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蝟登門拜訪 | 誠品線上

刺蝟登門拜訪

作者 許瞳
出版社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刺蝟登門拜訪:「我們將要走入盛年,如今正預支普通的未來。想要不平凡的妳跨上機車後座,在終有盡頭的狹窄巷弄裡蜿蜒前行著。」──許瞳繼《裙長未及膝》,許瞳最新散文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我們將要走入盛年,如今正預支普通的未來。想要不平凡的妳跨上機車後座,在終有盡頭的狹窄巷弄裡蜿蜒前行著。」──許瞳  繼《裙長未及膝》,許瞳最新散文創作,以青春的人稱來闡述人與城市的遷徙變化。  書衣以「毛刺」為題製作,凹凸的刺點成了在紙上的手感,生動呈現柔軟皮囊之外,面對生活的偽裝。 / 是時空轉換的心傷與創痛, 使我們日漸將軀體包裹在扎人的毛刺之下。 生活中的刺無所遁逃、也無須遮掩, 刺蝟必然登門拜訪,使自己或他人流淌血與淚。 / 毛刺 那時的我們在搖晃的公車上,左耳右耳共聽著歌,想起海風、可樂果,看著閃爍的火光,只是一切並沒能爆炸。 ▎書寫關於大學、戀愛、遷徙間的日常。所承載的青春如時間遺留的荊棘,於默然前行時附著於背脊。 消失點 厭倦於熟門熟路、一切行動都得為生活負責的人生,所以找個全然陌生的角落揮霍金錢、傷透人心。 ▎透過在不同城市,安置「無法真正抵達」的自己,進而「想像另一個人」以揣度個體與集體間的距離。 刺點 最美好的不全然會是最幸福的,美好與幸福的差距之間,得要花費漫長的人生跋涉揣摩,並且遺忘許多執念、使許多花凋謝、毀壞多座城池。 ▎收錄風平浪靜之中,任誰都可能觸發的憂鬱。那些戳破我們的刺點或許帶來輕傷,卻也揭示了生命的隱喻。 裸眼散步 原諒我在這樣下雨的天裡,試圖擁抱誰的時候,總是相互刺傷。 ▎以散文詩描述那些關於隱晦的生活記憶,以及日常所思。 書中三輯由弱漸強,由日常側記開始,進而內化、向生命與社會探索。作者書寫個人生命經驗,卻試圖使記憶形成一只「能夠置換」的容器,在閱讀「個人的故事」時,轉而想像「共同體的日常」。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李進文/詩人 開門推薦── 林達陽/詩人、作家 胡衍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段戎/詩人 唐捐/臺大中文系教授 陳繁齊/作家 許菁芳/作家 【以上推薦人依姓名筆劃排序】 她打開十九二十歲的柵,釋放如獸之青春衝出閘門,心的空間蹄聲達達,記憶奔馳──這是她「來自都市空間的青春訊息」,聽見訊息就能相遇。 ——李進文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北一女的許瞳,前一刻還在國家圖書館演講廳,正襟危坐對著偶像朱天心和三百位觀眾分析朱天心的小說;下一刻卻已匆匆趕赴補習班衝刺學測,用參加畢業舞會、彩虹遊行、限時拍賣的快意心情。 台大的許瞳,繼續用文字和讀者交換想法。有時的她,讓人想起老愛皺著眉頭的大學生胡晴舫;有時的她,又好像面對鏡子努力雕琢舞藝的大學生蔡依琳。 所有早慧的人,都活在偌大反差裡,差別只在於是否悠遊其中。這本書的讀者,應該也一樣。 ——胡衍南 《刺蝟登門拜訪》裡盡是些不能說破的祕密——那些我們被時光蹂躪之後的餘燼、在發表台上支支吾吾、言不及義的成長痛楚,許瞳替我們說完了。然而我們必須在一切潰堤之前收起毛刺,才能在生活搖盪的支點上若無其事。 ——段戎 青春因為書寫而坐大,田野日誌有時比事後的闡釋更可貴。許瞳果敢的迎向「現在」的美學,驚奇於日常,感知以慧心,寫下青春的田野日誌。不因長大而世故,不因知識的洗禮而猶疑,而是在勃發的感性上融入更為銳利的知性。旁人「只道是尋常」,許瞳卻能為我們發現消失點、刺點以及介於虛實之間的刺蝟。 ——唐捐 輕重之間,弦外之意。少女存著老靈魂,活一種老派的青春。 ——許菁芳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許瞳 Hitomi Xu1999年仲夏夜出生。北一女中畢業,目前就讀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17歲,出版散文集《裙長未及膝》(聯合文學);因關注年輕世代的青春書寫,18歲時共同創辦《不然呢!Brand New》青年文集。除了中文書寫,偶時透過翻譯練習,為故事轉印不同語言。如果生命是場接力賽,而筆是手中的棒,那麼,奔跑的人將不斷輪替,故事也將永遠持續。《裙長未及膝》裡絢爛的青春想像,在等待「進行式」變為「完成式」的時間中,《刺蝟登門拜訪》則企圖記錄少年成長過渡期的困惑與領悟,以及在新陳代謝快速的城市裡不同個體、風景的遷徙變化。Facebook | 許瞳 Hitomi Xu www.facebook.com seisyun.hitomiInstagram | Hitomi Xu @hitomixu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李進文 筆尖是刺,文學是刺,活著也是刺 寫在之前 ▎輯一 毛刺 Hello Goodbye 八月三十一 腳踏車 出清臺大,公館面交 預支普通未來 Life is pains au chocolat 房間 未曾戀愛的戀人 約會時別寫日記 ▎輯二 消失點 Uber Driver 平淡是幸福 那些被羨慕的人,他們都羨慕著你 D’asses 晚間新聞 日本語 已經放棄了的事情 日記鎖 ▎輯三 刺點 在優養化的城市裡 Moratorium 生き方 三角區間 我們自己的頂樓 莎莎 湘南漸遠 Land o Lakes ▎輯四 裸眼散步 眼前之人 我喜歡 今天是紅色的 前提的暴戾 然而明天持續轉動 平凡的生活 那隻貓早離我遠去 你從哪裡來 比方說 無題 免洗用具 リアル(真實) 刺蝟登門拜訪 後記/我喜歡的那些人都二十歲了

