬年前,到底是哪一個天體撞擊了地球,讓恐龍只剩10秒鐘可以逃? ◎地球與火星的軌道間有顆小行星「愛神星」,名字有「愛」卻代表毀滅, 因為如果撞上地球……。 ◎如果要移民太空,哪個天體最有可能?是曾經有水又有大氣層的火星、 地表下可能有海洋的木衛,還是位於外太陽系適居帶的土衛? ◎世界上如果真有外星人,他們可能來自哪個天體? ◎地球的溫室效應繼續提升,我們會成為下一個金星嗎?那裡溫度高到可以融化鉛! ◎天上的太陽將於50億年後耗盡,晚年將變成一顆水蜜桃般的恆星。 天啊!會有新太陽產生嗎? ◎原來八大行星也要爭排行,有「星」還因此落榜摔出太陽系? ◎為什麼有些行星如此古老,卻看起來很年輕?怎麼保養的? ◎發現星星可不是天文學家的專利,天王星居然是德國音樂家赫歇爾發現的, 所以愛看星星的我也可以囉? 本書照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華麗的視覺饗宴, 你可以站在地球看到太陽系的所有天體,也可以像太空人一樣在太空看地球: 目睹中國的沙塵暴跨越太平洋「侵略」北美五大湖; 地球的埃及尼羅河畔夜晚,竟然美如繁星密布的星河; 看見南極半島的拉森冰棚如何崩裂,恐怖特效絕非電腦合成……。 現在,就讓我們跟隨頂尖天文學家馬克斯.尚恩,暫時離開地球表面吧! (隨書附贈八大行星拉頁海報。)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專業導讀 中央大學天文所太陽系實驗室指導教授/葉永烜 專業推薦 中央大學天文所特聘教授/高仲明 臺灣首位SOHO彗星發現者/蔡元生 滬尾天文台負責人/王寶勛 自從《看得到的化學》出版後,廣受歡迎。今天,以同樣的技術和努力,把整個太陽系近距離呈現給各位讀者,探索我們的家園及地球的鄰居。本書以《看得到的化學》的筆觸和呈現方式,讓各位讀者在歡樂和啟發中獲得知識。 ──《連線》(Wired) 本書對天文愛好者來說,充滿驚奇與吸引力……內容和圖片都一樣精彩且豐富。 ──《今日美國》(USA TODAY) 編輯曾在《看得到的化學》一書中,將元素週期表變得很迷人。如今,也不用花俏的內容,一樣創造出吸引人的太陽系。 ──美國科技網站「小發明」(Gizmodo)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馬克斯.尚恩(Marcus Chown)現居英國倫敦,目前擔任《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雜誌的宇宙學顧問,同時也是一位獲獎無數的作家與播報員,曾是加州理工學院的電波天文學家。本書由《看得到的化學》作者,科技創業家、科學家西奧多.葛雷(Theodore Gray)和他所擁有的Touch Press出版社策劃製作,Hachette Book Group, Inc.出版發行。行星視界出版社行星視界出版社(Planetary Vision)在實體書籍與電子媒體上累積多年經驗,提供本書高品質的2D與3D衛星圖片、地貌模型與數位地圖數據,影像皆來自美國航空太空總署(NASA)、歐洲太空總署(E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加州理工學院等全球頂尖天文機構。