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鑑: 寧可不識字, 不能不識人! 曾國藩畢生經驗累積, 教你抓心理、看眼色, 成功逆轉每一個關鍵時刻 | 誠品線上

冰鑑: 寧可不識字, 不能不識人! 曾國藩畢生經驗累積, 教你抓心理、看眼色, 成功逆轉每一個關鍵時刻

作者 曾國藩
出版社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商品描述 冰鑑: 寧可不識字, 不能不識人! 曾國藩畢生經驗累積, 教你抓心理、看眼色, 成功逆轉每一個關鍵時刻:古籍今用,風華重現賦予經典名著新的生命,透過書中睿智的文字,讓我們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古籍今用,風華重現賦予經典名著新的生命,透過書中睿智的文字,讓我們重拾過去不曾領悟的處世手腕、生活智慧。@本書特色1. 晚清名臣曾國藩傳世的一套用於鑑己識人的寶典。總結曾國藩自己官場浮沉多年的經驗,被許多從政、經商者,視為必備的智謀寶典。2. 結合古代東方的預測學,體現於現代西方的行為科學,是一套現代心理學的活用。《冰鑑》裡頭由曾國藩的相人經驗總結,分析如何從一個人眼神、小動作,判讀出對方的才能、氣度。3. 最科學的「人才分析學」。《冰鑑》分成神骨、剛柔、容貌、情態、鬚眉、聲音、氣色等七章,記錄了曾國藩浸盈官場多年累積的決策分析經驗,曾國藩用這套理論來鑑己識人,是一套最科學的「人才分析學」。@推薦人蘇子瑛(清華大學書院導師)朱生亦(哲學新媒體專欄作家)曾暐傑(師大國文系助理教授)鄭凱元(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曾國藩傳下的《冰鑑》,近年來又被廣泛地整理問市。這部曾國藩個人的處世用人筆記,集了中國歷代識人學之大成,被視為從政、經商者,必備的智謀寶典,而其中提到的,除了能讓人活用在商場、官場的「觀人術」之外,也講述了如何從身體語言,看透對方不為人知的一面,從應對進退時的眼神、態度、聲音、儀態應該如何?到個人的外型、氣質可以做那些改善等等,都有十分精采的著墨。書中提及著重於改善自我形象,強調人的精神和氣質的提升,更可做為個人形象改造工具書來研讀。看透你的對手不難。想贏,你首先要讀懂別人、瞭解自己! 職場、社交是現代人必修的兩道課題,能在錯縱複雜的人際關係中,一眼看透對方的優劣,便能準確抓住每一次扭轉關鍵的契機。冰鑑,是融會曾國藩一生宦海浮沉的心得結晶,分別從人的神骨、剛柔、容貌、情態、鬚眉、聲音、氣色等七個面向,教你抓心理、看眼色,鑑人同時識己。在做決策時將錯判的因素降到最低,做出對人生最好的抉擇。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推薦人蘇子瑛(清華大學書院導師)朱生亦(哲學新媒體專欄作家)曾暐傑(師大國文系助理教授)鄭凱元(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原著 曾國藩(1811年-1872年),字伯函,號滌生,湖南長沙人(現湖南省婁底市)。 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剿滅太平天國首要功臣,是清朝戰略家、政治家和文學家,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解譯 東籬子,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鄲市人。 199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曾在邯鄲鋼鐵公司任子弟中學教師、《邯鋼報》編輯等。主要作品有:《首席執行官》(中國商業出版社,2002年)、《諸葛亮日記》(九州出版社,2004年)、《邊讀邊悟菜根譚》(中國華僑出版社,2006)、《素書全鑑》(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一、神骨第一 《冰鑑》所言「神」、「骨」並非普通意義上的精神和骨骼,它們的內涵更廣泛、更抽象。在曾國藩看來,「神」和「骨」就像兩扇大門,一個人的命運信息就像深藏於內的各種寶藏物品,把這兩扇門打開,人命運的輪廓就清晰可見。所以本篇中曾國藩強調,瞭解一個人的「神」和「骨」是觀人的第一要訣,是入門章法。(一)人之神猶如稻穀的精華(二)人之骨猶如支撐山體的岩石(三)透過雙眼可以看到整個人的精神狀態(四)開門見山觀文人神骨(五)人之邪正最為難辨(六)通過動靜兩種狀態全面考察(七)動、靜狀態下眼中所表現出的神情(八)「敗器」、「隱流」之眼神(九)在抖擻處鑑別人的本色(十)「收拾入門」觀其神(十一)表面細緻,實質粗心者不足以重用(十二)慎重周密者可堪重用(十三)骨色反映人之優劣(十四)從骨「質」中看人之貴賤二、剛柔第二 曾國藩認為「神」和「骨」為識人之本,而「剛」與「柔」同樣很重要,「辨剛柔」,方可入道。