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帝國的哲學統治密碼: 穩坐皇位的最好方法, 不是武力, 是哲學。歷代皇帝怎麼透過儒道墨法家的思想灌輸來統治王朝。
作者 | 郭建龍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央帝國的哲學統治密碼: 穩坐皇位的最好方法, 不是武力, 是哲學。歷代皇帝怎麼透過儒道墨法家的思想灌輸來統治王朝。:本書是暢銷書作家郭建龍「中央帝國密碼三部曲」── |
作者 | 郭建龍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央帝國的哲學統治密碼: 穩坐皇位的最好方法, 不是武力, 是哲學。歷代皇帝怎麼透過儒道墨法家的思想灌輸來統治王朝。:本書是暢銷書作家郭建龍「中央帝國密碼三部曲」── |
內容簡介 本書是暢銷書作家郭建龍「中央帝國密碼三部曲」 ──財政密碼、哲學密碼、軍事密碼, 之第二部哲學密碼,暢銷破十萬冊,超過萬人給予五顆星評價。 羅馬帝國之後、歐洲國家這麼多,阿拉伯帝國如今分成幾十國, 為什麼,只有中國能維持幾千年的大一統中央帝國? 一切得從秦統一、漢高祖滅秦開始說起: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國,結束了周朝建立的封建諸侯體制, 從此,中國歷代統治者面臨的最大問題,是: 皇位如何坐的穩(為什麼我、我的子孫當皇帝,是上天同意的)? 流氓出身的漢高祖劉邦,乃至於放牛出家過的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低微, 怎麼證明自己當皇帝是上天註定?如何說服大家,天下如何 從前面那個(被我滅掉的那個)天註定家族,「就此(我)定於一尊(我家)」? 司馬家族耍手段篡奪曹魏政權後,如何扭轉世人印象, 讓百官黎民認定「坐在龍椅上的那個人,就是咱們的主人」? 本書就是用一個個朝代故事解釋: 皇帝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某些人可以當王?其他人只能是民? 夏商周國祚快兩千年,從來不是中央集權大一統, 為什麼漢朝開始,各國林立分治就算是亂世? 中央集權大一統的「規矩」,就靠三件事建立: 君權天授、哲學主導、官方教化。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是為了教化 小混混出身的漢高祖怎麼證明自己夠格當皇帝?靠造神。 漢武帝則靠儒家董仲舒《春秋繁露》裡「天人合一」的思想, 將自己塑造成「上天欽定人選」來統治人間。 從此,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變成了「儒教」教化, 成了皇帝統治國家的工具。 ◎借道教的名義,使自己的政權合法 相傳老子姓李名耳,唐朝的建國者李淵也姓李, 從此唐代皇帝都自稱是老子後裔。 道教從此受到特別優待,連科舉中也有道教考題。 ◎為了「國家安全」,從此任何思想都要審查 兩宋是歷史上印刷事業空前發達的時代,但議論太多朝野事務,政府沒面子, 宰相歐陽修就和弟子蘇轍主張,以國家安全為由,開創審查制度。 兩人成了禁書的推手,禁書也成為皇帝的武器,用來對付那些不聽話的人。 ◎神學退散,邏輯科學到來 明朝是中央集權的最高峰, 明太祖表面上尊崇孔孟儒家思想,內心卻非常不爽孟子。 因為孟子留下了一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直到明朝滅亡後,知識分子受到西方邏輯思維的影響,實學興起。 如果說,打天下要靠武力,那麼天下要坐得穩,就得靠哲學思想的控制, 中央帝國的集權體制之所以能存在千年,思想的鞏固(禁錮)「功不可沒」, 讀懂了中央帝國的哲學統治密碼,就掌握了中央帝國統治的思想根基。
各界推薦 歷史評論家/公孫策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江仲淵 閱讀人主編/鄭俊德
