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金融如何改寫中國現代史: 從萬曆皇帝開始, 白銀、黃金、貨幣、財政如何形成今天的我們?
作者 | 李弘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西方金融如何改寫中國現代史: 從萬曆皇帝開始, 白銀、黃金、貨幣、財政如何形成今天的我們?:◎你知道「鈔票」是清朝咸豐時的發明嗎?◎同樣是大量印鈔票,為什麼英國成就 |
作者 | 李弘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西方金融如何改寫中國現代史: 從萬曆皇帝開始, 白銀、黃金、貨幣、財政如何形成今天的我們?:◎你知道「鈔票」是清朝咸豐時的發明嗎?◎同樣是大量印鈔票,為什麼英國成就 |
內容簡介 ◎你知道「鈔票」是清朝咸豐時的發明嗎?◎同樣是大量印鈔票,為什麼英國成就霸業、中國卻搞得民窮財盡?◎鴉片戰爭的起因不是鴉片,是貿易順差——因為大清帝國賺太多白銀。◎武昌起義之後,國父為什麼要把總統位子讓給袁世凱?跟借錢有關。中國,一直自己寫歷史改朝換代,直到英國伊麗莎白女王一聲令下,英國貿易艦隊強行介入,英國人用政府借貸、貨幣發行、國際貿易,強行闖入大明王朝這個封建的中國,最後,全盤改寫了中國現代史。作者李弘女士,大學念的是金融,並在研究所時期到英國劍橋念歷史。她用金融梳理歷史的脈絡,從金融的角度看中國歷史。◎白銀時代──當銀兩作為支付工具,也引發了戰爭明朝萬曆皇帝的時候,「中國製造」的產品已經賺遍全世界。大明王朝滅亡,流寇是結果而非原因,原因與「銀本位」有關。為了把中國產品賣給全歐洲人,女王特許成立「總代理」英國東印度公司。這家公司在全世界蒐集白銀買中國貨,他們怎麼促成英國成為世界首強?中南美洲鬧獨立,導致國際銀價波動,短缺白銀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怎麼辦?為了扭轉貿易逆差,強行進口鴉片至中國,引起鴉片戰爭。 ◎英行時代──央行本來只服務國王,後來為何服務全民?英國長期打仗,讓國庫虛空。英王把債務動到人民身上,催生出英格蘭銀行。英行除了替政府發行債券外,還替政府發行貨幣,中央銀行的概念從此誕生。咸豐皇帝因缺錢而發鈔,為什麼這鈔票市場不要?同時期英國皮特首相卻因大量印鈔而幫助英國打勝法國?為何中國因金融而衰敗,而英國卻因金融而富強,甚至建立日不落國?◎分流時代──讓貨幣和稅務告訴你為何末民初中國四分五裂大清帝國只有民間金融,皇帝不需要,因此金融無法誕生在中國。貿易能完整金融制度,但大清也不買舶來品,哪來的國際貿易。割地賠款和五口通商,導致外國銀行們在中國發行鈔票,同治皇帝號稱中興,卻根本忘了金融。光緒皇帝提倡洋務運動,沒料到厘金稅制肥了地方瘦了中央。中國到底什麼時候才建立中央銀行之類的機構?◎集權時代──貨幣到底是建國還是害國,問蔣介石就知道國父為什麼要讓袁世凱當總統?梁啟超為什麼要替袁世凱賣力?跟錢有關。北伐成功為什麼中國不算統一?因為貨幣還沒統一!貨幣崩盤怎麼讓國民黨丟了大陸?怎麼會同時催生了人民幣?人民幣非金本位也非銀本位,卻取代法幣流通,創下貨幣發行史上的奇蹟。中國的華爾街本來在天津你知道嗎?為何搬去上海?為什麼全球經濟對策都聽英國凱因斯的,世界霸權卻從英國變成美國?◎精英時代──二十世紀開始,世界不由政客主宰,而是金融精英政客治理國家,但金融精英主宰世界,尤以央行行長們為首。中央銀行行長在位時間往往比總統還久,哪些行長在主宰世界?如何主宰?主導世界的不是大企業家,而是金融巨頭們。他們連債務都能包裝成金融商品拿來賣,釀成金融危機,別說你身邊沒人受到雷曼兄弟影響。接著,金融法規鬆綁、加上購併,造成大而全的金融超市出現,也形成大到不能倒的麻煩。