藍仕豪國立清華大學天文所碩士,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學士,同時也是業餘觀星愛好者。譯有《太空的故事》、《茶杯裡的風暴:丟掉公式,從一杯茶開始看見科學的巧妙與奧祕》、《我的第一本天文太空書》等科普書籍,翻譯作品曾獲得第九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佳作。江國興英國牛津大學天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特聘教授,香港出生。2008年1月因發現400年難得一見的X光爆,使臺灣榮登國際《自然》(Nature)期刊。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 讀 星夜激發你的動力,挖掘宇宙的奧祕/葉永烜 推薦序 天文觀測入門,先從了解太陽系開始/蔡元生 序 言 人類科技所能做到的最真實影像 I. 一顆恆星、八大行星、無數衛星和小天體 我們住的地球,是岩石行星 彗星撞地球,是這樣造成的 初誕的混沌,像是調酒師手上的搖杯 太陽系之外,還有其他行星系嗎? 想上太空?請準備:空氣瓶、加溫兼排熱又會加壓的太空衣 適居帶:行星表面擁有液態水 如果有外星人,那他們在哪裡? 離開地球表面,造訪天文實驗室 II. 地球所處的內太陽系 足夠裝下百萬顆地球:太陽 熱到像有10顆太陽:水星 科幻小說筆下,霧氣氤氳的世界:金星 不冷不熱最適生存:地球 太空人唯一登陸過的天體:月球 可(渴)望成為人類第二個家?:火星 格列佛遊記的準確預言:火衛一(福波思) 在這裡,你可以成為跳高高手:火衛二(戴摩思) III. 太陽底下還有新鮮事:小行星帶 不夠格當行星,只配當「矮行星」:穀神星 無關愛神,可能是毀滅:愛神星 「迷你磁層」隔離太陽風:小行星951(蓋斯普拉) 小行星也有衛星:艾女星(伊達) 首次採集小行星土壤樣本:糸川星 IV. 挑戰你的想像:外太陽系 沒有表面的巨大氣球:木星 外表像披薩的衛星:木衛一(埃歐) 太陽系最大的溜冰場:木衛二(歐羅巴) 這顆衛星,居然比水星大:木衛三(蓋尼米德) 人類建立新基地的有利據點:木衛四(卡利斯多) 倫敦地鐵標誌的藍本:土星 像是黑膠唱片聲槽:土星環 比水星還巨大的衛星:土衛六(泰坦) 外太陽系也有適居帶:土衛二(恩克拉多斯) 雙面天體:土衛八(伊阿珀托斯) 曾受嚴重撞擊的死星:土衛一(米瑪斯) 會翻筋斗的衛星:土衛七(許珀里翁) 土星最奇特的衛星群:像迷你太陽系、會換位跳舞、捕捉來的衛星 赤道在南北的行星:天王星 被敲碎後,再拼裝起來?:天衛五(米蘭達) 天王星的衛星群:拋開神話,用文豪筆下的人物命名 數學天才的偉大天文發現:海王星 在軌道上走錯了方向:海衛一(崔頓) V. 柯伊伯帶 內太陽系有小行星帶,海王星外有柯伊伯帶 農家小孩的發現:冥王星 害冥王星降級的凶手:鬩神星 復活節島的神話:鳥神星 長軸是短軸2倍,像鵝卵石:妊神星 VI. 來到了太陽系邊界:歐特雲,聚集著數兆顆彗星 髒汙的雪球:彗星 圖片來源