作者介紹 郭建龍旅行者、文字作者獨立作家、社會觀察者,曾任《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輾轉於經濟、媒體、探險等各個領域。對於社會、財經和歷史皆很熟悉,視野廣闊,知識結構深厚,對中國社會觀察深刻,立志於寫出有深度的傳奇性現實題材小說。 出版有《龍椅背後的財政祕辛》(大是文化出版)、小說《告別香巴拉》、文化歷史遊記「亞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陸》、《三千佛塔煙雲下:東南亞五國文化紀行》、《騎車去元朝》,以及經濟類書籍。 此外還有人物傳記《一以貫之》、商業傳記《勢在人為》、歷史遊記《穿越非洲兩百年》、《穿越百年中東》、中央帝國密碼三部曲:《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中央帝國的哲學密碼》、《中央帝國的軍事密碼》。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歷史因哲學而圓滿/公孫策 推薦序二 隱藏在歷史背後的隱面人/江仲淵 推薦序三 信仰是坐穩皇權最好的精神控制/鄭俊德 前 言 兩千年往復的學術之殤 第一部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是為了教化 第一章 漢高祖的皇帝危機 第二章 皇帝神化運動 第三章 漢代圈養的知識圈 第四章 利用各種偽造經文來宣示自己的正統 第五章 文人打架與皇帝和泥 第二部 哲學嬉皮士:以自然的名義反叛教權 第六章 亂世文人抱腳難 第七章 一切都是「無」 第八章 放誕俗世做酒仙 第九章 被收編的嬉皮士 第三部 當皇權遭到拒絕:三教的競爭與妥協 第十章 長不大的道教,思辨的佛教 第十一章 南朝:政治資源爭奪戰 第十二章 北朝:入籠之鳥 第十三章 隋唐:從現代邊緣墜落 第四部 道德神學: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 第十四章 復古主義和實用主義 第十五章 存天理,滅人欲 第十六章 從斯多葛到大一統 第十七章 蒙古大汗的宮廷圈奴 第五部 世俗哲學興起:洗腦術的沒落 第十八章 用「心」反叛束縛 第十九章 從心學到犬儒 第二十章 神學散去,實學到來 後記 堅持寫作理想 附錄A 中央帝國時期中國哲學簡單年譜 附錄B 參考史料及著作
書名 / | 中央帝國的哲學統治密碼: 穩坐皇位的最好方法, 不是武力, 是哲學。歷代皇帝怎麼透過儒道墨法家的思想灌輸來統治王朝。 |
---|---|
作者 / | 郭建龍 |
簡介 / | 中央帝國的哲學統治密碼: 穩坐皇位的最好方法, 不是武力, 是哲學。歷代皇帝怎麼透過儒道墨法家的思想灌輸來統治王朝。:本書是暢銷書作家郭建龍「中央帝國密碼三部曲」── |
出版社 /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9654968 |
ISBN10 / | 9579654964 |
EAN / | 9789579654968 |
誠品26碼 / | 2681954568006 |
頁數 / | 624 |
開數 / | 18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3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975 |
最佳賣點 : 羅馬帝國之後、歐洲國家這麼多,阿拉伯帝國如今分成幾十國,
為什麼,只有中國能維持幾千年的大一統中央帝國?
自序 : 兩千年往復的學術之殤
在兩千多年前,大一統模式剛剛出現,一個小流氓在風雲際會中突然成了皇帝。在他之前的統治者都是貴族出身,當他上臺後,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讓人們相信他當上皇帝不僅不是欺騙,反而是天生註定的?