金控集團對國家經濟而言,是福也可能是禍。金融並不是在歷史的一角盤踞,它一直主導著現代歷史的演變,金融在歷史上的定位,占的分量,需要你我脫離主觀意識去看,透過本書,你將得以擁有新的歷史深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李弘資深投行人士,英國劍橋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畢業,師從大英帝國史與全球史名家。職業生涯主要在中央銀行、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領域。喜愛收藏與寫作,曾出版《京華遺韻》,展現西方人版畫描繪的帝都老北京。目前為中國國際金融公司董事總經理,公司戰略規畫委員會負責人,在中國與美國獲得學士,碩士與MBA學位,職業生涯主要在金融領域。1998年加入中金,先後擔任投行部總經理、執行總經理等,曾服務於中國人民銀行、美國富國銀行、摩根士丹利(亞洲)、匯豐投資銀行等機構或公司,擁有超過25年投行經驗。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銀在世界飄盪,直到到了中國,他才找到安生立命之處/沈中華推薦序二 金融造就日不落國,讓中國近代史轉向/方風雷自 序 一切皆屬「未來」:金融仍在改變歷史第1章 白銀時代──銀兩作為支付工具,實體貨幣誘發實體戰爭女王伊麗莎白直指萬曆皇帝白銀飄洋過海,製造大明王朝巨額順差「中國製造」兩百年前就賺遍全世界銀本位推翻明朝,卻造就大英帝國貨幣觀念啟蒙時代:中國人避、西方人迎女王特許,這家公司讓英國躍居強國東印度公司炮火金融,統治印度鴉片扭轉貿易逆差,大清大英衝突難免銀價波動了東印度公司,促成鴉片戰爭多行不義,公司統治時代終結第2章 英行時代──央行本來只服務國王,後來為何服務全民?英王沒錢,促使倫敦成為商貿金融中心英法戰爭催生英格蘭銀行,央行誕生了替政府發債、替政府發鈔,中西想法不同咸豐印「鈔票」換打臉,皮特首相卻打勝仗咸豐徵厘金促亡國,皮特徵所得稅得霸業銀行其實沒幫到工業革命十八世紀就有「泡沫」,連累股份制企業發展倫敦紳士資本主義的兩張臉孔世界金融中心為什麼是倫敦?央行本來很自由,何時開始有了公共責任?第3章 分流時代──貨幣與稅務告訴你清末民初為何中國四分五裂金融為什麼誕生在英國、而非中國?大清帝國只有民間金融,皇帝不需要金融大清國不買舶來品,哪需要國際貿易國家支持的販毒——鴉片戰爭打開五口通商中國土地上流通外國貨幣,同治皇帝忘了金融赫德,在清朝當官的英國人,財金改革救中國洋務運動幫不了資本形成,肥地方瘦中央外國銀行們在中國發行鈔票,國家主權何在!大清的新精英階層與金融現代化李鴻章終於上了金融課,大清終於有戶部銀行第4章 集權時代──貨幣幫你建國、害你亡國,問蔣介石就知道有了金融,英國用錢打開中國,不用槍砲財政部長梁啟超的壯志與未酬袁世凱憑甚麼取代孫中山?就憑他借到錢英國首強地位為什麼被美國取代?北伐成功為什麼中國不算統一?貨幣還沒統一中國難道沒有銀行家了嗎?有,陳光甫中國的華爾街怎麼從天津變上海?世界從此美國說了算,但財金對策聽凱因斯的貨幣崩盤,國民黨丟了大陸非金非銀本位,人民幣的信用奇蹟第5章 精英時代──20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不由政客主宰政客治理一國,金融精英主宰世界統治世界的央行行長們金融巨頭們呼風喚雨,不小心淹死自己啥都不缺,就缺人品,所以必須監管客戶利益至上,金融業者忘了嗎?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概念都能包裝成金融商品?大而全的金融超市,大到不能倒的麻煩另類投資基金,靜水深流的大贏家金錢流動如何改變二次大戰之後的世界我們說的不是金融,是信用!後記 精英的時代也過了,我們要自己掌握金融命運
