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學今用套書: 素書+冰鑑 (2冊合售) | 誠品線上

古學今用套書: 素書+冰鑑 (2冊合售)

作者 張良/ 曾國藩; 東籬子/ 解譯
出版社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商品描述 古學今用套書: 素書+冰鑑 (2冊合售):,素書《素書》問世以來版本甚多。至今許多人仍孜孜不倦地鑽研書中短短不過兩千字的道理。從書中的角度看來,一個國家的政治、軍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素書《素書》問世以來版本甚多。至今許多人仍孜孜不倦地鑽研書中短短不過兩千字的道理。從書中的角度看來,一個國家的政治、軍事,不脫以「人」為主體,古人曾有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素書將「人」的問題放在首位。素書談及「建功謀略」、「通曉勝敗與興衰的道理」,提示讀者要以古鑑今,雖然一般人用不到「出奇制勝」的兵家謀略,但能否協調好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卻依舊與成功順達的人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讀素書,笑看那個時代的兵戰謀略,如何「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徹底改變了張良的命運,細品字裡行間的微言大義,你不需要出將入相,但至少打通人情際遇的任督二脈,修練那些安身立命的處世智慧。冰鑑曾國藩傳下的《冰鑑》,近年來又被廣泛地整理問市。這部曾國藩個人的處世用人筆記,集了中國歷代識人學之大成,被視為從政、經商者,必備的智謀寶典,而其中提到的,除了能讓人活用在商場、官場的「觀人術」之外,也講述了如何從身體語言,看透對方不為人知的一面,從應對進退時的眼神、態度、聲音、儀態應該如何?到個人的外型、氣質可以做那些改善等等,都有十分精采的著墨。書中提及著重於改善自我形象,強調人的精神和氣質的提升,更可做為個人形象改造工具書來研讀。看透你的對手不難。想贏,你首先要讀懂別人、瞭解自己! 職場、社交是現代人必修的兩道課題,能在錯縱複雜的人際關係中,一眼看透對方的優劣,便能準確抓住每一次扭轉關鍵的契機。冰鑑,是融會曾國藩一生宦海浮沉的心得結晶,分別從人的神骨、剛柔、容貌、情態、鬚眉、聲音、氣色等七個面向,教你抓心理、看眼色,鑑人同時識己。在做決策時將錯判的因素降到最低,做出對人生最好的抉擇。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黃石公 張良 曾國藩素書黃石公黃石公,秦朝末年人物,相傳曾傳授張良兵法。《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記載,張良自從在下邳橋上得黃石公授予兵書,十三年後他跟隨劉邦經過濟北,果然在穀城山下見到一塊黃石,張良將黃石取回來當做寶貝一樣祭祀。張良死後和黃石一起下葬,他的後人每當伏日和臘日上墳掃墓,也要祭祀黃石。山東後有穀城黃石公祠,唐朝李棲筠曾作《濟州穀城黃石公祠記》傳世。目前,後世流傳得有《素書》和《黃石公三略》。張良張良,字子房,封為留侯,諡號文成,潁川城父(今河南許昌)人,韓國被秦朝滅亡後,曾暗殺秦始皇失敗,後成為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是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此後世人也尊稱他為謀聖。《史記》中有專門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記錄他的生平。冰鑑曾國藩生於1811年,卒於1872年,字伯函,號滌生,湖南長沙人。