這個問題就成了中國大一統時期政治哲學的根本性問題。當西方世界將人與自然的關係確定為哲學的根本問題時,中國人卻始終在政治與人的框架中反覆震盪,至今沒有跳出窠臼。
在兩千多年前,為了研究答案,西漢王朝耗費了幾代人的光景,才終於創造了「天選」的思想,將皇帝與天等同起來,利用教育的壟斷性,將這一套無法驗證的信仰灌輸給整個社會。
本書研究的,就是這場運動如何發生,又如何將中國哲學固定在一條無法回頭的軌道上,以及人們如何掙扎,又如何回歸到慣性之中的。
本書與傳統的中國哲學史有兩大區別:
第一,傳統哲學史大都以春秋戰國時代作為主要敘述點,而本書則從秦漢統一開始講起,只敘述大一統時代到來之後的思想流變。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尋找中國哲學的現實意義,由於都處於大一統時代,秦漢時期對現實的影響要比之前更加顯而易見。
第二,傳統哲學史以羅列每一家的具體觀點為主。由於哲學家的許多觀點都是類似的,雖然書大都很厚,但大量的篇幅浪費在相同觀點的羅列上,讀者也無法從中找到思想演化的軌跡。這樣的書大都只能當資料查閱,無法讓讀者獲得足夠的有效知識。本書則更加注重講解哲學發展的來龍去脈,讓讀者可以看到中國哲學如何演化、為什麼這麼演化,理解政治與哲學互動的奧祕。
與本系列的第一本書《龍椅背後的財政祕辛》一樣,本書雖然是尋找古代哲學的發展線索,卻同樣是一本對現代社會充滿啟發的書籍。當閱讀完本書之後,讀者在思考問題時,會打開更加廣闊的視角。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歷史因哲學而圓滿
歷史評論家/公孫策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國,結束了周朝建立的封建體制,但是中央集權體制要到漢武帝才算真正確立。事實上,較諸秦國以武力削平六國,統一天下人的思想,讓天下人認同「坐在龍椅上的那個人是咱的主宰」,毋寧是一件更大、更耗費時日的工程。
這本書寫的,就是那一場逐鹿天下的思想戰場是如何決定勝負,以及後來的歷朝歷代在思想領域(包括宗教)的演化過程。
所有的中國哲學史著作(包括教科書)都從先秦諸子講起,確實,那是一段中國人的思想百花齊放時期,蘊藏著先人智慧的寶藏。然而,一旦歷史走向統一帝國,統治者自然不允許思想開放。
以本書的主軸「正統論」來說。先秦的天下觀念,基本上是「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類似觀念散見於戰國時代著作,可見秦以前並沒有天下屬於一家一姓的觀念,雖然夏商周三代已經是父子相傳,但人們的觀念仍然是「撫我則后,虐我則仇」。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想要從此萬世一系,可是他用嚴刑苛法卻未能讓人心歸附,他死後不久就天下大亂,而起義軍打的都是戰國時的六國旗號。秦亡後,項羽一度大封諸侯,如果不是後來劉邦擊敗了項羽,天下眼看又要回到戰國局面。
如本書作者所言,天下人既然還是戰國舊觀念,如何說服天下人「就此定於一尊」,乃成了劉邦的一大課題。事實上,劉邦雖然「不學」,卻非常「有術」,他肯定深刻了解思想的力量不亞於武力,在大澤起義之前,就跟老婆呂雉合作裝神弄鬼,吸引沛縣年輕人為徒眾。而如此一個把「老子以布衣提三尺劍平天下」掛在嘴上的自負村夫,除了誅殺功臣,居然命陸賈做《新序》,乃有了合理解釋。
往後的發展都在本書中了,讀者自可慢慢咀嚼、細細體會。
對我而言,讀本書最大的收穫是,歷史是人類活動的紀錄,但人類是有思想的,所有行為後頭都有思想的作用。哲學,就是思想的學問。一般人很容易被哲學的艱深字句嚇到,而認為哲學是平凡人不能了解的學科,但事實不然,我們的日常行為雖然「不思而行」,其實都有著深植人心深處的哲學。反而,經過哲學剖析的歷史,可以解答很多單讀史書難以理解的部分。可以說,歷史因哲學而圓滿。
推薦序二
