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 上下一千三百六十字, 半本伐謀交兵術。一代謀略大師張良領航入門, 帶你征服職場、社交, 通往順達人生 | 誠品線上

素書: 上下一千三百六十字, 半本伐謀交兵術。一代謀略大師張良領航入門, 帶你征服職場、社交, 通往順達人生

作者 張良
出版社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商品描述 素書: 上下一千三百六十字, 半本伐謀交兵術。一代謀略大師張良領航入門, 帶你征服職場、社交, 通往順達人生:古籍今用,風華重現賦予經典名著新的生命,透過書中睿智的文字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古籍今用,風華重現賦予經典名著新的生命,透過書中睿智的文字,讓我們重拾過去不曾領悟的處世手腕、生活智慧。@本書特色(1)一本書的智慧,扭轉一個人的一生,而這個人的一生,又影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進程。《宋史。藝文志》載:「宋代有黃石公《素書》一卷,張良所傳。」宋人張商英在素書序裡寫到,一代謀聖張良僅用此書的一、二謀略,就助劉邦得了天下。(2)全書只有六章,共一千三百六十字,字字珠璣,小可修身處世,大能安邦定國素書的內容可分為幾個面向:一 、闡明一個人該具備的處世哲學:道、德、仁、義、禮五位一體,是貫通素書一千三百六十字的精髓奧義,張良的謀略得益於此,才能秉持「順境不喜,逆境不優」的態度。二、闡述了一個掌權者該秉持的用人原則。依據才學之不同,將人才分為俊、豪、傑三類,提出「任材使能,所以濟世」、「危莫危於任疑」等理論,提示掌權者應該「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放到現代等於是一套職場中的拚搏的生存哲學,具有指導性意義。三、繼往五百年,一本謀略史,總結了作者在安邦治國、為人處世的經驗。素書以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法、兵的精華,既言述了治國安邦的大謀略,也注重為人處世的小智慧,反映出作者海納百川的思想。綜上所述,《素書》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再進一步提出了如何加強個人修養的意見,兼收並蓄, 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的價值,很值得一讀。《素書》問世以來版本甚多。至今許多人仍孜孜不倦地鑽研書中短短不過兩千字的道理。從書中的角度看來,一個國家的政治、軍事,不脫以「人」為主體,古人曾有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素書將「人」的問題放在首位。素書談及「建功謀略」、「通曉勝敗與興衰的道理」,提示讀者要以古鑑今,雖然一般人用不到「出奇制勝」的兵家謀略,但能否協調好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卻依舊與成功順達的人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讀素書,笑看那個時代的兵戰謀略,如何「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徹底改變了張良的命運,細品字裡行間的微言大義,你不需要出將入相,但至少打通人情際遇的任督二脈,修練那些安身立命的處世智慧。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黃石公黃石公,秦朝末年人物,相傳曾傳授張良兵法。《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記載,張良自從在下邳橋上得黃石公授予兵書,十三年後他跟隨劉邦經過濟北,果然在穀城山下見到一塊黃石,張良將黃石取回來當做寶貝一樣祭祀。張良死後和黃石一起下葬,他的後人每當伏日和臘日上墳掃墓,也要祭祀黃石。山東後有穀城黃石公祠,唐朝李棲筠曾作《濟州穀城黃石公祠記》傳世。目前,後世流傳得有《素書》和《黃石公三略》。張良張良,字子房,封為留侯,諡號文成,潁川城父(今河南許昌)人,韓國被秦朝滅亡後,曾暗殺秦始皇失敗,後成為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是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此後世人也尊稱他為謀聖。《史記》中有專門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記錄他的生平。東籬子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鄲市人。199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曾在邯鄲鋼鐵公司任子弟中學教師、《邯鋼報》編輯等。主要作品有:《首席執行官》(中國商業出版社,2002年)、《諸葛亮日記》(九州出版社,2004年)、《邊讀邊悟菜根譚》(中國華僑出版社,2006)、《素書全鑒》(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原始章第一:關於立身成名的根本問題一個人立身成名的根本是什麼?黃石公的答案是:天道、德行、仁愛、正義和禮制。這五個方面既是為人處世的落腳點,更包含著立身成名的大道理。1. 五種思想構建人生格局2. 道是人必須遵循的最高法則3. 有多高尚的德行就有多大的成就4. 做個有慈惠惻隱之心的仁者5. 以道義為準繩方可立功立事6. 