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剿滅太平天國首要功臣,是清朝戰略家、政治家和文學家,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素書原始章第一:關於立身成名的根本問題一個人立身成名的根本是什麼?黃石公的答案是:天道、德行、仁愛、正義和禮制。這五個方面既是為人處世的落腳點,更包含著立身成名的大道理。1. 五種思想構建人生格局2. 道是人必須遵循的最高法則3. 有多高尚的德行就有多大的成就4. 做個有慈惠惻隱之心的仁者5. 以道義為準繩方可立功立事6. 時刻踐行禮的規範7. 要想建功立業就不能五缺其一8. 要通曉盛衰與成敗的道理9. 不得意時就守志待時10. 乘勢而上就能一飛沖天11. 道的修養超乎一切正道章第二:最有效的人生韜略是「守正」一提到「韜略」,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出奇制勝」。是的,「出奇制勝」是兵家津津樂道的戰場秘籍,可是戰場上的制勝韜略並不一定適用於為人處世。為了把對方消滅而不擇手段地運用「奇」招,有時可能會出現在戰爭中。但如果做人也如此,那肯定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反觀歷史,這樣的悲劇太多了。所以黃石公說「守正」才是做人的關鍵。1. 道德的力量足以威服遠方2. 至誠守信能夠統一不同人的認識3. 要善於以古鑒今4. 言行之中透出人的品性5. 恪守本分聰明有度6. 不因嫌疑猜忌而避讓推脫7. 不做見利忘義的小人求人之志章第三:志向明確的人才能成大器黑夜裡一艘船航行在茫茫的大海上,如果沒有燈塔的指引,它就不可能找到方向和停靠的港灣,甚至一不小心觸到礁石,還有滅頂的危險。人生一世就猶如夜裡行船,而我們的志向和目標就是指引我們順利到達成功彼岸的燈塔。1. 沒有無邊的欲望所以活著不累2. 不為惡事自然無過3. 貪酒近色壞了好名聲4. 遠離是非之地才能保身無誤5. 博學多問微言修身6. 恭儉謙約才能守住幸福7. 親友正直自己也不至於誤入歧途8. 任用人才要量其所能9. 打擊惡人讒言才能防止混亂10. 學習古人的經驗才能不迷惑11. 凡事三思而行12. 懂得權變才能解開很多死結13. 說話到位而無過可以避免災禍14. 堅守信念才能立功本德宗道章第四:懂得權變與操控的基本原則世事如棋局般簡單,又如棋局般複雜。所以無論做人還是成事,懂點權變和操控之術是不多餘的,這一方面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達到目標;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避免災禍纏身。誠如黃石公所言,在運用權變和操控之術的時候一定要遵循它的基本原則:本德宗道——以德為本,以道為宗。1. 正確地運用智慧、謀略2. 忍辱方能身安3. 做事之前先修德4. 心誠好善一生常樂5. 看透事物的本質6. 知足是福多欲是苦7. 做不到心平氣和就會痛苦和悲傷8. 切不可貪圖不義之富貴9. 傲慢自大者容易變成孤家寡人10. 用人切忌疑心太重11. 自私自利招致敗局遵義章第五:用錯方法會陷自己於被動境地「義」不僅是一個人修養的內在體現,在黃石公看來,更是一種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準則。那麼,怎樣去做才算「義」呢?最基本的一點就是:在達到自己目的的同時,絕對不能給他人帶來傷害,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肉體上的。如果用了錯誤的方式去做事,違背了「義」的準則,那麼結果就會使自己陷於被動的境地。1. 對下屬也要留一手2. 知錯就改迷途知返3. 謹防禍從口出4. 令出如山執法必嚴5. 樹立權威是一門大學問6. 用人者不可當眾辱人7. 對你所敬仰之人不可怠慢8. 明辨忠奸善惡9. 貪戀女色使人昏庸10. 私心重者不可委以重任11. 