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財務學: 公司裡每個人都要有財務思維。超過50個案例解析, 看故事秒懂。
作者 | 賈寧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零基礎財務學: 公司裡每個人都要有財務思維。超過50個案例解析, 看故事秒懂。:連續創業家暨兩岸三地上市公司指名度最高的頂尖財報職業講師/林明樟(MJ)信達聯合會計師事 |
作者 | 賈寧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零基礎財務學: 公司裡每個人都要有財務思維。超過50個案例解析, 看故事秒懂。:連續創業家暨兩岸三地上市公司指名度最高的頂尖財報職業講師/林明樟(MJ)信達聯合會計師事 |
內容簡介 ◎公司的產品都大賣,年底時會計卻透露老闆沒錢發年終? ◎一家公司是真獲利、或只是財報顯示獲利,你看得出來嗎? ◎成本控制很重要,但過度控制,會削弱公司發展,看諾基亞的起落就知道。 ◎公司債臺高築,股東卻誇獎管理層很會賺,理由是? 1984年,35歲的張瑞敏接手海爾家電,當時的海爾是快倒閉的小工廠, 2016年,海爾超越世界家電巨頭惠爾浦和LG,營業額高達人民幣一千多億元。 怎麼辦到的?用CEO張瑞敏的話說,就是「讓公司裡每個人都有財務思維」。 什麼是財務思維?如果你問一群銷售員:「什麼是銷售?」 得到的回答多半是:「把東西賣出去。」但這個答案很危險, 套用財務學的話就是,收入高,利潤未必高。 就算老闆聘請了合格的會計師與財會人員, 仍要學習如何閱讀和解釋公司的財報數字, 才能避免黑字倒閉。 本書作者賈寧,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系副教授, 彙整全球50個案例、17個財務與金融研究成果, 讓你看懂那些獲利公司的財務高手,如何解讀一家公司的財報, 如何找錢和管理資金,又是如何花錢並降低財務風險。 ◎財務高手這樣解讀財報 ‧什麼是資產?花錢買來的不一定是,未來能幫你賺更多錢的才算數。 ‧好公司的定義:本業要穩定獲利,因為一次性獲利不難,持續很難。 ‧沒負債就是好公司?1980年代可口可樂就因資金操作太保守,限制了發展。 ‧財報裡的附註,越小字的越重要。因為美化報表最快的方法,就寫在附註裡。 ◎找錢:融資加上管理,找錢不再是難事 .借錢不能只看利息高低,關鍵在還款期限,「短貸長投」風險高。 .寶潔公司希望能延遲付款,供應商卻想趕快收到錢,竟然有辦法皆大歡喜? ‧外部融資容易引發原創股東不爽,因為股權被稀釋, 改用雙層股權的AB股制度,就能避免。 ◎花錢:要分紅還是投資?先找到刀口在哪 ‧固定資產該買還是租?如果你還用成本來思考就錯了,因為最大關鍵在風險。 ‧成本要控制,但不能過度控制。諾基亞太謹慎的後果,就是從市場消失。 ‧不穩定的分紅,比不分紅更可怕。格力電器連續11年分紅,隔年宣布不分紅, 股價馬上跌掉8.97%。 ◎如何用財報快速把脈一家公司? 目前最多人使用的就是「哈佛分析框架」,再搭配四大能力分析: 還錢、經營、賺錢、創造價值,就能判斷這公司未來強不強。 如果一家公司一下巨虧,一下微利,要小心, 這是會計操作上的「洗大澡」,不是真獲利。 史丹佛大學畢業生,在決定要不要去一家公司面試或就職前, 會先閱讀這家公司的財報,因為財報就是一家公司的體檢報告。 賺錢公司都該有的財務思維,菁英都在使用的商務語言,都會以財務數字來呈現。
各界推薦 連續創業家暨兩岸三地上市公司指名度最高的頂尖財報職業講師/林明樟(MJ) 信達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台灣創速創投董事合夥人,《節稅的布局》、《重複的力量》作者/胡碩勻
作者介紹 賈寧美國史丹佛大學會計學博士,中國財政部全國會計領軍人才,目前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任會計系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會計與資本市場、私人股權投資、企業價值評估。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從企業家到投資客,都該懂的財務思維/林明樟(MJ) 推薦序二 非財務背景人士,也能學得會的財報分析/胡碩勻 前言 用財務思維做決策,職場一定比人強 第一章 財務高手這樣解讀財報 01 財報,就是公司的體檢報告 02 資產的定義:未來能否替企業帶來收益 03 經營的策略,常躲在資產配置裡 04 財務資訊不能跨行業比較,特別是負債 05 藏在報表之外的三種負債 06 會計利潤與經濟利潤,哪個才是真利潤? 