書名 / | 西方金融如何改寫中國現代史: 從萬曆皇帝開始, 白銀、黃金、貨幣、財政如何形成今天的我們? |
---|---|
作者 / | 李弘 |
簡介 / | 西方金融如何改寫中國現代史: 從萬曆皇帝開始, 白銀、黃金、貨幣、財政如何形成今天的我們?:◎你知道「鈔票」是清朝咸豐時的發明嗎?◎同樣是大量印鈔票,為什麼英國成就 |
出版社 /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5612375 |
ISBN10 / | 9865612372 |
EAN / | 9789865612375 |
誠品26碼 / | 2681299320000 |
頁數 / | 432 |
開數 / | 18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交涉,讓對方按自己意思行動的手段
交涉過程最重要的是溝通的對手、也就是接收者,必須有一個被期待的行動。以剛才業務的例子來說,就是購買自家公司的產品或服務;以籌措資金的例子來說,則是讓投資人、融資者提供資金,這些便是接收者被期待的行動。
當然,對手的狀況百百種,大多時候,我們很難一開始就期待會有任何具體行動。比如,某公司開發了消費者沒聽過、也沒用過的全新商品。看到這種新商品,當然,價錢也是一個考量,但我想大概沒有人會在第一時間毫不猶豫的買下去吧。
像這種情況,公司應該先讓消費者了解新商品的用途及效果。在消費者知道這些訊息之後,還要讓他們產生「這很好用」的信任感,如此一來,自然會想購買。以這個例子來看,公司最終目的就是希望消費者購買該項新商品,同時,這也是消費者被期待的行動。
接下來,我們來看交涉過程是怎麼一回事。
比方說,你要跟房東交涉調降房租。這個動機背後隱藏的是,你希望房租能降到自己期望的價錢。換個方式說,你期待房東做出降租金的行動。再舉個例子,假設你想和上司討論(這也是交涉的一種),減少自己的加班時間,你期待上司採取的行動,無非就是為你減少工作量。
像這樣,我們可以把交涉,解釋成為了讓對方照自己的意思行動的一種手段。因此,交涉便可定位為溝通的一種形態。
交涉不是比誰鴨霸,雙方滿意才是成功
現在我們知道交涉是溝通的一種形態,大家都希望交涉能成功,但究竟怎麼樣才算成功呢?
就結論來說,能夠同時提升自己與對方滿意度的交涉,才是成功的交涉。
理想的交涉目標應該是:只要交涉的結果,能讓雙方獲得滿足感,即使稍做讓步也無妨。換言之,成功的交涉就是,在解決對方問題、帶給對方好處的同時,自己的問題也能獲得解決,並從中取得利益。
不難想像,我這麼說,可能會招致批評:「說得倒輕鬆,在這個吃與被吃、弱肉強食的世界,哪有這麼便宜的事!」但這不代表我的論調就過於理想化。甚至,以長期的觀點來看,這是交涉者應有的唯一態度。
以賣方和買方的關係為例,假設賣方經常犧牲利益,只為了滿足買方的要求,長期下來會發生什麼狀況?賣方可能會經營困難,最後甚至倒閉。
相反的,假設買方經常覺得受到賣方欺騙,他一定會縮手,遠離賣方。可能有人覺得:「反正會買我們東西的都是一次性客戶,不需要把眼光放得太遠。就算顧客有損失,我還是能賺錢。」但這樣的公司,終究會因為風評不佳,沒人敢再上門。
因此,同時提高雙方滿意度,絕非過於理想的空談,而是符合現實利益的目標。
適時讓步,才不會讓你被暗中報復
我們要怎麼找出用來測量雙方滿意度的基準?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了解何謂成功的交涉,先來看看什麼是失敗的交涉。
有時候即使交涉成立,但雙方卻因此鬧得非常不愉快,原因之一就是交涉者為了保護或達到自己的利益,堅持不做任何退讓。簡單來說就是,固執的堅守自己的主張,完全不尊重對方。有些人可能會誤解,以為優秀的交涉者就該固執的堅守己見。