名不副實、傲氣沖天者必無善終12. 厚己薄人不得人心13. 別因為一點過失就徹底否定人的才能14. 別讓問題出在內部15. 人才不可用而不任16. 輕諾寡信必招人怨恨17. 誠心施捨不要期望報答18. 富貴不可忘乎所以19. 用人不可計較前嫌20. 用人不當功敗垂成21. 為人做官要處理好自己的「強」和「弱」22. 陰計外泄肯定會失敗23. 只顧斂財的人是幹不成大事的24. 勿讓奮勇殺敵的人貧窮25. 腐敗是千年不變的公害26. 記過不記善就是暴君27. 刑罰不可濫用28. 有獎賞才可立大功29. 獎懲一定要分明、公正30. 喜歡讒言排斥忠諫者必亡31. 貪人之有必招敗亡之禍安禮章第六:順應世理才能做事事成黃石公在本章所言之「禮」,其意義已經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禮數,其本質足以上升到「理」的高度。所謂「理」,就是一個人安身立命、成就偉業的做事手法,更是一個有綱領性質的指導方針。當你感覺世間艱難,處事不順時,原因可能就在於你沒有遵循這個「理」。1. 不捨小過會讓人怨恨2. 未雨綢繆謀算者必勝3. 積善者福積惡者禍4. 鄙視勞動者忍饑懶於織造者受寒5. 天下安定是因為得到了優秀的人才6. 勤儉的人才會真正的富有7. 為上者要避免下屬多疑8. 不輕慢上級不侮辱下級9. 是「信」還是「疑」10. 狂妄邪惡的人不會有正直的朋友11. 有好領導才有好下屬12. 對於賢能之人要厚待而養之13. 吸引人才要有一個好的大環境14. 山高則崩河滿則溢15. 是玉還是石需要用心辨認16. 衣領不正會毀掉整個形象17. 走路不看道註定要跌倒18. 柱子壞了屋子也就倒了19. 腳受凍了心也就受傷了20. 大山崩塌是基石出了問題21. 不要與將要翻倒的車輛同行22. 把悲劇消滅在萌芽狀態23. 時時警策自己可保平安無事24. 有道則吉無道則凶25.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26. 同志同仁為得而憂27. 心懷不軌的人會臭味相投28. 美女在一起容易產生嫉妒29. 同等智慧的人相遇就會相互謀算30. 同官同利就會相互殘害31.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32. 志同道合則大業可成33. 同行是冤家34. 放縱自己怎麼能去教導別人35. 順「道」而行則萬事不難參考文獻附錄一《素書》原典附錄二黃石公傳附錄三張商英(宋)原序冰鑑一、神骨第一 《冰鑑》所言「神」、「骨」並非普通意義上的精神和骨骼,它們的內涵更廣泛、更抽象。在曾國藩看來,「神」和「骨」就像兩扇大門,一個人的命運信息就像深藏於內的各種寶藏物品,把這兩扇門打開,人命運的輪廓就清晰可見。所以本篇中曾國藩強調,瞭解一個人的「神」和「骨」是觀人的第一要訣,是入門章法。(一)人之神猶如稻穀的精華(二)人之骨猶如支撐山體的岩石(三)透過雙眼可以看到整個人的精神狀態(四)開門見山觀文人神骨(五)人之邪正最為難辨(六)通過動靜兩種狀態全面考察(七)動、靜狀態下眼中所表現出的神情(八)「敗器」、「隱流」之眼神(九)在抖擻處鑑別人的本色(十)「收拾入門」觀其神(十一)表面細緻,實質粗心者不足以重用(十二)慎重周密者可堪重用(十三)骨色反映人之優劣(十四)從骨「質」中看人之貴賤二、剛柔第二 曾國藩認為「神」和「骨」為識人之本,而「剛」與「柔」同樣很重要,「辨剛柔」,方可入道。曾國藩認為,剛柔相濟,長短互補,文武合璧,眾力相輔,各方面的優化組合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人才,這是從事物「總體性聯繫」考慮的優化,是為完成某項複雜任務,而需要多種人才、多方面協調配合的整體性優化。特別是《冰鑑》中「內剛柔」之說,對「外剛柔」的偏差所做的必要的補正,強調要通過人的言行舉止、思想品行來觀察人物、品鑑人物,並重點分析了人物的幾種品性。由此可見,本篇的確是整部《冰鑑》中比較有分量的一篇。