曾國藩認為,剛柔相濟,長短互補,文武合璧,眾力相輔,各方面的優化組合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人才,這是從事物「總體性聯繫」考慮的優化,是為完成某項複雜任務,而需要多種人才、多方面協調配合的整體性優化。特別是《冰鑑》中「內剛柔」之說,對「外剛柔」的偏差所做的必要的補正,強調要通過人的言行舉止、思想品行來觀察人物、品鑑人物,並重點分析了人物的幾種品性。由此可見,本篇的確是整部《冰鑑》中比較有分量的一篇。(一)神骨之後辨剛柔(二)剛柔與陰陽五行(三)剛柔與命運息息相關(四)五行的順合與逆合(五)由內剛柔看人的心性本質(六)喜怒無常之人近乎粗魯(七)沒有激情的人近乎愚笨(八)考慮事情由淺入深的人較為機智(九)內心機智則功名可期(十)「粗蠢」之人多長壽(十一)機智而豁達之人會有非凡成就(十二)做事粗莽必半途而廢(十三)內剛柔往往被人忽視三、容貌第三 《冰鑑》認為,人的容貌舉止是人的美醜善惡本性的外化體現,並且,其中也隱藏有天命人事的因素隱藏其中。凡是觀人形貌,觀姿容以七尺軀體為限度,看面貌則以兩隻眼睛來評斷。人的胸腹手足,都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相互關聯,都有它們的某種屬性和特徵;人的耳目口鼻,都和四氣——春、夏、秋、冬四時之氣相互貫通,也具有它們的某種屬性和特徵。人體的各個部位,如果相互照應、匹配,彼此協調,那麼就會給人帶來福分,而如果相互背離或彼此擁擠,使相貌顯得亂七八糟、支離破碎,其命運就不值一提了。本篇是可供參考的一篇,在實踐中不可局限於此,很多事實證明,單單以貌取人是不可取的。(一)觀人姿容應以七尺之軀為限(二)人的姿容以「整」為貴(三)容貌有清、古、奇、秀之別(四)眼睛是面部的兩方水潭(五)鼻子是人面部的一座山(六)大嘴有大福(七)容貌中的貴徵與賤徵四、情態第四 精神是本質,情態是現象,要知人本質,須從神入手,而情態是精神的流韻,常常能夠彌補精神的不足。因此,《冰鑑》建議在考察人物時,要從初觀情態、深察精神兩個層次和步驟展開。 情態的表現百種千樣,卻在瞬間即可看到其變化。精神的本質則不易知,故曾國藩強調:「久久注目,要著重看人的精神,乍一放眼,則要首先看人的情態;凡屬大家,如高官顯宦、碩儒高僧的舉止動作,即使是羞澀之態,也不失為一種佳相;凡屬小兒舉動,如市井小民的哭哭笑笑、又跳又叫,越是矯揉造作,反而越是顯得幼稚粗俗。」看人的情態,對於大處當然也要分辨清濁,而對細處則不但要分辨清濁,還要分辨主次,方可做出取捨。(一)容貌彌補骨之不足,情態彌補神之不足(二)長久地識人要看其精神內質(三)初次識人宜觀其行為舉止(四)有大家風度,羞澀又何妨(五)越是叫囂得厲害,越是不成熟(六)細處論取捨(七)情態種種之——弱態(八)情態種種之——狂態(九)情態種種之——疏懶態(十)情態種種之——周旋態(十一)有缺點未嘗不能成器(十二)察人要恒態、時態相結合(十三)不足與論情的兩種人(十四)卑庸可恥之輩,不足與論事(十五)優柔寡斷之人,不足與談心(十六)根據情態交朋友五、鬚眉第五 人們常說「鬚眉男子」,這就是將「鬚眉」作為男子的代名詞。鬚眉辨人是容貌辨人的衍生。《冰鑑》認為,察看人的之鬚眉,可以知道對方的健康、氣質、品性等很多信息,從而辨別他是不是可用的賢士。(一)透過鬚眉看男人(二)眉毛中的秘密(三)鬍鬚與眉毛之間玄妙的關係六、聲音第六 人的聲音各有不同,有的洪亮,有的沙啞,有的尖細,有的粗重,有的薄如金屬之音,有的厚重如皮鼓之聲,有的清脆如玉珠落盤,字正腔圓,有的人身材矮小,聲音卻非常洪亮,即日常所說的「聲若洪鐘」,有的人生得高大魁梧,說起話來卻細聲細氣,有氣無力。《冰鑑》認為人的之聲音由心而起,是人內心活動的晴雨表。聽聲知人,便由此而來。(一)聞其聲如見其人(二)「聲」與「音」的區別(三)從聲音中聽出貴與賤(四)大言不張唇,細言不露齒(五)粗卑俗陋之聲(六)從說話的情形中看人七、氣色第七 氣與命相對,色與運相配。氣色這一概念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據此,曾國藩在《冰鑑》裡認為,人以氣為主,氣在內為精神,在外為氣色,氣與色是表裡性的一組概念。曾國藩還強調,氣色的存在形式和類型角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變化不定的,所以在通過氣色觀人識人時應持變化的觀念,而不能做機械式的判斷。(一)面部氣色,顯其命運(二)稟氣而生,見之賢愚(三)色為外氣,氣為神表(四)躁靜之決,多在氣色(五)觀色望氣,可知其命(六)視色查情,盡覽其質參考文獻附錄:《冰鑑》原文