07 一次性獲利不難,難的是持續 08 公司破產,不是因為沒賺錢,是戶頭沒錢 09 好公司關注經營活動現金流 10 報表裡的附註,越小字的越重要 第二章 找錢:開源靠融資,節流靠管理 11 融資關係:債權人和股東的制衡之道 12 短貸長投,將引爆流動性危機 13 AB股制度的好處和風險 14 大股東如何掏空公司?關係人交易 15 供應鏈融資,上下游關係更緊密 16 股神巴菲特最看重的:股東權益報酬率 17 不是所有資訊都會影響決策 18 成本要控制,但不能過度控制 19 財務與人力決策的反噬效應 20 海爾的逆襲:每個員工都是一張損益表 第三章:花錢:關於投資與分配 21 固定資產應該買、租還是借? 22 投資就是發現市場的錯誤 23 怎麼選出最賺錢的方案? 24 財務高手如何量化風險? 25 實物期權,降低試錯成本 26 風險共擔,等於利益綑綁 27 小蝦米吃大鯨魚的併購智慧 28 企業併購過程的灰犀牛:商譽 29 短期內無法轉虧為盈,不如「洗大澡」 30 不穩定的分紅,比不分紅更可怕 第四章:如何快速把脈一家上市公司 31 最多人在用的財務分析法:哈佛分析框架 32 四大能力分析,看出公司健康與否 33 看財報,豎著比自己,橫著比同行 34 哈佛分析框架之實戰演練 附錄 財務報表基礎 01 財務報告基礎知識 02 資產負債表 03 損益表 04 現金流量表 結語 人工智慧將重新定義財會工作
書名 / | 零基礎財務學: 公司裡每個人都要有財務思維。超過50個案例解析, 看故事秒懂。 |
---|---|
作者 / | 賈寧 |
簡介 / | 零基礎財務學: 公司裡每個人都要有財務思維。超過50個案例解析, 看故事秒懂。:連續創業家暨兩岸三地上市公司指名度最高的頂尖財報職業講師/林明樟(MJ)信達聯合會計師事 |
出版社 /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192504 |
ISBN10 / | 6267192504 |
EAN / | 9786267192504 |
誠品26碼 / | 2682321419006 |
頁數 / | 36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1.8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600 |
最佳賣點 : 公司裡每個人都要有財務思維。
超過50個案例解析,看故事秒懂。
自序 : 前言:用財務思維做決策,職場一定比人強
財務報表反映了公司的經營狀況,反映了公司的戰略意圖,反映了公司的價值和未來。但同時,它也隱藏了公司的雄心和企圖,理念和選擇,花招和騙局。
不過遺憾的是,財務語言就像是天書,只能流通於少數人之間,普通人對它又愛又恨。我願意來改變這個現象,因為我找到了那把解讀財務語言的鑰匙,它就是──財務思維。
思維格局,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高度。這些年,我接觸了各行業的不少精英,我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看問題從不僅限於單一視角,而是在納入更多角度後,再進一步綜合判斷。視角越豐富,問題看得就越透徹,各種可能性就會考慮得越周全,這樣做出的決策,就越能趨近於正確。
因此,財務思維的價值,是幫助你在工作當中,增加一個思考視角和決策角度。無論你從事的是什麼工作,想要獲得成功,在做每個決策時都需要從財務角度思考一下,為什麼呢?
因為企業所有的經營活動,本質上都是為了賺錢,並為股東創造價值。如果你在業務決策中,沒有從財務角度考量,那麼你做出的決策,就有可能和企業的目標不一致。就好像在跑步比賽中,如果選手把方向搞錯了,就算跑得再快也是徒勞。這樣的人在職場上的路,肯定不會走得很順利。
在收到錢之前,都不是真的利潤
為了讓你能夠更好地體會財務思維的價值,透過下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是否具備財務思維,會對業務決策有什麼不同的影響。
請你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銷售?