(一)神骨之後辨剛柔(二)剛柔與陰陽五行(三)剛柔與命運息息相關(四)五行的順合與逆合(五)由內剛柔看人的心性本質(六)喜怒無常之人近乎粗魯(七)沒有激情的人近乎愚笨(八)考慮事情由淺入深的人較為機智(九)內心機智則功名可期(十)「粗蠢」之人多長壽(十一)機智而豁達之人會有非凡成就(十二)做事粗莽必半途而廢(十三)內剛柔往往被人忽視三、容貌第三 《冰鑑》認為,人的容貌舉止是人的美醜善惡本性的外化體現,並且,其中也隱藏有天命人事的因素隱藏其中。凡是觀人形貌,觀姿容以七尺軀體為限度,看面貌則以兩隻眼睛來評斷。人的胸腹手足,都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相互關聯,都有它們的某種屬性和特徵;人的耳目口鼻,都和四氣——春、夏、秋、冬四時之氣相互貫通,也具有它們的某種屬性和特徵。人體的各個部位,如果相互照應、匹配,彼此協調,那麼就會給人帶來福分,而如果相互背離或彼此擁擠,使相貌顯得亂七八糟、支離破碎,其命運就不值一提了。本篇是可供參考的一篇,在實踐中不可局限於此,很多事實證明,單單以貌取人是不可取的。(一)觀人姿容應以七尺之軀為限(二)人的姿容以「整」為貴(三)容貌有清、古、奇、秀之別(四)眼睛是面部的兩方水潭(五)鼻子是人面部的一座山(六)大嘴有大福(七)容貌中的貴徵與賤徵四、情態第四 精神是本質,情態是現象,要知人本質,須從神入手,而情態是精神的流韻,常常能夠彌補精神的不足。因此,《冰鑑》建議在考察人物時,要從初觀情態、深察精神兩個層次和步驟展開。 情態的表現百種千樣,卻在瞬間即可看到其變化。精神的本質則不易知,故曾國藩強調:「久久注目,要著重看人的精神,乍一放眼,則要首先看人的情態;凡屬大家,如高官顯宦、碩儒高僧的舉止動作,即使是羞澀之態,也不失為一種佳相;凡屬小兒舉動,如市井小民的哭哭笑笑、又跳又叫,越是矯揉造作,反而越是顯得幼稚粗俗。」看人的情態,對於大處當然也要分辨清濁,而對細處則不但要分辨清濁,還要分辨主次,方可做出取捨。(一)容貌彌補骨之不足,情態彌補神之不足(二)長久地識人要看其精神內質(三)初次識人宜觀其行為舉止(四)有大家風度,羞澀又何妨(五)越是叫囂得厲害,越是不成熟(六)細處論取捨(七)情態種種之——弱態(八)情態種種之——狂態(九)情態種種之——疏懶態(十)情態種種之——周旋態(十一)有缺點未嘗不能成器(十二)察人要恒態、時態相結合(十三)不足與論情的兩種人(十四)卑庸可恥之輩,不足與論事(十五)優柔寡斷之人,不足與談心(十六)根據情態交朋友五、鬚眉第五 人們常說「鬚眉男子」,這就是將「鬚眉」作為男子的代名詞。鬚眉辨人是容貌辨人的衍生。《冰鑑》認為,察看人的之鬚眉,可以知道對方的健康、氣質、品性等很多信息,從而辨別他是不是可用的賢士。(一)透過鬚眉看男人(二)眉毛中的秘密(三)鬍鬚與眉毛之間玄妙的關係六、聲音第六 人的聲音各有不同,有的洪亮,有的沙啞,有的尖細,有的粗重,有的薄如金屬之音,有的厚重如皮鼓之聲,有的清脆如玉珠落盤,字正腔圓,有的人身材矮小,聲音卻非常洪亮,即日常所說的「聲若洪鐘」,有的人生得高大魁梧,說起話來卻細聲細氣,有氣無力。《冰鑑》認為人的之聲音由心而起,是人內心活動的晴雨表。聽聲知人,便由此而來。(一)聞其聲如見其人(二)「聲」與「音」的區別(三)從聲音中聽出貴與賤(四)大言不張唇,細言不露齒(五)粗卑俗陋之聲(六)從說話的情形中看人七、氣色第七 氣與命相對,色與運相配。氣色這一概念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據此,曾國藩在《冰鑑》裡認為,人以氣為主,氣在內為精神,在外為氣色,氣與色是表裡性的一組概念。曾國藩還強調,氣色的存在形式和類型角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變化不定的,所以在通過氣色觀人識人時應持變化的觀念,而不能做機械式的判斷。(一)面部氣色,顯其命運(二)稟氣而生,見之賢愚(三)色為外氣,氣為神表(四)躁靜之決,多在氣色(五)觀色望氣,可知其命(六)視色查情,盡覽其質參考文獻附錄:《冰鑑》原文

