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Excel取巧學統計: 大數據的基本功, 有力的圖表, 就得這樣呈現。他人的數據誤用, 立刻洞察 | 誠品線上

ビジネスマンのためのデータ分析&活用術: 統計学×Excel=最強のビジネススキル

作者 Manabu Yoneya
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用Excel取巧學統計: 大數據的基本功, 有力的圖表, 就得這樣呈現。他人的數據誤用, 立刻洞察:◎你看好某項產品能暢銷,老闆回:「你有什麼依據?」你要怎麼讓他信?◎政府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你看好某項產品能暢銷,老闆回:「你有什麼依據?」你要怎麼讓他信? ◎政府引述主計處統計:臺灣上班族的平均薪資將近五萬。這數字錯在哪裡? ◎主管寫預算目標、要你抓年度業績,怎麼推算,大家會讚美你估計神準? ◎去年比前年成長20%,今年比去年成長30%,所以平均成長25%嗎?錯。 作者米谷學師承日本統計學權威上田太一郎,為資料應用與分析高手, 擅長以簡單易懂的方式,替數字盲與沒學過統計的人分析各項資料, 他說,這是一套大數據的基本功,教你有說服力的圖表應該怎麼秀, 還能洞察別人資料的真偽與誤用。 ◎說服他人別硬拗,比起感覺,數據才是致勝關鍵●「部分正確」的資料,比錯誤的資料,更容易誤導人。 「這商品會賣嗎?」、「表面很熱銷,但又有多少退貨?」 市場上、公司會議裡,很多被經過巧妙加工的資訊或數字。怎麼分辨真偽? 你需要: 2 X 2交叉分析表。 ●整理資料很重要,為何統計非學不可? 因為只要有資料,任何人都可以重現或是驗證分析結果, 主管或客戶最常光憑個人經驗法則,就想打槍報告者, 你懂這些入門統計學他就很難否定你的論點。 ◎秀字海,入睡只要3秒,放圖表,一眼明瞭●先搞懂,你到底想要說什麼,然後找最能顯現的圖表來搭配: 直條圖專門用來比大小;折線圖顯示長時間的趨勢線, 圓形圖最適合秀比例,其他像是堆疊圖、散佈圖和泡泡圖,各有何作用? ◎不規則資料中,找出規律:平均數、中位數、標準差●明明就是平均數,為何還是不平等? 平均數代表的是「平」、「攤」,絕對不表示「多數人都這樣」, 所以,別被平均薪資的數字呼攏了。你該多看「中位數」,才知所得資料的重心。 前年成長20%,去年成長30%,所以平均成長25%嗎?錯。正確答案請看書。兩個工人動作快慢不一,你怎麼估計平均完工時間?怎麼據此算工資?●標準差幫你釐清現況,為何想像與實際有偏差?當平均數和中位數都相同,你還得特別注意離差:全距與標準差,作者用圖表分析清楚告訴你。 ◎抓業績目標、做預測,用簡單迴歸分析,大家讚你估好準●憑數據做預測,不是要你一次就說中。 預料與預測雖然只差一個字,但商場只有預測,沒有預料, 而且預測也不可能一次就準確,你得一邊驗證一邊更新。●看出圖表中的暗示,用迴歸分析做預測。 不是所有資料都需要拿來做預測,哪些現象出現, 這份資料根本沒有預測的必要?或是才有預測的價值? 作者會教你。 還有,只要學會哪兩個函數,就能求出上萬種直接預測值? 比起憑個人經驗與直覺,懂些大數據的基本功,你無往不利。◎聯合推薦微軟最有價值專家、臺灣微軟特約講師/劉文琇資深會計人員、網路人氣作家/贊贊小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米谷學(Manabu Yoneya)資料應用與分析的專家。以統計學權威--已故的上田太一郎為師,在個人營運的網站「Hello! Data Mining」開發、販售資料探勘相關工具,提倡資料探勘。以運用Excel的資料探勘技巧為中心,推動預測與資料分析的指導。■譯者簡介羅淑慧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日文系畢業,曾擔任出版社編輯,2008年起專職翻譯。譯有《成熟大人的吵架技術》、《關鍵時候的接話藝術》、《我靠捨棄式讀書法上東大》、《看中醫,我該怎麼問問題?》(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輕鬆學會統計學的入門知識及Excel應用能力/劉文琇推薦序二 當統計學遇到Excel/贊贊小屋前言 打破「那些數字有什麼依據?」的質疑第一章 說服他人別硬拗,比起感覺,數據才是致勝關鍵1.部分正確的資料最常誤導人2.整理資料很重要,為何統計非學不可?3.如何建立立刻可供分析或計算的資料?4.大數據基本功第二章 秀字海,入睡只要三秒,放圖表,一眼明瞭1.先搞懂,你的圖表到底要說什麼2.直條圖:專門用來比大小3.折線圖:顯示長時間的趨勢線4.圓形圖:秀比例5.堆疊圖:比例、趨勢一起看6.散佈圖:兩個變數的關聯7.泡泡圖:三個以上的變數關聯第三章 從不規則資料中,找出規律:平均數、中位數、標準差1.明明就是平均數,為何還是不平等?2.直方圖怎麼讀?怎麼做?3.平均數機動性最高,可依個案靈活運用4.掌握中位數,你就能快速找出資料的核心5.標準差幫你釐清現況,為何想像與實際有偏差?第四章 從數據相關性的強與弱,做出預測1.為何要先找出相關性?2.一秒破解相關性的最強武器:散佈圖3.一鍵按出相關係數,一眼看穿關係強弱4.相關性也可能是假的,專業觀點教你辨真偽第五章 抓業績目標、做預測,用簡單迴歸分析,大家讚你估好準1.憑數據做預測,不是要你一次就說中2.看出圖表中的暗示,用迴歸分析預測3.利用趨勢線,找出迴歸規律4.用資料分析工具──「迴歸」求出迴歸式5.學兩個函數,求出上萬種直接預測值後記 統計學是溝通工具附錄A 專有名詞及函數索引附錄B 參考與推薦書籍