商品規格

書名 / 冰鑑: 寧可不識字, 不能不識人! 曾國藩畢生經驗累積, 教你抓心理、看眼色, 成功逆轉每一個關鍵時刻
作者 / 曾國藩
簡介 / 冰鑑: 寧可不識字, 不能不識人! 曾國藩畢生經驗累積, 教你抓心理、看眼色, 成功逆轉每一個關鍵時刻:古籍今用,風華重現賦予經典名著新的生命,透過書中睿智的文字,讓我們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ISBN13 / 9789869693196
ISBN10 / 9869693199
EAN / 9789869693196
誠品26碼 / 2681784525002
頁數 / 328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面部是一個人精神狀態、心理變化的晴雨表,他的見識廣博與否、精神面貌如何,甚至社會地位和智商高低大都可以在表情與氣質上表現出來。晚清名臣曾國藩就寫了這樣一本識人、鑑人的書,名曰《冰鑑》。
曾國藩是晚清重臣,他除了眾所周知的軍事才能外,還在文學、思想、處世藝術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一生著述頗多。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備受人們關注的風雲人物。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以並不超絕的資質,「文能應試,武能殺人」,締造出一支強悍無比的湘軍,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成為大清之柱石,並因其精於治國、治兵、治學、治家,而備受後人推崇。
然而,世人較少知道的是他還寫過一本看相識人的《冰鑑》。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裡有這樣一段話:「有人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曾國藩家書》。其實傳下來的有兩套,另一套是曾國藩看相的學問——《冰鑑》。」
許多歷史事實也證明,曾國藩所用之人各得其所,幾無偏差。曾國藩何以有如此高超的識人技能?原來,曾國藩一輩子致力於經世致用之學,識人用人之術就是其中一項。他將中國古代傳統識人術與自身獨特的識人經驗相結合,以半生實踐深入探索,形成一套可資借鑑的識人理論,後人將其匯為《冰鑑》一書。
在這個激烈競爭的社會,用人者希望物色到最優秀的人才,而無數人又渴望著成功。《冰鑑》恰好為雙方提供了可資借鑑的信息。因此,現今社會,研讀《冰鑑》仍不失其重要意義和特殊價值。讓我們帶著對曾國藩的敬佩之情,來細細品讀這本包含曾國藩一生智慧的書吧!