這是摩拜單車(Mobike)的創始人王曉峰在培訓銷售人員時所提出的問題。雖然當時在場的都是資深銷售員,但是讓他們僅用一兩句話總結什麼是銷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最後王曉峰將他們給出的答案總結成六個字:「把東西賣出去」。
這顯然是不具備財務思維的銷售員給出的答案,為什麼?因為即使把東西賣出去了,如果缺乏成本控制,公司也未必能因此賺到錢。用財務的話說:收入高,利潤未必高。一些銷售人員為了完成銷售目標或者獲取新客戶,往往會對其大額補貼,導致客戶獲取成本上漲。
另外,不具備財務思維的銷售人員,為了完成目標,可能會飢不擇食的選擇客戶,導致後續回款困難。世界著名的信用管理企業鄧白氏集團(Dun & Bradstreet)發布的報告顯示,賬款的逾期時間與收款成功率成反比,換句話說,賬款逾期時間越長,回收的成功率就越低。因此在王曉峰看來,銷售其實是一個閉環。「把東西賣出去」只完成了銷售任務的一半,還有更重要的另一半,是能「把錢收回來」,這才是銷售的本質。
增加了「把錢收回來」這個財務視角之後,銷售人員在進行業務決策時就會產生兩個改變。首先,銷售人員在銷售前會優先考慮客戶的信用評價,具備財務思維的人只會選擇那些優質客戶。與其在賬款追討上耗費精力,不如提前在客戶選擇方面下功夫,盡可能選擇那些信用狀態良好的優質客戶。例如中國很多公司供貨給美國跨國零售企業沃爾瑪(Walmart),寧可忍受壓價,也願意繼續和它合作,因為與沃爾瑪做生意,把錢收回來的成本較低。
其次,在制定銷售政策時,具備財務思維的銷售人員不會為了提高銷售額而過度延長賒銷期。一些銷售人員為了吸引客戶,往往願意提供更長的信貸週期,接受客戶延後付款。這種先交貨、延期付款的銷售方式稱為信用銷售,也叫賒銷,是一種常見的促銷手段。然而,過長的賒銷期除了可能產生呆賬,還有一個風險,就是讓企業利潤和現金流越來越脫節。
有研究發現,在1990年代,每四家破產的美國企業中,就有三家是盈利的,僅有一家是虧損的。這些盈利企業主要是因為缺少現金,資金鏈斷裂,最終導致破產。此外,回款期越長,企業當下能用來再投資的資金就越少,進而會影響企業未來的收益。
你看,對於銷售員來說,如果增加了財務思維,他們就會做出不一樣的、更符合企業利益的業務決策。所以有人說:「不懂財務的業務,都是偽業務。」
也許你永遠不會從事財務工作,但你一定永遠身處於商業社會。所以,財務思維不是你的一個選項,而是商業社會對你的要求。
從零基礎,邁向財務高手
這本書能讓你快速了解財務的核心思維,以及企業管理中那些高明的財務策略,為你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決策打開新的視角。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書中介紹的一些財務思維將顛覆你的傳統認知。例如:負債率高的企業,風險不一定高;利潤高的企業,卻未必為股東賺了錢。
你也會發現,書中的一些財務思維,則能夠被完美運用到你的工作和生活當中。例如面臨高度不確定的決策時,可以使用「實質選擇權」這個財務思維來降低決策風險;財務中的OPM策略(按:other people’s money,意即用別人的錢),也可以用來幫助你更好的管理個人財務。
你還會發現,部份書中的財務思維,也經常被應用於其他領域。例如分析企業業績時經常使用的杜邦分析法,就是基於分治策略的財務思維,而分治策略在電腦科學和政治學領域也被廣泛的應用。
本書分為四大部分:
在第一章中,我將告訴你財務高手是如何解讀企業的財務報表,並超越報表的局限性,看清一家公司的真實情況。當然,通過報表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只是財務高手具備的能力之一。公司想要提升業績、創造價值,靠的是合理籌措資金,獲得更多資源,並懂得如何通過投資來賺更多的錢。所以財務高手往往還具備另外兩項能力,一項是如何找錢的能力,一項是如何花錢的能力。
因此,在第二章中,我會告訴你財務高手在融資(對外找錢)和管理(對內找錢)這兩個方面的思維方式。在第三章中,你將會理解財務高手如何做出投資和分配決策。