隱藏在歷史背後的隱面人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江仲淵
哲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要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果不接觸哲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早在漢朝創始之際,哲學就已經和帝國的統治利益緊密相連,帝國利用哲學打造平穩安泰的政權,將自己塑造成遙不可及的形象。而哲學則承擔負責詮釋的任務,臣子們把不敢說的話交給「天人感應」,藉由上天的口吻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中國古代的哲學書籍,大都是日常交流的紀錄拼湊而成,缺乏體系建構,乍看起來雲山霧繞,難以窺其全貌。當然,中國哲學是存在邏輯及其核心思想的,但形式上多存於散落狀態,就像是散落的樂譜,音符互相不稱,彈起樂曲來調性不一,難以服眾。
近代對中國哲學發展的學術研究,算起來要從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開始,不過胡適只著上卷而無下卷,講完春秋戰國後便倉促結束了。有人說,胡適是因為中國在漢唐之後思想方面的複雜化,而自感心有餘而力不足,從而窮其一生未能完成。
漢唐以後的哲學史確實是一門大哉問,議題廣泛無遠弗屆,神態飄忽難以評價,一直是學界敬而遠之的題目。如果說春秋時期的百花齊放是理想家趨之若鶩的狀態,那麼,漢唐之後的哲學就是實踐家滿目瘡痍的現實,哲學或主動或被動的成為統治工具,在延續思辨與屈從得利的糾結中展開拉扯。統治者在現實中採取的統治哲學,以及民間人士的心之所趨,都時刻的反映出帝國政權的興衰。
郭建龍老師筆耕不輟,出版多本名著,其中又以「中央帝國密碼三部曲」最具知名,《中央帝國的哲學統治密碼》跳脫出大多數人執迷不悟的狹隘史觀,冷靜的在錯綜複雜的歷史中找尋規律,透過敏銳的觀察力,繞過百家,獨闢蹊徑,將呈現散狀的史料,整合成權威性的研究,基本釐清了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政治哲學。在哲學統整方面,特別是南北朝和唐代佛學部分,作者觀察能力之充足,完全令人驚豔。
封建時代持續了數千年,但抽絲剝繭,多少會讓人有似曾相識之感。讀懂了中央帝國的統治哲學,我們就能看到隱藏在歷史脈絡中的運行規律,從而掌握王權統治的奧祕,哲學雖然在中國歷史的分量重大,但稍微用力睜大眼睛,我們會驚奇的發現,其實無論是魏晉玄學、唐朝三教、宋金道學、或者後來的明清實學,這些試圖脫離世俗追尋根本精神的門派,其實都是在歷史的紛紜雜沓後,「時勢生思潮,思潮又生時勢,時勢又生新思潮」,這其中不斷累積、演化的過程背後,其實躲藏著一名隱面人,他的名字叫做「中央帝國」。
封閉思想是如何長期取代活躍的哲學思辨?佛教的傳入給道教與儒教帶來了怎樣的影響?為什麼重視精神價值的哲學,最後大都走向重規襲矩的局面?讓我們翻開正文,一同揭開帝國統治哲學的祕密。
推薦序三
信仰是坐穩皇權最好的精神控制
閱讀人主編/鄭俊德
想像一下,如果你在某次的意外中被吸入了時空黑洞裡,回到了春秋戰國群雄割據時代,也剛好你對歷史蠻熟的,知道成王敗寇誰占有優勢,因此你投靠了最後會勝出的國家。
你本身擁有現代科技知識,甚至讀過歷史故事,知道空城計、草船借箭、火牛陣等兵法,因此被任命為大將,並持續百戰百勝,最後歷史被你改寫了,你統一了中國,被推舉成皇帝,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時你會想什麼?
你想的可能會是如何持續坐穩皇帝的寶座,因為你知道歷史上的皇帝多半沒有好下場,甚至下一個人反叛再打勝仗也可以取代你,你必須找一個合法統治的方法,讓你坐擁實權甚至壓抑百姓反叛的念頭,但要用什麼方法?