商品規格

書名 / 古學今用套書: 素書+冰鑑 (2冊合售)
作者 / 張良 曾國藩; 東籬子 解譯
簡介 / 古學今用套書: 素書+冰鑑 (2冊合售):,素書《素書》問世以來版本甚多。至今許多人仍孜孜不倦地鑽研書中短短不過兩千字的道理。從書中的角度看來,一個國家的政治、軍事,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ISBN13 / 9786267216293
ISBN10 / 6267216292
EAN / 9786267216293
誠品26碼 / 2682355583001
頁數 / 728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4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素書

一本書的智慧改變了一個人一生的命運,這個人的一生又影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進程。
這本書就是《素書》,這個人就是張良。
張良是戰國時期的韓國人。秦始皇為一統天下而滅韓,張良為報滅國之仇,於公元前218年組織一干人馬密謀刺殺秦始皇。但由於計劃不周倉促行事,整個行動以失敗而告終。秦始皇毫髮無損,張良卻被迫遠走他鄉亡命天涯。
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給年輕的張良大致地勾勒出性格的輪廓:血氣方剛,勇氣有餘,謀略不足。顯而易見,以他當時的品性和做事能力,很難成就一番真正的偉業。
轉機就在張良淪落到一個叫下邳的地方時出現了。具體的過程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我們只知道當時的張良在一個極具戲劇性的場合遇到了一位老人。經過了種種苛刻的考驗,老人認定張良「孺子可教」,遂收其為徒,將一卷帛書交予其手,並另行交代:讀此書者可為帝王者師,十三年後你再到濟北的谷城山下找我(「讀是則為王者師,後十三年,子求我與濟北谷城山下」)。這本書正是《素書》。
此後,老人雖不再出現過,但《素書》中博大精深而又極具實用價值的智慧卻徹底地改變了張良的命運。熟讀《素書》後的張良,逐步成長為一個精通進退方圓之道、運籌帷幄的謀略大師。在得到劉邦的賞識重用之後,他把《素書》中的智慧靈活地運用於攻城略地、安邦治國的實踐中。「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的字)」,劉邦深知,自己之所以能推翻不可一世的秦王朝,打敗楚霸王項羽,開創這大漢盛世,張良絕對功不可沒。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受《素書》的影響,在功成名就之後,張良急流勇退,從而避免了如韓信、彭越、英布等一干功臣那樣被卸磨殺驢的下場,使得自己的一生得以保全。
在張良得到《素書》的十三年後,他如約到濟北谷城山下拜訪恩師,但是那位神秘的老人不知何故一直沒有出現。為了聊表知遇之恩,張良從路邊撿了一塊黃石作為恩師的化身供奉在家。《素書》的作者「黃石公」便由此而來,其真實的姓名世間已無人知曉。
黃石公的《素書》並不是什麼浩渺巨著,其內容共分六章,共計一千三百六十字而已。這短短的一千三百六十字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經典,尤其是對複雜的人性的把握真可謂入木三分,世間萬事萬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觀察得細緻入微。
《素書》中的內容不僅包含治國安邦大謀略,更有修身處世、為人之道的「小智慧」,每一句箴言都切中要害,一針見血,讀來如醍醐灌頂、豁然頓悟,其對人生的指導意義不言而喻,值得我們每個人讀上一讀。
只可惜,歷史記住了張良,記住了劉邦,記住了大漢王朝,卻把《素書》忘在了腦後,以至於在張良死後的幾百年人們都不知《素書》為何物,幾乎失傳而絕於人世。如今,我們能一睹《素書》的風采,還要感謝晉朝的那個盜墓賊。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因緣,讓我們細細品味《素書》的奧妙所在。
另外,本書在編撰的過程中,在《素書》原文的基礎上,加入了宋代宰相張商英的注(即本書中的「張氏注曰」)和清代王氏的點評,以利於讀者更全面地把握和理解。

冰鑑

面部是一個人精神狀態、心理變化的晴雨表,他的見識廣博與否、精神面貌如何,甚至社會地位和智商高低大都可以在表情與氣質上表現出來。晚清名臣曾國藩就寫了這樣一本識人、鑑人的書,名曰《冰鑑》。
曾國藩是晚清重臣,他除了眾所周知的軍事才能外,還在文學、思想、處世藝術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一生著述頗多。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備受人們關注的風雲人物。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以並不超絕的資質,「文能應試,武能殺人」,締造出一支強悍無比的湘軍,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成為大清之柱石,並因其精於治國、治兵、治學、治家,而備受後人推崇。
然而,世人較少知道的是他還寫過一本看相識人的《冰鑑》。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裡有這樣一段話:「有人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曾國藩家書》。其實傳下來的有兩套,另一套是曾國藩看相的學問——《冰鑑》。」
許多歷史事實也證明,曾國藩所用之人各得其所,幾無偏差。曾國藩何以有如此高超的識人技能?原來,曾國藩一輩子致力於經世致用之學,識人用人之術就是其中一項。他將中國古代傳統識人術與自身獨特的識人經驗相結合,以半生實踐深入探索,形成一套可資借鑑的識人理論,後人將其匯為《冰鑑》一書。
在這個激烈競爭的社會,用人者希望物色到最優秀的人才,而無數人又渴望著成功。《冰鑑》恰好為雙方提供了可資借鑑的信息。因此,現今社會,研讀《冰鑑》仍不失其重要意義和特殊價值。讓我們帶著對曾國藩的敬佩之情,來細細品讀這本包含曾國藩一生智慧的書吧!