商品規格

書名 / 用Excel取巧學統計: 大數據的基本功, 有力的圖表, 就得這樣呈現。他人的數據誤用, 立刻洞察
作者 / Manabu Yoneya
簡介 / 用Excel取巧學統計: 大數據的基本功, 有力的圖表, 就得這樣呈現。他人的數據誤用, 立刻洞察:◎你看好某項產品能暢銷,老闆回:「你有什麼依據?」你要怎麼讓他信?◎政府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9164269
ISBN10 / 9579164266
EAN / 9789579164269
誠品26碼 / 2681580284004
頁數 / 22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明明就是平均數,為何還是不平等?

有利於掌握或展現資料的方法之一,就是第2章說明的圖表。然後,另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就是,用平均數單一數值來表示資料。
第3章將從應用、解讀平均數的注意事項開始,針對資料的特色,利用變化程度或分布情況等各種不相同的觀點去說明。

平均數是什麼樣的數字

「平均數就是加總所有數字,然後再除以數字的個數,沒有錯吧?」
沒錯。就平均數的計算方法來說,這樣的說明是正確的。就像字面所寫的,就是「平」、「攤」的意思。平均數是加總所有數值,再用該值的個數進行除法。
單純平均數 = 所有數值的加總 ÷ 資料個數
從第1章列舉過的平攤餐費,應該就可以輕易理解。不管個人吃掉的餐點價值多少金額,所有人都必須負擔相同的金額,這就是餐飲費的平均數。
這裡希望大家理解的是,當一個人吃的餐點分量較多或是特別少時,就會把團體的總金額差距拉大,進而影響平均數。
在這4個人的例子當中,儘管D君一個人吃掉7,000日圓的餐點,卻只需要支付4,000日圓;A君和B君卻必須支付大於用餐量的金額。
如果A君或B君記得自己吃了多少,或許就沒辦法接受。或者,也有人會像D君那樣偷偷的占便宜。
儘管分攤的金額是4,000日圓,但在4個人當中,用餐量超過4,000日圓的只有一個,絕對不是多數派。
乍看之下,感覺似乎很公平,但事實上,「平均」這個名詞卻是相當不通情理的。
平均數是針對一個群組,用一個數值來表示其特徵的指標。在此,根據上面的例子,重新彙整處理平均數時主要的注意事項:

‧平均數未必代表多數的一方。
‧以平均數為界,未必能夠將群組的人數各分成一半。

我們平時常用的平均數稱為單純平均(算術平均、相加平均)。在Excel中,單純平均可使用AVERAGE函數求出。
順便提一下搜尋函數的方法,只要從Excel的資料編輯列,點擊「fx」標記,就可以開啟「插入函數」和說明視窗。可是這種做法有損Excel的操作性,為了讓自己能夠更輕鬆的使用Excel,還是想辦法讓自己適應快捷鍵的使用和函數的手動輸入吧!