時刻踐行禮的規範7. 要想建功立業就不能五缺其一8. 要通曉盛衰與成敗的道理9. 不得意時就守志待時10. 乘勢而上就能一飛沖天11. 道的修養超乎一切正道章第二:最有效的人生韜略是「守正」一提到「韜略」,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出奇制勝」。是的,「出奇制勝」是兵家津津樂道的戰場秘籍,可是戰場上的制勝韜略並不一定適用於為人處世。為了把對方消滅而不擇手段地運用「奇」招,有時可能會出現在戰爭中。但如果做人也如此,那肯定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反觀歷史,這樣的悲劇太多了。所以黃石公說「守正」才是做人的關鍵。1. 道德的力量足以威服遠方2. 至誠守信能夠統一不同人的認識3. 要善於以古鑒今4. 言行之中透出人的品性5. 恪守本分聰明有度6. 不因嫌疑猜忌而避讓推脫7. 不做見利忘義的小人求人之志章第三:志向明確的人才能成大器黑夜裡一艘船航行在茫茫的大海上,如果沒有燈塔的指引,它就不可能找到方向和停靠的港灣,甚至一不小心觸到礁石,還有滅頂的危險。人生一世就猶如夜裡行船,而我們的志向和目標就是指引我們順利到達成功彼岸的燈塔。1. 沒有無邊的欲望所以活著不累2. 不為惡事自然無過3. 貪酒近色壞了好名聲4. 遠離是非之地才能保身無誤5. 博學多問微言修身6. 恭儉謙約才能守住幸福7. 親友正直自己也不至於誤入歧途8. 任用人才要量其所能9. 打擊惡人讒言才能防止混亂10. 學習古人的經驗才能不迷惑11. 凡事三思而行12. 懂得權變才能解開很多死結13. 說話到位而無過可以避免災禍14. 堅守信念才能立功本德宗道章第四:懂得權變與操控的基本原則世事如棋局般簡單,又如棋局般複雜。所以無論做人還是成事,懂點權變和操控之術是不多餘的,這一方面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達到目標;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避免災禍纏身。誠如黃石公所言,在運用權變和操控之術的時候一定要遵循它的基本原則:本德宗道——以德為本,以道為宗。1. 正確地運用智慧、謀略2. 忍辱方能身安3. 做事之前先修德4. 心誠好善一生常樂5. 看透事物的本質6. 知足是福多欲是苦7. 做不到心平氣和就會痛苦和悲傷8. 切不可貪圖不義之富貴9. 傲慢自大者容易變成孤家寡人10. 用人切忌疑心太重11. 自私自利招致敗局遵義章第五:用錯方法會陷自己於被動境地「義」不僅是一個人修養的內在體現,在黃石公看來,更是一種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準則。那麼,怎樣去做才算「義」呢?最基本的一點就是:在達到自己目的的同時,絕對不能給他人帶來傷害,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肉體上的。如果用了錯誤的方式去做事,違背了「義」的準則,那麼結果就會使自己陷於被動的境地。1. 對下屬也要留一手2. 知錯就改迷途知返3. 謹防禍從口出4. 令出如山執法必嚴5. 樹立權威是一門大學問6. 用人者不可當眾辱人7. 對你所敬仰之人不可怠慢8. 明辨忠奸善惡9. 貪戀女色使人昏庸10. 私心重者不可委以重任11. 名不副實、傲氣沖天者必無善終12. 厚己薄人不得人心13. 別因為一點過失就徹底否定人的才能14. 別讓問題出在內部15. 人才不可用而不任16. 輕諾寡信必招人怨恨17. 誠心施捨不要期望報答18. 富貴不可忘乎所以19. 用人不可計較前嫌20. 用人不當功敗垂成21. 為人做官要處理好自己的「強」和「弱」22. 陰計外泄肯定會失敗23. 只顧斂財的人是幹不成大事的24. 勿讓奮勇殺敵的人貧窮25. 腐敗是千年不變的公害26. 記過不記善就是暴君27. 刑罰不可濫用28. 有獎賞才可立大功29. 獎懲一定要分明、公正30. 喜歡讒言排斥忠諫者必亡31. 貪人之有必招敗亡之禍安禮章第六:順應世理才能做事事成黃石公在本章所言之「禮」,其意義已經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禮數,其本質足以上升到「理」的高度。所謂「理」,就是一個人安身立命、成就偉業的做事手法,更是一個有綱領性質的指導方針。當你感覺世間艱難,處事不順時,原因可能就在於你沒有遵循這個「理」。1. 不捨小過會讓人怨恨2. 未雨綢繆謀算者必勝3. 積善者福積惡者禍4. 鄙視勞動者忍饑懶於織造者受寒5. 天下安定是因為得到了優秀的人才6. 勤儉的人才會真正的富有7. 為上者要避免下屬多疑8. 不輕慢上級不侮辱下級9. 是「信」還是「疑」10. 狂妄邪惡的人不會有正直的朋友11. 有好領導才有好下屬12. 對於賢能之人要厚待而養之13. 吸引人才要有一個好的大環境14. 山高則崩河滿則溢15. 是玉還是石需要用心辨認16. 衣領不正會毀掉整個形象17. 走路不看道註定要跌倒18. 柱子壞了屋子也就倒了19. 腳受凍了心也就受傷了20. 大山崩塌是基石出了問題21. 不要與將要翻倒的車輛同行22. 把悲劇消滅在萌芽狀態23. 時時警策自己可保平安無事24. 有道則吉無道則凶25.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26. 同志同仁為得而憂27. 心懷不軌的人會臭味相投28. 美女在一起容易產生嫉妒29. 同等智慧的人相遇就會相互謀算30. 同官同利就會相互殘害31.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32. 志同道合則大業可成33. 同行是冤家34. 放縱自己怎麼能去教導別人35. 順「道」而行則萬事不難參考文獻附錄一《素書》原典附錄二黃石公傳附錄三張商英(宋)原序