試閱文字

自序 : 素書
陳啟鵬
(歷史作家、專題採訪名師)

一代謀聖張良年少輕狂,年輕時行刺秦始皇,誤中副車失敗,隱姓埋名逃亡,此時他遇到了一個老人,三試張良後認為「孺子可教」也,因而交給他一本奇書,要他好好研讀,成為帝王之師,後來張良果然憑藉此書幫劉邦平定江山,而這本奇書,就是《素書》。

遺憾的是,張良死前並未為此書尋找傳人,原因是書裡註明,不可傳與「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否則必受其殃,於是張良將它作為陪葬品埋進了自己墳墓之中,還好死後五百年,有盜墓賊從張良墓中偷得此書,才讓奇書重見天日,所以《宋史•藝文志》記載:「宋代有黃石公《素書》一卷,張良所傳」。

這本書博大精深,小可修身處世,大能安邦定國,宋人張商英在為《素書》寫的序裡,提到張良僅用書裡十之一二的道理,就幫助劉邦取得天下,也用此書的謀略深諳明哲保身之道,避開劉邦大殺功臣的政治漩渦。但張良到死,都沒能完全領悟書中精妙,這也是此書未在歷代帝王中得到重視,沒沒無聞的原因。

於是有人會問:睿智如謀聖張良都未能理解此書了,那是否意味著後人更無從領會起?倒也未必。一來,此書言簡意賅,讓閱讀此書的人在每個年紀、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領會,年少的張良固然從中韜光養晦,功成的張良卻也從中明哲保身;二來,說張良未能完全領會此書奧義,有可能是張商英的臆測之詞,更有可能是張良的自謙之詞,倘若張良未能體會《素書》奧義,如何能急流勇退?事實上,張良雖未對《素書》留下任何註解,但他早已用自己的生命,印證了此書的博大精深。
性格上的潛移默化
張良年輕時性格非常剛烈,為了報父兄之仇,弟弟死了不下葬,把所有的錢都拿去僱大力士刺殺秦始皇,但這並非他有勇無謀,而是被仇恨蒙蔽了心,從他行刺失敗後能成功逃脫,並且多次避過秦始皇「大索天下」的追捕,就可知道張良早年便非易與之輩。

黃石老人之所以要測試張良,一來是因為他有能力卻不懂的愛惜自己,二來也是因為掌握此書奧義的前題在於韜光養晦。好不容易拿到書之後,張良苦讀十年,透過十年的涵養,他終於明白自己過去有多麼的輕率,因為抱持的目標越大,越需要審時度勢,韜光養晦,這也是書中所言道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所以日後張良輔佐劉邦,無論是獻計入關也好,鬥智鴻門也好,諫阻分封也好,都能不慍不火,恰到好處,足見此書對性格上的潛移默化。

謀略上的突飛猛進
張良十年潛心研究之後,謀略與識人的眼光都有了飛躍性的成長,這是他能以相國之子的身分,輔佐一介百姓劉邦的原因。劉邦曾在提及張良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劉邦是何等自負的人,但面對張良,他也不由得心生感嘆說出這番話,可見張良這帝王之師,當起來並非投機與偶然。

而我們再拿張良與「國士無雙」的韓信相比較,在劉邦評價中,張良與韓信各擅勝場,但劉邦每次在下關鍵性的決策時,都多虧張良的進言,才能扭轉乾坤。像是讓劉邦一敗塗地的彭城大戰,當時劉邦主力盡失,垂頭喪氣,但張良卻淡定自若,對劉邦說:「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後來劉邦果然是靠著韓信背水一戰,才能突破困境,這顯示,戰陣的攻伐只是一時,最終的勝負還是要靠謀略,書中有言:「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張良正是對書中奧義體會的深,才能於順境不喜,於逆境不憂,由此可以看出,張良的謀略,得益於此書到甚麼程度。

權勢上的知所進退
儘管張良沒有在前線立下戰功,但劉邦對他運籌帷幄的功勞,可是一點也不敢稍忘,但當其他功臣都為封賞爭得頭破血流之時,唯獨張良放棄封賞,對劉邦說:「多虧陛下使用我的計策,僥倖成功而已,陛下只要給我一個小小的留縣就好了,不敢接受這麼多戶的封賞。」
這樣的急流勇退令人百思不解。
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張良早已深諳韓信死前的感嘆:「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不過我認為,張良真正的體悟應是來自《素書》:「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所以他放得下、看得開、不貪多、不可惜,他連該屬於自己的利益都不要了,又怎麼會像韓信一樣擔心兔死狗烹?而大家可能不知道,張良之所以要這個留縣,也只不過是為了紀念他與劉邦在此相遇罷了!

修道上的脫胎換骨
當上留侯沒多久,張良逐漸淡出政壇,一開始還幫著處理遷都之事,沒多久就在家導引吐納,不理世事,司馬遷說是因為他體弱多病,不過我認為,此時的他已經將《素書》幾乎理解透徹,剩下的只是實踐,才會閉門不出,不過,他不出門沾染俗事,並不代表俗事不會找上門,所以後來呂后因換儲之事求助於他,他雖給了意見,但也徹底體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他執意求去,避穀修仙,對眾人說:「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

當時呂后為了感謝張良,還特地強迫他進食,說:「人生一世,就像白馬過隙,何必自找苦吃到這種地步?」張良勉強聽從進食,八年後病逝,但許多人都認為,張良之死只是幌子,真實的他早已修道成仙。姑且不論這種臆測是否屬實,但是他於功名利祿及人間富貴如此毫不留戀,不是真的大徹大悟,又怎能超脫的如此徹底?