平均數未必代表占多數

下列平均儲蓄額的案例,經常在說明平均數的注意事項時,被拿來作為範例。
根據總務省發表的資料,在2015年當中,2人以上的家庭平均儲蓄額是1,805萬日圓(約新臺幣493萬元)。
可是現實生活中,多少人有那麼高額的儲蓄?
少數擁有大量儲蓄的家庭,拉高了平均儲蓄金額。同理,政府公布平均薪資數字時也會誤導,少數高薪者一樣會拉高平均薪資數字。如果平均數字遠大於中位數,顯示所得差距就會拉大!
在只看到平均數、貿然斷定「大家都有這麼多存款」之前,如果先把想法轉成「整體的分布如何」,那便是適當處理資料或數字的能力已經有所提升的證據。從圖的分布情況可發現,儲蓄較多的少數家庭,導致平均數呈現被往上推的狀態。也就是說,平均數未必代表占多數,這才是正確的解讀。
另外,在儲蓄額超出平均數的家庭,和儲蓄額低於平均數的家庭之間,沒辦法以平均數為界,把家庭數量分成兩等分,這個部分應該也不難理解。

對多數派而言的真實儲蓄額?

那麼,如果想知道對多數派而言的真實儲蓄額,又該怎麼做?首先,要從明確定義「現有儲蓄額」這個名詞開始。
在這份總務省發表的資料中,所謂的「現有儲蓄額」是指,郵局或銀行等金融機關的存款、壽險或儲蓄型財產保險等有價證券、信用合作社內存款等儲蓄的總和。此外,不光是戶長,其家人或個人事業似乎也都包含在內。
因此,就算股價總和上升或家庭數減少,仍可能因家族人數增加,而使各家庭的「現有儲蓄額」增加。
所以應該要像這樣,先使「定義」明確,然後針對變化,質疑是否還有其他主要原因必須納入評估。

為何要先找出相關性?

即便沒有大數據那種龐大規模的資料,找尋潛藏在你周邊「相關性」的最有效觀念就是相關。
根據接下來要說明的圖表或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掌握相關關係,增加各個項目的相關,相關的強弱便會受到關注。例如增加項目A的時候,相對之下,項目B會增加或減少多少。這種相關性也可以在第5章將說明的預測方法中加以運用。
因此,第4章要說明有利於商場應用,利用圖表掌握相關程度,以及統計學上用數字表示相關程度的方法。

不再單憑印象、感覺解說

所謂的掌握相關程度是指,例如根據有廣告和沒廣告時的來客數量,分析廣告費所帶來的集客效果,或是分析如果把廣告費用提高為過去的2倍,銷售額會增加150%(1.5倍),還是200%(2倍)?又或者是否有例外存在,而其例外又占了多少程度?如果沒有例外,相關程度就會越強,如果例外越多,相關程度就越弱。
那麼,來看看在商場上這種常見的對話吧!
「在家庭餐廳請客人填寫問卷調查,只要可以提高『滿意度』,就可以有效提高『回客率』吧?」
「如果打廣告,應該可以提升更多吧!可是,廣告費要花10萬日圓?太高了──花5萬日圓就好了!」
依立場或狀況的不同,想說的話和腦中所想的總是各不相同。可是,單憑印象或是感覺上的對話來做決策,卻是相當危險的事情。
確認潛藏在資料裡的相關性和規則性,然後再加上常識、經驗,以及今後的動向,才能做出對策。
雖說「可以成功!」、「可以暢銷!」這種毫無依據的自信,也會有成功奏效的時候,但還是應該有效運用資料,作為備用的依據說明。

別只是觀察,留下數據資料才是關鍵

那麼怎麼做,才能夠從資料中找到有助於決策的相關性?
例如,某家公司經營發行紅利卡的商店,發行了電子報。
明確感受到「電子報發行日的銷售額比其他日子更高」的時候,就必須透過數字掌握發行電子報的事實、時間,以及銷售資料。也就是說,把數字或資料記錄在Excel裡面。
沒有資料,就沒辦法找出相關關係。另外,「有資料,卻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才好」的時候,就要先試著找出相關關係,然後從中提出假設或找出問題點,這也是有效準備資料的方法。

若要找出假設和問題點,就必須從眾多資料中選出兩排各不相同的組合,然後再加以比較、檢討。
例如以會計資料來說,針對銷售額或經常利益等其他會計科目,找出相關關係,就是有效準備資料的方法。銷售額和經常利益之間的相關關係越強,當成本隨著銷售額產生變化,或是銷售額隨著成本而產生變化時,就可以把它解釋成變動成本。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