商品規格

書名 / 素書: 上下一千三百六十字, 半本伐謀交兵術。一代謀略大師張良領航入門, 帶你征服職場、社交, 通往順達人生
作者 / 張良
簡介 / 素書: 上下一千三百六十字, 半本伐謀交兵術。一代謀略大師張良領航入門, 帶你征服職場、社交, 通往順達人生:古籍今用,風華重現賦予經典名著新的生命,透過書中睿智的文字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ISBN13 / 9789869795210
ISBN10 / 9869795218
EAN / 9789869795210
誠品26碼 / 2681784530006
頁數 / 400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古籍今用,風華重現
賦予經典名著新的生命,透過書中睿智的文字,讓我們重拾過去不曾領悟的處世手腕、生活智慧。
一 、闡明一個人該具備的處世哲學:
二、闡述了一個掌權者該秉持的用人原則。
三、繼往五百年,一本謀略史,總結了作者在安邦治國、為人處世的經驗。

試閱文字

導讀 : 素書導讀
陳啟鵬
(歷史作家、專題採訪名師)

一代謀聖張良年少輕狂,年輕時行刺秦始皇,誤中副車失敗,隱姓埋名逃亡,此時他遇到了一個老人,三試張良後認為「孺子可教」也,因而交給他一本奇書,要他好好研讀,成為帝王之師,後來張良果然憑藉此書幫劉邦平定江山,而這本奇書,就是《素書》。

遺憾的是,張良死前並未為此書尋找傳人,原因是書裡註明,不可傳與「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否則必受其殃,於是張良將它作為陪葬品埋進了自己墳墓之中,還好死後五百年,有盜墓賊從張良墓中偷得此書,才讓奇書重見天日,所以《宋史•藝文志》記載:「宋代有黃石公《素書》一卷,張良所傳」。

這本書博大精深,小可修身處世,大能安邦定國,宋人張商英在為《素書》寫的序裡,提到張良僅用書裡十之一二的道理,就幫助劉邦取得天下,也用此書的謀略深諳明哲保身之道,避開劉邦大殺功臣的政治漩渦。但張良到死,都沒能完全領悟書中精妙,這也是此書未在歷代帝王中得到重視,沒沒無聞的原因。