商品規格

書名 / 把太陽系帶到你眼前: 全球唯一全部照片的太陽與星球寫真, 匯集最頂尖天文機構唯一鉅作 (暢銷新版 附八大行星拉頁海報)
作者 / Marcus Chown
簡介 / 把太陽系帶到你眼前: 全球唯一全部照片的太陽與星球寫真, 匯集最頂尖天文機構唯一鉅作 (暢銷新版 附八大行星拉頁海報):專業導讀中央大學天文所太陽系實驗室指導教授/葉永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251713
ISBN10 / 6267251713
EAN / 9786267251713
誠品26碼 / 2682380868005
頁數 / 28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9X26X1.8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850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冥王星最清晰樣貌、探索火星最新進展,
人類最新科技所能拍到的最真實影像。

試閱文字

自序 : 人類科技所能做到的最真實影像

距今約40年前,太空探測船陸續從地球上發射升空,展開探索鄰近行星的任務。本書影像皆來自人造衛星、探測船,以及天文臺所拍攝的天體、天空照片,還有其他行星的探測車,上頭搭載的顯微鏡所記錄的細微岩石結構影像。每張都是從數以千計的照片之中,精挑細選而出。這些照片的光波波長,涵蓋範圍從大家熟知的可見光到高能量的紫外線、X光,甚至更低能量的紅外線及無線電波。藉由透過不同波長的影像,就能夠更清楚窺見行星大氣、地貌與磁場的狀況。
本書行星與衛星的圖片,某些是經過合成處理,數百張來自繞行行星的人造衛星或探測船經過時,所拍攝的影像,再以電腦幾何校正,並且調整每張照片的明暗後,展現星球表面的地圖影像。
內太陽系中的行星,目前已有許多探測船造訪過,包含造訪水星的水手10號與信使號;造訪金星的金星計畫、麥哲倫號與金星特快車;以及一系列登陸火星的探測器、繞行火星的人造衛星等。
至於外太陽系中巨大行星的探索,則是有曾經繞行木星的伽利略號;曾經在土星軌道上執行任務的卡西尼號;以及降落在土衛六泰坦星的惠更斯號。而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探測,目前只有航海家2號(Voyager-2,或稱航行家2號、旅行者2號)完成這項任務。
如今,新視野號(New Horizons)飛越冥王星並且繼續進入柯伊伯帶。此外,對於小行星帶的探測計畫,也已經成功將岩石樣本帶回地球,甚至有些樣本是透過撞擊而採集到的。
由於地球表面超過70%覆蓋在水面下,因此在其他無水的行星上,科學家反而能將無水行星的地貌看得比地球更清楚。此外,若書中某顆行星的照片有些空白的區域,那是因為探測的飛船只有飛掠經過,沒有完整繞行該行星。請各位讀者相信,這並非不可告人的神祕區域,單純只是沒有圖像資料而已。
最後,目前人類所發現最遙遠、尚未探索過的太陽系內矮行星,即便使用最強大的望遠鏡,也只能勉強看見它們的蹤影,就算以最頂尖的天文數位相機配合望遠鏡拍攝,這些天體呈現的影像只有幾個像素(pixels)而已。

一顆恆星、八大行星、無數衛星和小天體

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是辛苦的,甚至有些人忙亂度日。我們會陷入這樣庸碌的生活中,是因為我們「看下不看上」,於是忽略了我們所居住的地方,其實只是一粒微塵,懸浮在巨大廣闊到難以言喻的宇宙中。
在人們所倚賴生存的這片環境之外,有著意想不到的世界:有的地方正被一個存在百年的颱風蹂躪;有的火山噴發物質都是冰;甚至有些地方的閃電,是從母行星的雲層上方打向它的衛星。直到今天,我們才有機會如此近距離探勘與觀察這些已經存在數十億年的現象。
我們何等幸運能身處在這個行星探索時代的開端,這裡有一顆恆星和八大行星,除此之外,還有衛星、彗星與一大堆各式各樣、像石塊一樣的小型天體。
歡迎蒞臨太陽系!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天文觀測入門,先從了解太陽系開始