看了這麼多的轉變,我想任何人也都不能否認,張良得到《素書》後的脫胎換骨,倘若他不是深刻體悟《素書》裡的奧義,那麼他得到《素書》,也不過是擁有一本超級厲害的兵書而已,是不可能在材量、氣度、涵養上,有如此天翻地覆的表現。

結論:簡單的浸潤,不簡單的堅韌
細數在張良身上的轉變,給我們莫大的啟示,現在年輕人雖自小就受教育,但卻很少能真正從根本建立信念,更遑論涵養智慧、懷抱夢想,無論是一捏就破的草莓族、光靠父母的啃老族、沒有主見的媽寶族、玩物喪志的御宅族、苟且偷安的月光族等,都是功利主義下的犧牲品,但如果曾是這些族群綜合體的張良,都能藉由此書來脫胎換骨,那現代人的我們為何不行?剩下的關鍵只在於:你願意多早開始這個進程?
《素書》有云:「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意思是順著天道的規律行事,就會有條不紊、諸事亨通。讀本書亦然,無論書中道理如何的博大精深,只要依循本書道理來潛移默化,就不用擔心思慮有所阻礙,行事有所不正,築夢不能踏實,聰明如你,當有所體悟,而「有為者亦若是」。

冰鑑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的中興名臣,手底下提拔了不少人才,在日後都成為清廷仰仗的股肱之臣,這麼一位承先啟後又居功厥偉的人所寫的識人之學《冰鑑》,當然也就成為後人取法的對象,據說影響近代歷史甚鉅的蔣介石與毛澤東,都拜讀過《冰鑑》,其中毛澤東還特別在《致黎錦熙書》中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深受儒家思想薰陶,會寫出《冰鑑》其來有自。《論語.學而篇》提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段話,正是以言語形貌看出性格本質。事實上,如果能識人、鑑人,不僅可以推舉人才來齊家治國平天下,還可避免所用非人帶來的嚴重影響,所以曾國藩寫出這本書,正是儒家思想實事求是精神的具體表現。

《冰鑑》是全方位的檢驗人才之學
而曾國藩在待人接物之時,無時不將這套鑑人之術放在其中,《清史稿》中曾提到:「每對客,注視移時不語,見者悚然……退則記其優劣,無或爽者。」意思是曾國藩接見客人時,總習慣看著人沉默不語,讓人膽戰心驚,接見完畢後還會將來人的優劣及發展記下來,據說無不命中。但真的有這麼神奇嗎?在解析之前,先來看一個小小的故事。

有一天,李鴻章帶著三個人拜訪曾國藩,想要推薦給他,當時,曾國藩吃完飯正在散步,就請他們稍事等候,等曾國藩散步完成,李鴻章請他去見那三個人,曾國藩卻說不用了,說自己已經了然於心,他是這麼對李鴻章說的:「第一人低著頭,循規蹈矩,但沉穩有餘,魄力不足,只能給他掌文案的官吏做做;第二人貌似恭敬,可是等我一轉身,便左顧右盼,這種人表裡不一,善於鑽營,陽奉陰違,不可任用;第三人不焦不躁,雙目直視,還能仰觀浮雲,他的成就將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據說後來的第三人,就是建設台灣有成的劉銘傳。這個故事還有不同版本,但同樣都直指一點,那就是曾國藩的識人之術非凡。

儘管《冰鑑》如此靈驗,但還是有很多人認為曾國藩的《冰鑑》與相術差不多,其實就本質來說,兩者大異其趣。
一般相術是由觀相了解人的性格傾向,算是一種統計學,是把大數據用在面相上;但曾國藩的《冰鑑》則是透過全方位的檢驗,來看出一個人的才能、氣度、性格與成就,所以,我們看《冰鑑》裡頭提到的神骨、剛柔、容貌、情態、鬚眉、聲音、氣色等七個項目,就可以明白,曾國藩是運用現代心理學、西方行為科學、大數據歸納演繹,結合古代預測學,對人進行全面的決策分析,你說這套學問會很虛玄嗎?當然不,反而是科學到了極點,而這也呼應曾國藩本身服膺儒家思想,用以經世致用的最佳體現。