於是有人會問:睿智如謀聖張良都未能理解此書了,那是否意味著後人更無從領會起?倒也未必。一來,此書言簡意賅,讓閱讀此書的人在每個年紀、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領會,年少的張良固然從中韜光養晦,功成的張良卻也從中明哲保身;二來,說張良未能完全領會此書奧義,有可能是張商英的臆測之詞,更有可能是張良的自謙之詞,倘若張良未能體會《素書》奧義,如何能急流勇退?事實上,張良雖未對《素書》留下任何註解,但他早已用自己的生命,印證了此書的博大精深。
性格上的潛移默化
張良年輕時性格非常剛烈,為了報父兄之仇,弟弟死了不下葬,把所有的錢都拿去僱大力士刺殺秦始皇,但這並非他有勇無謀,而是被仇恨蒙蔽了心,從他行刺失敗後能成功逃脫,並且多次避過秦始皇「大索天下」的追捕,就可知道張良早年便非易與之輩。

黃石老人之所以要測試張良,一來是因為他有能力卻不懂的愛惜自己,二來也是因為掌握此書奧義的前題在於韜光養晦。好不容易拿到書之後,張良苦讀十年,透過十年的涵養,他終於明白自己過去有多麼的輕率,因為抱持的目標越大,越需要審時度勢,韜光養晦,這也是書中所言道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所以日後張良輔佐劉邦,無論是獻計入關也好,鬥智鴻門也好,諫阻分封也好,都能不慍不火,恰到好處,足見此書對性格上的潛移默化。

謀略上的突飛猛進
張良十年潛心研究之後,謀略與識人的眼光都有了飛躍性的成長,這是他能以相國之子的身分,輔佐一介百姓劉邦的原因。劉邦曾在提及張良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劉邦是何等自負的人,但面對張良,他也不由得心生感嘆說出這番話,可見張良這帝王之師,當起來並非投機與偶然。

而我們再拿張良與「國士無雙」的韓信相比較,在劉邦評價中,張良與韓信各擅勝場,但劉邦每次在下關鍵性的決策時,都多虧張良的進言,才能扭轉乾坤。像是讓劉邦一敗塗地的彭城大戰,當時劉邦主力盡失,垂頭喪氣,但張良卻淡定自若,對劉邦說:「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後來劉邦果然是靠著韓信背水一戰,才能突破困境,這顯示,戰陣的攻伐只是一時,最終的勝負還是要靠謀略,書中有言:「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張良正是對書中奧義體會的深,才能於順境不喜,於逆境不憂,由此可以看出,張良的謀略,得益於此書到甚麼程度。

權勢上的知所進退
儘管張良沒有在前線立下戰功,但劉邦對他運籌帷幄的功勞,可是一點也不敢稍忘,但當其他功臣都為封賞爭得頭破血流之時,唯獨張良放棄封賞,對劉邦說:「多虧陛下使用我的計策,僥倖成功而已,陛下只要給我一個小小的留縣就好了,不敢接受這麼多戶的封賞。」
這樣的急流勇退令人百思不解。
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張良早已深諳韓信死前的感嘆:「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不過我認為,張良真正的體悟應是來自《素書》:「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所以他放得下、看得開、不貪多、不可惜,他連該屬於自己的利益都不要了,又怎麼會像韓信一樣擔心兔死狗烹?而大家可能不知道,張良之所以要這個留縣,也只不過是為了紀念他與劉邦在此相遇罷了!

修道上的脫胎換骨
當上留侯沒多久,張良逐漸淡出政壇,一開始還幫著處理遷都之事,沒多久就在家導引吐納,不理世事,司馬遷說是因為他體弱多病,不過我認為,此時的他已經將《素書》幾乎理解透徹,剩下的只是實踐,才會閉門不出,不過,他不出門沾染俗事,並不代表俗事不會找上門,所以後來呂后因換儲之事求助於他,他雖給了意見,但也徹底體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他執意求去,避穀修仙,對眾人說:「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

當時呂后為了感謝張良,還特地強迫他進食,說:「人生一世,就像白馬過隙,何必自找苦吃到這種地步?」張良勉強聽從進食,八年後病逝,但許多人都認為,張良之死只是幌子,真實的他早已修道成仙。姑且不論這種臆測是否屬實,但是他於功名利祿及人間富貴如此毫不留戀,不是真的大徹大悟,又怎能超脫的如此徹底?