比方說,某人因為急需,逼不得已要在某間店購買某樣商品。結果,店員態度不佳,雖然最後還是勉強買了,但買方會在心裡嘀咕:「我以後再也不來了。」相信不少人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吧。
縱使最後交涉成立,店家擺出的霸道態度,卻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一塊疙瘩。如此一來,受氣的一方往後找機會報復的機率,也會大幅攀升,可能會到處說那間店的壞話;更別說現在是網路世代,消費者報復的衝擊力,絕對比以前大得多。事實上,現在網路上到處都可以找到類似文章,分享人們在某間店消費的不愉快經驗。
為了欺瞞對方而使用的缺德交涉戰術,就是造成雙方產生芥蒂的最大原因。一旦讓對方覺得,你用不合理的方法逼迫他做出不必要的讓步,就稱不上是成功的交涉。當對方產生這種感覺,以後大概就不會再和你打交道了。
BATNA──交涉破局時的最佳替代方案
交涉要成功,有一個概念很重要,就是BATNA(Best Alternative To Negotiated Agreement),意思是交涉破局時的最佳替代方案。BATNA的好壞,對交涉者的交涉能力有很大影響。
假設各位現在是Z電腦公司的零件採購專員,公司要你採購號稱電腦心臟的中央處理器(CPU),所以你正與A公司的負責人談購買條件。
這裡我們先設想幾個假設性的BATNA。假設交涉破局,你也可以用不差的條件,向B公司或C公司等其他廠商,買到同等品質的CPU。
也就是說,就算你與A公司交涉破局,也還有其他最佳替代方案做備案。這時候,你的BATNA就會非常可能以相當不錯的條件,向多家公司購入同等級的產品。這麼一來,你在與A公司交涉時,態度上就能更堅定。
現在我們來假設另一個情境。假設你要採購的CPU只有A公司在製造,再加上除了自己的公司之外,還有多家公司也非常希望向A購入CPU。請問當你與A公司交涉破局時,最佳替代方案是什麼?
如果無法從其他公司採購相同的產品,這時你的BATNA便無法採購到必要零件,結果可能導致公司的競爭力大幅下滑。這麼一來,你和A公司交涉時,必定氣勢大減。
我們以找工作為例,思考BATNA的好壞,會為交涉者帶來什麼影響。
假設X對目前的工作還算滿意,雖然不至於每天神采飛揚,但也沒有特別不滿,待遇也還行。某天,獵人頭公司介紹他去一間外商金融機構應徵。在這種情況下,X要如何和獵人頭公司及外商金融機構交涉呢?
X現在的工作很穩定,即使交涉破局,他還是能待在原來的公司,所以他的BATNA很簡單,就是繼續做目前這份工作;除非對方提出很好的條件,否則不考慮換工作。也就是說,X在面臨交涉時,態度可以更堅定。
相較之下,Y的運氣就沒那麼好了,他遭公司裁員,面臨失業。後來雖然有找工作,但總是找不到適合的,而且存款越來越少。現在,他正和W公司面試。試問,Y的BATNA為何?
很遺憾,他的BATNA是面臨存款持續減少,維持失業的狀態。可想而知,他與W交涉時,絕對不敢把條件談得太高。
即使你有很多替代方案,交涉時也只能擇一
如上所述,BATNA就是交涉不成立時的替代方案。我們在評價BATNA是好是壞,和評價一般的替代方案一樣,別認為它有累加的效果。
比如,你現在要賣掉自己的舊車。針對賣掉這個行為,替代方案有很多,可能是繼續開舊車、給家人使用、放著不管等等。但千萬不可仗著自己有很多替代方案,便輕易認為:「反正我有這麼多替代方案,交涉時可以強勢些。」即使事先準備許多替代方案,在正式談判前,你也只能從中擇一;從數個替代案中選出最佳的一個,這就是你的BATNA。
交涉前,除了收集對方的情報,也得盤點自己狀況
交涉時,我們一定會和對方碰面,因此收集對手的情報也很重要,包括:
● 交涉對手有過什麼樣的經歷?