漢朝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他出身是一個地痞小流氓,並擔任亭長的公職小職位,不事生產沒有收入,整天吃喝玩樂廣交朋友,最後因戰亂所逼而集結三千鄉親響應,最終贏得勝利當上皇帝。
他的煩惱也是一樣的,因為論學問,他不及當時民間的知識分子,甚至他的軍師張良更甚於他;論武功,他也不是天下無敵,因此他坐高位時,內心非常不安穩。當然一般百姓也會想,不學無術不事生產的劉邦都可以當皇帝,我一定也可以。
這本《中央帝國的哲學統治密碼》將告訴你,歷代皇帝如何坐穩寶座並取得合理的上位權,其中一招就是「君權神授」,透過宗教信仰設立偶像與皇帝神權,將皇帝神格化稱為天子,上天所命定的,一般人就難以推翻。因此過去許多民間故事,總穿鑿附會稱天子誕生時天現瑞兆、有五彩瑞龍降下等離奇傳說,其中目的也是為了使人們對於皇帝產生天選之人的敬畏。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於1895年曾寫過《烏合之眾》(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裡頭對於大眾心理學有很深刻的研究,甚至直言,信仰本身就是最好的精神控制。
而書中提到了偶像崇拜的五大標識:
第一,偶像總是凌駕於信徒,處於高高在上的地位。
第二,信徒總是盲目服從偶像的命令。
第三,信徒沒有能力,也不會對偶像規定信條進行討論。
第四,信徒有著狂熱的希望把偶像信條廣加傳播。
第五,信徒傾向於把不接受它們的任何人視為仇敵。
最後你會發現東、西方的皇帝都用相同的方式在管理百姓。如果你對於帝王領導學想知道更多,或是未來你想成為領導人,或已經是公司主管的你,我都很推薦你閱讀這本《中央帝國的哲學統治密碼》,這是一本能夠帶來啟發、以古鑑今的好書。
內文 : 從出版業看政府控制
北宋時期,還是另一個傳統的開始:對出版業的控制。我們不妨看一看這個近千年前的出版控制如何產生,又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
宋仁宗至和二年(西元1055年),歐陽修給皇帝寫了一封奏章。奏章中談到了對於出版控制的問題。他說,最近首都開封(汴京)出現了一本書,名叫《宋文》。這本書開頭第一篇文章是新任宰相(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富弼寫的,名叫〈讓官表〉。因為這篇文章,歐陽修認為這本書應該禁止,他建議政府到印刷廠將書的雕版燒掉,並嚴格執法。以後,如果再有私自不經政府核准就印書賣書的,都要狠狠的打擊,嚴厲的懲罰,鼓勵告發,給予獎勵。
歐陽修本人就是一位有名的文學家,居宋六家之首。他本人的大名就得益於宋代的印刷革命,使得文章廣泛傳播。那麼,為什麼富弼的文章會引起他的重視,不惜焚書呢?這就要從當時的歷史談起。
在歐陽修寫這封信的17年前,宋仁宗寶元元年(西元1038年),西夏和宋發生了嚴重的軍事衝突。西夏多次打敗宋軍,到最後,北宋不得不與西夏議和,支付歲幣。同時遼國也要求北宋增加歲幣,否則就進行戰爭。
由於有了糾紛,宋朝需要派一個使者,去遼國談判,改定條約。
對於宋朝的官員來說,出使遼國是非常有風險的,沒有人能預期遼國的胃口有多大,就算能活著回來,也會因為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落得一身罵名。此時是宰相呂夷簡掌權,他與富弼不和,就趁這個機會推薦富弼去送死。
誰知,富弼不僅沒有死,反而不辱使命,以較小的代價與遼國簽訂了和約,每年增加歲貢銀10萬兩、絹10萬匹。