看了這麼多的轉變,我想任何人也都不能否認,張良得到《素書》後的脫胎換骨,倘若他不是深刻體悟《素書》裡的奧義,那麼他得到《素書》,也不過是擁有一本超級厲害的兵書而已,是不可能在材量、氣度、涵養上,有如此天翻地覆的表現。

結論:簡單的浸潤,不簡單的堅韌
細數在張良身上的轉變,給我們莫大的啟示,現在年輕人雖自小就受教育,但卻很少能真正從根本建立信念,更遑論涵養智慧、懷抱夢想,無論是一捏就破的草莓族、光靠父母的啃老族、沒有主見的媽寶族、玩物喪志的御宅族、苟且偷安的月光族等,都是功利主義下的犧牲品,但如果曾是這些族群綜合體的張良,都能藉由此書來脫胎換骨,那現代人的我們為何不行?剩下的關鍵只在於:你願意多早開始這個進程?
《素書》有云:「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意思是順著天道的規律行事,就會有條不紊、諸事亨通。讀本書亦然,無論書中道理如何的博大精深,只要依循本書道理來潛移默化,就不用擔心思慮有所阻礙,行事有所不正,築夢不能踏實,聰明如你,當有所體悟,而「有為者亦若是」。

試閱文字

自序 : 一本書的智慧改變了一個人一生的命運,這個人的一生又影響了整個中國封建歷史的進程。
這本書就是《素書》,這個人就是張良。
張良是戰國時期的韓國人。秦始皇為一統天下而滅韓,張良為報滅國之仇,於公元前218年組織一干人馬密謀刺殺秦始皇。但由於計劃不周倉促行事,整個行動以失敗而告終。秦始皇毫髮無損,張良卻被迫遠走他鄉亡命天涯。
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給年輕的張良大致地勾勒出性格的輪廓:血氣方剛,勇氣有餘,謀略不足。顯而易見,以他當時的品性和做事能力,很難成就一番真正的偉業。
轉機就在張良淪落到一個叫下邳的地方時出現了。具體的過程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我們只知道當時的張良在一個極具戲劇性的場合遇到了一位老人。經過了種種苛刻的考驗,老人認定張良「孺子可教」,遂收其為徒,將一卷帛書交予其手,並另行交代:讀此書者可為帝王者師,十三年後你再到濟北的谷城山下找我(「讀是則為王者師,後十三年,子求我與濟北谷城山下」)。這本書正是《素書》。
此後,老人雖不再出現過,但《素書》中博大精深而又極具實用價值的智慧卻徹底地改變了張良的命運。熟讀《素書》後的張良,逐步成長為一個精通進退方圓之道、運籌帷幄的謀略大師。在得到劉邦的賞識重用之後,他把《素書》中的智慧靈活地運用於攻城略地、安邦治國的實踐中。「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的字)」,劉邦深知,自己之所以能推翻不可一世的秦王朝,打敗楚霸王項羽,開創這大漢盛世,張良絕對功不可沒。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受《素書》的影響,在功成名就之後,張良急流勇退,從而避免了如韓信、彭越、英布等一干功臣那樣被卸磨殺驢的下場,使得自己的一生得以保全。
在張良得到《素書》的十三年後,他如約到濟北谷城山下拜訪恩師,但是那位神秘的老人不知何故一直沒有出現。為了聊表知遇之恩,張良從路邊撿了一塊黃石作為恩師的化身供奉在家。《素書》的作者「黃石公」便由此而來,其真實的姓名世間已無人知曉。
黃石公的《素書》並不是什麼浩渺巨著,其內容共分六章,共計一千三百六十字而已。這短短的一千三百六十字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經典,尤其是對複雜的人性的把握真可謂入木三分,世間萬事萬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觀察得細緻入微。
《素書》中的內容不僅包含治國安邦大謀略,更有修身處世、為人之道的「小智慧」,每一句箴言都切中要害,一針見血,讀來如醍醐灌頂、豁然頓悟,其對人生的指導意義不言而喻,值得我們每個人讀上一讀。
只可惜,歷史記住了張良,記住了劉邦,記住了大漢王朝,卻把《素書》忘在了腦後,以至於在張良死後的幾百年人們都不知《素書》為何物,幾乎失傳而絕於人世。如今,我們能一睹《素書》的風采,還要感謝晉朝的那個盜墓賊。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因緣,讓我們細細品味《素書》的奧妙所在。
另外,本書在編撰的過程中,在《素書》原文的基礎上,加入了宋代宰相張商英的注(即本書中的「張氏注曰」)和清代王氏的點評,以利於讀者更全面地把握和理解。