而在第四章中,我將教你一套分析思路和工具,幫助你快速「把脈」一家上市公司。本書最後還有附錄,如果你已對財務知識具有一定的基礎了解,就可以略過這一部分;但若你在此之前沒有財務基礎,則可以透過附錄,了解財務報表的核心科目。
曾國藩曾說過:「謀大事者,首重格局。」希望本書能提升你的思維格局,幫助你獲得在事業和生活中的成功。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從企業家到投資客,都該懂的財務思維
連續創業家暨兩岸三地上市公司指名度最高的頂尖財報職業講師/林明樟(MJ)
第一次聽到賈寧老師的大名,是在2017年。當時我帶著團隊,在北京與上海教授了36期的「超級數字力」財務課程,在授課期間,聽到很多企業家學員們提到另一位中國財報名師――賈寧,她也是一位能用大白話,將複雜的財務思維講透的超級高手,因此我非常希望能認識賈教授,只可惜身邊並沒有人脈能實現此願望。
後來得知,她剛好在「得到」App(按:中國知識學習應用程式)裡和羅胖(按:中國媒體人羅振宇)的團隊開了一門課,於是我立刻報名,成了她的小粉絲。即使我研究財務知識已超過二十五年,在聽完她的財務思維課後,仍有很多新視角的啟發,同時也激發我在財務教學上的新靈感。
沒想到近六年後的今天,竟收到大是文化邀請為賈寧老師的新書撰寫推薦序,我就像再次遇到大師般一樣的驚喜,立即花幾個小時讀完全書書稿,仍舊醍醐灌頂、收穫滿滿。
我很喜歡賈寧老師這次的寫作方式,用大白話點出許多重要的關鍵財務思維,並透過三大報表的重點解析:找錢(融資決策)、花錢(投資決策)、賺錢(獲利決策、商業模式決策),讓企業家或喜愛投資的你看見數字背後的經營戰略,結合數字的定量分析與商業邏輯的定性分析,教你如何控管風險,並做「有意義的冒險」。
另一個很棒的觀點,則是作者將企業的生命週期結合財務報表、獨創的財務戰略矩陣,讓讀者能以全新的視角,將其活用在解讀企業經營現況,與因應未來局勢變化下的財務承受能力;或是依照人生不同的階段,微調自己的家庭財務規畫;甚至對開創新事業時應有的風控與冒險取捨,都有很大的啟發。
臺灣只有一千七百多家上市公司,卻有一百四十多萬間中小企業,它們經營大不易,卻提供了90%以上的就業機會(承擔了最大的社會責任)。如果每一位中小企業主都能有正確與完整的財務思維,加上自己的本業技能,我相信一定能做出更多、更好、高品質的經營決策,壯大自己的事業。
這是一本不可多得、充滿實戰智慧又好懂的財務思維好書,我不但會推薦給自己的兩萬多名學員,更以最榮幸的心情,滿分五顆星真誠推薦給臺灣每一位創業家及企業家前輩,希望各位讀者在閱讀本書後,也能滿載而歸,用正確的財務思維,引導自己的企業持續邁向高峰。
推薦序二
非財務背景人士,也能學得會的財報分析
信達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台灣創速創投董事合夥人,《節稅的布局》、《重複的力量》作者/胡碩勻
無論你是企業主、經營者、財務人員、公司主管、投資人、投資顧問、債權人、教師、學生,財務報表分析對你而言都非常有價值。然而,會計相關的參考書,雖然能提供知識與見解,但很少讀起來如此愉快。許多沒上過會計課程的企業主或經營者,時常在財務管理方面感到困惑,即使你聘請了合格的會計師與財會人員,你仍然需要知道如何閱讀和解釋他們提供給你的財報。什麼是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它向我們展示了公司業務的哪些資訊?投資人需要了解哪些統計數據?如何充分利用現金流?以上這些都是合理的擔憂,你也應該得到簡單易懂的答案。
在《零基礎財務學》中,作者賈寧博士將帶領你閱讀、分析、創建和理解各種財務報表背後的原理。要成為一名稱職且成功的企業主,你需要知道如何運用這些財務表格,以及如何利用它們來最大化的促進企業經營及財務狀況。作者還善用圖表方式,簡化複雜的知識,使讀者能立刻參照圖文、快速了解。此外,賈寧博士還將出色的學術理論與眾多現實生活中的例子相結合,為企業經營者、股票投資者提供了非常實用的參考。