試閱文字

導讀 : 冰鑑導讀
陳啟鵬
(歷史作家、專題採訪名師)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的中興名臣,手底下提拔了不少人才,在日後都成為清廷仰仗的股肱之臣,這麼一位承先啟後又居功厥偉的人所寫的識人之學《冰鑑》,當然也就成為後人取法的對象,據說影響近代歷史甚鉅的蔣介石與毛澤東,都拜讀過《冰鑑》,其中毛澤東還特別在《致黎錦熙書》中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深受儒家思想薰陶,會寫出《冰鑑》其來有自。《論語.學而篇》提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段話,正是以言語形貌看出性格本質。事實上,如果能識人、鑑人,不僅可以推舉人才來齊家治國平天下,還可避免所用非人帶來的嚴重影響,所以曾國藩寫出這本書,正是儒家思想實事求是精神的具體表現。

《冰鑑》是全方位的檢驗人才之學
而曾國藩在待人接物之時,無時不將這套鑑人之術放在其中,《清史稿》中曾提到:「每對客,注視移時不語,見者悚然……退則記其優劣,無或爽者。」意思是曾國藩接見客人時,總習慣看著人沉默不語,讓人膽戰心驚,接見完畢後還會將來人的優劣及發展記下來,據說無不命中。但真的有這麼神奇嗎?在解析之前,先來看一個小小的故事。

有一天,李鴻章帶著三個人拜訪曾國藩,想要推薦給他,當時,曾國藩吃完飯正在散步,就請他們稍事等候,等曾國藩散步完成,李鴻章請他去見那三個人,曾國藩卻說不用了,說自己已經了然於心,他是這麼對李鴻章說的:「第一人低著頭,循規蹈矩,但沉穩有餘,魄力不足,只能給他掌文案的官吏做做;第二人貌似恭敬,可是等我一轉身,便左顧右盼,這種人表裡不一,善於鑽營,陽奉陰違,不可任用;第三人不焦不躁,雙目直視,還能仰觀浮雲,他的成就將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據說後來的第三人,就是建設台灣有成的劉銘傳。這個故事還有不同版本,但同樣都直指一點,那就是曾國藩的識人之術非凡。

儘管《冰鑑》如此靈驗,但還是有很多人認為曾國藩的《冰鑑》與相術差不多,其實就本質來說,兩者大異其趣。
一般相術是由觀相了解人的性格傾向,算是一種統計學,是把大數據用在面相上;但曾國藩的《冰鑑》則是透過全方位的檢驗,來看出一個人的才能、氣度、性格與成就,所以,我們看《冰鑑》裡頭提到的神骨、剛柔、容貌、情態、鬚眉、聲音、氣色等七個項目,就可以明白,曾國藩是運用現代心理學、西方行為科學、大數據歸納演繹,結合古代預測學,對人進行全面的決策分析,你說這套學問會很虛玄嗎?當然不,反而是科學到了極點,而這也呼應曾國藩本身服膺儒家思想,用以經世致用的最佳體現。

理論嚴密 層層堆疊
曾國藩的《冰鑑》是有順序的。
他之所以把「神骨」放在篇首,就是因為對神骨的解讀會影響其他所有要素,一如中醫看病時的「望聞問切」,不先看氣色與聲息,就直接問病人病兆,當然不能對症下藥,所以由此延伸到其他七個項目的解讀,環環相扣,層層相因,並非單一解讀就能以管窺天。
有了這點認知之後,再看「容貌」篇,就可以發現,以「神骨」、「剛柔」為前提的容貌解讀,會讓《冰鑑》得到與一般相術完全不一樣的結論,像是《清史稿》記載說曾國藩「為人威重,美鬚染,目三角有棱」,但曾國藩這三角眼,在民間相書卻是:「目有三角,其人必惡,三角有光,賊性難防。」同樣是三角眼,為什麼會截然不同?正是在於是否以神骨為基礎來解讀。
這一如禪宗《指月錄》所提到的三重境,青原惟信禪師曾對門人說:「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來參禪悟道,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第一重境與第三重境看似完全一樣,實則領悟的境界有天壤之別,所以曾國藩的「容貌」並非「以貌取人」,而是建築在神骨與剛柔的基礎上來「以貌鑑人」,兩者天差地遠,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慧眼識人──李鴻章
不過,要如何「鑑人」而不失之於「取人」,還要取決於浸潤的功力與涵養,我們以曾國藩提拔李鴻章來舉例。道光二十四年,21歲的李鴻章會試落榜,在曾國藩府中補習受教,曾國藩看出這個年輕人是可造之材,卻沒第一時間提拔他,直到三年後李鴻章考中進士,才正式收他為弟子。
李鴻章初入曾國藩幕府襄辦營務,在生活上並不規矩自持,因此被曾國藩訓斥:「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處所尚惟一誠字而已。」
曾國藩說完,就拂袖而去。
這番話,讓李鴻章「為之悚然」,痛改前非。後來,曾國藩在咸豐十年向朝廷奏薦說李鴻章「才可大用」,保舉他成為淮軍統領。