臺灣首位SOHO彗星發現者/蔡元生

了解太陽系的天體,是天文觀測者入門的最佳途徑,這些太陽系的天體及特殊的天象一直深深吸引我到現在,從什麼都不懂到買望遠鏡觀察星空、在自己家蓋天文臺到發現SOHO彗星、超新星及小行星,之後能再發現幾個宇宙中的新天體或彗星,是我的夢想。
早在1984年我國中時期,當時的九星連珠事件深深吸引著我,開始對星空產生了興趣;當然,當時我什麼都沒看到,別說九星了,連個月亮都沒看到,這完全是因為資訊不發達,沒有真正用對方法。
到了1986年的哈雷彗星時期更是到了瘋狂的地步,在當時媒體資訊並不發達的時代,無人不知哈雷彗星,也造成了望遠鏡市場的大崛起,各電視臺、各報章雜誌⋯⋯相關與不相關的媒體都大肆報導哈雷彗星;各大天文學會、鳥會及其他社團同時辦理哈雷彗星的觀測活動,在那個年代可說是相當大的一個全民運動,之後也帶領了非常多人進入天文領域,包括本人及現在活躍於業餘天文界的多位同好。
1994年的舒梅克-李維9號彗星撞木星又是另一個高潮。業餘的天文學家於1993年發現了彗星並預測會撞上木星,那時幾乎全世界的望遠鏡都指向木星。
1996年百武彗星的彗尾劃過半個夜空,不需要任何儀器就可以看到,那時距離地球只有1,500萬公里,算是跟地球相當接近,之後更有電影說明彗星撞地球。1997年,海爾鮑普彗星更是誇張到在市區都看得到。
2001年,獅子座流星雨當晚數萬顆流星的震撼,應該讓許多人永生難忘。2003年,火星世紀大接近,在高雄市的觀測活動吸引超過3萬人擠進文化中心。2004年及2012年的金星凌日可說是百年的特殊天象。2012年5月21日的臺北日環食,更吸引了非常多東
南亞天文愛好者來臺追逐。
這其中一定還有一些我遺漏的重要天象,不過,2013年底令人期待的世紀大彗星,仍是當時不可錯過的天文景象。當然,這些一直會持續下去的天文現象正等著我們去探索,從現在開始也都不會太晚。
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做出將冥王星分類為矮行星的決定後,雖然引起一片譁然,但整個太陽系的分類已經明確,《把太陽系帶到你眼前》這本書將太陽系仔細分類,並以精美的圖片及簡單的文字詳細說明了太陽系,內容十分精彩豐富,是值得收藏的一本天文好書。

試閱文字

內文 : 足夠裝下百萬顆地球:太陽
太陽是離我們最近的恆星,也是目前唯一近到可以觀察表面結構,而非小到只有一個針點大的恆星。基本上,太陽就是太陽系,因為太陽擁有太陽系內99.8%的質量,而且太陽大到足夠裝下百萬顆的地球。
自從地球在45億5,000萬年前誕生後,太陽所散發出的熱和光幾乎沒有變化。恆星和行星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恆星能夠自己產生光和熱能,至於在恆星塵埃盤上形成的行星,(大多數狀況下)只能反射恆星的光。
如同所有恆星,太陽也是一顆巨大的氣體球,藉由自身重力將氣體吸引住並且壓縮,直到變得非常炙熱。但是,這些氣體是什麼?或換個方式問:太陽的組成成分是什麼?

主要成分:不是鐵,而是氫和氦
英裔美籍天文學家塞西莉亞.佩恩(Cecilia Payne,1900~1979)的博士論文,是20世紀極為重要的天文學成就,卻鮮少人聽過她的名字。1920年,她率先發現太陽有98%的氫和氦,這兩種元素在地球上卻不常見。她的發現飽受爭議,是因為她在論文中寫道:「這兩種氣體的比例高到難以置信,幾乎不是真的。」數年之後,當她的發現獲得更普遍支持時,功勞卻落到她的指導老師美國天文學家亨利.諾利斯.羅素(Henry Norris Russell,1877~1957)的手上。
在佩恩發表論文的時候,科學家普遍認為太陽是由鐵所組成,因此她的理論備受爭議。原先在19世紀時,德國科學家發現將元素加熱後,會放出特定顏色(或稱「波長」)的光。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元素,例如氧、氫、鈣,甚至是黃金都有獨特的顏色──「指紋」。因此藉由當時新興的光譜學,發現太陽所放出的譜線都強烈指向一種元素:鐵。
原子會吸收或放出光的原因,是來自電子在不同軌域上的轉換。佩恩提出理論的重要概念,是認為當元素在高熱的太陽中,會以極高的速度飛行,並產生劇烈的碰撞,因此大部分的原子會失去所有的電子。但這個現象比較容易發生在擁有1顆或2顆電子的氫和氦,進而形成電子氣體(電漿狀態);反觀擁有26顆電子的鐵,則是不容易失去所有的電子,因此太陽光譜並非取決於元素的組成,所以藉由當時最新的「量子力學」與統計力學,才能描述此現象。