● 他過去有交涉破局的經驗嗎?
● 他以及他的組織有時限壓力嗎?
● 交涉對手的價值觀與關心的事物為何?
● 他的組織結構為何?
● 誰擁有最終決定權?
● 交涉對手在交涉中的立場為何?
● 他的權限到哪裡?
● 交涉破局時,對方會怎麼做?
● 之前面對類似的交涉,他如何應對?
● 他們重視的爭議點為何?
收集對方的情報時,不一定得侷限在與交涉相關的情報,包括他所屬的企業,以及事業發展的領域、市占率、銷售動向、市場區隔情報、技術能力的強項與弱點、財務體質等等,這些與交涉沒有直接關係的基本情報,也要在交涉前牢牢記在腦中。
一般來說,當交涉開始後,我們很難再從對方身上獲得情報。交涉一旦展開,通常對方會採取防禦姿態,因此,最好在之前就盡量收集好相關情報。
另外,別光是注意對方的情報,而忘了收集、整理與自己相關的情報:
● 自己有什麼樣的知識和經驗?
● 有時限的壓力嗎?
● 可以退讓或難以退讓的爭議點為何?
● 在組織內部的交涉對手是誰?
● 交涉破局後的最佳替代方案為何?
不要過度相信自己的事自己最清楚這種想法,盡量客觀的整理關於自身的情報,以確定立場。這一點同樣希望各位在交涉前就想清楚,並充分預習。
知道對方的需求,就能把他拉上談判桌
既然交涉是滿足雙方需求的溝通,意味著交涉者對於對手的需求必須非常敏銳。
想要理解人或組織的需求,最有名的方法,就是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aslow)提出的「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根據馬斯洛的研究,人類的需求分成五個層次:
● 第一層次──生理需求。
● 第二層次──安全與穩定的需求。
● 第三層次──愛與歸屬的需求。
● 第四層次──自尊心的需求。
● 第五層次──自我實現的需求。
我們再試著用言語,表達馬斯洛的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
「肚子餓,腦袋一片空白,先吃過飯再來想吧。」「睡眠不足,昏昏沉沉的,今天早點睡吧。」這些都是第一層次的生理需求。
「有人開出不錯的條件要挖角我,但現在待的這間公司是大企業,業績也很穩定,還是不要冒險,繼續留在這裡吧。」這指的是第二層次,安全與穩定的需求。
「都市生活確實比較多采多姿,但還是不搬了。家人和朋友都住在這裡,搬到都市,一個人會很寂寞。」這是第三層次,愛與歸屬的需求。
「新公司雖然規模不大,但到那邊我可以獲得更大權限。當然,責任也會變得更重,但至少比現在替人做工來得有成就感。」這是第四層次,自尊心的需求。
「繼續做這份工作依然可以累積經歷,但為了挑戰自我,我決定出國拿個MBA。」這就是屬於第五層次,自我實現的需求。
無論是組織或個人,都是先有某個希望被滿足的需求,然後才需要交涉。即使對方沒有交涉的意願,只要以對方的需求為訴求,還是有可能將他拉上談判桌。因此,若能事先分辨對方的需求屬於哪種,必能使交涉過程更加順利。
在美國曾發生一個有趣的案例。購物中心的開發商對郊外某塊地非常感興趣,但地主對購物中心或賣地,一點興趣也沒有。地主年事已高,也累積了相當可觀的資產,因此對於賺錢感到意興闌珊。
於是,開發商提議用地主的名字,為購物中心命名。結果地主非常喜歡這個提案,便答應上了談判桌。
開發商將訴求的重點,擺在第四層自尊心、與第五層次自我實現的需求。像這樣,有時候把需求層次拉高來談,也能產生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