我經常講授「財務報表分析」的課程,另外也開發了一套「財報桌遊」課程,分組模擬經營一家企業,透過邊玩邊學財務報表分析,體驗企業營運交易循環。不論是否擁有財會背景,皆能從看不懂財報到學會親手編製公司財務報表,進而分析財務比率。
其中,我會運用杜邦分析法(DuPont analysis)的模式,將重要的財務指標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拆解成三項指標:純益率、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分別代表著企業的獲利能力、經營效率與財務槓桿。看到書中也對杜邦分析有許多著墨,並舉出許多實例,感到非常佩服。
此外,在第四章節,賈寧博士運用哈佛分析框架,用四個維度診斷一家公司是否健康,超脫一般財務人員僅懂得分析財務資訊的界限,建議我們應該要一併分析產業狀況以及會計品質,這點實屬難能可貴。
內文 : 財報,就是公司的體檢報告
提到財務思維,很多人自然會想到會計和財務報表。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呢?簡單來說,財務報表是公司的一份「體檢報告」,會計人員就是負責抽血、檢測,把公司的各項經營活動量化、記錄,並製作成報告的人。但光有體檢報告還不夠,我們通常還要拿著它請醫生診斷,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體檢報告上只有數據,為了了解這些數據和身體狀況之間的關係,我們需要另外尋求醫生的判斷。
財務思維,就是根據公司的體檢報告,對其做出健康判斷和決策的能力。如果想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我們得先看懂體檢報告的結果。好的醫生不僅懂得怎麼看體檢報告,更懂得它提供的資訊存在哪些局限性。財務報表也一樣,如果想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就得理解企業的報表能反映出哪些經營情況,哪些又是報表中看不到的。
對任何一家企業而言,有三張報表是最重要的。這裡先簡單介紹一下這三張表,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資訊,可以翻閱正文之後的附錄(按:企業還需要在財務報告中提供第四張表,即股東權益變動表,它反映的是企業股東權益總量的增減變動情況。由於財務報表分析主要關注的是前三張表,本書在此並不會討論股東權益變動表)。
第一張表是資產負債表。它是會計年(半年或季度)末那天企業財務情況的一張靜態照片,它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家企業的「高矮胖瘦」。
第二張表叫損益表,也叫利潤表。如果說資產負債表是企業財務情況的一張靜態照片,損益表則像是一段錄影,它記錄了企業在一段時期內的經營成果,能夠重播盈利或虧損的形成過程。
第三張表是現金流量表,它反映的是企業在一段時間內,現金流入和流出的變化情況。其實,我們從資產負債表中就能看到企業持有多少現金,那為什麼還要刻意為企業的現金狀況編制一張表?因為現金涉及到企業的生死存亡,至關重要,後續我將會專門介紹企業的現金問題。
財務報表的兩大功能
在普通人眼裡,財務報表只是枯燥的資料和表格;但在財務高手眼裡,財務報表是一個重要的工具和一門必須掌握的語言。具體而言,在企業內部,財務報表是管理和決策的工具;在企業外部,財務報表則是最通用的商業語言。
財務報表在企業內部的主要功能,是幫助管理者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
如果把企業管理者比喻為飛機機長,財務報表就相當於飛機上的儀表板。在飛行過程中,機長不可能親自收集飛機的各種資料,所以根據儀表板呈現的資料,讓機長對飛行情況一目瞭然,從而做出正確的駕駛判斷。財務報表在企業內部的作用也是如此,把企業經營情況轉化成財務儀表板上的數據和指標,企業管理者就可以根據需要,讀取和分析這些數據,進而做出相應的經營決策了。