太陽有多熱?最高溫達攝氏1,500萬度
太陽會熱的原因是來自本身大量的質量,如此而已!
所有的質量越往核心,就會越集中。如果你使用過腳踏車打氣筒,應該有發現壓縮的氣體會比較熱,太陽內部的高溫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所以當極大的質量擠壓在核心時,太陽內部最高溫可以達到攝氏1,500萬度,在如此高溫的環境下,所有的物質,無論是哪種原子,都會變成離子化的帶電氣體,或稱「電漿」。無論太陽由何種物質所組成差異都不大,關鍵在於當物質變成電漿態時,將呈現平均且單一的特性。
太陽擁有1,000兆兆噸的氫氣,但如果將1,000兆兆噸的微波爐,或是1,000兆兆噸的香蕉擺一起,最終也將得到一個像太陽一樣熱的物體。好啦,老實說,由微波爐或香蕉組成的物體不完全會像太陽!
雖然太陽中心溫度取決它的總質量,但決定太陽溫度特性第二重要的因素是組成的原子種類,因為自由電子會阻礙熱量的逸失,當一個原子有越多電子,例如鐵原子比氫原子重得多,重的原子將貯存更多的熱量。

探索火星,期待發現外星生命
NASA在2000年啟動火星探索計畫。主要的方式為利用地球和火星之間,每780天一次位於最有利的相對位置,逐一將太空船送往火星,而每次都會根據先前科學上的發現和技術來設計新的任務。(譯註:地球與火星的會合週期大約是2.13年[780天],在這段期間的前後發射太空船,由於距離最近而可以節省燃料與航程,在航空太空術語中稱為「發射窗口」[Launch window]。)
1997年,NASA的火星拓荒者號(Mars Pathfinder)成功登陸火星,當中還搭載一輛僅重11.5公斤的旅居者號(Sojourner)探測車,這輛探測車在火星上運行95天並行駛超過100公尺。NASA從此公開宣布,接下來會將更大臺、更先進的探測車送往火星上更適合的地點。
2004年NASA的兩輛探測車分別降落在火星的兩側。精神號探測車降落在直徑166公里的古瑟夫隕石坑上,當它穿過布滿碎石的區域時,精神號在疑似熱泉的遺跡上,發現遠古時期熱液活動的證據,因此在40億年前的諾亞紀晚期,這個隕石坑可能曾經是一座湖泊。另一輛探測車機會號則是很幸運的降落在一片外露的岩層旁,該岩層是由年復一年沉積到古老湖底的泥濘沉積物所形成的「沉積」岩,機會號也發現只能在水中形成的赤鐵礦。
精神號於2010年被困在沙丘上,而機會號則是繼續執行任務,直到2018年一次猛烈的沙塵暴,才使地球永遠失去與探測車的聯繫。這兩輛探測車在火星地表上取得的成功,遠遠超出所有科學家的預期,其中更讓我們了解,火星表面上曾經有水體存在數千萬年。
到了2004年,歐洲太空總署(ESA)放置在軌道上繞行火星的探測器(譯註:火星特快車號[Mars Express]),找到火星黏土礦物的證據,而這些礦物只能在水中形成。2006年,NASA的火星偵察軌道衛星(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簡稱MRO)找出火星上許多含有水的區域。從此NASA探索的目標變得簡單而明確:追尋火星上的水。
NASA的鳳凰號登陸器(Phoenix lander)在2007年降落在火星北極極冠附近時,發現了真正的水──雖然是冰凍的狀態。當時鳳凰號的鏟斗向下插入土壤挖掘後,獲得閃閃發亮的白色永凍土。