商品規格

書名 / 刺蝟登門拜訪
作者 / 許瞳
簡介 / 刺蝟登門拜訪:「我們將要走入盛年,如今正預支普通的未來。想要不平凡的妳跨上機車後座,在終有盡頭的狹窄巷弄裡蜿蜒前行著。」──許瞳繼《裙長未及膝》,許瞳最新散文
出版社 /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100070
ISBN10 / 986510007X
EAN / 9789865100070
誠品26碼 / 2681778943003
頁數 / 22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當代「進行式」青春文學代表
成人式之前,自我與人間的叩問

試閱文字

導讀 : <後記>
我喜歡的那些人都二十歲了
  
那些喜歡的人都滿二十歲後,只有我一個人在島上感受著大地震。

作為僅存幾個被擱置在十九歲的人,我往往有種被拋下的感覺。處於十八與二十兩種「成年」的中間,十九歲是在候診室裡等待注射預防針,用沾了酒精的棉花在皮膚上劃圈,感到冰涼然卻痛楚尚未襲來。等待著等待、緩慢結束著一種開始。我討厭十九歲,質數使我感到孤單。這世界依然在搖晃著,那些早我前往二十歲的他們已習慣了日子的顛簸,徒留我一人在街頭恐懼地呼喊。
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個月會發生六十六起以上的地震。我害怕地震、害怕那些本該定點的東西移動起來;害怕同一個世界中,有些人為著什麼尖叫、而有些人卻不。我害怕計畫當地震來時,第一通電話該打給誰,害怕想像自己會在哪裡、是否赤裸著身體,也害怕準備脫身時的簡便行囊。出生在世紀末的我們,早內建了與地震和平共處的基因,學會在本就歪斜的風景中生活,愈發忽略隨時可能臨頭的災難,這樣的遲鈍使得我們的未來安逸長遠。我們的二十代,失去了一頭能夠共同恐懼的怪獸。如今只剩下我可以看見怪獸了,因此,我要趁著還能看見的時候,繼續向我所愛的人描述他們也曾害怕的牠。