從神骨、剛柔、容貌來看,李鴻章確實是個人才沒錯,但如果他不懂得要求自己,那就無法練就領導統御應有的見識與胸襟,倘若李鴻章尚未養成之前,曾國藩就破格提拔,那又會是如何?徒然浪費一個絕佳的人才而已。
所以曾國藩的《冰鑑》,不僅可以察知一個人內蘊的才華,還可以評估當下養成的階段,來適時、適才、適用。

英雄惜英雄──左宗棠
再來說說左宗棠,其實曾國藩與左宗棠是湖南老鄉,兩人初次見面之前,曾國藩就已經透過朋友對左宗棠的大名如雷貫耳了,不過,左宗棠對曾國藩的印象反而不佳,說是「才具稍欠開展」,所以,後來曾國藩非常客氣地寫信邀左宗棠合作,卻左宗棠冷淡拒絕,不過,曾國藩並不因此放棄,找到機會後大力提拔左宗棠,還讓左宗棠官職到兩人平起平坐的地步。
這也可以看出,曾國藩的品評不因意氣而有貶抑,不因立場而有出入,即使交惡,也以大局為重,這樣的鑑人識人,又怎是一般江湖相術所能及?

結論:鑑人必先識己
《冰鑑》不只是在提拔人才有用,初入職場的新鮮人,甚至是尚未踏入職場的大學生,也需具備這種鑑人之術,因為練就《冰鑑》是需要時間的,在練就的過程中以身邊的人反覆琢磨,一來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二來可以建立對未來有所助益的人脈,如此在投入職場或創業之時,當然可以得道多助,互助來創造雙贏;倘若所遇非人,不僅事倍功半,還有可能因識人不明而慘遭橫禍,你說,這鑑人之術是不是愈早練就愈好?

美國總統林肯曾說:「人四十歲之後,要為自己的長相負責。」
因為對自己認識的深淺,將會影響到努力的方向與目標,進而將不同程度的氣度與胸襟表現在臉上,而這也是古語會說「相由心生」的原因;因此,學得曾國藩的《冰鑑》,不僅是為了鑑人,還為了識己,能在做決策時撇除識人不明,並對自己知之甚深,就能將錯判的因素降到最低,從而做下對人生最好的抉擇。

試閱文字

內文 : (三)透過雙眼可以看到整個人的精神狀態
【原典】
一身精神,具乎兩目。

【譯釋】
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幾乎都集中表現在兩隻眼睛上。
人們常用「雙目炯炯有神」來描述一個人精力旺盛、機敏幹練。「目」與「神」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按中醫理論,眼睛與肝和腎是相通相連的。一個人肝有病變,從眼睛就可以看到一些徵兆。如果一個人雙目有神,精光湛然,熠熠生輝,表明腎氣旺盛,身體狀況良好;反之,則表明精神狀態不佳,缺乏活力,難以集中精神工作。
曾國藩認為,眼睛與人的感情、內心活動等都有聯繫。血氣運行為精,透過眼睛可以準確把握人的精神世界。人的喜、怒、哀、樂、愛、惡、欲、痛等各種感受,都會從眼睛中流露出來,甚至人的智愚忠奸,也都能通過眼睛看出一點名堂來。
因此,眼睛是觀察一個人各種能力、品質的窗口。「一身精神,具乎兩目」,就是《冰鑑》對上述思想的一種綱領性總結。