試閱文字

內文 : 原始章第一:關於立身成名的根本問題
一個人立身成名的根本是什麼?黃石公的答案是:天道、德行、仁愛、正義和禮制。這五個方面既是為人處世的落腳點,更包含著立身成名的大道理。


1五種思想構建人生格局
【原典】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張氏注曰】
離而用之則有五,合而渾之則為一;一之所以貫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點評】
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譯釋】
道、德、仁、義、禮這五種思想是渾然一體、缺一不可的。
黃石公是與鬼谷子齊名的謀略家,《素書》是一部權謀的經典著作,但本書開篇講的卻是似乎與謀略無關的仁義道德。這是因為在黃石公眼裡,道、德、仁、義、禮是統攝一切權謀的綱領,是最高境界的謀略。
現在一講到道德、仁義、禮節、信用,有人常常嗤之以鼻:靠這些陳詞濫調能成事嗎?成功需要的是勇氣、智謀和機會,看看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我們並沒完全見到所謂「道、德、仁、義、禮」的力量。
這些人的看法反映了現代社會的一種浮躁心態:急於求成,為此不惜棄道德的約束於不顧。但顯然這是一種淺見,是缺乏做人修養的表現,因為大凡這種人,不論曾經擁有多麼耀眼的光環,也註定只是過眼雲煙。
在我國傳統思想中,道、德、仁、義、禮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體系,應該系統地去認識。老子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道、德、仁、義、禮是古人日常修養的五個具體標準,歷史上許多在政治、軍事、人文等領域卓有建樹的人物,正是依靠對這五個方面的嚴格要求和自我修煉,而達到令人仰視的高度,從而彪炳史冊。
解讀 有一點自省的精神
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是否複習了呢?」曾子學習勤奮,很快便有所成就。為養活父母,曾子曾經在莒地為官,而後他又收徒講學。據《孟子》記載,他的弟子有七十多人,著名的軍事家吳起就是他的學生。
我們在這裡要探討的不是曾子自省的內容:為人謀是否忠,與朋友交是否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已掌握,而是探討其「一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追求外在成功也罷,精神為外物所累也罷,無論何時自省精神顯得難能可貴。
「一日三省吾身」,這句話所體現出來的自律精神,是每一個有志於做有「檔次」的人,並成就一番事業者所必須學習的。做不到這一點,「道、德、仁、義、禮」也就無從談起。
明代的張瀚在《松窗夢語》中有這樣一段記錄:
張瀚初任御史的時候,有一次,他去參見都台長官王廷相,王廷相就給張瀚講了一則乘轎見聞。說他某一天乘轎進城辦事時,不巧遇上了雨。而其中一個轎夫剛好穿了雙新鞋,他開始時小心翼翼地循著乾淨的路面走,後來轎夫一不小心,踩進泥水坑裡,此後他就再也不顧惜自己的鞋了。王廷相最後總結說:「處世立身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啊。只要你一不小心,犯了錯誤,那麼以後你就再也不會有所顧忌了。所以,常常檢點約束自己,是一個人必修的功課。」張瀚聽了這些話,十分佩服王廷相的高論,終身不敢忘記。
這個歷史故事告訴我們,人一旦「踩進泥水坑」,心裡往往就放鬆了戒備。反正「鞋已經髒了」,一次是髒,兩次也是髒,於是便有了慣性,從此便「不復顧惜」了。有些人,起先在工作中兢兢業業,廉潔奉公,偶然一不小心踩進「泥坑」,經不住酒綠燈紅的誘惑,便從此放棄了自己的操守。這都是因為不能事先防範而造成的惡果。
不慎而始,而禍其終,這道理誰都明白,但要做到一直「不濕」,似乎也很難。一些人為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會設置種種陷阱,包括利用「糖衣炮彈」來百般誘惑,讓你「濕鞋」。
世界充滿了誘惑,有時候,僅僅依靠人自身的意志作抵抗是不夠的。由於「病毒」的無孔不入,所以必須經常性地給自己打「預防針」,並且隨著「病毒」的升級而更新換代。其實,大多數人缺少的正是這一種自我省察和約束的精神。讓自己做到這一點,為自己的做人做事打造優良的「軟裝備」,就等於邁出了超越一般人的了不起的一步。