當然,做出正確決策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能夠真正讀懂財務儀表板上的數據,知道這些數據揭示了什麼資訊。同時還要明白其局限性,知道哪些重要的企業資訊是財務儀表板的盲區,並未被呈現出來。這顯然需要經營者具備敏銳的財務思維。
在企業外部,財務報表的主要功能則是幫助企業和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有相關利益者溝通。
為什麼需要透過財務報表溝通呢?我們不妨反過來想一想,沒有財務報表的商業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商業的核心是交易活動,而企業之間的併購也是一種交易。假設你現在想收購一家企業,市面上會有很多企業可供你選擇。雖然這些企業很清楚自己的品質如何,但是作為買方的你並不知曉這些資訊。在缺乏了解的情況下,作為一個理性的購買者,你只能根據市場上企業的平均品質來出價。
面對這樣的平均價格,劣質企業的價值顯然被高估了,自然會特別想賣給你;而優質企業的價值則被低估了,他們要麼選擇不出售,要麼只能賠本賣給你。這種情況若持續下去,最終會出現劣幣驅除良幣的現象。優質企業會逐漸退出市場,最後剩下的只有劣質企業了,屆時你能購買到的品質,只會越來越差。
上面這個例子反映的交易困境,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艾克羅夫(George Akerlof)教授在〈檸檬市場:品質不確定性和市場機制〉(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論文中討論的一個經典問題(按:該論文使用汽車交易市場的例子,討論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文中以櫻桃和水蜜桃比喻車況良好的二手車,並以酸澀的檸檬比喻車況不佳的二手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交易雙方之間的資訊不透明、不對稱,導致買方無法識別哪些是好企業,哪些是爛企業。
其實,生活中的所有交易,如買房、買車,甚至買菜都存在類似的問題,由於不了解賣方的真實情況,我們都可能不小心買到「檸檬」,也就是品質差的商品。因此,要想建立良性的市場機制,就要想辦法讓買賣雙方的資訊透明化,加深彼此的了解。
但問題是,你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你不可能親自走訪市場上的每一家企業。如果企業能透過一種方法總結,並展示自己的經營狀況,人人就可以快速判斷一家企業的好壞了。
這種方法,就是提供一套財務報表。
資產的定義:未來能否替企業帶來收益
在了解三張財務報表有多重要之後,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張表:資產負債表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就是「資產」,它占了整張資產負債表一半的篇幅。
我想請你先思考,什麼是資產?
也許你會覺得,但凡花錢買來的、自己擁有的東西就是資產。這個答案只對了一半。根據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資產的定義為: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這個定義強調兩個要素:擁有或者控制,以及未來經濟利益。通俗一點說就是:資產是你擁有的,並且未來能讓你賺錢的東西。
也就是說,擁有的東西不一定是資產,擁有而且能賺錢的東西才是資產。
資產的本質
我舉個例子來說明:假設一家蛋糕店接了一份特殊訂單,並為此買了30個特殊形狀的模具,這些模具就會被認定為企業的資產。那麼,這批蛋糕做完之後,這30個剩餘模具還是蛋糕店的資產嗎?