正是那怪獸帶著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曾經,我們藉由害怕一切事物,去正視自己對世界的陌生。如今學會了假裝勇敢的把戲,勇敢讓人近視,把安全與危險、過去與現在混為一談,使最後的一切都不再重要了。那些年滿二十歲的人,想必早忘記了我們曾一起參與的地震演習。
前幾天臉書跳出通知,提醒今天是失聯已久的摯友二十歲生日。我想起我們曾在同間熄了燈的白天教室裡做地震演習:平靜的校園裡警報器響起,鄰座的我們抱著成語字典埋伏桌底,透過桌椅的橫木相視而笑。將未來的危難視為玩笑是奢侈的,而那樣的奢侈便是童年。這樣的童年該斷在哪裡?這次將由我們自己剪去幼年的臍帶。會痛嗎?會流血嗎?麻木比他人晚,於是滯留於十九歲等待針筒戳進血管。
等待是詩意而可怕的,因此我寫作,寫作為自己注射。若要以一種畫面形容童年逐漸遠去的光景,記憶最鮮明的是小學高年級。那陣子受同儕排擠,班上女生老愛在全班整隊下操場時,在樓梯間默默踩掉我左腳的鞋子。扭著左腳跟、望人群從眼前咚咚跑去,爾後所有別離時分,我的左腳跟總顯疼痛。那與我目送喜歡的人成年是相仿的感覺。
二十歲以後就不能夠再感到害怕了,不能憑空捏造、不能貪生怕死。小時候害怕一個人睡覺,和家人約定了自己睡一晚可以換得一百塊,為著這標了價的恐懼,床榻在黑夜中顯得如此渺小、天亮後的百元紙鈔如此閃耀。那些過度放大與縮小的回憶就是我所說的故事,這些故事是童年怪獸的指甲皮屑。如今二十歲的他們,我曾那樣喜歡一起擔心懼怕的日子。後來他們都有了能自己入睡的訣竅,用儲物箱趕走了床底下的怪物,儲物箱裡收妥了曾經把玩的小玩意兒,於是便能空出手來拼湊更大而遙遠的世界了。從今以後,我該到哪裡為朋友們吹熄蠟燭、說些無傷大雅的鬼故事呢?誰都不曾再感到害怕或重要了。

我喜歡的那些人都二十歲了,獨留我還十九歲,常常在半夜驚醒打開手機,恐慌地傳訊息告訴他們:「地震了,你有感覺到嗎?」然而他們早搭上勇氣的船,離開我們共同建立的怪獸之島了。那座二十歲前的島嶼上有我們害怕的怪獸正在肆虐,震動著柔軟的地面。我們曾打打鬧鬧地學會如何避難、練習島上的生存指南,然後任誰也終要乘著船回到真實而更龐大的世界裡,那片陸地多得是比地震更安靜而複雜的東西。如今我坐在渡口,等候自己那艘遲來的船,並在等待之際速寫著將要遠去的恐懼,以及我所喜歡的人們,曾經和我一起顫抖的身體及相濡以沫時臉上的神情。
很快地,我便將永遠無法想起為何小學時,自己總是丟失左腳的鞋子。遺忘容許我們彼此原諒,並且在遙遠的彼岸以新的臉孔相識。在此,我的這些手記與速寫,將會在抵達二十歲的航線中沉入汪洋。我感受著此際一個人的戰慄,而它們也只不過是我生命中的一陣寒顫而已。
於是接走我的那艘船隻也將要駛來。

二○一九年六月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筆尖是刺,文學是刺,活著也是刺
李進文/詩人