【解讀】
關於人的眼睛,先哲孟子曾說過一段話,大意是這樣的:「觀察一個人的善惡,再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因為眼睛不能掩蓋一個人的醜惡。心正,眼睛就明亮;不正則昏暗。聽一個人說話時,注意觀察他的眼睛。這個人的善惡能往哪裡隱藏呢? 」
還有人說:人在與外界事物接觸的時候,他的神情集中表現在眼睛上。心正,注意力集中,眼睛就明亮;心不正,注意力分散,眼睛就昏暗。由此看,一個人的心邪與心正是隱藏不住的。說話可以欺騙,但眼睛是沒法弄虛作假的。
觀眼神識人,是通過觀察人的眼神來認識人的內心。詩人公木在《眼睛》中這樣寫道:「嬰兒的眼睛是清澈的,青年人的眼睛是熱烈的,中年人的眼睛是嚴峻的,老年人的眼睛是睿智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不會隱瞞更不會說謊。憤怒飛濺火花,哀傷傾瀉淚雨,它給笑聲鍍一層明亮的閃光。」目光是意志的體現,眼睛是心境的流露。在人際溝通中,敏銳的目光能捕捉對方的神態表情變化,洞察對方的內心世界。
一雙含情脈脈的眼睛,似秋水、若明星,像一汪清泉中游動著的小蝌蚪。在這雙亮閃閃的眼睛裡面,透露著靈魂深處的情與怨。
如果靜下心來,用自己的眼睛去細心地觀察另外一雙眼睛,一定不難發現這雙眼睛中透露出的正是對方內心的思想和情感。人們常常將眼睛比喻為心靈之窗,這種比喻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同時也具有很強的科學性。
兩個人如果第一次見面,都要彼此打量一番。打量的目光,第一個捕捉的對象就是臉,而在臉上第一個捕捉的對象,就是那雙亮閃閃的眼睛。眼睛中的神采如何,眼光是否坦直、端正等,都可以反映出對方的心地、人品、德行、情感。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眼睛,而從眼睛中閃爍出來的光芒會帶著不同的寓意。實際上每一雙眼睛,都在無聲地敘述著自己的心聲。
躲閃對方目光的人,缺乏足夠的自信,懷有自卑感,性情懦弱。
如果是一對戀人,那麼躲閃的目光則有另一種含義,表明他(她)由於傾心於對方而感到緊張或羞怯。
我國著名作家巴金在他的《旅途隨筆‧一個車夫》中寫道:「我借著燈光看小孩的臉,出乎我意料之外,那完全是一張平凡的臉,圓圓的,沒有一點特徵。但是當我的眼光無意地觸到他的眼光時,我就禁不住大吃一驚了。這世界裡存在著的一切在他的眼裡都是不存在的。在那一對眼睛裡我找不出一點承認任何權威的表示。我從沒有見過這麼驕傲,這麼倔強,這麼堅定的眼光。」巴金以作家特有的觀察力,在無意中躲開了對方的眼光,但是又在無意中觸到了對方的眼光,這個事例說明,躲閃的目光實際上是躲而不閃,躲中有閃,閃中有情,閃中更有新意。
注視的目光,依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種族與民族,是不盡相同的。比如,在我國,不大熟悉的人之間交談,目光下垂,廻避接觸,是一種禮貌的表示。而在西方則恰恰相反,被認為是一種輕視、傲慢、不尊重的表現。
目光斜視,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中國古人所云,眸子不正則心術歪也;另一種是指並不相識,或不大熟悉的人之間的一種情況。
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言」、「二拍」的《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眼孔淺時無在量,心田偏處有奸謀。」心田之偏,藏於臟腑,何以知之呢?在古人看來,兩眼歪斜,心術不正。
在作家的筆下,對眼睛的描繪就更為生動了。美國著名作家傑克‧倫敦在作品《一塊牛排》中出色地描述過這樣的一個人:「他簡直像個野獸,而最像野獸的部分就是他那雙眼睛。這雙眼睛看上去昏昏欲睡,跟獅子的一樣——那是一雙準備戰鬥的眼睛。」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在《春潮》中也描述過一雙強者的眼睛:「那雙亮得幾乎變白的大眼睛,現出冷酷的遲鈍和勝利的滿足的神色。只有鷂鷹用爪撕裂一隻落在牠爪子中的鳥兒時,才會有這樣的眼神。」
我國當代著名畫家范曾在他的中國古代人物作品中,潤繪出一雙雙高傲、狂放、深沉、凝重的眼睛,觀之給人一種可敬可畏之感。這支大筆畫出了中華民族精英的風采:威嚴、神聖、不可侵犯。欣賞之餘,的確可以感受到一種激情,一種勃發衝擊、怒吼狂奔的激情。