理論嚴密 層層堆疊
曾國藩的《冰鑑》是有順序的。
他之所以把「神骨」放在篇首,就是因為對神骨的解讀會影響其他所有要素,一如中醫看病時的「望聞問切」,不先看氣色與聲息,就直接問病人病兆,當然不能對症下藥,所以由此延伸到其他七個項目的解讀,環環相扣,層層相因,並非單一解讀就能以管窺天。
有了這點認知之後,再看「容貌」篇,就可以發現,以「神骨」、「剛柔」為前提的容貌解讀,會讓《冰鑑》得到與一般相術完全不一樣的結論,像是《清史稿》記載說曾國藩「為人威重,美鬚染,目三角有棱」,但曾國藩這三角眼,在民間相書卻是:「目有三角,其人必惡,三角有光,賊性難防。」同樣是三角眼,為什麼會截然不同?正是在於是否以神骨為基礎來解讀。
這一如禪宗《指月錄》所提到的三重境,青原惟信禪師曾對門人說:「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來參禪悟道,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第一重境與第三重境看似完全一樣,實則領悟的境界有天壤之別,所以曾國藩的「容貌」並非「以貌取人」,而是建築在神骨與剛柔的基礎上來「以貌鑑人」,兩者天差地遠,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慧眼識人──李鴻章
不過,要如何「鑑人」而不失之於「取人」,還要取決於浸潤的功力與涵養,我們以曾國藩提拔李鴻章來舉例。道光二十四年,21歲的李鴻章會試落榜,在曾國藩府中補習受教,曾國藩看出這個年輕人是可造之材,卻沒第一時間提拔他,直到三年後李鴻章考中進士,才正式收他為弟子。
李鴻章初入曾國藩幕府襄辦營務,在生活上並不規矩自持,因此被曾國藩訓斥:「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處所尚惟一誠字而已。」
曾國藩說完,就拂袖而去。
這番話,讓李鴻章「為之悚然」,痛改前非。後來,曾國藩在咸豐十年向朝廷奏薦說李鴻章「才可大用」,保舉他成為淮軍統領。

從神骨、剛柔、容貌來看,李鴻章確實是個人才沒錯,但如果他不懂得要求自己,那就無法練就領導統御應有的見識與胸襟,倘若李鴻章尚未養成之前,曾國藩就破格提拔,那又會是如何?徒然浪費一個絕佳的人才而已。
所以曾國藩的《冰鑑》,不僅可以察知一個人內蘊的才華,還可以評估當下養成的階段,來適時、適才、適用。

英雄惜英雄──左宗棠
再來說說左宗棠,其實曾國藩與左宗棠是湖南老鄉,兩人初次見面之前,曾國藩就已經透過朋友對左宗棠的大名如雷貫耳了,不過,左宗棠對曾國藩的印象反而不佳,說是「才具稍欠開展」,所以,後來曾國藩非常客氣地寫信邀左宗棠合作,卻左宗棠冷淡拒絕,不過,曾國藩並不因此放棄,找到機會後大力提拔左宗棠,還讓左宗棠官職到兩人平起平坐的地步。
這也可以看出,曾國藩的品評不因意氣而有貶抑,不因立場而有出入,即使交惡,也以大局為重,這樣的鑑人識人,又怎是一般江湖相術所能及?

結論:鑑人必先識己
《冰鑑》不只是在提拔人才有用,初入職場的新鮮人,甚至是尚未踏入職場的大學生,也需具備這種鑑人之術,因為練就《冰鑑》是需要時間的,在練就的過程中以身邊的人反覆琢磨,一來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二來可以建立對未來有所助益的人脈,如此在投入職場或創業之時,當然可以得道多助,互助來創造雙贏;倘若所遇非人,不僅事倍功半,還有可能因識人不明而慘遭橫禍,你說,這鑑人之術是不是愈早練就愈好?

美國總統林肯曾說:「人四十歲之後,要為自己的長相負責。」
因為對自己認識的深淺,將會影響到努力的方向與目標,進而將不同程度的氣度與胸襟表現在臉上,而這也是古語會說「相由心生」的原因;因此,學得曾國藩的《冰鑑》,不僅是為了鑑人,還為了識己,能在做決策時撇除識人不明,並對自己知之甚深,就能將錯判的因素降到最低,從而做下對人生最好的抉擇。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素書
一本書的智慧,扭轉一個人的一生,而這個人的一生,又影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進程。
冰鑑
晚清名臣曾國藩傳世的一套用於鑑己識人的寶典。