讀許瞳的新作,想起日本學者前田愛研究的「都市空間中的文學」或「文學中的都市空間」,有個大哉問是:「讀者與作者是如何在都市空間中相遇的?」只有讀者回應了,作品才會發生意義。所以,你和許瞳會如何相遇?
當她移動於各式空間──小至自己的房間(和另一個賃居的房間),到成長的臺北城空間、闖蕩的異國都市空間,她解讀、她轉譯(她開始探索其他語言)……她打開十九二十歲的柵,釋放如獸之青春衝出閘門,心的空間蹄聲達達,記憶奔馳──這是她「來自都市空間的青春訊息」,聽見訊息就能相遇。
如果兩年前《裙長未及膝》是青春文學,那麼這本《刺蝟登門拜訪》就不能全然以青春文學或成長文學視之,也許說是「都市文學」更切合些。
她像小刺蝟迷走於都市,透過「自我/社會」、「身體/都市」的碰觸與對話,在街道上、在城市裡、在友朋聚落間、在她冷靜旁觀的社群中,感覺自身與他者的刺,在柔弱的肌理感覺隱隱的剛硬之痛、叛逆之疼。
筆尖是刺,文學是刺,活著也是刺,「順向為毛,逆向為刺」,順撫其文字是溫馴的小獸,但她經常在你閱讀中瞬間轉個方向讓你被刺中。她要你知道「你以為的,她不那麼以為」吧,就像她把散文、類小說、新詩融為一冊,是對體例規矩的不規矩,就像她對情感的認知:愛轉個方向就是不愛,沒有模糊地帶。愛在空間中也許是時間的錯覺。
青春是甜酸交織的隱密空間(容器);青春是都市空間中的文本與足跡;青春包括了月光物語與待解符號;……這些,都在書中或者溢出書外。然而她的文字危險,別以為青春是迷糊的,「我有電/醒著的時候別靠近」,進入她的「空間」得小心,有刺。

試閱文字

內文 : 在優養化的城市裡

傷害我們的,並非那些不會癒合的傷口,而是什麼傷口都可能癒合的事實。



回家過年那幾天,家附近的許多事物正在爆炸。公園裡紫紅色的花開了,叢叢花草像炮竹一般豔紅地垂墜,那是煙火花。安靜的煙火掛在樹上,在奇怪的時節、奇怪的角落,舉辦著植株單獨的慶典。而在煙火花悄悄炸裂的同時,人們居住的房子則像葉子那樣隨地腐朽。家附近巷子裡的宅院,因自辦都市更新,正進行著規模浩大的拆除工事。古老牆壁崩塌的碎片引起塵爆般的風沙,揚起了那戶人家廚房流理台下陳年的灰塵,隨著城市的故事一同消散。
裂開的花苞與綻放的老樓。一次次無人傷亡的新陳代謝中,這城市似乎總是如此──被割開的傷口,正一點、一點地癒合;而那些闔起的缺口外,有人在徘徊。

像候鳥一樣於假期回家,於是學期間單人的住處,彷彿暫時消失了那樣,擱置在城市的另一端。回家的日子內,耗費多數時間,探險於家附近多年未經的小徑。一日行過公園,正巧看見優養化的滯洪池,池面藻的浮屍為平靜的水面蓋被。撿一顆石頭丟入池中,青綠的浮藻開了一個缺口,噗通一聲吞噬了石、又再度平靜無聲地闔起了蓊鬱的口器。沉寂的水面彷若什麼都未發生過。目睹一切,我走了開,想這座城市在我心中,正是一座龐大的優養化城池,生機盎然的假態下吞噬著無數的人與事;而我便是那看不見的水中一粒翻滾的砂粒。
沒有移動的人,儘管在城市增加據點,上鎖的住處卻只夠存放同段時空中的另一具身體;而那軀體持有不同的物件、不同的起床與就寢時間、不同喜歡的食物、也與不同的一群人為伍。擁有兩個世界的我總是健全無憂、甚至營養過剩。只不過兩個世界無法共存:回到某處避寒的冬天,另一處的春天便必須被暫且遺忘。假期中某天為了拿一件想念的洋裝,悄悄回到住處。房間裡除了那部轟隆作響的冰箱,一片死寂。離去前整理好的房間裡,垃圾桶內並無一點臭味。在熟悉空間裡襲來的陌生使我懼怕,在找到了心念的洋裝後,便很快鎖上門跳上車,回到另一個、髒亂的我的房間。在車上的我心有餘悸地想著,怎麼我在兩處熟悉的地方都感到不協調與陌生呢?當其中一角落正復歸原狀的同時、另一角落卻逐漸毀壞。
是不是到了十九二十這個年紀,便會自然地要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另一處世界呢?且那世界將隨著年歲日漸拓寬,直到某日足夠吞噬造就原本自己的那個世界。我的困窘僅在於自己的「兩個世界」於同一座時空下扃牖而居。當一方萎縮、一方盛放,我的世界,如青春期少女的身體那樣滋潤地生長;我的內在,卻不斷吸收著這縮放間丟失的暗物質,集結成一處紅外線所不可偵測的星雲。