富弼回到開封後,皇帝因為他出使的功勞,要給他加官,授予樞密直學士、翰林學士,富弼連忙推辭。後來又要授予他樞密副使,富弼只好上表說:「契丹已經結盟,大家就認為沒有事了,但未來萬一契丹毀約,我就算死了也是罪過。陛下就不要再把這當喜事給我升官了(這是侮辱不是光榮),而是應該臥薪嚐膽,把國家搞好。 」
正因為有這麼多恥辱的事情做鋪墊,所以,富弼的〈讓官表〉就如宋朝的一道傷疤,提起這篇文字時,就不得不提政府的軍事無能和外交軟弱。
而恰好,宋仁宗至和二年(西元1055年),富弼剛被皇帝授予宰相的職位,坊間的人們消息靈通,立即將富弼當作活廣告,把他的文章放在了出版物的第一篇。
這時,政府發現原來出版革命真是件令人煩惱的瑣事。
文化爆炸性傳播
在宋代之前,統治者對於書籍的苦惱沒有這麼多。秦始皇嫌書太多,只需一燒了之,就防止了資訊的傳播。那時人們還使用竹簡和手工抄書,成本昂貴,效率低下,所以,書籍的傳播功能是非常弱的。
到了唐代,雖然已經有了雕版印刷,但出版物在民間的傳播力度仍然不夠。由於採用雕版技術,也就是在整塊木板上將文字和圖畫一次性雕刻上去,雕工的成本很高,如果印量不夠的話,就無法回本。唐代的印刷局限在文人圈子裡,或者佛經等可以大量銷售的領域。
唐代的手工業作坊以官辦為主,也限制了經濟的繁榮程度。直到唐末,雕版印刷才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只是這時皇朝就到了結束的時候。
宋代由於私人手工業的發展,經濟呈現出極度的繁榮,隨著造紙、雕版技術更加規模化,人類歷史上少有的傳媒革命開始爆發。
這次革命在政府和私人兩個層面上都有體現。
政府利用雕版大量印製經學、史籍,形成了官方的話語權。另外,自從有了雕版之後,方便了鈔票的產生。宋代的鈔票叫做交子,由於交子的印刷量大,要求高,政府採用了銅版雕刻技術,用當時最先進的工藝來生產,避免人們的偽造。
除了政府層面之外,大量的私人書商更成了革命的主角,他們除了印製唐代的佛經之外,還印醫書、曆書、占卜書等,這些書逐漸的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品。
而更重要的是,隨著受教育層面的擴大,文學書籍也在民間變得有利可圖,使得文化的傳播呈現爆炸的局面。原本勞動人民只能靠口耳相傳來解決文化需求,現在即便普通人也可以拿著書籍來獲得知識。比如,主張禁書的歐陽修就受益於這場革命,在他小時候,曾經從別人家的廢書筐中找到了唐代韓愈的遺稿《昌黎先生文集》,腦筋隨之開竅,繼承韓愈的傳統發揚古文,終成大家。
在宋代,已經在全國產生了許多有名的文化中心。除了首都開封和行在(臨時首都)臨安(杭州)之外,兩浙路、福建路、成都府也都是有名的印刷中心。
在首都,政府的勢力太大,所以還以官方出版為中心。而在兩浙,私人資本發達,則已經成了私人的天下,甚至政府都不得不把一部分書放到私人工廠裡去出版。
而成都、福建由於地處遙遠,更是擺脫了政府的控制。按照當時的標準,這裡的書籍品質並不高,與宮廷本相比顯得有些粗製濫造。但它們價格便宜,很適合民間普及,於是,在民間需求的刺激下,很快遍布全國。
除了普通書之外,私人書籍還善於發現任何的機會,比如,文人科考時做的小抄也是從這時開始發展,這種書必須足夠小,字體如同蒼蠅腿。但只要有需求,沒有人辦不到。
在出版革命的刺激之下,人們的文化水準迅速提高。然而就在這時,政府的擔心卻越來越重,即便是歐陽修這樣的開明人士,也開始擔心書籍的力量了。
以國家安全名義禁書
政府之所以擔心書籍的力量,是因為它能夠將足夠的知識迅速的進行傳播。仍然回到開頭的例子,從富弼的出使算起不過只有13年,他的文章就已經進入了全國性的普及讀物。而由文章延伸出的對於國家、社會問題討論,則恐怕更加廣泛。
宋代也是一個人人關心社會問題的朝代,即便普通人都能方便的了解到政治、軍事的變化。但普通人的了解讓政府很沒有面子,特別是隨著朝代的加長,政府有越來越多需要遮遮掩掩的事情的時候。