2012年,NASA的好奇號(Curiosity)探測車降落在直徑154公里的蓋爾隕石坑中,這裡曾經有一座古老的湖泊,而湖畔的坑壁曾經被一場巨大的洪水沖毀。隕石坑的中央有一座高達5公里的土丘,稱為夏普山(Mount Sharp),它類似於月球隕石坑的中心山,都是在遭受劇烈撞擊中形成的地形。隨著每一次洪水氾濫,山體的斜坡就會留下一些新的物質,因而形成一層層的沉積物。夏普山就如同一本火星史,NASA的科學家在好奇號的幫助下,希望可以在此窺見火星的過去。
當重量約一公噸,大小如同一輛小型汽車的好奇號,穿越過隕石坑的底部,一路行駛到夏普山腳下時,發現關於一條河流、一個三角洲和許多湖泊沉積物的證據。隨著好奇號逐步登上夏普山,更觀察到不同海拔高度的岩石都有各自的特徵,這些特徵記錄著氣候越來越乾燥的過程。大約在38億年前,硫酸鹽類的礦物逐漸取代泥岩,訴說著火星從溫暖潮濕的氣候,一步步轉變為嚴峻而乾燥的環境。好奇號從一個暱稱「老酒鬼」(Old Soaker,譯註:soaker也有浸洗、滲水的雙關意思)的龜裂岩板所採集的岩芯中,發現當地反覆經歷洪水與乾旱,見證了一個垂死世界的最後喘息。
好奇號在2018年發現至關重要的有機物質,也就是生命賴以存在的碳基分子。如今我們已經明確知道形成生命的所有條件:水、有機物和來自火山活動的能量,都曾經存在於火星上。
但是最大的疑問依舊存在:古代火星表面的巨大水體,在數千萬年間是否都沒有變化?還是在流動轉移中,反覆出現又消失?也許後者更有可能,這是因為火星距離太陽,比地球更遠了50%,而且當時的太陽亮度也比今日低了30%。
當科學家在氣候模型中加入這些條件,希望得到火星能長期保有水的模擬結果,卻發現難以重現須存在的溫度和大氣壓力。此外還有更多問題:火星曾經有多少水?還有最重要的是:水去哪了?
2021年,NASA最先進的探測車毅力號(Perseverance)登陸火星,它是好奇號的改良版。儘管它配備與前輩相同的底盤,但是由於安裝新型車輪和不同的儀器套件,因此重量更重一些。在同年4月19日,與毅力號同行的機智號(Ingenuity)無人直升機在火星稀薄的大氣中起飛,這架重量為1.8公斤的直升機在離地3公尺的高度滯空90秒,證明在火星上飛行的可行性。而這次成功在另一個行星世界進行的首次飛行,更真實重現了「萊特兄弟的時刻」。
毅力號的任務是探索直徑45公里的耶澤羅隕石坑,在此尋找生命存留過的生物印跡,因為這個隕石坑曾經是一座由河流沖積出三角洲,並為之充滿水的湖泊。這是自1976年維京號之後,首次將尋找火星生物列為目標的任務。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科學家將一塊墜落到地球的火星隕石,安置在毅力號上送回了火星。科學家已經研究並了解這件1999年發現於阿曼的隕石樣本,因此它可以協助檢測探測車上的儀器,是否能夠正常分析火星上的岩石。
毅力號未來會採集大約30個火星岩石的樣本,並將不同的樣本管放置在一個罐子中。目前計畫在2020年代後期,由歐洲的火星探測車取回樣本,接著將裝有樣本的容器發射回太空並返回地球,如此一來就可以使用地球上更多更精良,卻無法帶到火星的儀器來分析火星岩石。
與此同時,火星探索有另一方面的重大進展,中國在首次抵達火星,就成為第一個同時成功放置火星軌道衛星和火星探測器的國家──天問一號攜帶的祝融號探測車於2021年5月15日登陸火星表面,將使用透地雷達來搜尋含水層,此外也會執行其他火星探測任務。
尋找火星生命已經刻不容緩。目前有許多傳言,認為人類將在2030年代登陸火星,這種狀況一旦成真,火星將無法避免地球微生物的汙染,屆時人類對於火星是否擁有自己獨特生物的疑問,將永遠找不到答案,這將會是科學上的一場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