(四)開門見山觀文人神骨
【原典】
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開門見山,此為第一。

【譯釋】
要看清一個普通人,須先看其形骸,而觀「文人之相」就必須先觀察他的「神骨」。所以本書「開門見山」,把「神骨」問題作為第一篇。
曾國藩對讀書人極度推崇,特意將「文人」與其他人員如工、農、兵、商區別開來,明確提出「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
文化人,這裡指儒士,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勤學習,愛思考,比他人智邃、細膩、敏銳,也更複雜、神秘、詭奇,這樣就有寒酸、邋遢、文弱等多種變化不定的複雜表象,思想行為上也深受儒、道、佛等多種文化的深刻影響。對於他們,「神」就顯得特別重要。
至於文化人的「骨」與常人有多大區別,是一個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概念,因此,「骨」與「神」相比,就有莫測高深的神秘感。「骨」的神俊豐逸與「神」有分割不開的關係。古代文化人輕視體力勞動、遠離體力勞動,鍛煉的機會不多,與其他人相比,文人的「骨」可能多多少少有一點兒區別。

【解讀】
曾國藩在其日記中說,人的氣質是先天生成的,本身難以改變,只有讀書才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古時那些精通相術的人說,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骨相。
讀書是否可以改變人的骨相?至今沒有人證明,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
有人自卑,因讀書而自信;有人浮躁,因讀書而寧靜;有人輕佻,因讀書而深沉。劉向就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醫愚也。」說的就是有人愚魯,因讀書而明達。
曾國藩說過一句極為精闢的話:「書味深者,面自粹潤。」意思是說,讀書體味得深的人,面容自然純粹、滋潤。這句話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的,必須觀察很多人,理解很多事,尤其是對事與事之間的關係有種透徹的領悟力,才說得出來。
讀書體味得深的人,一定是心志高度集中的人。他的心地單純、潔淨,一切人世間的雜事、瑣事和煩心事都被他拋到九霄雲外。唯一吸引他的注意力的是書中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境界,這境界構成了對外物的排拒力,於是他才能夠守候著自己的內心世界,修練、陶冶或者燃燒;由於他構築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因此出現在人們面前時,安靜而且祥和。
由於心志高度集中,讀書人的精神和肉體得到不斷積聚,精氣沒有一絲一毫渙散,一天比一天充實、豐沛和完善,久而久之,在他心中便養成了一股浩然之氣,這浩然之氣又作用於他的身體,使他的生活有序。所以,讀書體味深的人,一定是身體健康的人。
讀書體味得深的人,一定是淡於功名的人。要使一個讀書人淡於功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多少人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呢?人們讀書總有一個世俗的目的,甘於為讀書而讀書的人實在太少了。人一旦有了功名心,就難以超脫,總是有種種煩惱與憂愁。而這種情緒對一個人身體的損害比人們想像的還要大,他又如何能「面自粹潤」呢?當然這並不是說人不能有一點功名心,問題是要「淡」於功名,要放得開,看得遠,以不影響人的心為度。
「面自粹潤」,對讀書人而言,是不可偽裝的,必須火候已到,才能有這種體驗,故意追求或操之過急只會適得其反。讀書人若想達到「面自粹潤」這種境界,就必須有讀書的硬功夫,要在讀書中有真心得和大體會。
曾國藩還說:「我並不希望我家世世都得富貴,但希望代代都有秀才。所謂秀才,就是讀書的種子、世家的招牌、禮義的旗幟。」由此可知,對於讀書人,曾國藩首先看重的是學問。有了學問的成功,才會有事業及道德修養的成功。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古籍今用,風華重現
賦予經典名著新的生命,透過書中睿智的文字,讓我們重拾過去不曾領悟的處世手腕、生活智慧。
1. 晚清名臣曾國藩傳世的一套用於鑑己識人的寶典。
2. 結合古代東方的預測學,體現於現代西方的行為科學,是一套現代心理學的活用。。
3. 最科學的「人才分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