十九歲這年,許多人來到了我生長的城市。臺北這個地方被許多人視之為他們建構新世界的樂土,充滿了無限可能。我傾羨他們拓荒般的精神,年輕漂亮的生命神采奕奕、活泉一般在城市裡走動著,製作著屬於他們的「地方」。自他們定居此地以來,至今也過了一年半載。當熟稔日漸成了包袱,我心疼地眼看許多同歲的孩子,懼怕著一旦拆毀了好不容易築起的牆,便要留下永久性的傷痕,使他們在這裡沒有了容身之地:所以懼怕戀愛、懼怕嘗試、懼怕留下成績。然而,在這裡已然優養化的我,卻發現事物在這世界上恢復的速度,宛如電光石火。傷害我們的,並非那些不會癒合的傷口,而是什麼傷口都可能癒合的事實。
在臺北另一角與我一起生活著的那人,也屬於來往兩座城市間的一群。短暫鎖上住處房門、回到自己「原本日常」的我們兩人,在回到家時,發現學期間所弄壞的身體及染上的惡習,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正在痊癒。那些夜晚與過去賭氣似地想要留下的痕跡,幾乎已消失無蹤。兩人分開的這個假期,我每天寫日記,發現這是從他來到這裡以後,回到「原本的地方」時間最久的一次。他曾跟我說,想家,但回家不能回得太久,否則一不小心便會回不了另一處地方。而在分開的這段時間裡,與他走過的那些公園,又悄悄被我走成了一個人的路途。行走間,我一面查看花開的狀況:和煦的暖冬裡,儘管冬天從未來過,櫻花卻已含苞待放了。沒有人會有異議的這場交易裡,我一個人惦記著被遺落的季節。
煙火花已經安靜地炸裂了。這長達三個月的花季裡,開花的樹會獨自撐過一年中最寒冷的立春,直到梅雨開始哭泣的日子。而花開的巷弄外,社區裡同樣寂靜,那危老公寓裡的居民,為了長生的打算,幾週前暫且搬離了他們的廚房,讓怪手提前開挖了花苞。老朽的花瓣與煙火花一起綻放了。很快就要凋零的房子,空出一處清朗的天空,像一個短暫被打開的入口──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裡所寫的那個「入口」。並且,就像老人在小說裡所說的:「打開的東西,必須再度被關起來。」城市的機關也確實總開了又闔;而目擊那開闔的人,在無痕的時間中,也弄丟了一半的影子。
我常想,所謂「最美好的世界」到底是什麼呢?是後來自立而成的宇宙,或是最初單純的原生土地?西洋傳統裡有「Fortunate Fall」這麼一個宗教性的詞彙,指人類必須要被逐出伊甸園、來到人世,才能擁有慾望與邪惡,並在短短一生中等待「死亡」所帶來的重生。如我很喜歡的伏爾泰小說《憨第德》(Candide),寫憨第德因與城主女兒相戀而被逐出原生的伊甸園,離開歐陸、踏上美洲,行經外界盡是燒殺擄掠的世界,最後在自己與愛人已滿身傷痕、垂垂老矣時,才終於在一處河邊找到了一塊定居耕耘的農田。憨第德心中那「最美好的世界」在他被城主逐出城堡時,便已蕩然無存;然而,最終得以耕耘幸福、治癒養傷的,卻是他與公主繞了世界大半而重逢的殘破原野。最美好的不全然會是最幸福的,美好與幸福的差距之間,得要花費漫長的人生跋涉揣摩,並且遺忘許多執念、使許多花凋謝、毀壞多座城池。
如同迸裂的煙火花所展示的是為了傳宗接代,用以招蜂引蝶的屍體;遷離的家庭們,遺留的公寓扶手和吊燈的燈管,也是為了汰舊更新所留下的記憶。多數傷痕在留下的瞬間已開始痊癒,當我們下定決心,搬離某座城市、某個房間的時刻,所有曾被我們占有的,便已物歸原主。下一個必定會是更好的世界。也因此《神隱少女》裡,白龍才會要小千在離開神界時不可回頭,一旦回頭、一旦如我這樣原地徘徊,便要撞見煙火花不該被看見的開落,撞見房子在迎接舊人前的傾倒又起。留在城市裡的我,與公園裡的滯留池一起優養化,繼續安靜地吞噬著行人前進時,鞋子裡甩出的絆腳石。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