2道是人必須遵循的最高法則
【原典】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張氏注曰】
道之衣被萬物,廣矣、大矣。一動息,一語默;一出處,一飲食大而八紘之表,小而芒芥之內。何適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見之謂之仁;智不足以書,故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不足以見,故曰用而不知也。
【王氏點評】
天有晝夜,歲分四時。春和、夏熱、秋涼、冬寒;日月往來,生長萬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納百川,不擇淨穢。春生、夏長、秋盛、冬衰,萬物榮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朋友之信,若能上順天時,下察地利,成就萬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譯釋】
天道是世間萬物存在和發展所遵循的自然法則和運行規律。
我們以前會說「人定勝天」,認為只要努力就沒有辦不到的事,可是事實證明,這是人類的一廂情願。事實上,人類只能順應自然,而不可能去戰勝它、逆轉它。
比如說我們可以將果樹嫁接,但是我們不能讓一頭牛的角上長出蘋果來;我們可以人工降雨,可是我們不能控制一場海嘯的發生;我們可以提高糧食的產量,但是不可能讓1畝地裡長出1萬斤糧食來。
也就是說,我們盡可以利用大自然的饋賜,可以用人類的聰明才智去創造一些東西,但是不可能完全違背大自然的規律,不能逆「道」而施,否則就會自取滅亡。
什麼是自然?老子所講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沒有「外力」影響的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現在來理解,它既應包含所有「自然」的存在,也應包括「自然運行的規律」。可是,自然既然是至大無外,有什麼能成為「外力」而使之「不自然」呢?
解讀 順其自然而生,逆道而行則亡
黃石公所云之「天道」其實就是自然之力。
我們常說的自不自然的概念其實是針對人類自身而言的,是從人類角度出發的。人,自有文明以來,也就一直處於這樣的矛盾之中:既認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時常將自己置身於自然之外,以至於將自己看成一個能夠影響「自然」的外力。這豈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有的人認為,人類無須敬畏自然,更不必順天。
但是,在人類製造了工具,有了一些發明,有了科學發展之後,開始提出「人定勝天」這類的口號,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總是「以人為本」。結果如何呢?
因為「以人為本」,樹木被濫砍亂伐,野生動物被屠殺,地球的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劣。人類似乎已經完全忘記了自己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有什麼道理不去順應自然而非要以我們人類為本呢?民盟中央副主張梅穎在看了德國一個小學生的環保紀實後很感慨地說:「那種不認為自然為母,反以自然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觀念,助長了環境災害中日益嚴重的人禍。」
的確,許多天災實為人禍,是因為人類的活動為自然環境帶來無可逆轉的傷害。
其實自然就像一個大家庭,這個家庭中不只有人類一個孩子,還有其他的物種。當面對自然的時候,我們考慮的不能僅僅是人類自身,否則就會被其他的「兄弟姐妹」所拋棄。
我們提倡敬畏自然,是要順「道」而行,因為「道」是萬物之所由。我們說敬畏,重點在敬,而不是畏,是要以深厚的現代環境科學作為支撐趨利避害,明瞭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們應該善待我們的環境,同時摒棄自以為能夠對自然為所欲為的思想,以及對人自身的盲目崇拜。只有這樣,才會「得之者生,順之者成」。
《易經》云:「在天成事,在地成形,變化足矣。」自然世界,人類社會,天地間沒有不變的事情,萬事萬物,時刻在變,變是「天道」的法則,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想成其所事,個人的努力固然非常重要;但順守天道,順其自然,尊重現實,實事求是,量力而行,以變應變更是關鍵。
大道無術,若自以為是、不知天高地厚地一味偏激和固執,明知其不可為而強為,只能為自己增添無盡的煩惱和痛苦,帶來無窮的失敗和災難。即使是神機妙算、被國人譽為「智慧之神」的諸葛亮在遇到挫折時也不能不仰天慨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實中,我們都不難見到有些人或愚昧無知、意氣用事,或逞匹夫之勇、不自量力,或驕妄輕狂、倒行逆施。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功不成名不就,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有的更為自然帶來破壞,為社會帶來損失,為他人帶來災難。這些人,除了沒有真正瞭解自己,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外,就是悖時勢,逆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