為了保全面子,政府決定禁書。不過,禁書總是需要理由的,這個理由就是國家安全。由於宋代與西夏、遼國開戰,防止國家機密洩露就成了最好的藉口,皇帝的無能和軟弱、官場的內鬥和爭吵,都被想當然的劃進了國家機密。
在國家安全的藉口下,最早的禁令還被限制在外國人身上。宋真宗時期,就規定邊民不准將除了儒家經文之外的書籍帶給外國人。到了宋仁宗時期,更是下令不准將大臣們的文集帶到北方,以免洩露了國家祕密。
歐陽修的提議,也是藉口國家安全問題,認為如果遼國人看到了這些討論,會對國家不利。
但這只是一個藉口,既然這些事情連國內一般大眾都知道,僅僅靠禁書,又如何防得住遼人?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這些文集討論了太多朝野事務,使得有的人面子沒地方擱。
更加神奇的人是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元祐四年(西元1089年),翰林學士、權吏部尚書蘇轍奉命出使遼國,由於宋代的文化水準比遼國高了很多,蘇轍在遼國找到了久違的優越感,遼國負責接待的官員也無不對三蘇充滿了敬佩。
他剛到燕京,就有人告訴他:你老哥蘇軾的《眉山集》已經到貨很久了,你啥時也出本書讓俺瞅瞅?
到了中京,官員們請他吃飯的時候,又有人和他談論起他老爹蘇洵的文字,對於老人家的經歷和觀點也很了解。
到了遼國皇帝的帳前,又有人問他:「據說你成天吃茯苓,俺也挺喜歡那玩意兒的,啥時給俺開個方子唄?」原來蘇轍寫過《服茯苓賦》,那人顯然看過這篇文章,才向他乞求茯苓藥方。
蘇轍在一片奉承中回國,對這些很是受用。在給宋哲宗的劄子(編注:劄音同札,指官府中的往來文書)裡,還不忘將這些事情一一列舉,充滿了炫耀之情。但是,他突然筆鋒一轉,提議說:「為了國家安全,請陛下禁止我國的書籍流入北國。」
如何禁止?蘇轍提議,最好的禁止方法,就是對本國的出版物進行審查。民間在出版之前,必須先申報給所屬的地方政府,再由地方政府設置兩個官員負責審查。
審查制的出現,已經使得政府在理論上擁有了封殺書籍的能力。
歐陽修、蘇轍等官員本是文化階層的代表,他們卻給皇帝出主意封殺出版物,自以為得計,卻沒有想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歐陽修、蘇轍等人替禁書做了大量的鋪墊,給皇帝找句很好的藉口,手把手告訴皇帝如何操作。一切掌握熟練之後,皇帝開始掄起了禁書的板斧,砍向教會他禁書的人。
宋徽宗崇寧元年(西元1102年),皇帝下令,把一些人打入了「元祐奸人黨」,共120人(後來增加到309人)。把他們名字公之於眾,是為了表明皇帝的決心,凡是活著的,永不任用;凡是死了的,追奪封號,殃及子孫。歐陽修死得早,碑文上沒有他的名字。但是出餿主意的蘇轍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和哥哥蘇軾的名字都不幸被列在了碑文裡。
立碑兩個月之後,皇帝開始禁止元祐黨人的學術著作。第二年又特別下令,一定要銷毀三蘇、秦觀、黃庭堅等人的文集。皇帝仍然感到不過癮,又在當年命令全國各地都要刻《元祐奸黨碑》,並時時刻刻注意不要讓他們的學說得以傳播,否則嚴懲不貸。
此刻,蘇轍還沒有死去。他提議禁書的時候,大概以為自己是安全的,卻沒有想到炮火會砸到自己的腦門上。
從這時開始,禁書也就成了皇帝的武器,用來對付那些不聽話的人。不過,宋代行政效率不高,相對寬容,還只是事情的開始而已。
到了明清兩代,隨著集權主義達到鼎盛,終於開始對異端大肆屠戮,製造了一起又一起冤案和文字獄。到了這時,中國曾經出現過的那次出版革命澈底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