按照一般的認知,這些模具是用真金白銀買來的,當然是資產。但是,在稻盛和夫這樣的頂級管理者看來,並非如此。
稻盛和夫一生創辦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他在經營京瓷這家企業時,就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早期京瓷的產品都是按客戶要求訂製的,每次都需要購買一些特殊的模具。然而,在稻盛和夫眼中,在生產完成之後,這些剩餘模具就不再是京瓷的資產了。
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這些模具是為客戶訂制的,其他客戶無法使用。如果這個客戶以後不再下訂單,那麼這些模具實際上就沒有價值了,也就是說,這些模具未來不能為京瓷帶來任何收益。所以它們雖然是花錢買來的,但在企業完成相應的訂單後,從本質上來看,它們就不再是京瓷的資產了。
稻盛和夫認定資產的標準只有一個:未來是否能為企業帶來收益。只有那些未來能給企業創造利益的經濟資源,才是資產。
如果我們把這些剩餘模具錯誤的看作資產,對蛋糕店有什麼影響呢?這樣做會讓蛋糕店的資產變得「虛胖」,並向經營者發送錯誤的訊號。
假設這時剛好有一筆銀行貸款快到期了,蛋糕店現金不夠,需要變賣一部分資產還債。當財務經理看到帳上有30個模具的資產時,便以為可以變賣模具以獲得現金還債,結果,這30個特殊模具不但沒人要買,蛋糕店還會因此還不上貸款,即將面臨破產的風險。
公司破產,不是因為沒賺錢,是戶頭沒錢
理解了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的核心內容後,我們來看看第三張財務報表,現金流量表。
關心利潤,基本上就是關心企業的未來。但利潤無法回答一個問題,那就是企業當下的生死存亡,而現金流量表關注的正是這個問題。
有研究發現,在1990年代,每四家破產的美國企業中,就有三家是盈利的,只有一家虧損——是的,盈利的公司也會破產。
而事實上,會計學界最早的觀察研究之一,就是關於如何應用財務資料預測企業未來的破產機率。在這篇題目為〈用財務比率預測失敗〉(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liure)的論文中,會計學泰斗威廉.比佛(William Beaver)教授發現,在預測企業破產風險時,現金持有水準是所有財務特徵中最重要的一項指標。
可以這麼說,企業破產,並不是因為沒有利潤,而是因為沒有現金了。
為什麼盈利的公司會破產
只要理解利潤和現金之間的關係,你就能明白為什麼盈利的企業也會破產了。
利潤和現金之間會產生這種錯位關係,可以認為是會計惹的禍。因為依會計準則規定,只要簽了合約,也已經提供了服務或商品,就可以記錄對應的收入和利潤。但現金卻得等到對方真正付款時才能被記錄。
以前文介紹過的,第一條橫跨北美大陸的鐵路工程為例。鐵路公司剛開始經營時,客戶都是貨到即付款。慢慢的,隨著合作越來越多,有些客戶就要求延期支付運費。例如上個月有客戶運了一大批貨,運費是2萬元,運輸已經完成了,但是運費卻還沒付給鐵路公司。
假設運輸成本是5,000元,這時鐵路公司的帳面利潤便會增加1.5萬元。可是現金在哪呢?鐵路公司沒收到一分錢,因此其現金持有量並沒有任何增加。
如此一來,利潤中就會包括一部分沒有真正拿到手的現金。假設這時鐵路公司有1萬元的銀行貸款快到期了,它的帳面上卻沒有任何現金,那它就會面臨破產,因為銀行只接受現金償還貸款,並不會管公司是否有利潤。
會計準則之所以這麼規定,是為了滿足收入和成本之間的配比原則(matching principle),也就是說,既然鐵路公司已經完成了運輸服務,相關的成本也已經產生,就應該配比這次運輸的收入和利潤,即使這時候錢還沒有到帳。
配比原則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財務思維,甚至可以說是財務人員扎根在腦子裡的概念,它無處不在。
例如前文提到的,不同行業的兩家企業的財務報表不能被放在一起比較,這就是行業和企業財務特徵之間的配比。在下一章將會提及,投資專案和資金來源之間需要有「期限」和「風險」的雙維度配比。
為什麼要強調配比原則呢?不妨反過來想,如果不使用配比原則,而是等實際收到現金再記錄利潤,將會出現什麼問題。
假設客戶半年後才將運費付給鐵路公司,那麼在這半年裡,公司的帳上看不到這筆業務產生的收益,CEO看起來就像什麼事情都沒做,自然就拿不到任何獎金。這肯定不公平,因為這不能準確的反映鐵路公司一段時期內的經營情況。
投資人也不喜歡這種方式。假設鐵路公司在一個專案完成之後引進了幾個新的投資人,如果要等目前專案服務的客戶實際付款之後才記錄利潤,那麼新進的投資人也能享受到這個專案所帶來的收益。這樣做老投資人肯定不樂意,明明這個項目實際發生時,新投資人還沒給公司投資,他們憑什麼分得收益呢?
所以,會計制度為了強調付出的努力和獲得的成果配比,就遵循了配比原則。
使用配比原則的一個後果,就是利潤和現金會在一段時間內產生錯位。而這也是會計制度的其中一個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